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调理促进血液循环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3收藏

中医调理促进血液循环,第1张

文/吴佩芬

时序近冬,所谓「东野风寒人先知」,这里所指的「人」,就是比一般人更容易感受到天气变冷的族群,也就是比一般人更早出现手脚冰冷者。容易手脚冰冷者,通常末梢血液循环较差,即使在夏天或待在冷气房中,也会有手脚冰冷的现象。

6 大族群易手脚冰冷

1 、体型瘦弱、具虚寒体质者

董中医小诊所院长董崇敏表示,这类族群因为本身末梢血液循环较差、新陈代谢不良、肢体周边自主神经调节功能不佳。每当气温下降时,手指尖、脚趾尖的末梢血管会变得更细,以减少体热的散失,但却造成血液循环更加不顺畅,就会出现手脚冰冷的现象了。

2 、减肥过度者

因为减肥,摄取的食物热量不足,身体产热不够、热能不足,以应付每天的活动力,全身自然比较容易感觉冰冷。董崇敏就曾碰过一名连续流产 2 次的孕妇,该名孕妇怀孕前就怕胖、吃得少,怀孕后也担心生产后瘦不下来,即使怀孕,也不吃淀粉类食物,只补充蛋白质和维他命。

董崇敏表示,含糖类、脂肪、蛋白质成分的食物,是可以产热、供应人体每日所需的能量,维生素是不具有产热效用的营养素。因此,怀孕后光吃蛋白质及维生素,热量摄取不够,当然血液循环不佳,容易手脚冰冷。

3 、喜欢吃冰者

喜欢吃冰者,大多是因为本身体质感觉较热,也会常有想吃冰的念头,吃冰过多、全身变冷,也会出现身体产热不足的现象,导致身体内外寒热交杂,形成内热外寒的湿热体质。这类族群夏天吃冰等生冷食物吃太多,动不动就会感觉到肚子痛、常抱怨肚子冷冷的,等过了夏天、到了冬天,总觉得该年的冬天特别冷,比往年要多穿几件衣物。也有许多人,夏天吃冰之余、又爱吃麻辣火锅,或是习惯吃完火锅后,又吃冰淇淋,身体一会儿冷、一会儿热,典型的寒热交杂现象,次数多了,体质并不会寒与热产生中和,反而会变成湿热体质。

4 、身体疲劳、虚弱者

身体疲劳或虚弱时,因为自主神经的作用,引起血液灌流不好,血管内血流量不足,容易手脚冰冷。

5 、压力大者

工作过于忙碌或是被时间追着跑的工作如营业员,也很容易出现手脚冰冷,在中医上,称为「肝郁」,也就是阳气散不出,又称「阳郁于内」,病患的手脚冰冷现象只局限于手指或脚趾尖处,愈近心脏部位就不那么冷,除手脚外,身体的其他部位也不会明显感觉到冰冷。发病族群不限男性或女性,但女性多于男性。

6 、疾病引起的末梢血液循环不佳者

像雷诺氏症,会因为末梢血管过度收缩严重,导致血液循环不佳,病人常会感觉到手指或脚趾冰冷、麻木、刺痛,摸起来就像冰棒一样,因为血液循环欠佳,随着罹病时间愈久,肤色会变得苍白,然后变紫、变黑,有的还会合并有指尖组织溃疡、坏死,有的病人担心不雅观,终年用纱布将手指包起来,罹病族群以年轻女性较常见。

另外,低血压、心脏较衰弱的族群,心脏心肌肌力不够,将血液由心脏推动到大动脉的能力较差,相对的,心脏灌流到周边小动脉的血流量减少,也会手脚冰冷;甲状腺功能低下,身体基础代谢率降低,产热不足,一样容易手脚冰冷。

中医开药方,暖暖度过寒冬

以中医来说,夏天是阳气外达,冬天是阳气内伏、阳气内守的时节,手脚相对于躯干,属于身体的末梢,有两类族群即使身穿保暖衣、使用暖暖包,都无法让手脚暖和。这两类族群分别是体型瘦弱的虚寒体质者,以及脚手冰冷、躯干却温暖,属于「阳郁于内」类型的忙碌工作者。

