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手抄报怎么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4收藏

端午的手抄报怎么画,第1张

端午手抄报步骤如下:

准备材料:纸、笔。

1、用弧线画出端午节手抄报的边缘处,波浪线画树下面的装饰,在两边画出三角形的小粽子。中间用艺术字写出标题端午节。

2、在底部画出一个龙舟的形状,龙头上用波折下画出龙的毛发。用弧线画出龙张开着的嘴巴样式,接着在龙的身上用半圆形画出身上的鳞片。在龙舟上画出一个三角形的粽子,粽子上面画出一个小女孩的样式,接着用半圆形画出龙舟后面的相框。

3、下面给画好的龙舟粽子和上面的树叶装饰,涂上漂亮的颜色。

4、在后面的线框中打出线条的横格,注意现场之间的距离。

5、在背景处也要打出横格,用来填写文字。好看的端午节手抄报就画好了。

端午手抄报的技巧

1、想好主题:确定端午节主题,可以从端午节的历史、起源、传说、习俗等多个方面进行介绍,同时可以加入一些有趣的插图或。

2、精选素材:确定好主题以后,需要精选好素材。可以从互联网上搜集到一些相关的、图标、模板、颜色等,尽量保证照片、文字等版面布局分布的均衡性、美观性和协调性。

3、美化排版:手抄报的排版应该挑选合适的字体和大小,根据版面进行分行分段,注意文字大小、颜色、文字与的距离和重心等因素,使得整个版面清晰、美观而又不失重点。

4、注意细节:手抄报的卡纸大小、色彩搭配、画面配合、图标比例等都需要注意,以保证整个版面的美观度和可读性。

 学生在各种节日里都免不了要制作手抄报,关于端午节的手抄报上面写什么内容以下是由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端午节的手抄报内容简单学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端午节的手抄报内容简单学生一

 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端午节的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

 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在民俗文化的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关于端午节的手抄报内容简单学生二

 端午节传统习俗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仲夏端午,是飞龙在天的吉日,以扒龙舟形式祭龙是端午节的重要礼俗主题,此俗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盛行。此外由阴阳术数及季节时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端午习俗。根据阴阳术数,午为阳,重午为至阳。古人把端午日午时,三午相重,视为极阳时分,最能辟阴邪。古人还把端午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称为“龙花会”,有“千载难逢龙花会”之说。夏季是阴阳二气相争的时节,阳动于上、阴迫于下,午月纯阳正气,为阴邪所惧。夏季也是一个驱除瘟疫的季度,仲夏端午阳气旺盛,万物至此皆盛,是草药一年里药性的一天,端午这天采的草药祛病防疫最为灵验、有效。由于端午日天地纯阳正气汇聚最利辟阴邪以及这天的草药神奇特性,因此自古传承下来的很多端午习俗都有辟阴邪与祛病防疫内容,如挂艾草、午时水、浸龙舟水、拴五色丝线辟邪以及洗草药水、薰苍术祛病防疫等等习俗。

 端午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端午习俗主要有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药水、打午时水、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鸢、睇龙船、拴五色丝线、薰苍术、佩香囊等等。扒龙舟活动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端午食粽之习俗,自古以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端午节期间通过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划龙舟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湘君》即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粽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这即与“魂舟”暗合,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可互为印证。《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是日,竞渡,竞采杂药。”。

 在划龙船时,又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船歌流传。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唱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即“举揖而相和之”之遗风。又如广东南雄县的龙船歌,是在四月龙船下水后唱到端午时止,表现内容十分广泛。

 佩豆娘

 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挂艾虎

 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中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佩长命缕

 端午节时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又《宋史•礼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

 戴香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避五毒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

 采药

 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蛤 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后来有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蛤 蟆之俗,如江苏于端午日收蛤 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杭州人还给小孩子吃蛤 蟆,说是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还有在五日于蛤 蟆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即成蛤 蟆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这种捉蛤 蟆制药之俗,源于汉代“蟾蜍辟兵”之传说。又如湖北监利于端午“采百草”,亦采药草之俗。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

 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荆楚岁时记》:“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地下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形状像剑,肉穗花序。根茎可做香料,也可入药)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明谢肇淛《五杂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至今,如广西宾阳,逢端午时便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包括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

关于端午节的手抄报内容简单学生三

 端午节祝福语

 1、五月五,过端午,香粽子,雄黄酒,挂个香囊把所有霉运都赶走,好朋友,发短信,希望你好事黏黏有。

 2、自制几斤粽子,托人到山里采了艾叶,街头买了瓶雄黄酒,加上内心深处的几许关怀,作为礼物送给你,祝端午节快乐!

