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许多古称,它们都有什么特别之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2收藏

中国有许多古称,它们都有什么特别之处?,第1张

中国古代被称为“华夏”、“中华”、“中夏”、“诸夏”、“诸华”、“神州”等。

中国的古称有:“中土”、“禹域”、“中域”、“九州”、“震旦”、海内”等

原因:“夏”,在商、周以前有夏;“华”,是指华丽、兴旺;也有说上古华、夏同音,本一字。“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是指汉服,夏指行周礼的大国,而“华夏”的意思就是“身穿华裳的礼仪之邦”。

赤县·神州:赤县、神州之称,最早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中提到战国时齐国有个叫驺衍的人说:“中国名为赤县神州。”后来人们就称中国为“赤县神州”。但更多的是分开来用,或称赤县,或称神州。 

华:古同“花”,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对华的解释,一种说法是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自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作华。《左传疏》:“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另一种说法是:“华”含有赤色之意。周朝人喜欢红颜色,把红颜色看作吉祥的象征,所以就自称作华。还有一种说法,华是由我国古称华夏省简而来。 

中华:秦以前,华夏族称自己的祖国为中国,秦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而又有“中华民族”的说法。“中”即中国,“华”是华夏族的简称。唐代韩渥诗:“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和“外国”对用。 

华夏:商朝时,由于实行裕民政治,政治与文化都比以前有所进步,所以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和南方、北方一些少数民族,都向商称臣。华夏族是当时的主要民族,后来人们就把华夏作为中国的代称。 

九州:源于大禹治水划定九州的传说。相传夏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荆、扬、梁、雍、徐、豫。《淮南子·地形》又载:中国古代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嗣后,九州便泛指中国。以九州之意派生演化而来的还有九域、九有、九土、九区。宋代绘制《九域图》即中国地图。

中国简介:

中国,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一个以华夏文明为主体、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境内56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距今约5000年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开始出现规模较大的部落。

约公元前21世纪,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建立,此后历经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直至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君主专制政体退出中国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共和政体。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作为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孕育出了独特的中华文化,在语言、文字、历法、哲学、文学、医学、建筑、饮食、音乐、绘画、戏曲等各方各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并且强烈影响着周边国家。

古代中国的别称有:神州、九州、华夏、中原、中华、海内等。

1、神州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代: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释义:

从哪里可以眺望故土中原?眼前却只见北固楼一带的壮丽江山,千百年的盛衰兴亡,不知经历了多少变幻?说不清呀。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想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带领了千军万马。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过头。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可以和他鼎足成三。难怪曹操说:“生下的儿子就应当如孙权一般!”

2、九州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示儿》宋代: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释义:

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悲哀没有见到国家统一。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

3、华夏

无间要荒华夏,尽万里、走梯航。

《送征衣·过韶阳》宋代:柳永

过韶阳,璇枢电绕,华渚虹流,运应千载会昌。罄寰宇、荐殊祥。吾皇。诞弥月,瑶图缵庆,玉叶腾芳。并景贶、三灵眷祐,挺英哲、掩前王。遇年年、嘉节清和,颁率土称觞。 

无间要荒华夏,尽万里、走梯航。彤庭舜张大乐,禹会群方。鹓行。望上国,山呼鳌抃,遥爇炉香。竟就日、瞻云献寿,指南山、等无疆。愿巍巍、宝历鸿基,齐天地遥长。

释义:

极其美好的时光。电光环绕北斗,星如虹流于华渚,国运千载会当兴盛隆昌。进献全天下不同寻常的祥瑞。怀胎十月产期满,我皇诞生,皇图有继,普天同庆。金枝玉叶芬芳,五色云气升腾。并赐予祥瑞的天、地、人之灵眷顾保佑,秀挺英哲,足以掩盖前王。

年年遇逢四月清和嘉节,赏赐全国举杯祝酒。不论属国中原,都不远万里梯山航海而来。朝廷内奏起象征教平音和、君圣臣贤的舜之“韶”乐,像大禹一样全聚各路诸侯。

朝班如鹓鹭井然有序。附属国仰望宗主国,山也呼唤,鳌也鼓舞,遥燃香炉。我皇犹如尧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仰望祝寿:祝我皇寿比南山,万寿无疆。愿崇高的皇位和帝王基业,与天地同长久!

