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大龄剩女是怎么脱单的?
说到大龄剩女好像就只有现在社会才有这个问题了,其实好像也并不是的,在唐朝啊李世民上台以后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因为当时女性结婚的年龄已经小到了13岁了,所以一不小心你就会发现你就到了大龄剩女的行列了,那么在当时的社会上,作为大龄剩女的唐朝女性要怎么办呢?他们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他们又该怎么脱单呢?下面跟随小编揭秘看看吧!
夏天到了,公园相亲角的大爷大妈们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奋斗。这些为自家大龄未婚儿女操碎了心的老人们,可能实在无法理解,自家条件优秀的孩子,怎么就能推销不出去。在这其中,女儿又比儿子更让人发愁——精心养到大的闺女一不小心就跻身大龄剩女的行业,简直让人在老年广场舞伙伴的队伍里抬不起头啊!
一天又一天的无功而返,也许会将这些心力交瘁的大爷大妈们逼到恨不得买台时光机,把自己不省心的孩子扔到古代。网上都说了,古人结婚早,胆敢晚结婚都是要判刑的。尤其是闺女,到年龄不结婚官府还会强制命令相亲婚配,多省心啊。
不妨再畅想一下,去哪个朝代好呢。秦汉?不行,经济发展太落后。明清?不行,礼教太严,毕竟是亲闺女,嫁不出去也别裹小脚自残啊。唐朝吧,国家昌盛民风开放,再舒心不过了。
有这种想法的中老年美女帅哥们,唐朝大龄剩女指南,了解一下。
一、国家也是很想让你嫁出去的
唐朝初年,我们万民敬仰的世民兄在登上皇位没多久,就下诏鼓励大家尽快解决个人问题,不要争做剩男剩女:其庶人男女无室家者,并仰州县官人,以礼聘娶,皆任其同类相求,不得抑取。男年二十、女年十五已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婚媾,令其好合。
到了岁数尽快结婚,不要在家里蹲着给国家人口问题增添烦恼,丧偶的也别矫情,大方接受官府相关工作人员的热情牵线。
其实这是可以理解的。唐朝初年嘛,熬过了几百年的战乱,人口和国家的小麦一样一茬又一茬的减少,再执行计划生育,不,守节守贞的道德规范就要变成少数民族了,当然不能再走矜持路线。更别提大龄未婚人士,简直就是拖唐帝国税收的后腿。于是皇室带头早婚早嫁,也鼓励大家到了青春期就赶紧成家。
到了开元年间,按说国家发展势头良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不然也不会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了嘛),对于老百姓的个人问题应该抓的不是那么紧。
而实际情况是,玄宗追随着祖辈的脚步号召大家尽快组队成家,还把女子的适婚年龄提前了: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听婚嫁。生活水平上去了营养跟得上,13岁发育的差不多就能嫁人了,赶紧的。
到这里,我们没有发现任何和剩女有关系的线索,多正常的封建社会鼓励多生多育的国家政策啊。然而有一点值得注意:两次君王下诏,却并没有像秦汉时期那样,强制性命令民众到了年龄必须脱单,脱不了的官府工作人员要上门给予帮助,拒绝接受的话家中父母就要去大牢聊一聊,地方长官本年考评业绩也别想了。
二、然而你以为这就能顺利脱单了?
唐朝的婚嫁诏令,更像我们现代社会中每天听到的请抑制你买房的欲望的号召,然而大家可听可不听,除了特殊人群外,大家我行我素买的不亦乐乎,也没人管的感觉一样。
也就是说,即使国家一再下调女性的适婚年龄界限,窜到二十以上仍然待字闺中的妹子们依然大有人在。要不著名的灵魂诗人白居易怎么会发出三十男有室,二十女有归,近代多离乱,婚姻多过期,嫁娶既不早,生育常苦迟这样的感叹。
有人说,像战乱、守孝这样的天灾人祸,属于不可抗力因素嘛。打仗按年来算,守孝也以年作为计量单位,一不小心错过了花期是有的。发挥一下主管能动性,别太挑,还是可以顺利避过剩女的诅咒的。
这就想得有点多了。
首先,我们要清楚,唐朝是一个很讲究门第的时代。受南北朝时期高门嫁女,娶妇索财观念的影响,妹子们在婚姻市场抢手的原因只会有两点,要么出身高,要么嫁妆多,当然那种二者兼备的我们就不用在此徒劳的仰望了。
搁到现代我们对妹子的要求是白富美,然而在唐朝只要有富就可以了。至于白和美什么的,不要紧,家里的姬妾可以弥补这点遗憾。妻子娶回来的最主要作用就是壮大家族资源,甚至提高家族门第。
因此北齐社会学家颜之推曾对此社会现象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近世嫁娶,遂有卖女纳财,买妇输绢,比量父祖,计较锱铢,责多还少,市井无异。或猥婿在门,或傲妇擅室,贪荣求利,反招羞辱,可不慎欤。
可惜这犀利的点评并不被世人所接受,累世清望的山东旧族带头,将家里的闺女明码标价,求亲者竟然络绎不绝,也搞得整个社会婚嫁竞奢之风愈演愈烈,可与我们现在的买房热一较高下。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现代社会你是怎么为了一套房欲生欲死,千年前的妹子就是如何为了一点嫁妆嫁不出去。大家还是很有共同语言的。
三、灰姑娘只能永远扫地
那么问题来了。有吃土的妹子,就会有赤贫的屌丝,谁也不要嫌弃谁,互相凑合一下算了。那就要说道唐朝一个著名的制度了。
自从科举制在唐朝被发扬光大起来后,无数学者针对其在社会变革和历史进程方面的里程碑式意义深入研究,大加赞叹。但是说实话,科举造福的是穷小子,却并不是灰姑娘。
我们高中在学习科举制这个知识点时,旁边总会附上一句话: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国家为广大寒门出身的男性开通了一条跻身上层统治阶级的高速通道,有运气有才学有手腕的穷小子拥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那么为什么还要屈就邻居家的灰姑娘,而不是等到身价倍增之后想办法娶有钱有势的公主呢?少奋斗十年总是好的,古今通用之理。
但是国家却并没有为贫寒的灰姑娘们送去一个神仙教母,也就是说,她们一辈子都会处在没钱、没势的状态中碰不到命运的转折点。她们是好姑娘,可是她们嫁不出去。
《太平广记》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陆县丞的女儿因家贫受尽人情冷暖,愤而投井,变成女鬼以后仍对自己无资材不得嫁的单身状况耿耿于怀。终于在一年以后托人说媒李十八(别问我是谁)。李十八活得好好的,根本不信这个邪。结果过了两天病死了,他家的人都觉得这是天命姻缘,给陆女郎和李十八结了冥婚。
