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姜子牙是哪期
2021年9月20日 第十期:《周易》 《周易全文》 刘震、李山、徐义华 点击观看>>
表演嘉宾:王绘春(饰 孔丘)邵兵(饰 周文王)董畅(饰 伯邑考)高爽(饰 姬发)杨瀑琳(饰 端木赐)施大生(饰 商纣王)杜玉明(饰 崇侯虎)、姬麒麟(饰 姜子牙)等。
关于卢姓的来源,《姓纂》和《通志氏族略》等古籍都有源源本本的记载,是这样的:“姜氏,齐太公之后,至文公子高,高孙¤,食采于卢、今卢县也,因姓卢氏,秦有博士卢敖,汉有燕王卢绾。”
齐太公,就是辅佐周武王兴周灭纣的姜子牙。他于大功告成之后,被封在齐国,爵位为公,成为后世许多同宗而不同姓的家族的共同始祖。卢氏,既然是创自齐文公的曾孙¤,当然也是名正言顺的姜太公后裔。如果再往上推溯,则姜太公是炎帝神农氏的直系姜姓裔孙,那么,卢姓自然也是最为道地的炎黄子孙了。
卢氏的得姓,是由于“食采于卢,因姓卢氏”。春秋时代齐国的卢邑,在当时的历史上也相当有名气,《左传》上面就有一段:“隐三年,齐侯、郑伯盟于石门,寻卢之盟也”的记载。这个地方,根据考证,就是在现山东省长清县的西南方。换言之,卢氏目前虽然是到处都有,但他们的“老家”却在山东。
春秋时代繁衍于齐国的姜太公后裔中,以卢字为姓的,除齐文公曾孙¤的“以邑为氏”而姓了单姓卢之外,还有以“卢蒲”两个字为姓的一支。这一支卢蒲氏,是传自“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那位齐桓公,传到后来,也纷纷改姓了单字卢氏,并且以今河北省大兴县一带为繁衍中心,使得卢氏的阵容,越来越是庞大。
由复姓的“卢蒲氏”而单姓的“卢氏”,这段渊源,可以从《通志》的《氏族略》找到证据,是这样的:“卢蒲氏,出自桓公,亦为卢氏,范阳。”
正跟汉、唐两代的金碧辉煌一样,卢氏在这段时期也表现得精彩出色。汉代的卢绾、卢植,以及唐代的卢照邻、卢同、卢纶,无一不是在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
准确讲,不是“名字”,是“称呼”。我数了数,除去“爹地”“儿砸”“大姨夫”“二舅爹”“亲爱滴”“老宝贝儿”之类的“家庭内部叫法”,能够正儿八经用来确指姜老先生本人的称呼,至少有18种。可能因为姜老的时代过于遥远,古籍对他姓名的记载比较混乱。一般认为他姓“姜”,名“尚”,字“牙”,也有人说他字“子牙”,还有人觉得“牙”是他的名,“尚”才是字。反正不管怎么说,我们可以称他为姜尚、姜牙或者姜子牙。
又有故事说,姜子牙钓鱼钓到周文王,周文王激动地说“吾太公望子久矣”,意思是“我家爹地盼望您这样的贤人已经很久很久了”。这句名言被缩略成了姜子牙的新名号:太公望。我们还可依此尊称他为:太公、姜望、姜太公。
但令人遗憾的是,无论姜尚、姜望、姜牙,还是姜子牙和姜太公,所有把“姜”姓挂在前头的称呼,在姜老先生的时代,根本不会出现。这是因为在秦汉以前,古人“姓”“氏”分开,男子不称“姓”,多称“氏”。
“姓氏”一词原本包含“姓”和“氏”两层意思。随着后代开枝散叶,同一个“姓”会细分出不同的“氏”来。比如周文王有个儿子,姓姬,名奭(音是),文王把“召(音邵)”这个地方划给他做“采邑”,供他吃喝,所以他被称为召公奭。召公奭后来接受“太保”官职,又被封为燕国国君。等到他死后,三个儿子分别继承召公奭的采邑、官职和封国,于是发展出三个“氏”来:召氏、太保氏和燕氏。但这三个“氏”的子孙,仍然“姓”姬。
2020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姜子牙》公映,这部屡上热搜的动画**终于与观众见面。
首映日突破3亿票房,创造国产动画单日票房纪录,上映36小时,票房成绩5亿,位列国庆档票房榜榜首,票房成绩持续升高。
从假期表现趋势不难看出,《姜子牙》又将成为爆款;这也预示着“封神宇宙”真的可能成为国产动画的票房标杆。
