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七情六欲是哪七情哪六欲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1收藏

中医的七情六欲是哪七情哪六欲,第1张

大家知道,人,都具有“七情六欲”。七情,是指喜、怒、思、悲、恐、忧、惊,其中以喜、怒、悲、恐为基本情;六欲,则鲜为人知,佛经《智度》谓之为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想欲,其中以色欲为最。

众所周知,欲起于心,情感于外,欲是情为病的生理基础。六欲不遂,便有七情之病。据之,历代学者谈及养生保健,或着眼于主张“绝欲”,或致力于外,提倡“无为”。古代嵇康曾提出过养生“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

人们要想对“七情六欲”和嵇康的“五难”科学掌握,那是极难之事,而且也没有必要。只能遇事尽量注意,以免影响身心健康罢了。

报纸上登过,有一个人一生多坎坷,于“不惑”之年,给自己写下了这样的座右铭:“生不留恋,死不恐惧,荣不追求,辱不回避。”好一派洒脱。结果,此君活到“古稀”之年仍很健康。相反,有些人常为一些区区小事而暴跳如雷,彻夜难眠,发不完的牢骚,讲不尽的怪话,火冒三丈,他人不易劝下,长期埋在心底,经常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这样,势必要影响身心健康。

在生活的道路上,人人都会遇到形形色色、大大小小、不同情况的问题,要适应生活,就要在各自的生存条件下,通过适者生存和不适者被淘汰的自然法则,一代一代地延续下来。人的七情六欲,就是物种进化至人类,给人类至真、至善、至美的礼物,使人类的生活波澜壮阔、繁华似锦。不难设想,如果人没有情欲,不就成了行尸走肉如果人绝了欲,凡事无为,人不就成了植物人社会也将不成为社会了。

宋代的宋祁,不愧为翰林大学士,其在《宋景文公笔记》中说:“喜怒,人所未尝无也。多忧伤神,多思伤志,过乐丧寿,喜极气散,怒极气搐而不下。若使吾心为邮候,忧而喜怒,至而不久舍;毋令少宿则善矣。若有留,彼其以我为囊橐矣。精神至极。”人生在世,不可能、没有喜怒哀乐,偶尔碰上七情六欲,最好把它视作过眼烟云,事过则忘,不要把它长时间地放在心里,以致干扰和煎熬自己的灵腑。否则,喜怒哀乐有所留滞,那么,我们的清净身子,岂不成了情欲的囊橐了吗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七种情志活动·七情 41 七情 411 喜 412 怒 413 忧 414 思 415 悲 416 恐 417 惊 42 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43 七情的致病特点 431 七情皆从心而发 432 直接伤及内脏 433 影响脏腑气机 434 多发为情志病 435 病势变化与情志关系密切 5 药物配伍的七种不同作用·七情 51 单行 52 相须 53 相使 54 相畏 55 相恶 56 相杀 57 相反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七情 1 拼音

qī qíng

2 英文参考

seven relation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even modes of emotio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even emotion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七情:1七种情志活动;2药物配伍的七种不同作用。

4 七种情志活动·七情

七情是人的情志活动的统称,具体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这是人类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应[1][2]。

若将七情分属于五脏,则可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分属于心、肝、脾、肺、肾,称为五志[3]。在正常的情况下,七情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和现象所作出的七种不同的情志反映,一般不会使人发病[3]。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感 ,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4]。例如不理想的生活、工作环境、天灾人祸以及社会动荡、经济状况变迁等等,均可引发七情而导致疾病[3]。《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七情又包括某些内脏病变而继发的病态情志活动,如《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肝气虚则恐,实则怒。”[5]

七情能否导致发病除七情强度外,还与机体本身的耐受、调节能力有关。七情致病与六*不同,六*自肌表、口鼻由外而入,侵犯人体,故称为外感六*;七情则直接影响有关的内脏而发病,病由内生,因而又称为“内伤七情”。

41 七情 411 喜

喜属正常的情志活动,但暴喜无度,则可成为致病因素[6]。《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心在志为喜。”《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喜则气缓。”《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喜怒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黄帝内经素问·阴 阳应象大论》:“暴喜伤阳,暴怒伤阴。”