 3、端午到来粽香飘,祝福深深思念摇。愿你 粽 是健康平安, 粽 是一帆风顺, 粽 是快乐如花,粽 是幸福相伴!祝你端午节快乐!

 4、好酒清清淡淡,越久越醇。好朋友简简单单,越久越真。好缘份久久长长,地老天荒。真诚的友谊叫人终身难忘。祝端午节快乐!

 5、粽子神功:第一层,粽叶附体,嫁衣神功。第二层,糯米擀皮,打包神功。第三层,鲜肉作馅,肉丸神功。端午节,祝你马到成功!

 6、端午节,将来到,送个粽子问声好,祝你:工作勤奋 粽 顺利。事业兴旺 粽 成功。生活惬意 粽 美满。万事无忧 粽 好运。预祝:端午节快乐!

 7、人生无需惊天动地,快乐就好。情谊无需花言巧语,想着就好。金钱无需车载斗量,够用就好。朋友无需遍及天下,有你就好,祝端午节快乐!

 8、我提前送你一个粽子:幸运铺满清新的叶,快乐裹成美味的馅。闻起来是温馨,吃起来是甜蜜,咽下去是幸福,回味着是美满,端午节快乐!

 9、轻轻的问候融入了我所有的心愿,淡淡的祝福倾泻了我无穷的真诚,悄悄的一则短信静静地填满屏幕!永远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祝端午节快乐!

 10、五月初五粽飘香,君子正身锦囊香,五谷丰登幸福香,击鼓赛舟满江香,离骚化情楚泪香,胭脂画眉美人香,九歌问久人间香,我发短信祝福香。

 11、端午节朋友的祝福悄然送至,愿你事业像龙舟一样快进,家庭像香包一样温馨,个性像粽叶一样飘逸,气势像雄黄一样劲霸,快乐像糯米一样粘上就不掉!

 12、端午节,送你一个快乐 粽子 ,先帮你剥掉工作的烦恼,剥掉生活的烦恼,剥掉脸上的沉闷,好了,剩下幸福的内叶裹紧你,幸运的大米任你吃,端午快乐!

 13、粽子甜,甜出你幸福生活的美好。粽子咸,咸出你和美生活的味道。粽子香,香出你节日的欢笑。端午节快到了,不能与你共品粽子,道声祝福:节日快乐!

 14、今天是端午节,送你只香甜粽子:以芬芳的祝福为叶,以宽厚的包容为米,以温柔的叮咛做馅,再用友情的丝线缠绕,愿你品尝出人生的美好和这五月五的情怀!

 15、端午到,尝粽忙,尝个枣粽香甜溢,祝愿生活多甜蜜,尝个肉粽满口香,祝愿家庭福满多,尝个豆粽有滋味,祝愿爱情多趣味。端午节祝愿生活如粽子多滋多味。

关于端午节的手抄报内容简单学生四

 九章•怀沙

 屈原

 材朴委积①兮,莫知余之所有。

 重仁袭衣兮,谨厚以为丰。

 重华不可遌兮,孰知余之从容

 古固有不并兮,岂知其何故

 汤禹久远兮,邈不可慕也。

 惩连②改忿兮,抑心而自强。

 离慜而不迁兮,愿志之有象。

 进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

 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③。

 乱曰:

 浩浩沅湘,分流汩兮。

 修路幽蔽,道远忽兮。

 怀质抱情④,独无匹兮。

 伯乐既没,骥焉程⑤兮。

 万民之生,各有所错兮。

 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

 曾伤爰哀,永叹喟兮。

 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

 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⑥兮。

 (注释)

 ①朴:没有加工过的原木。委积:堆积。

 ②惩连:《史记》引作“惩违”。王念孙《读书杂志》:“连,当从《史记》作违,违与连同。”

 ③限:期限。大故:死的委婉说法。

 ④质:品质,指本性质朴无华。情:思想,指忠贞之情。

 ⑤程:衡量。

 ⑥类:标准,榜样。

 (翻译)

