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一方出自那里?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3收藏

在水一方出自那里?,第1张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

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

依偎在她身旁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方向

却见依下佛,

她在水的中央

我愿逆流而上,

与她轻言细语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曲折无已

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足迹

却见仿佛依稀,

她在水中伫立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这是一首邓丽君的歌曲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什么意思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蒹葭》先秦: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_。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_。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_。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扩展资料: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

“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

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的心境。

《蒹葭》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浇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了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

-国风·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什么意思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四句非常经典的诗歌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一、出处

这四句诗出自《诗经·国风·秦风·蒹葭》。《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1500年间的民间诗歌选集,原名叫做《诗》,共有305篇,所以也称为《诗三百》,汉代将其列入“五经”,就被称为《诗经》,成为儒家经典之一。《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指“国风”,其中收录的是各地的民歌,共160篇。“国风”有15个,其中的“秦风”中有一篇叫做“蒹葭”,“蒹葭”的前四句就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二、释义

在这四句诗中,“蒹”和“葭”都是芦苇一类的植物,在水中生长。“蒹”又称荻,是一种细长的水草;“葭”是初生的芦苇。“苍苍”是指芦苇入秋后,颜色深青、鲜明茂盛的样子。“伊人”解释为“那个人”,这里是指所思慕的对象。“伊”是指示代词,解释为“那、那个”。这四句可以翻译为:在茂盛的芦苇上,晶莹的露珠凝结成了白霜;我所思念的那个人啊,在河水的那一方!

三、赏析

《蒹葭》这首诗是一首描写诗人对意中人深深的爱慕然而又求而不得的那种惆怅心情的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是通过具体的“物”即“意象”来点明当时的时间和环境,就是说,在一个微凉的清晨,只见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翠,那晶莹透亮的露珠已凝结成霜,泛起微微的凉意。“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诗人的目光穿过了茂密苍翠的芦苇丛,久久凝视着水的那一岸,而她就在那可望不可即的远方,以此表现诗人非常思念的急切心情以及求而不得的惆怅之情。“在水一方”是这首诗的中心。这四个字以极其朴素的词句,传神地描绘了出意中人那远远的身影。现在多用来指所思念之人离自己很远,但自己一定会不辞辛苦地去追求心目中的意中人。

四、影响

《蒹葭》一诗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这开头的四句诗,情景交融,创造了一个萧瑟冷落的意境,成为千古名句。“秋水伊人”成为中国诗人作家常用的意象。“蒹葭之思”“葭思”“蒹葭伊人”成为旧时书信中怀念远方之人的套语。1937年拍摄的影片《古塔奇案》中插曲就叫《秋水伊人》,由著名作曲家贺绿汀作词作曲,其中就化用了《蒹葭》中的意境,请看其中的句子:“望穿秋水,不见伊人的倩影,更残漏尽,孤雁两三声,往日的温情,只换得眼前的凄清,梦魂无所寄,空有泪满襟。几时归来呀伊人哟,几时你会穿过那边的丛林?”此外,台湾作家琼瑶也将自己写的一部言情小说定名为《在水一方》。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句词代表的什么意思

意思是: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一、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二、译文

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追随她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河水中央。

三、出处

先秦《诗经·蒹葭》

扩展资料:

赏析

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其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也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芦苇茂密水边长,深秋白露结成霜。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一方。出自《诗经蒹葭》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说白了就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心情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什么意思

你好!这四句是选自《诗经·秦风》。蒹葭:芦荻,芦苇。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萋萋”“采采”义同。为:凝结成。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怀念的。伊人:那个人。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

可译为: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在水一方”的象征意是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什么意思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翻译: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出自《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_。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_。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_。

白话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能力训练# 导语诗经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琅琅上口的诗句让人耳熟能详,天趣盎然的曲调像天籁之音娓娓动听。下面是 无 分享的诗经中的经典作品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1诗经中的经典作品赏析