变成鬼还要搞点不科学的事情才能让自己脱单,足以说明当时的社会对于贫穷的大龄剩女们怀揣着怎样的恶意。不过男权社会下的妹子,不依附于家族,不依附于男人,能够活得恣意精彩的都是凤毛麟角,大多数都可以预见到自己今后悲惨的境地:
当年未嫁还忧老,终日求媒即道狂。
两意定知无说处,暗垂珠泪湿蚕筐。
一生孤苦,无处可依。终日辛勤劳作,却养活不了自己。
相比较下,现代社会有学历有工作的仙女们,其实不能被叫做剩女。不是社会挑剩下了她们,是她们不愿将就而已。
参考文献:
1《太平广记》
2《唐代贫女难嫁现象探析》
3《唐代晚婚女考论》
湘西这块大地孕育了一个美丽的民族——土家族,很多人觉得她很神秘,今天我就为大家来揭开这层面纱。同时也是承接古代之文化,符合现代之形式。
土家族历史
全国土家族人口为5704223人。
主要聚居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也有分布。湖南、湖北、四川三省毗连地区。
用土家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有南部和北部2个方言。由于和汉族人长期生活在一起,所以绝大多数人使用汉语。使用土家语的人也多通汉语。
土家族多依山傍水而居,房前屋后喜种植果木花草。每个自然村寨多为同姓同宗,一户人家居住一栋房子。房屋有吊脚楼式,也有一般平房式楼房,式样不一。土家族的服饰男女有别,妇女穿左襟大褂,滚花边,衣长而肥,袖大而短,无领,身着围腰,裤脚镶花边,脚穿尖尖花鞋,喜包白色头帕,戴银饰。男子穿领大襟衣,右衽,青年人喜欢对襟短衣,排扣很多,青布裤子,白布裤腰,裤脚短,头包白帕或花帕。土家族崇拜祖先,也信鬼神。主要节日有过年、四月八、端午、六月六、重阳等。土家族人使用汉文。
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丰饶。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人。其中张家界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新兴的旅游胜地。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2 0 0 0 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湘西的龙山、永顺、古丈等县的少部分地区仍通用土家语。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土家族人崇拜祖先,信奉多神。
土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的先民早在2000多年前就在今湘西、鄂西一带繁衍生息,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侮称为“武陵蛮”、“五溪蛮”。宋代以后被称为“土丁”、“土民”、“土兵”等。汉族人大量迁入后,“土家”做为族称开始出现。土家族人自称为“毕兹卡”,意思是“本地人”。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民族识别,长期不被承认的土家族被确定为单一民族,并且在1957年成立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又成立了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后还成立了酉阳、秀山、石柱、长阳、五峰、印江、沿江等民族自治县。土家族受汉族影响较大,农业生产发达、经济发展迅速、文化教育先进。土家族人生活的地区自然风光秀丽,武陵源是世界文化遗产,张家界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早在两千年前,土家族先民就定居于湘西、鄂西一带地区,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土家族人民和各族人民一道,为开发我国的湘西、鄂西山区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立了2个自治州和9个自治县,土家族人民享受到了当家作主的民族平等权利。
土家族人民勤劳勇敢,富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明朝嘉庆年间,湘西土家族苗族官兵数千人被调赴东南沿海参加抗击倭寇入侵,获得王江泾大捷,被誉为“东南战功第一”。鸦片战争中,土家族爱国将领陈连升及其子陈举鹏镇守沙角炮台,英勇抗击英军入侵 ,父子壮烈殉国。1928-1935年间,土家族人民在贺龙、任弼时的领导下,为创建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大牺牲和卓越贡献。
土家族文化艺术绚丽多彩。“西兰卡普”和“摆手舞”被称为土家旎人民的艺术之花。“西兰卡普”又名“土家织锦”,是土家族民间的传统工艺,以其色彩斑斓、织工精巧而闻名于世。“摆手舞”是土家族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舞姿洒脱,风格粗犷,深受群众喜爱。“打溜子”是土家族特有的民间器乐演奏,用四件打击和吹奏乐器能演奏二百多套曲牌,被誉为“土家族的交响乐”。
白虎是土家人的图腾。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相传,远古的时候,土家族的祖先巴务相被推为五姓部落的酋领,称为“廪君”。廪君率领部落成员乘土船沿河而行,行至盐阳,杀死凶残的盐水神女,定居下来。人民安居乐业,自然廪君也深受人们的爱戴。后来廪君逝世,他的灵魂化为白虎升天。从此土家族便以白虎为祖神,时时处处不忘敬奉。每家的神龛上常年供奉一只木雕的白虎。结婚时,男方正堂大方桌上要铺虎毯,象征祭祀虎祖。除了进行宗教式的虔诚敬祭,土家人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白虎的影子。古代土家族先民作战时所持的(钅享)钎、戈、剑上面,都铸镂有虎头形或镂刻有虎形花纹。如今小孩穿虎头鞋,戴虎头帽,盖“猫脚”花衾被;门顶雕白虎、门环铸虎头。其意用虎的雄见来驱恶镇邪,希翼得到平安幸福。