412 怒

恼怒过度可引起脏腑气血病变,脏腑气血病变可出现情绪急躁易怒[7]。《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暴怒伤阴”,“怒伤肝”。《素间·四时刺逆从论》:“血气上逆,令人善。怒。”《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灵枢,本神》:“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413 忧

忧虑过度可引起内脏病变[8]。《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忧伤肺。”《素问,宣明五气篇》:“(精气)并于肝则忧。”《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愁忧恐惧则伤心。”

414 思

思即思虑。《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思虑过度可致气机郁结,甚而伤及脾的运化功能[9]。《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思则气结。”《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思伤脾。”

415 悲

悲哀过度可伤脏气,而内脏病变亦可致易悲之症[10]。 《黄帝内经灵枢·口问》:“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本神》:“心气虚则悲。” 《素问,宣明五气》,“(精气)并于肺则悲。”

416 恐

因恐惧过度引致脏气病变,内脏病变可出现气怯惊恐[1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恐伤肾。”《黄帝内经灵枢·口问》:“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散,经络厥绝,脉道不通。”《素问,举痛论》:“恐则气下。”《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肝肝气虚则恐。”

417 惊

惊为生理名词。七情之一[12]。

42 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人体的情志活动与脏腑气血有着密切的关系。《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可见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五脏的精气血。因此,情志活动,与五脏有相对应的规律。即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毫无疑问,内在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到情志的变化,如《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反之,七情太过也会损伤相应的内脏,引起七情致病。[3]

43 七情的致病特点

七情直接影响内脏,使脏腑气血失调,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概括起来,七情致病具有下列五个特点[13]:

431 七情皆从心而发

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既主宰人体的生理活动,也主宰心理活动,包括情志活动。人的七情都是外界 通过人的感官内传于心,由心所作出的反映,所以说七情皆从心而发。七情从心而发之后,不同的情志,会影响到与之相应的内脏,如张介宾在《类经》中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予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又说:“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432 直接伤及内脏

由于五脏与情志活动有相对应的关系,因此,七情太过可损伤相应的脏腑。例如心主喜,过喜则伤心;肝主怒,过怒则伤肝;脾主思,过思则伤脾;肺主忧,过忧则伤肺;肾主恐,过恐则伤肾。但临床上并非绝对如此,因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黄帝内经灵枢·口问》曰:“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说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七情发生之处,故七情太过首先伤及心神,然后影响到其他脏腑,而引起疾病,所以心在七情发病中起著主导作用。

心主血而藏神,肝藏血而主疏泄,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从临床上看,七情致病以心、肝、脾三脏为多见。如惊喜伤心,可致心神不宁,出现心悸、失眠、健忘,甚则精神失常等症。郁怒伤肝,肝经气郁则见两胁胀痛,善太息,咽中如有物梗阻等症;或气滞血瘀则见胁痛,妇女痛经、闭经、症瘕等症;怒则气上,血随气逆,可见呕血,晕厥等症。思虑伤脾,脾失健运则可见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泄等症。

433 影响脏腑气机

七情主要是通过影响脏腑气机,导致气血运行紊乱而发病的。

(1)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上逆,血随气逆,并走于上。临床上常见气逆的症状有:头胀头痛,面红目赤,呕血,甚则昏厥卒倒。《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也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

(2)喜则气缓: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心情平静、舒畅。作为致病因素的喜则是指暴喜过度可使心气涣散不收,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能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的症状。故《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3)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会损伤肺气,从而出现气短,精神萎靡不振,乏力等症。故《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说:“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4)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临床上常见的气泄于下的症状有两便失禁,甚至昏厥、遗精等。《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说:“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

(5)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损伤心气,导致心气紊乱,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出现心悸、惊恐不安等症状。

(6)思则气结:是指思虑过度,导致脾气郁结,从而出现纳呆、脘腹胀满、便溏等脾失健运的症状。

七情也可以影响到人体血液,因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因而,怒则气上不仅可有头胀头痛,也可出现咯血、呕血等症。其次,七情造成气逆、气下等气机失调的方式并不是绝对的,如惊可致气乱,有时也引起气下。此外,七情所致的证候在疾病过程中也可出现面赤口苦、心烦易怒、失眠以及吐血、衄血等症称为“五志化火”。五志化火多由于气郁过久化热所致,故《临证指南医案》华岫云按曰:“郁则气滞,气滞久必化热”。气郁不仅可以化火,也可引起痰郁、湿郁、食郁、血郁等。

