文言文应该用什么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2收藏

文言文应该用什么字,第1张

1 “应该” 在文言文中用哪个字可以表示

“宜”在文言文中可以表示“应该”

拼音:yīng gāi

用于建议,情理上必然或必须如此;表示推测,说话本人对现象的认知具有不确定性,或是对自己所说的不自信。

不宜有所过。(“宜”应该;“过”拜访。)——《史记·魏公子列传》

造句:

1、我们应该坚决反对男尊女卑的思想。

2、你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应该受到良心的谴责。

3、每个同学都应该拟订一份学习计划。

4、生活水平提高了,应该提倡适度的消费。

5、对这件事,你是局内人,应该很清楚。

2 文言文中最常用的是哪几个字

常用文言文字词(25个) (一)之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 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3 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二)其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 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 (三)以1 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 /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2 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3 用作副词 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四)于1 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为学》)2 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3 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隆中对》)4 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5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五)而1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2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3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4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六)则1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 (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2表示判断 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七)者1代词 (1)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等。

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 / 可爱者甚蕃。

(的花)(《爱莲说》) (2)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可译为“个”、“样”、“项”。

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

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2助词 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

例:吴广者,阳夏人也。(“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陈涉世家》)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愚公移山》) (八)也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若。

3 文言文中最常用的是哪几个字

一、理解词语和句式——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级) [知识要点] 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所谓“浅易”文言文,大致可以用以下几个标准来衡量。 第一,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非常用词出现的机会极少。

此外,名物典章制度等专门术语也很少运用。第二,从文章出现的语法结构来看,主要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以及一般性的词类活用。

文言虚词的运用也以常见的典型的用法为主。第 三,从文章的体裁上看,主要是叙事、写景、抒情、一般说理等形式,而不是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之类的作品(如《文心雕龙》)。

第四,从文章内容涉及的范围来看,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第五,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如先秦两汉散文与唐宋八大家之类后世古文家(不是骈体文作家)的作品。

不过由于高考这一选拔性考试自身的要求,并非所有浅易文言文均可用作考试的材料。大致说来,文言文阅读的命题在选取文段时常有这样一些考虑:语言规范标准,却又不刻板雷同;内容深浅适中,但又含有较深的意蕴;文笔流畅多彩,决不晦涩单调;风格雅正典范,却又不千篇一律;设题之点较多,而又能分出深浅层面;总体难易适度,无过难或过易的地方。

此外,选段还应和学生应该具备的文言知识有一定的联系。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量大的是词汇。

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非常重要。而实词与虚词相比较,更是阅读文言文关键的一环。

要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必须做到能够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实词的词义。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又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 2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 3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宇; 4理解和掌握实词活用的多种形式。

知识点解说 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 古今汉语的同形词语,只有一些基本词(“天”、“地”、“山”、“水”等)和一些专有名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大多数都有了变化。或词义扩大,或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或感 彩不同。

有的变得完全不同,如“汤”、“烈士”、“爪牙”(古代指武臣,无贬义);大多数情况则是,一些多义词语,只是其中一两个义项古今相同,其他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比如“伐”古今都有“砍伐”、“讨伐”的意义,但古代还有“功业”、“自我夸耀”的意义。

另外,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词,古代都是一个词组,意义自然也就相差很大。如“祖父”、“形容”等。