土家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社巴”节和“赶年”节。社巴节在“岁正月”举行,从农历正月初三到初七,人们穿着节日盛装,欢聚在摆手堂前,举行盛大的摆手舞会,祭祀祖先,祈祖先,祈祝丰年。“赶年”节俗称过“赶年”,即赶在农历正月初一的前一天过年,大年为腊月二十九,小年为腊月二十八,场面同样隆重热烈,充满祥和欢乐。土家族群众崇拜祖先,信仰多神。有本民族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土家族文化
黔东北土家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造就并形成了自己的文学艺术。文学有书有文学和口头文学之分,以口头文学最为丰富多采,有歌谣、传说故事,还有音乐舞蹈、戏剧等。
歌谣
歌谣是土家族口头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内容极为丰富,反映了历史事件、阶级斗争、生产劳动、生活习俗、男女爱情、社会礼仪等。形式多样,大致可分为山歌、薅草锣鼓、摆手歌、丧歌和哭嫁歌等类。山歌,结构简单朴实、多以七字一句,四句一首,也有五句一首的,唱时首数不限。形式有独唱、盘唱、合唱、内容有抒情歌、叙事歌、神歌及较为古老的歌谣。这些歌谣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细腻,歌词优美动听。
薅草锣鼓:是土家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一种劳动歌谣,又称“挖土歌”、“山锣鼓”、“合音锣鼓”等。歌词由引子、请神、扬歌、送神四个部分组成,引子、请神和送神都有较固定的唱词,扬歌是歌的主要内容、多即兴而作,随编随唱。也有较为固定的内容,如历史故事、小说和民间传说。歌曲铿锵有力,朴实大方,肯有民歌鲜明开朗风格,起着协调生产劳动以及助兴取乐的作用。据传,古代人们还以歌助威,驱赶野兽。
摆手歌:“摆手”来源于祭祀土王的礼仪歌舞,“改土归流”后,逐渐演变为颂春调年歌舞。丧歌是举行丧葬仪式时为表达哀思唱的歌,其内容除了固定的唱词,如“孟宗哭竹”、“王化买父”等外,还有些是根据当时社会现实和死者生平即兴编唱,句子长短不一。哭嫁歌,在民间广泛流行,内容大都是描写姑娘出嫁时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还反映了对包办婚姻的不满。
哭嫁歌:土家人的哭嫁歌和历史上土家妇女受包办婚姻的悲惨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包办婚姻给土家姑娘带来莫大的痛苦。哭嫁歌就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土家姑娘哭嫁时,要向亲人、向祖宗哭诉自己的不幸,长期相沿,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自由抒情歌体。哭嫁歌有辞祖宗、女哭娘、娘哭女、妹哭姐、姐哭妹、哭哥嫂、哭梳头、哭穿露水衣,哭吃爷娘饭、哭百客、哭上轿等,其中不少歌词,反映现实深刻,感情强烈诚挚,语言真切自然,句式灵活,颇富有思想性歌词两句为一小段,每句七字,上下句子押韵,每句可换韵脚。
山歌:土家人喜欢唱山歌。其形式简单朴实,一般多为一句七字,四句一首。唱时首数不拘,总是触景生情,即兴而虽。或歌唱生活,或歌唱年景,或歌唱理想中的未来。可以说是歌的海洋。
仪式歌:土家人立新屋要唱“上梁歌”,钉大门在唱“开门歌”,丧场要唱“散花歌”(又叫散花文)。这些仪式歌都是歌唱吉祥、幸福的。它反映了土冢人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民间传说
黔东北土家族的传说故事,内容丰富,数量也多,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历史传说,英雄人物故事,与大自然作斗争故事,神事。
历史传说中,以《还人头愿》故事流传最广,故事叙述了由“杀人祭白虎”转变为“梯玛”在额头上划口子以血代替杀人的经过。《香火与财神》描述了土家族人民至今还供奉的求财四官司神的原因。传说严、罗、冉、唐四人逃来印江,因烧沉香木取暖,香烟飘到南天门里,感动了玉帝,玉帝赐他们四块金砖,并封其执掌民间生财致富的官职,因此在黔东北地区,特别是印江一带的土家族,家家户户的香火上都贴“酉溪显化求财有感四官神主”或“酉溪显化严罗冉唐四官神位”,以求保佑。此外,还有与历史事件有关的题材,如反映清初吴三桂反清故事的《落印潭和马脚迹》等。
还有诸多英雄人物传说故事,反映了土家族人民在历史上不畏强暴,不怕艰辛,用智慧和力量战胜各种邪恶,反抗剥削压迫的斗争事迹。
与大自然作斗争故事,渴望获得粮食丰收的《狗尾草》;与贯黔东北土家族地区的乌江作斗争、发明了船浆、船纤的《乌江纤夫号子》;与野兽作斗争的《猴子屁股为什么无毛》、《土家**智斗“毛手杆”》以及与人类疾病作斗争的《乌家姊妹》和《九个仙女和九条懒龙的故事》等等。
神话有《金刀峡的来历》、《菩萨为什么飞到梵净山来》、《太子石的来历》、《九个仙女和九条懒龙的故事》等,有的反映了土家族人民要求平等,反对富人压迫穷人;有的表现了土家族人民反对封建王朝,讴歌人民的伟大力量;有的描述了土家族地区风景优美的灵山宝地。
音乐舞蹈
音乐有劳动号子、山歌、神歌。演唱时有的还须乐器伴奏,有的边唱边舞。乐器以打击乐器为主,如锣、钹、鼓,其次是吹奏乐器,如唢呐,有的地方还吹木叶。以“打溜子”最为闻名,它由小锣、大锣、头钹、二钹、鼓五件乐器组成,有的伴以唢呐和以小锣为总指挥。“打溜子”的曲牌甚多,据不完全统计有150多种。摆手舞是其传统歌舞,称为“舍巴”,来源于古代“巴渝舞”,商末武王伐纣时,军中的巴人作战时手持坚锐的兵 器,边舞边进,勇不可挡。由此便发展成为一种摆手舞 。现在,摆手从内容上发生根本变化,涉及土家人生产 、生活的各方面。过去是正月初三至十五日举行。跳舞时一人有圆圈舞蹈,有薅秧、插秧、扯草和古代打仗、狞猎、宫衙朝拜土王等生产生活动作,舞姿矫健,粗犷豪放,富有浓郁的土家族民族风采。八宝铜铃舞则别具一格,是建国前土家族由“梯玛”主持向祖先“解钱”的一种祭祀舞蹈,分坐舞和立舞两种。举行时“梯玛”身穿八幅罗裙,头包红丝帕,腰系短刀,手持八宝铜铃,动作古朴原始。此外,还有梅山舞、跳马舞、龙灯舞、蚌壳舞等,过去在土家族中也很流行。
戏曲
