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茶叶市场招商广告语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2收藏

征集:茶叶市场招商广告语,第1张

行致静,心舒泰

——“静”是品茶的至高境界。拂去尘世的繁杂,不用借酒消愁,只需一杯淡淡的茶香,沁入心脾,通体舒坦、泰然。

这句话,准备的道出了一杯茶所带来的身体体会和心灵感受,隐喻着做人、做事、生存的一道法则。

空灵舒静,了无心境

——现代社会中,面对繁杂的物质诱惑,“普事古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寂”能够秉持住内心的一份恬静心态、知性的知客变得难能可贵。

中国的茶道结合儒、佛、道家思想,而“无”作为道家思想的最高境界,了无牵挂,只我一人,与阴阳二气浑然融合,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天人合一境界。

1开封旅游宣传语

A:开封的最高峰应该是众多塔的顶端。因为开封历史悠久,开封发生过多次水灾从地形上看,它应该是南高北低的,因为民间有句谚语说,“南方比北方高,南方比北方高。铁塔很高,铁塔达到无数塔腰的一半。凯封塔虽是天下第一塔,但从地形上说,塔达到繁塔之腰,即塔比繁塔高。就塔的高度而言,这座塔高于众多的塔。这句谚语是人们从观察地形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但是现在开封有很多高楼。据说开封国际金融中心是最高的建筑,有48层楼高,150米。可能是目前最高峰了。

2开封旅游导游词

河南省位于中国的中东部,因此得名河南因为大部分地区都在黄河以南。

河南也被称为中州和中原,或者于简称。被称为中国的缩影的历史和文化长期以来,河南省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自古以来,人们就说得中原者得天下。洛阳、开封、安阳三大古都,郑州、南阳、商丘、浚县四大国家级历史名城,名胜古迹琳琅满目。中国三大宝库之一的洛阳龙门石窟s石刻艺术、千年古刹登封少林寺、太极拳之乡温县陈家沟、周易发源地安阳殷墟、汤阴八里城、新郑轩辕黄帝故里、炎黄子孙祭祖圣地、气势磅礴的黄河小浪底,构成了古都游、大黄河游、功夫健身游、寻根朝圣游、三国游等10余条黄金旅游线路。

3开封旅游宣传语一句话

回答开封历史悠久。曾经是七朝,文化底蕴丰厚。尤其是在大宋时期,开封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许多古籍被保存了下来。如铁塔,繁塔,龙亭,杨端清明上河图。解放后,开封是河南省的省会。现在也在高速发展,旅游景点很多,是个宜居城市。

4开封旅游宣传词

贵宾开幕

清明上河园广告语

历史上很多事情都是不可预测的。在这里,一个全新的历史真相以最独特的眼光带给你。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历史。提到宋朝,我们会想到它繁荣的经济和开放的社会风气。许多作品反映了当时的情景。

其中,我们最为熟悉的《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创作的一部惊世之作。它除了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外,还有着不可企及的历史价值。很多人会研究《清明上河图》,它展现了首都开封的繁华景象,繁华的街道,熙熙攘攘的市场。

这幅画描绘的画面非常细致,这是其他画所没有的。张择端通过他的手法展现了很多细节,真是精辟。我们肉眼能看到的一切都被生动地描绘出来,而我们能不容易注意的也是最好的。