 成材原木堆一起啊,没人知我栋梁在里面。

 我重仁义不停地自修啊,忠厚朴实才感充实心里安。

 明君舜帝不再遇啊,有谁知道我雍容大方,气定神闲

 贤臣不遇明君自古就有啊,这其中的缘故有谁了然

 商汤、夏禹时代久远啊,千载悠悠,难慕难羡。

 止住恨啊不再怨,要坚强,自把苦水咽。

 遭受祸患不悔改啊,愿为后人做模范。

 向北赶路去投宿啊,夕阳沉沉将落山。

 把忧愁痛苦全忘掉吧,生命的尽头已不远。

 尾声:

 浩浩荡荡的沅水湘水啊,各自奔流涌向前。

 漫长的道路多险阻啊,它是那么渺茫遥远。

 我怀抱一颗忠心和真情啊,却孤独无依没人来相伴。

 相马的伯乐已经死去啊,纵有千里马又有谁来分辨

 世上众人的命啊,各自的生死早注定。

 安下心来放宽怀啊,我又何必惧死恋生

 诉不尽的忧伤止不住的悲哀啊,长吁短叹一声连一声。

 世道混浊无人了解我啊,人心难测,看不透啊说不清。

 我知道一死已不可免啊,那就不必再吝惜这残生。

 告诉你啊,以死守志的先贤,我将加入到你们的行列中。

  推荐阅读:

端午节手抄报资料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端午节手抄报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江南一带端午节的习俗

 到江南的端午,无法不提及白娘子和许仙。端午佳节的一口雄黄酒,让美丽的传说陡起风波。白蛇传说的起源与端午节究竟有怎样的联系已无法明辨,但美丽的故事却已明显透露出江南地区过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习惯。旧时,每当端午,苏州上海各地还总少不了演几场“白蛇戏”,直到今天,这个习俗依旧为人们熟记。 09年端午时节,京昆淮越评弹等各种曲艺形式串演的《白蛇传》,仿佛顿时又让人回到了那个温情淳朴的往日年代。

 虽然江南地区的端午节风俗归纳起来也逃不出祛病禳灾、图腾崇拜、纪念人物等大范畴,但相比其它节日,端午在江南有着一些异于其它地区的习俗和传说,甚至闻一多先生曾推论,端午节就起源于江南地区。虽然闻先生的论断乃一家之说,但却有助于我们从中窥探江南端午之一斑。

 人物:伍子胥与曹娥

 在端午节的众多起源学说中,人物纪念是其中一项,而最常见的三位与端午起源有关的人物便是屈原、伍子胥和曹娥。而后两位则与江南历史风俗有着密切关联。

 苏州一带的人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当年伍子胥因反对与越国议和,被奸臣陷害,又遭吴王阖闾勒令自杀。后来阖闾又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入皮囊之内,沉入江中。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日,所以吴国人为了纪念他,就把五月五日作为忌日,用以纪念伍子胥。

 在绍兴一带,有另外一种说法,人们认为端午节是用来纪念孝女曹娥的。曹娥是东汉上虞人,她的父亲在当地一次迎接“涛神伍君(即伍子胥)”的活动中不行溺亡,尸体沉入江中。曹娥沿江嚎哭,悲痛万分,最后投江自尽。她的孝行感天动地,几天后,曹娥的尸体抱着她父亲的尸体一起浮出了江面。当地官员为此替她树碑立传,而当地的老百姓为了纪念孝女曹娥,便把五月五日当作了祭日。

 虽然人物纪念说,在众多端午起源说中并不被认为是端午节真正的起源,但纪念伍子胥和曹娥却被江南人民当作端午节的重要活动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江南地区的历史。

 习俗:竞渡、悬艾与五色丝

 今时今日,端午节众多习俗活动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龙舟竞渡。众多史籍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万桨齐飞,银浪纷涌,吼声震天的龙舟竞渡活动在今天已渐渐演变成一种以娱乐、健身为主的文体活动。人们也常常认为龙舟竞渡起源于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人物。

