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里的银针探毒是真的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1收藏

电视剧里的银针探毒是真的吗?,第1张

银针试毒的方法实际上是检测出了砒霜中的含硫杂质而已,并不是检测出砒霜本身。

砒霜(主要成分为As2O3)是我国古代最常见、最容易获得的毒物之一。砒霜毒性剧烈,一次大量摄入砒霜引起的急性中毒会出现呕吐、腹泻、出血不止、抽搐等症状,而少量多次摄入引起的慢性中毒多表现为肝、肾损害和皮肤色素改变。

对应于砒霜的悠久历史,银针探毒的方法在我国古代断案中也被广为采用,包括《折狱龟鉴》、《洗冤集录》在内的多部历史古籍中都有相应的记载。除此以外,银针探毒还是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的最爱。然而,银针探毒真的像书中所记载的那样科学和准确吗?答案是:否。

之所以说银针探毒是不科学、不准确的,还得从砒霜的制法说起。砒霜是砷(As)的氧化物(砷古时候也称作砒)。砷在自然界中以硫化砷矿物的形式存在,常见的含砷矿物有斜方铁矿(FeAs2)、雄黄(As2S2)、雌黄(As2S3)、砷黄铁矿(FeAsS)等。古代炼取砒霜的方法是将矿物研碎,除去大块的杂石,在密闭容器中与木炭一起煅烧,待毒沙升华后,它所凝结成得白色粉末就是砒霜。

由于古代冶炼技术差,工艺粗糙,制成的砒霜中往往含有大量硫化物。硫化物与银反应,生成的黑色硫化银(Ag2S)附着在银针表面,银针就这样变黑了。也就是说,银针试毒的方法实际上是检测出了砒霜中的含硫杂质而已,并不是检测出砒霜本身。所以,银针探毒在古代的成功应用纯属巧合。

事实上,银是不能与纯净的砒霜发生化学反应的,所以用银针探砒霜不但不科学,更有可能造成冤案。

人死后尸体内部产生大量含硫化合物,大家所熟知的尸臭(主要为硫化氢气体)就是其中之一。这些硫化物大多都能与银反应,生成硫化银。也就是说,即便是正常死亡的尸体,也很容易使银针变成黑色。就连富含硫元素的新鲜鸡蛋,也能使银针变黑,给人以含毒的假象。而且目前常见的毒物如敌敌畏、毒鼠强、氰化物等都无法用银针检出。

D

试题分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确定X的化学式是Ag 2 S。错误。B.银针验毒时,空气中氧气分子得到电子,化合价从反应前的0价变为反应后的H 2 O-2价。化合价降低。错误。C.在反应中Ag的化合价从单质Ag的0价变为反应后Ag 2 S中的+1价,失去电子,作还原剂; H 2 S中的H|S两元素的化合价都没有发生变化,故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错误。D.在反应方程式中,产生 2molAg 2 S,转移电子4mol。所以生成1mo1Ag 2 S,反应转移2mo1 电子。正确。

银针真是真的可以检测出毒物的,但是并不是可以检验出所有的毒物。银子这种金属是一个比较活跃的金属,活性金属是比较容易和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的。所以,用银针来探测毒物是利用银子活性金属的特性。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分辨有毒物质都是利用化学反应来分辨的。有毒物质在经过化学反应之后,会表现出不同的结果。有毒物质最终体现出的特性,就可以用来来判断是什么有毒物质。接下来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银针这种辨别有毒物质的方式。

一、银子是一种活性金属,比较容易氧化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银子,可以看到我们所佩戴的银饰品经常会出现发黑的现象。这就是银子属于活性金属的证明,它是比较容易氧化的一种。有很多有毒物质是通过氧化来腐蚀动物和植物的。所以利用银子容易被氧化这一个特点,来探测有毒物质是比较靠谱的。

二、银子是一种活性金属,容易和其它物质发生反应

在古代能提炼出的活性金属是比较少的,二活性金属容易和其它物质反应。因为古代人的冶炼技术并不是很高超,所以银子这种金属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活性比较高的金属了。所以古代人只能使用他们所掌握的技术来辨别有毒物质,而银子是他们所掌握的最方便的一种探查有毒物质的金属。

三、银子中都会有硫的成分,可以探测砷类有毒物质

银子中都含有少量的硫的成分,尤其在古代冶炼技术不是很高超的时候,银子中所保留的硫的成分会更多,而硫可以和砒霜类有毒物质中的砷产生反应,让银子发黑。所以,用银子来探测砒霜类的有毒物质,是非常靠谱的。

在很多影视剧作品中,我们总能看到类似的情节:为了防止有人下毒,在皇上吃饭之前,都会有人专门用银针进行检测,一旦银针发黑,就证明这些饭菜无法食用……

而银针所针对的毒药,往往是“鹤顶红”,其实就是人们熟知的砒霜。然而根据考证,砒霜的确具备毒性,却未必能够用银针进行测试,准确来说,这种方法并不靠谱。

据悉,砒霜学名三氧化二砷,原料分布较为广泛,很多矿产中都能够提炼。古人就是将矿物研磨成为粉末后,通过高温煅烧,最后得到一种红色的物质,这就是纯度不高的砒霜。由于其中含有红色的硫化砷,看起来像仙鹤头顶上的红色,俗称“鹤顶红”。

