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或诗文中常见典故说明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5收藏

文言文或诗文中常见典故说明,第1张

  (1)斑竹:湘妃竹。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舜死后在湘水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竿上都生了斑纹。唐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2)比翼鸟: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比喻夫妻。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3)碧血:常与“丹心”连用,歌颂为国捐躯者的忠贞。元郑元佑《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是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4)长城:南宋将领檀道济自称为“万里长城”,后以此称能抵御敌人入侵的英雄人物。宋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5)采薇: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唐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6)长亭:古代驿站在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后“长亭”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7)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为书信的代称。宋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8)登高:重阳节有登高习俗。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东山高卧:东晋谢安辞官隐居东山,后指隐居。唐李白《梁园吟》:“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末应晚。”

 (10)杜康:传说杜康(字仲宁)发明了酒,后以此作为酒的代称。三国魏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11)东篱:语出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多以“东篱”表现归隐之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宋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2)寒食:节日名,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该节由此而来。唐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3)汗青:古时字写在竹简上,先用火烧竹简,使其干燥,叫“杀青”;因烘时竹简出水如汗,故又叫“汗青”。后指书稿、史书。宋文天样《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4)红豆:南方的一种植物,又叫“相思子”。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唐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之二:“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15)画眉:西汉张敞夫妻恩爱,曾为其妻画眉。后以此形容夫妻相爱。唐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16)金乌:传说太阳里有三足乌。后以“金乌”作为太阳的代称。唐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17)连理枝: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的树枝,比喻恩爱夫妻。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18)劳歌: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唐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9)楼兰: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傅介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故“楼兰”常代指边境之敌。唐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0)梦蝶:也称“化蝶”。战国时庄子有一次做梦,自己变成了蝴蝶。后比喻做梦、梦幻。宋陆游《闲游》之三:“困卧幽窗身化蝶,醉题素壁字栖鸦。”

 (21)青鸟:传说汉武帝七月七日在永华殿祭祀,忽有一只青鸟从西方飞来,东方朔说这是因为西王母要来了。后以此为传信的使者。隋薛道衡《豫章行》:“愿作王母三青鸟,飞来飞去传消息。”唐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2)三径:西汉末,王莽专权,刺史蒋诩辞官隐居,在园里竹阴下“开三径”,只和羊仲、求仲两人相交。后以此代指隐士居住的地方。东晋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唐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23)桑榆:传说太阳落在崦嵫,日影照在桑榆树上。以此比日暮,后比喻人的晚年。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唐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24)射天狼:天狼,星名。古人以为主侵掠。后以“射天狼”比喻打击入侵的异族。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5)双鲤:古人寄信,将信结成双鲤形状。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后因此将其比作书信。唐李商隐《寄令狐郎中》:“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双鱼”同义。唐李白《赠汉阳辅录事》:“汉口双鱼白锦鳞,令传尺素报情人。”

 (26)黍离:语出《经黍离》,东周大夫路经西周故都,见其满地禾黍,遂有宫室宗庙毁坏之叹。后以此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唐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27)商女:语出唐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兴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宋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28)投笔:东汉班超年轻时,以替宫府抄写公文为生。他曾投笔感叹,要效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取爵封侯。后指弃文从武。唐骆宾王《宿温城望军营》:“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顾勋。”宋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9)阳关:阳关,古关名,今甘肃敦煌西南。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谱成送别之曲,名《阳关曲》。唐李商隐《饮席戏赠同舍》:“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

 (30)折柳:汉代京城习俗,凡送远客,都要送到长安东面的霸桥,并折柳枝相赠。后指送别。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1)折腰: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儿折腰,遂辞官归隐。后喻指屈身事人。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颜?”