戏剧有傩戏、花灯戏和木偶戏等。木偶戏传入较晚,大约在清末才传入黔东北地区。花灯戏较早,巳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傩戏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由于它是以“坛”为单位进行活动的,故又称“傩坛戏”或“傩堂戏”。按其发展,大致可分为傩祭、傩舞和傩戏三个阶段,以傩祭最为古老、原始,主要是从事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以求驱鬼除邪,消灾延寿,祈祷平安。傩舞不仅有供祭仪式,还伴之有娱乐舞蹈动作。傩戏则为较高层次,演出时有固定的场地,甚至还要搭成台子,每个戏都有场次,而且有很多唱本,如《安安送米》、《雪山放羊》、《柳毅传书》、《仁贵征东》、《扬家将》、《三国》、《封神》等。这些唱本戏目多以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为内容。据《沿河县志》记载,“跳一日者谓之‘跳神’,三日者谓之‘太保’,五日至七日者谓之‘大傩’,城乡均染此习”。傩戏的扮演者头蒙红布,身穿法衣,面戴脸壳(群众习惯称为“脸子”,即面具,其谱有:报福三郎、土地、先峰**、唐氏太婆、甘生、秦童、歪嘴老娘、笑和尚、开山先锋、判官、押兵仙师、关帝、周仓等二十多个),时而挥刀舞枪,时而吹牛角弄牌带。首先是“开坛”,酬神请神,举行一定的祭祀仪式。其次是“开洞”,这是整个活动的主要部分,开洞有“正戏”和“外戏”之属于较雏型的戏剧,按照剧目一场一场地登台表演。“扫坛”是演出结束时,祭祀列位神仙,然后一一送回天府神界。每个坛设有一名“掌坛师”,负责主持每次活动,一个坛少则三四人,多则十多人组成,这些人被称为“土老师”,土家语叫“梯玛”,他们既是宗教的活动者,又是扮演者,有很广泛的群众基础,为土家族人民所尊敬。从事傩戏演出活动者也非常普遍,仅据德江县不完全统计,全县就有六十多坛,演员达三百多人。
工艺美术
黔东北土家族的工艺美术丰富多采,较突出的有纺织、印染、刺绣、剪纸、编织、雕刻、绘画等,其中,“西兰卡普”更是土家族民族工艺中的一朵奇葩。“西兰卡普”又称“打花铺盖”,它是一种土家锦,以深色的锦线为经线,各种色彩的粗丝 、棉、毛绒线为纬线,进行手工挑织。它色彩艳丽,图案新颖,多达几百种。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自然景 物、禽兽、家什器具、鲜花百草;二是几何图案,最常 见的是“卍”字图,单八勾、双八勾等等。三是文字图 案,如喜、福、寿等。整体效果古朴典雅,层次分明,惟妙惟肖,光彩夺目。 “西兰卡普”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在土家族习俗中,土家姑娘从十一、二岁起就开始 学习彩织。姑娘结婚时必须有自己织出的打花铺盖作嫁妆。因而,土家姑娘在婚前的日子里总是起早贪黑,精心制作她心爱的打花铺盖。关于打花铺盖的来历,在土家族地区流传着这样的一个传说:远古时代,有一位心灵手巧,穿针走线,织了有100 种花朵图案的西兰卡 普。后来,受到了嫂子的嫉妒,诬陷她夜里出门私会, 败坏了门风,挑唆其哥,将她残害了。噩耗传出,土家族姑娘非常怀念她,把她织的彩锦,取名打花铺盖。成了土家姑娘的嫁妆。现在打花铺盖均用三块西兰卡普缀连而成。 剪纸多用于刺绣临拓、贴墙、门、窗和灯笼,或盖礼品,其花样有鲤鱼跳龙门、蝴蝶戏花、凤凰穿牡丹等等,格调古朴,神奇多姿,栩栩如生。纺织多以竹为原料,以背篓、提篮、萝蔸等最为普遍,印江的伞和思南的斗笠最负盛名。建筑艺术虽受汉文化影响,但仍保留有本民族的风格。雕刻有的以石雕见长,有的也以木雕著称,如梵净山佛寺建筑中的雕刻、绘画技艺都十分精湛。
开心的羊 2004-12-12 03:18
土家族礼节习俗
土家人热情好客,“过客不裹粮投宿,无不应者”。
昔日,贵客到来,要放铁炮以迎。铁炮如大鞭炮一般大小,竖立于铁匣上,放起来震天动地。如果一时没有铁炮,也可鸣放猎枪表示欢迎。听见炮声,寨上的老人、青年、儿童,一齐出来,迎接贵宾。主人立即煨茶装烟,做油茶汤。席上, 要喝大碗酒,吃大块肉。同时,还请寨上的老人或头面人物,陪客把盏。
土家人的油茶汤,制作十分考究。先将茶叶、粉丝、黄豆等物,用油炸过,加煮熟的腊肉粒、豆腐颗和玉米泡,再加葱花、姜米等佐料,掺上烧沸的油汤,吃起来清香爽口:泅茶汤冬可暖身,夏可消暑,提神解乏,疗饥醒酒,许多人四季不离,每日必饮。它是土家人待客的传统民族饮料。
土家人火塘内的火,四季不熄。冬天围塘取暖,平时就火用鼎罐做饭,天府好望角的土家人,勤劳质朴,从开春到深秋,有打早工的习惯。他们耿直豪爽,守信如一,有良好的道德风尚。亲朋邻里,遇结婚、丧葬、建房、天灾人祸,互相关照,互相帮助。遇上结婚,全寨人三天可以不开伙,一齐去贺喜,帮着迎亲、过礼、布置新房、做饭安席、照料客人。遇上白喜,听见报丧,全寨人奔来,白日帮忙张罗,夜晚跳丧守灵,直到抬丧掘墓,送葬垒坟,全当自家的事去做。修建房屋时,上梁立柱,合寨出动,无人收取分文。农忙时节,割麦栽秧,打谷扬场,对劳弱户,大家主动相帮,主人家只供饮食。薅包谷时,薅完一家,再走二家,互助互济,不要报酬,千百年来相沿成习。
上山围猎,所获猎物按“见者有份”的原则进行分配。分配时,先清点在场人数,然后按人数将兽肉砍成若干块,穿上棕绳,装入背篓,加以遮盖,棕绳头外露。一人端上背篓,转上数圈,在场的人各捉一棕绳,提出兽肉,无论好坏,都无意见。田边、地角、道旁的水果,成熟以后,路人亦可随意摘食。这些, 都保留着原始分配的痕迹。
黔江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少数民族达13个。在这里世居的土家族、苗族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由于各民族交错杂居,长期的经济交流、文化交往,风俗相染、语言相习,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创造了这里独特的文明史。
走进土家苗寨,翠竹岭下,古树丛中,可见座座寨子,依山傍水,清幽神秘。进得吊脚楼,主人热情奉上清香爽口的油茶汤,冬暖身,夏消暑,让人倦意顿消。倘若遇上“哭嫁”、“跳丧”,尽可领略土家族、苗族的婚恋情、生死观。土家族的“赶年”、“四月八”和苗族的“赶秋”等节日,更是场面壮观,气氛热烈,颇具古风。
土家苗寨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土家族的摆手舞,铜铃舞,苗族的芦笙、木鼓舞,弛名遐尔,久负盛名。土家刺绣,苗家腊染,堪称一绝。土家苗寨更是歌的海洋,人人会歌,无处不歌,歌山歌海,情溢山寨,有“对歌”“盘歌”“山歌”“薅草锣鼓”等,生动形象,音韵和谐,情意真挚,优美悦耳,闻之如品甘饴,如沐春风。
