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棠镇的介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3收藏

木棠镇的介绍,第1张

木棠镇位于海南省儋州市北部,濒临北部湾,地理坐标为北纬19°48'、东经109°20',距市政府所在地那大镇42公里,距洋浦经济开发区18公里。土地面积172平方公里,辖25个村委会、208个自然村、228个村民小组,全镇人口569万,海岸线曲折,全长24公里。

谢姓氏的由来 关于谢字

谢:原是射箭的符号。

谢姓人的谢字来源于拉弓射箭的“射”,这是早已被古代文字学家证明了的事实;谢姓人的祖先既是弓箭的发明者,又是最会使用这种武器的人,以致使数千年后的子孙们,仍把这一功德冠于名字前,当做自己的家族徽记。可以想象,在人类的洪荒时代,野兽出没,与人为伍,极大地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古人们为了生存,使用原始的石块和木棒与之搏斗,但又往往于事无补。在偶然的机会里,一些好事者发现,利用柔韧的树皮拴住弯曲的树枝,用力拉扯可产生强大的弹性,用以弹击细棒可以射出很远,甚至可以杀死猛兽。于是便相互传授,不断改进,这样便有了最早的弓箭。

1963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朔县峙峪村的人类遗址中,发现一枚箭镞,经测定,大约制造于28万年前。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箭镞,说明当时人们已知在弓箭上装上镞头以提高射杀能力,使用的已不再是最原始的弓箭。他们发明弓箭的历史肯定远远超过这个时代。

“谢”就是这样奇妙的一个象形文字。得知了它产生的历史后您会发现,它的几笔几划中积淀着厚重的文化,同时也潜藏着动人的故事。

谢字最初是指弯弓射箭的行为,后来便成了这部分人的姓。经过数千年的沧海桑田与风云变幻,谢字除作为姓氏使用以外,又被赋予许多新的含义。

首先,谢字有辞去官职之义。《说文解字》说:“谢,辞去也,从言,射声。处《玉篇・言部》也说:“谢,辞也,去也。”在《礼记・曲礼》上篇中,说当官的年近七十就要辞官归田,“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仗”。这是谢字作辞官之义的最早记载。

谢字又有拒绝、谢绝、杜门谢客之义。《字汇・言部》解释说:“谢,辞也,绝也。”关于这种用法,《史记》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春秋战国时,秦国为了在晋国安插势力,曾把流亡在楚国的晋公子重耳迎人秦国,后又把晋怀公子圉的妻子赏赐给他,“重耳初谢,后乃受”。重耳就是后来著名的晋文公。

谢字还有辞别、离开之义。《广雅・释诂二》:“谢,去也。”古诗《孔雀东南飞》中有这样两句:“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意思是说,过去初阳(十月为阳)的时候,我离开娘家嫁到您家。这里的谢字就是辞别离开之义。

谢字又有除去之义。在辛弃疾《浣溪沙・偕杜叔高吴子似宿山寺戏作二首》词之二中,就使用了这一意思。其中的三句是:“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谢字又作消逝、凋落解。《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王逸注:“谢,去也。”现代人也有这种用法,如朱自清《匆匆》:“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便是突出的例子。

谢字还有告诉的意思。《集韵・杩韵》:“谢,告也。”《篇海类编・言部》:“以辞相告曰谢。”使用这种意思的例子,如《史记・张耳陈余列传》:“有厮养卒谢其舍中曰:‘吾为公说燕,与赵王载归。

一不过,这只是古代的用法,现在早已被“告诉”一词取代了。

谢字也有问或问候之义。《汉书・李广传》颜师古注:“谢,以辞相问也。”其用法如《乐府歌辞・陌上桑》:“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这里的谢,就是问的意思。

谢字现在最常见的用法,是表示感谢、酬谢、答谢之义。

第二层意思,用法如《儒林外史》第三十三回:“他前日进了学,我来贺他,他谢了我二十四两银子”,便是此义;第三层意思,事例如《新唐书・李光弼传》:“万有一不捷,当自刎以谢天下”,也是说的报答之义。

除以上所述外,谢字还有道歉、认错、表示惭愧之义。《正文通・言部》说:“谢,自以为过曰谢。”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谢,犹惭也。”属于前一种含义的例子如柳宗元《驳复仇议》:“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后一种例子如唐玄宗诗《送张说巡边》:“茂先惭博物>>

