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的中医辩证论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6收藏

失眠的中医辩证论治,第1张

失眠(不寐)

  心脾血亏

  [主证]

  多梦易醒,心悸健忘,体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象细弱。

  [治疗]补养心脾以生血气。

  [方药]

  归脾汤为主,养血以宁心神,健脾以畅化源。

  不效,可与养心汤同用,方中五味子、柏子仁有助于宁神养心。

  如兼见脘闷纳呆,舌苔滑腻者,乃脾阳失运,湿痰内生,可选用半夏、陈皮、茯苓、肉桂等(肉桂对脉涩者尤为相宜),温运脾阳而化内湿,然后再用前法调补。

  阴亏火旺

  [主证]

  心烦不寐,头晕耳鸣,口干津少,五心烦热,舌质红,脉细数。或有梦遗、健忘、心悸、腰酸等证。

  [治疗]壮水制火,滋阴清热。

  [方药]

  黄连阿胶汤、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等,随证选用。

  三方同为清热安神之剂,黄连阿胶汤重在滋阴清火,适用于阴虚火旺及热病后之心烦失眠;

  朱砂安神丸亦以黄连为主,方义相似,作丸便于常服;

  天王补心丹重在滋阴养血,对阴虚而火不太旺者最宜。

  由于肝火偏盛的,可用琥珀多寐丸,方以羚羊、琥珀为主,有清肝安神之功。

  心胆气虚

  [主证]

  心悸多梦,时易惊醒,舌色淡,脉象弦细。

  [治疗]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方药]

  安神定志丸、酸枣仁汤随证选用。

  前方以人参益气,龙齿镇惊为主。后者重用枣仁,酸能养肝,肝与胆相为表里,养肝亦所以补胆之不足;知母能清胆而宁神。

  证情较重者,二方可以同用。

  胃中不和

  [主证]

  失眠,脘闷嗳气,腹中不舒,苔腻脉滑。或大便不爽,脘腹胀痛。

  [治疗]

  消导和胃为主,佐以化痰清热

  [方药]

  先用保和汤以消导积滞。

  如食滞已化,而胃气不和,不能成寐者,可用半夏秫米汤以和胃安神。

  如兼见痰多胸闷,目眩口苦,脉滑数者,乃痰热内阻,可用温胆汤以化痰清热;

  如心烦,舌尖红绛,热象较著者,再加山栀、黄连以清火宁神。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心俞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特异性 8 所属部位 9 心俞穴的定位 10 心俞穴的取法 11 心俞穴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心俞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心俞穴主治病证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心俞穴的配伍 16 特效 17 文献摘要 18 心俞穴研究进展 181 对心率的影响 182 对胃肠的影响 183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184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185 治疗心绞痛 186 治疗心律失常 187 治疗癫痫 188 治疗冠心病 189 改善心功能和脑循环 1810 治疗多寐症 1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心俞 1 拼音

xīn shù

2 英文参考

Heart Shu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Xinshu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Xīnshū BL15 [中国针灸学词典]

xīnshù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1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1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心俞 汉语拼音 Xinshu 罗马拼音 Hsinshu 美国英译名 Heart Locus 各

号 中国 BL15 日本 15 法

国 莫兰特氏 V15 富耶氏 V15 德国 B15 英国 B15 美国 BI15

心俞为经穴名[1](Xīnshù[2]BL15) 。出《黄帝内经灵枢·背腧》。属足太阳膀胱经[1]。心俞是心的背俞穴[1]。心即心脏,俞即输注,本穴是心气转输于后背体表的部位,故名心俞[1]。心俞穴主治咳嗽,吐血,梦遗,心痛,胸背痛,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癫狂痫,盗汗,惊悸,健忘,癫痫,癫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不齐,心绞痛,胸闷,卧不得安,失音不语,咳嗽唾血,咯血,便血,肩背痛,痈疽发背,手足心热,遗精,现又多用心俞穴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心房纤颤,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肋间神经痛,癔病胃出血,食道狭窄,背部软组织损伤等。

