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时期嫦娥的形象是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4收藏

先秦两汉时期嫦娥的形象是,第1张

先秦两汉时期嫦娥的形象是人头蛇身。

嫦娥

嫦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又名恒我、恒娥、姮娥、常娥、素娥,羿之妻,因偷吃了不死药而飞升至月宫。嫦娥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商朝卦书《归藏》。而嫦娥奔月的完整故事最早记载于西汉《淮南子·览冥训》。

东汉时期,嫦娥与羿的夫妻关系确立,而嫦娥在进入月宫后变成了捣药的蟾蜍。南北朝以后,嫦娥的形象回归为女儿身。

汉画像中,嫦娥人头蛇身,头梳高髻,身着宽袖长襦,身后长尾上饰有倒钩状细短羽毛。南北朝以后,嫦娥的形象被描绘成绝世美女。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曾把宠妃张丽华比作嫦娥。唐朝诗人白居易曾用嫦娥夸赞邻家少女不可多得的容貌。

先秦时期,《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二,此始浴之”(有个女子正在替月亮洗澡,她是帝俊的妻子常羲,生了十二个月亮,这才开始给月亮洗澡)。

羲、仪、娥三字古音相同,毕沅注解《吕氏春秋》认定嫦娥的“前世”为常羲:“‘尚仪’即‘常仪’,古读‘仪’为‘何’,后世遂有‘嫦娥’之鄙云。”

西汉,《淮南子·览冥训》在奔月神话中加入羿的元素:“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何则?不知不死之药所由生也。”(羿从西王母处得到长生不老药,被姮娥偷走吞下奔月,羿怅然若失,因为他不知道长生不老药的药方和制作方法)

南北朝以后,嫦娥的形象从蟾蜍回归为女儿身。南朝宋时期,颜延之《为织女赠牵牛》:“婺女俪经星,姮娥栖飞月,惭无二媛灵,托身侍天阙。”

以姮娥与婺女并举,且不再提及化身蟾蜍之事。而谢庄《月赋》“引玄兔于帝台,集素娥于后庭”,徐陵《玉台新咏序》“麝月与嫦娥竞爽”,或引嫦娥于天帝后庭,或举皓月以媲美,嫦娥一跃而为美丽的“月中嫦娥”、“广寒仙子”。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扩展资料

嫦娥,是中国神话中的月宫仙子。《山海经》中古天帝——帝俊的女儿、大羿之妻,其美貌非凡,本称恒娥(姮娥),因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而改称娥,又作常娥。也有称其姓纯狐,名嫄娥。

神话中因服用大羿自西王母处所求得的不死药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亮上面的广寒宫之中。在东汉之前,无资料明指嫦娥与羿是夫妻关系,《归藏》对照卦象解释可能为夫妻。

直到高诱注解《淮南子》才指明嫦娥是后羿之妻。在部分民间传说中,将嫦娥与道教神话的月神太阴星君合并,尊称为月宫黄华素曜元精圣后太阴元君,或称月宫太阴皇君孝道明王,作女像。

另有观点认为:

《吕氏春秋·勿躬》有句云“尚仪作占月”,清人毕沅作注说:“尚仪即常仪,古读'仪’为'何’,后世遂有嫦娥之鄙言。”

即认为嫦娥的原型是《山海经·大荒西经》所记“生月十有二”之常羲。但显然该观点没有考虑到,早期战国古籍里记载的嫦娥本名是“恒娥”,直到汉代因避讳才被改成嫦娥。

导读 :昨天凌晨,我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发射成功,国人无不欢欣鼓舞。在我国,嫦娥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然而,嫦娥并非这位月中女神原来的名字,她的名字原本叫“恒娥”。

西汉时,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人著《鸿烈》。此书后来称《淮南鸿烈》,又称《淮南子》。《淮南子·览冥训》曰:“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东汉高诱《淮南子注》曰:“恒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恒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到长生不老之药,没有来得及吃,被他的妻子恒娥偷着吃了。恒娥偷吃仙药后得了仙气,飞到月亮上,成为月中精灵。

“恒”有经常、长久、固定不变的意思,也意味着持久不变的意志。东汉许慎所撰《说文·二部》曰:“恒,常也。”南朝梁陈之间顾野王所撰《玉篇·心部》亦曰:“恒,常也;久也。”

今天的“恒”字在上古时期有两种写法。一种写法从“月”,左边是“忄”(有的无“忄”),右边是“二”字之间夹一“月”字,即“亘”字(见图一)。《说文》:“古文‘恒’从月。”《诗》曰:“如月之恒。”古文字学家商承祚教授《〈说文〉中之古文考》曰:“(甲骨文、金文中,‘恒’字)皆从月。既云古文从月,又引《诗》释之,则原本作‘亘’。”可见由“忄”和“亘”组成的“恒”字是“恒”的本字。

