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中华经典古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2收藏

为什么要读中华经典古籍,第1张

弘扬中华传统道德文化,许多文友都提出要读古代经典,尤其是孔孟诸子百家的著作;但也有华文学校教师说,读中文已够繁重的了,哪有时间和精力再读中国古代经典?

  为什么要读古典?读过的人都知道它的好处。古典诗书是古人的经验之谈,读经典就是读史,能从中悟出古人从心底发出的声音,体会真切的情感,取得正能量,陶冶心灵,提高思想,有利于促进人类文明。

  别说中国历代古人视经典如珍宝,就连老外的托尔斯泰,晚年时接触到中国古典,便拼命地读起孔孟和庄子的书。时至今日他的故居还摆放着他当年读过的中国经典译文,还有留下的笔痕和折叠的书页。托翁曾与友人说过,“我如果能更早地读到中国哲人的思想,该是多么幸福啊!那样我思考的问题,我的整个人生都会大为不同。”

  中国古代经典,是中华民族一笔供价的精神财富。古今中外,不论阶级、年龄、地域都视为珍宝。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野蛮的物质主义时代,道德的沦落、文明的陌生,触目惊心,也就越发地体会到菲华孝道学会创始人庄老倡导的“弘扬传统道德”深远的现实意义。“弘扬”不是口号,有许许多多具体的、艰苦的工作要做,多读古典著作,精读经典是其中的一项。中外古今都读,我们没有理由不读。

  古典是源,是文化、文明之源头。华文学校教师有责任先读好,才能引导学生读好。像菲律滨嘉南中学那样,把“中国历史”作为必修课,让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在广大师生中扎根、开花、结果。

老穆有话说

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穆老师认为,文言文就好比这弹簧,如果你足够强大,你就可以战胜文言文。相反,你也只能“屈服”于文言文了。

学生为什么会害怕课外文言文呢?我想,最主要是因为学生读不懂文言文

试想一下,倘若学生连文言文都读不懂,还谈何做题呢?

接下来,穆老师就针对你这个问题,为您的孩子做详细解析,希望对他有所帮助。

有一颗必胜之心

课外文言文不好,孩子难免会有畏惧之心,甚至还会有厌学心理

这个时候,你一定要及时转变心态,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克服这个难题。

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在学习文言文的道路上,有穆老师相伴,何愁学不好呢?

相信自己,你可以的!

了解自己为什么读不懂文言文

对于初中的学生而言,课外文言文不好的同学,99%是因为读不懂文言文,只要你能读懂文言文,何愁不会做题呢?

那么,学生为什么会读不懂课外文言文内容呢?

穆老师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关键字词不理解没有掌握翻译技巧没有掌握特殊句式

 

具体内容,穆老师为你分析如下:

1关键字词不理解

A、实词

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一词多义。

 

B、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与、于、则、者、之……

 

C、带有典故的字词

比如“提刀”,典出《世说新语·容止》,比喻代人写文章。

D、含有借代的字词

比如“万钟”,代指“高官厚禄”。

 

2没有掌握翻译技巧

 文言文翻译,讲究“信、达、雅”。

信:忠于原文、字字准确;

达:通顺规范、表达清楚;

雅:富有文采、语言优美。

说明:初中文言文翻译,大都不要求“雅译”,直译即可。当然,直译不等于按字词顺序去翻译,也要考虑特殊句式、互文等因素,注重调整翻译预序。

文言文翻译时,要做好六个字:留、删、换、调、补、贯。具体内容如下图:

3没有掌握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一般有四种,如下:

①判断句(如下图)

②被动句(如下图)

 

③倒装句(如下图)

 

④省略句(如下图)

 

 

知晓文言文的考点

1实词含义

2虚词意义及用法

3特殊句式

4句子翻译

5断句

6概括与分析

7古代文化文学常识

 

常规训练篇

1做好预习工作

要想文言文学得好,预习肯定少不了。倘若课前不预习,老师讲课时,你会听得很费劲,严重影响学习效率。

穆老师给你一个建议,文言文预习,请你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初读课文,认清字词;

3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4借助参考书,体悟情感观点态度

 

2把握课堂,认真记笔记。

 在课堂上,老师会把教学重难点和常见考点都会告诉你,所以你要认真听课。同时,不要忘记认真记笔记。

记笔记时,不仅要将重点记下来,还要将自己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以待课后去解决。

3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它是你巩固所学的关键!

听懂,不代表会做。当时会做,不代表过一段时间还会做。穆老师认为,家庭作业就能很好地弥补这一不足。

我们通过做题,不仅能及时巩固所学,还能发现很多不会的问题,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当你遇到不会做的文言文试题时,该怎么办呢?