那么《姜子牙》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故事梗概非常简单,姜子牙奉师尊之命诛杀九尾,九尾体内还有一个无辜的孩子,为了救孩子姜子牙选择被放逐,每日用直钩(其实是把钥匙)钓着鱼平息执念。再次见到女孩后,姜子牙与她一同踏上旅程,找寻答案,最终大彻大悟,斩断锁链。嗯,就这么简单一个故事。
**借九尾之口,问出了一个问题:你确定要为拯救苍生,而杀一个孩子吗?这个问题其实是老套套了。《姜子牙》**的开篇便是封神大战的尾声。姜子牙手持打神鞭面对九尾妖狐,此战之胜已无悬念,“杀了她!”众人在催促姜子牙的最后一击,此时,姜子牙却在九尾妖狐的幻术中看到了她怀中包裹着一个姑娘,缓缓睁开双眼……
妖狐说姜子牙不明真相,而迟疑的姜子牙在众人的劝说下还是用打神鞭斩掉了狐妖王的肉身,封神大战自此终结。因为在斩杀九尾妖狐的过程中优柔寡断,姜子牙被贬到北海反思修行,一同跟随的还有两个萌物——申公豹和四不像。在修行的途中,一次偶然,姜子牙遇到了换取去往幽都山地图的小妖狐小九,看到小九,姜子牙便意识到这是当时斩杀九尾妖狐时看到的那张脸。
可以说,小九和哪吒一样背负着命运的枷锁,但却活得天真,相信“战死沙场思念亲人不能回家便冤魂不散”的传说,想见到自己的亲人,甚至寄希望于来世。为了寻求真相,姜子牙和四不像陪小九一同前往幽都山,一路经过许多山川险阻,还看见了不少亡灵风骨……,而一路之上,姜子牙也渐渐得知了封神之战的真相:而师尊利用狐妖王族想封神的贪念,诱骗她们和人界大战,使得人间历经战火的洗礼,生灵涂炭、赤地千里,狐妖一族也惨被灭族。
小九本是一个被送嫁纣王的普通的女孩子,因为被九尾妖狐附身,便成了祸国殃民的苏妲己。而小九被师尊套上命运锁,和九尾狐妖同生共死,可怜小九,本是一个平凡的女人,却因为师尊的野心和狐妖的贪心而成为牺牲品。
为了更大的利益是否要牺牲小九这样无辜的生命?
姜子牙不惜一切代价,斩断小九的“命运锁”,最后斩断天梯,喊出和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一样的豪言壮语:“愿这天再无不公!”不得不说,《姜子牙》的立意比《哪吒之魔童降世》还是要高的,但不同于哪吒满是诙谐和幽默,《姜子牙》显得更加严肃,救天下苍生的命题相比哪吒对自我命运的救赎要大得多。影片中申公豹为了报答姜子牙的恩情,私自下凡守护。这也是难得一见的申公豹正面的描写。
可以说,神打着“保护苍生、维护平衡”的旗号导演了一场人妖大战,最终两败俱伤,神却坐收渔利。
为了更好了解该剧,有必要了解一下这部**里的冷知识吧。
1、姜子牙和申公豹
这俩在原著里,表面上是师兄弟,实际上是对手,而且之前的影视作品也一直都是这样的人设。没想到在这部**里颠覆了,俩人成了一对好基友。最后申童鞋还被姜童鞋的坚持感动,不惜以身卫道,为姜童鞋争取时间被九尾狐杀死
2、九尾狐
原著里只是一只在轩辕坟里修行的妖怪,听女娲娘娘的号令。论级别和顶级妖怪差得远,没想到在这里被升级了好多,作为反派终极Boss出现。仔细想想,也没办法。封神演义本身就没有真正意义的反派对,原著只是一场天庭公务员的招聘大会。把九尾狐升级,也是可以理解的。
漫威的**不也是这样的?比如雷神本身是很强的,没想到在**里戏份还不如钢铁侠、美国队的多。一切为了剧情需要。
3、玉虚宫
相比九尾狐,玉虚宫似乎更像是一个隐藏在幕后的大反派,这个设定挺大胆。要知道原著里玉虚宫绝对是正派的代表,在这里却被包装成阴谋大佬。。。九尾狐只是他的一个棋子。
总之, 《姜子牙》给我们讲了一个新故事,我们对新的故事,当然是要用新的眼光和视角去看待了,不然不如再回去看看《封神榜》好了。在笔者看来,《姜子牙》剧情有想法、有高度,命题宏大,但情节设定也不乏俗套,但故事情节感觉没有大胆设置与突破。
我们先来说第一个故事。曾经,我们在上学的时候都读过一篇古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节选自《孟子·告子下》,文章很多人应该都能背诵,其中有一句“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在这里,“举”是任用的意思。如此,问题便出来了,谁来“举”他?让他从一名建筑工人到一国宰相?
