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初年全国人口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4收藏

东汉初年全国人口,第1张

一千多万把,经过王莽时期各地农民起义以及豪强割据,中国当时人口减少了几千万,班固曾说:于时之乱,生民几亡,鬼神泯绝,壑无完柩,郛罔遗室,原野厌人之肉,川谷流人之血,秦、项之灾犹不克半,书契已来未之或纪也。”自新末大乱到天下再次一统,历经近20年的时间,此间百姓伤亡惨重,战死和病饿而死者不计其数,到刘秀再次统一天下之后,天下人口已经是“十有二存”了。按西汉最高时期的人口六千万来算,十有二村大概也就剩一千多万了。

汉朝农业生活 古代社会以农业为本,封建统治以人口为基。汉朝的人口有多少,又有何特点呢? 西汉建立时人口在1500万到1800万之间,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轻徭薄赋,至元光元年(前134年)全国人口约3600万。汉武帝时期因大规模对外战争人口锐减至3200万,至于史书中的”户口减半“是因民众不堪重负逃税导致人口登记不实。汉昭帝、汉宣帝相继息兵养民,至地节元年(前67年)人口达4000万。 至元始二年(公元2年)在籍人口达59594978人,实际人口达6300万,垦田8270536顷,为两汉之最。 由于中国历史早期农业发展集中在黄河流域,故西 口密度分布极不均匀。以淮河、秦岭为界,北方人口约八成,南方人口不足两成。人口数超过500万的司、豫、冀、兖、青、徐五州均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带,这五州的人口总数占全国的55%。首都长安周围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人口数量在200万以下的有交、凉、并、朔方四州。扬、荆、益三州的主要人口分布在成都平原、南阳盆地、太湖平原和宁绍平原。 新莽末年爆发绿林起义导致人口锐减,东汉建立后人口开始恢复。光武帝中元二年(57年)全国有户4279634,口21007820;汉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全国有户5860573,口34125021;汉章帝章和二年(88年)全国有户7456784,口43356367;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全国有户9237112,口53256229,垦田面积达7320170,为东汉之最。至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全国有户10677960,口56476856,为官方统计的人口峰值。不过古今学者考虑到当时被豪强地主霸占或荫庇的大批徒附、宗族、宾客、部曲、奴仆等人群以及迁居汉地的匈奴、羌族、氐族、百越等大多未纳入户口统计,故认为东 口峰值达6500万。 东汉的人口分布又有变化。中原人口为躲避战火向长江流域迁徙,南方人口升至全国四成。口数超过500万的有豫、荆、扬、益四州。荆益两州的人口都增加了一倍,扬州人口也增加了四分之一。南方人口增长的同时,北方大部分郡国人口减少。之后经过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到三国初仅余2224万~2361万人左右,仅有东 口峰值的40%。

 在古代开始,我们国家一直属于人口大国,而最早人口统计在西汉时期开始,当时的人口总数已经达到了6000万。而这个数字只是一个大概的数字,因为偏远的地区都无法确认人口的统计。那么我国各个朝代的人口数量有多少我国哪个朝代的人口最多下面我将为大家整理出这一份数据。 

 我国各个朝代的人口数量

 夏朝人口:约200万 虽然《帝王世纪》统计:民口千三百五十五万三千九百二十三人。这实属夸张,但通过多本史书记载证明,当时夏朝人口月200万人。

 周朝人口:约1000万 这个数字是西周鼎盛时期的的人口,但是到了东周战乱,控制人口,各个诸侯国控制掌管。

 汉朝人口:400万-5600万 为什么之间起伏较大,因为当时各个诸侯争雄时期,常年战乱,西汉初约400多万人口,西汉末5900多万人口,但这时爆发了绿林起义导致人口锐减,东汉约2700万人口,而东汉稳定的人口发展,末期也达到了约5600万人口。

 三国时期人口:800万人,三国鼎立,各个诸侯争雄,不得不说三国时期几乎都是战乱年代,大多人口丧命战场。

 晋朝人口:约1600万 晋朝在三国时期结束后不仅仅是因为战争的结束发展迅速,一方面还是因为政治体制,选拔人才,世族体制,减轻人民税收的负担。

 南北朝人口:约1100-2000万 十六国时期,当时出现羌、氐、匈奴的出现,他们开始和汉族人争斗,陜西一地的汉族人们大多被驱赶和逃亡。

 隋朝人口:约4600万 《隋书·地理志》记载,隋炀帝大业五年 609年 8,907,546户 46,019,956人。但是末年大乱,群雄并起,人口急剧锐减。

 唐朝人口:约1000万-5200万 唐朝是我国古代最繁盛的朝代之一。而多部史书记载的数字不一,有的记载盛唐甚至达到了约9000万人口。

 宋朝人口:约2000万-4600万 宋朝初期约2000万人口,唐朝末人口锐减是因为唐朝扩大领土远征战场。而宋朝鼎盛时期人口约4600万人口。

 清朝人口:约5000万-4亿 清朝的人口剧增,不得不说清 提倡各省因地制宜,采用多种种植方法,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而且清朝也很少有战乱,这也让中国人口成为世界第一的国家。