 事实并非如此,闻一多先生曾指出,龙舟竞渡起源于古代吴越民族的龙图腾崇拜,并推论端午节起源于江南。但这两个论点遭到后世学者的不断质疑。

 在江南地区,人们对龙舟竞渡的源起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首先,不同于楚人纪念屈原之说,越人则认为竞渡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吴人认为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当然这些人物纪念说就同端午起源中的人物纪念说一样,往往只是后人附会的传说,表达世人美好的情感。但要探求节日或某项节俗的真正源起,人物纪念说往往是站不住脚的。

 对于龙舟竞渡的真正源出,现在尚无定论。有人说是和“水”有关,祭祀水神,祭祀死于水中的各位历史人物,甚至是为了纪念宰杀水中蛟龙的英雄。有人说是为了送邪禳灾,表达对生的渴求,对死的敬畏。此外还有“舟崇拜”、“招魂”、“农祀祈年”等等说法,但各种说法下的习俗活动到后来往往却是混杂在一起,共同进行。

 而翻看各类史料,还会发现,江南的龙舟竞渡并不只在端午日进行,而是广泛存在于清明、寒食、上巳等春夏时节,甚至出现在重九、中秋、元宵节期。这也否定人物纪念说的有力证据。

 今天,对龙舟竞渡源起的争论丝毫没有影响到它在江南人民中的盛行程度。虽然其中很多事项,比如制成一条新的龙舟,要进行祭拜等等,今天的人做起来已经丝毫体会不到其原本的涵义,但每年端午,只要到苏州河畔看一看那锣鼓喧天的场景,就会明白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

 相比于龙舟竞渡,悬艾和缠五色丝的习俗起源与目的就要简单得多。

 端午节处农历五月初五,农历五月旧时俗称“毒月”、“恶月”,此月一到,天气转热,蛇虫竟出,邪气积发。而五月五日又是“恶日”,所以人们要进行众多习俗活动以达到驱邪祛病的目的。

 艾草和菖蒲由于具有强烈的芳香,同时具有药性,所以古人用它们治病,也用来辟邪。按照习俗艾草和菖蒲同时使用,有“艾旗蒲剑”、“艾虎蒲龙”之称。

 而五色丝是缠在胳膊、勃子或脚腕上的五种颜色的丝线装饰品,又称长寿线、续命缕、辟兵缯、百索等等。古人认为在端午节佩戴五色丝,因为五色蕴含五方神力,可用以辟邪。而宁波还有弃绳习俗,将五色丝丢弃时要黏上秫米饭,丢至屋瓦,由飞鸟衔去,孩子则可以无病无痛,长命百岁。

 饮食:粽子与“五黄”:

 粽子是端午节最具有代表性的食品,家家户户在端午节都要包裹粽子,虽然粽子的起源传说不同,但江南同样盛行此俗,嘉兴五芳斋的粽子更是四海闻名。相比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江南的粽子甜少咸多。最有代表性的是鲜肉粽、腊肉粽、蛋黄粽、火腿粽等等。

 而江南比较有代表性的端午饮食则是“五黄”。白娘娘喝的雄黄酒即是五黄之一。杭州习俗中的“五黄”是黄鱼、黄瓜、黄鳝、雄黄酒,还有雄黄佛豆,认为吃了“五黄”,便可辟邪。还有的吃煮熟的大蒜,以解毒气。而宁波余姚等地吃的则是“五黄六白”,即雄黄酒、黄瓜、蛋黄、黄鳝、黄蛤蟹;豆腐、茭白、小白菜、白条鱼、白斩鸡和白切肉。宁波人在端午节中午还有吃蚰蜒螺炖蛋和清炖癞蛤蟆以清凉解毒的习俗,家家还要做乌馒头以祀祖先。绍兴人除了“五黄”之外,还要吃苋菜避痧气,吃荷包蛋避冷雨淋成病。南京人和绍兴人一样,在端午吃苋菜,此外还有“五毒菜”一说,即取银鱼、虾米、茭菜、韭菜、黑干杂炒,谓之“炒五毒”。

 而雄黄,在江南的端午节中另有一用,即用雄黄在儿童额上画一“王”字,象征老虎,也可以让小孩免遭毒月邪病侵害,这一点与“艾虎”有相同之处,即认为老虎具有强大的驱鬼辟邪的能力。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隆重至此的端午节,其实最大的要义在于“祛病防疫”,所以说端午是中国人自发的全民卫生节,并不为过。

 江南各地端午特色风俗略览:

 除以上所提到的,端午日江南地区还有采百药、斗百草,挂香囊、沐浴兰汤等习俗,比较特殊的则有《西湖老人繁盛录》中记载的南宋临安端午游西湖赏荷花的习俗; 宁波的女婿要在端午节挑“端午担”给岳父母送礼俗;上海、苏州等地有用彩绸制成骑虎小人“健人”的习俗。苏州的端午习俗还有雄黄荷包裹绒铜钱;挑选不分瓣的大蒜,结线网击起来作为装饰;给小儿戴老虎帽、系老虎兜等等。南京则有挂张天师图、钟馗图之风俗。杭州临平、塘栖一带的水乡人家,还要杀癞蛤蟆吃,这一习俗也和白娘子有关,原来那里的人们吃癞蛤蟆,是为了表示对法海和尚的仇恨!

 过端午节有什么意义

 端午节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各种传统民俗活动:

 扒龙舟

 古代的越民族以龙为图腾,为了表示自己是“龙种”身份,他们不仅有断发文身的风俗,而且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便有类似于今天的竞渡游戏,这就是竞渡习俗的由来。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乃遗俗也。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称,早在7000年前,远古先民已用独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桨划舟。中国最早的“龙舟竞渡”的图形,发现于浙江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甲村。龙舟最初是用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春秋之前,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一些部族会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以龙舟竞渡的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这是五月初五龙舟赛最初的样子。

 扒龙舟历史悠久,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龙舟竞渡分为请龙、祭龙神、游龙和收龙等几个版块。龙舟竞渡前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先要请龙、祭神。在端午前要择吉日从水下起出,祭过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福佑、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划龙舟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

 挂艾草与菖蒲

 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文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菖蒲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如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端午食粽

 粽,即“粽籺”,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四角状等。粽子由来久远,最初是用来是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传入北方后,用黍米(北方产黍)做粽,称“角黍”。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放纸鸢

 纸鸢,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在中国南方一带,端午节儿童放纸鸢称为“放殃”。

 洗草药水

 草药水,即是古籍记载的沐兰汤,端午日洗草药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端午日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是药。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有采草药煮草药水沐浴的习俗,端午草药的药性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关于洗草药水习俗的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末的《大戴礼记》中,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可煎水沐浴。此俗至今尚存,且广泛流行。在广东,儿童用苦草麦药或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煮水洗,少年、成年男子则到江河、海边冲凉,谓之洗龙舟水,洗去晦气,带来好运。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草、菖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

 拴五色丝线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传到后世,即发展成如长命缕、长命锁、香包等许多种漂亮饰物,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在端午节这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驱邪。传统之俗,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颈项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 还有一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谓之可去邪祟、攘灾异,会带来一年的好运。

 打午时水

 午时水,即是在端午日午时于井里打上来的水。端午节"打午时水”是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的传统习俗。重午日的午时,阳上加阳,所以“午时水”有“极阳水”、“龙目水”、“正阳水”之称。古人把打上来的午时水视为大吉水,这天的午时阳气最盛,端午日午时驱邪最佳,具有辟邪、净身、除障的效果。据说午时水用来泡茶酿酒特别香醇,生饮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谚语道:“午时洗目,明到若乌鹙”,又说“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铸阳燧

 东汉王充的《论衡》记载了端午节“铸阳燧”的礼仪习俗:“阳燧取火于天,于五月丙午日中之时,消炼五石,铸以为器,摩励生光,仰以向日,则火来至,此取真火之道也”。古人认为,午月午日午时具三重之火,是阳气极盛之时,在此时刻以火克金,是最佳的熔金铸镜的时刻,铸成的铜镜具有不可思议的神力。以镜辟邪的习俗,在南方沿海一带有着广泛的应用和遗传,常能见到出生不久的小孩子,身上佩带着银制的镜子等饰物,这类银饰小镜子等,就是用于孩子们辟邪。新建的寺庙道观,其屋脊的正中也往往装饰着铜镜。就是现代小区崭新建筑的门、窗上方,也往往能发现悬挂着的镜子,这些都是用于所谓的辟邪。由此可见镜子辟邪的文化信仰在民间根深蒂固。

