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哪些私人藏书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3收藏

古代有哪些私人藏书阁?,第1张

山东聊城杨以增氏海源阁、江苏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浙江杭州丁氏八千卷楼、浙江吴兴陆氏皕宋楼,合称中国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

海源阁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聊城古城中心,由清代江南河道总督、邑人杨以增创建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总计藏书四千余种,二十二万余卷,金石书画不胜枚举,收藏之富“为海内之甲观”。海渊阁于本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屡遭兵燹匪劫,珍藏流散,楼舍损毁,1992年10月,聊城市筹集资金200万元,将海渊阁重新修复。中国历史博物馆将聊城的海渊阁与北京的文渊阁、皇史晟、宁波的天一阁并列为中国历史上官私藏书的典范。而晚清四大私人藏书阁又以瞿杨两家所藏宋元珍本最多,故又有“南瞿北杨”之誉。

天一阁

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的天一街,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人藏书楼之一。始建于公元1561年(明嘉靖四十年),建成于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1982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2007年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江苏苏州,常熟。

因“土壤膏沃,岁无水旱之灾”得名,素有“江南福地”的美誉,是吴文化发祥地之一。

一起来看常熟依稀保存的四大古镇,寻找旧时江南水乡风韵。

这几个常熟的古镇,你曾经去过几个?

天下常熟,福地古里。古里镇是一个 历史 文化古镇,文化底蕴深厚,镇内还有中国清代四大藏书楼之一的瞿氏铁琴铜剑楼。

常熟藏书之风甚浓,在清代达到鼎盛。当时常熟境内有大小藏书楼200多座,其中的佼佼者便是铁琴铜剑楼,它是清代中国四大私家藏书楼之一,以藏书质量高、数量多而著称于世。铁琴铜剑藏书楼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建筑面积 285 平方米,已经有二百多年的 历史 ,原名“恬裕斋”,创始人是瞿绍基。瞿氏五代藏书楼主都淡泊名利,以藏书、读书为乐。瞿氏第二代、绍基之子瞿镛,对鼎彝古印兼收并蓄,尤为珍爱一台铁琴和一把铜剑,铁琴铜剑楼由此得名。

据《宋元方志丛刊·琴川志》载,古里地势低洼,河网密布,人烟稀少,常年草木丛生,故称“菰里村”。元末明初形成了市镇,《陶退庵先生集》始用“罟”字,改称“罟里村”。至清代道光十三年(1833年)春,邑尊张公绶组书匾额“古里仁风”,才用“古里”二字。

走进古里古镇,时光仿佛穿梭至数百年前。如今古镇的东湖书院牌坊上,还上书“古里仁风”四字。古镇远远望去,临水而建的文昌阁,东临东港河,南枕青墩塘,格外雄伟壮美,也是别样美好风光。

“东乡十八镇,梅李第一镇”,拥有悠久文化 历史 的梅李古镇自古以来就备受推崇。提到梅李的由来,不得不说上这么一段 历史 : 公元908年,吴越王钱鏐派遣两位武将率军驻扎在这里,军队的日常所需形成了市场,市场的繁荣又形成了城镇。这两位武将,一位叫梅世忠、一位叫李开山,梅李因他们的姓氏而得名。梅李建镇距今已有整整1100年的 历史 。

梅李古镇聚沙塔,“七级矗苍穹,八角鸣风铃”,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的聚沙百福宝塔共有八面七层,高328米,是梅李 历史 文化的象征。

古塔附近511公顷面积被划定为古镇保护区,仅仅在核心保护区就有明、清、民国传统建筑八万两千多平方米,有月河桥、抗日雕堡、刘神堂、爱日精庐;涌金桥、冯家民宅、陆家民宅等。这些传统建筑以前店后宅、前街后河为主要特点,具有苏州派建筑风格。古街、古塔、古桥、古河道、古树、古井点缀其间,显现出梅李的古朴和典雅。

唐市古镇,旧名尤泾,又名语溪,明正统年间,由唐氏招商成市,故名。唐市古镇横跨尤泾河两岸,东濒金桩泾,西临语濂泾,因集镇位于常熟东南,俗称东唐市(西唐市现属张家港市)。旧时的唐市人文荟萃、富甲一方,素有“金唐市”之称,为常熟四大集镇之一。“金唐市”是与“银梅李”相对应的美誉,源于唐市的稻米、梅李的棉花,都是常熟农副产品交易流通的重要集散地。

古镇的繁荣街别具特色,街道由长约12米,宽约30厘米的石板拼铺而成俗称石板街,长约400米,石板为明代所铺。街两旁是清代建筑,一般为前店后宅,上宅下店。店门多为敞开式,卸掉门板,即可开张营业。石板街上,满见灯笼悬挂,中国红点缀的古典韵味,尤其惊艳。