4 心俞穴的别名

心念(《灸法残卷图》)。

5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背腧》:心俞在五焦(椎)之间。

6 穴名解

心即心脏,俞即输注,本穴是心气转输于后背体表的部位,故名心俞[1]。

心,是人体血液循环的肌性器官,为人体五脏之一。《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载:“心者,生之本…其充在血脉。”又是“任”与“容”的意思。《广雅·释亲》:“所以任物谓之心。”任,是容纳负载之意,故心亦谓之“容”。《广雅·释诂》:“心,容也。” 心,神所出,《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气之君,《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心,气之君也。”血之帅,《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主血。”《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诸血皆属于心。”形之主,《淮南子·精神》:“心者形之主。”智之舍,《管子·心术》:“心者,智之所舍也。”心不任物,则神不出,气无君,血无帅,形无主,智无舍,而气血失调,惊狂错乱诸症作矣,责之心俞自有助益。本穴系心在背之俞穴,内应心脏,是心气转输、输注之穴。心主血,藏神,有理气和血、化痰宁心、安神之功,主治心脏疾患。[3]

7 特异性

心俞是心的背俞穴。

8 所属部位

背部[4]

9 心俞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心俞穴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

心俞穴位于背部第五、六胸椎棘突间旁开15寸处[5]。

心俞穴位于脊柱区,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1]。

心俞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心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心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心俞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心俞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10 心俞穴的取法

俯卧位,在第五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心俞穴位于脊柱区,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1]。

快速取穴:肩胛骨下角水平连线与脊柱相交椎体处,往上推2个椎体,其下缘旁开2横指处即是心俞穴[6]。

11 心俞穴穴位解剖

心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骶棘肌。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分布著第五、六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皮肤由第四、五、六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重叠分布。该穴深部为第五肋间隙。肋间隙内的血管和神经走行的规律为:在肋间隙后部,即肋角内侧,血管、神经位于每一肋间中间,其排列次序不定;在肋角前方,肋间动、静脉和神经进入肋间内肌和最内肌之间,紧贴肋沟前行,为肋骨下缘所保护,其排列顺序自上而下是动脉、静脉和神经。所以针经肋间结构时,应注意避开肋间血管和神经,但不能伤及其胸腔内相对应的胸膜腔、肺及肝。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下缘→竖脊肌[1]。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5、第6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脉、静脉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肩胛背神经、第5和第6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动脉分支分布[7]。

布有第五、六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和颈桡动脉降支通过[5]。

12 心俞穴的功效与作用

心俞穴具有宽胸理气,通络安神的功效。

心俞穴有宁心安神,理气调血的作用[1]。

心俞穴系心在背之俞穴,内应心脏,是心气转输、输注之穴。心主血,藏神,有理气和血、化痰宁心、安神之功,主治心脏疾患[3]。

心俞穴与督脉之神道平[3]。心藏神,为心脏之俞,其治为有关心脏近旁诸症,以及食道气道诸病,如心悸、偏瘫、狂痫、神乱、胸闷、目、健忘等[3]。

心俞穴归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第5胸椎旁,与心脏内外相应,是心气输注于背部的处所,再者根据“阴病取阳”之理,故取阳经的心俞能治疗心脏病[8]。

心主血脉,主藏神,乃神明之府,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中心,故取本穴也能治疗神志病[8]。

心肺同居于上焦,故取心俞也可治疗肺脏病[8]。

13 心俞穴主治病证

心俞穴主治咳嗽,吐血,梦遗,心痛,胸背痛,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癫狂痫,盗汗,惊悸,健忘,癫痫,癫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不齐,心绞痛,胸闷,卧不得安,失音不语,咳嗽唾血,咯血,便血,肩背痛,痈疽发背,手足心热,遗精,现又多用心俞穴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心房纤颤,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肋间神经痛,癔病胃出血,食道狭窄,背部软组织损伤等。

心俞穴主治癫狂、痫证、惊悸、失眠、健忘、心烦:咳嗽、吐血、梦遗、心痛、胸背痛[9]。

心俞穴主治心痛,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癫狂痫;咳嗽,吐血,盗汗[10]。

心俞穴主治惊悸,健忘,心烦,癫痫,癫狂,失眠,咳嗽,吐血;以及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不齐,心绞痛等[5]。

心俞穴主治心神及局部等疾患:如心痛、胸闷、惊悸、癫狂痫、卧不得安、失音不语、咳嗽唾血、咯血、便血、肩背痛、痈疽发背、手足心热、遗精等[1]。

现又多用心俞穴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心房纤颤、心绞痛、冠心病、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癫痫、肋间神经痛等[1]。

1 循环系统疾病: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心动过速;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失眠,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精神分裂症,癫痫,癔病

3 其它:胃出血,食道狭窄,背部软组织损伤等。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斜刺03~05寸[5]。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针感向肋间扩散[1]。