董崇敏表示,中医常用的中药材及药方中,有不少具有促进血液循环功效的处方及药材,市面上中药材或超商也有不少相关商品,如果担心吃错药,也可以请中医师依据个人体质开具处方。可以缓解手脚冰冷现象的药方,包括十全大补汤、八珍汤、四君子汤、四物汤、理中汤、归耆建中汤、附子理中汤、桂枝汤、当归四逆汤、肾气丸、右归丸。促进血液循环的药材如姜、大枣、当归、山椒、辣椒、大蒜、芝麻、人参、红枣、枸杞等。

药膳加上茶饮,从体质调整开始

手脚冰冷者可以从药膳和茶饮来改善体质,但要提醒的是高脂、高糖饮食方式,是会让血管壁产生沉积物,血管管径变狭窄,有三高问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人食用药膳时,要适量即可。

十全大补鸡汤

◆食材:鸡 1 只、党参 10 克、白术 15 克、炙甘草 5 克、当归 10 克、川芎 6 克、熟地 15 克、白芍 15 克、黄耆 10 克、肉桂 2 克、小布袋 1 个。

◆作法:鸡洗净,去油脂,热水汆烫去血水,放进电锅内锅中。将十全药材略冲水,放入棉布包中扎好,再放进内锅中,加水淹过鸡及药材,就可将内锅放入电锅中,外锅加半杯水,待开关跳起,就可取食。