唐市古镇的福民禅寺,明万历间建,清康熙间,倪氏重建,赵汝揆撰记。

尤泾河贯通唐市集镇,北连常熟,南通昆山、上海,河面上架着三座大石拱桥,沟通东西两岸。远处的那座便是北新桥,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建成木桥,道光年间改建成三孔石拱桥。北新桥高7米,宽35米;中拱跨径12米、高59米,左右两孔各8米,通道51米。北新桥位分节纵联式,桥栏拱板上有“信士刘福观、张氏、陆丹明、彭钱氏、瞿永南、陶管成等助金建造之”题记,无年月。此桥为常熟市仅存的三座三孔石拱桥之一,保存完好,气势恢宏,也是唐市古镇中不可不看的一处景点。

福山位于常熟市西北境,福山塘略呈纵向流经集镇东部。福山以山而名,福山即殿山,其形似覆釜,本名覆釜山,又称釜山,后人取其谐音称福山。

福山 历史 悠久,汉代建制为南沙乡,并置司盐督尉署。晋咸康七年(341年)设南沙县。梁大同六年以南沙县改为常熟县,并为县治。唐武德七年(624年),常熟县治移至海虞城(今虞山镇),但福山仍为江南军事要地之一,历代派重兵驻守,并先后建有南沙城、金凤城、福山旧城、福山总兵城等城堡。

如今的古镇福山南侧有“南街”,全长约500余米,宽约35米,碎石铺路。街旁有古庙名“双忠庙”,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年间张光斗重建,乾隆年间又增修,主供唐张亚夫、雷万春,另供张巡、许远神位。古街上较有名的有赵宅、曹家楼等,均为民国初期建筑,风韵犹存。

古里

抗战期间,立志抢救古籍于滔天战火的郑振铎,偶见一部由“清常道人”手抄编定的元明杂剧。此前,传世的元代杂剧不过百种,而这部《古今杂剧》收录元明杂剧达242部。他欢呼这是“仅次于敦煌石室与西陲的汉简的出世的”。

“清常道人”恰是常熟藏书楼“脉望馆”主人赵琦美的自号。

如今,赵琦美父亲赵用贤的宅子保存完好。门口柱子左右,悬挂着这么一副楹联:“一榻春生琴上月,百花香集案头书。”穷尽文人坐拥书城的诗意生活图景。

楹联的题写者是瞿启甲,铁琴铜剑楼的第四代主人。

铁琴铜剑楼

因为家中藏有一把唐代古琴和一柄青铜剑,瞿氏家族的后人将藏书楼由之前的“恬裕斋”更名为“铁琴铜剑楼”。这么一改,平添了一股豪气。

瞿氏家族的确心存豪气。

他们藏书,不计成本,不惜代价,精神劲头足,访书的气场阔达,正如他们掷地有声的豪言,“宁舍腴田百十亩,不弃秘笈一两橱”。

他们也读书,以研究者的姿态校对古籍,编订书目,畅游书海,让知识生长,让历史开花,让智慧延续。

他们更护书,太平军围剿清军,进入常熟,挨家挨户搜捕。面对刀枪丛林,文弱书生瞿秉清挺身而出,振臂一呼:“军中可有读书人否?军中可有读书人否?”让行伍之人亲眼见识了文人的刚。

铁琴铜剑楼广场

他们还献书,秉承“藏以致用”的理念,心里念着的是“书贵流通,能化身千百,得以家弦户诵,善莫大焉”。

新中国成立,瞿氏三兄弟遵照长辈的遗训,将全部收藏无偿捐献给国家。

郑振铎深表震撼:“先生们化私为公,将尊藏宋元明刊及抄校本捐献中央人民政府,受领之余,感佩莫名。”

涓涓流水,千回百转,一路欢歌,终归大海。

位于常熟古里镇的铁琴铜剑楼,历经二百余年的风雨沧桑,依旧巍然独存。

这里有两副对子历来广受推崇。一是“独鹤窥朝讲,邻鸡听夜琴”,一是“入我室皆端人正士,升此堂多古画奇书”。

题写者均为翁同龢

翁同龢纪念馆

在清代,常熟人翁同龢是风云人物。他以藏书的方式续写着文脉传承的故事。

2000年4月,翁同龢五氏孙翁万戈和夫人,从海外携带翁氏精品藏书善本回国,由上海图书馆整体收藏。这批翁氏藏书,共计80种542册,其中8种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翁同龢故居正厅取名“彩衣堂”。其中堂所配对联温和而有力——“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