434 多发为情志病

七情致病不仅可引起痿证、瘰疬等表现为躯体疾患的心身疾病,还常可导致癫狂、惊悸等表现为精神失常为主的精神病。从临床实际看,虽然各种致病因素都有可能引起情志失常的病证,但以七情致病为多。这是因为七情虽能影响各有关脏腑,但主要影响到主宰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心,所以七情致病多可发为情志病证。

435 病势变化与情志关系密切

七情所致的病证,其病势变化与七情关系十分密切。例如,临床上七情内伤导致肝气失调出现的梅核气、胃脘痛,以及腹泻等病证,往往会因情志 而病势明显加重。这也可以说是七情致病的特点之一。

5 药物配伍的七种不同作用·七情

七情(seven relations[14])指药物配伍的七种不同作用。见《神农本草经》。即单行、相使、相须、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的合称[14][2]。说明中药配伍后药效、毒性变化的关系[1]。

51 单行

单行为药物配伍的七情之一[15]。出《神农本草经》。指单用一味药,以起应有的效能[15]。如甘草汤、独参汤等[15]。

52 相须

相须为药物配伍的七情之一[16]。出《神农本草经》。两种性能相类的药物同用,以互相增强作用[16]。如知母配黄柏[16]。

53 相使

相使为药物配伍的七情之一[16]。出《神农本草经》。两种以上药物同用。一种药为主,其余药为辅,以提高其药效[16]。如款冬花配杏仁[16]。

54 相畏

相畏为药物配伍的七情之一[16]。出《神农本草经》。利用药物的互相抑制作用,以减少或抑制某一药物的有害成分,而发挥临床效能[16]。如半夏畏生姜,因生姜能抑制半夏的毒性[16]。

55 相恶

相恶为药物配伍的七情之一[16]。出《神农本草经》。一种药物能减弱另一种药物的性能[16]。如生姜恶黄芩,因黄芩能减弱生姜的温性[16]。

56 相杀

相杀为药物配伍的七情之一[16]。出《神农本草经》。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中毒反应,如绿豆杀巴豆毒[16]。

57 相反

这个要看站在哪个层面来理解,基本的含义来自于中医,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志活动,用在中医实施的角度来说,又指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杀、相反这七种药物配伍的方法。除此之外,儒家、道教、佛教均有不同的阐述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专现象,不会使人发病。但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性的情志刺激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而又不能适应时,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就会导致疾病的属发生;这时的七情就成为致病因素,而且是导致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故称为伤七情。

关于“七情”,在《佛学大辞典》中,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种感情:喜、怒、哀、惧、爱、恶、欲。现代中医书籍中普遍记载为:喜、怒、忧、思、悲、恐、惊。

人是一种很感性的动物,遇到好事会喜悦高兴,遇到坏事会愤怒悲伤,还有恐惧惊讶等情感。这七种情感每个人都有,本来是属于人之常情。你如果使用得当,会发挥正面积极的作用,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有利。

而如果使用不当,用得太过,则有百害而无一利。尤其是对于我们学佛修行之人,对于这七种情感,一定要能够控制住它,不要感情用事,不能随着七情而随意地牵动。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每天都非常非常地开心,殊不知,如果你欢喜过度了,也是有害处的。

七情变化的个体差异:

1、体质差异。

个人体质不同,对于七情刺激的承受力也有所不同。例如,面对触目惊心的险境,心胆强的人不会害怕能够坦然应对,七情亦无所波动;而心胆怯者则容易导致惊、恐之情过度。

2、性格差异。

人对于七情的耐受能力与性格和意志关系较大。性格乐观的人,遇到事情能够心平气和、沉着应对,所以不容易受到七情刺激。而性格抑郁的人,心胸狭窄,感情容易发生波动,因而容易受到七情的刺激。