A、自己先认真想一想,回忆一下上课所学,并根据自己的回忆与理解,得出一个“答案”。

B、打开书本或参考书,亦或是通过上网查找,得出正确答案,并比对自己的“答案”,看看出入点在哪里,并牢记正确答案。

C、如果自己实在解决不了,就放在一边,等到第二天问老师,将其解决。

4准备一本错题集,随时记录错误的文言文试题。

我们平时在做文言文试题时,必定会有错题。当我们遇到错题时,我们就要及时将其整理到错题集上。

错题整理,不妨按照下图的方式进行。

 

5课本上的文言文注释,必须保证全部会背!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倘若连课内文言文上的实词含义都掌握不了的话,又如何做好课外文言文呢?

穆老师为你举个简单例子,如下图:

 

老穆教你特殊训练方式

 

1准备一本关键字词笔记本”,每日翻阅之!

文言文关键字词,主要包括“实词、虚词、借代词和典故词。

我们在平时要注重搜集这些字词,并像背诵英语单词一样去背诵。时间久了,你会发现,原来课外文言文并不难!

搜集这些字词的主要途径有:课文、作业、考试卷、课外文言文书籍、网络等。

2逐字逐句去阅读课外文言文书籍

要想课外文言文答得好,阅读课外文言文书籍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初中生而言,穆老师推荐《世说新语》、《古文观止》、《史记》等经典著作。

我们在阅读这些古籍时,要采用这样的方式去阅读:

1先不看翻译,自己翻译一遍。

2对着翻译,再读一遍,并纠正自己的错误翻译。

3逐字逐句去翻译文章内容,遇到不懂的,看翻译解决,并将其及时记录在“关键字词笔记本”上。

 

只要你能够按照穆老师的方法去做,相信用不了多久,你就可以毫不费力地读懂大部分课外文言文。

 

3我们要敢于在日常生活中和考场作文中运用所学文言文词句。

 

文言文学习和英语学习一样,由于缺乏一定的语境,所以学起来很费劲。

穆老师建议你,可以在平时的说话中和作文写作中,大胆地运用最近所学文言文词句,时间久了,你会发现,你的文言文水平已经大增。

举个简单例子——作文中运用

在妈妈生病期间,老爸的厨艺是逐日增长,剥、剔、洗、切,有模有样,真可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结束语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文言文学习,虽然单调而枯燥,但只要你能坚持下去,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心动不如行动!即刻起,请你认真按照穆老师的方法去做吧!加油哦!

心理压力即精神压力。心理压力主要有社会、生活和竞争三个压力源。压力过大、过多会损害身体健康。现代医学证明,心理压力会削弱人体免疫系统,引起机体患病。现代生活的压力,像空气一样无时无刻在挤压着我们。

那么,怎样才能摆脱压力呢?据研究,下列心理调节措施是行之有效的减压方法,不妨一试。

1一吐为快:假如你正为某事所困扰,千万不要闷在心理,而是把心中的苦恼讲给可信的和可信的和头脑冷静的人听,以取得解脱、支持和指正。

2开怀大笑:健康的开怀大笑是消除压力的最好方法,又是一种愉快的发泄方法。“笑一笑,十年少”,忧愁和压力就自然减轻。

3听听音乐:轻轻的音乐有助于缓解压力。

4 阅读书报:读书可以说是最简单、消费最低的和轻松的排解压力的方法了。它不仅有助于缓解压力,还可使人增加知识与乐趣。

5重新评价:如果做错了事,就应重新进行自我评价,不能钻牛角尖。

6大喊大叫:在僻静处大声喊叫或放声大哭也是缓解压力的一种方法。哭可使悲哀的情绪得以发泄,从而减轻体内压力。

7不要挑剔:不要对他人期望过高,应看到别人的优点,不应过于挑剔他人行为。对自己也不可过分挑剔,只要努力了,就行了。

8放慢节奏:当局面无法控制的时候,不妨放慢节奏,不要把无所事事的事安排在日程表中,要学会进行“冷处理”。

9做些让步:即使你完全正确,做些让步也不会降低你的身份。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

10遇事沉着:沉着是一个人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沉着冷静地处理各种复杂问题,有助于舒缓紧张压力。

