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具有哪些突出特性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1收藏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具有哪些突出特性,第1张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具有源远流长、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的突出特性。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说有着五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其它国家历史都很短暂,因为历史上它们不是已经消亡就是被同化了。博大精深是说我们的历史积蕴很厚,内涵很深,牵涉人类的方方面。面包罗万象。

这两点对我们当然很重要!我们能从深厚的历史取之不尽的营养中取其精华,将我们的民族文明更好的一直传承发扬下去,我们中华凭着丰厚的底蕴经历五千年风雨烽火屹立不倒,是我们的骄傲。

2、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拓展知识:

中华文明:

1、简介

华夏文明指华夏族所创造的文明。

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顺序和古籍记载,华夏文明经历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时代。后来的炎帝和黄帝为共主,华夏先民在黄河流域留下众多的文化和文明遗址。

华夏文明以礼乐为制度、易经八卦、丹书朱文、上古汉语为源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历史上一脉相传。

正义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

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华。

2、文明起源

据现有的考古发现资料与研究表明,5800年至5300年前,中国大地上的文明灿若星斗。良渚古国遗失后,中原渐成史前东方文明中心。

早在八九千年前,中原华夏族就开始了农耕实践。中原地区发现了可以说是整个黄河流域迄今发现最早也最有代表性的农耕文化遗址,就是距今约八九千年左右的河南裴李岗文化。

这里出土了农业生产工具和粮食加工工具,表明农耕文化已经确立,并有了一定发展。到距今6000年左右的河南仰韶文化时期,出现了大型定居村落,还出现了家畜饲养业。

按照西方对文明起源的定义,中华文明发源于3000年前。而红山文化的考古研究,使得我们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一个重新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应前推5000年,应是8000年前。

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发现表明,尽管华夏文明的起源、早期形成和发展过程由于地理的原因处在东亚地区,是相对独立、自己摸索向前发展的。

但是在“古国时代”的晚期,华夏文明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和其他外来文明有了接触。“良渚文化”实证了华夏文明五千年,良渚距今约5300~4300年,大体与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哈拉帕文明同处一个时代。

  1;新华社福州10月12日专电 福建永安大腔戏2006年5月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这一福建省内山区的小剧种面临着失传的命运。

  大腔戏有戏剧“活化石”的美誉。专家认为,大腔戏的遭遇其实是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共同问题。大腔戏的保护需要政府部门加强保护力度,尽快起草和施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以立法的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2;华网呼和浩特3月22日电(记者 李惠子)中国声乐专家22日说,被称为“天籁之音”、“蒙古族民间音乐活化石”的“呼麦”演唱艺术正面临人亡艺绝,拯救行动“时间紧迫”。

  “目前,中国能唱呼麦的大约只有100多人,其中包括处在初级阶段的学生。”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男低音歌唱家、著名呼麦演唱家胡格吉勒图对记者说。“呼麦”又名“浩林·潮尔”,是蒙古族古老的民族歌唱形式,纯粹利用人的发声器官,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奇特“喉音艺术”。

  2005年底,中国文化部已将呼麦列入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名录。 3;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传,可是到了现在,那些古老的文化却即将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有的甚至失传,面对这种情况,令国人反省。

  胶片**取代了皮影戏,机械化生产取代了零散工匠,闹钟取代了敲钟人时代的更迭,给生活换了新容颜,最接近自然的手工操作被进步抢走了接力棒。只有在偏远的乡村里,还有人续写这些古老的生活。

  皮影戏

  皮影戏又名“灯影戏”、“土影戏”。传说汉武帝时,皮影戏最先流传于河北、陕西等地,皮影的造型各异、风格多变,曲目也很多。清乾隆时,法国神父将皮影戏带到了法国,称“中国皮影”。后来传至欧洲其它国家,曾轰动一时。

  皮影戏里表演者操纵的皮质人形,即皮影,是用羊皮或驴皮制作的。操作时,先把皮子刮薄,雕出形象,再染色、上油,最后通过灯光照射,在幕上映出皮影人的影像。

  修船匠

  船,起源于何时,很难考证。从原始人的独木舟到今天漂洋过海的万吨巨轮,人们在水上的行走历程,漫长又伟大,承载了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木船,带着曾经的辉煌,披着昔日的荣耀,在不断更新的制船材料与工艺中,在日益发达的陆上与航空交通里,逐渐退隐江湖,淡出人们的生活。

  修船匠,原本四海为家,做点锯木、出料、钉边、车眼、调浆、修缝这类的活计。现在,已近乎失业。

  做杆秤

  杆秤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据古籍记载,远古时期有个商人叫陶朱公,受打水的横杆启发,发明了十六两制杆秤。杆秤有骨杆、木杆、金属杆;秤砣有石砣、金属砣;提绳有二提绳、三提绳。计量单位,由夏商时期使用铢和两,发展到周朝时期铢、两、金、均、石。直到解放后,改为十两一斤。