◆说明:十全大补汤可养血补气,鸡能补肝血、填肾精,适合短气懒言、四肢无力、头晕目眩、手脚冰冷者。感冒者停服。

红枣桂圆茶

◆食材:红枣 5 颗、桂圆 3 钱(去壳)。

◆作法:取 600cc 的热水和红枣、桂圆一起冲泡,不加糖。

◆说明:红枣可以益气生津,调补脾胃;桂圆补血、补脾养血,此方茶饮可以调失眠、手脚冰冷,但感冒、咳嗽者避免喝。

洋参枸杞茶

◆食材:西洋参 3 钱、桂圆 3 钱、枸杞 3 钱。

◆作法:所有药材可以加 600cc 热水浸泡后饮用。

◆说明:此方茶饮可以滋补养阴、调和阳气,但感冒者不宜喝。

当归生姜羊肉汤

◆食材:当归 30 克、生姜 25 克、羊肉(或牛肉、牛骨) 250 克、盐适量。

◆作法:姜、羊肉洗净,生姜切片、羊肉切块,和当归一起放锅中,加适量水,炖熟加盐调味即可。

◆说明:当归补血活血,羊肉温补,可增进体力、改善新陈代谢、滋补肾气。感冒者不适合。

苁蓉羊肉汤

◆食材:羊肉 200 克、肉苁蓉 12 克、续断 12 克、绿豆 5 克,酱料、生姜、盐适量。

◆作法:羊肉先和绿豆煮几分钟,可去除羊腥味。取出绿豆后,羊肉和所有中药材、酱料、佐料一起炖煮,等到羊肉煮熟、变软即可。

◆说明:肉苁蓉补肾阳、益精血、通大便;续断补肝肾、治腰酸背痛、足膝无力,羊肉促进血液循环。感冒者不适合。

当归红枣茶

◆ 食材:当归 2 钱、桂枝 1 钱、白芍 2 钱、川芎 1 钱、红枣 5 颗。

◆ 作法:将所有药材加水 600cc ,全部一起煮沸后饮用。

◆ 说明:此方茶饮可以补气、促进血液循环,但感冒喉咙痛者不适合饮用。

穴位 加上泡澡,舒适过冬

除了药膳茶饮外,中医也重视经络 及泡澡,可促进血液循环。

《 位 部位 》

◆膏肓穴:背部第 4 胸椎棘突下,左右两侧 4 指宽处。对手足冰冷,效果特佳。

◆膻中穴:膻中在两 连线间,又称「气海」,中医称「气会膻中」。多指压、 ,可以加强气的流动。

◆阳池穴:位于手背腕部中央。能促进血液循环,消除手脚冰冷。

◆三阴交穴:脚内侧,内踝骨上方 4 指处。具调节全身机能的功能。

◆足三里穴:位于膝盖外侧凹处(外膝眼)下 4 指,胫骨外侧 1 指处凹陷。与三阴交穴相配对,为人体强壮的要穴,中医想让病人变强壮,会两脚共 4 穴一起针。

◆巨阙穴:位于肚脐任脉,为阳气根源所在,与 12 经脉相连,内又与脏腑相通。可在肚脐部位施灸,一般称为「脐疗」。体质虚寒者,脸色苍白、经常四肢冰冷、腹痛、腰痛、腰酸,利用脐疗,可以调节内脏机能、增进体力、恢复健康。薰脐时可以选择生姜、川芎、艾叶等活血理气药材,先搅拌为末,置于脐上,借由施灸的热气,将药效渗透到经络内,以达到保健养生的功效。

◆期门穴:肝之墓穴,可以疏肝,适合工作疲累而手足冰冷者。

《 泡脚、膝浴、半身浴、全身浴 》

泡脚使用的药方 1

中药材可用威灵仙 30 克、伸筋草 30 克、桑寄生 20 克、当归 20 克、鸡血藤 20 克、丹参 20 克、秦艽 15 克、苏木 15 克、羌活 15 克、独活 15 克。

泡脚使用的药方 2

大医孙思邈也提到:「冬月洗足而卧,则无冷病。」孙思邈所提供的洗脚药方如下:以热水和续断 1 比 1 ,加上老姜 3 片,每天泡脚 1 到 2 次,每次 20 到 30 分钟,可活血通络、改善睡眠。

泡脚、膝浴、半身浴、全身浴的药方 3

当归 5 钱、川芎 5 钱、怀牛膝 5 钱、桂枝 3 钱,加水 1000cc ,加热煮沸,然后转小火煮 5 分,关火,静置到温度下降到 40 ℃,可以泡脚、膝浴、半身浴、全身浴。

 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中医理疗是一部很高深的学问,而各种隐讳难记的穴位更是让人头大,好在自己比较善于分析和组合,终于利用口诀的形式把它们串在了一起。下面我给大家介绍穴位养生的口诀,希望对你有用!

 穴位养生的口诀

 一、十二原穴

 五脏及膏肓的十二个原穴。即肺之原太渊,左右各一;心之原大陵,左右各一;脾之原太白,左右各一;肾之原太溪,左右各一;肝之原太冲,左右各一;膏之原鸠尾;肓之原气海。十二原穴主治五脏六腑的疾病。出《灵枢·九针十二原》。

 二、下合穴

 六腑在下肢足三阳经的合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下合穴共有6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从“合治内腑”的治疗原则出发,按疾病所属内腑的不同,而取其相应的下合穴治疗。如胃病取三里,大肠病取上巨虚等。

 小肠:下巨虚;大肠:上巨虚;三焦:委阳;膀胱:委中;胃:足三里;胆:阳陵泉。

 三、八会穴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分别所会聚之处的八个腧穴。八会穴首载于《难经》,它与其所属的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关系,

 并与经穴中的某些特定穴有重复。如章门为脏之会穴,因五脏皆禀于脾,为脾之募穴;中脘为腑之会穴,因六腑皆禀于胃,为胃之募穴,膻中为气之会穴,因其为宗气之所聚,为心包之募穴等。

 在临床方面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八会穴治疗。如脏病取章门,腑病取中脘,各种出血病证取血会膈俞。另外,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八会穴: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又名悬钟)。

 四、八脉交会穴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经气相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在肘膝以下。因这八个穴是金元时代窦汉卿常用的有效穴位,故又称窦氏八穴。结合天干、地支、九宫、八卦等应用,称为飞腾八法和灵龟八法,是一种按时取穴治疗疾病的 方法 。

