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凿壁借光的原文、翻译和注释,最好详细一点的。
一、原文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二、翻译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名文不识大户人家,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三、注释
不逮:烛光照不到
逮:到、及
乃:就
穿壁:在墙上凿洞
邑人:同县的人
大姓:大户人家。
文不识:指不识字。一说,人名。
与:帮助
佣:雇佣。
佣作:做雇工,劳作。
偿:报酬。
求:要。
怪:感到奇怪。
愿:希望
资给:借,资助。
以:用
遂:于是。
大学:大学问家。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本篇文章选自《西京杂记·卷二》。《西京杂记》是古代历史笔记小说集,其中的“西京”指的是西汉的首都长安。原二卷,今本作六卷。该书写的是西汉的杂史。既有历史也有西汉的许多遗闻轶事。
《西京杂记》是古代历史笔记小说集。汉代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其中的“西京”指的是西汉的首都长安。写的是西汉的杂史,既有历史也有西汉的许多遗闻轶事。其中有人们喜闻乐道、传为佳话的"昭君出塞",即宫女王嫱不肯贿赂画工致远嫁匈奴;"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等许多妙趣横生的故事皆首出此书,且为后人为典故。
作者简介
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人,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世。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
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由于勤奋学习,他对《诗》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之语,意思是说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Book of Changes"
鬼谷子Guiguzi
三十六计Thirty-Six
兵书战策 Art of war war policy
二十五史Twenty-five Histories
四书五经Classics
菜根谭Cai Gen Tan
18般兵器顺口溜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镗槊棍棒、拐子流星。
这十八般兵器真正定型基本是在明朝时候,但是各地的解释也不太相同,古今汇总起来基本分为: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镋、棍、槊、棒、拐、流星锤等这几种,这几种也是现在人比较认同的。
当时所指的十八般兵器并非特指这十八般兵器,而是形容这个人武艺出众,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黄、十二锏、十三镐、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头、十七锦绳套索、十八白打(指:“徒搏”赤手空拳,徒手搏击)。
这时候弓已经是排到第一的武器了,这说明令兵器时代轻巧和攻击距离是最被看重的。
十八般兵器的发展史:
我国古代通俗的认为刀、枪、弓均为皇帝发明的,而二八般兵器是战国中的吴起、孙膑所创立,但是这些东西其实比我们所想的时代还要久远,因为我们都知道在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了木棒、石斧、石锤等作为狩猎工具。
到了商代时候青铜器制作到达了顶峰时期,当时的人们开始使用,刀枪等武器,在往后中国的冶铁业发展迅速,汉代开始铁器已经在战场中很常见了,而且兵器也越来越丰富,我们看的《三国演义》中已经有弓、刀、矛、锤、戟等武器,而且很多武将使用的武器也基本不太重复。
匡衡凿壁借光的原文、翻译和注释,最好详细一点的。
本文2023-10-30 19:06:1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4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