阅读文言文,如果不注意古今意义的差别,以今度古,望文生义,就很易出错。下面将常见的古今异义词语,按单音和双音两类分列于后,括弧内注明古义或古代才有的意义。

对古代是词组现代是双音词的不再加以说明。 单音词 被(遭受,覆,盖,通“披”) 兵(武器,军事) 除(建筑物台阶,任命官职) 床(一种坐具) 存(思念、爱抚) 党(古代居民组织,偏袒) 豆(古食器) 多(称赞) 伐(功业,自夸) 访(咨询) 坟(土堆,高大,古代名著) 讽(背诵,委婉劝告) 封(疆界,筑土为坛祭山神,分 封) 国(国都,城邑,封地,地方) 购(悬赏捉拿) 河 (专指黄河) 恨(遗憾) 集(栖止) 几(希望) 假(借 给,借助,宽容) 江(专指长江) 揭(高举) 就(靠近, 完成) 窃(表自谦) 穷(困窘,竭尽) 劝(勉励) 却 (退,推辞,回头) 去(离开,相距) 让(礼让,责备) 稍(渐渐) 少(稍微) 身(自身) 是(这) 适(前往) 树(种植,培养) 速(招来,邀请) 汤(热水,开水) 涕(眼泪) 偷(得过且过) 臭(气味) 厌(满足,吃饱) 再(两次,第二次) 造(到……去,成就) 贼(祸害,残害) 遮(拦住) 走(快行) 双音词 百姓(百官) 卑鄙(地位低微、见识鄙俗) 处分 (处置,安排) 从容(语言得体) 聪明(听力好与眼力好) 大块(自然界) 地方(土地的纵横) 独立(单独或孤独站立,超群不凡) 反复(改变以往局面,书信来往) 放心(散失了的志意) 非常(意外情况) 风流(有功绩而又有文采,流风余韵) 逢迎(迎接) 感激(感动奋发) 光景(光阴) 故事(往昔的事,旧例) 横 行(纵横于四方而无所阻挡) 交通(勾结,彼此相通) 结束(整装,装束) 经济(治理国家) 舅姑(公公与婆婆) 具体(具备形体) 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可怜(可爱,可惜) 烈士(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 美人(妃嫔) 莫非(没有……不是) 南面(登上帝王之位) 便宜(因利乘便) 其实(它的果实,他[或它]的实际) 妻子(妻子和儿女) 亲戚(父母家人,族内外亲属) 秋天(秋季的天空) 青春(春天) 人民(百姓) 三尺 (指剑,指法律条文) 山东(崤山以东,太行山以东,华山以东) 身体(亲自实行) 首领(头和脖子) 书记 (主管文书的官员) 虽然(虽然这样,即使这样) 提纲 (抓住纲领) 同志(志向情趣相同) 突出(突然出现) 文法(法令或法令条文) 文章(法律条文,文彩) 无 赖(无所依恃,无聊) 无论(不要说) 无日(没多少日子)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家畜) 县官(指天子,指朝廷。

4 文言文用什么字表示“她”

现代汉语中的第三人称“她”指代女性,既可做主语,也可做宾语,还可做定语。而在古汉语中,第三人称则由“之”和“其”充当,这两个他称代词,既可指称男性,也可指称女性,也就是说,这两个他称代词可以表示“她”,只不过在上古文言文中“其”只能表示领属。

不过这两个他称代词,通常不充当主语。所以,你所例举的“她是我的女儿”或“她是我的妻子”的文言文应该是:此女为我女子也;此妇人为我妻子也。

注意:古代,女:指未婚女子,妇:指已婚女子;女子:即女儿,例如:《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宋芮司徒生女子,赤而毛,弃诸堤下。”。妻子:即妻,例如:《诗·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5 我, 用文言文中的什么字形容

古代文言文也有雅俗之分,有史家之严谨,也有戏剧之俚俗。

比较严肃、高雅、正式的文言文,“我”一般用:余、吾、我、予、某、昂、妾(女人)、愚、仆等等。

帝王人臣专用:朕、孤、寡人、本王、微臣、臣、下官、末将、本将、本督、本帅等。

通俗一点则用:鄙人、后学、末学、不才、奴家(女人)、在下、晚生、小生、晚辈、洒家(早期白话)、老朽、贫僧(和尚)、老衲(和尚)。。。。

“余”和“予”在古代常常通用,常做主语、宾语和定语,表示单数。如苏轼《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孟子·万章上》“予既烹而食之”(我已经做熟了而且吃掉了)。