“恒”字的另一种写法从“日”,即左边“忄”不变,右边“二”字之间夹一“日”字,即“亘”字。这种写法也不少,最著名、与今天的“恒”最接近的要数东汉时期《郙阁颂》里的“恒”。

所以“恒”与“恒”在古代是通用字,也可以说“恒”是“恒”的俗字。明末张自烈《正字通·心部》曰:“恒,俗‘恒’字。”

由于“恒”、“恒”通用,所以在不少古籍中,恒娥常常被写作“恒娥”。后来,有人根据恒娥的性别,把“忄”旁儿改作女字旁儿,派生出一个“姮”字。于是恒娥又写作“姮娥”,有时候还简称“姮”。南朝梁陈之间顾野王所撰《玉篇·女部》曰:“姮,姮娥也。”可见最晚南朝时“姮”字已出现,恒娥可以写作“姮娥”了。

“姮”既然是“恒”的俗字,姮娥便经常出现在古人不同的著作中。如:五代和凝《柳枝》词:“不是昔年攀桂树,岂能月里索姮娥”北宋晏几道《鹧鸪天》词:“姮娥已有殷勤约,留著蟾宫第一枝。”清人蒲松龄《聊斋志异·邢子仪》:“朱在云中言曰:‘下界人勿须惊怖,我,月府姮娥也。”古人用恒娥借指月亮时,也经常把恒娥写作“姮娥”。

恒娥后来又被叫做“常娥”。这与古代的避讳有关。在我国封建时代,君主和尊长的名字是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的。著书、言谈、写文章时遇到这些字,要设法避免,这叫“避讳”。

常用的避讳手法有三种:改字、空字、缺笔。其中改字用得最为普遍。北岳恒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可是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没有恒山,只有常山。因为汉文帝姓刘名恒,“恒”字是不能出现在书中的,于是司马迁采用改字的避讳手法,将“恒”改成了“常”。同样,商纣王之同母庶兄,名微子启,在《史记》中被写成了微子开。因为汉景帝姓刘名启。

也是由于汉文帝姓刘名恒,为了避文帝讳,恒娥必须改名。又由于“恒”、“恒”的意思是“常”,恒娥于是被改成了常娥。唐朝诗人李商隐有一首咏嫦娥的诗。诗曰:“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常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诗的题目就是《常娥》。

后来,人们又根据常娥的性别,在“常”的左边加上了女字旁,于是常娥又被写作“嫦娥”。

今天,人民大众不再叫她的曾用名恒娥、恒娥、姮娥或者常娥了,统统都称嫦娥。

严格来说,张白忍吕洞宾不是《西游记》中的人物,而嫦娥和唐僧则是其中的经典角色。

嫦娥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据传说,她是月宫的仙女,因为误食了长生不老药而飞升月宫,成为了月宫中的仙女。

唐僧则是《西游记》中的主角之一,他是真实历史人物唐朝的高僧玄奘。他带领孙悟空、猪八戒和沙悟净一起前往西天取经,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成功取得真经。

吕洞宾则是中国道教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有着许多神话传说。在书中有提及,但并不是《西游记》中的人物。

张白忍据说就是玉皇大帝,但在书中没有具体的说法。

所以,张白忍和吕洞宾不是《西游记》中的人物。

                                   

很久以前,后羿到山中狩猎的时候,在一棵月桂树下遇到嫦娥,二人结为夫妻。

后来,后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不死药,交给嫦娥保管。嫦娥在逢蒙偷窃不死药时情急之下吞了药后飞到了天上。她不忍心离开后羿,便留在月亮广寒宫。

后羿听说娥奔月之后,痛不欲生。月母为二人的真诚所感动,于是允许嫦娥每年在月圆之日下界与大羿在月桂树下相会。

扩展资料:

嫦娥,是中国神话中的月宫仙子。《山海经》中古天帝——帝俊的女儿、大羿之妻,其美貌非凡,本称恒娥(姮娥),因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而改称娥,又作常娥。也有称其姓纯狐,名嫄娥。

神话中因服用大羿自西王母处所求得的不死药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亮上面的广寒宫之中。

在东汉之前,无资料明指嫦娥与羿是夫妻关系,《归藏》对照卦象解释可能为夫妻。直到高诱注解《淮南子》才指明嫦娥是后羿之妻。在部分民间传说中,将嫦娥与道教神话的月神太阴星君合并,尊称为月宫黄华素曜元精圣后太阴元君,或称月宫太阴皇君孝道明王,作女像。

另有观点认为:

《吕氏春秋·勿躬》有句云“尚仪作占月”,清人毕沅作注说:“尚仪即常仪,古读'仪’为'何’,后世遂有嫦娥之鄙言。”即认为嫦娥的原型是《山海经·大荒西经》所记“生月十有二”之常羲。

