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简化后对国学和文化有影响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3收藏

汉字简化后对国学和文化有影响吗?,第1张

这个问题很复杂。什么是国学?我们有必要传承国学吗?什么叫汉字简化?汉字简化真地有助于普及文化?诸如此类,众口很难一词;而且盘根错节,都在影响着我们的判断。

复杂的问题简单说。我们先谈个最简单的。什么是“人”呢?大家都会讲:一撇一捺叫“人”。那什么是“入”呢?撇短捺出头叫“入”,能这样讲的已不太多了。这就是现代语文教育能给我们的答案。

如果让我们的曾祖父辈回答,答案可能就不是这样。如果是秀才或读了私塾,可能就会本于《说文解字》,答曰:人者,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象臂胫之形;入者,进门也。

我们现在很多成年人,“人”与“入”者写得几乎没啥区别,这在过去传统教育下并不是问题。什么是国学?什么是文化?这就是国学,这就是文化,而且是最基本的,叫“小学”。最常见的两个字,就体现出了中华以人为本的传统。这可不简单,西方管理学之父美国泰罗,当时还在把工人当机器呢。而中国人从古讲究权变,诸子百家各有其完整的理论。而西方权变理论才提出多少年呢?

再来谈简化字。繁、简向来并行,秦统六国通行小篆,但基层官吏很少使用,事实上没有推广成功,新兴隶书占据主体地位。但隶书只是书写规则的改进,不必像篆书那样做圆弧状处理。所以汉初文化人都认识战国文字,但到了东汉就不行了,因为只会写隶书了。所以司马迁能编写《史记》,刘向编校的《战国策》还有很多错字、语句难训之处。所以那时候许慎作了《说文解字》,以沟通汉隶与先秦籀文包括金文、石文的联系。

我们现在就更可怜了。很多人读不了繁体竖排的书籍,更别提认识什么隶书、小篆、大篆、金文、甲骨文,理解其文化内容了。现在的简化字,都要靠死记硬背才能掌握;而繁体字看似复杂,实则由字部组成,音、意、形一看即懂,所以古籍基本能读。而且精于此道者,长于训诂,一读就知道某古书中有误字。香港、台湾、海外同胞书写繁体字,也未见有不便之处,这就是个习惯问题。现在的很多简化字,在繁体字时代就是错字、俗字、不规范字的代名词,文字精义尽失,太多是刻字坊粗鄙工人粗制滥造的“发明”。为什么第二批简化字会被废除,沦为错别字呢?就是为简化而简化,实则毁文乱国,激起了有良知学者们的共愤!

谁能从“国”字看出意义?从“国”字中我们就知道:有口,邦也;有人,有田,为家;执戈以守之。不要把新中国扫盲成功归结于简化字的推行。那是大量扫盲班、识字班、夜校以及中小学教育普及共同努力的结果。需要指出的是,那时扫盲用的还是繁体字。简化字的推行,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大断层,过大于功,这里不接受讨论。那些极力反对古文的人,一切盖棺论定之词都属言之过早。

好在中国屡朝屡代从不废除古字,文脉自古相续,从未断绝。从古到今,太多精英一直重视文化传承、古籍研究整理、古文字考古等工作,是他们守护着中华民族的根和精神家园,请向他们致敬!

唐朝是古代文化发展的一段高峰期,现代不少年轻人都很喜欢唐文化,甚至还引起了一股研究唐文化的风气。唐玄宗时期是唐朝最鼎盛的一段时间,无论是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位居世界前列,而且对周边国家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日本。实际上唐朝能将自己的文化输出到别的国家,也是因为汉语的发展得到了进步,那唐朝对汉语究竟起到了哪些推进作用和贡献呢下面就来了解下吧。

一、唐朝的“唐话”和万国来朝

中国的文字起源较早,商朝的甲骨文已经标志着古汉语的成熟。而文字是语言的载体,在文字成熟之前,古汉语至少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沉淀。按照学术界的说法,中国汉语分为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现代汉语三个阶段。