姐儿想郎真想郎,
煮米忘记滤米汤,
喂猪跑去抱茅草,
喂牛又去撮猪糠,
魂魄丢在郎身上。
也有以郎开头的情歌:
郎在山上耨高梁,
姐儿在河下洗衣裳。
耨两下高梁望一下姐,
洗两下衣裳望一下郎,
棒头捶在岩板上。
说到清朝皇帝的婚礼,就不能不说到康熙皇帝。康熙皇帝是清朝以后娶妃子最多的皇帝。他一生册封了四位皇后,在普通嫔妃和贵族之上还有35位嫔妃。他也是清朝最年轻的皇帝,在他结婚那天赶牛。康熙四年,也就是1665年10月22日,康熙皇帝迎娶第一任妻子赫赛日哈拉时只有11岁,而当时的赫赛日哈拉只有12岁。赫赛里哈拉是终身首席大臣索尼的孙女,后来被授予小成仁皇后的称号。虽然这段婚姻笼罩着政治婚姻的阴影。但是,他们两个是童年玩伴。他们可谓青梅竹马,情投意合。转圈小跑来投青梅和羞未开,年轻的康熙皇帝和爱的种子的赫赛日哈拉,这对年轻的夫妇,婚后有着甜蜜的爱情,生活非常和谐,彼此感情深厚。他们是幸福的一对。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皇帝的结婚年龄一般不超过18岁,大多在13岁至17岁之间。康熙皇帝的婚礼无疑要早得多。这可能是政治联姻的结果。纵观两千多年的帝王历史,几乎所有的王子,尤其是小皇帝,在结婚前都必须接受幸运女性的性教育。所以到他们结婚的时候,大部分都已经掌握了熟练的性经验,有的甚至已经有了孩子。康熙婚礼四年后,赫赛里哈拉生下了聪明活泼可爱的小王子胡成。此时康熙皇帝才15岁,皇后赫赛日哈拉才16岁。当然,比康熙皇帝早生孩子的皇帝大有人在。他就是西晋的傻逼皇帝司马忠。13岁当太子,不仅结婚了,还生了孩子。
司马忠大婚前,他的父亲晋武帝司马燕把后宫的人才谢九送到东宫,亲自教导太子,让他知道男女宫卫的事。谢离开太子东宫的时候已经怀孕了。谢九后来在别处的一座宫殿里生了一个儿子。几年后,太子司马忠在父母的宫殿里看到一个孩子。刘裕告诉他,那是他的儿子。他很惊讶:他怎么会有儿子?再比如北魏的文成帝拓跋_,17岁结婚,13岁就已经掌握了幸运宫女的本领,第二年就当了父亲。
清朝皇宫明文规定,小皇帝大婚前,必须从宫中挑选8名年龄稍大、容貌姣好的宫女,供小皇帝亲自修炼幸福之术。这八位宫女都很有名。从此,她们成了宫中有地位的女人。她们按月领工资,不再像其他普通宫女一样从事劳动。所以这个差使一直是宫女们所期待的,希望能走出苦海,出人头地。这八个宫女的名分一般都冠以四个宫女的头衔,分别是司仪、司门、秦丝、张思。清朝皇宫这一规定的目的,无疑是为了让小皇帝在婚前获得一些男女性交的经验,以便在与皇后和嫔妃的生活中从容不迫,早日生儿育女,延续王朝香火。
作为小皇帝和小王子,他们有的要向女仆学习性经验,有的要从保姆那里获得性启蒙教育。保姆直接对王子进行个人性启蒙教育,已经成为皇宫里一种另类的教育方式。在一些朝代,没有规则或条例规定哪些宫女应该亲自教育王子。诸侯们已经到了可以修行的阶段,还处于开悟的状态,没有禁忌。在这种状态下,很容易被戏弄或者冲动,最容易对身边的女性产生“性趣”。尤其是住在东宫的太子,没有小鬼在身边,是不允许随意进出后宫的
万四岁入宫,做了宫女。万原是明英宗母亲后宫的侍女。后来,万进入青春期后,她变得越来越精致和美丽。此外,她聪明伶俐,善于察言观色,侍候太后体贴入微,因此受到孙太后的青睐,成为孙太后的心腹宫女。朱见深,朱祁镇的长子,出生于正统学校的第12年。两年后,朱祁镇在土木堡被俘,王太后命朱见深为皇太子。代表朱祁钰即位,在景泰三年,朱见深被废为沂王。朱祁镇恢复英宗后,18岁的朱见深重新成为皇太子。
八年后,朱祁镇去世,朱见深成为明宪宗的皇帝。事实上,早在还是太子的时候,孙太后就已经派做他的奶妈,对他进行性教育。这时,朱见深18岁。在万的性启蒙教育下,无法自拔。他非常依恋万,一刻也离不开万。万成了他生命的寄托。除了情感和性的需要,年轻的驯服和敬畏万。18岁即位,万已经36岁。就这样,在万的教育下成长起来。万的成熟、妩媚、从容以及长期培养的依恋和感情,自然会让在性实习经历中感到轻松、自在和无忧无虑。因此,年轻的天子朱见深非常幸运,这个人到中年但仍有魅力的男人给了她贵妃的头衔。
其实康熙皇帝和他的奶妈也有这个所谓的“小姨子”传说。康熙帝婚龄低,妻子多,生育力强。在历史上所有的皇帝中,康熙的生育能力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的,一生有52个皇子,真的很少见。传说康熙皇帝少年时暗恋奶妈,电视剧康熙王朝就有这个情节。然而,当康熙帝的祖母孝庄皇后将这位名叫苏马拉古的乳母作为妃子送给康熙帝时,她婉言拒绝了。这一情节的演绎无疑受到了历史上皇帝与奶妈“姐弟恋”故事的影响。但是康熙一生好色,即使到了晚年,他的光辉也不减。他好色的名字在清朝无人能及。
当然,小皇帝、小王子们在接受保姆性启蒙教育、向女仆学习性经验的同时,也接受了“压箱底”、“开心佛”等教具启发诱导的“形象化教育”。比如,在中国古代性文化博物馆里,有一些东西叫做“壁橱的底部”,它们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的是水果形的,有的是船形的,有的甚至只是一个小盒子。如果打开盒子的顶盖,里面是一对男女的瓷像。女儿要出嫁的时候,母亲从箱底拿出来,掀开盖子,给她看,告诉她新婚之夜要做什么。还有一种叫“嫁妆画”的东西,其实就是一卷性交姿势不同的情色。女儿出嫁前,父母买一卷这幅画,放在嫁妆里,带到婆家。新婚之夜放在床上,夫妻二人照做。汉代张衡写了一首描写新婚生活的长诗同声歌,其中有几行是:“脱金粉随衣,列图作枕帐,素女为我师,田老教黄轩。”这说明至少在两千年前的汉代,就有了“嫁妆画”这种东西。
在古代,性教育的方式大多是母亲对女儿,母亲对女儿,这样才能代代相传,经久不衰。所以,在古代,女性往往比男性更了解性知识。但在古代皇宫里,为了让王公们了解性知识,学会如何做爱,皇帝们在娃娃的时候就开始进行各种方法的性教育。正如通俗篇所写:“你要教太子,就当他是宫里的好手,你不懂人事。”
网络化
在中国古代的宫廷里,王子们还没到青春期就开始接受性启蒙教育。是太监开始了对太子的性启蒙教育任务。宫中开辟了一个专门进行性教育的密室,里面有一尊欢喜佛展示性交。负责性教育的太监负责打开房间门。据万历野获编年的记载,明朝皇宫里有逍遥佛,是外国出钱,元朝遗留下来的。“二佛皆盛装,相拥,相合,有机动,见数处。皇帝结婚,一定要带路。进入这个大厅。到了周末,叫他们摸摸隐蔽的地方,默默的知道交接的方法,然后办婚礼,照顾瑞幸的简单。”皇帝大婚前,太监带领皇帝进入密室举行“仪式”,烧香拜喜佛。之后,新婚的皇帝可以触摸佛陀身体的隐私,练习他的动作。之后就是“结婚典礼”了。“那么,什么是快乐佛呢?快乐佛为什么会成为性教育的教具?