:5开封旅游宣传语简短

1郑州是功夫之都。

天地是郑州的地理位置,也暗示了郑州的历史地位。少林功夫闻名天下,也是郑州旅游的一大名片。

2——年的古都洛阳,是牡丹城。

十三朝古都洛阳历史悠久,河洛文化源远流长。牡丹是最美的,每年吸引无数海内外游客前来观赏。

3、开封——宋云一城,八朝开封。

八朝古都开封,在宋代更加繁荣。今天,开封仍能感受到当年持久的魅力。

4安阳,鼎城,安阳,——,安逸舒适,春日阳光。

安阳是殷商古都,殷墟出土的慕斯武鼎闻名天下。安阳也在努力建设

主要:花生饼、麻辣花生仁、斗鸡、刺梨、芝麻片。

3焦作特产

主要有:铁棒山药、武陟油茶、正宗怀府脑汤驴肉。

4洛阳特产

主要有:洛阳牡丹饼、洛阳老八件

等等

6开封旅游广告词

有点像

开封方言对杭州方言的影响始于南宋。北宋末年前,金兵占领了中原大片地区,最后攻下了惠帝和秦帝,但宋朝南迁,定都林安(今杭州)在江南。大量来自开封的皇室官员、官员和商人随皇帝南迁杭州,开封方言开始影响杭州吴语,被称为杭州官话。

1.远古的地质运动与黄河的形成(陈梧桐陈名杰)

在地球岩石圈不停的运动之中,华北地台大约在17亿年以前隆起了。随后它持续抬升,形成中国范围内最早而且面积最大的一块古陆。在此后漫长的时间里,华北地台两次下沉,受到海水的浸泡,至二叠纪(距今28 500万年至23 000万年)再次抬升,重新露出水面。在这个反复抬升和沉降的过程中,大量的生物遗体在沉降区堆积起来,形成丰富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接着,在侏罗纪(距今19 500万年至13 700万年)与白垩纪(距今13 700万年至6 700万年)发生了被称为燕山运动的造山运动,与现今山西高原原本连为一体的今华北平原地区转而沉降,先形成盆地,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片大平原,而山西高原则陆续抬升,形成了东低西高的局面。进入新生代(始于距今6 700万年)时期,又发生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造山运动比燕山运动更为强烈,不仅促使喜马拉雅山脉从海底崛起,青藏高原急剧抬升,而且波及整个中国,促使一些地块抬升,成为山脉,一些地块下沉,成为盆地。如山西高原就因受到这次造山运动的影响,产生了两条近乎平行的大断裂带,从北向南穿过高原的中部,断裂带的断块程度不一地向下陷落,形成狭长的槽谷。槽谷的南端与关中所处的沉降带相接,形成汾渭盆地。后来,一些抬升的山脉受到风化剥蚀,逐渐夷平,成为高原;下沉的盆地则贮积起水而成为湖泊。此后,这个地区先后经历两次规模较大的冰川活动,气候变得寒冷而干旱,那些大湖逐渐萎缩,或被分割成许多小的湖泊,全区出现若干个大型湖盆和许许多多的小湖泊及湿地。地面上的流水从高处向低处流动,逐渐汇聚到古湖盆当中,并发育成若干各自独立的内陆湖水系。在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的北麓,一条流水从这里向东南流淌,由于积石山即阿尼玛卿山与巴颜喀拉山南北夹峙,它便流向当时正在下沉的今若尔盖草原地区,在那里潴积,形成古若尔盖湖。源出于西倾山和阿尼玛卿山之间的另一条流水,则在两山的峡谷中自东南向西北方向流淌,汇集到今青海省共和县的古盆地。古共和盆地的东面,当时另有一条流水,沿着拉脊山南麓的峡谷东流进入今甘肃,经过今日的兰州后,北折流向今宁夏地区,至贺兰山旁汇集到因断层陷落而形成的银川盆地,形成古银川湖。东鄂尔多斯高原的东缘,又有一条河流经由一连串的小湖泊,注入汾渭盆地,形成古汾渭湖。汾渭盆地的东面,耸立着一座高大的中条山,山脉东侧的流水,由于受到山东丘陵的阻挡,则分由丘陵南北不同的河道,东流注入大海。这样,从西部的青藏高原到东部的山东丘陵,便逐渐形成了四段各有源头、互不连接的河流。古黄河就是在这些独立的水系基础上,逐步演变而成的。