“吾”和“我”在古籍中通用,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可以表示复数。如《史记·项羽本纪》“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别人是刀和砧板,我们是被宰割的鱼和肉,为什么还要告辞呢);《孟子·梁惠王上》“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先生说的这些话,对我触动很大,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朕”在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如屈原《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我父亲的名字叫伯庸);秦始皇以后就成为只能用于皇帝的专用代词了,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我是始皇帝)。

“昂”多用在《诗经》中,如《诗经·邶风·匏有苦叶》“人涉昂否,昂须我友”(别人涉水过河,而我却不,我要等待我的好友)。

“侬”属于吴地方言,魏晋南北朝时开始被作为第一人称代词使用。

6 文言文中"要″字是什么意思

1 要 [yào]2 要 [yāo]

要 [yào]

索取:~账。~价。

希望,想:~强。~好。

请求:她~我给她读报。

重大,值得重视的:重~。~人。~领。纲~。~言不烦。

应该,必须:须~。

将(jiāng):将~。快~。

如果,倘若:~是。

表选择:~么。~不。~不然。

要 [yāo]

求,有所倚仗而强求:~求。~挟。

古同“腰”。

古同“邀”,中途拦截。

古同“邀”,约请。

姓。

1 文言文本字含义用法

“本”在文言文可作名词、形容词、动词、量词、副词和代词,用法用意各不相同

(名词)

1(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下面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本义: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

比如:本,木下曰本。——《说文》

2本宗族

比如:本支百世。——《诗·大雅·文王》

3事物的根基或主体

比如:君子务本。——《论语·学而》

4母金,本钱

比如:子本相侔。(子:利息,侔:相等)——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5根源,本源

比如: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礼记·大学》

6古代指农业生产

比如: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汉· 贾谊《论积贮疏》

7底本

比如:今存其本不忍废。——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8奏章 、书册、本子

(形容词)

1原来的;本来的

比如: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

2基础的,基本的

(动词)

1执掌,统辖

2推究,推原(代词)

1自己或自己方面的

比如:本姓曹。——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2现今的

3这,那

比如:用芽者自从本说。——宋· 沈括《梦溪笔谈》

(量词)

1用于书籍簿册、用于植物。株;棵

比如:一边种几本大芭蕉。——《红楼梦》

(副词)

原先,本来

比如:臣本布衣。——诸葛亮《出师表》

2 这些字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啊(两种就好)~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

爱:喜爱;吝啬安:安全;疑问代词,哪里被:被子;介词,表示被动本:根本;版本鄙:边远;卑微兵:兵器;士兵病:疾病;担心察:观察;明显朝:面向;朝廷曾:曾经;竟,乃乘:辆;乘坐诚:诚实;果然除:去掉;任命官职辞:言辞;告别从:跟从;听从殆:危险;几乎当:对着;承担道:道路;道理得:取得;得意度:度过;尺度非:不是;责难复:又;答复负:背负;背叛盖:车盖;大概故:因此;从前的顾:回头;照顾固:固然;牢固归:返回;统一国:国家;国都过:经过;过失何:哪里;怎样恨:怨恨;遗憾胡:北方的少数民族;疑问代词患:得(病);担心或:或许;有时疾:疾病;迅速及:和,与;赶得上即:当前;就地既:既然;已经假:借;虚假间:离间;内,里见:看见;被就:趋向;成就举:抬起;推荐绝:断绝;尽堪:经得起;天道克:能;胜类:相似;种类怜:怜惜;怜悯弥:满;终,极莫:没有谁;不要乃:于是;才内:里,容纳期:约会;期望奇:奇怪;单数迁:迁移;调动清:清廉;清澈穷:贫穷;尽。

3 “其”字在文言文中的所有解释

下面是“其”在中学阶段所涉及的意义和用法,可参考一下。

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例: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其:他的。)②恐前后受其敌。(其:它们的。)③其夫呓语。(其:她的。)④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其:它的)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他们的。)⑥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他:她们的。)

⑵其中,其中的。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③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⑶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①并自为其名。②舍其文轩。③既其出。(其:我们)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⑤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其:我的)⑥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⑦不敢以其富贵骄士。⑧遂前其足。⑨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⑩亦各言其志也!

