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关于医药养生保健书单,望大家事过心宁,身体康健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3收藏

一份关于医药养生保健书单,望大家事过心宁,身体康健,第1张

《易经》曾言:“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说明生活规律、饮食有节、坚持锻炼养生保健的重要性。古人长寿的秘诀即心无杂念,生活规律;而我们现代人常常因为生活节奏紧张,变得没有规律,身体出现亚健康的状况。我在此列出一份关于医药养生的中华版书单,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物来顺应,事过心宁,身体康健。

《本草中国》

(四色彩印)

宋燕 主编

书号:978-7-101-12794-2

定价:58元

寻道地药材,访中华药人,传千年智慧,本书整理改编自纪录片《本草中国》第一季,是一部全新展现中华医药文化奥秘的感人之作。

《本草中国》纪录片开播以来好评如潮,豆瓣评分84。其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支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专业指导,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监制,先后获得包括2016年第三届“金熊猫”国际纪录片节“人文类最佳系列纪录片”、2017年北京国际**节纪录片单元“最佳中国系列片奖”等在内的众多纪录片大奖,成为中医药文化的一张闪亮的国家名片。

本书完整呈现了纪录片的故事内容,以更加流畅生动的语言讲述中华医药人的故事,并于其中展现道地药材、炮制技艺、医药原理以及传统中医药的千年传承。此外,书中增加了“岐黄药话”板块,选取中医古籍中与主要药材相关的记载,或从诗词、史籍中钩沉,深度解读本草知识,并配以食疗经方等日常养生保健内容,使本书更具人文性、知识性和实用性。

书中出现的近八百幅精美丰富,既有高清的人物场景图、药材图,也有选自明代文俶《金石昆虫草木状》的多幅彩图,再加上结合本书内容精心编制的本草地图,直观呈现了本草的多重境界与道地产区。通过此书,我们得以亲近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也得以经由本草感受华夏文明的灿烂悠远。

《红楼梦日历2018》

祁营洲 著

红楼梦精雅生活设计中心策划 出品

书号:978-7-101-12861-1

定价:88元

2018年《红楼梦日历》,由北京曹雪芹学会监制、红楼梦精雅生活设计中心(芹溪)策划出品,由具有多年一线临床工作经验的中医大夫祁营洲先生编纂完成。日历以中医养生为主题,结合近三十例红楼医案、四十首实用药方及大量药品、方剂的功效分析,将阴阳平衡、天人合一的中医思想融汇到你我的日常生活中来。

《针灸大成》

[明]杨继洲 撰,李勤璞、俞晓旸 整理

书号:978-7-101-12783-6

定价:128元

《针灸大成》十卷,明人杨继洲撰。卷一先列举并解说《大成》所征引的各书,以“针道源流”为题目;其下开始摘录《素问》《难经》等书关于针灸的纲领性理论,并加批注以疏通整理,明确周身经络、穴位和中医的诊断方法。卷二、卷三大体完备地集录历代名家各据心得编成的针灸歌赋,著者对其中部分歌赋详加批注,阐明医理名物。其后各卷,分论各种疾病的针灸疗法,征引名家和著者自己的医案,作为治疗事例以为验证。 此次整理,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所藏的万历二十九年(1601)木刻本和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等处所藏的补刻本为底本点校而成。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

裘锡圭 主编

湖南省博物馆、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编纂

书号: 978-7-101-10168-3

定价:9900元

20世纪70年代初,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批帛书、帛画、简牍等,震惊世界。马王堆所出有字简帛文献总计达五十余种,包括《周易》经传、《老子》甲乙本、《战国纵横家书》、《春秋事语》、《天文气象杂占》、《阴阳五行》、《刑德》、《五星占》、《相马经》、《养生方》、《导引图》、《房内记》、《胎产书》、《太一祝图》、《地形图》、《府宅图》、《居葬图》、《天下至道谈》、《遣册》等。这些文献用篆书、隶书和界于篆隶之间的草隶写成,内容涉及战国至西汉初期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天文、地理、医学、军事、体育、文学、艺术等众多领域。

《黄帝内经》

(全二册)

姚春鹏 译

书号: 978-7-101-08525-9

定价:74元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典籍,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反映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这一理论体系的建立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学史上的著名医家和医学流派,都是在《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内经》为医学之祖。