其实所谓的“开心佛”就是一男一女合一的佛像,相互依偎着。佛身上有机关,机关一按,佛就开始做爱,变化各种动作。说起来,佛教虽然是保守宗教,但在中国古代也是分了很多教派的。其中佛教密宗在性方面是比较开放的,绘画、雕刻中有大量的性内容,最突出的是“欢喜佛”,又称“欢喜天”。大部分是裸体男女拥抱交媾的佛像。佛教戒*,但为了达到成佛的目的,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免除某些戒律。例如,密宗可以使用女性作为练习佛教的伙伴,这被称为“费明”。到了清代,设置在宫廷中的快乐佛,不仅是太子性教育的教具,也是皇帝与嫔妃发生性关系,增加婚后性生活乐趣的工具。
皇帝们除了组织王公们观赏欢乐佛,还煞费苦心地在宫中饲养小动物,以其本能的活动增强王公们之间的性关系观念。明朝禁御秘闻年,说“猫的观念在我国之初就有了,特别是让儿孙在宫中长大,怕不识人性,误生子嗣,使看到猫的后代和子嗣都很兴奋。还有鸽舍,也是这个意思。“由此可见,历代帝王的性生活从来没有延迟过。
所谓“画在情色宫中”,大概是中国古代人进行性教育的一个创举,历代皇宫都采用。所谓情色画,就是描绘男女各种性交姿势,反映性生活场景的图画。据说春画起源于皇室。据明代学者沈德福考证,艳情宫图早在西汉就已出现,发明者是以盗墓闻名的广川王刘渠之子刘海洋。当时,刘海洋和他的父亲刘渠一样,好色,日夜放纵。他让画家在房间的墙壁和天花板上画出各种男女交合的图画,只要能看得见,供他玩乐时“享受”。所以,沈德福在万历野获编玩具年说,“春画始于汉光传王,画屋内男女交接,唤父女饮酒,令其仰视。”
从此,历代都把情色画作为下一代性教育的必备教材。所以历代宫殿中都有大量的艳情画。在王子们青春萌动之前,太监们引导他们观察这些栩栩如生的情色画,并一一讲解。从这里开始,王子们开始认识、欣赏、迷恋异性。当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皇帝后,他们仍然把这些色情画视为珍宝。
事实上,小皇帝和小王子们要么从保姆那里接受了性启蒙的教育,要么从女仆那里学习性经验;无论是接受压箱底、逍遥佛等教具启发诱导的“视觉教育”,还是观看欣赏春宫画等教材,培养“性趣”,归根结底只有一个目的,即中国古代帝王认为传宗接代、传宗接代、延续香火不仅是皇家大事,也是国家大事。所以,生活在深宫的王公们,尤其是小皇帝们,早在青春期到来之前就开始接受性启蒙教育了。
文 | 笔沐渔鱼 编辑 | Daisy、Leham
2009年,在大云山的汉朝江都王刘非墓出土了一个银制带钩,长度不足4厘米,制作极其精巧。
它的精巧之处,在于带钩沿中线可一分为二,里侧有铭文“长毋相忘”,其中一侧为阴文,另一侧为阳文,二钩相扣则呈现为一个带钩,用于腰间束衣。
长毋相忘:
是永远不要忘记彼此的意思,意指墓中主人与爱人长相思念、绝不会忘记对方的情意。
而这份情意,穿越两千年的风风雨雨,来到了我们的面前。
即便在今天,“长毋相忘”也是一句能在一瞬间打动人心的表白或承诺。
随同这个银带钩一起出土的,还有一个能证明主人身份的双面铜制印章。
这个银带钩的主人,叫淳于婴儿。
她是与西汉江都王刘非一起陪葬的34位妃嫔之中的一位,丧葬规格只是三等。
她的第一任丈夫就是江都王刘非,刘非去世后,她又先后嫁给刘非的儿子刘建和赵王彭祖。
三任丈夫,都是王侯。
淳于婴儿嫁给第三任丈夫赵王。
死后,葬于第一任丈夫刘非墓内。
淳于婴儿的出身,同无数个古代后宫妃嫔一样,史料记载几乎为空白。
汉朝时嫔妃们的丧葬规格分为四等,淳于婴儿的墓只是三等,可见她在江都王府中的品阶并不高。
不高的品阶,却享有其他嫔妃所没有的象征权力的印章与代表爱情的银带钩,这个淳于婴儿,凭什么得到如此厚爱?
淳于婴儿嫁给江都王刘非的时候才16岁,因为年轻貌美,得到了刘非的宠爱,很快就当上了王妃。
但好景不长,淳于婴儿嫁给刘非4年后,他就去世了。
刘非去世后,淳于婴儿被刘非的儿子刘建霸占为妻,一起生活了6年。
后来刘建因为参与造反,被汉武帝杀死。
之后,赵王彭祖娶了淳于婴儿,并相伴生活了近20年。
如果说,16岁的淳于婴儿初嫁时被刘非宠爱是因为天生美貌,那后来两嫁王侯、几十年一直受宠,一定与淳于婴儿长期自律的形象管理有关。
古代男子对妻子的要求不像现代 社会 那么高,大多男人都喜欢娶漂亮的妻子回家,不仅自己赏心悦目,也是对外炫耀的一种资本。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现代男人也同样如此,谁不想有个漂亮老婆长相厮守呢?
有人说:
我长得不漂亮,如何取悦老公呢?
其实,长得漂亮只是先天的优势,但外在形象的最大优势,在于自己后天的管理与打造。
学习化妆基本技能、淡妆出行,勤于锻炼、塑造身材,不暴饮暴食,规律作息。
这样的妻子,就算达不到天仙容貌、魔鬼身材,也会赢得丈夫的尊重与爱惜。
很多漂亮女人婚前热衷于打扮,一旦嫁人或者功成名就,就很快放弃对自己形象的管理。
不爱梳洗打扮,穿着邋里邋遢,或者放开肚皮随便吃,不愿锻炼身体。
久而久之,丈夫或者朋友们看到的,就是一个“垮掉”的中年妇女。
像演艺圈中比较知名的李湘与张惠妹,放弃或忽略对自己形象的管理,失望的人会越来越多,更不必谈爱人能否永远坚守在旁。
而同样身在演艺圈中的孙俪、刘涛等,就很懂得对自己形象的自律管理,良好的管理效果不仅让她们在事业上一直顺风顺水,将自己的婚姻也经营得有声有色。
淳于婴儿能在几十年中一直受宠,说明她对外在形象的自律管理一定是很到位的。
否则,哪位王侯会一直喜欢一个不修边幅的王妃呢?