百家姓,姓谢是怎么得来的? 谢姓起源有四: 一、是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申伯之后。 据《姓谱》、 《元和姓纂》等所载,相传上古部落首领炎帝,传至商未有后裔孤竹君,其长子伯夷与弟叔齐一齐投奔到周。到周后,反对周武王进军讨伐商王朝,武王灭商后,他们又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但其后裔仍留在周朝,到成王继位后,便封伯夷的后裔为申侯,称申伯,是为申氏之始祖。厉王时娶申伯之女为妃,生子为宣王,宣王继位后,便封母舅申伯于谢国(今河南唐河县南部,一说在今河南南阳县)。公元前688年,楚文王发兵攻申,不久灭掉申国。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新都之邑名为氏,称谢氏,史称谢姓正宗。是为河南谢氏。 炎帝,世称神农氏,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为世代所敬仰,也被谢姓奉为始祖之一。关于谢姓的先祖来源,许多姓氏书都说它出自炎帝,是姜姓部落的后裔。如《元和姓纂》卷九去声四十杩:“谢,姜姓,炎帝之胤。”《通志》卷二六《氏族略二・以国为氏》:“周异姓国:……谢氏,姜姓,炎帝之裔。”《万姓统谱》卷一。五去声二二杩:“谢,陈留,商者。炎帝之胤。” 炎帝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人文始祖之一,也称神农氏。司马迁作《史记》,依据《世本》,不将其正式列入《五帝本纪》之中,把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作为五帝,而将炎帝附于黄帝,故其名不显。 炎帝为传说中的古帝,姓姜,由于以火得王,所以称为炎帝。大概其执政时间较早于黄帝,所以《史记》说:“轩辕之时,神农氏衰。”但是所谓“氏衰”,并非指神农本身,而是指他所在的部落。《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娇氏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列山氏。” 根据《竹书约年》的说法,“炎帝……育于姜水,故姜为姓”。可知炎帝最早的活动区域在姜水一带。姜水,在今天陕西的岐山、武功一带,属渭水流域。 炎帝部落后来还有多次迁徙。上述引《帝王世纪》说炎帝“初都陈”,即今河南的淮阳县;又说“又徙鲁”,鲁即曲阜,在山东西南部。炎帝还有一支向南发展,《竹书纪年》说:“炎帝……其起本烈山,号烈山氏。”烈山后来成了厉国,其地望在湖北省的随州市,与河南省桐柏县接壤。《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阪泉在河北省西北部的涿鹿县城东一里,说明炎帝的足迹除到过陕西、河南、湖北外,还到达过河北地区。 至于炎帝一生的事迹,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贡献:第一,《白虎通》:“制耒耜,教民农作。”第二,《帝王世纪》:“始教天下种谷,故号神农氏。”第三,《太平御览众》:“神农耕而陶。”第四,《商君书・画策》:“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第五,《淮南子・修务训》:“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百日而遇七十毒。” 近年来,考工作者在炎帝的主要活动地区,先后发现了距今七千多年、新石器时代前期的磁山一裴李岗文化和老官台文化,出土了许多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铲和石镰等石质农具(木质农具难以保存不知其形),还有石磨棒、石磨盘之类的粮食加工工具,以及储存在窑穴中的碳化粟谷,炎帝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农业文化,因而被后人尊称为神农氏,当做农业神世代敬仰。 二、是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后。 据《左传》、 《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所载,相传黄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十二姓,其中第七为任姓。黄帝赐子为姓,谢氏出于黄帝子族任姓。由此,谢姓另一部为黄帝后裔,得姓时间为夏王朝以后。 当今谢姓人中又有不少人尊黄帝为祖先,自称是黄帝的裔孙。其实,这种说法由来已久。 宋王应麟《姓氏急就章》引《世本》曰:“谢,任姓,黄帝之>>

姓谢的历史由来 谢姓主要有两个来源:任姓和姜姓。传说中任姓谢氏至少已有3500年的历史了,在“夏商周”三代之际几乎湮灭。姜姓谢氏已有2800年的历史了,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金华东西谢营村,尊奉炎帝(姜姓)第六十三世申伯(西周末年)为得姓始祖。

谢姓最早活跃于河南南部。楚人灭申并迁谢姓族人于淮河上游,从此,谢姓族人开始了南迁的历程,春秋时期,谢姓已经迁到山东、湖北、湖南等地。战国时,扩展到四川和贵州并汇容到当地的少数民族。汉晋时谢姓已播迁到陕西、云南、贵州、江西、浙江等地。三国至南北朝时,谢姓家族成了天下最著名的家族之一。唐朝时,谢姓始入福建。到明朝开始进入广东,并且发展到台湾,成为东南地区的名氏大姓。

历史上谢氏的主要聚集地有唐河、南阳、永昌、会稽、下邳、九江、章陵、陈郡、阳夏、康乐、东山、梅县、大埔等。

“谢”姓氏的由来 谢姓从古代发展到今天,在国内早已形成以浙江,福建,广东,江西、河南,湖南,四川等省分布最为集中的基本格局:

(一)河南省

河南省作为谢姓的发祥地及早期居住地,在谢姓中的重要地位早已为人所知。今天居住在河南的谢姓人,可知者还有一支是从其他姓氏改姓而来的,居住在河南东部的永城市一带。据有关家谱记载,该支谢姓人最初与崔、张、陈三姓同宗,属于四兄弟,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随父由山西洪洞迁居永城古城村。其父见当地地广人稀,便让四兄弟各姓一姓,各属一村。其最初一、二代尚归葬沙士刘集公共墓地,其后便各营所葬,其中谢氏墓地在张氏村右。至民国时,该支谢姓人还与其他三姓人联合修谱,并述其渊源为“两本洪洞绵世泽,东迁永邑振家声”。在修谱时,其世代已传至二十一世,至今仍在当地发展繁衍。

(二)浙江省

浙江省是谢姓的又一个传统祖居之地,其在谢姓发展史上知名最早的家族会稽山阴谢氏便居住在省内的今绍兴市一带,而陈郡谢氏南迁后所形成弧“东山谢氏”也以今浙江东部一带为居住中心,可见其具有突出地位。

三)福建省

福建省的谢姓来源较为复杂,其中一些自称是当年由陈郡谢氏进一步分衍而来的会稽东山谢氏之后,另一些则在唐末随王审知兄弟由兴州固始迁来,血统来源之间尚存在些微的差别。

四)广东省

广东省谢姓大都是历史上浙江、江西、福建等省移民的后代,在血统上尊奉由陈郡谢氏进一步分衍而成的东山会稽派,或自称是该派某位传人的后裔。

(五)海南省

海南省谢姓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其中约3/4的人口居住在北部一带。相传在南宋时,福建莆田人谢对到今儋州市开办木棠盐场,其后便留居于当地并在新州、新英等地发展。

六)广西自治区

广西谢姓的来源和分布尚缺乏完整的资料,目前仅知居住在宾州及宾阳、横县、灵山、贵港、平南、宜山、马山、南宁、邕宁等地者自称是宋朝将军谢寄一的后代,因他随狄青南下平蛮而留居宾州。

