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图谱大全:吴茱萸图谱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3收藏

中药图谱大全:吴茱萸图谱,第1张

药 名:吴茱萸

拼 音:wuzhuyu

英文名:medcinal evodia fruit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未成熟果实。

功 效:温中,止痛,理气,燥湿。

主 治: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黄水疮。

性味归经:辛苦,温,有毒。①《本经》:“味辛,温。”②《别录》:“大热,有小毒。”③《药性论》:“味苦辛,大热,有毒。”

入肝、胃经。①《汤液本草》:“入足太阴、少阴、厥阴经。”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脾、胃、大肠、肾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2钱;或入丸、散。外用:蒸热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用药忌宜:阴虚火旺者忌服。《本草蒙筌》:“肠虚泄者尤忌。”《纲目》:“走气,动火,昏目,发疮。” 《本草经疏》:“呕吐吞酸属胃火者不宜用;咳逆上气,非风寒外邪及冷痰宿水所致者不宜用;腹痛属血虚有火者不宜用;赤白下痢,因暑邪入于肠胃,而非酒食生冷、停滞积垢者不宜用;小肠疝气,非骤感寒邪及初发一、二次者不宜用;霍乱转筋,由于脾胃虚弱冒暑所致,而非寒湿生冷干犯肠胃者不宜用;一切阴虚之证及五脏六腑有热无寒之人,法所咸忌。”

药物配伍:《本草经集注》:“蓼实为之使。恶丹参、消石、白垩。畏紫石英。”配黄连,清肝和胃;配党参,温中补气;配五味子,温敛固涩。配当归,温经治血,调经止痛。配木瓜,和胃化湿、温中止痛。

别 名:吴萸(《草木便方》)、左力(《南宁市药物志》)。吴茱萸 ,又名:辣子、臭辣子树、气辣子、曲药子、茶辣

处方名:吴茱萸、吴萸、吴芋、吴于、吴萸子、吴于子、淡吴萸、炙吴萸、炒吴萸、黄连炒吴萸、姜汁炒吴萸、盐炒吴萸等

处方中写吴茱萸、吴萸、吴芋、吴于、吴萸子、吴于子等均指生吴茱萸。为原药材去杂质生用入药者。

淡吴萸又名泡吴萸。系原药材经开水或甘草水浸泡,漂洗后晒干入药者。

炙吴萸为净吴萸用甘草汤浸泡,待吸尽汤液,用微火焙干入药者。

炒吴萸为净吴萸用文火炒至发泡,较原色稍深为度者。

黄连炒吴萸为净吴萸用黄连汁拌炒者。

姜汁炒吴萸为净吴萸用姜汁拌炒者。

盐炒吴萸为净吴萸用盐水拌炒者。

醋炒吴萸为净吴萸用醋拌炒者。

商品名:常吴萸:产于贵州铜仁、镇远一带,旧时集散于湖南常德者。粒子均匀,很少开裂,色碧绿,气味浓烈,品质最优。

川吴萸:产于四川、陕西者。品质稍次。

吴萸或吴茱萸:本品各品种的统称。以果实饱满、色绿、香气浓、无杂质者为佳。

药用部位:本植物的根(吴茱萸根)、叶(吴茱萸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华南一带和陕西等地。药材主产贵州、广西、湖南、云南、陕西、浙江、四川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8~10月,果实呈茶绿色而心皮尚未分离时采收。摘下晒干,除去杂质。如遇阴雨,用微火炕干。

拉丁名:药材fructus evodiae原植物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炮制方法:炙吴茱萸,取甘草煎汤,去渣取汤,加入净吴茱萸,浸泡至汤液吸干为度,微火焙干。(每吴茱萸100斤,用甘草6斤4两)①《本草通玄》:“吴茱萸,咸汤浸去烈汁,焙干水。” ②《本草求真》:“吴茱萸陈者良,泡去苦烈汁用。止呕黄连水炒,治疝盐水炒,治血醋炒。”