在地质年代第四纪(始于距今250万年前)的早期即距今100万年前后,这个地区冰川融化,气候变得温暖而湿润,降水量充沛,河水迅速暴涨,流水的冲刷下切作用不断加剧。流水的冲刷促使河床逐渐由浅变深,从而产生溯源侵蚀作用,使源头的位置向河流流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使上游不断向上延长。流水的下切,则冲击着阻挡其前进的高山峻岭,为自己开辟通道,使下游日益向下延伸。此时,中国中西部的高原继续处于上升的阶段,益发加强了这种流水的下切侵蚀作用。流水的溯源侵蚀和下切侵蚀,终于将两条河流中间的分水岭打通,使各个封闭的湖盆有了出口,使各自独立的河段连接起来,古黄河至此已初露端倪。不过,此时的古黄河还是一条内陆河,她的东端止于浩瀚的三门古湖,因为东面的中条山还阻挡着它通向大海的道路。但是,古黄河继续以顽强的毅力,发挥其溯源下切的侵蚀作用。当上游的来水大量进入三门古湖,水位升高,超过了三门地垒的高度,湖水就向东漫流,并不断下切。经过漫长的岁月,她终于切穿三门峡,流入华北平原,而与中条山东侧的流水连接起来,浩浩荡荡地向东奔流,投入大海的怀抱。一个伟大的生命从此诞生了!

黄河最后冲过三门峡、全线连接贯通的具体年代,学者的意见不一,但有一点应该是可以肯定的,即当生活在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以前的北京猿人出现在周口店时,发源于青藏高原的这条大河,已经从西到东将各段河道连接起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了。不过,此时她的下游是绕山东丘陵之南入海的。以后下游的河道曾发生过几次变动迁徙,但上游的河道则已基本定型。而且由于流水的溯源侵蚀、延伸的属性,她的上源和下游仍在继续延长,从而最终形成今天的面貌。

今日的黄河,全长5 464公里,是长度仅次于长江的中国第二大河。她从源头汩汩东流,经过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个省区,在山东利津县注入渤海,流域面积达75�2443万平方公里。如果加上鄂尔多斯内流区面积,则为794万平方公里。包括与黄河密切相关的河南、山东两省的沿黄地区在内,总共有耕地3亿亩,居住着12亿人口。在历史上,黄河还曾经流过河北、天津、安徽、江苏四省市,整个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共约25万平方公里。据2000年初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黄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580亿立方米,仅相当于全国河川年径流量的2%。但就是这些黄河水,加上流域内有限的地下水,却承担着全国15%的耕地、12%的人口和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务,并远距离地向流域之外的地区调水,承担着流域外的部分供水任务。仅从这个数字,就可以看出黄河对中华民族经济和历史文化发展的巨大贡献。

3.黄河断流及流域生态环境建设

黄河干流全长5 464公里,流域面积796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约2 000万公顷,流域人口12亿。黄河是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是沿黄地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我国21世纪内陆经济发展的轴线。长期以来,黄河存在着洪水威胁、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等严重问题。近年来,又出现了缺水断流加剧和水污染严重等新问题。黄河断流已不是个简单的水文现象,而是流域生态平衡严重失调的综合反映,是人类需求与脆弱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反映。这些问题严重影响沿黄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黄河断流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大问题。本节重点讨论黄河断流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黄河断流始于1972年,90年代趋于频繁,断流时间与距离不断延长,黄河下游有变成间歇性河流的危险。

(1)黄河断流的现状与态势

黄河断流始自1972年山东省利津,后来日趋严重。1972~1998年的27年间,下游有21次断流,特别是90年代,年年断流,且首次断流的时间提前、断流时间和距离不断延长。断流严重的1997年,山东利津站全年断流13次、累计226天,330天无黄河水入海,断流起点已上延到开封柳园口附近,全长704公里,占黄河下游河道长度的90%。不仅如此,黄河中游各主要支流也相继出现断流。黄河源头1997年开始出现断流,扎陵湖至鄂陵湖河段1999年春也出现了首次断流,完全暴露的河段达8公里。