(七)四川省及重庆市

四川与重庆是谢姓人口较多的省市,其中居住在岳池一带的谢姓人自称是陈郡谢氏的后代,在清朝康熙年间由湖南新陵县迁居岳池资马乡黎梓卫大庙山曾家嘴,始迁祖为谢天元之子谢国训,使用“天国朝嘉有,永茂芳平治”字辈,后来又迁合川县东里二甲石龙场、广安、龙洞沟等地,进而分成广大族派。

谢这个姓的起源在哪里 一 姓氏起源

1、谢姓出自姜姓,是炎帝后裔申伯的后代。相传炎帝居于姜水畔,便以姜为姓。至商代有后裔孤竹君的长子伯夷与叔齐一起投奔到周。到周后反对武王伐商,武王灭商后他们又逃到首阳山,因不食周栗而死,他们的后裔仍留在商朝。成王继位后封伯夷的后裔为申侯,称申伯,是申氏的始祖。厉王时娶申伯之女为妃,生字为宣王,宣王继位后,封母舅申伯于谢国,后来这仪家失去了爵位,公元前668年楚国灭掉申国。其子孙按当时的习惯以新都之邑名为姓,称谢氏。望出陈留、会稽,史称谢氏正宗。是为河南谢氏。 2 、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后。相传黄帝之子25宗。得其姓者14人,为12姓,其中第7姓为任姓。任姓有10个小车,其中第一为谢国,因周宣王时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已失国,子孙亡散,以国为姓。是为河南谢氏。

3、 为他姓改谢姓。据《旧唐书不文苑传》,卫州人谢偃之本为鲜卑族人,姓直勒氏,后改为谢氏。亦为河南谢氏。

二、 迁徙分布

1、夏商时期谢国比较弱小,居于姜水流域(今陕西境内)。

2、西周末期,申伯被改封为谢,以加强西周对南方的统治。任姓灭谢国后,国人有一部分留在当地,大部分外逃,但都以国为姓,即谢氏。

姓谢的全国有几个 谢姓的由来   谢姓溯源主要有五支:    一支以邑名为姓氏,源出于姜姓。周初,周成王封伯夷的后人为申侯,申侯后代中有一女子成为周励王的王后,其子周宣王继位后,把谢城(在河南唐河县南)加封给母舅申侯,申侯就让一子去谢城,住谢成的这一支即以邑名谢为姓。奉申侯为谢姓始祖。    另一支谢氏以国名为姓氏,源于任姓。据《世本》记载:黄帝之后任姓中有十族,谢氏是诸侯国中之一。后来,谢姓失国,其子孙分散四方,为怀念失去的国家,他们便以国名谢为姓。    三支是他姓改为谢姓,源出于唐代。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北方有一直勒氏,名偃的卫洲人,其祖孝政曾在北齐任散骑常侍,因感恩,改为汉姓谢。谢偃先在隋唐任散从正员外郎,隋亡后降唐,任弘文馆学士,不久又改魏王府功曹。当时,李百药以诗闻名,谢偃则以贼闻名,有李诗谢赋之说。后来谢在湘潭任县令而终。他的子孙以谢姓传下来,奉谢偃为谢姓始祖。    四、以住地名为姓。据《荆州记》载:棘阳东北百里有谢城、谢水,住在这里的人以住地名谢为姓。这是谢姓的另一种由来。    五、少数民族有谢姓。东谢,蛮姓,谢元深是酋长。柯蛮亦谢姓,如谢龙羽。南有谢蛮、谢疆。西有谢峦、谢汕。    来源 张世国:《百家姓姓氏溯源》

请问高明的网友们姓谢的蒙古人来历 据我所知姓谢的全称是谢烈德,属于十七世纪三十年代从现今俄罗斯伏尔加河畔迁徙回来的土尔扈特蒙古人或是厄鲁特蒙古人。在现在的新疆,内蒙古西部阿拉善地区,中部察哈尔地区和东北部呼伦贝尔地区都有部分分布。我母亲祖上就姓 谢烈德 取单字“谢”为姓氏。

姓谢起源地在哪里?宗族迁徙路线是怎样的 谢是个大姓,有很多起源和支流,其中以谢安代表的江南谢氏历史影响和地位最高,被后世评为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家族之一,其起源地为河南太康县

 儋州市位于海南岛的西北部,濒临北部湾,位于东经1095 北纬195 陆地面积3265方公里,人口89万,市政府驻地那大镇。儋州市是海南省土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级市,也是海南西部的经济、交通、通信和文化中心。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均在其境内。陆海交通发达、环岛西铁路、环岛高速公路横穿市境,海运可直抵东南亚和祖国各沿海城市。儋州抓住海南建省办大特区和洋浦开发的契机,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和政策优势,走“重视工业、强化农业、搞活贸易、开拓旅游、发展渔业”的经济发展路子,使全市经济得到超常规的高速度发展。

  悠久的历史给儋州市留下了众多古迹,且多为宋代以前的古迹,如汉代伏波井、中和古镇、东坡书院等。尤其是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谪居儋州三年间,讲学明道,使儋州教化日兴,“书声琅琅,弦歌四起”。海内外名士接踵而来,从师东坡。儋州在此时成为了全岛文化的中心,也培养了民众尊师重教的传统。苏东坡北归九年后,儋人符确成为海南第一个进士。此后,儋州人才辈出,名声远播,在海南历史上曾发生过深远的影响。

  儋州民风淳厚粗犷,古风犹存。在苏东坡带来的良好的文化氛围影响下,这里的人民爱好吟诗作对,使儋州素有“诗乡歌海”之称,有许多民间诗社。

  儋州人喜爱唱歌。有一首民歌唱道:“儋州自古称歌海,山歌多似百花开。人人都是山歌手,山山水水是歌台。”儋州民歌种类繁多,其中儋州山歌和调声最为盛行。革命战争年代,人们利用山歌和调声等体裁编写《抗日状》等,产生过宣传鼓动的巨大效果。如今,每年正月十六、八月十五,儋州中北部地区的男女青年,穿着统一的服装,汇集山坡或沙滩,举行赛歌会。他们对歌调声,表达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对生活的赞美。儋州调声节奏鲜明,旋律流畅而活泼,为群众喜闻乐见。解放后,一批批音乐工作者前来儋州采风,陶醉在婉转悠扬的乐曲声中。