  制作杆秤工序繁琐,大小程序加起来估计有三四十道。杆秤的杆,一般用硬木晾放一年左右,出杆成型,刨光打磨,才能弹线、定星位、安提绳。如今,电子秤已经大行其道,偶尔才能撞见杆称略显黯淡的身影。

  打花带

  男耕女织的年代,纺线、织布、绣花、缝衣、打花带等针线活是妇女的必修课。针线活的优劣,似乎成了评判女孩是否勤劳与贤惠的重要标准。东南的苗族妇女,几乎人人会打花带。花带是她们服饰的点缀,更是背孩子的重要工具,送情人的重要信物。

  打花带既可用一把椅子、一双手、几根花线的轻装操作,也可以自制简陋工具,专业打造。

  铜匠

  人类使用铜器的历史达六千年,从前居家过日子的生活用品,用的大多是铜器。铜盆、铜勺、铜铲、铜锁是最常见的,大门的吊环也是铜的,箱子、橱子的柜门都要用铜的拉手,殷实的大户人家,还要在柜门钉上圆形的铜皮,在四角包上角铜,刻上吉祥的图案。

  铜匠,挑着一担子铜器、铜皿,和着铮铮琮琮悦耳的金属声,翻山越岭,吃着百家饭,走街串巷,干着手艺活。做铜活,修铜器,风光体面。现在,随着材料种类的丰富、机械化生产的普及,手工铜匠少了用武之地,逐渐被人们淡忘。

  修算盘

  算盘,又称“中国的计算机”,是中国人发明的一种计算工具。古人用小木棍进行计算,称“算筹”,用算筹作为工具的计算叫“筹算”。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用小木棍进行计算受到了限制,于是,人们又发明了更先进的计算器——算盘。算盘后来陆续传到了日本、朝鲜、印度、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今天由于电子计算器盛行,算盘逐渐退出实用领域。

  画年画

  在我国,春节贴年画由来已久。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张贴鲜艳悦目的年画,增添新春佳节的祥和气氛。唐以前,年画多为手绘门神;隋代后期,有了木版年画;到了宋代,木刻取代了画像。清代,由于绘制技术和雕刻技术都有很大发展,木刻年画进入了颠峰时期。江苏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等地的木版年画名满天下。

  编草鞋

  草鞋,是由稻草编织而成的。编织草鞋在很多地方不叫编,而叫“打”。打草鞋的工具有鞋耙(一种打草鞋的工具)、围腰和木槌。

  编草鞋时,打草鞋的老人腰间系上草绳,坐于鞋耙的一端,将事先挫好的草绳结成四股,一头栓在腰间,一头扣在鞋耙上,边编织,边用榨子、木棰把它敲落实。鞋底板两头椭圆,前宽后窄,恰好合脚。草鞋前后还各安有两排耳纽,一根细绳将耳纽贯穿起来,套在脚上。如今,草鞋早已失去了实用价值,多为人们旅游纪念和怀旧悦耳之用。

  画糖画

  卖糖画的小摊贩,挑着糖担子,内有一炉一锅一石板,一铲一凳一转盘。他们的转盘上画了一圈小动物,你转到什么,他就会用糖给你画个什么动物,所以糖画又叫转糖。师傅在制作糖画时,将炼制后的红糖(或白糖)置于铜瓢内加热熔化,然后以铜勺为笔,以糖液作墨,凝神运腕,在光洁的大理石板上抖、提、顿、放、收,时快时慢,时高时低,随着缕缕糖丝飘下,诸如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神话人物等形象便栩栩如生呈现在你的眼前。

  3

你好,很荣幸回答你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我国的文明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这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挖掘的,因为学习历史不仅仅让我们了解过去,还会让我们充满文化自信,这样我们会认同并不断学习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

此外,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激励我们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定力,也是推动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文明起源具有什么性介绍如下: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有:原生性、可信性、整体性、连续性和先进性等。

1、原生性

中华文明是在欧亚大陆东部产生的一支原生文明。历史学者通过对考古学、古人类学、等文献资料的研究,揭示出中华远古历史在我国大地上发展的基本脉络。中华文明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发展和衰落,走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2、可信性

我国古代文献中,把黄帝和炎帝时期作为中国历史的肇始期,把夏代作为第一个王朝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是根据大量古书而了解的,大批重要的考古发现为我们研究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

3、整体性

中华文明的形成既是多元的,也是一体的,我们尊重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各个地区及民族的文化通过相互竞争、碰撞、融合,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中华文明。