 取名,要怎么取,其实每个人名字由来千千万万种。那么出自古代诗词典故的名字有哪些呢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出自古代诗词典故的名字

 人皆有其名,每个姓名又都有其来历种种。若是某位仁兄姓名的来历不凡,且幸此人后来又成了名人,那他的姓名本身就能冠以“典故”之谓。当然,一般人取名引经据典亦可充以为数。

 典故本身的含义就包括了掌故和典制。因此笔者在撰写本文时引用了大量在一般人看来不能算典的故事,为消除疑虑,避免争端,行文前先查《辞海》以证。

 姓名与典故可分两个方面来阐述,一曰以人名为典故,一曰以典故为人名。

 先说以人名为典故之事。翻开《中国典故大辞典》,信手一摊,即能找到这方面的例子。如牛郎织女、潘安西施、子路、月老、叶公、冯妇、伯牙、子期、江淹、徐娘等等,一见其名,便知其事,知其所代。如牛郎织女例,明冯应京《月令广义》引《小说》云:“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方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纫,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机会。”如今,牛郎织女已成分隔两地难以会面的夫妇或相爱男女的代称。《古诗十九首》之十云:“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江女,纤纤推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此诗道尽牛郎织女相爱不得见的苦愁悲遇,实乃当今分居两地伉俪的贴心写实。

 同牛郎织女类似,如今,像潘安、子牙之流,已不单是他们姓名所指的具体人物了,而是脱离了他们本身的具体指代,成为一种符号化的词汇。如潘安西施,可形容男女美貌;伯牙子期,表示知音相逢。王子乔是得道高仙的化身,诸葛亮则是智慧的代名词。你是媒婆,别人可以称你为月老;你若人到中年,人家有可能拍马屁说你是半老徐娘。你可以把月亮叫作青娥,也可以自谦是才尽的江郎。如此种种,表明这些人名已是一定关系、一定事物、一定属性的代名词。姓名所代人物本身已被千百年来文学上或社会上的借代和比喻担拉出其母体,化为一种像货币流通于商界的语言流通形式,升华成为人们的日常用语和常用词汇。

 人名转而化为含有一定意义的专用词汇,得力于这个人本身作出的贡献或指代的典故。以人名为典故的故事,史载野传,数以万计,篇幅所限,无法尽言。手头正巧有一套《幼学故事琼林》,其中名以代事,事以喻人者,凝练得简洁明了,不需作者加注,读者亦能一目了然。在此,笔者权当一回投机取巧之徒,以此书为蓝本,提纲择要叙之。

 第一类是天文朝政,包括天文、地舆、岁时、朝廷、文臣、武职六种。

 青女、素娥:青女乃霜神;素娥即月号。

 列缺、望舒:列缺乃电神;望舒是月御。

 杞人、夸父:心多过虑,何异杞人忧天;