斜刺05~08寸[7][10],局部有酸胀感[10],可沿季肋到达前胸[10]。

注意:因本穴内对应心脏,故不能深刺,以免伤及心脏[10]。

142 灸法

可灸[1][7]。

少用灸法[10]。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5]。

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15 心俞穴的配伍

心俞配巨阙,为俞募配穴法,有行气活血的作用,主治心痛引背,冠心病,心绞痛。

心俞配神门、三阴交,有调心脾,宁心神的作用,主治健忘,失眠,惊悸,梦遗。

心俞配太渊、孔最,有清肺热理肺气的作用,主治咳嗽,咯血。

心俞配内关、太渊,治无脉症[10]。

心俞配内关、神门,治心律不齐[10]。

心俞配大陵、百会、合谷、太冲,治癫狂痫[10]。

心俞配神门、肾俞、百会、三阴交、内关,治失眠、健忘、头晕、头痛(神经衰弱)[10]。

16 特效

心俞穴可缓解心惊气促、心动过速、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症状[6]。

17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热病气穴,五椎下间主肝热。

《外台秘要》:主心痛,与背相引而痛。

《针灸大成》:主呕吐不下食。

《针灸甲乙经》:寒热心痛,循循然与背相引而痛……泪出悲伤,心俞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吐逆,呕不得食,灸心俞百壮。中风心急,灸心俞百壮,当权其缓急可也。

《循经考穴编》:心家一切邪热,唇口破裂,心血不能入肝,在上妄行,在下便血。

《外台秘要》:主寒热心痛,循循然与背相引而痛。

18 心俞穴研究进展 181 对心率的影响

具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针刺心俞可使心动过缓者心率增加,心动过速者心率减慢。能提高心脏的收缩功能,增强心排血量,从而有益于心脏和整体功能的恢复。电针动物的“心俞”和“内关”观察,针后心电图T波、ST段明显改善,缺血性心电图恢复时间短,从而证实了电针心俞和内关对急性心肌缺血具有协同保护作用。

182 对胃肠的影响

针后对牵拉胃肠所引起的痛反应有一定的抑制效应。

183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针后可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使支气管哮喘发作停止或显著减轻。

184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针刺心俞、肝俞具有明显增强红细胞受体携带或消除循环免疫复合物的作用,具有持续效应,可达24 h以上。

185 治疗心绞痛

用电针心俞、内关、厥阴俞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0例,常规针刺,得气后带电留针20 min,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结果:症状改善显效10例,好转18例,无效2例;心电图改善显效4例,好转6例,无变化20例。

186 治疗心律失常

以心俞、内关腧穴注射治疗室性心律失常30例,每穴注入1%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1 mL,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经1~3个疗程治疗。结果:显效17例,好转10例,无效3例。

187 治疗癫痫

以心俞为主埋线治疗癫痫626例。经治疗后1年未发作者为痊愈,316例,占5048%;发作次数减少者222例,占3514%;无效88例,占1408%。总有效率为8562%。

188 治疗冠心病

针刺心俞穴可调整冠心病人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缓解周围血管紧张性,降低心排阻力,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搏量和冠状动脉供血量,从而解除心绞痛等临床症状[1]。

温灸心俞、厥阴俞等治疗44例,对临床症状、心电图、血脂均有不同等治420例,有较好疗效。对心电图有一定改善。

189 改善心功能和脑循环

针刺心俞穴可改善心功能和脑循环[1]。

1810 治疗多寐症

77失眠是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为各种原因引起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等,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中药治失眠,中药调失眠七天见效,还可以通过RSHWHO快眠改善焦虑、失眠状态。有人问中药调失眠七天见效是真的吗,中药治失眠有那么神奇吗?不信试试喽

近年来,中医从临床实践中探索了失眠的发病机制,提出了一些新的辨证思路。

一。有学者认为失眠的病因病机主要表现在肝脏,影响五脏,并统一五脏实体病。提倡“五脏皆有失眠”的整体观,并提出以肝为治的辨证论治体系,兼顾其他脏腑,辨证论治,从而制定失眠的证治方案。