⑷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①妻跪问其故。?②念悲其远也。(其:她)③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其:他们)④望请其指教。(其:她们)⑤成以其小,劣之。(其:它)⑥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其:它们)

⑸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如土石何:又能拿这些泥士石头怎么样。)②其孰能讥之乎?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④其为死君乎?

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例:①其不设色者:曰水墨。(其:那。)②怀其璧。(其:那块)③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本义项指后一个“其”:那个。)④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事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其:一说如果。)⑤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其往:其后,将来)⑥未必有其实。(其:那样。)

⑺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⑻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例: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其:这种)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③此其患不见於今,而将见於他日。(此其:这种。此、其同义连用。)

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例: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其:可要。一说表示期望。)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其:还是)④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这里有命令的意味。)

⑽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例:①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则齐国其庶几乎?

(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4 关于是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解释

文言“是”字是兼词,可以是代词兼动词,也可是名词兼动词。

主要原因是“是”的演化过程造成的,本质原因是“是”字在造字之初就有形而上学的本在、存在、存在者三位一体。 许多搞语言工作的人一直认为文言“是”字要么是代词要么是判断词,其实不然,“是”字本身就兼有代词动词的性质。

(不要误解为“是”字有时作名词、有时作代词、有时作动词,而是同一个“是”字本身兼而有之) 一、是字单独作代词、名词、动词、形容词 是字单独作代词,一是处于主语位置,二是定处于名词之前作定语,三是作宾语。 1、“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2“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寡人之于国也》) 3、“崤有二陵焉。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崤之战》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兰亭集序》) 5、“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 (《晋公子重耳出亡》) 6、“我业是有年矣”(《卖柑者言》) 1、2句是代词作主语,3、4句是代词作定语,5、6句是代词作宾语。

是字单独作名词。“是”字产生之初就是名词,“实事求是”的是就是本义。

《说文解字》:“是,直也,从日正。段注:“以日为正则曰是。

从日、正,会意。天下之物莫正于日也……以日为正,则正于日也。

“定国是之诏即下”的“是”也是名词。(《谭嗣同》) 是字单独作动词,处于谓语位置。

7、“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孟子梁惠王下》 8、“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 谋攻》) 9、“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是非对举(《齐桓公求管仲》) 10、“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唐雎不辱使命》) 11、“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雨霖铃寒蝉凄切》) 7句中“是诚不能也”的是在副词“诚”字之前为代词,7、8句中其余的“是”字与“非”对举,只是8句中的是字省略罢了。动词“是”除了表判断外,还可以用作表比较的动词,如,“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的“是”,是由名词是“正、则”意引申而来。

(《勾践灭吴》) 是字单独作形容词,也是由本意引申的。 12、“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察传》) 13、“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 二、“是”字的兼词现象 “是”字作为兼词,往往处于前有复杂的短语或句子后无谓语的位置,既作主语又作谓语。

不同于“焉、诸”等兼词,它们可以拆分为两个词,而“是”不可拆分。 (一)“是”兼有代词、动词的功能 14、“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的“是”是判断词,同时复指,作主语。

(《烛之武退秦师》 15、“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五蠹》) “是”作为兼词,在疑问句中有时倒装 16、“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17、“求!无乃尔是过与?”句式为“无乃是尔过与?”的倒装。(《季氏将伐颛臾》) 16、17句的“是”出于同一篇文章,同为疑问句,除了加强语气的“无乃”之外,从语意到句子各要素完全相同,因此,两个“是”用法相同。

