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古文
译文:骆宾王,浙江义乌人,七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了著名的《鹅、鹅、鹅》就是他七岁时候写的。武则天当权的时候,多次呈上奏折进言说事,闯了祸被贬谪为临海丞“临海丞”是个官职名称,因为志向得不到伸展而沮丧消极,最后还辞官离开。文明年中期“文明”是唐睿宗李旦使用的第一个年号,徐敬业起兵想要对当朝造反,骆宾王前去投奔徐敬业,被布署为徐敬业的府中僚客。骆宾王替徐敬业写讨伐天下的檄文“檄文”就是古代贴在墙上的讨伐的布告,相当于公布天下的战书,严厉的痛骂武则天的罪行。武则天读过骆宾王写的檄文,惊讶地说“谁可以和骆宾王相匹敌啊!”然后又说:“有像骆宾王这种人才而不中用,是宰相的过错!”等到徐敬业的造反失败后骆宾王亡命天涯躲避祸事,最后不知足迹到了哪里。
终于翻译完了,呼~~好久没做翻译文了,有点小喘,呵呵,希望我能给您帮助!
足太阳膀胱经 (bladder meridian or bladder channel of foot Taiyang)为十二经脉之一。代号BL。与足少阴肾经相为表里。五行属水。本经起于目内眦睛明穴,向上至额部,左右交会并与督脉相会于头顶部百会穴;它的分支,从头顶到耳上角;它的外行主干,从头顶入内络于脑,回出来在项部的天柱分开下行,一支沿肩胛内侧,夹脊柱两旁到腰中,进入脊旁筋肉,联络肾脏,属于膀胱;它在腰部的分支,从腰部挟脊继续下行,经臀横纹中点的承扶,到腘窝部的委中;它在背部的另一支脉,从肩胛内侧下行,通过髋关节部足少阳胆经的环跳,向下沿大腿后面行走,在腘窝部与前支经脉会合于委中穴处,继续下行,向下通过腓肠肌部,出于外踝后方的昆仑,沿足外侧缘到足小趾外侧端的至阴,经气于至阴穴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足太阳膀胱经共六十九穴,原穴为京骨穴,络穴为足少阴肾经之大钟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通谷、至阴。单侧计67穴。
太阳为阳气大盛在身体之最外的意义,所以本经对外界赤 反应也较频繁,与各脏腑大都有腧穴关系与肾经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病发病,主要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志病、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等。如:小腹偏肿而痛、癃闭或遗尿、癫狂、寒热、头痛、目痛、鼻塞、鼻血、项强、腰脊疼痛、髋部不能屈、腘部掣强、小腿肚及脚痛、痔、经脉所过处疼痛、麻木、厥冷。
详见百科词条:足太阳膀胱经 [ 最后修订于2017/1/31 9:51:58 共614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苏东坡被降职外放到岭南。元符年底(宋哲宗赵煦的第三个年号,指1100年)才向北回京城。小船途中暂时停留在新淦,当时这里刚刚开始用石头作基础造桥。听到苏东坡到了,年长的年小的有二三千人,聚集站在小船的旁边,请他为桥命名。苏东坡要离船,拜见县令,众人充塞簇拥着不让他出来,于是他就在小船中书写“惠政桥”三字给众人,乡里人这才退走。
化石是保存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骸或遗迹,这在今天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即使是最顽固的神创论者,对此也不会有什么争论。但对古人来说,这个事实却不是那么显而易见的,直到18世纪,科学界对化石是不是源自生物体,还充满了争议。国内有的文章称,北宋沈括(1031-1095)最先揭示化石成因,比达•芬奇早了400多年。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确提到,在太行山崖间有螺蚌壳,据此认为这一地带过去乃是海滨。此前唐朝书法家颜真卿(709-785)在《麻姑仙坛记》已有“高石中犹有螺蚌壳,或以为桑田所变”的说法。比沈括稍后的朱熹 (1130-1200)也提到:“常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他们说的螺蚌壳,实际上是贝壳化石,但是他们显然是把它们当成了真正的贝壳,他们的这些说法也并没有涉及到化石的来源。
罗天益为元代医学家 。(1220~1290年)。字谦甫。真定路嵩城人(今河北嵩城县)人。李杲、窦汉卿的弟子,医学造诣较深。撰《卫生宝鉴》 ,内容以方药为主,其中“名方类集、针法门”主要论述针灸,并首辑窦汉卿的《流注指要赋》(即《通玄指要赋》)。罗天益约生于金兴定四年(公元1220年)。幼承庭训,攻读诗书。及长,逢乱世,弃儒习医。时名医李杲年迈,欲传术于后世。天益愿从之学十余年,尽得其妙。后为太医。遵师意,分经论证而以方类之,历三年三易其稿而成《内经类编》,今佚。至元三年(1266年),以所录东垣效方类编为《东垣试效方》九卷。对传播“东垣之学”起到了重要作用。又撰集《卫生宝鉴》二十四卷(1283年),讨论方、药及药理,附列验案。另著《药象图》、《经验方》,均佚。1251年后,他自师门回乡行医,以善治疗疮而显名,为元太医,元兵南下。罗天益一再随军征战,他在军中,还四处访师问贤,以提高医术。罗氏以《内经》及东垣学说为指导,提出了“脾胃人之所以为本者”的学术主张。在治疗中十分强调温补脾胃,钩玄东垣针法之精华,处方着重于中脘、气海、足三里三穴,而且其中绝大部分是以灸治获效。罗天益生活于金末元初,他的学术思想遥承于洁古,授受于东垣,又突出脏腑辨证、脾胃理论、药性药理的运用的“易水学派”特色,成为易水学派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承前启后的一位重要医家。他的主要学术思想反映在《卫生宝鉴》(1281年)一书中,于《名方类聚》篇内,列有针法门,并最先收载他辑注的窦汉卿《流注指微赋》。罗天益用灸法以温补中焦,不仅能治中焦不足的虚寒证,而且还可以治疗气阴两伤的虚热证,罗氏能补其师之不足,并发展了刘河间热证用灸,李杲甘温除热的理论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金元四大家的针灸学术思想。另著有《内经类编》、《药象图》及《经验方》、《医经辨惑》(见刘因《静修文集》)等书,均佚。经过整理的张元素的著作
详见百科词条:罗天益 [ 最后修订于2015/11/7 15:38:32 共88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本文2023-08-03 18:50:0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