二。从心理情绪的角度看,心理情绪的治疗与失眠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失眠可分为忧虑型、疑心型、紧张型和抑郁型。采用RSHWHO快眠清理气消郁、清心安神治疗失眠,取得良好的效果。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全球范围内,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存在失眠症状或睡眠功能障碍。《2018年中国睡眠质量调查报告》显示,有8381%的被调查者,经常受到睡眠问题的困扰。同时,有睡眠问题的人产生各种疾病的风险,也远远高于正常人。研究表明RSHWHO快眠含有的y-氨基丁酸促进放松,抗压,集中注意力,提高睡眠品质,增加深睡眠时间。γ-氨基丁酸(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的神经递质。对学习和记忆力还有睡眠有影响。近日据外媒报道,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团队发表在发表在《抑郁与焦虑》上的研究发现,吃y-氨基丁酸可能会积极影响情,促进脑部的新陈代谢,恢复脑细胞功能,提高脑活力,改善睡眠质量,增加深度睡眠。

三。根据昼夜节律,睡眠是一种具有昼夜节律的生理活动。失眠是正常睡眠-觉醒节律紊乱的结果。根据这一规律,提出了“因势利导”治疗失眠症的方法。

四。根据心肾交集理论,所有失眠都是由“火不归根”引起的。所有的治疗方案都需要回归到“发火返根,心肾交集”的问题,失眠分为五类:肝气郁结、肾精亏虚、心火旺、经络瘀滞、痰湿阻滞。

五。肝脾治疗失眠的病因病机多与肝脾失调有关。失眠的中医治疗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注重肝脾的调节。

失眠的原因

一。急性应激的常见情况,如短暂性多动、焦虑、精神紧张、最近的哀悼、身体不适、睡眠环境的变化、跨时区的时间差异反应,可引起短暂或短期失眠。

二。常用的药物有咖啡因、茶碱、甲状腺素、可卡因、皮质类固醇和抗震颤药。一些药物的副作用可能会干扰睡眠,如头痛、焦虑、震颤等。镇静药引起的觉醒性睡眠节律紊乱。戒断反应引起的反弹性失眠。

三。心理是由过度的睡眠防御思维引起的,这往往是由于过度注意自己入睡困难,担心失眠,担心失眠对第二天工作的影响。因此,你越想尽快入睡,你就越兴奋。焦虑和焦虑使他们更清醒,难以入睡。这类失眠症约占失眠症总数的30%。

失眠的临床表现

1、入睡困难;2、不能熟睡;3、早醒、醒后无法再入睡;4、频频从恶梦中惊醒,自感整夜都在做恶梦;5、睡过之后精力没有恢复;6、容易被惊醒,有的对声音敏感,有的对灯光敏感。7、很多失眠的人喜欢胡思乱想。RSHWHO快眠能减少睡眠障碍,显著改善睡眠质量、睡眠效果、日常状态,改善白天活动状态。可能的原因是它可以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睡眠质量,但它不是催眠药。它有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作用,可以改善睡眠不良,但不是镇静剂。它能明显改善精神压力、消化问题、记忆力和注意力问题、睡眠问题、情绪波动,是最具创新性的。保健成分获奖,营养补充品获奖,并得到权威人士的认可,对上述人群很有帮助。

中药治失眠

失眠的医学治疗有其独特的见解,且效果显著。传统西药治疗失眠和抑郁症,常有副作用,易上瘾。中药有安眠药所没有的优点,即不会上瘾或依赖。中医药的现代化也使中医药在治疗失眠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山楂核、治宁植物多糖、枣枝带皮受苦,在失眠治疗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采用心理行为治疗方法,对失眠患者给予满意的治疗效果。

失眠这个头疼的问题终于可以解决了,RSHWHO快眠可以改善焦虑和失眠的状态,治疗神经衰弱。约翰·诺里斯博士在实验报告中也提到了胶原蛋白对睡眠的影响。胶原蛋白由多种氨基酸组成,每三种氨基酸中都含有甘氨酸。这些氨基酸不仅参与人体胶原蛋白的合成,而且是脑细胞中的中枢神经抑制物质,可产生中枢神经衰弱、失眠等疾病。形状的改善。因此,睡前服用胶原蛋白可以起到美容、减肥和改善睡眠的多种效果。主要作用是镇静,改善睡眠质量,提高智力和大脑,改善记忆力,提高皮肤的保水能力,减少皱纹,增加皮肤弹性。

古来有之,许多医学古籍中都有提到,失眠伴有体虚,脾虚等症状的可以适量加减五味子、麦冬、夜交藤等中药一起煎服。中药治失眠,中药调失眠七天见效的方法您收好,了解了这些不怕被睡眠问题困扰,睡不着的时候喝一杯,安心睡眠。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睡眠障碍,临床上以不可抗拒的短期睡眠发作为特点,多于儿童或青年期起病。往往伴有猝倒发作、睡眠瘫痪症、睡眠幻觉等其他症状,合称为发作性睡病四联症。