 蒹葭

 佚名〔先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赏析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来,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 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自然,当我们处在与“在水一方”类似的境遇时,应当欣赏的是它的锐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观失望。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就像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得朦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的心境。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浇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了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总之,《蒹葭》诗的丰富美感,不论是从欣赏的角度,还是从创作的角度,颇值得我们重视和予以认真探讨。

2诗经中的经典作品赏析

 鹿鸣

 佚名〔先秦〕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赏析

 《小雅·鹿鸣》是《诗经》的“四始”诗之一,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据朱熹《诗集传》的说法,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乡人的宴会上也可唱。朱熹这一推测该是符合事实的,直到东汉末年曹操作《短歌行》,还引用了此诗首章前四句,表示了渴求贤才的愿望,说明千余年后此诗还有一定的影响。

 此诗主题,历来有争论,大致有美诗和刺诗两种意见。全诗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体现了殿堂上嘉宾的琴瑟歌咏以及宾主之间的互敬互融之情状。

 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诗以此起兴,便营造了一个热烈而又和谐的氛围,如果是君臣之间的宴会,那种本已存在的拘谨和紧张的关系,马上就会宽松下来。故《诗集传》云:“盖君臣之分,以严为主;朝廷之礼,以敬为主。然一于严敬,则情或不通,而无以尽其忠告之益,故先王因其饮食聚会,而制为燕飨之礼,以通上下之情;而其乐歌,又以鹿鸣起兴。”也就是说君臣之间限于一定的礼数,等级森严,形成思想上的隔阂。通过宴会,可以沟通感情,使君王能够听到群臣的心里话。而以鹿鸣起兴,则一开始便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感染。

 此诗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它把读者从“呦呦鹿鸣”的意境带进“鼓瑟吹笙”的音乐伴奏声中。《诗集传》云:“瑟笙,燕礼所用之乐也。”按照当时的礼仪,整个宴会上必须奏乐。《礼记·乡饮酒义》云:“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之。笙入三终,主人献之。间歌三终,合乐三终,工告乐备,遂出。……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据陈澔注,乐工升堂,“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每一篇而一终。三篇终,则主人酌以献工焉。”由此可知,整个宴会上是歌唱以上三首诗,而歌唱《鹿鸣》时又以笙乐相配,故诗云“鼓瑟吹笙”。乐谱虽早已失传,但从诗的语言看,此诗三章全是欢快的节奏,和悦的旋律,同曹操《短歌行》相比,曹诗开头有“人生苦短”之叹,后段有“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悲,唯有中间所引“鹿鸣”四句显得欢乐舒畅,可见《诗经》的作者对人生的领悟还没有曹操那么深刻。也许因为这是一首宴飨之乐,不容许杂以一点哀音吧。

 诗之首章写热烈欢快的音乐声中有人“承筐是将”,献上竹筐所盛的礼物。献礼的人,在乡间宴会上是主人自己,说见上文所引《礼记》;在朝廷宴会上则为宰夫,《礼记·燕义》云:“设宾主饮酒之礼也,使宰夫为献。”足可为证。酒宴上献礼馈赠的古风,即使到了今天,在大宾馆的宴会上仍可见到。然后主人又向嘉宾致辞:“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也就是“承蒙诸位光临,示我以大道”一类的客气话。主人若是君王的话,那这两句的意思则是表示愿意听取群臣的忠告。

 诗之二章,则由主人(主要是君王)进一步表示祝辞,其大意则如《诗集传》所云:“言嘉宾之德音甚明,足以示民使不偷薄,而君子所当则效。”祝酒之际要说出这样的话的原因,分明是君主要求臣下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以矫正偷薄的民风。如此看来,这样的宴会不徒为乐而已,它也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三章大部与首章重复,唯最后几句将欢乐气氛推向高 潮。末句“燕乐嘉宾之心”,则是卒章见志,将诗之主题深化。也就是说这次宴会,“非止养其体、娱其外而已”,它不是一般的吃吃喝喝,满足口腹的需要,而是为了“安乐其心”,使得参与宴会的群臣心悦诚服,自觉地为君王的统治服务。