  儋州山清水秀,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儋州市的森林资源居全省首位,拥有森林面积1万公顷。珍稀树种资源更是首屈一指,仅华南热作两院植物园就保存有上千个珍贵树种。儋州著名的旅游景点的东坡书院、热带植物园、蓝洋温泉、光村银滩,还有一批待开发的旅游资源。儋州方言繁杂,有儋州话、客家话、粤语、军话、村话、临高话、黎话等方言,反映了海南移民的特色,也展现了与东部迥异的民俗风情。

  近年来,儋州市曾被评为“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明示范市”。 [编辑本段]自然地理  儋州市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由平原、丘陵、山地三部分构成。丘陵占765%,滨海平原占2313%,山地占037%。南部属山地和丘陵地带,西南属平原阶地地及火山熔岩台地,东南部为沙壤土,海拔多在100—200米之间,中部为河流冲击平原,北部主要为玄武岩和第四纪的海相沉积层,海拔在5—10米之间,境内大部分都在海拔200米以下。

  儋州市境内大部分都在海拔200米以下。西南部的纱帽岭海拔752米,为境内最高点。境内大小山峦160座,多在东南部。

  儋州市全境大小河流36条。其中发源于境外流经境内的有:南渡江、珠碧江和文澜河;发源于境内的有:北门江、春江、光村江、大江和山鸡江等5条。地表年径流量达189亿立方米。全境海岸线长225公里,且曲折多海湾。

  主要海湾有:后水湾、儋州湾和洋埔港。主要海岸港口有:洋浦、 干冲、白马井、新英、海头、排浦、峨蔓、英沙、顿积、神充等。其中洋埔港湾阔水深,建有万吨级深水码头,是不可多得的深水良港。

  松涛水库

  松涛水库源发自五指山流经白沙进入儋州境内。全库水面面积130平方公里,库容3345亿立方米,集雨面积1496平方公里。库岸线长达544公里,水域主要航线665公里,其中南丰至白沙牙叉港约39公里,南丰至松涛大坝约275公里。

  松涛水库始建于1958年,费时10年建成,是我国最大的土坝工程之一。高811米,长760米,将奔腾的南渡江水截在南洋和番加洋河谷里。它把南渡江上游两岸1400平方公里地区的雨水蓄存起来,通过各级渠道联结着一大批水利工程,组成统一的灌溉系统,松涛水库浇灌着海南岛西部和西北部的大片土地。

  自然资源 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水源丰富,年降雨量一千八百到二千毫米,海南省儋州市境内的松涛水库容量三十一点九亿立方米,水利灌溉条件好,有蕴藏量相当丰富的石英砂、油页岩、花岗岩、火山灰、重品石等十多种矿产。有海参、红鱼、鱿鱼、松涛鳙鱼、墨鱼、石斑鱼、对虾等600多种水产品。

  矿产资源 比较丰富,土地肥沃宽阔,气温和,年均气温2330C,海南省儋州市受台风影响少而轻;海岸线长二百二十五公里,港湾众多,浅海和滩涂面积达三十万亩,水质好,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前景广阔。

  旅游资源 以得天独厚,国家级重点文物东坡书院及兰洋温泉、两院热带植物园、“八一”通天园莲花山观音洞、松涛水库、兰洋温泉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或逐渐成为海南岛的旅游热点。 [编辑本段]交通运输  拥有洋浦港等天然深水良港,环岛西线高速公路、粤海铁路(在我市设有那大、八一两个站)贯穿境内,交 通发达,已形成水陆交通网络,是海南西部的交通枢纽和连接内陆、通往东南亚地区的桥梁。

  儋州的公路

  儋州市公路里程虽较长,但大部分是等外砂土路面或无路面公路,路况较差,通行能力低,通达深度不足,群众的交通环境还很差。

  儋州市公路现状网的布局为二层次,一个层次是国省道和高速公路组成的干线网,另一个层次是乡道公路网。

  1、儋州市公路干线网 由两横两纵呈“井”字型分布,再辅以两条省道连线。“井”字型的二横为西线高速公路和225国道海榆西线,大致呈东西走向。“井”字型的二纵为那大美扶至洋浦公路及乌石至那大公路和白沙至洋浦春兰公路,大致呈南北走向。二条省道连线,为波莲至洛基公路和白沙至洋浦春兰公路马井至洋浦春段,大致呈东西走向。路网总里程287946KM。

  2、县乡公路网 也就是农村公路网。县乡公路网是在国省道干线网的基础上,由树状发展到连接成初步的网络状,是连接各外伤行政村的公路支线。路网总里程171168KM。 [编辑本段]气候状况  本市处于东亚大陆季风气候的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受岛内中部隆起的五指山脉的阻隔,处于被风面,又濒临北部湾,故本市的气候特点是:太阳辐射强,光热充足年平均光照时数在2000小时以上,西部沿海最多,达2500小时左右。雨量适中,分布不均,本市各地年降雨量900~2200毫米,年均1815毫米。由于受季风影响,全年雨量分布很不均匀,干季雨季分明。5~10月为雨季,占年雨量的84%,11~次年4月为干季,占年雨量的16%。雨量分布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儋州,古称“儋耳”。