发病机制尚未清楚,可能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功能降低或桥脑尾侧网状核功能亢进有关。

病因目前未明,但可发现此病跟基因、环境因素及某些中枢神经疾病有关。对可能诱发发作性睡病的环境因素现在知之甚少,文献报道有包括头部外伤、睡眠习惯改变、精神刺激及病毒感染等。而发作性睡病与遗传基因的关系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大约8%-10%的发作性睡病患者具有家族史,患者直系亲属患病的几率为对照组的10-40倍;25%-31%的单卵双生子共患发作性睡病,提示遗传因素在其起病中有重要作用。HLA等位基因DQB10602在发作性睡病患者中有很高的阳性率,达88%-100%。

西药治疗

(一)过度嗜睡的治疗

1、中枢兴奋剂:对网状激活系统产生激活作用,发挥很强的兴奋效果.是治疗睡眠发作的有效药物。

2.其他药物:因发作性睡病与DA 的代谢有关,可通过提高突触前的DA 水平来治疗发作性睡病。

(二)猝倒的治疗

1 .去甲肾上腺素药物:可逆转猝倒发作,如地昔帕明、维洛沙秦和文拉法辛等,均能有效地对抗猝倒。

2 .三环类抗抑郁药:能增加血液中NE 等单胺类的含量,是常用的抗猝倒药物。

3.羟丁酸钠:是GABA 的衍生物,达峰时间为40 分钟,半衰期为53 分钟,用药1周后猝倒发作即减少53 %, 4 周后减少69 % ,对日间思睡、睡瘫症和人睡前幻觉等症状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三)失眠的治疗

患者如在白天使用兴奋剂后,夜间可出现失眠或睡中不宁等,此时宜选用短半衰期催眠药,如唑吡坦等睡前口服,尽量避免给予半衰期长的催眠药,以防白天睡意加重。

中医中药治疗

(一) 心脾两虚

1 症状 嗜睡,睡前多眼花幻影,神疲心悸,面色不华,苔薄白,脉细弱。

2 .治法 补益心脾。

3 .方药 归脾汤加减。

若腹胀、脘闷、纳差、舌苔腻者,加茯苓、藿香、厚朴以芳香化湿,健脾行气;睡前眼花幻影较多因心阴不足者,加麦冬、玉竹、北沙参。

(二)脾气虚弱

1 .症状 整日昏昏欲睡,面色萎黄,神倦肢怠,失眠多梦,心悸气短,健忘易惊,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弱。

2 .治法 补益气血,荣脑醒神。

3 .方药 养心汤加减

如水饮内停,心悸怔忡者,加猪苓、槟榔、泽泻;整日昏睡不醒者,加苏合香、石菖蒲、益智仁以开窍醒神。

(三)肾阳不足

1 .症状 嗜睡发作,或昏昏欲寐,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阳痿,小便清长,夜尿频数,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微弱。

2 .治法 温补肾阳。

3 .方药 右归饮加减。

若气虚血脱等,加人参重用并加白术、黄芪。

(四)髓海不足

1 .症状 怠惰嗜睡,腰膝酸软,头昏脑鸣,或耳鸣耳聋,神情呆滞,思维迟钝,精神不济,记忆力减退,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弱或细数。

2 .治法 填精补髓,健脑利窍。

3 .方药 左归丸加减。

遗精,梦交者,加生牡蛎、金樱子、芡实、莲须固肾涩精;潮热,盗汗,口干者去山茱萸、鹿甲胶,加知母、黄柏滋阴泻火。

(五)心阳不足

1 .症状 嗜卧倦怠,精神萎靡,畏寒肢冷,面色晄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2 .治法 温补心阳,补益心气。

3 .方药 桂枝甘草汤合人参益气汤加减。

畏寒肢冷甚者,去桂枝加肉桂、干姜以补火助阳,温通经脉;面色苍白血虚甚者,加阿胶、熟地、枸杞子、何首乌补血。

(六)胆热痰阻

1 .症状 昏困嗜睡, 头晕目眩,口苦口干,呕恶,胸胁满闷,舌红苔黄,脉弦数。

2 .治法 清胆化痰。

3 .方药 蒿芩清胆汤加减。

因痰浊内阻,气逆不降见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加旋覆代赭汤以益气和胃,化痰降气;若昏睡不醒者可加安宫牛黄丸醒脑开窍。