3、年龄差异。

幼儿没有发育成熟,非常容易受到惊、恐之情的影晌。成年人面对复杂错乱的社会,容易受到怒的影响。老年人常有孤独之感,容易悲伤、思虑过度。

4、性别差异。

男性属阳,以气为主,不易受到外界情志的刺激;即使七情过度,也常表现为狂喜或大怒,不易抑郁。女性属阴,以血为主,女性多情而柔弱,比男子更容易受七情所伤。

对于“七情”,医家、佛家都有自己不同的介绍,对于中医学来说,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志,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医对七情的具体介绍。

中医七情的基本概念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属人人皆有的情绪体验,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只有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损伤机体脏腑精气,导致功能失调,或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调节能力低下,因而导致疾病发生或诱发时,七情则称之为“七情内伤”。

情志是中医学对情绪的特有称谓,即是对现代心理学中情绪的中医命名。比较中医学和现代心理学有关对情绪的认识,可以明确:情志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进行认知评价而产生的涉及心理、生理两大系统的复杂反应,具有内心体验、外在表情和相应的生理和行为的变化,可发生在一定的情景之中,其反应和表达方式与个体心理、生理状态有关。情志不同于神志,不象意识那样是人脑的特有机能,不能象意识那样对客观事物进行反映,也不能象思维那样对事物本质进行抽象和概括。因此,情志是不同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一类心理现象。

七情与情志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情志是对包括七情在内的所有情志特征与属性的抽象和概括,七情则是情志概念下的具体的七种情志。

是伴随愿望实现、紧张情绪解除时的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情绪研究认为:快乐是指盼望的目的达到、紧张解除时的情绪体验。愿望实现是喜的来源。机体的脏腑精气充盛,气血和调,生命状态良好,则感受敏锐且对生活期待高,易于对愿望实现产生相应的内心体验并感受到心身的喜悦。喜的情绪体验的关键特征是紧张的解除和轻松、愉快的体验。

是由于愿望受阻、行为受挫而致的紧张情绪的体验。怒与其他情绪不同,单纯体内气血冲逆足以导致怒的产生。因此,机体气血亢逆的内在变化,外界因素阻碍个体愿望实现,是导致怒产生的基本条件。

是对所面临问题的解决看不到头绪,心情低沉并伴有自卑的复合情绪状态。其情绪范围较广,包括从轻微的一时性的忧郁体验到较严重的难以自行恢复的忧郁状态。一般轻者曰忧,中度者称为忧郁,重度忧郁则称为郁症。忧郁以情绪低落、兴趣减低甚或丧失为特征,机体活动水平也处于低下状态,故伴有性欲低下、活动减少等相应表现。

是对所思问题不解,事情未决,思虑担忧的复合情绪状态,通常称为忧思。思虑与忧郁相近,均有脏腑精气不足的内在因素及情绪低落的特征。但思虑尚伴有轻微焦虑,即对所面临的环境感到压力、所考虑的问题感到担忧的心理负担,其思维是正常的活跃的。而忧郁不同,其思维以迟钝呆滞为显著特点。

是指人失去所爱之人或物,及所追求的愿望破灭时的情绪体验。悲有程度的不同,轻微曰难过,稍重可谓悲伤,再甚则曰哀痛。产生悲的外界原因是失去所珍重的人或物和所追求的愿望的破灭,内在因素则是个体的脏气虚衰。悲与喜具有对立属性,表现在对社会事件的满足与破灭、脏腑精气的亏虚与充实两个层面上。

指遇到危险而又无力应付而引发的惧怕不安的情绪体验。恐惧产生的外在因素是面临威肋而无能为力,这是导致恐惧的关键原因。另外,看到或听到恐怖情景,即使并非亲身经历也能产生恐的情绪体验。恐的内在因素主要为脏腑精气亏虚。

指突然遭受意料之外的事件而引发的紧张惊骇的情绪体验。产生惊的关键是意外之事不期而至。惊虽多由外发,但常伴随其他情绪体验,以复合情绪状态存在。如因已盼望之事不期而至产生的惊喜,突遇险情而险未至的惊吓,遭受不测风云而前景未卜时的惊恐等。恐和惊不同,体验较单纯,主要为惧怕不安,伴随逃脱的企图行为,而惊可伴喜亦可伴恐。