读书这事、藏书这事,在常熟是一场没有接力棒的接力赛。

环城河春色

以藏书、护书、献书为己任的瞿启甲,曾经出任常熟县立图书馆首任馆长。当年他工作的地方,经过改建和修缮,现在是戴逸学术馆。戴逸将之命名为“衣山楼”。

常熟人戴逸总结自己的人生足迹,只是说:“我的一生是读书的一生,笔墨的一生。

在戴逸学术馆开馆之际,他将自己收藏的15000多册图书捐献出来,让常熟的书香更浓郁、更醇厚。

德润青史”,这是“人民艺术家”王蒙给戴逸的题词。

书画家侯德昌写的是“笔底纵横千篇作,茅屋犹存万卷书”。

从“宁舍腴田百十亩,不弃秘笈一两橱”到“笔底纵横千篇作,茅屋犹存万卷书”,由“自述”而“他评”,时间跨度上百年,彰显出常熟人在文化传承上的用心、自信与决绝。

常熟的文化积淀,熟透了。

位于常熟虞山街道环城东路上的虞阅书房,是一个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有读者在卡片上留言道:“此时,我坐在小镇的虞阅书房里,落地大玻璃外有密布的树丛,书房里一排一排书寂静地守着,在沙发与沙发之间,流淌着柔和的音乐,谁能不爱这样的时刻呢?”

门外,书房的玻璃橱窗上赫然刻着一行字: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创新不忘传承,传承而不守旧。常熟人深谙“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道理,并努力加以践行,让优秀传统文化俏起来、美下去。

凤禧文化艺术中心位于常熟尚湖湖畔。旗袍是这里的主打产业。这里推出一款“乔其书法纹样旗袍礼服”,面料上布满苏东坡的那首“花褪残红青杏小……”,汉字的形态、大小、深浅经过精细编排,古典的气息洋溢开来。

常熟有一家知识餐厅推出答题环节,如成绩尚可,就餐有折扣。题面五花八门,包括“以下哪道美食属于常熟特产”“马是怎样睡觉的”“清代从摹习古法掌握绘画基本知识的教科书是什么”等。

在这家餐厅,一个“小炒肉套餐饭”,由五花肉、杭椒、东北大米烹制,食材来自各地,于是菜单上配发的是汪曾祺的句子,“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一个“蚝油生菜”,请出的则是杜甫《立春》中的名句,“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常熟山上有只花升箩,三岁小囡也会唱山歌。山歌不是爷娘教,自肚聪明自己做。”常熟白茆山歌传唱了几千年。

白茆山歌

如何让传统山歌曲调焕发出新风采?

传统山歌《隔河杨树着根青》,曲调冗长悠远、高亢苍凉,抒发着内心的悲伤,“叫我唱歌就唱歌,唱歌郎肚里苦楚多。六月里太阳似火,背心晒得赤乌焦”。

当代常熟音乐人综合运用现代音乐手段,对这首歌进行改编与创排

“春天太阳暖洋洋,大地滋润禾苗壮。麦苗青青菜花黄,满园春色嗨起来。春耕号子应天响,布谷声声头上叫,绿水青山赛天堂,美丽乡村我家乡……”

春天山歌”,是这首歌的新名字。

古琴

常熟素以“红木之乡”闻名,苏式木作成为高雅的象征。常熟市东方红木家具艺术馆馆长姚向东突发奇想:为何不将乡贤《富春山居图》以木雕的形式加以还原?

2015年春天,海峡两岸木雕工艺师联手,开始在上等的花梨木上劳作。20多名工艺师分别采用透雕、镂雕、阳雕、阴雕等不同手法,化皴为刻,以刀代笔,刀工紧随黄公望的笔锋,将平面的《富春山居图》转化成红木木雕的半立体场景

“两岸木雕师共同创作木刻版《富春山居图》,进一步让黄公望的经世之作,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引导者。”台湾三义木雕理事长蔡仁福说。

常熟古琴艺术馆

如今,黄公望主题两岸文创设计大赛已经举办三届。观摩以往的获奖作品,发现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在两岸青年学子的手下被创造性地激活。比如说——

一组名为“山”的调味罐系列,以调味罐架的把手、罐身和浮雕,分别与黄公望浅绛山水的三要素轮廓、皴法、渲染相对应,述说着深邃而悠远的意境。

虞山蝶椅是一组具有现代感和实用价值的蝴蝶凳,灵感源于中国传统家具“蝶几”中的“开与合”概念,并将常熟虞山的自然形态融入椅子的线条走势之中。

“熟在养人”

方塔

虞山东岭有言子墓,周边草木葱翠,乾隆题写的“道启东南”石坊自有威严。

常熟人言偃,字子游,在《论语》中时常露面。孔子曾说:“吾门有偃,吾道其南。”而言偃也被誉为“南方夫子”。

《史记》中记载:“子游既已受业,为武城宰。孔子过,闻弦歌之声,孔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曰:‘昔者偃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孔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9月28日,言子旧宅经过修复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展示言子思想底蕴、精神风采、儒学文化的重要场所。