但显然该观点没有考虑到,早期战国古籍里记载的嫦娥本名是“恒娥”,直到汉代因避讳才被改成嫦娥。

参考资料:

-嫦娥奔月

嫦娥是高辛(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人。

嫦娥,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人物。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之一帝喾(天帝帝俊)的女儿、后羿之妻,其美貌非凡,本称姮娥,因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忌讳而改称嫦娥,又作常娥。也有称其姓纯狐,名嫄娥。神话中因偷食大羿自西王母处所求得的不死药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亮上面的广寒宫之中。

扩展资料

嫦娥,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之一帝喾(天帝帝俊)的女儿、后羿(大羿)之妻,其美貌非凡,本称姮娥 ,因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忌讳而改称嫦娥,又作常娥。

据说嫦娥与后羿开创了一夫一妻制的先河,后人为了纪念他们,演绎出了嫦娥奔月的故事,民间多有其传说以及诗词歌赋流传。 

在神话传说中,嫦娥因偷食大羿自西王母处所求得的不死药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亮上面的广寒宫之中。 在东汉之前,无任何资料显示嫦娥与羿是夫妻关系,直到高诱注解《淮南子》才指出嫦娥是后羿之妻。

后来道教在其神话中,将嫦娥与月神太阴星君合并为一人,道教以月为阴之精,尊称为月宫黄华素曜元精圣后太阴元君,或称月宫太阴皇君孝道明王,作女神像。

-嫦娥

有的

德州武城的嫦娥奔月雕塑。

可狂妄的太阳们没把后羿放在眼里,不听后羿的劝告,仍然我行我素,在天上观风赏景。一气之下,后羿登上了一个大的高山,运足神力拉弓射箭,随着神箭的射出,一个太阳化作金鸟落了地。后羿的倔脾气大着呢,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连发八箭,先后射掉了九个太阳。这就是后羿射日的经过。

哪知,帝俊见后羿杀死了自己的儿子,开始记恨于他,虽心怀不满却又不好当面指责,就以让后羿协助尧帝治国为名,将其永远贬到了人间。封后羿为有穷国的部落长,后羿忍受委屈,在人间居住下来,并且时刻准备着找机会重返天界。神仙脾气大,也记仇哪!

不知道过了多少年,后羿娶了邻近美丽善良的村姑嫦娥为妻。夫妻恩爱倒也其乐融融。

有一天,后羿到昆仑山上访友求道,巧遇在此经过的西王母神女,便向王母求得了一包灵丹妙药,无论是谁只要服下此仙药,即能升天成仙,但是这药只够一个人的剂量。后羿得到此药后,却又舍不得美丽动人的嫦娥,不想一个人升天,就随手把此药交给嫦娥保管啦。嫦娥嘴快到处宣扬,这事被很多人知道了。有一年八月初,后羿率部落子民外出去打猎,部落里一位叫蓬蒙的人,谎称自己身体不舒服,留在部落。他知道后羿走远了,就手持宝剑闯入嫦娥内宅,威逼嫦娥交出灵丹妙药。为了阻止小人成仙,危急时刻嫦娥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灵丹妙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的原名是“恒娥”

嫦娥的原名是“恒娥”。西汉时,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人著《鸿烈》。此书后来称《淮南鸿烈》,又称《淮南子》。《淮南子•览冥训》曰:“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 恒娥窃以奔月。”东汉高诱《淮南子注》曰:“恒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恒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文中记述了嫦娥奔月传说的由来: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到长生不老之药,没有来得及吃,却被他的妻子恒娥所食。恒娥吃得仙药后得了仙气,飞到月亮上,成为月神。

“恒娥”变为“姮娥”

“恒”有经常、长久、固定不变的意思,也意味着持久不变的意志。今天的“恒”字与“恒”在古代是通用字,也可以说“恒”是“恒”的俗字。由于“恒”、“恒”通用,所以在不少古籍中,恒娥常常被写作“恒娥”。后来,有人根据恒娥的性别,把“忄”旁儿改作女字旁儿,派生出一个“姮”字。于是恒娥又写作“姮娥”,有时候还简称“姮”。

因避讳而变为“嫦娥”

“恒娥”变为如今通用的“嫦娥”,缘于汉文帝时期的避讳。由于汉文帝姓刘名恒,为了避文帝讳,恒娥必须改名。又由于“恒”、“恒”的意思是“常”,恒娥于是被改成了常娥。后来,人们又根据常娥的性别,在“常”的左边加上了女字旁,于是常娥又被写作“嫦娥”,并一直沿用到现在。

先秦两汉时期嫦娥的形象是

先秦两汉时期嫦娥的形象是人头蛇身。嫦娥嫦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又名恒我、恒娥、姮娥、常娥、素娥,羿之妻,因偷吃了不死药而飞升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