4、中原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宋代: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释义:

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与我一同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

5、中华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

《后秋兴之十三八首·其二》清代:钱谦益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

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

释义:

海角崖山斜成一线,现在也不属于中华之地了。如今我们却没有投水自尽的机会,何况波浪之间还有船只来往。一眼望去,明朝的城关山河已经没有汉人的旗帜,凄厉的音乐响彻日月,却已经不是汉族的乐器。嫦娥想要回来也无处可回了,只能孤零零地在月轮上伴着桂花哭泣。

6、海内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节选)唐代:李白

忆昔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海内贤豪青云客,就中与君心莫逆。回山转海不作难,倾情倒意无所惜。

释义:

回忆昔日洛阳酒商呈糟丘,为我在天津桥南头造酒楼。花黄金白璧买来宴饮与欢歌笑语时光,一次酣醉使我数月轻蔑王侯将相。天下多少贤士豪杰与立德立言高尚之人,我只与您是心心相印成莫逆之交。这种友情在山回海转前也不会为难或改变,为此献出全部心血倾泻全部情感也在所不惜。

1秦:由于秦朝开创了中国首次大统一,影响深远,此后外国就开始称中国为“秦”,或由“秦”的音译演变而称为“秦尼”、“秦尼斯坦”、“摩秦”、“马秦尼”、“秦那斯坦”。现在,英语、印度的印地语、意大利语、伊朗的波斯语中对中国的称呼,通常都认为是从“秦”的发音转化而来的。

2汉:汉代国势强盛,多次派遣使臣出使海外。汉代以后,外国人便常用“汉”来称呼中国。直至现在外国一般仍把中国文化称为“汉学”,把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称为“汉学家”。

3唐:唐代时期中国国力强盛,从此外国便有称中国为“唐”的习惯。也因此,老一辈华侨自称“唐人”,称中国为“唐土”,而把中国人在外国聚居的地方称为“唐人街”。

4契丹:由契丹族建立的强大的契丹国(又称辽),在我国北方的影响很大,因此西方称中国为契丹便开始流传。现在俄语中对中国的称呼即从契丹音转变而来。

5赛里斯:赛里斯即“丝国”之意。因外国人知道中国产丝,便以赛里斯称呼中国。公元前在古希腊、罗马等地学者的著作中,已出现赛里斯之名。

6震旦:古代印度称中国为震旦。究其原因,一种解释为:“东方属震,是日出之方,故云震旦”;另一解释为:“震”为“秦”的音译转变,“旦”,乃“斯坦”之意。

7支那:在古代,印度、伊朗、希腊、罗马等最早开始称中国为支那,近代日本也称中国为支那。一般认为支那是“秦”的音转;也有人认为“支那”是“荆乐”一词的音转,“荆乐”是由于楚国音乐“荆乐”流传国外而得名。

1、华夏

华夏也称“夏”、“诸夏”。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原住民的自称,以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2、中华

中者,即是指中原河洛地区(河,黄河;洛,洛水、洛阳)。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区别其他四方而称为中国 (古代“中国”与“中原”同义)。后随着历史演化与融合,因此凡属于中华文化范畴的皆属中国。 

华者,初源于华胥氏 (位于华山之西,今西安市 蓝田华胥镇)。《列子·黄帝》有载,华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伏羲、女娲生子少典。《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故而,华胥正是炎黄之祖也。

3、诸华

由于周朝人自称为华,所以周王朝分封的中原许多诸侯国,就称作诸华。

4、神州

古时称中国为“赤县神州”;后用“神州”做中国的别称。神州(shén zhōu),俗称“神州大地”,又名“赤县神州”、“九州”(中国) ,是属于黄种人汉族的民族共同地域,面积达360万平方公里。

5、中原

中原是一个地域概念,是指以河南省为核心延及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被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

中原地域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而有所蔓延。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族自视文明,自称中国,以别于四夷。

中原地区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地区,夏朝、商朝、西周、东周、玄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辽朝、北宋、南宋、金朝、民国等先后有20多个朝代。