从形式结构上看,《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十八卷、各八十一篇。《内经》的学术理论体系是古代医家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在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形成的。由于其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千百年来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内容又不仅限于医学,而与中国古代的哲学、天文、地理等学科密切相关,是一部关于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著作。

《千金方 千金翼方》

钱超尘 主编,[唐]孙思邈 撰,沈澍农、钱婷婷 评注

书号:978-7-101-09038-3

定价:42元

“中华养生经典”丛书之《千金方 千金翼方》,是我国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两部传世名著养生内容的合辑本。孙思邈在书中首次汇集了大量前代养生论著和民间流传的养生食谱与按摩导引锻炼方法,加上孙氏自己高寿一百余岁的养生经验记载,使这两部著作在官方和民间均有很高的知名度,其中的养生知识也为历代民众所信服遵行。本书对文言原文进行了全文注解和白话翻译,对原文中涉及的养生知识原理在“点评”部分用现代中医药科学知识进行了分析鉴别,并配有与内容相关之生动插图六十余幅,有助于广大读者理解这两部古代中医药名著。

《东坡养生集》

 钱超尘 主编,[明]王如锡 辑,章原 评注

书号:978-7-101-08223-4

定价:33元

《东坡养生集》以养生为视角,收集了苏轼关于养生的精妙见解。全书分为饮食、方药、居止、游览、服御、翰墨、达观、妙理、调摄、利济、述古、志异十二卷,既关注了苏轼在医药、服食等方面的诸多实践,更重要的是,强调了苏轼在精神调养方面的努力与探索。本书约请专业人士做了注释、翻译和评析,对苏轼的养生理念进行了现代、专业的阐释,相信会对读者有很多启发。

《养性延命录校注》

[梁]陶弘景 撰,王家葵 校注

书号: 978-7-101-10361-8

定价:35元

《养性延命录》,为梁代陶弘景撰,二卷。上卷叙教诫、食诫、杂诫、祈禳等项,下卷述服气疗病、导引按摩、房中术及养性延命的理论与方法。书中引用古籍三十余种,对道教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做了较系统的论述,特别强调“我命在我不在天”,即通过人的主体能动性发挥,可以延年益寿乃至长生。本书系南北朝道教养生学的重要著作。此次整理,以《道藏》本为底本,以《云笈七签》本为校本,并参考了前人校勘成果。本书主体由本经、校勘、注释三部分构成,并附录《太清道林摄生论》、《太清经辑注》两篇文献。

《从医疗看中国史》

李建民 主编

书号: 978-7-101-08283-8

定价:92元

本书的主轴在“中国史”,期待借由医疗、养生、疾病、卫生等史学新领域,重新反思中国历史发展核心的政治、社会、文化变迁等等。医疗介入历史中的生老病死,涉入不同时代与地域的生活态度与对健康的追求,包含人们对宇宙的想像及其政治的意涵,同时也呈现过去的医生团体与其他团体之间的关系,展现中国历史多层次的独特风貌。

《病榻上的龙》

谭健锹 著

书号: 978-7-101-10215-4

定价:36元

历史上皇帝的死因向来是备受大众关注、并能引起广泛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本书选取了从春秋时期的晋景公、蔡桓公到清代嘉庆帝间的25位帝王作为研究对象,以现代医学知识为背景,客观、科学地分析了皇帝的病史和死因。本书稿不仅角度新颖,文笔流畅,而且选取的人物故事性和传奇色彩颇浓,是一部具有畅销潜质的大众读物。

9月21日至12月15日于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以下简称中大文物馆)举行的“北山汲古——中国绘画”特展,分为两期,展出120件香港利氏北山堂旧藏中国古代绘画精品。展览分为“腕底云烟”“江山胜景”“仿古山水”“花鸟杂画”“仙佛世界”“写貌图真”“国色天香”“扬州逸韵”“粤地丹青”“玉台妙墨”共十个单元,呈现北山堂主人利荣森博士(1915—2007)对山水、花鸟杂画、道释人物、美人、扬州、广东与女性画家等绘画门类的广博兴趣与精到的鉴赏品味。展览选件以一位画家一件作品为原则,虽然在北山堂的收藏中,不乏同时收有单一画家多件作品的例子,但为了多介绍以往较易被忽略的绘画小名家之作,这次的展览尽量挑选过往未曾公开展示过的绘画作品,希望让中国绘画爱好者得以一见北山堂与文物馆绘画收藏之丰富多元,进而持续关注与研究这批作品。 本展览也是中大文物馆近年以“北山汲古”为题的系列展览与图录计划之一。继2009年《北山汲古——利氏北山堂捐赠中国文物》、2014年《北山汲古——中国书法》、2015年《北山汲古——宜兴紫砂》《北山汲古——碑帖铭刻拓本》之后,随展览公开发行之同名图录,收录了展出作品之全彩图版、释文,以及中英图版说明与十单元之专题论文。此图录也采用与前次书法项目和中大艺术系合作的相同模式,由艺术系师生联合撰写,希望借由让在读硕士生、博士生参与图录写作、编辑与展览布置等过程,训练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并获取博物馆实务经验。