 由于奇经与正经的经气通过八穴相会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如公孙通冲脉(冲脉为十二经之海、血海,通治血病,治疗妇科病效著),故公孙既能治足太阴脾经的病,又能治冲脉的病。

 在临床上常采取上下相应的配穴法。如公孙配内关治心、胸和胃部疾患;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部疾患;临泣配外关治目外眦、耳后、颊、颈、肩、缺盆、胸膈部疾患;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部疾患。

 五、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六、手足十二针(合谷曲池三里阳陵内关三阴交)

 主治:①半身不遂②高血压③瘫痪④痹症

 七、十全大补方

 组方:合谷、曲池、内关、足三里、阳陵泉、中脘、太冲、三阴交、章门、关元

 主治:心脾两虚、脾肾两虚、肝肾两虚、神经衰弱、久病体弱。

 八、胃家病验方

 主穴:中脘、足三里

 组方: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天枢、内关、足三里

 范围:胃痛、腹痛、食滞、腹泻、便秘。

 九、四大系统调节主穴

 血液循环系统:内关

 消化系统:承浆、足三里、中脘

 神经系统:风池、率谷

 免疫系统:大椎、足三里、合谷

 十、常用配穴

 手颤:少海

 五指不伸:中渚

 指痛:少商

 臂痹:肩髃

 吐血:尺泽

 流涎:地仓

 男蛊女孕:涌泉

 鬼邪妖癫:神门、人中、间使

 冷风湿痹:环跳、阳陵泉

 头面病:曲池、合谷

 鼻渊:合谷、太冲

 泄泻:足三里、内庭、申脉、中脘

 五痫(如五畜叫):劳宫、涌泉

 心肾不交:神门、太溪

 心力衰竭:内关、膻中

 注:自《杂病穴法歌》《灵光赋》《长桑君天星秘诀歌》《常见病信息穴一针疗法》。

 十一、常见病一针疗法

 退热穴:曲池 胸闷穴:膻中 调心穴:内关 急救穴:人中 神衰穴:脐中

 精神病穴:百会 癔瘫穴:涌泉 面瘫穴:下关 偏瘫穴:率谷 脑缺血穴:风池

 前头痛穴:中脘 偏头痛穴:太冲 后头痛穴:至阴 失眠穴:大陵 失眠2穴:风池

 胃痛穴:中脘 止泻穴:申脉 肾结石穴:精灵 利尿穴:三阴交 落枕穴:悬钟

 腕痛穴:太溪 肘痛穴:阴陵泉 腰肌扭伤穴:后溪髋痛穴:合谷 肋痛穴:阳陵泉

 膝痛穴:曲池 踝痛穴:合谷 足跟痛穴:大陵 手麻穴:后溪 催乳穴:涌泉

 上牙痛穴:下关 下牙痛穴:合谷 鼻炎穴:下关 眩晕穴:百会 耳聋穴:听宫

 耳鸣穴:听会

 十二、千金十一穴歌

 三里内庭穴,肚腹中妙诀。

 曲池与合谷,头面病可彻。

 腰背痛相连,委中昆仑穴。

 胸项如有痛,后溪并列缺。

 环跳与阳陵,膝前兼腋胁。

 可补即留久,当泻即疏泄。

 三百六十名,十一千金穴。

 十三、回阳九针歌

 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接,

 环跳三里合谷并,此是回阳九针穴。

 十四、禁针穴歌

 脑户囱会及神庭,玉枕络却到承灵,

 颅息角孙承泣穴,神道灵台膻中明。

 水分神阙会阴上,横骨气冲针莫行,

 箕门承筋手五里,三阳络穴到青灵。

 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内亦通论,

 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孕不成。

 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主客深晕生,

 肩井深时亦晕倒,急补三里人还平。

 刺中五脏胆皆死,冲阳血出投幽冥,

 海泉颧髎乳头上,脊间中髓伛偻形。

 手鱼腹陷阴股内,膝髌筋会及肾经,

 腋股之下各三寸,目眶关节皆通评。

 十五、针灸取穴要诀