常熟在保护言子思想的物理空间,也在拓宽言子思想的精神空间。

环城河畔

出生于常熟市支塘镇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是一位无机化学家。他说在家乡读小学时,校长是位秀才,因为“廉明谦和”,为学生所崇敬。而学校的环境清静、优美,“运动场的一边种有四棵整齐挺拔的梧桐树,象征着为人也要那样正直高洁”

母校校长的为人风范和家乡四棵梧桐树的身姿,参与了张青莲的人生成长和思想成型。

9月20日,“脊梁——庞薰琹的艺术强国之路”展览在常熟美术馆开幕。这位从虞山脚下走出去的美术家早就宣告:“美术也须从象牙之塔中走出来,走上十字街头。

展览有部分内容是他到贵州80多个苗族、布依族村寨进行实地调查的成果。他说:“少数民族都比较单纯,善良,内心是美的,我们应该看到这种内在的美。”

常熟人就善于发掘和呈现一种“内在的美”。

南城初雪

4月27日,常熟为散文诗歌集《寒窗孤梦》举行首发式。这本新著的作者高淳,出生于1984年,自小患有先天性肌弛症,行动受到严重阻碍。但他用唯一能动的右手食指控制鼠标,进行文学创作,字数已经超过340万字。

“好书就像一颗颗闪耀在黑暗中的明星,它们能给失望的人们带去点点亮光,让美好的希望撒遍江河大地。”高淳说。

画家姚新峰也致力于寻觅江河大地“内在的美”。他生活的常熟市海虞镇,曾经有不少渔村。他经常跟渔民打成一片,感受他们的日常点滴。

姚新峰时不时把自己的画给渔民兄弟看看。他们都乐了:画的不就是眼前的这个景吗?就这么一个景,画到画上怎么那么好看!再好好看看这个景,还别说,的确挺好看!

位于昆承湖西路的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鼓励来自全球上百个国家的学生养成用心观察的习惯。

世界联合学院

2018年9月,虞山书院在这里揭牌,始建于元代的“文学书院”再度重生。书院设立中国项目中心,旨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撒向全校师生的心田。

书院面积总计3800平方米,为典型的江南水乡民居建筑,粉墙黛瓦,兼具庭院、水榭、亭台等苏式园林传统建筑元素。

学术正人心自淑,教化行风俗斯美。”这是虞山书院学道堂门口以篆书写就的楹联,可视为常熟在文化传承上的一个总括、一个昭示。

文溯阁

“南三阁”之一的文澜阁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现在的浙江省博物馆内。初建于公元1782年,是清代乾隆皇帝当年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造于江浙的“南三阁”中硕果仅存的一处。其余两阁,镇江文宗阁与扬州文汇阁于道光二十年和咸丰三年先后毁于兵火。

文澜阁是一处典型的江南庭院建筑,由原来收藏《古今图书集成》的藏经阁改建而成。据时人记载:“阁在孤山之阳(南麓),左为白堤,右为西泠桥,地势高敞,揽西湖全胜”。经过复勘校正的《四库全书》钞本正式入藏于此。

与“北四阁”不同的是,文澜阁内允许读书人到此看书并抄书。如清代江苏上元(今南京)籍藏书家朱绪曾在浙西做地方官时,就曾经到此抄录过不少宋元时代人撰著的秘籍。

“海源阁”是当时与“铁琴铜剑楼”齐名的唯一一座北方私藏书楼。它的创始人是山东聊城人杨以增(1787—1856)之父,时称“袖海堂”和“厚遗堂”。随后杨以增在任官各地之际,从西南到西北,留意搜集当地书家散出的藏书,在北京得到过清宗室乐善堂旧藏之书,并辗转得到了苏州黄丕烈士礼居等旧藏的图书,于是异军突起,与瞿氏“铁琴铜剑楼”争雄于藏书界。其藏书陆续积至三千七百部、二十二万卷左右,其中宋元珍本达到四百六十九种。 

嘉业藏书楼

嘉业藏书楼的主人,便是近代著名刻书家刘承干(1882—1963)。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他开始在家乡浙江南浔小莲庄西侧建造新的藏书处,1942年落成后称为嘉业藏书楼。其楼系两层砖木结构,中西合璧风格,前后两进用厢房连接成“口”字形,中铺方砖,为晾曝图书之所。全楼上下共有五十二个房间。

古代有哪些私人藏书阁?

山东聊城杨以增氏海源阁、江苏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浙江杭州丁氏八千卷楼、浙江吴兴陆氏皕宋楼,合称中国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