  秦朝 象郡之外徼,又为离耳国。一名儋耳。

  汉朝 元封元年,得海上大洲,始设儋耳郡。领县二至来、九龙。始元五年,省儋耳并入珠崖郡。初元三年,并罢珠崖。永平十八年,儋耳降附,以潼伊为太守。

  三国 吴赤乌五年,讨平儋耳珠崖,以珠崖郡于徐闻。

  齐朝 属越州。

  梁朝 大同中,置崖州于废儋耳之地,即今儋州。

  陈朝 崖州仍梁制。

  隋朝 大业三年,改崖州为珠崖郡,又折崖之西南地,置临振郡。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改郡为州,将“儋耳郡”改为“儋州”。

  唐朝 乾元元年,复为儋州。

  五代 南汉儋州仍唐制,废富罗县。

  宋朝 儋州。熙宁六年降为昌化军。端平二年,改为南宁军。

  元朝 南宁军,属琼州。

  明朝 儋州,洪武元年为南宁军,仍属广西。寻废军号,复为儋州,仍领三县属广东。三年,以属琼州府,十九年以感恩改属崖州。

  清朝 清初琼府管州三,县十。儋州、崖州、万州。

  民国 民国均设州为县。又称儋县。

  儋州古名“儋耳”。据《 汉书》云:“儋耳者,大耳种也。”《山海经·海内南经》注:“锼离其耳,分令下垂以为饰, 即儋耳也。”《儋县志》说的干脆“其人耳长及肩。”这种说法未免有夸张之嫌。郭沫若在《说儋耳》一文中说:“儋耳可省言为儋,则耳殆助语,有音无义,故儋耳并非垂大之耳。”

  儋州,古称“儋耳”。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海南岛置珠崖、儋耳两郡。这是海南岛上最早同时出现的行政建制。

  以后各朝代虽相继变更为昌化军、南宁军等,但明清仍沿用儋州。

  1950年海南解放至1992年,儋县建制没有改变。

  199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儋县,设立儋州市(县级市)。儋州自建制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1995年底,儋州市总面积3235平方千米,总人口767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42万人,农村人口6236万人;非农业人口1682万人,农业人口5996万人。辖1个办事处、24个乡镇、260个村委会、42个居委会、1676个自然村,境内有10个国有农场,洋浦经济开发区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在境内。市政府驻地那大。

  1996年底,儋州市总面积3235平方千米,总人口7832万人。辖1个办事处、24个乡镇、217个村委会、42个居委会、1676个自然村,境内有10个国有农场,洋浦经济开发区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在境内。市政府驻地那大。

  1997年底,儋州市陆地面积3235平方千米。人口7964万人。辖1个办事处、24个乡镇、260个村(居)委会、1676个自然村,境内有10个国有农场,洋浦经济开发区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在境内。市政府驻地那大。

  1998年底,儋州市陆地面积3500平方千米。人口8113万人。辖1个办事处、24个乡镇、260个村(居)委会、1676个自然村,境内有10个国有农场、洋浦经济开发区等。市政府驻地那大。

  1999年底,儋州市陆地面积3265平方千米。人口8296万人。辖1个办事处、24个乡镇、261个村(居)委会、1453个自然村。市政府驻地那大。

  2000年底,儋州市陆地面积3265平方千米。人口8659万人。辖1个办事处、24个乡镇、261个村(居)委会、1453个自然村,境内有国有农场10个。市政府驻地那大镇。

  2001年底,儋州市陆地面积3265平方千米。人口876万人(公安户籍人口数:总户数184726户、总人口87600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1097人)。辖1个办事处、24个乡镇、261个村(居)委会,境内有10个国有农场。市政府驻那大。

  2002年,白马井镇、松鸣乡(除新地村委会)合并,设立白马井镇;王五镇、松鸣乡的新地村委会合并,设立王五镇;光村镇、松林乡的沙井、欧宅、扁墩、大老村委会合并,设立光村镇;兰训乡、木棠镇与松林乡的神冲、周坊、谭乐、长老村委会合并,设立木棠镇;洛基镇、那大办事处合并,设立那大镇;东成乡、长坡镇合并,设立东成镇;番加乡、兰洋镇合并,设立兰洋镇;富克镇、雅星镇合并,设立雅星镇;新英镇、新州镇合并,设立新州镇。年底,儋州市陆地面积3265平方千米。人口8864万人。辖17个镇(那大镇、南丰镇、雅星镇、和庆镇、大成镇、新州镇、光村镇、东成镇、中和镇、峨蔓镇、兰洋镇、王五镇、排浦镇、海头镇、木棠镇、白马井镇、三都镇)、261个村(居)委会,境内有10个国有农场。市政府驻那大镇。

  2003年底,儋州市陆地面积3265平方千米。人口901万人(公安户籍人口数:总户数178087户、总人口90097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0476人)。辖17个镇、216个村(居)委会,境内有10个国有农场。市政府驻那大镇。(行政区划一览)

  2004年底,陆地面积3265平方千米。人口9008万人(公安户籍人口数:总户数198198户、总人口94079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73535人)。辖17个镇、262个村(居)委会,境内有10个国有农场。市政府驻那大镇。

  2005年,儋州市政府批准了《关于和庆镇美扶村委会区划调整方案》,将和庆镇美扶村委会划入那大镇管辖。调整那大镇行政区划是儋州市构建西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壮大经济实力,适应中等城市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 [编辑本段]人口民族  儋州市人口已经超过90万,是海南省人口最多的市。

  儋州民族众多,语言复杂。有汉族、黎族、苗族等20多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93%,主要方言有儋州话、客家话、军话、临高话、广东话、黎话等,语言交流主要以普通话和儋州话为主。

  为了进一步弘扬儋州调声艺术,近年来儋州市连续成功组织了庆祝建国50周年调声汇演、万人调声赛歌会等大型调声活动。2001年,经儋州市人大常委会通过,正式确立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为儋州调声艺术节。同年中秋节,隆重举办了首届儋州调声艺术节。当时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文化报等曾对其盛况作了较详细的报道。2002年儋州市调声山歌协会成立,首届会员83人。2002年儋州调声艺术节转由政府主导,中秋之夜在市区组织展开的自由调声活动达10万人。