 病在上,取肺大肠经;病在中,取脾胃经;病在下,取肝肾。

 宁失其穴,不失其经,离穴不离经。

 女性养生常用穴位

 第一要穴:天柱穴

 天柱穴就在我们的后颈部正下方凹处,也就是后发际正中线上半寸处约2厘米左右,往两旁各13寸各有1个穴位。

 养生功能:感到疲乏困倦的时候按摩这个位置,可以起到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的功效。

 穴位养生按摩路线: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上行颧部,交会于头顶。由头顶分出支脉1至耳上角。

 其主干(直行脉)由头顶入内络于脑、出于项,入肩胛分为两支下行,主脉1由肩胛内侧夹脊旁下行至腰中,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

 由腰中分出支脉2经夹脊旁过臀部入腘中。主脉2由肩胛内侧过肩胛下行至髋关节,沿大腿后外侧下行与支脉2会合于腘中,向下过腓肠肌出外踝后侧,沿第5跖骨粗隆至足小趾外侧,下接足少阴肾经。

 第二要穴:膈俞穴

 背过手,可以摸到在肩胛骨和脊椎骨之间凹陷,这个地方就是,而且左右各有一个。

 养生功能:用指压的话,可以促使血液流通。

 穴位养生按摩路线: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上行颧部,交会于头顶。

 由头顶分出支脉1至耳上角。其主干(直行脉)由头顶入内络于脑、出于项,入肩胛分为两支下行,主脉1由肩胛内侧夹脊旁下行至腰中,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

 由腰中分出支脉2经夹脊旁过臀部入腘中。主脉2由肩胛内侧过肩胛下行至髋关节,沿大腿后外侧下行与支脉2会合于腘中,向下过腓肠肌出外踝后侧,沿第5跖骨粗隆至足小趾外侧,下接足少阴肾经。

 第三要穴:命门穴

 位于腰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肚脐在同一水平处。用手指按压时,有强烈的压痛感。

 养生功能:按摩命门穴能改善性冷感,平衡和回复性功能,还能有效的延缓衰老、推迟更年期。

 穴位养生按摩路线:督脉起于少腹内,下出会阴部,向后行于脊柱内部,上达项后风府穴,进入脑内,上行巅项,沿前额下行至鼻柱。

 第四要穴:承扶穴

 在臀部横纹线的中央下方,位于左右臀下臀沟中心点。

 养生功能:这个穴位主导生殖器官的神经从此处经过,经常按压可以强化阴道的收缩力,中医也利用刺激这个穴位来治疗女性性冷感。

 穴位养生按摩路线: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上行颧部,交会于头顶。由头顶分出支脉1至耳上角。

 其主干(直行脉)由头顶入内络于脑、出于项,入肩胛分为两支下行,主脉1由肩胛内侧夹脊旁下行至腰中,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

 由腰中分出支脉2经夹脊旁过臀部入腘中。主脉2由肩胛内侧过肩胛下行至髋关节,沿大腿后外侧下行与支脉2会合于腘中,向下过腓肠肌出外踝后侧,沿第5跖骨粗隆至足小趾外侧,下接足少阴肾经。

 第五要穴:肾俞穴强壮肾气

 肾俞穴:与命门穴的位置持平,就是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左右各一个。

 养生功能:这里是肾经的主要穴位,经常按压可以强壮肾气,增强肾的功能,尤其对月经不调有帮助。

 穴位养生按摩路线: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上行颧部,交会于头顶。由头顶分出支脉1至耳上角。

 其主干(直行脉)由头顶入内络于脑、出于项,入肩胛分为两支下行,主脉1由肩胛内侧夹脊旁下行至腰中,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