考 证:出自《神农本草经》。

生药材鉴定:干燥果实呈五棱状扁球形,直径2~5毫米,高约15~3毫米。表面绿色或绿褐色,粗糙,有细皱纹及鬃眼(油室);顶平,中间有凹窝及5条裂缝,有时在裂缝中央有突起的柱头残存,基部有花萼及果柄,果柄方圆形,长3毫米,棕绿色,密布毛茸。横切面,子房 5室,每室有淡**种子1~2枚。种子富油性,质坚易碎。香气浓烈,味苦微辛辣。以色绿、饱满者为佳。除上述品种外,尚有同属植物石虎 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var officinalis (dode) huang 及毛脉吴茱萸 e rutaecarpa(juss ) benth varbodinieri (dode ) huang等的未成熟果实,亦同等使用。显微鉴定:粉末:灰棕色。①粘液细胞类圆形或长圆形,直径64~120μm,有时壁破裂后逸出粘液质。 ②非腺毛1~4~9细胞,平直或稍折曲,长62~300(~416)μm,直径16~48μm,壁稍厚,平滑或有角质线纹或疣状突起,有的胞腔充满棕红色物。③果皮表皮细胞多角形,大多含橙皮甙结晶;气孔副卫细胞4~6个,中果皮薄壁细胞类圆形,亦含橙皮甙结晶。④腺毛头部7~14或更多细胞,长64~96μm,直径24~53μm,含黄棕色或暗红棕色物;柄部1~ 4细胞,与头部相接的细胞常含红棕色物。⑤草酸钙簇晶直径16(~38)μm。另有方晶。 ⑥石细胞类圆形、长方形或纺锤形,直径40~64μm,壁厚8~16μm,纹孔及孔沟明显,胞腔内含**物。此外,有花粉粒、纤维、导管及油室碎片。本品以饱满、坚实、香气浓、无枝梗者为佳。

中药化学成分:吴茱萸果实含挥发油为吴茱萸烯(evoden)、罗勒烯(oc-imene)、吴茱萸内酯(evodin)、吴茱萸内酯醇(evodol)等 。还含吴茱萸酸(goshuynicacid) 。又含生物碱:吴茱萸碱(evodiami-ne)、吴茱萸次碱(ru-taecarpine)、吴茱萸因碱(wuchuyine)、羟基吴茱萸碱(hydroxyevodiamine)、吴茱萸卡品碱(evo-carpine)。吴茱萸碱用盐酸乙醇处理即转化为异吴茱萸碱(isoevodiamine)。还含两种中性不含氮物质:吴茱萸啶酮(evodinone)和吴茱萸精(evogin)。又含吴茱萸苦素(rutaevin)。石虎果实含吴茱萸内酯、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羟基吴茱萸碱。尚含不饱和的酮,暂称石虎甲素(c18 h18 o6)、挥发油、花色甙和甾体化合物。未熟果实含吴茱萸碱(euodiamine)、去甲基吴茱萸碱(rutaecarpine)、吴茱萸喹酮碱(evocarpine)、羟基吴茱萸碱(hydroayevodiamine,rhetlinine)、去氢吴茱萸碱、evodiamide,及另一种生物碱吴茱萸素(wuchryine);;又含挥发油0。4%以上,油中含吴茱萸烯(evodene,即罗勒烯ocimene);此外,尚含吴茱萸内酯醇(evodol)柠檬苦素(吴茱萸内酯,limonin,evodin)。种子含脂肪酸25,其中有顺式-5,8-十四碳二稀酸(cis-5,8-tetradecadienie acid)。

中医的诊断学说中,有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手法,而看面部的五官的变化知五脏的 健康 状况,属于望诊的范畴,那如何从面部五官的变化分辨出五脏的 健康 状况从而更有针对性的 养生 呢

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中曾经提出“心其华在面,开窍于舌;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其华在发”。

这就说明了五官的变化充分地反映出五脏的 健康 装状况。

心脏的中医 养生 知识

心脏的 健康 状态可以从两个方面反应,一是舌的形态、色泽、灵活度、味觉情况。中医认为舌为“心之苗”。《黄帝内经》中记载“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知五味”。

特别是在舌诊中,虽然舌诊很复杂,但舌尖直接反应心脏的盛衰和 健康 。

二是面部的光泽更反映出心气的盛衰和是否气血不足。

脾脏的中医 养生 知识

口唇的变化反应了脾脏的 健康 状况。因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所以口唇主要反映气血的盛衰。若脾气健运,气血充足,则唇红润泽;脾失健运,气血亏虚,则唇色淡白或萎黄无光;口淡无味,多为脾气亏虚;口唇黏腻或发甜,多为脾胃湿热;口中泛酸,说明肝脾不和;唇肿或口角溃烂而痛,多为脾热或脾火。