香港利氏北山堂与中大文物馆收藏

“北山堂”为利荣森博士的收藏斋号,出自北山愚公移山典故。利博士为香港利氏家族企业创业者利希慎(1879—1928)的第四子,具深厚国学基础,终身为推广中国艺术与文化作出贡献,长期赞助中外学术、文化机构之建置与活动。自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文物馆于1971年成立以来,利博士即担任文物馆管理委员会主席,协助确立文物馆的发展方向,并持续捐赠私人收藏。至今中大文物馆所收北山堂旧藏作品多达5000余件,其中包括铭刻、碑帖、书法、绘画、铜器、玉器、陶瓷、文玩等,为中大文物馆藏品的核心与精华。2007年利博士逝世后,依其遗愿,家中藏品尽纳入1985年为推广中国文化与支持教育事业而成立的北山堂基金,其中部分藏品现仍长期寄存于中大文物馆,作为教学、研究、陈列之用。(注1)此次展览即包含了22件北山堂寄存作品,皆首次展现于公众面前。 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大文物馆成立之初,北山堂赠予文物馆的绘画作品,正与文物馆当时以明清、广东为主的收藏策略相符。北山堂于1973年捐赠中大文物馆的《烟雨无垠图》卷(图1)为明清之际广东画人袁登道(活跃于16—17世纪)的少数存世作品之一。袁登道,广东东莞人,字道生,号强名,擅书画篆刻。1576年试为举人,曾为同样生于广东东莞的袁崇焕(1583—1630)幕僚。袁崇焕死后,他出家为僧,明亡后不知所终。

1袁登道,《烟雨无垠图》卷,局部,明,纸本水墨,25×437厘米,北山堂捐赠,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编号:19790037)

《烟雨无垠图》为袁登道于1637年为过访的番禺诸生李云龙(活跃于17世纪早期),以仿米芾(1051—1107)、米友仁(1074—1151)的湿润墨染与横笔墨点画成,在烟雨迷蒙的山水长卷之中点缀以屋舍、渔舟与行人。

袁登道,《烟雨无垠图》卷,局部

袁氏熟知备受当时江南文人画家推崇的米家逸品画风,并以此为其专擅的风格之一,可见当时的广东地区虽远离当时作为文人文化中心的江南,但仍与江南文化有一定的交流与吸纳。

袁登道,《烟雨无垠图》卷,局部

明清之际的广东艺坛,特别是在一批文士随南明政权南迁之后,更加兴盛,一改以往仅零星出现几名杰出画家的情形。如此次展览中仅见的两件晚明以前广东画家的作品,为明初颜宗(1399—约1459)以融合李成、郭熙、马远、夏圭风格画成的《江山胜览图》,以及以水墨花鸟闻名的明中期宫廷画家林良(约1436—约1487)《松树双鸟图》轴(图2)。而晚明以来的众多广东画家,虽多吸收来自江南的画学养分,但仍有不受既成笔墨与一家之法拘束的地方特色。

2林良,《松树双鸟图》轴,明,绢本水墨,132×73厘米,北山堂寄存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活跃于明末清初的广东新会人高俨(1620—1690后),诗、书、画三绝,据传登门求画者络绎不绝,明亡后归隐粤地。高俨山水尤擅沈周(1427—1509)风格,兼学倪瓒(1301—1374)、王蒙(1308—1385)、文徵明(1470—1559)等人画法。

3高俨,《四时山水图》卷,局部,明末清初,纸本水墨设色,307×4777厘米,北山堂捐赠,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编号:19980056)