七情代表中医学对人的基本情绪的认识。除七情之外,爱与恨、自豪与羞涩、尊严与蔑视等,也是人类基本的情志表现。

追先贤之遗志,继古医之传承

我们的一代宗师英年早逝,是因为年轻的时候治眼病,药严重伤到了脾胃,所以后来哪怕他成了大医学家,也没能调理好。

作为一代名医,肯定会想办法治疗自己的脾胃,或者说调理自己的身体。但是即便如此,却也无法逆转自己脾胃受损之事,所以脾胃受损真的是非常麻烦的大问题。

我们讲 养生 ,第一个重要的就是告诉大家要善待脾胃,脾胃在五脏中是非常特殊的,它是五脏之母,所有脏器都需要脾胃运化出来的气血来滋养。

所以中医说,只要这个人脾胃功能还好,不管他得了什么病,人就能一直活着。

中医和西医在看法上有很大的不同,西医中很多治不好的病,在中医里都能找到治疗的办法,像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还有慢性的肝病乃至肿瘤,中医都有治好的病例。

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一百多年前,包括我们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胡适先生还有伪政府的汪精卫,他们都是反对中医的代表人物。

但是就在1920年,胡适得了糖尿病,还引起了非常严重的并发症——肾炎, 而他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物,接触到的也是顶尖的西医科学,但是依旧治不好。

胡适在日记里写下了“在劫难逃”这样的话,几乎就已经是在等死了,就在这时候,他的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位当时的中医名医——陆仲安,胡适吃了他三个月的药就痊愈了。

一直到1962年胡适心脏病突发去世,他的糖尿病和肾炎也没有再犯过。

糖尿病发展到肾炎的程度,可以说已经非常严重了,但是最后却是中医高手药到病除,其实像高血压风湿病还有慢性病,被中医治愈的例子有很多。

那么中医就没有治不好的病吗?当然有,比如黄元御老家那个为了测试黄元御医术的年轻人,趴在地上导致自己死亡,包括黄元御自己的脾胃受损,终生都没有彻底调理过来。

那么黄元御留下的经验是什么呢?

当一个病的病根在于脾胃,而脾胃受损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病就治不好了。不管表面上看是轻还是重,都治不好的。那么脾胃的重要性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

人是铁饭是钢,不管什么人都要吃饭,脾胃把饭里面的营养运化成气血,脾胃不好的人运化能力差,人家吃一斤营养就够了,你吃两斤还不够,这身体肯定不 健康 。

一般情况下,我们除了急病突发需要去医院输液手术,那么慢性病更多的还是靠吃药,这无论是食疗吃营养素还是吃中药或者西药,都要靠吃进去用脾胃来运化输送到全身,达到治病的目的。

所以你看,有点资质的老中医在开药的时候,方子里总会有山药,茯苓或者是人参这一类调理脾胃的药。我们之前也花了很长的时间来给大家介绍脾胃的重要性,就是因为它非常特殊。

黄元御本来就在年轻治眼病时吃药导致脾胃受损,这是他生病最后死去的一个基础条件,但是自从他开始学医就一直在好好护理脾胃,没有加重情况的恶化,所以也一直相安无事,但是,是什么原因导致它一下爆发,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最终致死呢?

因为这件事黄元御受到了非常大的惊吓,吓得人呢是魂不附体,接着就生病了,这一病,就没能再好起来。中医向来重视情志对身体的影响,那么什么是情志呢?说白了,就是人的各种情绪。

这七种情绪中,忧和悲比较接近,可以合并成一个,恐和惊也比较接近,也可以合并,那么这样就只有五种了,七情就变成了五志。

有个词叫七情过用,也就是说当七情五志变化过于剧烈的时候,就会对脏器造成伤害,五志对应五脏。

我们上学时有篇课文叫《范进中举》,里面就写的是50多岁的范进因为终于考中了举人,太过开心竟然给高兴疯了,这时候是他的屠夫老丈人给了范进一个大嘴巴,他才清醒了过来。这么来看,打耳光也能治病?