这就不能不先说一个人。
话说傅说原在傅岩(一作傅险,在今山西平陆东北)筑城。那时,正值商朝第22任君主、商高宗武丁在位(前1250-前1192年在位,见上图),他求贤若渴,梦得圣人,醒来后将梦中的圣人画影图形,派人寻找,最终在傅岩的劳动现场找到傅说,举以为相(见下图)。
在先秦的诸多典籍,如《尚书》《国语》《墨子》《孟子》《尸子》《庄子》《楚辞》《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之中都有相关记载,可见影响之大。然而,在傅说被启用之前,不过是一名靠卖苦力尚且不能维持温饱的贱民,然而商高宗却能真正做到礼贤下士,不问出身和政治背景,这不能不让人感慨,见下图——我们可见在图右下侧,是一个建筑工地,傅说一身工人打扮,而武丁的穿着一看就是一名王者,锦衣罗缎,但是他却向傅说恭敬地行礼。
[明代]佚名《版筑求贤图》,绢本设色,150 x71cm。私人藏品。在上图右侧,是一个建筑工地
事实证明,武丁不只是一位礼貌的王者,更是一位伟大的君王。在他的治下,史称“武丁中兴”,“修政行德,天下咸驩”。当然,其中傅说功不可没,史载“朝夕纳诲,以辅台德。”此外,还有一个人不能不提——这就是武丁的王后之一妇好——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她还是一位祭师(见下图)。
妇好钺。197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妇好墓。这是至今发现的最早的中国青铜钺 。妇好墓共出土两件青铜钺,其中一件上饰有双饕餮噬人头纹,另一件饰一头双身龙纹,其下饰三角形纹。两件均铸“妇好”铭文。其中双身龙纹钺通长393、刃宽118厘米,重85公斤,另一件饕餮纹铜钺重9公斤(见上图)。双身龙纹钺身略呈斧形,弧形刃,平肩,长方形内,肩上有一对长方形穿,肩下两侧有小槽六对。钺身两面靠肩处均铭文字数,龙鼻上铸铭文2字,铭文释文为“妇好”。
前两年,关于她的展览(《王后·母亲·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在北京引起轰动。有专家根据甲骨文资料推测,她还是中华民族的拯救者——在与东侵的异族的战斗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守住了中国的疆土,保护了文明中国的版图。
按理说,有这样优秀的天子、王后和宰相,商朝应该无虞,却为武丁的后代——也即著名的商纣王所辜负。
纣王墓。位于河南省淇县朝歌镇。原墓碑题字为篆书“殷纣辛之墓”。今已不存。1987年9月,重新立碑,上镌周谷城题“纣王之墓”。
而这,即是我们要讲述的第二个故事。在《封神演义》中,商纣王帝辛相当不堪,枉为人君。如果说这是小说家言,那么诸多古籍与太史公的记录大致可信,云“好酒*乐,嬖于妇人”,以至于“大恶于民”,这必然引起反抗。
其中,西伯姬昌(那是他还不是周文王,见下图)有心救民于水火,但苦于独木难支,而四处寻访贤人。
据史书记载:西伯一幅英俊模样,“龙颜虎眉,身长十尺、胸有四乳、日角鸟鼻。”他是周太王古公亶父之孙,季历之子。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仲雍)。古公欲立季历以及昌,於是太伯和仲雍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而西伯也没有辜负祖父的期望与两位伯父的让王美德,他“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因为如此废寝忘食、心忧天下,而吸引南宫括﹑散宜生﹑闳夭﹑太颠、鬻子等天下高士、英才纷纷被感召,来投奔于他。
当时,姜太公(约前1156-前1017)正隐居在渭水之滨,闲来无事时就出门钓钓鱼(见下图)。太公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河内汲县(今属河南)人。
[明代]戴进《渭滨垂钓图》,绢本设色,1396 x 754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一天,西伯姬昌出门打猎,行前占卜一卦(古人出门在很多时候都会问下神明吉凶,尤其是像姬昌一样的大人物),卦辞说:“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姬昌于是出猎,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姜太公,两人相谈甚欢、相见恨晚,让姬昌大喜过望,说“我的先君太公很早就说:‘一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说的就是您吧?我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 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尊为太师 。
[明代]佚名《仿李唐渭水唤贤图》,纸本设色,1343×734cm。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这便是宋明两代多个版本的《渭滨垂钓图》《渭水访贤图》等作品的背景与来历。
尤其是南宋刘松年(约1131-1218)创作有一幅《渭水飞熊图》,生动描述了这一场景,如下图——
[南宋]刘松年《渭水飞熊图》(局部),绢本设色,30×384cm。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
自从姜太公到来之后,“阴谋修德以倾商政”,至武王时代,尊为“师尚父”。君臣不忘文王初心,终于兴周灭商,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的王朝——周朝(前1046-前256)。而太公自己也因为功勋卓著,而被封在营丘(今山东淄博一带),创立齐国,成为当时最主要的诸侯国之一。