4、连续性

我国地处亚洲东部大陆,东面是海洋,西北是高山、沙漠,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中华文明完整的文化系统,随着时代发展,优秀的文化得到发扬,便体现了我国文化的连续性。

5、先进性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发明家引领着世界技术创新的潮流比如说:诸子学说、浩历史古籍、诗词歌赋、四大发明等等,都令世界惊叹不已。

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若从夏朝时代算起,已有4200年。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多个,而其中又以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为主,中华文明是多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学术界一般称之为“多源一体”的文明形成模式。

为了研究中华古史,我们必须从分子人类学、考古学和语言文化等多个角度综合分析。任何一个学科单方面的研究都只能得到片面的结果,犹如盲人摸象。只有多学科综合研究,我们才可能看到一个多维的立体的更真实的历史。

古徐文化-源远流长

徐国历史悠久,古徐文化光辉灿烂,徐属东夷,是夏商周时期东夷诸侯国中地域最大、势力最强的国家之一。是创造和发展东夷文化的主要地区,是东夷文化的主体部分。曲阜孔子博物院王云珠在《夷夏之辨异论》一文中指出:“东夷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它与中国古代文明的许多内容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起源问题上,东夷人的文化是源、是本,而不是末。它是同时期周围文化中的强势文化,是中国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国文化名人郭沫若先生通过他多年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也认为:“中国的真正文化期起源于殷朝灭亡后,分两支,一支在周人手下,在北方发展;一支在徐、楚人手下,在南方发展。”这更充分说明,原东夷地域的古徐文化,已逐渐扩展到南方广大地区,又成为我国南方文明之源。

  (一)

   古徐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源,首先可以从我国最早的古籍《尚书》中得到证实《尚书》约成书于殷朝发明文字后。被儒家奉为五经之首。它的基本内容是记录距今约4000年至2600多年间尧、舜、夏、商、周历代君王的文告和谈话记录,范围很广,涉及到政治、思想、哲学、律法、军事、宗教等多个领域。它的核心思想是“敬天”、“明德”、“慎罚”、“保民”。在这部古籍中就记载了我们徐氏始祖伯益的许多治国安邦、仁政爱民的国策和教民修身养性、待人接物的论述。《尚书·大禹 谟 》益曰:“帝德广远,乃圣乃神, 乃武乃文。奄有四海为天下君。”称赞尧帝的德行广大而影响深远,圣明神妙,武能平定祸乱,文能治国安邦,所以他能拥有五湖四海这样大片国土,成为天下的君王。《大禹 谟 》还记载,益曰:“罔游于逸,罔*于乐。罔违道以千百姓之誉,罔弗百姓以从己之欲。无怠无荒,四夷来王。”是说做为君王,不能过分享受安逸,不能放纵*乐,不能违背道理去干违背百姓之事,不能为了达到自己的欲望而伤害百姓,要勤勤恳恳,无怠无荒,四方诸侯都会心悦臣服于你。《大禹 谟 》还提出“满招损,谦受益”这样哲学名言,希望人人都能谦虚谨慎,不要骄傲自满,要互谦互让,和睦相处。伯益是舜的大臣,舜封为掌管山林的虞官,史书上又载他掌火、通鸟语,助禹治水有功,禹准备传位给他,他避居箕山之北。在尧舜时期,他是东夷的重要领导之一。他又是东夷徐氏的始祖,这都充分证明徐人从伯益开始就注重以德治国,谋求稳定和发展,倡导谦让,以求社会的安定,懂得只有稳定发展,才是强国富民、治国安邦之道。这些都是古徐文化的精髓。伯益以后,由于受儒家“尊王攘夷”影响,对徐国徐姓许多在古徐文化活动方面的创树和发展而古籍很少记载。

  (二)

 

   至西周徐偃王“王行仁义,爱民息战”。可以说是古徐文化传承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史籍记载,在西周穆王时,地处东夷即今鲁南、苏北、皖北这一大片土地上的徐偃王国“国力日强,地方五百里,诸侯来朝者三十六国。穆王惧,使楚伐徐,王行仁义,不忍斗害其民,北走彭城武原山下,百姓从者以万数。”偃王息战爱民这一仁义之举,古籍《尸子》、《韩非子》、《楚辞》、《博物志》、《水经注》中都有大致相同的记载,因此他赢得了千古之名,成为历史上“仁义之君”。偃王“息战爱民”这一义举,不仅是古徐国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古徐文化中的一件大事。偃王北走彭城徐山后,也有的说,当时分兵两路,一路由其长子宝宗率领走彭城,一路由偃王亲率渡江至浙江会稽、衢州一带,后又向江西、福建而繁衍至湖广。在衢州的龙游灵山,曾建有偃王庙,唐时庙毁。徐放为郡守,修复庙宇并立碑,请唐朝大儒,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写记。韩愈从儒家正统观念,崇尚仁义,对偃王仁政爱民事迹,特别赞赏。他在《衢州偃王庙碑》中称:“徐、秦共出赢姓,秦无道暴政害民而沉其宗;徐仁义息战爱民而千年垂荫。在当时韩愈这个儒家的影响下,偃王仁义之君的形象便成了铁案。这不仅弘扬了古徐文化,而且促进了古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推进了古徐文化的南北交流。最近,“全球徐氏联谊总会”决定在徐州建立“徐文化园”,提出“要大气,起点高,上档次”,这将对古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新的推动作用。

