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功效与作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3收藏

茵陈功效与作用,第1张

  鸡骨草、百叶草、夏枯草、茵陈、板蓝根、蒲公英的功效与作用如下:

  1、鸡骨草的功效

  鸡骨草味甘、微苦,凉。归肝、胃经。具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疏肝止痛之功效。常用于湿热黄疽,胁肋不舒,胃脘胀痛,乳痈肿痛。鸡骨草还可在春夏潮湿季节用来煲汤作食疗。

  2、夏枯草的功效

  夏枯草味辛、苦,寒。归肝、胆经。具有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有清火明目之功效,能治目赤肿痛、头痛等。脾胃寒弱者慎用。

  3、板蓝根的功效

  板蓝根味苦,寒。归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之功效。常用于温疫时毒,发热咽痛,温毒发斑,痄腮,烂喉丹痧,大头瘟疫,丹毒,痈肿。体虚而无实火热毒者忌服,脾胃虚寒者慎用。

  4、蒲公英的功效

  蒲公英性味苦甘,寒,平。归经肝、胃经。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散结。治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疬,疔毒疮肿,急性结膜炎,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胃炎,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 阳虚外寒、脾胃虚弱者忌用。

  5、百叶草的功效

  百叶草性味辛、温。适用于感冒,小儿麻疹或风疹透发不畅,饮食积滞,消化不良等。能治感冒,具有利尿等功能,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可以解除发热引起的头痛,还有利尿、降血糖的良好功效。非风寒外束者忌服

  6、茵陈的功效

  茵陈性味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可预防流感,治中暑、感冒、头痛身重、腹痛、呕吐、胸膈胀满、气阻食滞、小儿食积腹胀、腹泻、月经过多、崩漏带下、皮肤搔痒及水肿等症,其散热发表功用。全草可提芳香油,鲜茎叶含油007-02%,干茎叶含油015-4%,油的比重(15℃)0868-0910,旋光度(20℃)-20°-70°,含醇量(以香草醇计)2-3%,含酚量(以麝香草酚计)约含7%,除供调配香精外,亦用作酒曲配料。此外它又是很好的蜜源植物。茵陈素毒性为中枢抑制,表现为匍伏、思睡、流涎。

茵陈蒿 属菊科植物。嫩苗可作菜蔬,洪舜俞《老圃赋》云:"酣槽紫姜之掌,沐醯茵陈之丝。"李时珍云:"今淮扬人二月二日犹采野茵陈苗和粉作茵陈饼食之"中国民间现尚有以米粉作茵陈糕、团的习惯。茵陈作菜,要采嫩苗,老的药用是茵陈蒿。故有"二月茵陈,五月蒿"的说法。近代研究证明,以秋季采收的带果穗的茵陈蒿,所含约有效成分最多,疗效此绵(嫩)茵陈更好。

性味 甘、平微寒,无毒。

成分 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B-蒎烯、茵陈酮、叶酸等,蒿属香豆精类。

药理 近有人从其挥发油中得出一种新成分,对皮肤病病原性丝状菌有强力杀菌作用。此外有扩张胆管,排泄胆汁,促进肝细胞再生作用。

功用 利湿、清热。

[黄疸发热,大便秘结]

茵陈蒿30克,黄桅子15克,生大黄6~9克,水煎,一日2次分服。

[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茵陈蒿30克,茅术15克,水煎加砂糖服。

[胆囊炎,胆结石]

茵陈蒿、玉米须各30克,水煎服。

[荨麻疹,皮肤掻痒症,神经性皮炎等]

茵陈蒿15克,地肤子12克,水煎服。

[高血压,肾炎,肝硬化]

茵陈蒿十天蓟根各15克,水煎服。

------------------------------------------------------------------

茵陈蒿

茵陈蒿为菊科植物茵陈AremisiacapillalisThunb 早春采集的嫩茎

叶。《本草纲目》载“茵陈,昔人多莳为蔬。”

茵陈蒿每百克嫩茎叶含水分79 克,蛋白质56 克,脂肪04 克,碳水化

合物8 克,钙257 毫克,磷97 毫克,铁21 毫克,胡萝卜素502 毫克,维生

素B1005 毫克,维生素B2 为035 毫克,尼克酸02 毫克,维生素C2 毫克,

还含有蒿属香豆精、绿原酸等。

茵陈蒿性味苦辛凉,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风

痒疥疮等。

《本草纲目》载“今淮扬人二月二日犹采野茵陈苗,和粉面作茵陈饼食

药 名:茵陈

拼 音:YINCHEN

英文名:Virgate Wormwood Herb Capillary Wormwood Herb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菊科植物茵陈蒿的幼嫩茎叶。

功 效:清热利湿,解毒疗疮。

主 治: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风痒疮疥。

性味归经:苦辛,凉。①《本经》:“味苦,平。”②《别录》:“微寒,无毒。”③《药性论》:“味苦辛,有小毒。”④《珍珠囊》:“苦甘。”

入肝、脾、膀胱经。①张元素:“入足太阳经。”②《本草经疏》:“足阳明、太阴、太阳三经。”③《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煎水洗。