 事不量力,不殊夸父追日。

 附宝、荆柯;赤电绕枢而附宝孕;白虹贯日而荆柯歌。

 屈原、恒景:端阳竞渡,吊屈原之溺水;重九登高,效桓景之避实。

 韩柳欧苏:韩柳欧苏,固文人之最著;起剪颇牧,乃武将之多奇。

 姜太公、黄石公:姜太公有六韬;黄石公有三略。

 荷坚、毛遂:苻坚自夸将广,投鞭可以断流;毛逐自荐才奇,囊处便当脱颖。

 韩信、张良:韩信受胯下之辱;张良有进履之谦。

 其二,姻亲体服类。

 仲郢、老莱子:和丸教子,仲郢母之贤;戏彩娱亲,老莱子之孝。

 宋弘、梁鸿:不弃糟糠,宋弘回光武之语;举案齐眉,梁鸿配孟光之贤。

 马融、孔子:马融设绛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孔子居杏坛,贤人七十,弟子三千。

 相如、廉颇:刎颈交,相如与廉颇;总角好,孙策与周瑜。

 陆凯、王维:陆凯折梅逢驿使,聊寄江南一支春;王维折柳赠行人,遂唱阳光三叠曲。

 伯牙、子期:伯牙绝弦失子期,更无知音;管宁割席拒华歆,谓非同志。

 韦固、月老:汉武与景帝论妇,欲将金屋藏娇;韦固与月老论婚,始知赤绳系足。

 女子:东施效颦可厌,无盐刻画难堪;飞燕身轻可舞,孟光力大擎臼。

 李耳、子牙:李耳出函谷,为令尹演道经五千言;子牙钓渭滨,为周家定国基八百载。

 晏子、石祟:狐裘三十年,俭称晏子;锦幢四十里,富羡石祟。

 第三,人事器具类。

 包拯、商鞅:包拯寡色笑,人比其笑为黄河清;商鞅最凶残,尝见论囚而渭水赤。

 毛遂、季布:毛遂片言九鼎,人重其言;季布一诺千金,人服其言。

 岳飞、杨震:岳飞背涅尽忠报国;杨震惟以清白传家。

 第四:文事花鸟类。

 班马、元白:誉才高,曰今之班马;羡诗工,曰压倒元白。

 江淹、杨雄:江淹梦笔生花,文思大进;杨雄梦吐白凤,词赋愈奇。

 神农、后稷:神农尝百草,医药有方;后稷播百谷,粒食攸赖。

 公输子、张僧繇:公输子削木鸢,飞天至三日不下;张僧繇画壁龙,点晴则雷电飞腾。

 以姓名代典故者,虽为数可观,毕竟能以数计,而以典故为姓名的,则是茱萸遍插,俯拾皆是。因为人所生也,必有其时,有其境,有其可志之事,有其可鉴之史。引经据典,取以为名,既能显其出乎正道,不坠三教九流,亦能显其家渊深博,乃知书达理之辈,诗书钟鼎之族。且史卷浩瀚,任你信手拈来,得来全不费功夫。取典为名,人所共逐,乃常理也。

 起名用典,翻阅史卷扉页,即可见其端倪。史前人名,多以名记事,名即是典,典即是名,互为解释,互为因果,不可两分。

 观开化之足迹,可征者始自有巢、神农、伏羲、燧人诸君,望名生义,即知时人架木为巢、钻燧取火、牧畜佃鱼、力田事农稼穑之事。韩非有《五蠹篇》云:“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鸟兽龙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肠胃。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

 《易系辞传》对神农氏的诠释曰:“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斩木为耒,揉木为耜, 褥之利,以教天下。”

 对于火神祝融,《礼》月令注云:“祝融,颛顼之子,曰黎,为火官。”黎为火正,其官亦曰祝融。祝,续也;融,明之盛也,祝融者,有火德继续而光明也。

 另,像炎黄、句芒、玄冥诸神,皆可以其名而释其义,知其事。

 正史以往,人名用典,基本上脱神祖巢臼。于是百花齐放,众彩纷呈,至于错纵复杂,令人眼花缭乱,为读者便,亦分而析之。

 一是典名于取名者本身的遭遇期许。人生之路,漫漫兮且修远,人们往往愿意以名字来纪念生活历程中难以忘怀的经历和遭遇,或寄托自己的理想追求。这类典名,以改名居多。因为取名者在其初命名时,年少无知,往往要靠父母或他人帮忙,一旦成人立业,觉名不遂心,往往要对旧名动些手术,我者干脆换名以代。新名乃记述取名者的希冀志向,行为轨迹的,因而往往内含掌故、寓意,他人亦能见名知事。

 这类典名可分种,一种是记载本人经历遭遇的,一种是表达本人思想向往的。

 记载本人经历遭遇者,中外史传,颇多趣味。明末清初文艺批评家金圣叹,本姓张,名金采。一曰,他和一群书生到文庙祭孔,大典方毕,那些平日道貌岸然的学仕儒子,突然争先恐后地哄抢起供桌上的祭品来。张金采见状,即兴赋打油诗一首,讥之日:“天晚祭祀了,忽然闹吵吵,祭肉争肥瘦,馒头抢大小。颜回低头笑,子路把脚跳,夫子喟然叹:在陈我绝粮,未见此饿殍!”张若采有感于此,又思论语有两处孔子“喟然而叹”:“在颜回为叹圣,在曾点为圣叹,予其为点之流也欤!”因而易名圣叹。“圣叹”,孔夫子喟然而叹谓也。