3诗经中的经典作品赏析

 木瓜

 佚名〔先秦〕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赏析

 《诗经·大雅·抑》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之句,后世“投桃报李”便成了,成语,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比较起来,《卫风·木瓜》这一篇虽然也有从“投之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生发出的成语“投木报琼”(如托名宋尤袤《全唐诗话》就有“投木报琼,义将安在”的记载),但“投木报琼”的使用频率却根本没法与“投桃报李”相提并论。可是论传诵程度还是《木瓜》更高,它是现今传诵最广的《诗经》名篇之一。

 对于这么一首知名度很高而语句并不复杂的先秦古诗,古往今来解析其主旨的说法居然也有七种之多(据张树波《国风集说》统计)。按,成于汉代的《毛诗序》云:“《木瓜》,美齐桓公也。卫国有狄人之败,出处于漕,齐桓公救而封之,遗之车马器物焉。卫人思之,欲厚报之,而作是诗也。”这一说法在宋代有严粲(《诗缉》)等人支持,在清代有魏源(《诗古微》)等人支持。与毛说大致同时的三家诗,据陈乔枞《鲁诗遗说考》考证,鲁诗“以此篇为臣下思报礼而作”,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意见与之相同。从宋代朱熹起,“男女相互赠答说”开始流行,《诗集传》云:“言人有赠我以微物,我当报之以重宝,而犹未足以为报也,但欲其长以为好而不忘耳。疑亦男女相赠答之词,如《静女》之类。”这体现了宋代《诗》学废序派的革新疑古精神。但这一说法受到清代《诗》学独立思考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姚际恒的批驳,《诗经通论》云:“以(之)为朋友相赠答亦奚不可,何必定是男女耶!”现代学者一般从朱熹之说,而且更明确指出此诗是爱情诗。因此诗主旨说法多不同,而“木瓜”作为文学意象也就被赋予了多种不同的象征意义。其中“臣子思报忠于君主”“爱人定情坚于金玉”“友人馈赠礼轻情重”三种意象逐渐成为“木瓜”意象的主流内涵。

 《木瓜》一诗,从章句结构上看,很有特色。首先,其中没有《诗经》中最典型的句式——四字句。这不是没法用四字句(如用四字句,变成“投我木瓜(桃,李),报以琼琚(瑶、玖);匪以为报,永以为好”,一样可以),而是作者有意无意地用这种句式造成一种跌宕有致的韵味,在歌唱时易于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其次,语句具有极高的重叠复沓程度。不要说每章的后两句一模一样,就是前两句也仅一字之差,并且“琼琚”“琼瑶”“琼玖”语虽略异义实全同,而“木瓜”“木桃”“木李”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考证也是同一属的植物.其间的差异大致也就像橘、柑、橙之间的差异那样并不大。这样,三章基本重复,而如此高的重复程度在整部《诗经》中也并不很多,格式看起来就像唐代据王维诗谱写的《阳关三叠》乐歌似的,——自然这是《诗经》的音乐与文学双重性决定的。

 “你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与“投桃报李”不同,回报的东西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这体现了一种人类的高尚情感(包括爱情,也包括友情)。这种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赠的东西及其价值的高低在此实际上也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表现的是对他人对自己的情意的珍视,所以说“匪报也”。“投我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其深层语义当是:虽汝投我之物为木瓜(桃、李),而汝之情实贵逾琼琚(瑶、玖);我以琼琚(瑶、玖)相报,亦难尽我心中对汝之感激。清牛运震《诗志》评此数语云:“惠有大于木瓜者,却以木瓜为言,是降一格衬托法;琼瑶足以报矣,却说匪报,是进一层翻剥法。”他的话并非没有道理,但将木瓜、琼瑶之类已基本抽象化的物品看得太实,其他解此诗者似也有此病。实际上,作者胸襟之高朗开阔,已无衡量厚薄轻重之心横亘其间,他想要表达的就是:珍重、理解他人的情意便是尚的情意。从这一点上说,后来汉代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尽管说的是“投金报玉”。其意义实也与“投木报琼”无异。