 民国人口:约4亿 新中国:(公元1949年)约55亿 2001年: 约13亿。

 元朝人口:约6000万 当时蒙古人灭花剌子模,屠杀撒马尔罕城约百万人。元灭金后屠杀上千万,而大多人口都是 。

 明朝人口:约5000万-8000万 明朝的人口发展归根于农业发展, 在古代,农业是国家的重中之重,耕地的多少跟国力强弱有直接关系。当时明朝的矿产量也是世界第一。  

 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人口最多

 宋朝时期人口就是超过一亿,之后到明朝晚期又达到1亿至2亿之间,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增为1亿5千万。明末清初,因为流寇扰乱、清兵入塞、入关战争与三藩之乱的关系造成人民生命与财产的损失。而饥馑、瘟疫使得中国人口又一次的急速下降。史学家葛剑雄认为明清之际人口的跌幅估计可达40%,从崇祯元年(1628年)以来平均每年下降19%,至顺治末年达到谷底。康熙二十年(1681年)后,清廷平定三藩之乱并 ,经过康雍乾盛世获得长期的休养生息,人口得以迅速增加。清初人口数量未明确,史学家姜涛估算康熙十九年(1680年)前后,人口增长到1亿;赵文林推估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超过1亿。除了国家安定之外,中国人口有赖占城稻与玉米、花生、马铃薯等新兴粮食作物的推广以支撑庞大的粮食需求。到乾隆时期,全国人口正式突破2亿,到鸦片战争前夕的道光十三年(1833年)又猛增到4亿。清朝人口的增长一反中国人口过去的波浪式增长型态,呈现斜线上升。十九世纪时,清朝因为太平天国的起事、捻乱与回乱等战乱损失不少人口;光绪年间又发生不少天灾,光绪三年山西、陜西发生旱灾,因饥荒与暴乱而死的人达一千万以上。最后加上海外移民风气日盛,因此到清朝灭亡时,中国人口维持在4亿3千万多人,与道光年间的人口数差不多。

 以上是关于我国各个朝代的人口数量,如你想获知更多信息,敬请关注!

>

  秦末汉初,由于长期战乱人口锐减,西汉建立时人口仅剩1300万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至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全国人口约有3600万,汉武帝后期因对外战争的沉重徭役人口锐减至3200万,至于史书中的”户口减半“是因民众不堪重负逃税导致人口登记不实 ,汉昭帝、汉宣帝相继息兵养民,到宣帝末年(前49年)人口已达5000万左右 。元始二年(2年)西汉在籍人口达59594978人,垦田8270536顷,为两汉之最。 学者考虑到未纳入统计的隐户及外族,因此认为西汉末人口应有6300万。

  由于中国历史早期农业发展集中在黄河流域,故西汉人口密度分布极不均匀。以淮河、秦岭为界,北方人口约八成,南方人口不足两成。人口数超过500万的司、豫、冀、兖、青、徐五州均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带,这五州的人口总数占全国的55%。首都长安周围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159] 。人口数量在200万以下的有交、凉、并、朔方四州。扬、荆、益三州的主要人口分布在成都平原、南阳盆地、太湖平原和宁绍平原。

  新莽末年爆发绿林起义导致人口锐减[160] ,东汉建立后人口开始恢复。光武帝中元二年(57年)全国有户4279634,口21007820;汉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全国有户5860573,口34125021;汉章帝章和二年(88年)全国有户7456784,口43356367;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全国有户9237112,口53256229,垦田面积达7320170,为东汉之最。 至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全国有户10677960,口56476856,为官方统计的人口峰值。不过古今学者考虑到当时被豪强地主霸占或荫庇的大批徒附、宗族、宾客、部曲、奴仆等人群以及迁居汉地的匈奴、羌族、氐族、百越等大多未纳入户口统计 ,故认为东汉人口峰值达6500万 。

  东汉的人口分布又有变化。中原人口为躲避战火向长江流域迁徙,南方人口升至全国四成。口数超过500万的有豫、荆、扬、益四州。荆益两州的人口都增加了一倍,扬州人口也增加了四分之一。南方人口增长的同时,北方大部分郡国人口减少。之后经过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到三国初仅余2224万~2361万人左右,仅有东汉人口峰值的40%。