(2)黄河断流的影响

黄河断流使沿黄地区水资源出现供需失衡,工农业生产、城市生活、生态环境用水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对沿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增加了下游防洪的隐患。

给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危害黄河下游1972~1996年因断流和供水不足造成工农业经济损失累计约268亿元,年均损失逾11亿元。90年代,由于断流日趋严重,年均损失已达36亿元。农田受旱面积累计470万公顷,减产粮食986亿公斤。胜利油田因减少注水,减产原油数十万吨。黄河水每年给山东带来的经济效益达100亿元,由于断流而影响了山东经济发展,1997年那次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断流,给山东省造成上百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滨州地区,仅1992~1998年的7年间,由断流和污染造成工农业损失158亿元,其中农业损失4亿元,全区还投入抗旱资金35亿元。黄河断流使三角洲面临严重水资源危机,将直接影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黄河断流,也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秩序,山东东营、滨州、德州等城市经常由于供水不足,采取限时限量供水。

对沿河特别是河口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海岸侵蚀后退。由于入海泥沙减少,使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为以净蚀退为主,造成海岸后退。二是地下水环境恶化。由于地表淡水补给减少和地下淡水用水量增加,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咸水入侵,水质恶化。三是地表水环境容量减少,污染加重。由于污水排放量与日俱增,地表水减少,使主要河流的污染物浓度不但超过了渔业用水水质标准,而且在一些支流的中下游河段已达到或超过鱼类致死浓度,许多河段鱼类基本绝迹。四是河口地区土地盐碱化、沙化,使湿地生态系统退化。黄河三角洲地表植被十分脆弱、极易演替。植被以草地为主,现有各类草地218万平方公里,其中天然草场185万平方公里,由于断流,不仅土壤盐碱化,使草地向盐生植被退化,而且还影响人工草地生长。五是河口地区及近海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种群和遗传多样性丧失。断流使三角洲湿地水环境失衡,严重威胁湿地保护区数千种水生生物、上百种野生植物、180多种鸟类的生存和繁衍,造成生物种群数量减少,结构趋向简单。断流使渤海水域失去重要的饵料来源,影响海洋生物繁衍,十多种鱼类不能洄游等。

河道萎缩,改变了河道冲刷模式泥沙淤积使河道萎缩,河床抬高,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悬河,降低了行洪能力,增加了决口和改道的风险,威胁着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3)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

从水文上看,黄河断流属于水量季节性变化。但实质上,断流是人类对水资源用量超过其自然限度,是人类需求与脆弱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反映。

用水量剧增是黄河断流的根本原因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特别是90年代以来,降雨、径流偏少,人均和亩均水量都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干旱是黄河断流的自然原因。

黄河流域的工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用水量剧增。黄河水有90%用于农业灌溉,引黄灌溉面积由建国初期的80万公顷增加到1994年的731万公顷。全流域用于农业、工业和生活的用水量逐年增加:1949年为74亿立方米,50年代为124亿立方米,90年代增加到296亿立方米。现在黄河流域实际用水量已超过370亿立方米,所以冲刷河道的生态用水(210亿立方米)根本没有保证。目前黄河径流的开发利用率已超出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的50%,超过国内其他江河和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利用水平。可见,用水量剧增是黄河断流的根本原因。

源头和上中游地区生态环境恶化青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产流区和水源涵养区,境内流域面积占全流域面积的196%,径流量却占黄河总径流量的近1/2。植被破坏导致草地沙化和水源涵养功能下降。80年代中期以来,黄河上游径流开始出现逐年减少的趋势,进入90年代后,减少更为明显。1997年1~3月的径流量减少23%,降到历史最低点,源头首次出现断流,下游出现历史上最严重的断流。黄河上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泥沙俱下,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16亿吨,淤积在下游河床的泥沙年均达4亿吨,河床每年抬高10厘米,已高出两岸土地3~10米,形成近千里的地上“悬河”,下游河堤形成“越加越险、越险越加”的态势。