用药忌宜:非因湿热引起的发黄忌服。①《本草经疏》: “蓄血发黄者,禁用。”②《得配本草》:“热甚发黄,无湿气,二者禁用。”

药物配伍:配栀子,清热利湿退黄,治湿热黄疸。配附子,温阳利湿退黄,主治寒湿内阻之阴黄。配大黄,治黄疸初起。配白藓皮,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语言,四肢无力,好眠卧,口吐粘液。配车前子,清热利湿,通利小便。配厚朴,滑石,清湿热利胆宽中下气,化浊气消疸利尿泻火。

别 名:因尘(《吴普本草》)、马先(《广雅》)、茵蔯蒿(《雷公炮炙论》)、茵陈(《本草经集注》)、因陈蒿(《本草拾遗》)、绵茵陈(《本经逢原》)、绒蒿、细叶青蒿(《广西中兽医药植》)、臭蒿、安吕草(《江苏植药志》)、婆婆蒿(《山东中药》)、野兰蒿(《湖南药物志》)

处方名:茵陈、茵陈蒿、因陈、绵茵陈、西茵陈、北茵陈

商品名:茵陈、茵陈蒿、北茵陈、西茵陈,以质嫩、干燥、色灰绿或灰白、软绵如绒、气清香浓郁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主产陕西、山西、安徽。此外,山东、江苏、湖北、河南、河北、四川、甘肃、福建等地亦产。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春季幼苗高约三寸时采收,除去杂质,去净泥土,晒干。

拉丁名:药材Herba Artemisiae Scopariae原植物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同属植物黄蒿Artemisia scopariaWaldst. Et Kitaib小白蒿AfrigidaWilld.

炮制方法:过筛,拣去杂质,除去残根,碾碎,再过罗去净泥屑。《雷公炮炙论》:“去根细锉用。”

考 证:出自《神农本草经》①《本草图经》:“茵陈蒿,今近道皆有之,而不及泰山者佳。春初生苗,高三、五寸,似蓬蒿而叶紧细,无花实,秋后叶枯,茎干经冬不死,至春更因旧苗而生新叶,故名茵陈蒿。五月、七月采茎叶阴干,今谓之山茵陈。江宁府又有一种茵陈,叶大根粗,黄白色,至夏有花实。阶州有一种名白蒿,亦似青蒿而背白,本土皆通入药用之。今南方医人用山茵陈,乃有数种,或著其说云:山茵陈京下及北地用者,如艾蒿,叶细而背白,其气亦如艾,味苦,干则色黑。江南所用,茎叶都似家茵陈而大,高三、四尺,气极芬香,味甘辛,俗又名龙脑薄荷。吴中所用,乃石香柔也,叶至细,色黄味辛,甚香烈,性温,误作解脾药服之,大令人烦。以《本草》论之,但有茵陈蒿,而无山茵陈。《本草》注云:茵陈蒿叶似蓬蒿而紧细,今京下、北地用为山茵陈者,是也。大体世方用山茵陈疗脑痛,解伤寒发汗,行肢节滞气,化痰利膈,治劳倦最要。详《本草》正经,惟疗黄疸,利小便,与世方都不应。今试取京下所用山茵陈为解肌发汗药,灼然少效,江南山茵陈疗伤寒脑痛绝胜,此见诸医议论,谓家茵陈亦能解肌下膈,去胸中烦,方家少用,但可研作饮服之,《本草》所无,自出俗方,茵陈蒿复当别是一物,主疗自异,不得力山茵陈。此说亦未可据,但以功较之,则江南者为胜,以经言之,则非《本草》所出。医方所用,且可计较功效,《本草》之义,更当考论尔。”②《纲目》:“茵陈,昔人多莳为蔬,故入药用山茵陈,所以别家茵陈也。洪舜俞《老圃赋》云:酣糟紫姜之掌,沐醯青陈之丝是也。今淮扬人二月二日犹采野茵陈苗,和粉面作茵陈饼食之,后人各据方土所传,遂致淆乱。今山茵陈二月生苗,其茎如艾,其叶如淡色青蒿而背白,叶歧紧细而扁整,九月开细花,**,结实大如艾子,花实并与庵 花实相似,亦有无花实者。”③《本草崇原》:”一种开花结实者,名铃儿茵陈;无花实者,名毛茵陈;入药以无花实者为胜。”④《本经逢原》:“茵陈有二种:一种叶细如青蒿者名绵茵陈,专于利水,为湿热黄疸要药。一种生子如铃者,名山茵陈,又名角蒿,其味苦辛小毒,专于杀虫,治口齿疮绝胜。《本经》主风湿寒热,热结黄疸,湿伏阳明所生之病,皆指绵茵陈而言。”⑤《中药志》:“本品在历代之记载,皆与目前市售应用最广的茵陈蒿 Artemisia  capillaris 类似。而《图经本草》又载江宁府一种茵陈,类似今用之白花茵陈。另在《图经本草》之白蒿项下又记有:今阶州以白蒿为茵陈蒿,苗叶亦相似,然以入药,恐不可用也。又似今植物白蒿。故按《本草》记载观之,古代药用称茵陈者甚多,又有名山茵陈、石茵陈者。但由其疗效观之,皆不相同,故不宜相混。”