(七)暑湿伤气

1 .症状 昏困嗜睡,四肢困倦,纳呆胸满,身热自汗,头痛,口渴,大便溏泄,小便短赤,舌苔腻,脉虚。

2 .治法 清暑益气。

3 .方药 清暑益气汤加减。

若暑热较甚者,加石膏;湿浊甚者见舌苔白腻,去麦冬、知母,加广藿香、草豆寇。

(八)脾湿肝郁

1 .症状 嗜睡频作,头脑昏蒙,精神委顿,肢体沉重,倦怠乏力,月经量多,色紫有块,腰重痛,白带多,咳吐浊痰,头晕头痛,或胃脘嘈杂,神疲面晦,记忆力差,便干溲黄,舌淡红,苔白厚而腻,脉沉弦。

2 .治法 健脾疏肝,除湿醒脑。

3 .方药 完带汤加减。

白带多者加乌贼骨、芡实、煅牡蛎收涩止带;咳吐痰浊较多者加法半夏、天南星;头晕、头痛重者加菊花、川芎、天麻等。

(九)湿浊困脾

1 .症状 嗜睡频作,头脑昏蒙,精神委顿;肢体沉重,倦怠乏力,胸闷痞满,口腻纳呆,舌质淡,舌苔白厚而腻,脉濡缓或滑。

2 .治法 健脾祛湿,开窍醒神。

3 .方药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若湿痰偏盛,舌苔白滑者,加泽泻、桂枝利湿化饮;若肝阳偏亢者,加钩藤、珍珠母、代赭石息风潜阳。

(十)瘀血阻滞

1 .症状 嗜睡发作,迁延日久,神疲乏力,头脑昏沉,记忆力减退,时有头痛,失眠多梦,舌质紫暗,常有瘀点或瘀斑,脉细涩无力。

2 .治法 行气活血,开窍利脑。

3 .方药 通窍活血汤加减。

若头痛甚者加葛根、延胡索等;夹瘀血抽搐者加僵蚕、全蝎、蜈蚣。

中医针灸治疗

1 .体针

( 1 )方法1

主穴:鼻交。

配穴:神门、三阴交、太冲。

( 2 )方法2

主穴:申脉、照海。

配穴:百会、三阴交。

2 .头针

主穴:国标头针顶中线、额中线。

配穴:湿浊困脾者加额旁二线(双)、额顶带;心脾两虚者,加额旁一线(右)、额旁二线;肾阳不足者,加额旁三线(双)、枕上正中线、枕上旁线(双);髓海不足者,加额旁三线(双)。

3 .温针灸

取穴:通里、大钟、心俞、脾俞。

4 .耳穴贴压 取神门、脑干、皮质下、枕小神经点、肝、脾、心穴。

推拿按摩治疗

采用循经推运松解疗法。令患者取俯卧位,身体放松,平稳呼吸。术者位于患者右侧,用双手的拇、食、中和无名指在患者体表操作。

心理治疗

1 .发作性睡病部分患者出现反应性抑郁症状,应给患者以心理支持,增强其治疗信心,并取得家人、同事的理解与支持。

2 .行为治疗: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

3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强调有规律的工作和休息,尽量保证夜间获得充足的睡眠。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紧张。白天加强体力活动以改善白天过度嗜睡。