  每年的“万人调声赛歌会”都会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欣赏观看。还没正式组织万人调声赛歌会前,每到元宵、端午和中秋节时,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到儋州的中和镇上,那里才是原调声的主会场。随着儋州调声被关注并包装起来,万人调声赛歌会逐渐成为节日里的亮点。人们盛装而来,广场外、大街上,人头攒动,各乡镇自然村的近百支调声队伍将广场点缀得五彩缤纷。

  赛歌会上,调声的曲目既有来自田野乡间、原汁原味的自然调声,也有经过搜集整理、创作提高的艺术精品。独唱、对唱、齐唱、合唱,歌者即舞者,歌声此伏彼起延绵不绝,一首首调声唱出了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唱歌的,将最拿手的调声倾情演绎;听歌的,早已醉倒在这一片歌海之中。街头上,还会出现一批自发的调声队伍,那些喜欢调声但没能在万人歌会上一展歌喉的小青年挤上街头唱了起来,还有一些五六十年代在各乡镇有名的调声好手也组成了一支队伍,边歌边舞,乐在其中。 [编辑本段]经济概况  儋州工农业总产值占全省十分之一。经济总量和总人口仅次于海口市居全省第二位。 农业方面,已形成了33万亩甘蔗、27万亩瓜菜、13万亩水果、100万亩橡胶、30万吨水产品、75万亩粮食等农业支柱产业的生产规模;工业方面,形成了年产13万吨机制糖、100万吨水泥、5万吨标准胶,以及家俱、建材、轻工、食品加工为主体的工业产业体系;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据统计,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63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35亿元,第二产业90亿元,第三产业195亿元。 [编辑本段]资源概况  土地资源:

  本市辐员面积326518平方公里,合4897768亩,可耕地面积20620万亩,其中水旱田4702万亩,旱地8179万亩,待垦荒地7738万亩。水资源:本市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815毫米,年地表径流量189亿立方米。人均拥有水量约2500立方米,约为全国人均水量的118倍。地下水动储量1146亿立方米,理论可开采量224亿立方米。本市径流落天然总落差6438米,最大天然落差1807米。可利用落差391米,电能理论蕴藏量143万千瓦(未含过境河流南渡江、文澜江和珠碧江)。另外,渠道跌水电能蕴藏量139万千瓦。合计282万千瓦,可开发225万千瓦,年可发电15亿度。人均电能理论蕴藏量004千瓦/人。

  海涂资源:

  “海涂”乃沿海潮间带上淤积的烂泥,是由陆地上的物质和海中的物质沉积发育而成的滩涂。潮涨时被淹没,潮退时露出,其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酸度65~70。滩涂上繁育着丰富的浅海生物资源,如:文蛤、贻贝、牡蛎、毛蚶、泥蚶和青膏蟹等。新英、海头和排浦等港湾的滩涂还生长着4668亩茂盛的红树林。红树林是热带海岸特有景观,大片红树林可阻挡风浪,保护海岸不受侵蚀。全市滩涂138329亩,30%适用于浅海养殖。

  生物资源:

  本市动、植物种类繁多,据初步统计,市内植物有644种,隶426属128科。其中珍贵本材树种有青梅、母生、坡垒、银珠、油楠、花梨、白格、红本罗、苦梓等20多种。热带经济作物主要有橡胶、胡椒、咖啡、香茅、油棕等。野生动物主要有野猪、金钱豹、果子狸、水鹿、猕猴等,其中水鹿(俗称“山马”)、猕猴、穿山甲、蟒蛇等10余种,被列为国家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海产资源主要有红鱼、石斑鱼、马鲛鱼、乌鲳、海鳗、海鲶、五刺银鲈、马六甲鲱鲤等鱼类600多种及贝类、澡类等100多种其中白蝶贝是生产名贵珍珠的贝类,洋浦至排浦一带海域初省水产厅划为白贝类自然保护区。

  矿产资源:

  褐煤-主要分布于东成乡、长坡镇一带,储量约158亿吨。油页岩-主要分布于长坡镇,储量约283亿吨。花岗岩-主要分布于海头、南丰、兰洋、那大等镇,储量约100亿吨。石英砂-主要分布于光村镇、松鸣乡,储量约085亿吨。石灰石-主要分布于侨植、八一农场等,储量约23亿吨。重晶石-主要分布于兰洋镇,储量约42万吨。钛矿-主要分布于排浦至海头一带海滩、陆地,储量约16万吨。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儋州市辖17个镇:那大镇、和庆镇、南丰镇、大成镇、雅星镇、兰洋镇、光村镇、木棠镇、海头镇、峨蔓镇、三都镇、王五镇、白马井镇、中和镇、排浦镇、东成镇、新州镇。境内有10个国有农场:国营西培农场、国营西华农场、国营西庆农场、国营西流农场、国营西联农场、国营蓝洋农场、国营新盈农场、国营八一农场、国营龙山农场、国营红岭农场。

   儋州市政区图 [编辑本段]旅游景点   蓝洋温泉度假区

  蓝洋温泉世界奇泉——冷热泉,一石之隔,冷热分明。位于儋州市兰洋镇峡谷处,距儋州市12公里,该温泉带占地2平方公里,日自流量达2000吨以上,是海南较大的温泉之一,有自然泉眼十几个,平均水温784℃,偏硅酸及氟含量达到医疗执矿水的命名标准,氧含量达到矿水浓度标准,含有锌、锶、鲤、溴等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是理想的保健泉水。