肺脏的中医 养生 知识

鼻子的变化主要是反应肺脏的将抗状态。中医认为“肺为娇脏”,所以外感风寒暑湿均可首先影响肺脏。鼻塞流清涕,多为风寒袭肺或肺气虚;鼻子干燥或经常出血,多是阴虚火旺或肝火犯肺;经期鼻子出血多为肝郁化火犯肺或者肺阴虚等都说明鼻子和肺脏关系。

肝脏的中医 养生 知识

中医认为,眼睛的正常生理功能有赖于肝血的濡养和肝气的疏泄。如果是肝血不足,目失所养,则会出现两眼昏花、视物不明、夜盲等症状,特别是老年人的视力下降等问题都是肝脏虚衰的表现;肝经火盛,可能出现眼目红胀肿痛;肝肾阴虚,则可能出现眼涩、眼干等。

另外如果对眼睛深入的辨证的话,肝心脾肺肾分别还对应黑眼球、眼角、眼睑、眼白、瞳孔。

肾脏的中医 养生 知识

肾脏与听力相关联。肾气足,听力就正常。如果耳聋耳鸣、听力减退、,都说明肾的功能有所下降。老年人耳聋也是肾气随着年龄增长而虚衰的一种表现。

肾脏与头发的茂盛度和色泽有关,肾气充足则发密而黑。如果头发枯黄、稀疏容易掉落,多属于精血不足,常见于大病初愈或者慢性疾病的损耗;青少年白发分正常和病变两种,有些人天生“少白头”则与肾脏五官,如果伴有耳鸣、腰酸等症状则是肾脏的虚衰;脱发多见于中老年人,如果没有其他的症状表现则为正常,如果伴有健忘、腰膝酸软等症状就需要注意 养生 了。

以上便是教大家如何通过面部五官来分辨五脏的 健康 状况,虽然五官与五脏密切结合可以指导 养生 ,但是在临床诊断中还需要结合其他的症状表现来判断,并不能只通过单一的表现确定疾病。最好的 养生 办法是多咨询专业的人士,做到 健康 养生 。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4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五脏衄的穴位 2 治疗五脏衄的方剂 3 治疗五脏衄的中成药 4 五脏衄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五脏衄 1 拼音

wǔ zāng nǜ

2 英文参考

emotional epistaxis

visceral epistaxi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注解

五脏衄为病证名[1]。指因七情太过引起五脏功能失调所致的鼻衄[1]。《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积怒伤肝,积忧伤肺,烦思伤脾,失志伤肾,暴喜伤心,背能动血,蓄聚不已,停留胸间,随气上溢,入清气道中,发为鼻衄,名五脏衄。”临床上应审证求因,辨证用药[1]。

参见鼻衄:鼻衄为病证名[2]。又名衄血、鼻沥血[2]。《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腑脏有热,热乘血气,血性得热即流溢妄行,发于鼻者,为鼻衄。”因肺热上壅所致者,症见鼻衄鼻干,咳呛少痰[2]。宜清泻肺热,用桑丹泻白散加减[2]。因胃热熏蒸所致者,有鼻衄鼻干,兼口臭烦渴等症[2]。宜清解胃热,用玉女煎加减[2]。因肝火偏旺所致者,鼻衄而头痛眩晕,目赤善怒,宜清肝泻火,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阴虚于下,阳浮于上而鼻衄者,症见六脉浮大无力,两尺尤弱[2]。宜引火归元,潜镇浮阳,用金匮肾气丸加减[2]。因肺肾阴虚所致者,鼻衄而潮热盗汗,头晕耳鸣,脉细数。宜滋养肺肾,用知柏地黄丸加减。有因外伤所致者,宜用棉片蘸药塞鼻止血[2]。因热性疾病或鼻部癌症等所致者,当先治其主要疾病[2]。凡鼻衄皆可用棉片蘸药入鼻内止血,亦可用蒲黄、血竭等为末,置入鼻内止血[2]。

4

因为情绪变化而致病,在西医多属精神科的范畴,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仁爱院区中医科医师廖桂声表示,在传统中医的角度来看,七种情绪变化是脏腑功能的活动的表现,也就是说,七情和人体脏腑气血有很大的关连性,原则上,可归纳为喜、怒、忧、思、悲、恐、惊,又因为要对应五脏,将七情归纳为喜、怒、忧、思、恐等五种情绪,悲、惊分别纳入忧、恐。

廖桂声医师举例指出,情绪变化和五脏间存在着某种联系性,譬如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这种对应关系,在古籍《黄帝内经》就有记载:「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由此就可以看出,传统中医针对情志活动跟人体脏腑的生理变化有很深的描述。

