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的伊犁将军府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4收藏

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的伊犁将军府,第1张

清代的“伊犁将军府”,在今新疆霍城县惠远城内。乾隆二十七年(1762),清政府设立了“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两路军政事务,驻惠远城(即今惠远老城),将军府建在东大街,坐北朝南,规模宏丽。惠远城成为新疆的军政中心。

经历了百年的太平,1866年惠远城被维吾尔、回民农民起义军攻破,1871年沙俄侵占伊犁后拆毁此城。

清政府于光绪八年(1882)收复伊犁后,在惠远老城北15里地重建惠远新城,伊犁将军府座落在惠远古城内。清朝时期的将军府内,驻将军一员,及其家眷、卫兵等。附设有营务、印房、粮饷、驼马、功过等处,专理各项事宜,院内还建有文庙一所。

现今的“伊犁将军府”在惠远镇的东大街,坐北朝南,是一座园林式的古建筑群,四周是高大的围墙。当跨入威严的黑漆大门后,便见宽敞的庭院内,古榆参天,左右营房、二堂、东西厢房、内宅四合院、还有后花园的六角凉亭和库房等建筑。

“伊犁将军府”是霍城县辖区内两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因在清代它是新疆最高军政长官官邸总统天山南北两路军政事务的首脑机关,是新疆的政治、军事中心,其历史价值和政治意义独特。

1990年12月,“伊犁将军府”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2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国家文物局拨专款370万元,后又追加80万元,共计450万元,于2001-2004年对“伊犁将军府”进行了全面维修。

碎叶城就在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附近。

古称素叶城、素叶水城,始建于公元5世纪。唐高宗调露元年(公元679年),唐朝在西域设置的碎叶重镇,是中国历代以来在西部地区设防最远的边陲城市。它与龟兹、疏勒、于阗并称为唐代“安西四镇”。

公元13世纪,碎叶古城毁于蒙古西征。清朝时,古城所在的土地又被不平等的《伊犁条约》割让给了沙俄。

虽然碎叶城遗址已经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吉尔吉斯斯坦政府的文物保护单位,但因多年疏于管理,远远望去,碎叶城城墙溃址仅仅略高于周围的农田,真有点“风吹草低见碎叶”的意味。

地理位置

碎叶城,又作素叶城、素叶水城,因其依傍素叶水,故得此名。其故址在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城西南8公里处的阿克-贝希姆(Ak-Beshim)。碎叶城曾是唐王朝经营西域的“安西四镇”之一。

碎叶城,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西域地区,自公元前一世纪汉朝设立西域都护以来,就成为我国历代王朝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碎叶城地处“丝绸之路”两条干线的交汇处,中西商人汇集于此,东西使者的必经之路。

托克马克附近有一个堡垒遗迹,只残存了东半部的土丘。据信这堡垒可能是粟特人建立的,后来成了黑汗王朝的首都八剌沙衮(Balasagun)。

-碎叶城

在历史不断推进过程中,有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与价值的东西保留了下来,也正是因为这些东西才让我们看到了这些东西背后的历史。这些东西被称之为文物,也是国家重点保护的对象,因为一旦有了这些文物就能够从中探寻到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一切。

但是这些文物一般都是由国家收藏着或者还深埋于地下不曾被人发现的,唯独湖南的一个老人,他却将国宝拿在手上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这个国宝到底是什么?

这个老人对外宣称自己说是清朝时期总兵的后人,但是他的这一言论并不让人信服,为了证明自己,他拿出来了祖传的腰牌来证明,本以为是场闹剧结果却在专家的鉴定后发现果然是国宝。

那么这个老人的腰牌到底是什么来头?

这个老人叫易邵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湖南人,他的腰牌也的确是他们家的传家宝。原来在他祖上曾经有一名湘军就职于曾国藩麾下,并且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因此被奉为总兵,并且赐予了能够证明身份的腰牌。

他的祖上曾经是最早的一批湘军,算得上是鼻祖级别的,可见易老先生的祖上也是个厉害人物。正是因为这种影响易老先生一家都对文物收藏十分着迷,所以易先生在小的时候经常去各地文玩市场以及旧物收藏站淘一些东西。

在他的收藏之中最多的就是文物古籍,但是却遗失了不少。即使那么多的文物都被销毁,易先生也一直贴身带着这块令牌,可见这腰牌对于他的重要性。

关于这个腰牌还要从明朝开始说起,在明朝时期,朱元璋建立起了卫所制度,其主要的任务就是帮助皇帝南征北战。在卫所制度之下,所有的军队都要由皇帝指派,而且需要服从总兵的调配,而总兵就是指皇帝指派的一个人到特定的地方征战之时,起到总指挥作用的这样一个人物他的身份证明。这就是一个代表自己管理下属的腰牌。易老先生的这个腰牌就是从自己祖上流传下来的,也能够证明他的祖上曾经的确做出过很大的贡献。