中国古代1840年以前以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 31150万最多

夏商:1 355万人口。

西周 2000万左右。

西汉 5959万人

唐代 8000万左右。

清代乾隆 20809万,至道光 增长到近4亿人。

民国 40000万左右

现代 13亿

现在历史教科书上写的是

从西汉平帝二年(公元二年)到东汉永寿二年(公元一五六年),人口从五千九百五十九万人,下降到五千六百四十九万人。从隋大业三年(公元六○七年)到唐天宝十四年(公元七四○年),人口从四千六百○一万人,上升到五千二百九十一万人。南宋嘉定十六年(一二二三年),七千六百八十一万人。元至元二十七年(一二九○年),五千八百八十三万人。明洪武二十六年(一三九三年),六千零五十四万人。明万历六年(一五七八年),六千零六十九万人。清代以前的一千六百年间,中国的人口数字一直在三至七千多万人的水平线上徘徊。强盛时代的汉朝,一百五十余年里甚至出现负增长。隋至盛唐的一百三十余年,人口也只增长了百分之十五。清朝入关四十年后,即康熙二十四年(一六八五年),中国人口突破一亿大关,达一亿零一百七十一万人。又过了一百一十年,这个数字翻了一番还多,达二亿九千七百万人,增长率超过百分之一百九十二。清朝结束时的一九一二年,中国人口达四亿○五百八十一万人。这个数字即使保留到二十世纪末,也仍然可以使中国无愧于世界超级人口大国的称号。当然,历史发展的天平已经倾斜,巨大的人口数字不再只是一种荣耀而日益成为沉重负担,那是另外一个议题。中华民族跃升为世界上最大、任何国际势力都不容小觑的族群,清朝的功绩是直接和不可磨灭的,远非汉、唐能与之比肩。

参考资料:

根据《中国人口报》

战国 4500万

秦 4000万

西汉初年 1500万

西汉元始二年(2年) 6300万

东汉初年 2700万

东汉永寿三年(157年) 6500万

魏黄初元年(220年) 2200万

魏灭蜀前 3000万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 3500万

东晋 1600万

刘宋 2000万

萧梁 2100万

北魏 3000万

陈 1500万

隋大业五年(609年) 5800万

唐武德五年(622年) 2500万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 8500万

唐开成、会昌年间 6000万

后周显德五年(958年) 3000万

北宋崇宁、大观年间 12600万

辽乾统年间 900万

西夏贞观年间 300万

南宋初 5650万

金初 2830万

南宋嘉定年间 8060万

金泰和年间 5600万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 7500万

元至顺元年(1330年) 8500万

明洪武三年(1370年) 6000万

明崇祯年间 20000万

清康熙年间 16000万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 31150万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 38310万

清咸丰元年(1851年) 43610万

清光绪六年(1880年) 36450万

清宣统二年(1910年) 43600万

中国最早的人口统计数字见于西晋《通典》中,称4000多年前的夏禹时,中国共有人口1350万。尽管不少专家认为这一数字并不可靠,但美籍华裔人口学家段纪宪却有独特的“不可知人口数量倒推法”:史学界公认,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较准确的人口普查开展于公元2年,当时全国人口为5960万,以此为逻辑原点,以世界每百年人口增长率约6.6%(适用5000年前—2000年前)为推理参数,倒推出夏禹时的中国人口应为1500万左右,与古籍所载1350万人比较接近,约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一、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口数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或更多,但到西汉初大约只剩下1500万至1800万,至西汉末的公元2年增加到6000万。王莽时到东汉初,总人口下降到3500万。到东汉后期的永寿三年(157年)稍后,才重新突破6000万。

从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到220年三国鼎立形成这个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4世纪初的西晋约有3500万。此后南北分裂,北方进入十六国时代,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的大业五年(609年),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

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至安史之乱前夕的755年,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到960年宋朝初建时估计只有4000万,其境内仅3000万左右。

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但此后南宋和金的人口都有增长,至13世纪初,宋、金、西夏、大理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合计已超过12亿。蒙古灭金和西夏造成空前浩劫,北方人口损失高达80%,仅剩1000余万。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到14世纪中期增加到8500万左右。

明初的人口不足6000万。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但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复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太平天国起义和清朝的镇压,导致南方人口稠密地区的巨大损失,人口下降超过1亿(最保守估计也有五六千万),以至到1912年尚未恢复到1850年的水平。

1953年新中国人口普查结果为58亿(不含台湾、港澳)。

中国的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一直占有很高的百分比。除了东汉末年处于人口低谷、所占比例可能略低于10%以外,其余历史阶段占世界人口比例基本都在20%以上,一般在30%左右。