(二)是字兼有名词、动词的功能 18、“是民事天,其不仁至矣”(《原谤》) 19、“盘庚……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答司马谏议书》) 18句的“是”字,课文、词典注解为“这样看来”,好象解释为插说成分,是不对的。这个“是”字兼有名词“是”的本意“正、则”,可以解为“规律、事实”,同时有动词“是”的本意“以……为是,以……为准”,可以解为“判定、判别、判断”。

19句“是”更为典型,连词“而”字连接的后文是谓词性质的成份,那么“是”必为谓词,只是又有名词本意“正、则”之意罢了。 三、区别“是”字兼词和单性词 什么时候是兼词,什么时候是单性词,如何区别?除了前文所述位置的区别外,还可以采取替换法。

代词“是”可以用“此、斯”替换,“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

(《晏子辞千金》)“是谓乱军引胜”。 (《孙子 谋攻》)——而这个位置的兼词“是”不可用“此、斯”替代,“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寡人之于国也》) 动词“是”可以用“为”替换。

例如,“是何楚人之多也?”句式应为“楚人之多也是何?”的倒装,“是何”就是“为何”。(《垓下之围》)“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而兼词不能用“为”替换。例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能换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知也”。

四、“是”为兼词的主要原因 A“是”字在造字之初就有名词和动词两种功能。B在语言演化过程中,“是”字由名词代词演化为今天的判断动词,必然有一个桥梁,这就是“是”字的兼词那么“是”成为兼词的本质是什么?肖娅曼认为:“它自产生之日起,即集形而上学之本在、存在、存在。

5 就字在古文中的意思,全部

这是我在网上找的!就

jiù

(会意。京尤会意。“京”意为高,“尤”意为特别。本义:到高处去住)

就,就高也。从京从尤。尤,异于凡也。——《说文》。桂馥注:“此言人就高以居也。”孔广居注:“京,高丘也。古时洪水横流,故高丘之异于凡者人就之。”

靠近;走近;趋向。

就,即也。——《广韵》

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礼记·曲礼》

不就利,不违害。——《庄子·齐物论》

不知就先,不知就后。——《庄子·大宗师》

禹趋就下风,立而问焉。——《庄子·天地》

夫子休就舍。——《庄子·说剑》

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去故乡而就远兮。——《楚辞·九章·哀郢》

还来就菊花。——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就吾求寒衣。——《资治通鉴·唐纪》

持就火炀之。——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就童子试。——清·周容《芋老人传》

又如:就书(前往从学);就利(趋利,求利);就第(归回宅第;回家);就和(接近)

归于。

处工就官府,处商就井市。——《国语》

又如:就化(归顺,向化);就班(按次序归位);就款(归顺臣服)

担任;开始从事。如:去就(担任或不担任职务);就列(就位。任职);就事(就职);就田(从事耕种)

下;搭着吃。如:炒鸡蛋就饭;就菜;花生仁就酒

完成;成功。

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战国策·齐策》

组已就而效之,其组异善。——《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以就懿德。——《后汉书·列女传》

瞬息可就。——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指物作诗立就。——宋·王安石《伤仲永》

某业所就。——清·黄宗羲《原君》

又如:就亲(成就婚事,成亲);就名(成就功名)

终,尽。如:就命(去死;毕命)

迁就;将就。

刑罚不审则有辟就。——《管子》

又如:半推半就;牵就;就着(就便;顺便);就滑(随便;方便)

受;被。如:就戮(受戮,被杀);就缚(受绑,受擒);就封(受封);就决(受死刑)

登上;开始,启。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史记·刺客列传》

又如:就道(上路);就涂(上路,动身)

jiù

在。如:就理(内情)

从 [from]