随着时间的推移,制造砒霜的技术也在不断提高,高纯度的砒霜呈白色,所以很容易与食物、饮品混合,从而达到致命的效果。

科学家表示,能够与银针发生化学反应,导致其变黑的往往是纯度较低的“鹤顶红”。因为其中的硫化物能够与银合成硫化银,后者往往呈现出黑色,给人一种含有剧毒的印象。

在我国很多古籍中,也有关于使用银针试毒的案例,只是大部分都与刑事案件有关。但是用现代眼光来看的话,其实有失公允,一旦被害人体内的砒霜纯度较高,不存在硫化砷,银针就毫无反应。

在相关研究中,科学家们还发现了一些特殊之处,比如鸡蛋的蛋黄中也有少量的硫化砷,如果与银针接触的话,很容易生成黑色的物质,而人们食用鸡蛋并没有发现任何中毒的迹象。更令人惊奇的是,如果用银针测试毒鼠强等有毒物质,它并不会出现任何反应,由此可见,银针试毒并不靠谱。

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银针虽然不能试毒,却可以消毒,很多人佩戴银饰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不过正确的使用方法是将微量的银离子溶解在水中,就能够帮助人们消炎杀菌。值得注意的是,一旦超过安全用量,银离子也会产生致命的危害。

影视剧中常会出现一个画面,皇上在用膳时要用银针插入饭菜中,检测饭菜是否有毒,其实这个操作是用来检测鹤顶红的,也就是砒霜。银针可以试毒,但能识别的毒物非常有限,在古代毒药种类比较少,还能起到一些作用,但是现代毒物种类越来越丰富,靠银针验毒,八百遍都不够死的。古代银针探毒的原理并不是直接检测出砒霜,而是砒霜中的杂质能够引起银针变色。

银针试毒的科学依据是银可以和一些含硫、砷的毒物反应,产生黑色的化合物,古代人不了解银的这种特性,他们只是从经验中获知,砒霜会让银变黑,在古代毒物种类少,有一些是含硫或砷的,这种方法可以起到一些作用,但是效果不大并且容易出错。最简单的例子,在蛋黄中就有不少含硫蛋白质,也会让银针变黑,那古代的人是不是连鸡蛋都不敢吃了?并没有,古代“鸡子”也是一种重要的食物,还不是每家都吃得起的。

不过银的作用除了能够识别个别种毒物,还对细菌有一定的杀伤作用,所以古代人用银做餐具可能还是有点好处的。在现代用这样的方法就更行不通了,毒物种类很多,砒霜那样的毒物早就被淘汰了,效率低、搞出的动静还比较大。而现代对毒物的定义是:在较小剂量下就可以对生物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生物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以此为标准判断,毒物多的数不过来。

影视剧中的伪科学还有滴血认亲,那不过是血液在水中的溶血反应;咬舌自尽,剧烈的疼痛会让人自己停止这种行为,甚至导致晕厥,不过要是咬到动脉,会有比较严重的失血,不会电视剧中那样嘴角流一丁点血。

中国一直是医药学大国,我国古代对药物毒性的记载可追溯到上古时期,因为神农遍尝百草,所以才有了“一日遇七十二毒”的记载;《山海经》里也记载有莽草、无条、芨等毒药及功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里亦有了“毒堇、雄黄、乌喙、半夏、黎芦”等毒药的记载。

古籍小说中出现经常出现鹤顶红,在宫廷剧《甄嬛传》中就有用银针探毒的一幕。自古以来,丹顶鹤头上的“丹顶”常常被认为是一种剧毒物质,称为“鹤顶红”或“丹毒”,一旦入口,便会致人于死地,无可救药。

其实,这些说法都是毫无根据的!有些文章介绍鹤顶红就是红信石,红信石是三氧化二砷的一种天然矿物,加工后就是砒霜,有剧毒。可能是因为红信石是红色的就用了鹤顶红这个名字。

银针探毒的方法在我国古代断案中被广为采用。三氧化二砷真的可以与银反应吗?其实银针探的不是砒霜,而是硫。

在许多电视中有这样的情节,用银针探毒,如少年包青天有用银针探迷药的情节,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有用银元探致傻药的情节,在武侠剧中更是不胜枚举。

其实,用银并不能探出许多毒物,我查阅资料后得知,原来古代生产砒酸技术落后,常常含有硫化物,将银针放入其中,银针电离的银离子与硫离子结合成黑色难溶的硫化银,促进电离进行,最后形成可见的黑色,达到探毒目的。但是对于其他许多毒物是无法用这种方法探出的,那么为什么在电视中有那么多探毒情节呢?

我个人认为是这样的,用银针探砒酸家喻户晓,可是许多满腹经纶的作家只知道银针能探毒,从而引申到能探其他毒物,这样久而久之,人们便流行起银针探毒一说,在电视中就频频出现。由此可见,科学知识的普及是何等重要,作家没有科学知识,可能使谬论成为众人公认的真理。

电视剧里的银针探毒是真的吗?

银针试毒的方法实际上是检测出了砒霜中的含硫杂质而已,并不是检测出砒霜本身。 砒霜(主要成分为As2O3)是我国古代最常见、最容易获得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