 艺术大师徐悲鸿先生原名徐寿康。徐出身寒门,年轻时穷困,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为去西洋求学,他只得厚着脸皮四处告贷,无人理睬。寿康深感世态炎凉,前途渺茫,不由悲从中来,觉自己似衰鸣之鸿雁,道改名“悲鸿”,后来,他一直以哀鸿自诩,发愤学画,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曾被清廷列为四大寇之首的孙中山先生,原名孙文,字逸仙。为贬其身份,清廷在报刊缉令中皆将孙文改为孙汶。孙文最终以中山闻名,其中亦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1896年9月,孙文流亡东瀛,登记住旅馆时,不敢以真名示人,踌躇一番后,突然想起刚刚经过的中山侯爵府邸,遂在登记本上写下了“中山”二字。但按日本习俗,中山只是个姓。他思考一番,在中山后面加了个“樵”字,对陪他同来的日本朋友平山说:“我是中国的山樵”。孙中山之名由此传开。

 中山其实只应算作孙先生的化名,他自己也未必能料到,后来,孙中山成了他最常用的名字。与此类似,许多作家的笔名也是最终“偏房扶正,”真名倒不为人知了。19世纪美国杰出的幽默讥刺作家马克吐温,原名萨缪尔。1857年,22岁的萨缪尔在密西西比河的一条船上干上了领航员。为了行船安全,船上有名船员不时测量河水的深度,提醒领航员注意。如喊“mark twain”(马克·吐温),即表明水深二噚,航道危险。“mark twain”的喊声给萨缪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纪念这段生活,他便用“马克吐温”作了笔名。

 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柔石,本叫赵平福,取意“平安是福”。一天,家乡的豪绅喜得贵子,看中了平福这个佳名,就给儿子用上了,并不准赵平福再用原名。赵平福斗不过豪绅,只得另觅他名,他见家乡有座金桥柔石,觉得不错,于是就以“柔石”为名了,要不是鲁迅后来提及,大概没人会记得柔石的原名了。

 表述本人志向追求的典名,书橱内外,并不鲜见。郭沫若曾为“邹韬奋图书馆”题联云:“韬略终须建新国,奋飞还得读良书”,书首二字联在一起,即为“韬奋”。其实邹韬奋原各叫思润,改名韬奋实为抒其信仰。1926年,思润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曾为其改名作注曰“韬是韬光养晦,奋是奋斗不息。”韬奋其蕴,可寓含其志。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原名高仕稘,年轻时留学归国后,追求遂变,将高仕稘改名高士其,决心“扔掉人旁不做官,扔掉金旁不要钱。”今天的官本位、金本位推崇者多少应从中悟出点什么吧。

 教育家陶行知,原名文浚。早年信奉王阳明的知行说,改名知行。后来,经过教育战线多年的摔打磨炼,他悟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观念的谬误,转而笃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改名“行知”,知行到行知的过程,正是陶先生唯心主义人生观到唯物主义人生观升华的过程。

 很多人名采典明显地印上了个人思想变化的轨痕。如蔡元培、胡汉民、汪精卫、戴天仇等名字,本身即是高杨的思想旗帜。蔡元培本是清廷的太史公,名元培,字鹤卿,后改字子民,表其为炎黄的子遗之民,决不为异族名位所麻醉笼络之志;胡氏原名衍鸿,长大后改名汉民,表明自己是堂堂大汉之民,欲誓不与异两立;汪氏原名兆铭,改名精卫,效精卫衔石填海,甘愿“引刀成一快”,不负他那颗少年头,至于后来他成了人民的公敌,能不能说就与其少年立志有悖,就不得而知了。戴氏恨清廷入骨,言其与彼有不共戴天之仇,故名曰戴天仇。另,国民党左派元老廖仲凯为儿子取名“承志”,女儿取名“梦醒”,这些名字,都有着强烈的时代色彩,无一不是个人思想的外显。