生药材鉴定:之干燥的幼苗多揉成团状,灰绿色,全体密被白毛,绵软如绒。茎细小,长6~10厘米,多弯曲或已折断;分枝细,基部较粗,直径1.5毫米,去掉表面的白毛后,可见明显的纵纹,完整的叶多有柄,与细茎相连,叶片分裂成线状。有特异的香气,味微苦。以质嫩、绵软、灰绿色、香气浓者为佳。除上述品种外,尚有同属植物黄蒿Artemisia  scopariaWaldst.Et Kitaib.(又名:滨蒿、北茵陈)、小白蒿AfrigidaWilld.等的幼苗,在东北等地作茵陈蒿使用。劲直蒿 A strictaEdgew的幼苗在西藏地区作茵陈蒿使用。显微鉴定:茵陈蒿叶粉末:灰绿色。①上表皮细胞垂周壁较平直,下表皮细胞壁波状弯曲;上下表皮均有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3-5个。②腺毛少,顶面观鞋底形,由6,8细胞上下成对迭合而成,直径15-22μm。③丁字形非腺毛多碎断似纤维状,完整者顶端细胞极长,可至2mm,直径5-26μm,左右两臂不等长,壁厚,木化;基部1-3细胞,极扁短。

中药化学成分:茵陈蒿含具利胆作用的有效成分蒿属香豆精(Scopa-rone),即6,7一二甲氧基香豆精(6,7一Dimethoxycoumarin);含率因季节而异,开花期最高,达198%,以及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和咖啡酸(Caffeicacid)。全草含精油约0,27%,果穗中精油较多,含率达1%。其成分有:B一蒎烯(B一Pinene),茵陈炔酮(Capillin),茵陈烯酮(Capillone),茵陈炔(Capil-lene),茵陈素(Capillarin)。还含脂肪油,其中脂肪酸为硬脂酸(Stear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褐煤酸(Montanic acid)。灰分中含氯化钾。种子中也含蒿属香豆精及氯化钾。黄蒿含蒿属香豆精,含率因部位和季节而异,花蕾中有0,5%,花头和种子中有2%;开花期全草有0.46%,开花前的花头中有1.52%,但幼苗中不含蒿属香豆精而含绿原酸。全草含精油约0.6%,以开花期含率最高,约达0.95%。其成分有:侧柏醇(Thujyl-alcohol),正丁醛(Buty-raldehyde),糠醛(Fur-furaldehyde),甲庚酮(Methylheptanone),葛缕酮(Carvone),1,8一桉叶素(1,8一Cineole),侧柏酮(Thujone),乙酸牛儿酯(Geranylacetate),毕澄茄烯(Cadinene),丁香油酚(Eugenol, a-蒎烯(a一Pinene),B-蒎烯,冰草烯(Agropyrene)等。还含脂肪油,其中脂肪酸为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51%,棕榈酸23.48%,硬脂酸2443%,花生酸18.04%,亚油酸11.25%,油酸10.09%;非皂化部分中有B-谷甾醇(B一Si-tosterol) 19.81%。又含另一利胆成分4一羟基苯乙酮(4-Hydroxy acetophenone)。还含胆碱(Choline),水杨酸(Salicylic acid),壬二酸(Nonandioic acid),石竹烯环氧化物(Caryophyllene  epoxide)等。根含B一谷甾醇及草酸等。(1)猪毛蒿 含挥发油,油中成分有香芹(葛缕酮,carvone)、对-聚伞花素(p-cymene)、苎烯、紫苏烯(perillene)、α-水芹烯(α- phellandrene)、百里香酚(thymol)、α-,β-蒎烯、松油醇-4、马鞭草酮(verbenone)、萘、芳甲基苯乙酮(armethylacetophenone)。另含滨蒿素(scoparone)、对羟基苯乙酮及绿原酸等。(2)茵陈蒿 含挥发油,油中成分有月桂烯、苎烯,桉油精、α-蒎烯、莰烯、α-姜黄烯(α-curcumene)、达瓦酮(davanoe)、茵陈炔酮(capillin)、丁香酚(eugenol)、异丁香酚(isoeugenol)、萘、苯甲醛、龙脑。另含茵陈色原酮(capillarisin)、6,7-二甲氧基香豆素(即滨蒿素)。另报道从茵陈蒿地上部分分得茵陈素A、B(capillartemisin A,B)。

中药化学鉴定:取本品粗粉1g,加乙醇50ml,回流提取1小时,滤过。滤液滴于滤纸上,干后,置紫外灯(365mm)下检视,滨蒿浸出液显红色,茵陈蒿浸出液显砖红色。

茵陈功效与作用

  鸡骨草、百叶草、夏枯草、茵陈、板蓝根、蒲公英的功效与作用如下:  1、鸡骨草的功效  鸡骨草味甘、微苦,凉。归肝、胃经。具有利...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