3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

中国有历史记载或考古证据表明较长时间的主要政权的八大古都中,中原地区占据四个,分别是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郑州,此外还有商丘、南阳、濮阳、许昌、登封、夏邑、偃师、虞城、淮阳、新郑等古都。

1、华夏

华夏也称“夏”、“诸夏”。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原住民的自称,以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如《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姜戎子驹支说:“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语言不达。”华夏起源于夏后氏,大禹即为夏后禹。

在周朝时,凡遵周礼、守礼义之族人,称为夏人、夏族,通称为诸夏。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夷”与“裔”作为四方。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

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如《左传》定公十年载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的“华”亦即“夏”。

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在甲骨文中,夏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约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族“。

2、神州

古圣人以中国神州,上当辰极,下正地心,俗称“神州大地”。神州即华夏、中国、中土。俗称“神州大地”。中土为神州,黄帝为中央天神。黄帝以土德王。

相传黄帝领治的土地称为神州,赤帝统辖的土地称为赤县,赤县和神州合称“神州赤县”或“赤县神州”。神州雄屹九垓数千载,何以万古相冠?不亦谬哉!夫万古者,诚非精微象数也。

实寄吾辈之情思,托区区之遐想,祈与太清同始兴而舍湮灭耳!春风放胆梳万柳,夜雨瞒人润百花。廿一纪,九天居士拟春风夜雨为标范。

欲仙游而观万仞,骋翰逸而致神飞。腕下汩汩泻出“数泠清泉挟几多珠玉”,化文以成《万古神州赋》。

3、九州

九州,又名神州、十二州,是中国汉族先民在先秦时期典籍《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地域区划。自战国以来九州即成为古代中国的代称,至晋朝起成为汉族地区的代称。

“九州”最早见于《禹贡》,相传古代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又有 一说,为黄帝始创“九州”之说),于是九州就成了古代天下的代名词。

九州区域于不同时期其范围划分也不同。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方圆”是指范围。因此,“九州方圆”,即“中国这块地方”。 即九州方圆、地大物博、气势磅礴的一种景象。

《尚书》中的《夏书·禹贡》记载,大禹的时候,天下分为九州,分别为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

其中冀州的范围极大,按马融曰:“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广大,分置并州。燕、齐辽远,分燕置幽州,分齐为营州。

于是为十二州也。”即并州、幽州、营州是由冀州所分出来的,加上原来的九州,是以九州有时又被称为十二州。

4、中原

中原是一个地域概念,是指以河南省为核心延及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被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

古人常将“中国”、“中土”、“中州”用作中原的同义语。一般认为,古代中原系华夏族部落集中分布的区域,中心是古豫州。

中原地域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而有所蔓延。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族自视文明,自称中国,以别于四夷。

一些夏、商时期尚属夷蛮狄的周边地区,随着中原文化的传播,成康之治的分封,也纳入中原文化区。

广义的中原是以中原六大古都群(洛阳,开封,商丘,安阳,郑州,南阳)为中心,辐射黄河中下游一带的广大平原地区,狭义的中原即指天地之中、中州河南。

5、契丹

中国之所以被叫做契丹,和一个叫马可波罗的老头子也有关系,马可波罗明明是来的元朝七日游,回去后却兴奋的说契丹如何富庶、如何好。

此时也说明契丹的存在感已经超过了元,从此“契丹”就成了中国的代名词。在俄语、希腊语,以及中古英语中,整个中国均被称为“契丹”。

当然,这是因为契丹当时在世界上比宋更有存在感的缘故,在许多强盛的朝代,就不存在这种喧宾夺主的可能性,比如秦、汉、唐,外国人直接称之为秦、汉、唐。

中国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随着时间的进展,将记事类文件加以编排,供人阅读,并达到传播知识经验的目的,便形成了一部图书,图书的内容日益增多,载体趋向多元,制作技术不断改进,为了方便阅读,产生了“简册”、“卷轴”、“册页”、“线装书”等不同的装帧样式。

中国有许多古称,它们都有什么特别之处?

中国古代被称为“华夏”、“中华”、“中夏”、“诸夏”、“诸华”、“神州”等。中国的古称有:“中土”、“禹域”、“中域”、“九州”、...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