上古汉语是从夏商时期到晋朝,《礼记·王制》曾记载,周朝分封八百诸侯:

“五方之民,言语不通”

秦始皇统一七国后,才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此后历经发展,才有了上古汉语。

从南北朝到隋唐,这段时间古代汉语系统得到重构,形成“唐话”,又被称为中古汉语。唐朝的汉语和近代文言文十分接近,学习起来比上古汉语要容易的多。

唐朝时期,万国来朝,是我国古代汉语对外发展的鼎盛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中亚诸国和唐朝交流频繁,包括突厥、回鹘、吐蕃、波斯以及粟特人建立的康国、曹国、石国等,都有大量的学生和商人来到唐朝。另外,包括日本、新罗(朝鲜半岛)、百济(朝鲜半岛)、高丽(朝鲜半岛)、泥婆罗(尼泊尔)、天竺(印度)、林邑(属越南)、真腊(柬埔寨)、狮子国(斯里兰卡)等国,也都有学生和商人仰慕唐朝的高度文明,不远千里来到唐朝,这就有了万国来朝的景象。

唐朝之所以伟大,不仅仅在于它的繁华,更在于他的包容,繁华的长安城,“万国”百姓杂居,用“唐话”交流成为当时一大奇景。但他们是如何学习“唐话”的呢

二、来唐人员的汉语教育

1唐朝留学生的汉语教育

首先以日本留学生为例,据《唐太宗实录》记载,贞观年间,日本派遣留学生团体来到长安。此后,日本先后13次派遣留学生来唐,规模很大,合计多达600多人,这些人被日本称为“遣唐使”。这批遣唐使中,最出名的莫过于阿倍仲麻吕和吉备真备。这些遣唐使的主要留学目的是接受唐朝的文化,然后学成归国,对日本国内进行输入。

当时唐朝对日本留学生非常重视,从入学开始,基本上就安排最初级的汉语培训,此后,还有组织地安排对中国传统国学、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学习。而这些学习的基础,都是从他们会使用汉语开始。通过遣唐使,汉语对日本的影响很大。举三个例子:

第一,日本第一部古代文学作品《古事记》,记录了日本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成书于公元712年(唐玄宗登基那年)。最为重要的是,这本书全部用汉字写成的,在日本影响很大,对中国汉语的对外发展也有深远的意义。

第二,日本天皇是一脉相承的,“天皇”一词,最早并不是日本使用。唐高宗时期,皇后武则天权势很大,满朝大臣称唐高宗为“天皇”,称武则天为“天后”,由此,“天皇”这个词才传入日本。日本每一位天皇都有自己的年号,唐朝时期,日本有了第一个天皇年号,名叫“大化”,取自中国的《尚书》中的:

“肆予大化诱我友邦君。”

可见,中国的汉语和政治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之深。

第三,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下图)生于武则天执政时期,他从出生就开始接受日本归国的“遣唐使”的教育,对汉语和中国文化有了基本的掌握。唐玄宗开元4年,阿倍仲麻吕来到中国,竟然在科举考试中考上了进士,在当时算是个“奇迹”。这能映射出汉语对日本国内年轻人的影响。

不仅仅是日本,据《贞观政要》记载,唐朝国子监曾接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吐蕃年轻人学习汉语。可能因为文成公主和亲的缘故,贞观年间,唐朝和吐蕃的关系非常亲近。史载:

公主恶其人赭面,弄赞另国中权且罢之,身亦释毡裘,袭纨绮, 渐慕华风,猜广日革,至遣子弟入国学而习业焉。

也就是说,文成公主出嫁到吐蕃后,吐蕃开始派遣留学生来唐朝学习汉语。

唐朝初年,朝鲜半岛一分为三,高丽、百济、新罗,三国最后纷纷和唐朝交好。留学生来唐频繁,据《东史纲目》记载:

“新罗自事唐以后,常遣王子宿卫,又遣学生入太学习业,十年限还国,又遣他学生入学者多至百余人,买书银货则本国支给,而书粮唐自鸿胪寺供给,学生去来者相踵。”

可见,新罗派遣留学生来到唐朝学习,以“十年”为一个周期,投入很大。

除了上述所说的日本、吐蕃、朝鲜半岛外,还有许多国家派遣留学生来唐朝,有许多史料有明确记载。例如,《旧唐书》记载:

大和七年(837年)正月,渤海国遣同中书右平章事高宝英来谢册命,仍遣学生三人。

《旧唐书》还记载了南诏国、康国等藩属国派遣留学生来唐朝的事迹。

2唐朝商人的汉语教育问题

如果说,外国留学生来到唐朝,是以学习和文化输出为目的,那外国商人来到唐朝,目的就非常纯粹了,他们是为了追逐商业利益。尤其是在丝绸之路沿线的外国商旅,他们对汉语学习非常刻苦,毕竟,熟练的汉语能力,直接和自己的商业利益挂钩。但商人对“唐话”的学习,和留学生有很大不同。商人只需要学会简单的商业汉语即可。在《新唐书·西域传》中,有粟特人学习汉语的简要记载,大致意思是:粟特人世代经商,长期奔走于西域和长安、洛阳之间,对简单的汉语有基本的掌握,并且还世代相传。

另外,还需要提到一个特殊的职业,那就是通译。唐朝和外藩交流很多,需要很多翻译人员,通译在当时是个非常吃香的职业。不仅在政治上需要大量的通译人员,在经济上也需要。如果有的商人第一次来到唐朝,对汉语掌握不是很纯熟,他会花钱请一个通译来帮助自己。唐朝时期,长安城有专门做通译生意的,有懂波斯语,也有懂天竺语的。随着商人们来到长安的次数越来越多,基本上能掌握最简单的汉语。

唐朝的汉语,通过丝绸之路,对中亚一代影响很大。至今,在中亚等地,还能出土汉语印章、石碑等。例如,2004年,土库曼斯坦曾出土一枚印有汉字的印章,考古学家推断,应该是唐朝丝绸之路上的商人留下来的。可见,这一时期,汉语的对外影响,存在许多历史证据。

三、唐朝时期,汉语对外传播的影响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繁盛的时期,唐朝的长安、西亚的君士坦丁堡、欧洲的罗马,被誉为“中世纪世界三大名城”。其中,又以唐朝长安最为繁华,长安在人口、面积、商业繁荣等方面都超过其他两城。长安的繁华,必然引来许多外国政治家、留学生、商人、僧侣等纷纷来唐,这一时期,汉语展示了他独特的魅力和对外影响力。唐朝对外汉语的影响,表现为以下三点:

其一,唐朝的政治影响力极大,引来万国来朝,“万国”来到长安,推动了“唐话”的发展。这一时期,是政治推动了汉语的发展,同时,唐朝汉语的发展,也推动唐朝的政治影响,两者相辅相成。以至于,现在流传到日本、朝鲜半岛等国的唐朝汉语古籍,对当地的政治、文化影响极大。

其二,唐朝长安城的繁荣,引来无数外国商人和旅行者,不管是在长安定居还是贸易,学习“唐话”都是必要条件。这一时期,外国商人掀起了一股“汉语热”,汉语通过商人流通,对外迅速发展,目前,世界各地仍然存在“唐人街”。所以说,唐朝繁华的商业和唐朝汉语的发展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

其三,唐朝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汉语的发展。唐朝不仅在政治、经济领域对外交流频繁。在文化,特别在古典文化、诗词、宗教等领域对外发展迅速。在唐朝文化发展过程中,直接推动了汉语的对外影响力。如现在的日本和韩国,仍有许多唐朝时期的汉语著作。