  泉区内景点众多,特别是"一石之隔,有一热泉、一冷泉,冷热分明"的冷热泉,世所罕见。区内已建温泉公园、蓝洋温泉度假村和一批温泉度假设施。这些旅游设施与观光果园、观光花园、观间园、观音洞、莲花岭瀑布等组成一个特色鲜明的温泉旅游度假区。

   东坡书院

  位于儋州市中和镇,离现儋州市政府所在地那大镇40多公里,是为纪念苏东坡而修建的。建于1098年,后经重修,明代更为现名。东坡书院,为历代儋州最高学府,培养了不少人才,成为海南重要的人文胜迹之一。书院大门轩昂宏阔,院里古林幽茂,群芳竞秀。载酒亭、载酒堂、奥堂龛等建筑古色古香。

  载酒堂为苏东坡被贬昌化军(现儋州市)时居住、讲学的场所。《琼台纪实史》记载:"宋苏文忠公之谪居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

  载酒亭为重檐歇山顶结构,上下两层,上层四角,下层八角,各角相错,角角翘起呈欲飞之势。亭的东西两侧是莲花池,亭、池相依,倒影成趣,中绘东坡居儋三年的生活情景图录。

  书院内大殿和两侧耳房,展出苏东坡许多书稿墨迹、文物史料和著名的《坡仙笠民图》。还有郭沫若邓拓、田汉题咏的诗刻及书画名家的艺术作品。书院大殿在载酒堂后面,两者相隔一庭院,左右两侧是廊舍,与载酒堂相连,形成一个四合院,庭院中有一棵上百年的芒果树,叶茂荫浓,使整个庭院显行幽静肃穆。东坡讲学的彩雕陈列大殿正中,苏东坡、苏过、黎子云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院前,东坡笠屐铜像矗立在姹紫嫣红的鲜花丛中。

   松涛水库

  在儋州市区东南20公里处,跨儋州、白沙两市县,是享有"宝留心明珠"盛誉的高山天池。始建于1958年,费时10年建成,是我国大型的土坝工程之一。大坝高811米,长760米,将奔腾的南渡江水截在南洋和番加洋河谷里,库区面积达144平方公里,水库中有岛300多个。库区广阔,四周群山环抱,遍布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最受欢迎的是乘船览库区风光,泛舟碧波上,但见群山逶迤,古木参天,湖水幽碧,渔舟隐现,真有船行画中之感。

   海南热带植物园

  位于儋州市那大镇西郊,是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中国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的植物标本园,占地32公顷,1958年建立。有40多外国家1000多种珍稀热带植物。是中国热带植物资源的宝库,也是世界热带作物资源的缩影。现有热带珍贵树木、热带香料植物、热带药用植物、热带果树、热带油料植物和热带观赏植物7个区,是很有观赏价值的景点。

   光村银滩度假村

  距洋浦千年古盐场38公里,距龙门激浪海景20公里,距海口120公里。度假村沿海沙滩既平坦又宽广,沙滩长达8公里,最宽处17公里,最窄处有300米,总面积达488公顷,沙质洁白细腻柔软,海水湛蓝清澈,四周树影婆娑,绵延十几公里。清新的空气、充裕的阳光,幽静的环境和舒展绵延的海岸线,构成了秀丽的滨海风光,是一块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加上度假村距四周旅游景点较近,形成一个完整的山海湖旅游体系。

   龙门激浪

  位于儋州市峨蔓镇海滨龙门山。龙门山为海滨岩石山,海拔39米,山上怪石滋生,从北望南,绵延起伏,状似万里长城,十分壮观。山之东有一瓮门,素称"南天第一门",中空通风,北风吹来,卷起巨浪,撞击在石门上,浪击石鸣,犹如击鼓,响彻10余里,故得名"龙门激浪"。这里沙滩洁净,风景别致,站在岩石观涛,心旷神怡。龙门激浪于明代得名,向受游人称奇。

   云月湖

  位于儋州市西南6公里处。雾海云天山作黛,月色空明水亦悠,镜湖碧水充满着盎然绿色。方圆数百里,四周青山环绕,林木叠翠,山川逶迤。山脚陡斜,凹落成天然的低洼山谷大盆地,盆地荡漾着波光粼的湖水。水波不惊,青山飘浮于湖面。湖畔有大片橡胶林、木麻黄林,山绿水绿,构成一幅绿色基调的水彩画。在这里游泳、荡舟、娱乐,都会时时感到清新舒畅、心旷神怡。云月湖以其怡静幽邃的独特景致,成为一个迷人的旅游胜地。

   白马井古迹

  位于儋州市白马井镇,距那大镇50多公里。主要景观有"白马涌泉"和伏波将军庙。传说汉代英雄马伏波将军南征时,因将军的白马用蹄刨沙涌出清泉得名。后来人们为纪念这位汉代英雄而造伏波庙设伏波井,于是"白马涌泉"和伏波将军庙便成了旅游胜地。

   观音洞

  邻近蓝洋温泉,是莲花峰上一个石灰岩大溶洞穴纵横交错,曲幽宁静。洞内奇形怪状而形象各异的景点有几十处,洞内有处温泉,当地人说这是观音菩萨留给后人的延年益寿的甜水。洞天相通,奇妙异常。

   桄榔庵

  坐落在儋州市中和镇南郊,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谪居儋州时同其子苏过住了三年的旧居。苏东坡父子抵儋之初,为州官张中所敬重,住官房,吃官粮。第二年,即宋绍圣五年四月,湖南提举董必赴广西察访,得知东坡居儋州官舍,便派人将东坡父子逐出。东坡父子无室可居,便在城南桄榔林买地建屋,当地群众都前来帮助,仅一个月时间,就把房子建好了。茅屋 建于桄榔林中,东坡就命名为"桄榔庵"。此后,历代对其多次修葺扩建。现陈列有关苏东坡的历史文物,以再现其父子居儋实状,寄托海南人民对苏东坡永久的缅怀和纪念。