廖桂声医师进一步指出,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所以任何情绪过度反应都足以影响人的精神活动,甚至于影响到内分泌,每一种情绪都往往能透过表情、声音、行为表现出来,比方说,当心情高兴时脸上满面笑容,当感到悲哀时脸上愁眉苦脸,当心理忧思不定时脸上焦眉蹙额、愁肠满肚,从这里就能了解到情绪会改变人的容颜,若喜乐无常或悲哀太过,长期下来,恐将引起人体脏腑功能性紊乱,进而气血失调,对身体健康恐怕造成伤害。

古籍《黄帝内经》对情绪伤身就有相关的说法,例如过度喜乐易伤心、神,过度愤怒易伤肝、魂,过度忧思易伤脾、意,过度悲哀易伤肺、魄,过度惊恐易伤肾、精、志。五脏化五气,当五脏受损,人的神、魂、魄、意、志等意识或思维活动将出现障碍,最后导致患者出现一些身心方面的疾病。

过度情绪变化易致病,但情绪致病有很多种,所以必须仔细辨证用药。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仁爱院区中医科医师廖桂声表示,情绪致病范围相当广,除了不同疾病会有不同证候,所以必须进行辨证论治或脏腑辨证,同时视患者病情加减用药,每个人的药物都因为病情有差异而不太相同。

廖桂声医师指出,镇静安神类药物是以安神定志为主,通常会用在心神不宁、阴虚阳亢等症状或病症的患者;清热泻火类药物是以情绪内伤为主要症候,常从热化成火,也就是中医说的「五志过极,皆可化火」的意思,一般会表现出火热内盛的证候,比如躁扰不安宁、容易发怒、心情烦或心急暴燥等皆是。

廖桂声医师进一步指出,疏肝解郁类药物是以调畅气机、舒畅情志为主,因为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若因为受到情绪因素而内伤,将促使气机郁滞,影响肝的条达、疏泄等功能,以致于产生情绪不稳,进而出现肝气郁结的现象,同时患者又可看见胸胁出现胀痛等症状。

去痰开窍类药物是用来治疗情绪所引起的疾病,又可分为清热化痰与温化寒痰两类药。由此可见,传统中医用于精神疾病的处方相当多,甚至可以加以分类,每个人也因病情不同而必须加减用药,但中医跟西医的名词、脏器功能、药物治疗目标,两者之间并不能完全互相协调,所以互补长短的机会比较少。

订阅健康爱乐活影音频道,阅读健康知识更轻松 加入,天天关注您健康!LINE@ ID:@ : /supply/article/436/喜怒忧思恐五情反映五脏功能 关键字:中医, 情绪, 内脏

古籍《灵枢》:「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同纪。中医学的宇宙观着重天、地、人合一。人体的健康,受气节变化、地理环境、以致时间运转的影响。每日的十二时辰(每两小时为一时辰)与人体的十二条经脉息息相关,而经脉又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相配。叁者的关系如下:

时间 时辰 经络 / 脏腑

23:00 - 1:00 子时 胆

1:00 - 3:00 丑时 肝

3:00 - 5:00 寅时 肺

5:00 - 7:00 卯时 大肠

7:00 - 9:00 辰时 胃

9:00 - 11:00 巳时 脾

11:00 - 13:00 午时 心

13:00 - 15:00 未时 小肠

15:00 - 17:00 申时 膀胱

17:00 - 19:00 酉时 肾

19:00 - 21:00 戌时 心包

21:00 - 23:00 亥时 三焦

根据「子午流注」的定律,如果经常在某时辰感到某脏腑不适,可能是该脏腑受病邪入侵,或较虚弱所致。不过,由于脏腑互相影响,问题可能出於其他脏腑。

子午流注是我国古代中医圣贤揭示出来的一种规律:因太阳与地球位置的变化,其引力使人体的12条经脉在12个不同的时辰有兴有衰。 (9点至ll点),脾经最旺。“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

化吸收好,血的质量好,嘴唇才是红润的。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人脾经。 (19点至2l点),心包经最旺。“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伤。”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心包经戌时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

亥时(2l点至23点),三焦经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通百脉。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休养生息,对身体十分有益。

中药图谱大全:吴茱萸图谱

药 名:吴茱萸 拼 音:wuzhuyu 英文名:medcinal evodia fruit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未成熟果实。 功 效:...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