发作性睡病,是以不可抗拒的短期睡眠发作为特点的一种疾病。 建议到省级市级公立医院检查就诊。多于儿童或青年期起病。多数病人伴有猝倒症、睡眠麻痹、睡眠幻觉等其他症状,合称为发作性睡病四联症。 根据短暂发作性不可抗拒的睡眠或伴有猝倒、睡眠麻痹、睡眠幻觉等典型症状,一般诊断不难。 可能和遗传有关,不能治愈。 指导意见 建议治疗方案 1支持性心理治疗 要家长和本人理解本病的性质,合理安排时间,允许其上课时小睡片刻,避免参加各种危险活动。 2药物治疗 可使用加强觉醒的药物利他林、匹莫林及苯丙胺等。选择一种药物,从小剂量开始,增至出现疗效或最高剂量为止,但不宜长期服用,副作用较大。国外使用莫达菲尼治疗,国内还没上市。 3中医中药治疗 在中医师指导下用药。 不管何种药物,必须在医师指导下进行用药 平常的预防 1、应有意识地帮助孩子把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干些有兴趣的事情,尽量避免从事单调的活动。 2、让孩子保持乐观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避免忧郁、悲伤,但也不宜过于兴奋。因为兴奋失度可诱发猝倒发作。发作性睡病发病率据估计在003-005%。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发病高峰在青少年,其次是40~50岁。发作性睡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不是非常清楚。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科学家发现在许多发作性睡病的患者中均可检测到HLA-DR2基因型,其中最相关的是HLA DQB10602。在伴猝倒的发作性睡病(Nacrolepsy-Cataplexy, NC)患者中,该基因型的出现率是95%; 约95%NC患者CSF中Orexin-A水平极低甚至测不出。Siebold C等推测,发作性睡病的发生,可能与下丘脑Orexin神经元受到与DQB10602限制性T细胞介导的免疫攻击有关。临床表现:(1)白日过度嗜睡和睡眠发作 常为首发症状。患者表现为突然出现无法预计的过度睡意和不可抗拒的入睡发作,尤其在安静或单调环境下。当疲劳时,更可不分场合和时间,甚至在危险环境下,也出现睡眠发作。睡眠发作常少于1小时。短时间的小睡就可以使精神振作。(2)猝倒发作 见于65%~70%的本病患者。可与睡眠发作同时起病,也可在出现睡眠发作症状后数年起病。其特征是在情绪激动、惊吓、恐惧、愤怒等情况下全身肌肉突发无力而跌倒,反射消失,但意识清楚,为时数秒到数分钟。猝倒发作也可见于局部肌群,如头部下垂、言语含糊和眼睑下垂等。(3)睡眠麻痹 见于15%~34%的患者。发生在将入睡或刚睡醒时,表现为意识清醒状态下,出现除眼外肌和呼吸肌以外的全身躯体活动不能和言语不能,为时数秒到数分钟,患者可能极为恐惧。随后完全醒转或再入睡。(4)入睡前幻觉 见于10%~15%的患者。是在清醒至睡眠的移行过程中,出现鲜明的梦境样幻觉。以上白日睡眠发作、猝倒、睡眠麻痹和入睡前幻觉,常合称“发作性睡病四联征 ”。发作性睡病的辅助治疗:(1)一般治疗 严格遵守作息时间。睡前禁用含咖啡因的饮料等。白日加强体力活动和各种视听刺激,以改善白日过度嗜睡,从而也改进夜间睡眠。同时一些证据表明,白天合理的小睡可以改善精神状态。(2)药物治疗 ①嗜睡的治疗:传统的中枢兴奋剂, 哌甲酯(methylphenidate),以及新型“促觉醒剂”莫达非尼(modafinil)都可以减轻白天过度嗜睡症状,这些药都已获得认证用于多发性睡病的治疗。其机理在于激活突触前多巴胺能神经元活动。 ②猝倒的治疗:抗抑郁药通过激活突触前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活动,可以改善猝倒,并抑制REM睡眠。氯米帕明(Clomipramine),每日25~75mg,已广泛应用于该病的治疗。另外,氟西汀(fluoxetine)等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以及文拉法辛(Venlafaxine)等去甲肾上腺素和5-HT再摄取的联合抑制剂,均有一定疗效。

嗜睡症的产生,中西医各有说辞,在中医看来,中气不运是引起嗜睡症的主要因素。中气即是脾胃之气,根据中医理论中的“阳”主动,“阴”主静。所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时也会出现嗜睡症。《灵枢。寒热病》篇说:“阳气盛则,嗔目,阴气盛则瞑目”说明了嗜睡症的病理主要在于阴盛阳衰。中医治疗嗜睡症辨证分型而治:  (1)气血不足:素体虚弱,少气懒言,倦怠乏力,头晕作眩,心悸不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经行之际昏昏嗜睡,每以进餐后尤甚。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治宜补气养血。首选方药:十全大补汤。党参、白术、茯苓、熟地、当归、白芍药各10克,黄芪15克,川芎6克,肉桂、甘草各3克。若以脾气不足为主,宜首选香砂六君子汤以健脾益气;若血虚明显者,倍芍药、当归,加阿胶(烊化)10克,以养血充营。方中并可加石菖蒲、益智仁等药以开窍提神。  (2)脾虚湿因:素体肥胖,常伴浮肿,动则气喘,食欲欠佳,胃脘满闷,白带量多,质粘而稠。经行之际精神疲惫,头重如裹,四肢沉重,困倦嗜睡,终日昏昏嗜睡。舌苔白腻,脉濡缓。治宜燥湿健脾,益气提神。首选方药为太无神术散(《医方集解》):苍术、陈皮各12克,藿香、厚朴、石菖蒲各10克,生姜6克,红枣10枚。湿邪蕴郁化热,小便黄,舌苔黄腻者,宜酌减香燥行气之品用量,并加黄芩、山栀子各10克,薏苡仁15克,通草6克,以清热化湿。此类患者应酌加石菖蒲用量,以醒脑提神。  (3)肾精亏虚:经期倦怠善眠,耳鸣耳聋,神情呆滞。平日精力不支,腰膝酸软。月经后期,经量少。舌质淡,脉沉细。治宜益肾填精。首选方药:河车大造丸。本药有市售。伴有形寒肢冷,夜尿频而清长者多为肾阳不足,可加*羊藿12克,炮附子6克,或改右归丸以阴阳双补。