二、中国历代人口变迁的特点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人口数量的衍变,具有以下一些明显特点。

1、增长缓慢。从公元2年的6000万增加到1850年的43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年平均增长率仅约1‰。

2、大起大落。某些时期的持续增长和某些年代的急剧下降交替出现。如西汉前期、8世纪前期的唐朝、11世纪的北宋、18世纪的清朝,数十年至百余年间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可以达到7‰-10‰。其中的恢复阶段还可能出现更高的年平均增长率。而在人口锐减时,一二十年间可以形成高达50%以上的降幅,每年的负增长率可以高达50‰-100‰。

3、人口发展呈现阶段性。第一阶段,自商、周至公元初,达到6000万。第二阶段,自东汉至8世纪中叶的盛唐,增加到近9000万。第三阶段,从中唐经五代,至北宋期间的12世纪初突破1亿,至13世纪初达到12亿。第四阶段,从宋末元初至17世纪初的明代,总数超过2亿。第五阶段,明末清初的人口下降在18世纪初得到恢复,至19世纪中叶达到43亿的新高峰。第六阶段,经过近百年的下降和低增长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高速增长,70年代后虽速度减缓,近年仍已突破了12亿大关。二、三阶段翻番的时间为1300年,第四阶段为500年,第五阶段不到250年,而第六阶段只有40年。

4、人口增长的阶级不平衡性。由于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的特权和更好的生活条件,地主阶级人口总是以比农民和全部人口更高的速度增长,因而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会随着王朝的延续而越来越高。

5、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汉族和农业民族的增长一般高于非汉族和游牧民族,因而汉族和农业民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越来越高。汉族以外的民族之间也存在着增长的不平衡。

三、影响中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1、自然地理环境。中国东部广阔的平原、众多的河流,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容纳了中国的大部分人口,早就形成了人口相当稠密的地区。中部也有相当数量的盆地和河谷平原,形成良好的开发条件。中国的人口无论增加到多少,一直是完全依靠国内生产的粮食供养的。

2、农业生产。粮食产量与人口数量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农业生产不是人口增长的唯一原因,但中国人口史上几次大的突破,都是粮食增产的直接结果。天灾、动乱、战争等因素可以破坏农业生产,从而推迟人口高峰的到来,而任何人口奇迹的出现,只能建立在农业生产大发展的基础之上。

3、战争。战争对人口最明显的影响是直接杀伤,造成人员的死亡或残疾。士兵的主要来源是农民,青壮年从军,农业生产必定受到影响。士兵从粮食的生产者变为消耗者,使本来就有限的商品粮更加紧张。军人和运粮民工大多是青壮年男子,他们长期离家必然会使配偶减少生育机会,同时使他们的老人、儿童家属因缺少赡养、抚养而缩短寿命,甚至死亡。

汉恒帝时期(公元147年至公元167年)全国统计户口数是1067万7960户,人口数是5648万6856人。到晋初五帝太康元年统一之初的粗略统计是户口数245万9840户,人口数是1616万3863人,这也是三国最后的户口,也就是说经过东汉末年和三国之间的战乱,但是的中国人口和户口数,都不及东汉恒帝的三分之一了。

二、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变化

北周静帝大象年中(大象三年隋文帝代周)有户口359万,人口900万9640。后来隋文帝灭陈,所得江南户数60万(《隋书·地理志》),人口数不详,全国户口数约为419万户。可以推断出,当时全国的户口数是西晋统一初年的不到两倍。也就是说从晋灭吴的公元280年,到隋朝统一的589年,总共300年中,中国的人口增长不到一倍。

而按照古代人口的变化规律,战乱中人口死亡率较大,一旦天下太平,人口增长就较为迅速。比如隋文帝开皇九年刚统一全国是400多万户,到隋炀帝大业五年,仅仅5年,全国就有890万户了,增加了一倍多。反推之,在两晋南北朝的300年间,户口数仅增长了一倍不到,人民的死亡是如何的惨重。

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战争中最受伤害的是老百姓。

三、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期间中华民族的大融合

从东汉末年到隋朝统一的这400年间,尤其是“五胡乱华”时期,中华民族经历了大融合,除了人们自发的逃难,中原氏族从北方往南方迁徙,如“衣冠南渡”,大批缙绅﹑士大夫及庶民百姓随之南下,还有北方的胡人进入中原地区,胡人与汉人通婚等,促使了中华民族进行了大融合。

东汉初年全国人口

一千多万把,经过王莽时期各地农民起义以及豪强割据,中国当时人口减少了几千万,班固曾说:于时之乱,生民几亡,鬼神泯绝,壑无完柩,郛罔...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