语言和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中国古汉语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摸索和实践中的结晶。巍巍中华,汉语以其独特的魅力,一直影响着全世界。在繁华的唐朝,汉语借助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力,迅速对外发展,对世界华语格局的影响很大,为全球的语言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汉字规范是学术性和社会性极强的一项工作。讲求汉字规范的科学化,是汉字规范工作的应有之义。

所谓汉字规范的科学化,是指遵循汉字的构造规律、演变规律和社会应用规律,择取最为优化的方案,使所制定的规范科学、合理、适用。

《通用规范汉字表》(以下简称《字表》)是在以往几十年汉字规范工作经验和现代化、信息化条件下研制的,其科学化程度较以往字表有新的提高。

字表之前的汉字规范主要有《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简化字总表》《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现代汉 语通用字表》等。这些规范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不同时期制定的, 承担的规范任务各有侧重,对现代汉字的规范化起到了重要 作用。《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教育部、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共同成立的汉字字形整理组,从1962年3月 起,根据北京、上海主要印刷厂排字车间的统计资料,选择比较通 用的字,“确定每一个字的一定的笔画结构和笔数”,1964年5月  间编成《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1965年1月30日,中华人民共 和国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出《关于统一汉字铅字字形的 联合通知》,通知指出:“我国印刷用铅字字形不统一,同一个字,在报纸、杂志、图书上出现几种不同的笔画结构。为了便利阅读, 需要统一铅字字形。”《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共收字6196个,都是简化字。整理字形遵循的主要原则是:“同一个宋体字有不同笔画或不同结构的,选择一个便于辨认、便于书写的形体;同一个字宋体和手写楷体笔 画结构不同的,宋体尽可能接近手写楷体;不拘泥于文字学的传统,而是从现代汉字书写和阅读的实际需要出发。”

增加可读性和可理解性,保护原汁原味。

1、增加可读性和可理解性:古籍修复可以修复损坏的部分,使得古籍恢复可读性和可理解性,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容。

2、保护原汁原味:修复过程中,使用的材料和技术与古籍原材料相符,以保持古籍的原始特性和风格。

古籍在传承中华文明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古籍是用来记录中华文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也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古籍上面记载了很多古代的文学知识,对于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我们国家的软实力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在我们的国家也非常注重对古籍的保护以及传承和发展,也开始重视对古籍的修复。古籍虽然离我们现在的生活好像已经很久远了,但是古籍文化必须要传承下去,也一定要加强公众和古籍之间的关系。要想让古籍很好的传承下去,就一定要注重中小学的教育,虽然近几年国画书法等也相继的进入了中小学的课本课堂里,但是也一定要让古籍进入中小学的课堂里。一定要让下一代知道古籍是多么伟大的一个文化载体。

要知道古籍是一个非常能体现我们华夏文明的载体,一定要加强青少年的古籍基础教育,多培养青少年们对古籍的兴趣,最好是通过去学习等方法来让青少年了解古籍的历史以及发展。古籍中记载有很多知识,比如我们中国人对宇宙自然的一些看法,对世界的看法等等。如果想要真正的了解中国人,那么古籍就是非常好的渠道之一。不光是中国人,可以通过古籍了解中国,对于一些外国人来说也是了解中国的一个非常好的渠道。

古籍不能够仅仅只在学者之间了解起来,而是要让更多的老百姓认识到古籍的重要性。古籍从很多方面能够串起中华5千年的文明,这就是古籍本身的魅力,以及我们之所以坚持要传承古籍的原因。我们不光要保护古籍,而且一定要让古籍传承下去。

当初简化是为了方便书写,简化其实也是汉字发展中出现的现象,大规模简化汉字,对于看大多数古籍影响不能说没有但简化字与繁体字的关联度,渊源演变还是看得出来的。真正的古书如用篆书,鼎文,甲骨,学了繁体也看不懂。

汉字简化后对国学和文化有影响吗?

这个问题很复杂。什么是国学?我们有必要传承国学吗?什么叫汉字简化?汉字简化真地有助于普及文化?诸如此类,众口很难一词;而且盘根错节...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