 二是典名于父母或他人的期许。勿庸置疑,这类名字亦可分为父母亲的期许和他人期许两部分。

 孩子立名之初,父母皆殚尽竭虑,为其思考良名,一则图将来瑞应,二则聊表个人期望寄托承先启后,继业兴宗的愿望。

 我的本家钱钟书先生一生与书打交道,贯通与今,融通中外,为一代宗师。其名仲书,是因周岁时抓周抓到一本书,家人因此而取的。钱先生的名著《围城》就有段关于取名的故事。方老先生听说二儿子鹏图生了个丑小子,遂想起《荀子·非相篇》说古时大圣大贤的相貌都是奇丑,便索兴除孙子起了个学名叫“非相,”乳名就叫丑儿。后来,老三的老婆也养了个头胎儿子,方老先生深感当时“兵凶战危”,触景生情,叫他“阿凶”,根据《墨子·非攻篇》为他取学名“非攻”。并且,方老先生题名字因此上了瘾,早想好十几个排行的名字,只等媳妇们连一不二养下孩子来顶领,譬如男的叫“非熊”,用姜太公的故事;女的叫“非烟”,用唐人传奇。

 古今为人父母者替儿女命名,常喜将子女初生时的一种感觉记下来,用为纪念。《左传》宣公四年记斗伯比私通郧女生子,郧夫人让人弃婴于云梦泽中,不料有一母老虎怜其苦,竟来喂奶,郧子见了这庞然大物,惧上心头,掉头逃回家,被老太太看见,认出是自己女儿的私生子,忙叫人抱回来养育。梦人称乳为“谷”、虎为“于菟”,便给死不了的郧子命名曰谷于菟,并把女儿正式送给伯此做妻子,这位谷子菟,就是后来楚国赫赫有名的贤令尹文子。

 《史记孔子世家》载孔母颜氏,祷于尼丘之上得孔子,生而首上墟顶,故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孔子的儿子叫孔鱼鲤,《孔子家语》记其命名时说:“伯鲤之生也,鲁昭公使人遗之鲤鱼,夫子荣君之赐,因以名其子为鲤也。”

 孩子之始生,有合其父母意者,有逆其严慈愿者。父母的感想,常在取各中予以抒发。我有一个朋友的同事,年届半百而不得嗣,夫妻常为此脸挂阴云。不料去年老妻突然嗜上了酸,两月前一下子生了对双胞胎,老夫妻喜从中来,正巧男主人姓谢,兹给这对姗姗来迟的宝贝一个取名谢天,一个取名谢地。其欣然之态,尽现于名。

 与此相反,萧遥天先生有一朋友马君,已跨入“超生游击队”之列,因此不打算go on,敦伦时特备胶袋,以防不则。马君勤俭操家,每袋用毕,仍要清洗再用。不料马君有意,蟑螂无情,忍不住跟马君开了个小小的玩笑,偷偷将胶袋咬破一个小洞,马君察之不慎使用如故,一举中的,马太太因而怀胎,生了个小妮子。马君哭笑不得,遂为女儿取名蟑螂,以解其窘。

 由此看来,父母的感想是多变的。所以我要劝劝那些在娘胎中的婴儿,要懂得如何去揣摩父母的心理,选择良机,不出则已,一出则喜。像秦始皇的机会就把握得恰到好处。他从娘肚子中出来那天,恰好是正月元旦。父母因而窃喜,古时“政”“正”相通,便给他取名为政。元代大画家黄公望,表字子久。据《画史》介绍,其父九十始得之,因“黄公望子久矣”,所以取名黄公望,字子久。清袁枚得子时也上了年纪,嫌子来迟,便命名为迟。臭名昭著的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生时,其父适届五十六之年,因名五十六。