11逐一解决:紧张忙乱会使人一筹莫展,这时可先挑出一两件当务之急的事,一件一件地处理。

12熄灭怒火:遇事切莫发火,学会克制 自己,暂熄怒火。怒气平息后,可能更有把握或理智地处理问题,多想“车到山前必有路”。

13眺望远方:遇到烦躁不安时,睁大眼睛眺望远方会缓解心中的压力,使人平静下来。

先说说你说的第一句话:看史记,感觉古代文人尽玩“文字游戏”,对自己思维能力提升没有帮助。

这个“文字游戏”,我想应该是指善用典故或春秋笔法。

《史记》其何以见长?述通古今,不虚美不隐恶,辞练文采。这些尽是道德文学修养,岂能比于侦探逻辑小说?想通过读《史记》来提升自己思维能力?可见你读书不得其道了。若论春秋笔法,我觉得实是史书必须。中国古时是极讲求道德伦理,有一定地位的人死了会定諡号,通常都是为了概括其为人,暗含褒贬,目的就是为了扬善贬恶,风行教化。

史书的目的,当然不只是为了记述事实。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賊子惧,可见其目的也是为了评判是非,扬善贬恶。史官自已在叙述事实时,要做到不虚美不隐恶,又不能因个人观点或情感歪曲历史,就不得不用词隐讳,暗含褒贬,才会有“郑伯克段于鄢”这样言简意赅评判得当的历史记述,所谓阐幽发微。后代史家常运用此种笔法,并不是后人的过度解读。

(其实,我窃以为也可能有不得以而为之。众所周知,史笔如铁。然而这样一件极需要执论公允的事情又常会因为犯讳而面临杀身之祸,往往只能是本朝修前朝史,所以才会产生类似于躲避言论审查的用词讲究。)

很多人不区分“读书”一词的内涵,只是简单地以为是获取知识,而不知有修身筑基之说。

如果读书只是从功利效率出发,直接使用Google搜索就行了,有目的性的获取知识,这好像才是最值的方法。

“中国古籍还值的阅读吗”这种问题形式早已在其它地方讨论过好多次,比如有人会问“拉丁文古籍还值得阅读吗?”、“《修昔底德历史》还值得阅读吗?”、“《荷马史诗》还值得阅读吗?”。如果撇去文学修养的需求,还可以换成这样:“《几何原本》还值得阅读吗?”、“《九章算术》还值得阅读吗”、“亚里士多德还值得阅读吗?”,如果历史再跳到五百年后的未来,估计还会有人问:“《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还值得阅读吗?”、“《晶格动力学理论》还值得阅读吗?”

这类问题归根到底其实是这样的一种问题:我们在学习知识时,是否还值得去了解它产生的历史。

对于科学更是如此,数学教科书更是深有此弊病,直接告诉你公式结果,而对于其产生的历史过程我们则知之甚少,就是因为他们觉得学生没有必要再去了解过去的大师走过的弯路了。

显然,我是属于支持学术与学术史一齐学习了解的。我的论点并不新奇,早已有人论述过。前时读《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与《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时,其中的教育观点更引为知音。

解铃还需系铃人,你要问“中国古籍还值的阅读吗”,那就从另一些近代批判书籍中寻找答案吧,以上可供参考。

引用《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爱心斗士」中一段文字: 让我们首先考察历史,因为在几个方面,历史是教育的核心。这一点无需我来争辩,正如西塞罗所云:“如果你对你出生之前的事情一无所知,这就意味着,你永远只是幼稚的孩童。”只提一点就足以说明历史的重要性:历史是我们“提高觉悟”的最强大的思想手段。不过,关于历史和历史教学还是有一点要强调,因为它们在学校里常常被忽略。历史并非众多必须传授的课程之一;每一门课都有历史,生物学、物理学、数学、文学、音乐、艺术都有自己的历史。我在这里建议,每一位老师都必须是历史老师。比如,只传授今天所知的生物学而不教过去所知的生物学,那就是把知识贬低为纯粹的消费品,那就使学生无缘了解我们知识的重要性,使他们无从知道我们的知识是如何得到的。倘若教学生原子而不提德谟克里特,教电学而不提法拉第,教政治而不提亚里士多德和马基雅维利,教音乐而不提海顿,那就是不让学生参与 “伟大的会话”。再者,那就是斩断了他们知识的根基。目前,其他的社会机构对知识的本源都不太感兴趣。了解你的根基不仅仅是了解自己的祖父从何而来,不仅仅是了解他吃过什么苦。你还要知道你的思想从何而来,你为何相信这些理念;你还要了解你的道德感和审美体验从何而来;你还要了解你的世界从何而来,而不仅仅是知道你的家庭从何而来。为了完整展示上文开始的西塞罗的思想,我们再引他的一句话:“除非人的生命融入了祖先的生命,除非人的生命置入历史语境中,否则人生又有何价值呢?”当然,西塞罗所谓的“祖先”并不是指母亲的姑母或姨母。