 浸龙舟水

 龙舟水,发生在小满至夏至期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雨与龙是联系在一起的,龙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龙飞天上,行云布雨。在自然天象上,仲夏期间正是苍龙七宿飞升正南中天之时,在《易经·乾卦》爻辞中曰:“飞龙在天”。在仲夏端午前后,我国南方暖湿气流活跃,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在华南一带交汇,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端午强降水来时,江河水位迅速上涨,为扒龙舟提供了良好的场地条件。浸龙舟水是流行于华南地区的传统习俗,因为龙舟水寓意吉祥,龙舟水及龙舟滑过的水人们都认为是“大吉水”,按照传统说法浸龙舟水寓意吉祥如意、事事顺心。

 佩豆娘

 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贴午时符

 旧时广东一些地方有贴“午时符”的习俗。午饭后,家家贴“午时符”。符用宽约一寸,长近一尺的黄纸条,上面用朱砂写上“五月五日午时书,官非口舌疾病蛇虫鼠蚁皆消除”等字样。在大门上悬挂菖蒲、凤尾、艾叶等,并扎上一束蒜头,涂以朱砂避邪。也有些人家还在门上贴上用黄纸写的小对联:“艾旗迎百福,蒲剑斩千邪。”

 拜神祭祖

 拜神祭祖是端午节重要习俗之一。“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薰苍术

 薰苍术是端午节传统习俗活动之一,在民间用苍术消毒空气,即将天然的苍术捆绑在一起,燃烧后产生的薄烟,不仅会散发出清香,还可以驱赶蚊虫,令人神清气爽。

 挑端午担

 宁波旧俗,毛脚女婿要在端午节挑“端午担”送到女方家。“端午担”,少者四色,多者八色,黄鱼要成双。

 躲端午

 躲端午,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地方民俗,是旧时流传于我国北方中原的端午节习俗。古时北方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嘉靖隆庆志》亦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避五毒

 端午在古代北方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避五毒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北方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这才形成此习惯。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

 采药、制凉茶

 采药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习俗之一。民俗认为,端午阳气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药。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在端午采药与设置种种可驱邪的花草,其来源久远,这一风俗在汉代时已影响广泛,后来也逐渐影响到东亚各国。西汉末《大戴礼记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中国民间至今仍普遍保留着端午所采之药最为灵验的信仰。支撑这类俗信的原理,自然也是基于一种宇宙论式的解说:端午或这天午时,由于季节变动致使阳气极盛,但同时也是各种草药的生长最为茂盛之时,所以,这天采的草药最为灵验、有效。

 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

 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荆楚岁时记》:“以菖蒲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

 药料包括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

 端午雨

 端午下雨南方称之为龙舟水、端阳水,洗龙舟水能去晦气、带来吉祥。北方认为端阳无雨是丰年,端午日雨,鬼旺人灾;五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此种俗信在很久以前即已存在;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提要录》云:“五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又许月卿《次韵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云:“临川人谓端午日雨,鬼旺人灾;清赵怀玉诗自注亦引有“端阳无雨是丰年”的谚语。

 跳钟馗

 跳钟馗:一种民间舞蹈,又称“嬉钟馗”。据悉,跳钟馗,源自北宋,是古徽州遗存下来的一种传统民俗表演,有《出巡》、《嫁妹》、《除五毒》等多种内容,体现了民众崇尚钟馗的刚正不阿和祈盼除害降福的美好愿望。在民间,“钟馗”是避邪扶正的象征,端午跳钟馗,寓意为消除五毒,四季平安,人寿年丰。到了清代,江南苏、浙一带的居民大都在农历五月于大门或堂中挂钟馗图一月,以期驱邪除害、祛凶引福。

 斗草

 斗草是一种由采草药衍生而成的民间游戏,於端午日外出,找些奇花异草互相比赛,以新奇或品种多者为胜。起源无考,普遍认为与中医药学的产生有关。汉以前不见斗草之戏(《历代社会通俗事物考·尚秉和》)。斗草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趣;儿童则以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据梁朝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

 打马球

 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中国北方民族没有端午龙舟竞渡的习俗,但会在端午这天射柳和打马球,这很明显是来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竞技遗俗。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

;

端午的手抄报怎么画

端午手抄报步骤如下:准备材料:纸、笔。1、用弧线画出端午节手抄报的边缘处,波浪线画树下面的装饰,在两边画出三角形的小粽子。中间用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