 他人代为取名或改名的事例也不少,像豫剧《腐知县审结命》中饰七品县令的名牛得草,原名牛俊国。因觉俊国之名不含丑角行当,乃问名于年届耄耄的开封儒生李春芳,李老先生沉吟一番,说:“姓侯的,有叫侯得山的,猴子得山可攀登;姓于的,有叫于得水的,鱼儿得水可畅游;姓朱的,有叫朱得康的,猪儿得糠膘肥体壮。你姓牛,何不叫牛得草呢牛儿得了草,负重劲行,辛勤劳作,韧力无穷。”李先生还为牛得草取字料足,号饮水,言牛得草,料足、饮水,草料水俱得,前途无量。牛得草不负此名,终在戏剧行当树起了一面旗帜。

 著名战将陶勇将军。原名张道庸。陈毅元帅觉得不妥,认为道庸有些封建味。粟裕就提了个建议,要张道庸去掉姓,保留名的谐音,改名“陶勇,”陶勇欣然同意,后来他名乎其人,驰骋疆场,英勇杀敌,立下了赫赫战功。

 第三类典名直接取自古典诗词或典故小说。这类取名多出自知识分子阶层,他们的文化素养较高,受传统文化的熏染程度较深。取名时多愿从典籍,诗词中挑选格调高雅,寓意丰富的字词。古往今来,此类名字不可胜数。在此也把它分为典籍类和诗词类两种。取名于古文经典者,多为寻章摘句式地在名句中选取一两个关键的字为名。这类名字,多来自先秦诸子百家著述之中,如毛泽东为两个女儿取名李讷、李敏,就是启自“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句,蔡省三之名取后“吾日三省吾身”,王朝闻则源出“朝闻道,夕可死也。”王利器之名出自《汉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邵力子则得名于“力子天下富”。

 盗世奸雄曹操,字孟德,其字出诸《苟子·劝学篇》“夫是之谓德操”句,荣圣陆羽据说是个孤儿,拾弃者为他在《周易》“鸣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句中选取陆、羽二字名之。不为五斗米屈膝的朱自清先生名乎其人,他的名字出自《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的自清乎”李宗仁先生之字德邻则源于“德不孤,必有邻”。艺术大师刘海粟,原名刘芳,自小仰慕苏轼手书《赤壁赋》文彩书法之飘逸,便取赋中“渺沧海之一粟”句改名为“海粟”,诸如此类取自典籍名句中的人名,可为挖空心思,匠心独具,让人一睹为快。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清词丽句,寓意深刻,想象新颖,出语隽秀,怡人耳目。取典于古诗词的人名,细细品味,韵味悠悠,回味无穷。著名作家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目,除尧字是排行外,棠、芾均取自《诗经·国风·召南》:“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通俗文学名家张恨水之名,出自南唐李后主《相见欢》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句。李白一名,则取自他七岁时自吟诗句“李树怒放一树白。”

  人名取自诗词者

 冰心: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程千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郑愁予:江晓正愁予。

 刘白羽: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曹雪芹: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芹何时动,春鸠行可脍。

 与现实生活中真人真事真名相呼应,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取名则更讲究用典。名出有典,一则显作者知识渊博,非登徒子之列,一则可以以典明志,隐喻作品中人物的命运走向。

 文学作品取各用典乃普遍现象。作品广浩繁帙,人名更是千头万绪,不能一一道来。在此,仅以钱仲书先生《围城》人名用典情况为例,以一见百,故妄述之。

 近翻91年《读书》第5期,于赵一凡先生《<围城>的隐喻及主题》一文中偶见一凡先生关于书中取名用典具况的分析,虽后为人所驳,但笔者仍以为有理,特加引鉴,与君其参。

 赵先生认为,书中赵辛楣和唐晓芙的名字,均出自《楚辞·九歌》,歌中“湘夫人”一节有句云:“桂栋兮兰缭,辛夷楣兮药房。”此处的辛楣寓含高贵堂正之意,而书中的辛楣则是从小就被女相士相为有“南方贵宦之相”的,可谓名与事符。《九歌》“湘君”有云:“朱薛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刻画出古代理想主义者上树摘芙蓉、下河寻薛荔的傻态。依此典,方鸿渐与唐晓芙命当无缘。最后二人雨中分手,就杳无音信,连梦都没有一个了。