缺乏统一管理,水利用率低黄河干流骨干工程和大型灌区分别隶属于不同的部门和地区,尚未健全黄河水资源统一调度、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很难做到全河统筹,上、中、下游兼顾。上游灌区面积占全流域的27%,但耗水却占全流域灌溉用水的44%。农业灌溉水利用率仅为30%,工业用水重复率仅20%~30%,万元产值的平均用水量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倍多,高出用水先进国家6倍以上。经营管理粗放,水资源浪费严重,是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另外,全流域工业废水处理率不到21%,更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程度。

(4)缓解黄河断流的基本对策

黄河下游日益严重的断流早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学者对断流原因、影响和对策等进行实地考察和研讨,并提出许多观点与建议。

缓解黄河断流的基本对策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a.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保护,实行全河道水量统一调度;

b.坚持节水方针,发展节水型农业,建立节水型产业;

c.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d.加快南水北调进程。

5.炎黄二帝与尧舜禹的传说(陈梧桐陈名杰)

黄河和她的儿女们,是如何从文明初曙走到文明时代的门槛的,要揭开这个谜底,除了依靠考古文物资料外,还要利用古籍记载的许多远古神话传说。炎黄二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便可帮助我们探明黄河及其儿女从文明初曙走到文明时代的某些轨迹。

黄帝和炎帝其实并不是皇帝,而是古书记载中黄河流域远古时代的两个部落首领。黄帝和炎帝都出生于黄河的支流渭河流域,当时已是父系氏族公社时代。传说他们都是“有熊国君”少典氏的后裔,“昔少典娶于有氏,生皇(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这里所说的“生”,并非说黄帝和炎帝是少典氏亲生,而是说他们都是少典氏的后裔。“黄帝以姬水成”,是说他在姬水岸边长大,因而以姬为姓。姬水当即古漆水,发源于今陕西麟游县西部偏北的杜林,在今武功县汇入渭河。姜水为渭河支流歧水下游的一段,即今之清姜河,在陕西宝鸡汇入渭河。这就是说,炎黄两个部落,最初的活动地区都在黄河的支流渭河的上游地区。

传说黄帝原姓公孙,因长于姬水,才改姓姬;曾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因是有熊国君之苗裔,又称有熊氏。他“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伶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后来被推举为部落首领,率部迁徙到陕西北部定居。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了寻找更加平坦、开阔、肥沃的土地,又沿北洛河南下,到达今陕西的大荔、朝邑一带。那里的黄土地给了他们发展农业的便利条件,但不时出现的干旱又困扰着他们,迫使他们去继续寻找理想之所。于是,黄帝又率领族人从大荔、朝邑东渡黄河,顺着中条山和太行山麓进入汾河谷地,再向东北迁移,到达今河北涿鹿附近。那里有由桑干河、洋河冲积而成的适宜农耕的宽阔谷地,附近还有可供狩猎的山林,他们觉得环境非常优越,就定居了下来。

就在黄帝率领他的部落东迁的时候,炎帝也率领他的族人开始长途跋涉。炎帝又称赤帝,一说他降生于厉(烈)山即今湖北随州市厉山镇,一说他降生于常羊即今陕西宝鸡神农乡常羊山,“育于姜水,姜姓,以火德王,亦曰烈山氏”。同是为了寻找理想的定居之地,他也率领部落东迁。但走的路线与黄帝不同,他们先是沿渭河东下,到达今河南西南部,再顺黄河东下,到达现在的豫东地区,在那里安顿了下来。