4诗经中的经典作品赏析

 麟之趾

 佚名〔先秦〕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鉴赏

 这是一首赞美诸侯公子的诗。但这公子究竟是作为商纣“西伯”的文王之子,还是爵封“鲁公”的周公旦之子,抑或是一般的贵族公子,就不得而知了。按朱熹《诗集传》“文王后妃德修于身,而子孙宗族皆化于善,故诗人以‘麟之趾’兴公之子”的解说看,似指周文王的“子孙”而言;但《毛诗序》则有“《关雎》之化行则天下无犯非礼,虽衰世之公子,皆信厚如麟趾之时也”之说。既为“衰世”,就非必定为文王或周公之子了。

 赞美贵族公子,而以“麟”起兴,这在今天的读者,或许会感到奇怪,但在古代却是一桩异常庄重和动情的事。所谓“麟”,其实就是糜,鹿之一种而已。不过古代传说中的“麟”,却非同寻常:据汉刘向《说苑》称,“麒麟,麕身牛尾,圜头一角,含信怀义,音中律吕,步中规矩,择土而践,彬彬然动则有容仪”;《春秋感应符》更发挥“一角”之义曰:“麟一角,明海内共一主也。”《荀子》亦云:“古者,其政好生恶杀,麟在郊野。”大抵是一种兆示“天下太平”的仁义之兽。所以后儒赞先王之圣明,则眉飞色舞于“麒麟在圃,鸾凤来仪”;孔子生春秋乱世,则为鲁哀公之“获麟”而泣,以为麟出非时也。

 明白了“麟”在古人心目中的尊崇地位,即可把握此诗所传达的热烈赞美之情了。首章以“麟之趾”引出“振振公子”,正如两幅美好画面的化出和叠印:眼间刚出现那“不践生草、不履生虫”的仁兽麒麟,悠闲地行走在绿野翠林,却又恍然流动,化作了一位仁厚(“振振”)公子,在麒麟的幻影中微笑走来。仁兽麒麟与仁厚公子,由此交相辉映,令人油然升起一股不可按抑的赞叹之情。于是“于嗟麟兮”的赞语,便带着全部热情冲口而出,刹那间振响了短短的诗行。二、三两章各改动二字,其含义并没有多大变化:由“麟”之趾,赞到“之定”、“之角”,是对仁兽麒麟赞美的复沓;至于“公子”、“公姓”、“公族”的变化,则正如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所说,“此诗公姓犹言公子,特变文以协韵耳。公族与公姓亦同义”。如此三章回旋往复,眼前是麒麟、公子形象的不断交替闪现,耳际是“于嗟麟兮”赞美之声的不断激扬回荡。视觉意象和听觉效果的交汇,经了叠章的反覆唱叹,所造出的正是这样一种兴奋、热烈的画意和诗情。

 前文说到这是一首赞美贵族公子的诗,似乎已没有异议。但它究竟歌唱于何种场合,实在又很难判明。方玉润以为此乃“美公族龙种尽非常人也”(《诗经原始》),大抵为庆贺贵族生子的赞美诗,似乎较近原意。古代的王公贵族,总要自夸其身世尊崇不同凡俗,所以他们的后代,也定是“龙种”、“麟子”。这首诗用于恭贺贵族得子的场合,大约正能满足那些王公大人的虚荣、自尊之心。然而,自从卑贱如陈胜、吴广这样的氓隶之徒,曾喊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不平之语揭竿而起以后,凡俗之家便也有了愿得“麟子”的希冀。在这样的背景上反观“麟之趾”,则能与仁兽麒麟媲美,而可热情赞美的,就决非只有“公族”、“公姓”了——既然有不少贵族“龙种”,最终被历史证明只是王冠落地的不肖“跳蚤”;那么凡俗之家,就也能崛起叱咤风云的一代“麟子”。