至后世,历代皇帝和文史典籍都推崇备至,尊为兵家鼻祖、武圣、百家宗师。到明代万历年间,许仲琳(约1560-1630)著作《封神演义》,从此,姜太公由人而神,在民间广为信奉,被尊为“武祖、天齐至尊、光明之神、神上神、众神之神、神祖”。
而傅说呢,在他去世之后,化为天边的一颗星星,名傅说星(一名天策星),在东方的天空,二十八星宿的东方七星之一的箕星附近。东方七星包括角、亢、氐(dī )、房、心、尾、箕七星。有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mò)、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之说。是二十八星宿的东方之象,名“苍龙”。以西方星象观之,在天蝎座G。
或许是一种启示——贤明的人如是天上星辰,照耀人间的路。若此,虔诚祈祷天上可以多一些赴傅说一样的星辰,可以照耀暗夜中的孩子们的路。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是三个原因造成的。当然因为姜子牙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神秘的,可以说由于百姓过于把姜子牙神话也让那些盗墓贼对姜子牙起了敬畏之心。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姜子牙的墓位置非常神秘,很少有人能够找到姜子牙的墓。
第1个原因就是姜子牙的墓葬非常的神秘。史书上只记载姜子牙是在陕西西安死亡的,但是却并没有记载姜子牙的墓葬的准确位置。所以在此之后有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姜子牙墓,但是这些墓葬其实并不是真的姜子牙的墓葬。现如今都没有明确发现姜子牙的墓葬,由于缺乏一个具体的位置,所以自然没有办法让盗墓贼感兴趣。可以说当时盗墓贼根本就连**姜子牙墓的机会都没有。
第2个原因就是姜子牙的形象过于神话。姜子牙是周朝开国元勋,同样也是帮助周武王建立周朝的主要人才。可以说他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后人都对姜子牙是非常崇拜的,甚至就是连之后的各代统治者和史书典籍都非常的尊重姜子牙。这些古籍上更是把姜子牙称为是兵家的鼻祖。由于姜子牙的形象过于神化,所以这些盗墓贼都不敢去**姜子牙的墓葬。
第3个原因就是姜子牙的墓葬非常的简单。在周朝进行分封的时候,其实姜子牙当时被分到了齐国。姜子牙可以说在当时是齐国的君主,虽然他是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但是他在统治齐国的时候过得非常简朴,远远不像其他几个国家统治者那样过着非常奢华的生活。从姜子牙生前的这些所作所为就可以看出,其实姜子牙并不是一个贪图享乐的人。他在即将去世的时候也要求自己的葬礼程序尽量简单,所以在姜子牙的墓葬中其实并没有很多陪葬品。而盗墓贼也知道姜子牙的墓葬没有了太多陪葬品之后也就不想去**了。
姜子牙72岁出山。
姜子牙72岁时在渭水之滨的磻溪垂钓,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被封为“太师”。
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智囊、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历代典籍都公认姜子牙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等诸子百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扩展资料:
姜子牙,亦作姜尚,是东海边之人或牧野之人 。其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辅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舜、禹时被封在吕地(今河南南阳西),所以又称吕尚。有的被封在申,姓姜。夏、商两代,申、吕有的封给旁支子孙,也有的后代沦为平民,吕尚就是其远代后裔。
吕尚本姓姜,因为以其封地之名为姓,所以叫作吕尚 。
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 ,无论宰牛也好,还是做生意也好,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可是直到70岁还是一无事处,闲居在家。
姜子牙72岁时,垂钓渭水之滨磻溪(今陕西宝鸡境内),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姬昌 ,姬昌在出外狩猎之前,占卜一卦,卦辞说:“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
姬昌于是出猎,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姜子牙,与姜子牙谈论后姬昌大喜,认为姜太公是个奇才,说:“自从我国先君太公就说:‘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说的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
因此称姜子牙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尊为太师 。
此即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来源。
参考资料:
说说古人的名·字·号
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我们现在称某人的名字是什么与古人是不同的。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用途。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死后有谥号。《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周道也。”