据此我建议,每一门课程都要当做历史教。这样,学生在初小时就知道,知识不是固化的物体,而是人类发展的某一阶段,有过去也有未来;可惜现在的学生不了解这一点。让我们回头说一说创世论的问题,我们想要说明,四千年前产生的思想不仅在时间上传到今天,而且在意义上发生了变化,这些思想从科学变成宗教暗喻,又从宗教暗喻变成科学。古希伯来人在沙漠帐篷里神奇的思辨,和现代麻省理工学院教室里神奇的思辨,两者之间一以贯之的联系是多么亲切、多么深刻啊!我想要说的是,学科的历史使我们学会其中的联系;历史教育我们:世界并不是每天都被重新创造的,每个人都站在他人的肩头上。题外,引用《略谈中国史学双重职能》一文中的一段话以概述史学对于人文的重要:

一般说来,一个有着道德感的人,自是一个有着内心敬畏感的人。反之,一个内心无所畏惧的人,一个真正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一个无信仰者,自是一个缺乏道德感的人。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前者的宗教意识与后者的历史意识,虽对象不同,但功能相近。

有一些中国学者(多为中青年学者)在比较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时,既发出叹息:中国人缺乏宗教感;又发出呼吁:中国人应亲近宗教,应陶冶出宗教感来。

笔者以为,这种说法有些偏颇:

只看到中国人缺乏诚挚的宗教感,未看到中国人富有醇厚的历史感,即能在某些方面替代宗教感的历史感;

只看到中国人与西方人有着巨大差异,未看到中国人与西方人也有着一些共性,即都有着内心敬畏感。

一个最重要的也是最简单的事实,就是中国文化以伦理为本位并已延续数千年了,不可能不在中国人的心底酿出相当醇厚的敬畏感,只是这种相当醇厚的敬畏感在今天变得有些淡薄了。

(我们民族通过著史来维系社会公正这一途径,在不同社会层面有不同表现形式,在主流社会有正史,在民间社会有家谱、墓志、说唱……--从略)

根据上述看法,我们还可以引申出其他许多看法,至少还可以引申出下面一些看法。

其一,传统中国史学兼容并包事实判断系统和价值判断系统--传统中国最为丰富的事实判断系统和传统中国最为基本的价值判断系统,因而拥有我们民族最为深厚的精神资源。

正因如此,我们民族拥有一句其他民族不大可能拥有的名言:"史不亡国亦不亡",即史为国本,史为民族精神之根本。

程子说:“只剩读着,便自意足。学者须是玩味,若以语言解着,意便不足”

经典要靠心灵的感悟与正闻熏习获得。若是以逻辑去思辨,就堕为平庸。

那么如何感悟、熏习智慧呢?读着,经典中的文句就自动钻进心灵当中,萃于面,盎于背,心灵受到经典的滋润,“活泼泼地”。那时便是人与天地同在之时!不去思辨,开启右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直到智慧如清泉,潺潺出心田。

静定生慧,致虚极,守静笃;先不要看注解,涣散了,用志不分,乃凝开神。智慧的语言,常常在心中打转,所谓口而诵,心而惟,这些经典语言不断清洗我们的不良的习气,从内心开始,开启我们的光明和高尚,作用于外,开启我们光明的前途。内圣而外王

读久了后,日渐触类旁通,日渐满腹经纶,至于理解,三岁有三岁的理解,十岁、二十岁……乃至八十岁都有各自不同阶段的理解,只有读熟了,才能增加以后被指点和评价的机会。

当这些书都读熟了,中国的书就没有不能读的了,《资治通鉴》《左传》就都可以当做课外书读了,那中国书就没有读不了的了。这样就会越来越喜欢读书,直接作用就是阅读能力提升,进而理解力提升,为未来学各种具体学科和专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年寒窗,一心只读圣贤书;一朝成名后不管从政、从商、众医……就都有了学问和德性的基础,这正如耶鲁大学校长所言:“真正的教育,不传授任何知识与学问,却能令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

同时日日与圣贤对话,逐渐涵养了一个人远大的志向,走向更远更广阔天地的心量、胸怀。

我们每个人累生累世积累的业力都是无量的。这些冤亲债主会障碍我们的生活,造成我们的种种不顺。而读诵地藏经可以消减化解这些业力。读经期间出现的种种状态绝大部分都属于正常的。不知道你读诵了几部。经中说过读经的种种好处,而且善神护法会护持读经人。心里不踏实可能是你误信了不懂佛法的人所说的话而造成心理的障碍或冤亲债主所致。坚持读吧,只会带来好处的,没有丝毫负面效果的。

为什么要读中华经典古籍

弘扬中华传统道德文化,许多文友都提出要读古代经典,尤其是孔孟诸子百家的著作;但也有华文学校教师说,读中文已够繁重的了,哪有时间和精...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