5诗经中的经典作品赏析

 南有嘉鱼

 佚名〔先秦〕

 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

 南有嘉鱼,烝然汕汕。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衎。

 南有樛木,甘瓠累之。君子有酒,嘉宾式燕绥之。

 翩翩者鵻,烝然来思。君子有酒,嘉宾式燕又思。

 鉴赏

 这是一首专叙宾主淳朴真挚之情的宴饮诗。诗意与《小雅·鱼丽》略同,方玉润《诗经原始》云:“彼(指《小雅·鱼丽》)专言肴酒之美,此(指《小雅·南有嘉鱼》)兼叙绸缪之意。”

 全诗四章,章四句。前两章均以游鱼起兴,用鱼、水象征宾主之间融洽的关系,宛转地表达出主人的深情厚意,使全诗处于和睦、欢愉的气氛中。两章的开首两句用重章叠唱反覆咏叹,加强这一氛围的形成。“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南有嘉鱼,烝然汕汕”,鱼儿轻轻摆动鳍尾,往来翕忽,怡然自得。读者仿佛看见四面八方的宾客们聚集在厅堂,大排筵宴,席间觥筹交错,笑语盈盈。鱼乐,人亦乐,二者交相感应,一虚一实,宴饮时的欢乐场面与主宾绸缪之情顿现。短短数句,婉曲含蓄,意在言外,回味无穷。

 若仅用一种事物来形容宾主无间的感情,读起来不免单调,也不厚重。故诗人在浓浓的酒香中,笔锋一扬,将读者的视线从水中引向陆地,为读者描绘了另一场景:枝叶扶疏的树木上缠绕着青青的葫芦藤,藤上缀满了大大小小的葫芦,风过处,宛如无数只铃铎在颤动。这里的树木象征着主人高贵的地位,端庄的气度;藤蔓紧紧缠绕着高大的树木,颇似亲朋挚友久别重逢后亲密无间、难舍难分的情态。对此良辰美景,又有琼浆佳肴,不能不使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第四章作者用了“推镜头”的手法,缓缓地将一群翩飞的鹁鸠送入读者的眼帘,也把读者从神游的境界拉回酒席。嘉宾在祥和欢乐的气氛中酒兴愈浓,情致愈高,你斟我饮言笑晏晏。望着那群鹁鸠,听着咕咕的鸣叫声,也许有的客人已开始商量打猎的事情了。这就隐含着宴饮后的射礼。用笔曲折,别具匠心,情寓景中,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宾主之间和乐美好的感情。

 全诗是从水、陆、空三个角度来描绘宾客们初饮、宴中、酣饮时的形态。起初是营造气氛,随着酒筵的渐进,酒兴渐浓,宾客也渐趋热情奔放,人们的视线也随之渐高。在写作手法上,诗人运用了兴中有比,赋比结合的手法。在章法、句式上,不仅采用重章叠唱的手法,而且在每章诗最末一句添了两个虚词,延长了诗句,便于歌者深情缓唱、抒发感情,同时也使诗看起来不呆板,显得余味不绝。

《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

的诗歌,编成于春秋时代,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本只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起点,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分为大雅和小雅。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对中国两千年来的文学史发展有深广的影响,而且是很珍贵的古代史料。[11-12]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13]

蒹葭(1)

蒹葭苍苍(2), 白露为(3)霜。 所谓(4)伊人(5), 在水一方(6)。

溯洄(7)从之, 道阻(8)且长。 溯游(9)从之, 宛(10)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11),白露未晞(12)。 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13)。

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14)。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15)

蒹葭采采(16),白露未已(17)。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18)。

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19)。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20)。[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下面就来和我一起看看《诗经》经典名句吧。

《诗经》经典名句1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3、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4、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5、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6、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诗经·小雅·伐木》

 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大雅·抑》

 8、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诗经·唐风·绸缪》

 9、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国风·周南·关雎》

 10、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1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1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1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14、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15、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16、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17、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18、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19、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国风·陈风·月出》

 20、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21、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诗经·小雅·斯干》

 22、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诗经·国风·邶风·柏舟》

 23、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诗经·小雅·白驹》

 24、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25、我姑酌彼兕觥,唯以不永伤。《诗经·周南·卷耳》