 由腰中分出支脉2经夹脊旁过臀部入腘中。主脉2由肩胛内侧过肩胛下行至髋关节,沿大腿后外侧下行与支脉2会合于腘中,向下过腓肠肌出外踝后侧,沿第5跖骨粗隆至足小趾外侧,下接足少阴肾经。

 第六要穴:中府穴丰胸美体

 中府穴:立正、叉腰站直,用手可以摸到在锁骨外侧下端的三角窝,那里的中心就是云门穴,在这个窝的正中垂直往下推一条肋骨的地方就是中府穴。

 养生功能:中府穴是肺经上的大穴,经常按摩可以顺畅肺的经脉,有丰胸的作用,还可以强化淋巴循环,减轻胸闷、肩背痛。并且可兼治脾肺两脏之病,治疗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等,是调理内息的一个重要穴位。

 穴位养生按摩路线: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络大肠,转回,沿胃上口过膈肌,属于肺,由“肺系”横出向下。

 于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前,沿上臂前侧下行至肘横纹,沿小臂前侧的桡侧缘入寸口、过大鱼际,沿大鱼际边缘出手拇指内侧端。

 第七要穴:商阳穴促进新陈代谢

 商阳穴:这个穴位在手上,抬起手,在食指靠拇指的那一侧,在指甲角正后方2毫米的地方。

 养生功能:这也是一个调理内息与肠胃的穴道。这个穴位位于大肠经脉上,经常掐一掐这里,能旺盛大肠经的气血,调节消化道功能,加快人体新陈代谢,有强壮身体的作用。

 穴位养生按摩路线: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末端,沿食指桡侧经第1掌骨与第2掌骨间入两筋间,沿小臂桡侧上行至肘外侧。

 经上臂后侧桡侧缘上肩,出肩峰前侧上行交会于头部,下入缺盆络肺,过膈肌属于大肠。

 由锁骨上窝分出支脉1上行颈旁,过面颊入齿槽,转回出挟口旁,交会于人中部,然后左脉向右、右脉向左上挟鼻孔两旁接足阳明胃经。

 第八要穴:委中穴

 委中穴:在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中点。也即是小腿中间关节背后,也就是膝盖后正中点。

 养生功能:这个穴道主导生殖器官神经延伸到这里,用手指轻轻抚压穴位,除了可以缓和紧张情绪,并能很好地消除腰酸背痛的疲劳症状。

 穴位养生按摩路线: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上行颧部,交会于头顶。由头顶分出支脉1至耳上角。

 其主干(直行脉)由头顶入内络于脑、出于项,入肩胛分为两支下行,主脉1由肩胛内侧夹脊旁下行至腰中,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

 由腰中分出支脉2经夹脊旁过臀部入腘中。主脉2由肩胛内侧过肩胛下行至髋关节,沿大腿后外侧下行与支脉2会合于腘中,向下过腓肠肌出外踝后侧,沿第5跖骨粗隆至足小趾外侧,下接足少阴肾经。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9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下面,我为大家分享最详细的人体穴位大全,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头颈部穴

 百会穴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推拿手法

 百会穴按摩方法有四种:1,按摩法:睡前端坐,用掌指来回摩擦百会至发热为度,每次108下。2,叩击法:用右空心掌轻轻叩击百会穴,每次108下。3,意守法:两眼微闭,全身放松,心意注于百会穴并守住,意守时以此穴出现跳动和温热度为有效,时间约10分钟。4,采气法:站坐均可,全身放松,意想自己的百会穴打开,宇宙的真气能量和阳光清气源源不断地通过百会进入体内,时间约10分钟。

  神庭穴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胸腹部穴

  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膺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肌、气滞血淤。

  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背腰骶穴

  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厥阴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肾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气海俞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上下肢穴

  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太渊穴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三阴交穴

 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涌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一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总之,以上36个要害穴,实际致死案列并未有搜集。其实这些穴位都是按摩师平时按摩经常按摩到的,且辅助治疗效果很好。合格的按摩师按摩这些穴位完全正常没有恐慌的必要。

