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复待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4收藏

古籍修复待遇,第1张

中华读书报讯 据最新消息,全国现存公藏古籍超过3000万册件,其中有超过1000万册件残破严重亟待修复,而全国图书馆专业古籍修复人才极度匮乏,与当前古籍保护的严峻形势形成尖锐的矛盾。

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主任张志清介绍说,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全国图书馆古籍修复人员不足100人,按比较快的工作进度,也需要近千年才能完成1000万册件古籍的修复任务。与此同时,现存古籍家底不清、古籍保护技术设备与科研水平落后等问题的存在,也为古籍保护、利用等基础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据了解,我国现存超过90%的古籍收藏在图书馆中,与文物管理归口不同,尽管国家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专项经费达3亿元以上,而用于古籍保护的专项经费却少得可怜,每年只有几十万元。建国以来,我国已开展过两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却从未进行过全国性的古籍普查。国家目前所掌握的古籍数量统计,是累加各馆上报数字而来,而由于经费不足、人员短缺等问题的存在,许多藏书单位并没有完成对古籍细致清点和编目整理工作,也没有进行定级和破损统计,即便如此,登记在册的公藏古籍也有超过3000万册件,几乎是其他类型文物数量的总和。这其中有超过1%3的古籍需要修复,许多珍贵古籍甚至急需进行抢救性修复。

张志清介绍说,国家图书馆在上个世纪60年代和前年对所收藏的善本古籍的纸张酸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其PH值已从平均7到75降为平均66。即在过去的40年间,国图的古籍文献纸张酸性PH值降低了一个数值,已从弱碱性或中性转变为酸性。“酸化”是指古籍纸张的主要成分——植物纤维素发生酸性水解,外在表现为纸张变黄和脆化,对古籍所造成的损蚀是非常严重的,据实验测算,PH值在50以下的文献,纸张将全面脆化,保存年限不会超过200年。张志清举例称,国图大部分善本古籍都藏在恒温恒湿并带有空气过滤装置的地下二层、三层,保护较好,而存于地上的《文津阁四库全书》,受大气污染的影响,有的纸页出现了明显的黄斑。他担心,如果现在不对古籍酸化加以重视,及时采取措施,再过若干年,不但抢救投入成本成倍增加,效果也是不容乐观的。

国家图书馆现藏100万册件珍贵善本特藏,其中轻度破损的有13万册件,中度破损的有26万册件,重度破损的也有12万册件,待修复文献超过半数。而馆内的古籍修复人员只有12名——这一数字已足以让其他图书馆羡慕不已——尽管他们的工作经验基本都在10年以上,修复技艺水平较高,但是普遍学历不高,多数是大专水平,而且年龄都超过了40岁,同时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张志清说:“国图所面临的问题也正是几乎所有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人员数量严重不足、职称低、年龄老化、后继无人,另外综合素质较低也是很严重的问题——国外从事古籍修复工作的人员至少要大学毕业,比如在英国大英图书馆工作的古籍修复人员,就都是由伦敦的两所大学专门负责输送的。”在他看来,我国的古籍修复行业目前还基本停留在手工和经验传授阶段,没有上升到理论和科学的层面。而国外古籍修复普遍应用电脑和工业机械等现代科技手段参与或辅助修复,还通过理化和生物实验室进行纤维监测和保护实验,积累科学数据,寻找比较好的保护手段。因此建立国家古籍保护重点实验室,提高古籍保护中的知识含量,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针对目前古籍修复人才短缺的局面,张志清表示一方面可以通过实现修复行业的社会化,即通过社会企业承揽馆藏古籍的修复工作,来稍作缓解——图书馆系统以外,社会上还有一些从事古籍修复民间人才;一方面他也一直在呼吁,希望政府考虑在高等院校图书馆学系或中文系中培养“古籍整理和保护”方向的本科和研究生,在高、中等专科学校培养高职和中等专业的古籍修复人才,有计划地输送到国家图书馆和大型公共图书馆中从事古籍保护工作,相关部门设立奖学金,鼓励和吸引学生从事古籍保护工作。

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图书馆处处长张小平表示,古籍修复人才短缺和断档的根源,出在培养环节和输送环节,一方面图书馆急需这类人才,引进新人名额却按各地事业单位编制办理(张志清称目前国图引进人员要求必须是本科及以上学历);一方面高等院校并没有设立相关专业,无法输出专业人才。

目前,文化部拟启动“中国古籍特藏保护计划”,由中央和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分期开展全国古籍修复,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分层次培养古籍修复人才,并决定在北京、上海、江苏三省市开展培养古籍修复人才试点工作。但至今为止,只有江苏南京莫愁职业中学自2001年起开展了古籍修复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迄今已有数十名学生毕业,先后进入南京图书馆以及几所地方大学图书馆工作。