展览中之《四时山水图》卷(图3)为其晚期作品,可见高氏丰富的绘画语汇与创作巧思。画卷起始处为以披麻、苔点与清丽设色画成的苍翠春色,继而为以较短促、密集且多变的雨点、斧劈、米点、折带等皴法画写的夏、秋之景,直至尾段为山石仅皴不染,以表冷冽雪景的冬季山色。

高俨,《四时山水图》卷,局部

类似对江南绘画传统的学习与变革的作品,亦可见展览选录的其他广东画家作品,如黎简(1748—1799)《大乌峰图》、谢兰生(1769—1831)《山水图》(北山堂寄存)、居廉(1828—1904)《花卉草虫图》、梁于渭(?—1917)《暑雨乍凉图》(北山堂寄存)等。

在北山堂早期捐赠文物馆的绘画之中,还有许多为清代扬州画家的作品。此次展览展出的李鱓(1686—1762)《岁朝清供图》、郑燮(1693—1766)《竹石图》、李方膺(1695—1755)《菊石图》,皆为20世纪70年代入藏中大文物馆的重要立轴作品。而20世纪90年代北山堂捐赠中大文物馆的扬州画家作品,转而以清雅秀润之寥寥数笔,画写折枝花卉草木的小品册页为主,有高凤翰(1683—1749)《西园翰墨图》册、汪士慎(1686—1759)《花卉图》册、高翔(1688—1753)《寒窗十咏图》册。特别是《寒窗十咏图》册,尺幅小巧精致,各页分画枯荷(图4)、疏桐、寒藤、冬兰、衰柳、败蕉、晚桂、残菊、苍杉、早梅十种植物衰败枯萎却孤高不屈的姿态,左页并配上结体支离、笔峰倾侧的相应诗文,全册看似不经意、逸笔草草,却于诗、书、画、印各方面无不配合妥帖。

4高翔,《寒窗十咏图》册之《枯荷》,清,纸本水墨,136×122厘米,北山堂捐赠,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编号:19980059)

北山堂山水画收藏

此次“北山汲古——中国绘画”展所选作品,以山水画为大宗,分为理想山水的“腕底云烟”、实景山水的“江山胜景”与仿古画法的“仿古山水”三个单元,其中虽多为明清时期的作品,亦不乏宋元佳作。“腕底云烟”单元中的《幽亭远岫图》轴(图5),为元人画家陶铉(活跃于14世纪)的存世孤本。画史对陶铉的记载相当简略,仅知其号菊村,金陵(今江苏南京)人,画法学李成(919—967)。《幽亭远岫图》中的平远河景为李成低平荒野的变体,而常见于倪瓒作品中的前景凉亭、丛树和简朴平淡之墨笔,则为陶铉与倪瓒共享的时代特征,可参考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倪瓒《容膝斋图》。由《幽亭远岫图》画上款识可知作品为陶铉于1345年为友人王迪简(活跃于13世纪末)所画。王迪简,字庭吉,号蕺隐,南宋遗民。宋元之交文学家戴表元(1244—1310)《剡源集》中的《蕺隐记》,记王迪简隐居于蕺山之南人迹罕至却视野辽阔之处。《幽亭远岫图》所绘画面虽非王迪简的居所,但以平远水色写隐居之志,为自元以来常见的山水画法。

5陶铉,《幽亭远岫图》轴,元,纸本水墨,58×32厘米,北山堂捐赠,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编号:19960488)

展览中的“江山胜景”一类所收作品皆与特定地方、景点相关,有出自吴门纪游、胜景传统的多件作品,如文伯仁《烟江叠嶂图》与钟惺《金陵十景图》;亦有属舆图传统的作品,如周榘《长江万里图》。而属前者的《寻亲图》卷(图6),则为孝子黄向坚(1609—1673)于明清之际往返苏州、云南大姚寻找因战乱失联之父母的寻亲系列作品之一。

6黄向坚,《寻亲图》卷,局部,明末清初,纸本水墨设色,31×561厘米,北山堂捐赠,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编号:19950563)

北山堂所藏之作为少见的黄向坚以青绿设色画成的作品,内容亦非一般所见黄氏寻亲图中常画的往返苏州、云南沿途遭遇之凶险,而代以画写父子二人由柴市经浩然阁渡洱海,直至大理佛教圣地鸡足山的一段朝圣之旅。