那时候,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和氏族制度的瓦解,部落首领逐步掌握了一定的特权。部落之间为了争夺生存空间,为了互争雄长,经常发生战争。一些部落首领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内行刀锯,外用甲兵”,也发动掠夺财富、奴役其他氏族部落的战争。这种战争加剧了社会的分化,给正常的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威胁,但氏族制度调节社会矛盾的习惯法此时又已丧失作用,对此显得无能为力。面对日益增多的战争,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部落便互相联合起来,结成联盟,进而结成范围更大的联合体。炎、黄两大部落这时也都使用武力征讨四方,扩大自己的势力,从而引发大规模的冲突。双方在阪泉(今河北怀来)进行了三次大战,黄帝指挥属下的熊、罴、貔、貅、、虎六个氏族,与炎帝部落杀得天昏地暗,炎帝部落遭到惨败,只得缴械投降。由于这两个部落有血缘亲属关系,黄帝没有屠杀炎帝部落,而是和他们结成部落联盟,黄帝便成了炎黄部落联盟的首领。炎黄部落联盟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日后华夏族的雏形。

后来,定居在山东曲阜地区的九黎首领蚩尤扩展势力范围,又引发了与炎帝部落的战争。九黎即九夷,属于东夷族。传说蚩尤领有9个部落,81个氏族,他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如同妖魔,这可能是出自炎黄子孙对其他部落首领的故意丑化。“蚩尤作冶”,“以金作兵”,制造兵杖、刀、戟、大弩,英勇善战,威震天下。他率领9个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西进豫东,进攻炎帝部落。炎帝部落无法抵挡,节节败退,居地尽失。蚩尤紧追不舍,炎帝向黄帝寻求援助。黄帝于是率部迎击,与蚩尤在涿鹿展开激战。这场战争进行得极其惨烈,据说黄帝与蚩尤九战不胜,蚩尤放出大雾弥漫了三天三夜,黄帝的部落看不清方向,黄帝之“臣”风后受北斗星座的启示发明了指南车,他们才得以冲出大雾。黄帝在困境中还得到玄女的帮助,制作了80面大鼓,用东海神兽夔的皮蒙鼓,用雷兽的骨头作鼓槌,在战斗中擂响,声闻500里。战斗延续了很长时间,最后在冀州进行决战。黄帝派应龙向蚩尤进攻,应龙蓄水,摆下水阵。蚩尤请来风伯雨师,一时风雨大作,冲垮水阵,使黄帝再次陷入了困境。黄帝又请来天女旱魃阻止风雨,使天气突然转晴。蚩尤不知所措,部下惶恐不安,黄帝指挥大军掩杀过去,取得最后的胜利,蚩尤和他请来的风伯雨师都投降了黄帝。黄帝便进入东夷活动的地区,他“驾象车而六蛟龙,毕言(兆火鸟)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皇(凰)覆上”,至泰山之顶大会鬼神,并演奏了他亲自作的一支激越悲凉的《清角》乐曲,以纪念涿鹿之战的胜利。蚩尤后来被杀,一部分九黎人加入炎黄部落联盟,融入了华夏族;一部分南下,融入南方的苗蛮之中。

涿鹿战争的胜利,进一步扩大了炎黄部落联盟的势力,发展成规模更大的部落联合体。黄帝的权威大大提高了,集审判权、祭祀权、军事指挥权与生产指挥权于一身。各部落均需听从他的号令,不听从号令的,即出兵进行征伐。他还开山修路,努力打通部落地区的隔绝,增进部落之间的交往。传说黄帝一生“未尝宁居”,在118岁那年出巡河南时死在荆山,人们将他护送回陕北,葬在今陕西黄陵县的桥山之上,这就是前面提到的黄帝陵。

由于黄帝后来被追尊为华夏的祖先,后人便把远古时代的许多创造发明都归功于他和他的“大臣”们,如说黄帝建造屋宇,开凿水井,缝制衣冠,制造舟车弓弩,炼石为铜,创制乐律,他的妻子嫘祖发明育蚕,他的“大臣”仓颉创文字,伶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等等。同样的原因,由于炎帝也被追尊为华夏的祖先,后人也将一些创造发明的功劳算到他的身上,并称他为神农氏。在先秦的传说中,神农氏和炎帝原本是时代不同的两个人物,神农氏生活的时代要早于炎帝。到战国时,人们将两个人合在一起,称为炎帝神农氏,说“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又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为市”。这些发明当然也是原始时代人们的集体创造。