就其不忘一芋。——清·周容《芋老人传

6 “我”字在古文中是怎么形容的

1、“我”一般用:余、吾、我、予、某、昂、妾(女人)、愚、仆等等。

2、帝王人臣专用:朕、孤、寡人、本王、微臣、臣、下官、末将、本将、本督、本帅等。

3、通俗一点则用:鄙人、后学、末学、不才、奴家(女人)、在下、晚生、小生、晚辈、洒家(早期白话)、老朽、贫僧(和尚)、老衲(和尚)。

4、“余”和“予”在古代常常通用,常做主语、宾语和定语,表示单数如苏轼《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孟子·万章上》“予既烹而食之”(我已经做熟了而且吃掉了)。

5、“吾”和“我”在古籍中通用,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可以表示复数如《史记·项羽本纪》“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别人是刀和砧板,我们是被宰割的鱼和肉,为什么还要告辞呢);《孟子·梁惠王上》“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先生说的这些话,对我触动很大,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6、“朕”在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如屈原《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我父亲的名字叫伯庸);秦始皇以后就成为只能用于皇帝的专用代词了,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我是始皇帝)。

7、“昂”多用在《诗经》中,如《诗经·邶风·匏有苦叶》“人涉昂否,昂须我友”(别人涉水过河,而我却不,我要等待我的好友)。

8、“侬”属于吴地方言,魏晋南北朝时开始被作为第一人称代词使用。

1 古文中,用一个字来形容女子美好的字是什么字

形容女子美好的字有:

1)妍yán:一般解释为美丽,百花争妍。

2)妩 [wǔ]:指女子,花木等姿态美好可爱。

3)妠[nà]:娶;[nàn]古女子人名用字。

4)婑 [wǒ]:美好。

5)婐wǒ娇媚柔美。

6)媠[duò],同”惰“;[tuó],美好。

形容女子美好的词有:

蕙质兰心 冰雪聪明 花容月貌 八面玲珑 玉骨冰肌 亭亭玉立 聪明伶俐 才貌双全 光鲜艳丽 娴淑典雅 钟灵毓秀 亭亭玉立 温柔善良 摩登女郎 温柔贤惠 眉目如画, 花容月貌, 貌美如花, 如花似玉, 玉洁冰清 冰雪聪明 明艳动人 人见人爱, 倾国倾城 沉鱼落雁 闭月羞花, 人间尤物 出尘脱俗吹弹即破 白璧无瑕 美艳绝伦 楚楚可人 人淡如菊 娇艳如花 至真至纯 尽善尽美 美若天仙 温文尔雅 品貌端庄 丽质天成 窈窕淑女 天姿绝色 国色天香 风姿绰约 风华绝代 语笑嫣然 含苞待放 娇艳欲滴 玲珑剔透 人间极品 笑靥如花、巧笑嫣然 笑若沛然 卓而不凡 冰肌玉骨 齿白唇红 愁眉啼妆 出水芙蓉 绰约多姿 淡妆浓抹 二八佳人 端庄贤淑 不温不火 乐于助人 小家碧玉 国色天香 国色天姿 花容月貌 环肥燕瘦 娇小玲珑 绝代佳人 梨花带雨 林下风气 眉目如画 眉清目秀 美如冠玉 靡颜腻理 明眸皓齿 千娇百媚 倾城倾国 螓首蛾眉 如花似玉 双瞳剪水 我见犹怜 仙姿佚貌 小家碧玉 秀外惠中 夭桃秾李 一表非凡 一表人才 一笑千金 仪态万方 月里嫦娥 稚齿婑媠 朱唇皓齿一 笑倾城 一笑百媚 春山如笑