在这份腰牌的展示之下,我们能够看到在不同的历史朝代,其制度森严之下,最容易凸显出来的都是等级划分。但是这个等级划分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在早期明朝制度之下,这些人只是皇帝只派出来的随意一个人选,而皇帝指派的人选也是按照他的喜好来定的,这些人没有任何的官职,所以在执行命令起来,除了以德服人之外没有其他的办法,但到了清朝却有所不同。

在清朝时期这个制度有所发展,能够达到总兵地位的人,基本上都已经能够做到官至二品。二品官员在朝廷当中,所起到的分量和作用是非常巨大的,这是因为这种调兵遣将的能力以及与他匹配的官位,才让更多的人倾向于成为一个总兵。

在清朝时期能够做到总兵位置的人一共只有83个,可见这并不是一个十分容易。这也难怪易老先生会认为自己祖上的人拥有这块令牌,是一件值得开心和骄傲的事情,甚至还拿出腰牌来为自己作证。

原本这块腰牌应该上交给国家,但是易老先生却因为这块令牌,是属于自己祖上流传下来的传家宝为由,拒绝了上交给国家,而这块国宝也将会被他的子孙后代当作珍宝一样保护下去。无论他是否将这个文物上交给国家,都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文物的确有它存在的价值。

他们对于这块文物的珍视,也有可能会让这块令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出不一样的作用。如今70多岁的他,依旧热心于各种各样的文物收藏,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对于一个人的熏陶作用有多么的强大。

月氏(读作“越知”,yuèzhī)为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一个民族名称。

早期以游牧为生,住在北亚,并经常与匈奴发生冲突,其后西迁至中亚。

这时,月支开始发展,慢慢具有国家的雏型。

由于大月氏位处于丝绸之路,控制著东西贸易,使它慢慢变得强大。

到后来被匈奴攻击,一分为二:西迁至伊犁的,被称为大月氏;南迁至今日中国甘肃及青海一带的,被称为小月支。

历史

关于月氏的来源,中外史学家看法颇不一致。

据中国学者王国维考证,月氏即《逸周书·王会解》中的"禺氐",《穆天子传》中的"禺知"或"禺氏"。

欧洲学者也在西方古文献中搜求相当于月氏的记录,异说不下六、七种。

关于月氏的族属,中国古籍如《魏略》称其为羌,《旧唐书》称其为戎。

近百余年来,学术界更加异说纷纭:有藏族说、突厥说、印欧语族说、波斯说等。

由于他们没有文字,而且月氏本身的记录亦不齐全,现时我们要了解他们,只能透过中国史书里的片面记录。

而我们从中国史书里所知道的,月氏居于约当今甘肃省兰州以西直到敦煌的河西走廊一带。

大约远在战国初期,月氏便在这一带过着游牧生活。

秦及汉初,月氏势力强大,与蒙古高原东部的东胡从两方面胁迫游牧于蒙古高原中部的匈奴,匈奴曾送质子于月氏。

秦末,匈奴质子自月氏逃回,杀父自立为冒顿单于,约在公元前205~前202年间举兵攻月氏,月氏败。

可能从这时起,月氏便开始弃河西走廊而向西迁徙。

公元前177或前176年,冒顿单于再次击败月氏。

据冒顿单于于公元前174年致汉文帝刘恒书中说:“故罚右贤王,使至西方求月氏击之。

以天之福,吏卒良,马力强,以夷灭月氏,尽斩杀降下定之。

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已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北州以定。