黄向坚,《寻亲图》卷,局部

作品画于1656年重阳之际,或有以作品与虔诚信佛的父亲一同登高的应景之意,而青绿设色于当时常用于画洞天仙山,或也有刻意以此强调登鸡足圣山与一般游览之不同。

中国绘画自古以来即注重师资传授,且模仿前人笔墨亦为学画的入门方法,“仿古山水”一类,即收集了北山堂收藏中以几种不同仿古画法绘成的山水画作品。戴进(1388—1462)《仿马远踏歌图》轴(图7)与现藏故宫博物院的马远(1160—1225)《踏歌图》有着几乎一致的构图,为同一作品构图于世代画家间传承不已的证据。虽然戴进之作对景物的勾勒不若马远作品之坚实爽朗,对山石肌理的皴擦亦较形式化、平面化,但全作仍具明人气息,从中可见宋人、明人对相同构图、皴法的不同演绎。

7戴进,《仿马远踏歌图》轴,明,绢本水墨设色,1824×1074厘米,北山堂捐赠,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编号:19960079)

相较于戴进《仿马远踏歌图》对前人作品较为忠实的传抄临仿,“仿古山水”一类所收作品有许多属于构图、笔法未必出自特定范本的仿前人笔意者。董其昌《仿各家山水》册共八开,于款识中清楚写下所仿前人为何者,有仿赵令穰(活跃于1070—1100)一页、仿黄公望(1269—1354)一页与仿倪瓒两页。虽然未知《临倪迂鹤林园》一页(图8)所临仿的原作面貌,但作品中可清楚看见学倪瓒折带皴的方折线条和前景构图中的树丛与凉亭。

8董其昌,《仿各家山水》册之《临倪迂鹤林园》,明,金笺水墨,305×238厘米,北山堂捐赠,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编号:19950460)

另在画王维(701—761)诗意“人家在仙掌,云气欲生衣”一页(图9),除追仿被董其昌推崇为南宗始祖的王维绘画语汇,例如留白的山脊、画面右侧的古拙怪石与其上的细密直皴,以及山凹处为云雾遮掩的岩壁之外,还可见到学自黄公望以犹如英文“Y”字形线条表石分三面的画法。展览中之仿古山水作品,除属董其昌一脉的李流芳(1575—1629)、王时敏(1592—1680)、王翚(1632—1717)等人的作品之外,还有属吴门传统的钱贡(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袁尚统(1590—1666后),介于吴、浙派传统之间的蓝孟(活跃于17世纪)、曹有光(活跃于17世纪中),以及新安汪家珍(活跃于17世纪中末)等的仿古作品,可见明清各家对仿古画法的不同侧重。

9董其昌,《仿各家山水》册之《人家在仙掌》

另外,仿古诗意图的作品也被放在“仿古山水”一类。萧慧(活跃于18世纪)《潇湘八景诗意图》册根据米芾的《潇湘八景诗》,画潇湘夜雨、山市晴岚、远浦归帆、烟寺晚钟、渔村夕照、洞庭秋月、平沙落雁、江天暮雪八个自北宋以来为历代中、日、韩诗人画家所熟知的潇湘意境。虽于画中未题写所画诗意为何,但点景清晰,各页皆可辨出画题,如《渔村夕照》一页(图10),可见江中两艇渔舟与远山之后的落日红晕。吾人现对萧慧及其作品的了解仍相当缺乏,根据曾收藏此册的李广钊(约1895—?)推测,萧慧可能为萧云从(1596—1673)之子。《潇湘八景诗意图》设色清丽,笔法朴拙,说出自萧氏一脉亦无不可。

10萧慧,《潇湘八景诗意图》册之《渔村夕照》,清,纸本水墨设色,255×215厘米,北山堂寄存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写貌图真

于中国文人肖像画的传统中,如果只是捕捉像主的面容特征,似乎仍被认为无法正确反映士人的神态风骨。活跃于中国写真传统极为成熟的清代初年,王士禛(1634—1711)生平极其喜好订制写真画像,现仍有多件画像存世。《王士禛赏梅赋诗图》卷(图11)虽不知画家身份,但画中全以浓重的色彩敷染而成的人物五官,以及以极为细致的墨笔描出的头发、眉毛、胡须,皆反映清代肖像画成熟的写真技法。作中的王士禛面容饱满,无老态,再加上画后题跋最早一则题写于1664年,画的应为30岁左右的王士禛。画中王士禛交脚倚坐的姿态,与座下放置的鹿皮,皆象征着像主闲适安逸的品性;而人物身前插了水仙、梅枝的仿古青铜双耳瓶,与右手所持纸卷和身旁笔砚,则引起观画者对像主赏花赋诗之高雅才情的赞叹,皆记录在画上和卷末王士禛师友门人所写的题画诗中。