2 收集古文中很优美的字

[绕池游]红销香浅,无计苦流连。

晚来薰衾心倦,铜壶未添,烛花待剪。隔翠帘听取蝉声一片。

[乌夜啼]晚来独倚栏杆,月光寒。画檐蛛网没由来闲心看。

昏鸦返,合欢蔓,夜阑珊。今宵梦断灵河岸。

[步步娇]则道是魂游离恨天,幻海深无边。遣香动,警幻仙,曲演红楼,偷觑金钿。

莫奈何薄命自古是红颜。[醉扶归]却被那丝桐迤逗地意马心猿,当垆卖酒在大街前。

谁料一旦里高车驷马青云现,赋千金了却长门怨。便说素女如何把君王见,惨兮兮白头吟断前生恋。

[皂罗袍]只道是娇养小庭深院,抛不下闭月羞花美容颜。霓裳一曲惊地天,一朝入主昭阳殿。

渔阳鼓险,禄山兵变。翠华香辇,蜀道难艰。

玉郧香消在这马嵬坡前。[好姐姐]这都是那前朝明鉴,硬生生抛在一边。

虽有金玉,怎敌过木石前缘。泪还遍,未卜侬身谁人殓,诗稿题帕早化烟。

[尾声]一场黄粱不堪缅,漫提笔展花笺且自消闲。闺阁文章怎赴得琼林宴。

3 文言文中形容“美丽的花”的字有什么

文言文中形容“美丽的花”的字有妍、嫣、灼、夭、芳。

1、妍,读音为yán,部首是女,部首笔画是4,总笔画数是7,笔顺读写是折、撇、横、横、横、撇、竖,五笔字根是VGAH,意思是百花争妍,美丽的意思。

相关文献记载: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白话译文:一天一天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向上长,一天比一天美丽。

2、嫣,读音为yān,部首是女,部首笔画是4,总笔画数是14,笔顺读写是折、撇、横、横、竖、横、竖、横、横、折、捺、捺、捺、捺,五笔字根是VGHO,意思是颜色浓艳。

相关文献记载:日斜柳暗花嫣。——南唐·冯延已《三台令》

白话译文:在夕阳的照射下,柳叶墨绿,花儿浓艳,(一幅很美的景象!)

3、灼,读音为zhuó,部首是火,部首笔画是4,总笔画数是7,笔顺读写是点、撇、撇、点、撇、横折钩、点,五笔字根是OQYY,词组灼灼,是一个形容词,意思是鲜明的。

相关文献记载:《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白话译文:翠绿繁茂的桃树啊,花儿开得红灿灿。

4、夭,读音为ǎo/yāo,部首是大,部首笔画是3,总笔画数是4,笔顺读写是撇、横、撇、捺,五笔字根是tdi,本意是指屈,摧折,也指草木茂盛美丽。

相关词组:夭夭(茂盛而美丽的意思);夭夭灼灼(形容茂盛而艳丽鲜明的样子);夭桃秾李(yāotáo-nónglǐ)(艳丽盛开的桃李)。

5、芳,读音为fāng,部首是艹,部首笔画是3,总笔画数是7,笔顺读写是横、竖、竖、捺、横、折、撇,五笔字根是AYB,本义即指各国各地具有本国本地特色的香草。引申义有花卉,美好的,美好的德行或名声,花草的香味等。

相关文献记载:野芳发而幽香。――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白话译文: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

扩展资料

“妍”相关词组:

1、妍丽(yánlì)。意思是美丽;漂亮。如:妍丽的牡丹。

2、妍雅(yányǎ)。意思是美丽而高雅。如:幽壑黄花,分外妍雅。

3、妍艳(yányàn)。意思是艳丽;美丽多姿。如:妍艳的牡丹。

“嫣”相关词组:

姹紫嫣红(意思是 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

“芳”相关词组:

群芳争艳;孤芳自赏。

-妍

-嫣

-灼灼

-夭

-芳

-文言文

4 收集古文中很优美的字

[绕池游]红销香浅,无计苦流连。晚来薰衾心倦,铜壶未添,烛花待剪。隔翠帘听取蝉声一片。

[乌夜啼]晚来独倚栏杆,月光寒。画檐蛛网没由来闲心看。昏鸦返,合欢蔓,夜阑珊。今宵梦断灵河岸。

[步步娇]则道是魂游离恨天,幻海深无边。遣香动,警幻仙,曲演红楼,偷觑金钿。莫奈何薄命自古是红颜。

[醉扶归]却被那丝桐迤逗地意马心猿,当垆卖酒在大街前。谁料一旦里高车驷马青云现,赋千金了却长门怨。便说素女

如何把君王见,惨兮兮白头吟断前生恋。

[皂罗袍]只道是娇养小庭深院,抛不下闭月羞花美容颜。霓裳一曲惊地天,一朝入主昭阳殿。渔阳鼓险,禄山兵变。翠

华香辇,蜀道难艰。玉郧香消在这马嵬坡前。

[好姐姐]这都是那前朝明鉴,硬生生抛在一边。虽有金玉,怎敌过木石前缘。泪还遍,未卜侬身谁人殓,诗稿题帕早化

烟。

[尾声]一场黄粱不堪缅,漫提笔展花笺且自消闲。闺阁文章怎赴得琼林宴。

5 现代汉语 美好的 在古文中是哪个字

妍:一般解释为美丽,如:妍媸(美好和丑恶),百花争妍。

例如:

浪迹无妍蚩。——江淹《杂体诗》。注:“犹美恶也。”

妍蚩好恶,可得而言。——陆机《文赋序》

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又如:妍花(娇美的花);妍森(美丽茂盛);妍度(美丽的外表);妍芳(美丽的花卉);妍状(美丽的形态);妍美(美丽);妍倩(美丽);妍影(美丽的影像);妍丑(美和丑);妍柔(美丽的风光)

面丑心妍,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唐·韩愈《送穷文》

又如:妍好(美好);妍妙(美好);妍和(美好和煦);妍姿(美好的姿容);妍容(美好的容貌);妍淑(美好);妍森(美好繁盛);妍语(美好的话语);妍洁(美好洁净);妍泽(美好润泽);妍稳(美好妥贴);妍谈(美好的谈论) 。

懿:意指美好(多指德行,指有关女子的)。如:嘉言~行。~范。~德。~旨(皇后或太后的诏令)。

好是懿德。——《诗·大雅·庶民》

斯则前世之懿事。——《三国志·吴主传》

茂学懿文。——白居易《斐度中书舍人制》

以就懿德。——《后汉书·列女传》

又如:懿盛(因皇室宗亲而名位显盛);懿范(美好的风范。多用于赞扬妇女美德);懿明(德高智明);懿士(有美德的人) 。

6 我, 用文言文中的什么字形容

古代文言文也有雅俗之分,有史家之严谨,也有戏剧之俚俗。

比较严肃、高雅、正式的文言文,“我”一般用:余、吾、我、予、某、昂、妾(女人)、愚、仆等等。

帝王人臣专用:朕、孤、寡人、本王、微臣、臣、下官、末将、本将、本督、本帅等。

通俗一点则用:鄙人、后学、末学、不才、奴家(女人)、在下、晚生、小生、晚辈、洒家(早期白话)、老朽、贫僧(和尚)、老衲(和尚)。。。。。

“余”和“予”在古代常常通用,常做主语、宾语和定语,表示单数。如苏轼《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孟子·万章上》“予既烹而食之”(我已经做熟了而且吃掉了)。

“吾”和“我”在古籍中通用,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可以表示复数。如《史记·项羽本纪》“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别人是刀和砧板,我们是被宰割的鱼和肉,为什么还要告辞呢);《孟子·梁惠王上》“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先生说的这些话,对我触动很大,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朕”在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如屈原《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我父亲的名字叫伯庸);秦始皇以后就成为只能用于皇帝的专用代词了,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我是始皇帝)。

“昂”多用在《诗经》中,如《诗经·邶风·匏有苦叶》“人涉昂否,昂须我友”(别人涉水过河,而我却不,我要等待我的好友)。

“侬”属于吴地方言,魏晋南北朝时开始被作为第一人称代词使用。

古籍就是汉字

现在的汉字都是从古籍汉字中一步一步演化过来的,汉字演变的过程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蚊子。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也是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中华文化博大精神!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