 26、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国风·周南·汉广》

 27、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诗经·召南·江有汜》

 2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小雅·车辖》

 29、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国风·王风·采葛》

《诗经》经典名句2

 1、如月之恒,如日之升。《诗经·小雅·天保》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3、乐只君子,万寿无疆。《诗经·小雅·南山有台》

 4、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诗经·小雅·鹤鸣》

 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6、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诗经·小雅·斯干》

 7、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8、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9、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10、天步艰难,之子不犹。《诗经·小雅·白华》

 11、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12、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

 13、赳赳武夫,公侯腹心。《诗经·周南·兔罝》

 14、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周南·汉广》

 15、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诗经·召南·草虫》

 16、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经·邶风·柏舟》

 17、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18、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诗经·邶风·绿衣》

 19、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20、凯风自南,吹彼棘薪。《诗经·邶风·凯风》

 21、胡为乎泥中!《诗经·邶风·式微》

 22、天实为之,谓之何哉!《诗经·邶风·北门》

 23、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诗经·邶风·静女》

 24、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诗经·鄘风·君子偕老》

 25、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26、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27、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28、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29、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诗经。卫风。氓》

 30、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诗经·卫风·木瓜

 3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32、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33、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诗经·郑风·将仲子》

 34、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郑风·风雨》

 35、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36、河水清且涟猗。《诗经·魏风·伐檀》

 37、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38、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39、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

 40、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

 41、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42、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诗经·豳风·七月》

 43、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诗经》经典名句3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

 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8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枚乘《上书谏吴王》)

 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10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骚》)

 11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13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僖公十年》)

 1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5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16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1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18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战国策·楚策》)

 19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2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2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22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2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2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2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3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两》)

 3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3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33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3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35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36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3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3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3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4O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谁北则为枳。(《晏子春秋》)

 41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

 4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4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4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4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

 46生于优患,死于安乐。(《孟子·告于下》)

 47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48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4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50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苟子·劝学))

 5l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提,与之俱黑。(《苟子·劝学》)

 5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5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吕氏春秋·尽数))

 54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杂记))

 55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杂记下》)

 5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57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5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59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60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太史公自序》)

 6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6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63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史记》)

 64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记》)

 6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记》)

 66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记》)

 67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68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69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班固《汉书》)

 70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班固《汉书·东方朔传》)

 7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72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汉(逸诗句风雅逸篇四》)

 7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范晔(后汉书·冯异传))

 7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范晔(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75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琼传))

 76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77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范晔《后汉书》)

 7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79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8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8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西晋·陈寿《三国志))

 82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待。(陈寿(三国志·吴书))

 83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84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

 85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86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8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杂诗》)

 88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

 89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诗经》经典名句4

 1、关关jū雎jiū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2、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4、月出皎兮,佼人l僚兮。《诗经国风陈风》

 5、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6、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8、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9、投我以木瓜,报之以qióng琼jū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10、桃之夭夭,zhuó灼zhuó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1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12、硕鼠硕鼠,无食我shǔ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魏风硕鼠)

 13、手如柔荑tí,肤如凝脂,领如蝤qiú蛴cí,齿如hù瓠[hù]犀,螓qín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14、青青子jīn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15、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16、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17、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18、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小雅。鸿雁。斯干》

 19、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sè瑟吹shēng笙。《诗经小雅鹿鸣》

 20、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2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2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23、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24、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25、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诗经郑风将仲子》

 26、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诗经》中的“在水一方”并没有明确指代中国某个具体的地方,而是一种象征性的描述,指的是美丽、神秘、迷人的女性形象。这个女性形象被描绘成身处在河流的另一侧,也就是河对岸,因此被称为“在水一方”。

虽然《诗经》中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往往具有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但由于年代久远,具体地点已经难以确定。不过,后人对于这个“在水一方”的具体地点仍有一些猜测,有人认为可能是在渭河之滨,有人认为可能是在汾河之滨,也有人认为可能是在河南中部。

总之,虽然不能确定具体地点,但“在水一方”这个形象和描述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被广泛传颂和赞美,成为了中国文学和艺术中的经典形象之一。