尽管炎黄二帝只是传说中的人物,他们的发明创造也都是远古时代黄河儿女智慧的结晶,但是他们作为华夏民族先祖的象征和中华文明奠基者的化身,还是受到后人的无限尊崇与怀念。因此,在黄河流域以及黄河流域之外的中华大地上,一直流传着许多有关炎黄二帝的传说,留下了许多同他们有关的名胜古迹。除了前面提到过的陕西黄陵县的黄帝陵和宝鸡市的炎帝祠、炎帝陵外,比较著名的还有山东曲阜的景灵宫,河南新郑的黄帝故里,济源的王屋山天坛,灵宝荆山的黄帝陵,河北涿鹿的黄帝城、黄帝泉,四川都江堰的黄帝祠、轩皇台,盐亭的嫘轩宫、嫘祖墓,安徽黄山的黄山轩辕峰,湖南岳阳的轩辕台,浙江缙云的仙都鼎湖峰,甘肃平凉的问道宫,湖北宜昌西陵山、嫘祖庙,随州的神农祠,山西高平的神农城、神农井,河南淮阳的神农五谷台,郑州炎黄二帝塑像,湖南炎陵县的炎帝陵,等等。这些源远流长的传说和名胜古迹,对于增强华夏民族的认同感,激发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黄帝以后,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了几位杰出的部落联合体首领,他们就是尧、舜、禹。这时已是龙山文化的晚期,处于氏族制度行将崩溃的时代。传说中尧又称陶唐氏,他的发祥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现在山西临汾市南的伊村有“帝尧茅茨土阶”碑,尧庙村有尧庙,临汾县有尧陵、神居洞。他的生活非常简朴,古书说他“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裘,夏日葛衣”,也就是说,他住的是用没有修剪过的茅草芦苇、没有刨光过的椽子盖起来的简陋房子,吃的是粗粮,喝的是野菜汤,冬天披块鹿皮,夏天穿件粗麻衣。但他对百姓却很关心,部落里有人挨饿受冻,他说这是他使他们挨饿受冻的,有人犯罪受了处罚,他说这是他平时没有管教好的缘故,自己出来承担责任。舜又称有虞氏,出生在姚墟(今山西垣曲东北)。传说他在接替尧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之前接受尧的考察时,曾在历山(中条山别称)耕田,在雷泽(今山西芮城北)捕鱼,在河边的陶城(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北)制陶,后来尧把他封在虞地(今山西平陆西南),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后,又都蒲坂(今蒲州镇),看来他的活动中心在现在山西的西南部,今天山西运城市安邑镇还有舜帝庙、舜帝陵。舜严于律己,而又宽厚待人。他曾几次遭到继母和同父异母兄弟的陷害,好在他贤惠的妻子巧设智计,才使他化险为夷。但他被推举为首领后,却不计前仇,宽待他的继母和弟弟,使他的一些仇人都受到感动,一心向善。禹的先祖传说住在河套一带,禹的时候迁徙到今河南西部。他以天下为己任,率领百姓治理水患,发展生产,更是受到高度的赞扬。由于尧、舜、禹治理有方,当时的社会获得很大的发展,呈现一片安宁、祥和的太平景象,“天下大和,百姓无事”,他们也因此被后人尊奉为圣贤人物。

征集:茶叶市场招商广告语

行致静,心舒泰——“静”是品茶的至高境界。拂去尘世的繁杂,不用借酒消愁,只需一杯淡淡的茶香,沁入心脾,通体舒坦、泰然。这句话,准备...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