元气从脾胃出来,先到肝,然后上升到心,接着从心下降到肺,最后降到肾,那么也就是说,元气本身是从脾胃到肝到心到肺再到肾。

结果范进突然受到了剧烈的情绪波动之后,肺里的元气没有下降反而向上冲了,就这一下堵住了心脉,这在中医里叫做痰迷心窍。

发了疯的范进被平时就怕的老丈人打了一个耳光,才恢复了神志,清醒了过来。

那么我们再来看,情志为什么能影响到脏器?是因为情志能影响气的运行,影响了气,也就等于是影响了五脏。

人一生气脸就通红,双眼布满血丝,我们有个成语叫“怒发冲冠”,它是怎么来的呢?

秦朝末年,以项羽和刘邦为代表的两支起义军反抗秦朝残暴的统治。而在后期,项羽感觉到了刘邦对他的威胁,便设下了 历史 上著名的“鸿门宴”请刘邦赴宴。

宴会进行到一半,项庄借着舞剑助兴的名义,两方人差点打了起来,而刘邦手下大将樊哙一看如此,就非常愤怒的冲了进来。

这就是怒气则上,五脏中,肝主管元气上升,但是元气在体内是匀速缓慢稳稳的运转,就好比自然界里的水蒸气,也是需要一点点蒸发上升才能滋养万物,如果水蒸气非常大力量一下冲上去,不仅不能滋养万物,还会变成龙卷风造成破坏。

那么再比如忧伤肺,《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就是典型代表,整天伤心来伤心去郁郁寡欢,结果呢,悲则气消,元气都消散了,拿什么来给身体消耗运转?最后就落了个香消玉殒的下场。

那么五脏中,消耗元气最厉害的就是肺,肺主肃杀,肺宣胃气,胃和肺负责把一部分元气散布到身体的表面去,用来抵挡风寒湿邪的入侵,万一有没挡住的入侵人体,肺还要负责把它们都杀死。

但是如果长期悲伤造成元气消散,肺的负担就会加重,所以忧和悲会伤肺,你看林黛玉,最后就是生了严重的肺病咳血而死。

黛玉没事儿就自哀自怨

这样大家应该对情志如何影响五脏有了初步的了解,回过头看黄元御,他这病就是因为恐惧伤到了肾。中医讲恐则气下,受到惊吓元气往下跑不再上升了,就伤到了肾阳。

元气升不起来,人的表现就是面色煞白,毫无血色,这就是因为气血上不去了,而这也只是最初级的症状,更严重一点就会心跳加速,这又是为什么呢?全身气血不够了,身体就会命令心脏多跳几下,去满足供血供氧的需求。

再者受到惊吓后会睡不好,因为心神受损,所以睡不好。更严重的惊吓,就会当场吓得屎尿齐流,因为肾司二便,肾气不足的时候,大小便也会不受控制。

郭老师也曾经遇见过一个相似的例子,90年代末,一个小孩因为感冒发烧治疗不太及时变成了哑巴。当年医疗条件不怎么好所以给耽搁了。

哑巴了之后,这孩子的爸爸就带着他四处求医问药,想尽办法却没有好转。直到来到了郭老师曾经工作的医院,碰到了郭老师。

这办法听起来对小朋友确实不好,五岁的小孩听见不要他了非常害怕,而且他爸爸还非常凶,任凭他怎么哭都没有用,结果真的扔下他转头就走。

这孩子看着爸爸越走越远,情急之下竟然真的喊出了爸爸,父子俩在城墙上抱头痛哭,这孩子的哑巴,也算是治好了。

黄元御英年早逝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最重要的脾胃和肾受损,所以他即使医术再高却也无力回天。西医里认为的一些小毛病,在中医看来却如临大敌。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啥症状一定要重视,如果处理不及时,再治疗可就晚了,为啥要看大白话说中医,是因为日常生活当中一些大家会疏忽的情况,在大白话说中医里会讲到,所以坚持收看大白话说中医,可以了解如何保护自己的身体 健康 。

▇ 注1:本文整理自《大白话说中医》系列节目,为了方便阅读,内容有删节。

▇ 注2:文章及音频当中提到的中药方以及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要使用,请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请勿自己盲目使用。

喜欢郭老师的话,请点击↓↓↓

中医的七情六欲是哪七情哪六欲

大家知道,人,都具有“七情六欲”。七情,是指喜、怒、思、悲、恐、忧、惊,其中以喜、怒、悲、恐为基本情;六欲,则鲜为人知,佛经《智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