这我会!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这句话出自于哪里呢?——先秦·佚名《蒹葭》

完整的原文是这样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我给大家把翻译也放出来了,便于大家理解:

大片的芦苇密又繁,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追随她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河水中央。

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高又陡。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小洲。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就在河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弯曲又艰险。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如果只看文章的话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其中的意思,那么我们就得结合文章当时的创作背景来解读: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很大。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为追求心中思慕之人不可得而作。《蒹葭》属于《秦风》。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既然说到这了,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评析一下这篇文章:

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其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也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

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哪里呢?只知道在河水的另外一边。但这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吗?从下文看,并非如此。是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曹植《杂诗七首》之四)一样迁徙无定,也无从知晓。这种也许是毫无希望但却充满诱惑的追寻在诗人脚下和笔下展开。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或者沿着弯曲的水道和沿着直流的水道,都不会影响到对诗意的理解。在白居易《长恨歌)中,杨贵妃消殒马嵬坡后,玄宗孤灯独守,寒衾难眠,通过道士鸿都客“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寻找,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但终究在“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山上找到了已成仙的杨贵妃,相约重逢于七夕。而《蒹葭》中,诗人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周南·汉广》中诗人也因为汉水太宽无法横渡而不能求得“游女”,陈启源说:“夫说(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毛诗稽古编·附录》)“可见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加深着渴慕的程度。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或许根本上就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觉。以下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这种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具体到此诗,这种改动都是在韵脚上——首章“苍、霜、方、长、央”属阳部韵,次章“萋、晞、湄、跻、坻”属脂微合韵,三章“采、已、涘、右、涘”属之部韵——如此而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之中又包涵了稳定。同时,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如“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表明了时间的延续。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毛诗序》、郑笺),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但跟《诗经》中多数诗内容往往比较具体实在不同,此诗并没有具体的事件与场景,甚至连“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指。上述两种理解也许当初是有根据的,但这些根据或者没有留存下来,或者不足以服人,因而他们的结论也就让人怀疑了。《诗经》的历代注家往往是求之愈深,却得到失之愈远的相反结果。况且“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见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科林伍德《历史观念》),对文本的阐释也具有当代性。现代大多数学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先以苍苍的蒹葭起兴,再写男子追求意中人,所追的人在何方在茂密的蒹葭丛里,似见非见,时隐时现。这首诗用反复重章来表现悬念迭起。“苍苍”、“萋萋”、“采采”近义;白露“未霜”“未晞”、“未已”,内容也差不多。总之,这首诗的重章整齐、浅显,读起来节奏明快、动听。

诗意的空幻虚泛给阐释带来了麻烦,但也因而扩展了其内涵的包容空间。读者触及隐藏在描写对象后面的东西,就感到这首诗中的物象,不只是被诗人拿来单纯地歌咏,其中更蕴育着某些象征的意味。“在水一方”为企慕的象征,钱钟书《管锥编》已申说甚详。“溯洄”、“溯游”、“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也不过是反覆追寻与追寻的艰难和渺茫的象征。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西厢记》中莺莺在普救寺中因母亲的拘系而不能与张生结合,叹惜“隔花阴人远天涯近”,《蒹葭》中的诗人也是同样的感觉罢。

诗人的追寻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终究还是水月镜花。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则说坦塔罗斯王因自我吹嘘犯下罪过而遭受惩罚——忍受永远的焦渴和饥饿之苦。他站在大湖中,湖水深及他的下颔,湖岸长着果树,累累果实就悬在他的头顶。可是,当他口渴低头喝水时,湖水便退去;当他腹饥伸手摘果时,树枝便荡开,清泉佳果他始终可望而不可即。目标的切近反而使失败显得更为让人痛苦、惋惜,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失败是距离成功仅一步之遥的失败。

探索人生深刻体验的作品总在后代得到不断的回应。“蒹葭之思”(省称“葭思”)、“蒹葭伊人”成为旧时书信中怀人的套语。曹植《洛神赋》、李商隐的《无题》诗也是《蒹葭》所表现的主题的回应。而当代台湾通俗小说家琼瑶的一部言情小说就叫做《在水一方》,同名电视剧的主题歌就是以此诗为本改写的。