  (三)

   徐氏祖居鲁南曲阜、费县、郯城一带,《尚书·费誓》有:“徐夷并兴,东郊不开”和《诗经》“逐荒徐宅”的记载,说明东夷徐国是被逼从鲁南迁到苏北、皖北的。曲阜一带是徐人近千年生长繁衍之地,无论从政治、经济、文化那个层面上讲,都会留下深厚的影响。而被尊为儒家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恰恰都生长在这个徐夷故地,他们应该从小就受到古徐文化的熏陶,是在古徐文化基础上吸取其他文化,才创立儒家学说的。古文学家称孔子曾删诗、书,完礼、乐,赞易经,修春秋。他把《尚书》中的`“仁”做为儒家学说的核心。《尚书》主要是讲以仁治国之道,而孔子也周游列国,宣讲仁政爱民。《尚书》编辑形式是君臣对话,而《论语》是孔子师生对话,这种貌似巧合而实质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在学习吸收。还有早於孔子400多年的偃王仁政爱民的义举,肯定也会对孔孟产生影响。因此,从“仁”、“义”这个层面讲,所谓儒家正统文化,在传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中,也必然蕴含有许多古徐文化的精髓。

  (四)

 

   古徐文化蕴含诚信,赞美诚信。从吴季子(扎)挂剑故事,可充分证明古徐文化对诚信的重视。《史记·吴太伯世家》吴季子在出使途中,“北过徐,徐君好季扎剑,弗敢言。季扎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呈心哉。”后徐人为表彰季子守信用的美德,在徐君墓侧修了座挂剑台,这实际是在赞美季子的同时,表明徐人本身也必须践行诚信的品德。挂剑台,原在徐州户部山,现迁至云龙山西坡十里杏花村。远远就能看到嵌于墓上的“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的颂联和刻于牌坊门楣上的“践信泉台”的额匾。剑台事迹碑赞季子“既不负于人,且不愧于心,高行懿德,古道可风。”歌颂“季子挂一剑,倾倒徐人之心;徐人筑一台,陶励天下人”这是表明和宣扬古徐文化内含丰富的又一事例。

   以上这些反映古徐文化事例的还很多,如南州高士徐孺子、东渡日本的徐福以及历代徐氏名人等,他们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展示出古徐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中曾创造的辉煌。还有许多古徐文化遗址,如郯城的“徐氏祖 茔 豹公墩”,邳州的“梁王城”,赣 榆 的“徐福故里”,还有新近发现江西靖安和蚌 埠 双墩的疑似徐国的古墓葬。这些都是古徐文化的瑰宝,都需要我们认真的去发掘、去探讨,我相信在全球徐人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让古徐文化花更绚丽、果更丰硕。 ;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1)汉字A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学生活动:学生展示自己掌握的外语的文字书写举例:联合国官方网站的首页,展示各国文字的魅力B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学生活动:举例说明文字怎样在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作用?(文字记载的历史如《春秋》、《史记》;文字记载的文化作品如《诗经》、《周易》等)举例:百寿图,展示各种字体的寿(2)史书典籍A地位: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学生活动:举例分析史书典籍是如何见证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的。举例:南京的由来的历史考证、《资治通鉴》举例。B原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他们大都终身世袭,所以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举例:《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约17000字。所谓编年体,就是“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它是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如果说,《史记》、《汉书》等二十四史纪传体史书,是横的叙述历史,那么,《春秋》、《资治通鉴》这类的编年体史书,就是纵的叙述历史。编年体这种体裁的史书,在世界上,我国起源最早。东周时,各诸侯国都设置史官撰写本国的编年史,但名称不统一,燕、齐、鲁、宋等国均称《春秋》,因商代和西周时,一年只有春、秋二时,而无冬、夏,因此古人称年为“春秋”。春秋时期,虽然已有四时划分,但是人们仍然习惯用旧称。所以各国史书大多以《春秋》命名。而晋称《乘》,楚称《梼杌》。C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举例:煌煌二十四史、明代《永乐大典》和清代《四库全书》,皆堪称世界之最的古代文化工程。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具有哪些突出特性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具有源远流长、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的突出特性。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说有着五千年一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