 方者,sqare也,俚语称古板不合时宜为方。古有“贤儒乃世之方物”,“头方命涛,不足以扇知已”,“智欲圆而行欲方”句。鸿渐姓方,注定他做不了随世转轮的琉璃蛋子,只有儒腐郁志一生了。鸿渐之名,取于《周易》渐卦:“鸿渐于午,鸿渐于磐,鸿渐于陆,鸿渐于木,鸿渐于陵,鸿渐于阿。”鸿者,水鸟也,它从海上飞来,逐次栖临滩头,岩石、陆地、林木、陵林和水边,仿佛经历了一场犹豫不定的寻觅游戏,与书中方鸿渐的辗转流离,真正吻合得天衣无缝。

 孙柔嘉是《围城》中最重要的女性,其名用典亦是颇见匠心。《诗·大雅·抑》篇有卫武公讥刺暴政名句:“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慎尔生活,敬尔威仪,无不柔嘉。”《大雅·丞民》云:“中山甫之德,柔嘉维则。令但令仪,小心翼翼。”两次提及柔嘉,讽颂交替,说透华夏文明自古以为荣耀的驾驭统治之道。书中的孙柔嘉果然十分历害,弄得鸿渐诚惶诚恐,丝毫不逊于《红楼梦》中探春凤姐。

 人名用典和典故用名是一对对立统一的有机体,二者可以相互转化,相互利用,明眼人一看就能了然于胸,在此不再赘述。

01、双鲤。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02、:“武陵人”为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渔人,后比喻隐居的人。 1 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 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 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 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3 莼羹鲈脍。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如曾任国民党中央日报社长马星野先生的《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诗:“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使多少人洒下思乡思亲行行热泪。 4 双鲤。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此外,还有行为类意象,如“捣衣”,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求采纳

1典故:悬梁刺股这个成语由两个故事组成。“悬梁”的故事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刺股”的故事见于《战国策·卷三秦一》。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2囊萤映雪出处,“囊萤”出自《晋书·车胤(yìn)传》:“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映雪”则出自《孙氏世录》:“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3凿壁偷光原文: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7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西京杂记》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主人,我想读遍你家所有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这就是凿壁偷光的故事。4 铁杵成针出自明·郑之珍《目连救母·四·刘氏斋尼》:“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5卧薪尝胆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卧薪:睡在干柴上。尝胆:尝苦胆。典故: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阖闾让伍子胥选后继之人,伍子胥独爱夫差,便选其为王。此后,勾践闻吴国要建一水军,不顾范蠡等人的反对,出兵要灭此水军,结果被夫差奇兵包围,大败,大将军也战死沙场,夫差要捉拿勾践,范蠡出策,假装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夫差也不听老臣伍子胥的劝告,留下了勾践等人,三年,饱受侮辱,终被放回越国,勾践暗中训练精兵,每日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一次夫差带领全国大部分兵力,去赴会,要求勾践也带兵助威,勾践见时机已到,假装赴会,领3000精兵,拿下吴国主城,杀了吴国太子,又擒了夫差6圆木警枕出处 宋·范祖禹《司马温公布衾铭记》:“以圆木为警枕,小睡则枕转而觉,乃起读书。”释义 用圆木做枕头,睡着时容易惊醒。形容刻苦自勉。《圆木警枕》: 司马光是北宋人,他担任官职后,因为发现自古以来还没有一部较系统的编年体通史,所以决心挤出时间来完成这部巨著。为了抢时间,不让自己睡觉睡过头,他自己设计了一种圆木枕头――警枕。

文言文或诗文中常见典故说明

  (1)斑竹:湘妃竹。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舜死后在湘水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竿上都生了斑纹。唐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