中医理解发作性睡病,本病的发病主要累及心、脾、肾,心脾失调是发病根本,病理基础治疗上以补气养血为基础,重在健脾祛湿、滋养脏腑、调和阴阳、行气于清窍,达到醒神开窍目的。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的概念由法国医生Gélineau在1880年首次提出。本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白天反复发作的无法遏制的睡眠、猝倒发作和夜间睡眠障碍。

由于本病发作时患者的警觉性与肌张力下降,严重影响学习、生活与作业能力,常被误诊为癫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精神、心理障碍。本病从发病到确诊一般经历2~10年。

发作性睡病的3个主要临床表现为日间发作性过度睡眠、猝倒发作和夜间睡眠障碍。此外,可伴有肥胖、性早熟、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代谢综合征、嗅觉缺陷及心理障碍等。

百草醒神汤:阶段一:以补气养血为基础,打通血液循环,滋养脏腑,增强人体代谢功能,清除体内浊气使病情得以控制。

百草醒神汤阶段二:针对性用药物益气健脾,滋养肝肾,打通受阻经络,化痰祛湿,升阳降阴,恢复阴阳平衡使病情得以缓解。

百草醒神汤阶段三:用药物使人体中气恢复,行气于清窍,达到醒神开窍,恢复神经兴奋在百草醒神汤的基础上诊治发作性睡病。

白天嗜睡是发作性睡病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猝倒发作是限制患者发挥正常社会功能的重要因素。由于发作性睡病患者的发病年龄较小,病程贯穿求学和个性发展时期,临床症状对患者学习和生活的影响十分严重。

本病还可导致就业困难、收入降低、失去升职机会等。发作性睡病的药物治疗具有引起直立性低血压、口干和勃起障碍等潜在风险,亦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通过社会支持,针对患者的学业、职业、生活等各方面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帮助,允许患者根据日间小睡时间安排学习与工作任务,有助于患者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另外,发作性睡病患者发生交通和工业事故的危险性增加,应尽量避免从事高危性和高警觉性的工作。

嗜睡是一种神经上的疾病,引起的原因是很多的,可能因为疾病、生活环境、压力、疲劳过度等等原因造成嗜睡。

嗜睡是一种过度的白天也经常想睡觉,并且睡眠时间太久,并且大多数发作时间并不合时宜,比如在开车甚至吃饭时都有可能。而造成嗜睡的原因颇多,主要是以下几种原因占多数。

1环境因素会造成一些患者嗜睡,比如一些患者生活比较单调,没有人说话,比较寂寞,导致情绪低落,如果再有心脏功能不是很好,或者是平时不爱运动,体力不太好的患者,就很可能导致嗜睡的症状。

2药物方面的因素,比如说安眠药之类的药物,有很大的副作用,并且药物作用时间较长,如果服用安眠药的患者同时患有低白蛋白血症之类的疾病,那么服药以后患者很容易出现嗜睡的症状。

3身体原因也会造成嗜睡,有些患者患有全身性疾病,导致体力柔弱,还有肺部患有感染的患者,还有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患者,最早期的症状就是精神不振与嗜睡。

4脑部如果出现什么病变,比如炎症或者脑部萎缩等,也会出现嗜睡的状态,如果说患者觉得是脑部出现了问题而引起嗜睡的话,那么应该尽早去医院检查。

失眠的中医辩证论治

失眠(不寐)  心脾血亏  [主证]  多梦易醒,心悸健忘,体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象细弱。  [治疗]补养心脾以生血气。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