 人体主要有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人体的两个长寿穴

 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长寿穴”:一个是“涌泉穴”,另一个是“足三里穴”。

 涌泉穴是肾经的一个重要穴位,经常按摩此穴,有增精益髓、补肾壮阳、强盘壮骨之功效。肾是主管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重要脏器,肾精充足就能发育正常,耳聪目明,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头发乌亮,性功能强盛。反之,若肾肾虚精少,则记忆减退,腰膝酸软,行走艰难,性能力低下,未老先衰。涌泉穴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处,屈趾时凹陷处便是。每晚睡前盘腿而坐,用双手按摩或屈指点压双侧涌泉穴,以该穴位达到酸胀感觉为度,每次50至100下。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10厘米,用自己的掌心盖住自己的膝盖骨,五指朝下,中指尽处便是此穴。足三里穴是胃经的要穴。胃是人体的一个“给养仓库”,胃部的食物只有及时地消化、分解、吸收,人体的其他器脏才可以得到充足的养分,才能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所以,胃部消化情况的好坏,对我们来说极为重要。而足三里则能担此重任。每晚以指关节按压足三里,不但能补脾健胃,促使饮食尽快消化吸收,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扶正祛邪,而且还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使人精神焕发,青春常驻。

致晕11穴

 脑户穴:位于百会穴后四寸五分。

 囟门穴(又名囟会):位于百会穴前三寸正中。

 上星穴(又名神堂):入发际上一寸陷中。

 前顶穴:百会穴前一寸五分。

 后顶穴(又名顶门穴):位于百会穴后一寸五分。

 风府穴(又名天星):项后枕骨下两筋中间。

 头维穴:位于额角,入发际角尖处。

 哑门穴:位于风府穴下一寸正中。

 通天穴:位于前顶穴后五分,再外开一寸处。

 玉枕穴:位于脑户穴旁一寸三分。

103穴位

 1、心井穴(又名鸠尾):胸剑突骨下缘。

 2、对门穴(又名不容):巨阙穴旁开六寸。

 3、扇门穴:即男者左对门穴,女者右对门穴。

 4、京门穴(又名气俞):第十二肋游离间处。

 5、五定穴(又名天枢):平脐中旁开一点五寸。

 6、伯劳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7、肺使穴(又名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8、胆中穴:平第四肋间隙,两乳头之间正中。

 9、对心穴(又名至阳):第七胸椎棘突下。

 10、风门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环跳穴:股骨大转子后上方,当大转子与胝骨裂孔连线的内三分之二处。

 12、盖膝穴:即膝盖骨。

 13、膝眼穴:膑骨尖两旁凹陷处。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胫骨内侧缘内侧。

 15、脚住穴:脚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6、开腔穴:即两耳。

 17、乔空穴:即两耳后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1、百会穴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2、神庭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3、太阳穴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4、耳门穴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5、睛明穴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6、人中穴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7、哑门穴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8、风池穴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9、人迎穴位置:喉结旁开15寸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1、膻中穴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2、鸠尾穴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3、巨阙穴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4、神阙穴位置:位于脐窝正中。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5、气海穴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6、关元穴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7、中极穴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8、曲骨穴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9、鹰窗穴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10、乳中穴位置:在乳头中央。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11、乳根穴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12、期门穴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⑵脱佟13、章门穴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14、商曲穴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1、肺俞穴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2、厥阴俞穴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3、心俞穴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4、肾俞穴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5、命门穴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6、志室穴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7、气海俞穴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8、尾闾穴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个)1、肩井穴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2、太渊穴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3、足三里穴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4、三阴交穴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5、涌泉穴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经属:足少阴肾经。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总之,以上36个要害穴,被点中后,都有性命危险,但初伤时,可能感觉不大,但后果严重,凡被点中者,不可轻视。全文

抢首赞

mytmyt1

2009-07-23

中医调理促进血液循环

文/吴佩芬 时序近冬,所谓「东野风寒人先知」,这里所指的「人」,就是比一般人更容易感受到天气变冷...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