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自称用名,称人以字。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
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创制地动仪的张衡字平子、“击鼓骂曹”的文学家祢衡字正平,他们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也是同义。
“名”和“字”有意义相辅的,如:东汉“举案齐眉”的文学家梁鸿字伯鸾,“鸿”、“鸾”都是为人称道的两种飞禽;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咎”是过错),因能“补”过才能“无咎”。
“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字子昂他们“名”、“字”中的“熹”与“晦”、“頫(俯)”与“昂”都是反义。
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书古典,如:曹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谓德操”句。唐代文学家陆羽(著有《茶经》,后世尊为“茶神”)字鸿渐,是取自《周易》“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先秦时,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长幼,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还有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如唐代李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郑燮的板桥等,都是后人熟知的;有些别号的使用率甚至超过本名(如苏东坡、郑板桥等)。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象姓名要受家族、行辈的限制,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发或标榜使用者的某种情操。别号中常见的“居士”、“山人”之类就是为了表示使用者鄙视利禄的志趣。有以号明志的,如宋周敦颐称濂川先生,明归有光称震川先生,王夫之称船山先生等。还有在死后由门人、后人上的尊号(“私溢”),如晋代陶潜的靖节等。谥号,即死后由皇帝颁赐的荣称。如宋包拯称包孝肃、岳飞称岳武穆、清纪昀称纪文达等。另外还有“绰号”,这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人的刻画和形容。如《水浒》里梁山上一百○八人个个都有绰号,大都准确地描摹了人物性格、特长或生理特点,这些绰号作为姓名的代称,更是人们所熟知的。
除了上述的字、号之外,历史上常常用来代替个人姓名的还有:
⒈地名(包括出生地、住地和任职所在地等)。如东汉孔融称为孔北海、唐代韩愈称为韩昌黎、柳宗元称为柳河东或柳柳州、宋代苏辙称为苏栾城等。以地名称人在封建时代是表尊敬,叫做称“地望”。
⒉官爵名(包括职衔、封号等)。如东汉发出“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豪言的马援称马伏波(曾任伏波将军),投笔从戎的班超称班定远(曾封定远侯),三国嵇康称嵇中散(曾任中散大夫),唐代杜甫称杜工部、杜拾遗(曾任工部员外郎、左拾遗)等。
⒊以室名、斋名、轩名、堂名为号的。如王夫之号姜斋取自他的室名;辛弃疾的号稼轩也是取自室名;北宋诗人苏舜钦,流寓苏州,筑沧浪亭,自号沧浪翁。
⒋在姓氏前加形容词指称特定的同姓者。南朝谢灵运和堂弟谢惠连都是诗人,被称为大、小谢。唐代诗人中老杜(亦作大杜)专指杜甫,小杜专指杜牧。老苏、大苏、小苏则指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父子。
⒌以几个姓并称特定的几个人。如 “马班”(或“班马”)指司马迁(《史记》作者)、班固(《汉书》作者);唐诗人中“李杜”是李白、杜甫,“元白”是元稹、白居易;“韩柳”是韩愈、柳宗元。还有前面提到的大谢小谢合称“二谢”,加上南朝另一诗人谢眺又合称“三谢”;“二程”专指宋代学者程颢、程颐兄弟;苏洵、苏轼、苏辙又合称“三苏”。
⒍在唐代还常以行第连同姓名官职等称人。王维有诗题《送元二使西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其中的名句)、唐诗中屡见《答王十二》、《问刘十九》、之类的题目,都是以行第称人的。如李白是李十二、韩愈是韩十八、柳宗元是柳八、元稹是元九等。宋代也还有此风习,如秦观称秦七、欧阳修称欧九、黄庭坚称黄九等。
以上所说的封建社会文人的姓名字号之类,都是封建宗法制度和伦理道德等观念形态的组成部分。由于它们在历史上长期存在并被广泛使用过,又是我们不能完全回避得了的。如《正气歌》的作者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祥、善、瑞三字同义),历代还常称他“文文山”(自号)、“文丞相”(官职)、“文信国”(封号)等。如果我们对古人姓名字号的知识毫无所知,根本无从识别。所以,为了阅读古籍以及研究古人思想、风格,还是需要我们对它有所了解的。
以上摘抄。吕氏不知道你指的那个?历史上的吕氏出的比较多的是刘邦的老婆,嫁了人了就没名了,称吕皇后,后人称吕氏。还有就是吕氏春秋那个吕氏,因为作者是吕不韦。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本文2023-08-03 18:48:5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