只有做到长期自律的形象管理,才能保持丈夫对自己爱的热烈体验。
淳于婴儿墓中与银带钩一起出土的,还有一枚双面铜制印章。
江都王刘非陪葬的34位嫔妃中,只有淳于婴儿的墓中有这枚印章。
这枚印章分为两面,一面刻着“妾胜适”三个字,是她在王府中的号;另外一面刻着“淳于婴儿”,是她的名字。
这枚印章,就是淳于婴儿的身份证明。
在古代,只有皇帝的大臣才可以称“臣”, 只有皇帝的女人才可以称“妾”。
这枚印章显示淳于婴儿的号是“妾胜适”,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虽然淳于婴儿的品阶不高,但在刘非心中的地位却是很高的。
印章对于古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权力或身份的象征。
陪葬的34名嫔妃中只有淳于婴儿有印章,说明只有淳于婴儿具备使用这枚印章的能力。
据有限的史料记载,刘非在世时给了淳于婴儿很多特权,比如替他处理一些文书方面的工作等。
这有限的史料,却反映出淳于婴儿不仅识字,而且对于时政或管理有相当独到的见解。
若非有如此才情,刘非也断不会轻易地让一个内宅女子插手文书处理等类似工作。
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若出现一个有才又有思想有见解的美貌妻子,有能力的丈夫一定如获至宝般地宠爱,并给予她自由发挥才能的天地。
正如那在后宫中自然脱颖而出的芈月、武媚娘等一干出色女子,才情,才是她们的最大杀伤武器。
这种对才情欣赏认可的宠爱,才是真正的宠爱,无关出身,无关外貌。
这种独具一格的才情,放在今天,其实就是与丈夫的共同语言与共同成长。
婚姻的保鲜秘诀之一,就是始终要与爱人保持一定的共同语言,并与爱人一起共同成长。
正如邓超对孙俪的宠,两人有着演艺事业的共同语言,当邓超的事业继续攀升之时,孙俪也毫不含糊地推出一部部反响优秀的作品。
旗鼓相当的婚姻双方,保鲜期才有可能更为长久。
没有共同语言的婚姻,或者只有一方前行的婚姻,即便能长久不分离,也不会是精神丰茂的婚姻。
淳于婴儿,应该就是靠自己的才情,得到了三任丈夫的格外青睐。
有自律美好的形象,有独具一格的才情,淳于婴儿能长久吸引爱人的另一个特点,应该就是她秀外慧中的性情了。
古代女子绝大多数都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因而在品性上差异化并不大。
有的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温顺听话,逆来顺受。
有的骄纵蛮横,不讲道理,与丈夫时常吵闹。
有的喜欢做那长舌妇,常日里家长里短地乱搅和,容易导致家庭矛盾重重。
这样的嫔妃,多多少少都会给丈夫带来各种各样的心烦与麻烦。
这个淳于婴儿,必定不是那不得丈夫心的没性格、没涵养、没大局观的一般嫔妃。
她懂得丈夫身为王侯的不易,懂得他对外参与时政的不易,懂得他对内面对偌大一个家庭调和的不易。
这种懂得,使得她能心平气和地接受丈夫的偶尔不顺,理解他的种种苦衷。
这种懂得,可能转化为深夜的一杯羹,酷夏的一碗茶,案头的一次整理,甚或是休憩时的一次闲聊。
这样灵性体贴的女子,哪个男人会不爱?哪个男人不想与她长相厮守?
也正因为如此,只有她,才拥有了那独一枚的印章,才有了那只有两人才知道的银带钩里的“长毋相忘”。
这可能就是现代人所崇尚的灵魂伴侣吧。
就像钱钟书先生与杨绛先生的一生,他们虽然没有许下“长毋相忘”的诺言,但却用自己丰厚的笔与书,书写了远比“长毋相忘”更为厚重的爱情。
当然,美丽有才却性情暴戾的女人,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其人。
这样的女人,成由美丽与才情,却败在了不够美好的性情上。
有人说:
性格决定命运。
这是句经历了千百年验证,实际存在的客观事实。
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好的性情,是婚姻成功的一半。
没有好的性情,估计连经营婚姻的耐心都没有,又何谈爱情与婚姻的长久呢?
一个银带钩,一个两千年前的爱情信物,唤起了我们对永远爱情的好奇,对长久婚姻的向往。
仿制的银带钩,一时间也曾经成为很多年轻伴侣争相购买的爱情信物。
仿佛带钩在手,期待的爱情就会一直相伴左右。
其实,带钩只是一个带钩,只是一个物件罢了。
美好的爱情与美满的婚姻,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她们的本质是一样的。
作为一个女子,想要一直拥有爱人的宠与爱,只有盼望是不够的。
自律地保持自己的形象,不间断地学习提升自我,培养自己良好的性格,理解并包容爱人的不易,努力经营自己的家庭。
这样的婚姻,想不幸福,都很难。
爱自己,就做那聪慧的淳于婴儿,为自己赢得心中的银带钩。
END
插图 | 橙心
2020年的4月份到12月份,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北白鹅墓地进行持续的抢救性发掘。人民网发布消息,称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两周之际的高等级墓葬共计九座,出土文物标本五百余件。
在这批出土文物中,有一个标号为M1的墓地中发现了铜壶,铜壶中被发现有部分液体残留。2021年3月15日,经过专家研究证实,M1铜壶中的残留液体为古代果酒的遗存。专家表示,这个果酒的液体距现在已经有2700年左右。这是首次从实物的角度填补了先秦果酒研究的空白,是一个很重大的发现。其实,该地高等级墓葬较多,也有许多重要文物被发现。此前在北白鹅墓地中,出土了一件“匽姬”甗,非常独特。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用于当作嫁妆的青铜器,在甑部近口沿处后腹内壁中,铸有铭文3行11字,内容为:“虢季为匽姬媵甗/永宝用享”,意为:这是虢国为一个名为“匽姬”的人铸造的一件青铜器。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这件青铜器为何出现在这个区域的墓地中,成为了考古学家的下一步研究目标。3月12日,在北白鹅的一座女性贵族墓地处发现了一个带花纹的铜盒,里面有红褐色的物体,经证实为女性化妆品,约为周代产出。经过严密的科学分析后发现,容器中的残留物是用油脂、朱砂、植物精油、方解石为主要成分制作而成的化妆品。该项发现成为了目前中原地区被发现的最早的女性化妆品,而分析过程中检测到的植物精油,成为中国古代化妆品中首次出现的植物精油。原来,古代的贵族女性竟然也是如此爱美,化妆品研制技术也十分精湛。
吴越地区虽然被中原诸侯视为蛮夷,但是其冶金技术却大大有名,因为江东地区本身就有铜锡资源,加上能工巧匠善于锻冶之术,也增添了许多兵器的传奇。越王句践在击败吴国后,也接见过一位善于相剑的奇人薛烛,此人点出,句践的五把宝剑当中,只有“纯钧”一把堪称真正的宝剑,句践也告诉薛烛,此剑系名师风胡子所铸。
虽然风胡子所铸造的宝剑已经湮灭在岁月风尘中了,但是,越国自句践北迁琅琊以来直至越王翳,代代国君均有宝剑传世至今,从中也能看出越国的一点变迁。我就把这五位君王的宝剑,摘选一些陈列在下。
1 越王句践剑