事实的虚化

一般说来,抒情诗的创作是导发于对具体事物的感触,因而在它的意境中,总可看到一些实实在在的人事场景。然而(蒙蒙)的作者却似乎故意把其中应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虚化了。追寻者是 什么人?他为什么而追寻?我们不知道;被追寻的“伊人”是什么 身份?为什么他那么难以得到?我们也不知道;以至于连他们是 男是女也无从确认。特别是“伊人”,音容体貌均无,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的下游,一忽儿在水中央,一忽儿在水边草地,飘忽不定,来去渺茫,简直令人怀疑他是否真有实体存在。无疑,由于追寻者、特别是被追寻者的虚化,使整个追寻人物、追寻事件、追寻内容都变得虚幻愿陇起来;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事实的虚化、膜犹,诗的意境才显得那么空灵而富有象征意味。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追“伊人”的男子在经过了三次的追寻没有追寻到他的“伊人”由此可见所谓的伊人不过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梦幻与虚境。但是追梦男子并没有放弃,而是为了梦想而上下追寻,不怕艰难险阻。

意象的空灵

实际上,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现实人事,而是一种心象。这种心象,也不是对曾经阅历过的某件真事的回忆,而是由许多类似事件、类似感受所综合、凝聚、虚化成的一种典型化的心理情境。这种心理情境的最大特点,是不粘不滞、空灵多蕴。“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就是这种空灵的心理情境的艺术显现。在这里,由于追寻者和被追寻者的虚化,那看来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险阻,乃至逆流、顺流的追寻路线,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诸种地点,也都成了虚拟的象征性意象。对它们均不可作何时何地、河山何水的深究,否则,伊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连两个人何以都不渡过河去也成了问题。《蒹葭》的成功,就在于诗人准确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创造出似花非花、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诗的意境呈现为整体性象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优秀作品最多,最具代表性的是国风。《秦风》是秦文化的结晶,对于研究秦文化有重要的意义。《秦风》中的作品创作时间跨度长,从秦襄公到康公年间,这使得《秦风》在《国风》中独树一帜,独具风采。

要说起《秦风》中传唱度最高的一首,恐怕就是《蒹葭》了。

讲到这首诗的来历,有人认为是为讥讽秦襄公而作。《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也就是说,这首诗在讽刺襄公当时没能利用好周礼,没能巩固好自己的国家。但在今天看来,《蒹葭》应该是一首明显的爱情诗。诗中朦胧的意境恰到好处,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朦胧美,这种朦胧的意境很好地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心境。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意境飘渺,琢磨不透

《蒹葭》这首诗是缥缈的,意境是朦胧的。诗中平铺直叙的几句诗句就营造出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表达了一种委婉的情感。

全诗一共三章,每章的开头用蒹葭这种水草的变化来表示时间的变化。开头的句子除了有起兴的作用外,还给我们交代了地点是在江边,时间是从还有霜的早上到太阳当空的上午。在秋天的早上,在有“伊人”的江边,作者看着江边的景色,想着心中的“伊人”,同时还注意到了时间的变化。早上的白露凝结成霜,在太阳升起后慢慢蒸发,太阳升到空中,气温开始升高,露水就消失不见了……

《蒹葭》有一种独特的具体的意境,又有一种朦胧的,让人捉摸不到的感觉,“伊人”这一意象,开始时是“宛在水中央”;到霜花变成了水珠时,又“宛在水中坻”;再等到太阳当空,露水蒸发时,又“宛在水中沚”。而这位“伊人”的位置也变幻莫测,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去到那儿,没有一个确切的位置。我们甚至不能确定她是否真的存在,好像有,又好像没有,让人难以琢磨,给我们带来了一种飘渺之感。

另类经典,绝世独立

秦人性格独特,尚武好勇,重情重义,爱国且勇猛,体现到诗歌中也大多慷慨激昂。《蒹葭》这首传世名作,和其他作品有着

在水一方出自那里?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