   东坡井

  当年,苏东坡帮助乡新们打了一口井,泉旺水甜,乡新们为了纪念苏东坡便把它命名为"东坡井",数百年来,清甜的井水从未干枯过。

   魁星塔

  位于儋州市中和镇,是海南省保存完好的古塔之一。清代晚期建造的小型石塔,平面作不等边八角形,外表七层,竖立在方形的石座上,塔身内部空心,每层平出短檐,首层拱门狭小不能进入,窗作金钱形,塔刹作仰蓬承托圆珠,宝顶石榴形,造型别致,保存完好。

   鹭鸶天堂

  位于儋州市城北10余公里的洛基镇屋基村。村中三、四层楼高的三棵大榕树和茂林修竹,成为万只白鹭生活的"天堂"。白鹭又称鹭鸶,属鸟纲鹤形目鹭科,是世界上受保护的珍禽之一。白鹭群栖于屋基村已有多年。每年临近清明成群结队飞来,12月以后分批离去,在此生活八、九个月之久。为便于观鸟,村中修建了高达6层的观鸟楼。

  

儋州市是海南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海南岛的西北部,濒临北部湾,地跨东经1095°、北纬195°,陆地面积3400平方千米,全市人口为105万(截至2009年12月31日)。

儋州市是海南省第四个地级市,也是海南西部的经济、交通、通信和文化中心,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均在其境内。这里陆海交通发达、环岛西铁路、环岛高速公路横穿市境,海运可直抵东南亚和中国各沿海城市。

儋州市管理17个镇,有10个国营农场其中4个市属农场及3个工业园区。儋州主要方言有儋州话、军话、客家话、临高话、黎话、广东话、海南话等,语言交流主要以儋州话为主。

历史文化

民俗文化

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谪居儋州三年间,讲学明道,使儋州教化日兴,“书声琅琅,弦歌四起”。海内外名士接踵而来,从师东坡。儋州在此时成为了全岛文化的中心,也培养了民众尊师重教的传统。苏东坡北归九年后,儋州人符确成为海南第一个进士。此后,儋州人才辈出,名声远播,在海南历史上曾发生过深远的影响。

儋州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在苏东坡带来的良好的文化氛围影响下,这里的人民爱好吟诗作对,使儋州素有“诗乡歌海”之称,有许多民间诗社。儋州荣获有“全国诗词之乡”、“中国楹联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书法之乡”

民歌

儋州民歌种类繁多,其中儋州山歌和调声最为盛行。革命战争年代,人们利用山歌和调声等体裁编写《抗日状》等,产生过宣传鼓动的巨大效果。每年正月十六、八月十五,儋州中北部地区的男女青年,穿着统一的服装,汇集山坡或沙滩,举行赛歌会。他们对歌调声,表达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对生活的赞美。儋州调声节奏鲜明,旋律流畅而活泼,为群众喜闻乐见。

2006年,海南省儋州市申报的“儋州调声”,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音乐项目类别。

本地方言

儋州语言有儋州话、军话、客家话、临高话、白话(即广州或高州话)、黎语、苗语、海南话共8种。在公共场合,一般用普通话交流。

儋州话属汉藏语系汉语粤语方言系统,操儋州话的人口有80万左右,约占全市总人口的80%,主要分布于儋州北部、中部、西部和南部。

军话(官话)属官话语系,说儋州军(官)话的人口约5、6万人,占总人口的57%,主要分布于中和、王五、长坡、那大、光村等墟镇和海头、木棠、排浦等地区的老市。

客家话,说客家话的人口约5、6万人,占总人口的57%左右。这些人最初大多来自广东和广西一带讲客家话的地区,主要分布于儋州南部的兰洋镇、那大镇、南丰镇、和庆镇等地区。

临高话,说临高话的人口约4万多人,主要分布于和庆、那大等地区。

白话属粤方言,儋州市内操白话的人口有1万人左右,原籍梧州、高州、吴川一带,分布于那大、东成的一些村庄和海头镇的渔村。

黎语,说黎语的人口约4万多人,主要分布布于南丰、兰洋、雅星等地的黎族乡村。

苗语,说苗语的人口约2000人,主要颁布于南丰、兰洋镇山区的苗族村庄。

海南话、广州话、潮州话是一些机关干部和农场职工的生活与工作用语。

木棠镇位于海南省儋州市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19°48'、东经109°20',濒临北部湾,海岸线曲折,全长24公里。地处死火山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平均海拔32米,松林岭海拔292米,为境内最高点。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1400毫米,年平均气温243°C,一月份平均气温198°C,七月份平均气温278°C。

老大,你得弄清楚籍贯是什么东西呀!籍贯一般从父、也有从母系的;从祖籍,祖籍是指祖辈的长久居住地,按现在的地域划分填写。省/自治区/直辖市 + 市辖区/县级市/县+镇/街道+村/居委会,省级和镇级行政区划中间不写地级市名称你的籍贯可以照着你老爸的籍贯写,要是你是海南省儋州市木棠镇本地居住都有几代人的了,那你的籍贯就是:海南省儋州市木棠镇XX村(或者XX街道),一般写:海南省儋州市都可以的了

海南省。

儋州市,是海南省辖地级市,是北部湾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位于海南岛西北部,西和北濒临北部湾,东邻临高和澄迈,南至东南靠琼中和白沙,西南与昌江接壤。全市陆地面积3406平方千米,约占全省的1/10;海岸线300公里,约占全省的1/6,在全省市县中土地面积最大、海岸线最长。

木棠镇的介绍

木棠镇位于海南省儋州市北部,濒临北部湾,地理坐标为北纬19°48'、东经109°20',距市政府所在地那大镇42公里,距洋浦经济开发区1...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