”月氏这次败后,更西迁到准噶尔盆地。

至老上单于时(前174~前161),匈奴又破月氏,月氏乃更向西迁移到伊犁河流域。

当月氏离弃河西时,有一小部分越祁连山,“保南山羌,号小月氏”。

这部分月氏人日后长期留住该地,与青海羌人逐渐融合。

伊犁河流域原久为塞族所居住。

《汉书‧张骞传》:“月氏已为匈奴所破,西击塞王。

塞王南走远徙,月氏居其地。

”塞族即古伊朗碑铭及希腊古文献中所载Sacae(Sakas)。

月氏既击走塞族,塞族便向西南迁徙,跨过锡尔河,到达河中地区的索格底亚那(Sogdiana)地方。

原已移住在天山北麓并服属匈奴的乌孙,在其王昆莫的统领下,“西攻破大月氏”,迫使大月氏和塞族一样离弃伊犁地区向西南迁徙,而乌孙便从此占领了他们的地方。

这次迁徙的年代约在公元前139~前129年间。

有一部分未能西徙的,便和少数塞人一样,仍留住原地,服属于乌孙,所以《汉书》说乌孙国内“有塞种、大月氏种云”。

公元前2世纪,大月氏从河西走廊出走“塞地”,后又为同类乌孙所逐,南下吐火罗斯坦,远涉北天竺国。

唐代于阗王族“尉迟氏”,宋代西夏大姓“讹氏”,甘青藏族“洼扎”和“吾合扎”等氏族,都是“月氏”或“兀者”之后裔,月氏民族遍布河西、中亚、南亚的格局,是在一个漫长的时期中,通过多次的迁徙活动形成的。

大月氏

前162年,大月氏再度被匈奴攻击。

当时冒顿单于的儿子老上单于还把大月氏的国王杀掉,并把国王的首级割下带返匈奴,把他的头盖骨作杯来使用。

月氏人深恨匈奴,但苦于没有支援力量。

而败亡的大月氏唯一再往西迁,来到粟特。

在这里,大月氏征服了大夏,并在当地立国。

立国后,因著贸易中转而变得繁荣。

(大夏即希腊人在中亚所建立的巴克特里亚(Bactria)。

有关巴克特里亚的灭亡,大月氏只是其中一个说法。

另一个说法,是指他们被西徐亚人所灭。

)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听到月氏王被杀这个消息就立即传诣召募能出使月氏的人,因为出使月氏必须经过匈奴。

张骞前来应募,他只带了一百多人向西而去。

出了陇西,果遇匈奴骑兵,张骞一行人全被活捉带到了单于面前。

单于得知张骞要出使月氏后恼怒地说:“月氏在我北边,你们汉朝想遣使从我头上过?我想出使南越,汉天子答应吗?”于是单于将张骞扣留在匈奴十年,逼他取妻生子,希望消磨他的意志,但张骞始终记得他的使命。

终于有一天张骞趁看守不严逃了出来,翻山越岭,向西走了几十天,来到了大宛,大宛国王听说了他的遭遇和中原的丰美富庶,非常高兴,很想和汉朝通好,就派向导把张骞领到康居,再转程到月氏。

可是此时的月氏国已经新立了一位夫人为国王,他们臣服于大夏国,得到一块水草肥美的土地安居乐业,已经不再有向匈奴报仇的心了。

更何况他们觉得汉朝离他们太远,更难帮助他们。

张骞在月氏停留了一年,始终不能圆满达成使命,只好回国。

大月氏相传是把佛教带入中国的民族。

当时是公元前2年,有大月氏国王的使者伊存,把‘浮屠教’等口述经典传入。

不过,亦有人指这种说法比较草率。

小月氏

至于往东南迁至今日中国甘肃及青海一带的小月支,由于当时的甘肃和青海尚在中国以外,为匈奴所管治,这一班居住在匈奴人中间的月氏人,渐渐地与匈奴本族融入,被称为匈奴别部卢水胡。

其中沮渠家族推后凉汉官段业为主,在现甘肃地区建立北凉。

后沮渠蒙逊杀段业,自立为北凉主。

后被鲜卑人拓跋氏北魏所灭。

大月氏与贵霜王朝

过去历史学家一直以为贵霜王朝是由大月氏人所创立。

但其后随着更多过去的历史文物被发掘、更多古文献被解读,这个看法被证实是错的。

月氏的“月”字读音问题

月氏的“月”字旧读作“肉”,这是以讹传讹结果,是误读。

《说文解字》中“月”与“肉”是形似而不同的两个部首,但常被混淆。

新版的《辞海》已经将“月支”读音纠正为“越”。

“月氏”国在先秦史籍中早就见诸记载,即《逸周书》和《管子》中所记载的“禺氏”国。

禺、月是同一外来语音的不同译写,不应当读为“肉”。

中华民国(台湾)教育部国语辞典中,月氏亦读“ㄩㄝˋㄓ”(yùezhī)。

但兼收“ㄖㄡˋㄓ”(ròuzhī)、“ㄖㄨˋㄓ”(rùzhī)两种读音。

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的伊犁将军府

清代的“伊犁将军府”,在今新疆霍城县惠远城内。乾隆二十七年(1762),清政府设立了“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