“中国古籍特藏保护计划”这项旨在保护民族优秀文献遗产的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启动后,我国珍贵古籍的普查摸底、保护修复人才培养、重点实验室建立等工作将逐步展开,古籍保护的严峻形势有望得到改善,古籍保护事业有望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无锡图书馆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是一座集阅读、学习、交流于一体的现代化公共图书馆。作为无锡市最大的图书馆,它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源、先进的设施和舒适的环境,吸引了无数读者前来寻找知识的宝藏。

一、入馆前的准备

在前往无锡图书馆之前,我们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首先,我们要确定自己的需求,明确要查找的书籍或资料的名称和作者。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无锡图书馆的官方网站或移动应用程序查询馆藏图书的位置和可借阅情况,以便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时间。

二、到达图书馆

无锡图书馆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我们可以选择乘坐公交车、地铁或出租车前往。一旦到达图书馆,我们需要在入口处出示有效的身份证件进行登记,获取借阅证。借阅证是我们借阅图书和使用馆内设施的重要凭证,务必妥善保管。

三、馆内导航

无锡图书馆分为多个区域,包括阅览区、借阅区、自习室、多媒体区等。为了更好地利用馆内资源,我们可以先查看馆内的导览图,了解各个区域的位置和功能。此外,馆内还设置了信息咨询台,我们可以向工作人员咨询相关问题。

四、图书借阅

无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知识。我们可以通过自助借还机进行图书借阅。首先,我们需要将借阅证放置在自助借还机上,然后按照提示操作,选择要借阅的图书并确认借阅。借阅期限一般为30天,如果需要延期,可以通过图书馆的网站或移动应用程序进行续借。

五、阅览与学习

无锡图书馆的阅览区提供了宽敞舒适的环境,供读者阅读和学习。我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座位,静心阅读或进行学习。同时,馆内还设有电子阅览室和多媒体区,可以满足读者对数字资源和多媒体资料的需求。

六、参加活动

无锡图书馆经常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讲座、展览、读书会等。我们可以通过图书馆的官方网站或移动应用程序了解最新的活动信息,并报名参加感兴趣的活动。这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还可以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

七、离馆注意事项

离开无锡图书馆时,我们需要将借阅的图书归还到指定的还书箱中。如果借阅期限已到,我们应该及时归还,以免产生逾期费用。此外,我们还要保持馆内的整洁和安静,尊重他人的阅读和学习环境。

无锡市图书馆位于新建的太湖广场南侧,与无锡市人民大会堂遥相呼应,西邻大运河,东侧为规划建设中的无锡博物馆。新馆从1995年8月起兴建,共投资6600万元,2000年10月1日正式落成开放。2002年7月1日起经续装修,实现了全面对外开放。新馆建筑宏伟轩敞、简洁明快,主楼13层,裙房7层,建筑总面积26851平方米,开放面积18000平方米,馆藏各类文献125万册(件),开设18个服务窗口,提供各类阅览座位1500多个,是一座标志型、现代化的公共图书馆。门厅主楼梯线条流畅,气势非凡,是通往书山学海的阶梯。大空间的共享大厅宽敞明亮,雄浑流丽,在近年来各地新建公共图书馆中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

在共享空间里陈设无锡籍院士墙、无锡籍名家展、无锡籍将军展以及无锡人著作展、无锡市图书馆馆藏精品展、无锡老照片展等,营造了浓郁的具有无锡地方特色的人文环境。

无锡市图书馆全馆整体布局实现"人流"与"书流"的有机结合,各类阅览室不同功能的有机结合,不同阅览形式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中心、社会教育中心、文化休闲娱乐中心"的社会职能,初步形成现代化公共图书馆的格局。

无锡市图书馆新馆主楼13层,裙房7层,建筑面积26851平方米,座落在太湖广场南侧,是无锡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建筑。新馆现有藏书125万册(件),其中古籍30多万册,善本古籍1146部,无锡地方文献资料2万余册。荣氏文库收藏的荣氏捐赠的图书11万余册及友好文库的1万多册日文原版图书,均为特色馆藏。新馆拥有较完备的现代通讯设施、微机网络检索、多媒体导读、自动化管理系统,提供阅览座位1600多个,设立图书借阅室、报刊阅览室、文史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参考文献检索室、休闲书屋等22个服务窗口,开放面积达20000平方米,全方位地为读者服务。常年陈设无锡籍院士墙、无锡籍将军风采、无锡籍名家展、无锡人著作展、馆藏精品展等,展示无锡风采,弘扬乡梓文化。

古籍修复待遇

中华读书报讯 据最新消息,全国现存公藏古籍超过3000万册件,其中有超过1000万册件残破严重亟待修复,而全国图书馆专业古籍修复人才极度匮...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