1965年越王句践剑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这件出土文物随后可就出了大名,直到如今,它也陈列于湖北省博物馆当中,而且旁边就是句践老冤家吴王夫差用过一把矛头。它的名气之所以这么大,首先是因为它的主人,句践,在中国历史上非常出名。第二,这把剑出土时,依然锋利,而且寒光凛冽,历时两千余年,竟然毫不锈蚀的痕迹,使得人们十分诧异。
此宝剑上有铭文“钺王鸠浅,自乍(作)用鐱”八个大字,“鸠浅”者,乃“句践”之通假,那个时代,即使是人名,也往往写法不一,往往以音近或形近的字代替。譬如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子贡,在《左传》当中,他的表字子贡就写作“子赣”。
但说起这把宝剑背后的故事,还不得不提一下它出土前的主人,从前被认为是后来楚怀王派到越国去的间谍召滑,但后来召滑的墓葬又在别处被发现。后来,出土越王句践剑的江陵望山1号墓墓主,被确认为是楚威王-楚怀王前期的楚国臣子召固。彼时楚国尚未灭越,故而,很有可能最初这把宝剑,是句践把女儿(即楚昭王之越姬,楚惠王之母)嫁给楚昭王时带去的嫁妆,后世的楚王,又把这把宝剑赏赐给了召氏一族。看来,这把宝剑,还是见证了越国称霸以前越楚联盟的友谊。
2 越王者旨於睗剑
首先说名号,“者旨”即是越国王室的氏名“诸稽”,而“於赐”则是鹿郢之别名“与夷”之异写。鹿郢一生作为国君虽然没什么事迹留下,不过作为王子,还是替父亲干了很多脏活累活,比如去吴国议和,带领一支偏师跟随吴军参与艾陵之战之类。他在做太子的时候,经逢越国灭吴的持久战。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流亡的鲁哀公,并给予鲁哀公一些土地,敦睦一下越国与鲁国的友谊,不过因为鲁国季康子(季孙肥)与吴国太宰伯嚭联手阻挠,未能成行(时在鲁哀公二十四年,前471年,时吴国已灭亡,或许句践灭吴后收纳了太宰嚭而没有急着杀他?或许鲁国另有一太宰嚭?)。他存世的宝剑也远远多于其父,总共三把。
下图中的这把鹿郢用过的宝剑是一件失落民间的文物,1995年由杭州钢铁集团公司出资136万港币赎回,并无偿捐给了浙江省博物馆。此剑也是一把短剑,长不过64厘米,上有铭文,一面为“越王者旨”,另一面为“越王於睗”。
另有一把鹿郢的宝剑,也许最初可能也是在荆州附近地区出土的,也许是楚国破越以后带来的战利品吧。而第三把鹿郢用过的宝剑,出土于荆州纪南城北垣外楚墓,大概是货真价实的楚国战利品。
3 越王不寿剑
越王不寿剑仅存一把,长69厘米,是所有问世的越王剑中最长的一把,剑茎及剑鞘均有缠缑缠绕,倒“凹”字形宽格上两面各凸铸鸟篆六字“越王不寿不寿”和“自作用剑用剑”。不寿虽然在位时间不长,还在给儿子定了亲事以后就被儿子给干掉了,他儿子朱句也开启了后面越国弑君潮的先河。不过有这么一把宝剑作陪,一生也算够本了。
4 越王州句(朱句)剑
朱句作为越国最盛时期的君王,在位时间也最长,足足37年,因此也留下了最多数量的宝剑,足有11把。
这11把宝剑中,有一把曾为一农家所获得,这把剑甚至被用来劈柴、削铅笔。据此宝剑的原主人,一位河南农妇描述,当年她的太爷爷用了四块银元把这柄剑买了下来。不过此宝剑由于长期用来干杂活,上面装饰的宝石已经脱落,这也导致专家对其估价从100万跌到了20万。
不过,越王州句剑中,最有价值的一把是一把复合剑,此剑不独工艺特殊,其铭文中也有其他宝剑所没有的关键信息。这把宝剑上的铭文为“越王州勾之用剑,唯余土囷邗”。“邗”即今日江苏扬州,吴国开凿的运河“邗沟”之南端起点。大概为了北方的战事,也因为莒国被灭后不便从琅琊直接向西动兵,朱句需要借助运河向北调拨江东的人马粮秣,所以他本人也会去邗地建仓库方便物资向北运输吧。另外,此宝剑出土于浙江绍兴附近,也许是越国覆亡以后仍然保留的一件兵器。
1、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强盛的帝国。在西汉统治的近四百年的历史中,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的改革,使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间,中国一直以世界强国的面目屹立于世界之林。
2、秦末年,项羽、刘邦拥立楚怀王与秦朝抗争。经过几年的征战,刘项军夺取天下,项羽废怀王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天下土地于王侯数十人,其中刘邦被封为汉王,都南郑。但刘邦并不甘心居于项羽之下,在谋士张良、萧何,大将军韩信等人的帮助下,于公元前二零二年击败项羽,登临帝位,国号汉,定都长安,是为汉高帝。
3、高祖在位七年间,为了削弱异姓王侯的势力,先后剥夺韩信、英布、彭越等大将的兵权与封号,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同时制定一系列的“与民休息”的政治方针,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为强大的汉朝盛世奠定基础。前一五九年,高祖薨,传位惠帝刘盈,但此时政权实际已掌握在汉高皇后吕雉的手中。吕后前后共掌权十六年,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女统治者之一。前一八三年,刘恒即位,是为文帝,他与景帝(文帝之子,前156—前143年在位)刘启都继续执行高祖所制定的“与民休息”的政策方针,减轻人民赋税,使汉帝国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大大增强,史家称这一阶段为“文景之治”。
4、通过“文景之治”,汉朝国力逐渐强大起来。前141年,景帝卒,其子武帝刘彻即位。刘彻也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曾使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扩大了西汉王朝的统治范围,保障了汉朝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多年的征战使国力下降,于是武帝于晚年停止征战,转而大力发展农业,使西汉的经济继续向前发展。武帝之子昭帝继承其父的方针,继续实行无为政治,发展经济,使西汉极盛时期达到了顶点。
5、经过昭帝、宣帝(前73—前48年在位)两代三十八年的“与民休息”的政策的执行,西汉王朝的国力增强,但与此同时地方势力也随之增强,严重的影响了汉帝国的统治,自元帝(前48—前32年在位)起,至成帝(前32—前8年在位)、哀帝(前6—公元1年在位)、平帝(1—6年在位)在位年间,皇帝对政权的统治力量已大不如前。及至刘婴即位,朝权已尽落于外戚王莽之手。公元八年,王莽篡夺皇位,改国号为新,至此西汉对中国的统治宣告结束。
唐朝的大龄剩女是怎么脱单的?
本文2023-10-30 18:59:0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4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