11佚名,《王士禛赏梅赋诗图》卷,明末清初,绢本水墨设色,296×391厘米,北山堂寄存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写貌图真”单元也选录了一件以山水描绘人物故事的作品。沈燮(1766?—1824?)《秋声灯影图》卷(图12)画一士人于一座深藏山林间的屋舍内静坐读书,从画后众多题跋可知,作品表达的是湖州人姜宫绶(活跃于18至19世纪)对祖母的追思,借用了为寡母抚养长大的欧阳修(1007—1072)的《秋声赋》,与清人洪亮吉(1746—1809)追忆亡母陪伴苦读的《机声灯影图》等典故前例而作。除画作反映沈燮画艺成熟阶段的面目,作后所附题跋也是研究姜宫绶生平与交友圈的一手史料。

12沈燮,《秋声灯影图》卷,清,纸本水墨,424×210厘米,北山堂捐赠,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编号:20000206)

沈燮,《秋声灯影图》 卷,局部

女性画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山堂收藏的女性画家作品数量不算少数,也是此次展览的亮点之一。其中有出身书画世家的文俶(1595—1634)绘于1630年的《蝴蝶图》卷(图13)。文俶为文徵明玄孙女,嫁给金石家寒山赵灵钧(1591—1640)为妻。

13文俶,《蝴蝶图》卷,局部,明,纸本水墨设色,22×273厘米,北山堂捐赠,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编号:19950676)

《蝴蝶图》画25只于花卉草木间翩翩飞舞的蝴蝶,极度忠实于物象细节的描绘,让人能辨识出画中花卉与蝴蝶的特有品种,虽勾勒设色略显厚重板硬,但这或与文俶稍早之前依《内府本草图汇秘籍》图册绘成《金石昆虫草木状》的图绘能力与习惯有关。

文俶,《蝴蝶图》卷,局部

展览中女性画家的蔬果花卉写生作品,亦有吴尚熹(1808—1850)《缑岭仙餐图》与吴规臣(活跃于19世纪初)《花卉图》,皆可见女性画家对画笔、设色的娴熟运用。

14金礼嬴,《美人芳树图》轴,清,纸本水墨设色,1305×418厘米,北山堂捐赠,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编号:19990355)

除了女画家常画的花鸟虫草之外,仕女画亦为女画家擅画画科。金礼嬴为秀水文士王昙(乾隆五十九年举人)继室,相传两人常以诗文书画相商榷。金礼嬴的《美人芳树图》轴(图14)绘一半身仕女于梅花树下手捻枝条,低头轻闻梅花香气。画中梅树花朵、枝条繁盛交错,正如金氏画上自题,学的是“煮石农”王冕(1287—1359)繁花密蕊的墨梅风格。仕女人物身形妖娇瘦弱,与画中另题自称所学的是周昉(活跃于8世纪)的仕女人物或有差异,但美人的发丝、簪花、衣纹装饰皆以极为精细的笔线勾描,不失为一件美人画佳作,可争胜于同展“国色天香”单元中的各件仕女画大家作品,如改琦(1773—1828)《吹箫仕女图》、费丹旭(1801—1850)《庭院扑蝶图》、汤禄名(1804—1874)《梅花仕女图》等。 文∣何嘉谊 图∣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何嘉谊,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博士后研究员

注释 1利荣森博士的生平与收藏,参见林业强主编,《北山汲古——利氏北山堂捐赠中国文物》,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009年,第7—9页;《北山堂惠泽留长》,《大公报》,2008年11月28日。

北山汲古——中国绘画

时 间

第一期 一、二号展厅即日起—1027

第二期 一号展厅119—1215 二号展厅111—1215

地点: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一、二展厅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网页:wwwartmuseumcuhkeduhk(文中无图版作品,请参见文物馆网页)

本文刊载于《典藏·古美术》中国版2019年10月刊。原标题为今日一起 拜访北山堂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北山汲古——中国绘画”特展概介》。

一份关于医药养生保健书单,望大家事过心宁,身体康健

《易经》曾言:“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说明生活规律、饮食有节、坚持锻炼养生保健的重要性。古人长寿的秘诀即心无...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