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贾湖刻符经碳14物理测定,距今约7762年(±128年)历史。早期的骨刻文就是丰富的文字系统,后期的属于初步成熟阶段。这些考古发现可能是汉字起源的重要线索,也可能是各种文字发展的不同源流。
20世纪80年代初,在河南登封夏文化遗址发掘出的陶器上,发现了更完备的文字。这是被学者们确认的迄今为止我国有确切时代的最早的文字。
发展:
1、甲骨文
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
2、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3、大篆
大篆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4、小篆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5、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或真书,始于东汉。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
6、草书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
7、行书
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
扩展资料:
汉字的特点: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对周边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是其它文字的母字。它是记录事件的书写符号。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一般也叫“方块字”。它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变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但总的体系仍属表意文字。
所以,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它具有独特的魅力。汉字是汉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终生的良师益友,每个人的精神家园。汉字往往可以引起我们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给人美的享受。
参考资料:
注释学和训诂学的区别
一、训诂学概说;陆宗达先生认为:“训诂学是汉语言学里研究语言思想;周大璞认为:“训诂学研究语义;王力先生也说过:“语言学也可以分为三个部门,第一;黄侃先生他在继承章炳麟先生“语言文字之学”的思想;洪诚先生认为:“训诂的任务是解释语言,训诂学是研;殷孟伦先生认为:“训诂学是汉语言学的一个部门,它;训诂学与训诂不是一回事,训诂是训诂学的研究对象,;二、注释学概说
一、训诂学概说
陆宗达先生认为:“训诂学是汉语言学里研究语言思想内容的一门科学,也就是语义学。”
周大璞认为:“训诂学研究语义。训诂学也就是语义学。”
王力先生也说过:“语言学也可以分为三个部门,第一是语音之学,第二是语法之学,第三是语义之学。这样,我们所谓语义学的范围,大致也和旧说的训诂学相当。
黄侃先生他在继承章炳麟先生“语言文字之学”的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学科观念。“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洪诚先生认为:“训诂的任务是解释语言,训诂学是研究怎样正确地理解语言,解释语言,也就是讲清楚怎样注释的道理。”
殷孟伦先生认为:“训诂学是汉语言学的一个部门,它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解释语言而正确地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科学。
训诂学与训诂不是一回事,训诂是训诂学的研究对象,训诂学要探求训诂的方法、体式、原理等,训诂学的目的是要探索词义发展的规律,揭示词义系统,推求语源。训诂小学偏重於以雅学为骨干的训诂专著。《尔雅方言广雅》等属入小学类。训诂学的出现是以在文章中解释文本词语的形式出现的。
二、注释学概说
注释学作为学科名称,最早由朱星先生提出。他在1973年写成的《中国注释学概论》初稿中,首次使用了“注释学”一名。
许嘉璐定义,认为注释学是“研究给古书作注释的原则、方法、规律等等问题的科学。这是一门带有边缘性的实用科学;它将从注释古书的实际工作中总结归纳出规律性的东西,并反过去用以指导人们的实践。”
汪耀楠先生在《注释学纲要》一书中明确指出:“注释应当有明确地要求,这个要求就是以今释古,以浅释深,以普通话释方言,以具体明确的内容解释含义广泛的概念。”
训诂学发展成注释学:(P20)“在语言三要素中,语义最重要。传统训诂学的优点在于它没有把语义看成一个封闭系统,而是根据语言的自然属性,把语义的训诂与语言反映的极为复杂的主客观世界联系起来,从人类生活的广阔领域寻求语言意义。但传统训诂学最大的缺点,也在于它的无所不包。在科技进步,文、理分化,各种学科逐渐分立,研究逐渐细密的今天,如果不改变它本身的缺点,把它的研究对象集中在词义、语义上来,它就只能徘徊于传统语言文字学的范围,无法进入现代语言学的殿堂。”
再者,由于古籍注释自古以来是少数专门家的事情,如郑玄、马融、卢植等,自幼受到父辈或名师真传,从而是的决定了注释的人无须独立门户;此外,训诂
小学的注意力偏重于以雅学书为骨干的训诂专著,并未给够注释一定的注意和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籍注释的范围逐渐变广,大众化需求较多,需要专门学科的建立。注释学的建立完全是现实生活所提出的课题。
中国文字的演变,大体经历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这是符合文字的发展由繁到简,由不规范到规范的规律的。
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称篆书。那么,篆、隶、楷、行、草书便构成了中国书法的五种字体。汉字发展到了今天,楷书和行书还在应用着,而篆书、隶书、草书,特别是篆书已不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只作为一种书法艺术存在了。
1、贾湖刻符
八千多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9000—7800年),出土了一批刻符,号称贾湖刻符。有的学者认为只是刻符,有的认为是文字。香港中文大学饶宗颐曾对贾湖契刻进行了深入探讨考证,提出“贾湖刻符对汉字来源的关健性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资料”。
贾湖21个刻符里,已认识的11个字,分别属于反映易学里离、坤两卦之象的卦象汉字。
2、半坡陶符
距今6000年前的属于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的陶钵口沿上刻的二三十种刻划符号,即半坡陶符,于省吾认为“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其中一些是数字。
3、骨刻文
骨刻文是指在兽骨上刻画的符号——象形文字或图形文字,在山东集中发现(赤峰、关中等地也有发现),是我国最早的以记事为主的可识文字。2005年,著名考古学家、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发现并命名,始称“东夷文字”,后称“骨刻文”。
它形成约在公元前2600~前1300年之间,是龙山文化时期流行的文字。自2010年底开始,著名东夷文化学者、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丁再献研究员将骨刻文成功系统破译,从文字的起源和构造等方面较全面的论述了与甲骨文及现代汉字的传承关系。
4、夏代水书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二里头夏墟出土的陶器有24个水书文字。一种比较折衷的意见认为中国文字“形成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则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中、后期。当然,这不是公认看法,因为夏代出土的文字还少。
5、甲骨文
1959年,在山东大汶口出土了一些陶器,上边刻有一些符号,可以看成是早期(约公元前4300年)的雏形文字。但如今看到的,已经初具规模、比较完备的文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
清朝末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了许多龟甲和兽骨,上面刻有文字,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兴趣,并把这种文字叫作甲骨文。
6、金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字体也不断地在演变。从殷商到秦统一之前的金文,就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金文是铜器铭文的通称,古代的铜器多为钟鼎,所以也叫钟鼎文。金文笔画也比甲骨文丰富多了,大小匀称,也有了行款,并有了一定的装饰性。
7、大小篆
春秋战国时,诸侯争战,你争我夺,也造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将文字统一为小篆。
8、隶书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是在监狱里创造出来的字体。分“秦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9、楷书
隶书进一步演化而成为楷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用的字体,它比隶书更丰富而完备。三国时期的钟繇是在楷书加工整理上有巨大贡献的人。到了唐朝,文化高度发展,书法也发展到了顶峰,出现了一大批擅长写楷书的名家.像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
10、草书
“草”是初步、草率的意思。无论哪种字体写得潦草,都算草书。作为一种专门的字体,是汉代才有的。到汉末,草书才大为风行,先为章草,又为今草,最后发展为狂草,还有小草。草书种类繁多,初学者不宜学。
11、行书
行书是介乎楷、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产生于东汉之末。真正繁荣时期是东晋,被称为书圣的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就是行书。由于行书比较实用,书写比楷书更为便利,又不像草书那样难认,所以直到今天仍是最常用的字体。
-文字
简述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本文2023-10-30 19:46:1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4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