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树、桃树、山茶花、石榴树”的别名是什么?属什么科目?
1柳树,又名垂柳、垂丝柳、水柳、倒柳、清明柳、垂枝柳、垂阳柳、倒挂柳。为杨柳科、柳属落叶乔木。2桃树,又名白桃、毛桃。为蔷薇科、李属落叶乔木。3山茶花,又名茶花、红山茶、华东山茶、川茶。为山茶科、山茶属常绿灌木。4石榴树,又名安石榴、海榴。为石榴颗科、石榴属落叶灌木。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柳枝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柳枝的别名 24 来源 25 原形态 26 生境分布 27 化学成份 28 柳枝的药理作用 29 性味 210 归经 211 功能主治 212 柳枝的用法用量 213 附方 214 柳枝的临床应用 215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柳枝的方剂 2 用到中药柳枝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柳枝 1 拼音
liǔ zhī
2 《辞典》:柳枝21 出处
《本草拾遗》
22 拼音名Liǔ Zhī
23 柳枝的别名杨柳条(《摘元方》),柳条(《芷园臆草》)。
24 来源
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枝条。全年可采。
25 原形态垂柳,又名:小杨(《说文》),杨柳(《本草拾遗》),青丝柳(《本草求原》),线柳、吊柳(《草木便方》),水柳、清明柳。
落叶乔木,高10~12米。有长而下垂的枝,小枝褐色无毛,幼时微有毛。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9~16厘米,宽5~15毫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细锯齿,上面绿色,下面带白色,侧脉15~30对;叶柄长6~12毫米。花单性,雌雄异株;葇荑花序先叶开放或与叶同时开放;总梗有短柔毛;雄花序长15~2厘米,雌花序长达5厘米;苞片圆形至线状披针形,早落;雄花有2腺体,雄蕊2,分离,基部具长柔毛;雌花有一腺体,子房无毛,无柄,花柱极短,柱头2裂。蒴果长3~4毫米,带绿褐色,成熟后2裂。种子有绵毛。花期3~4月。果期4~5月。
26 生境分布生于水边湿地。分布长江流域及华南各地。
27 化学成份木质部含水杨甙。
28 药理作用水杨甙与稀盐酸或硫酸共煮可水解为水杨甙元及葡萄糖。水杨甙可作苦味剂(局部作用于胃),吸收后部分变为水杨酸(解热止痛),随即很快水解。由于水杨甙转变为水杨酸之程度不恒定,故临床上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水杨甙元4~10%浓度可作局部麻醉用,几乎无毒。
29 性味苦,寒。
①《唐本草》:"味苦,寒,无毒。"
②《滇南本草图说》:"气味苦辛。"
210 归经《得配本草》:"入足阳明、厥阴经。"
211 功能主治祛风,利尿,止痛,消肿。治风湿痹痛,淋病,白浊,小便不通,传染性肝炎,风肿,疔疮,丹毒,齿龋,龈肿。
①《本草拾遗》:"治小儿一日五日寒热,煮柳枝浴之。"
②《日华子本草》:"可消食。"
③《滇南本草图说》:"主治血凝气滞,风寒外束;小儿痘症,有乌头陷顶,浆升不起者,煎服或浴之。"
④《纲目》:"煎服,治黄疸,白浊;酒煮,熨诸痛肿,去风,止痛消肿。"
⑤《得配本草》:"去风热,除湿痹。"
212 柳枝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外用:煎水含漱或熏洗。
213 附方①治小便淋浊不清:柳枝一握,甘草三钱。煎汤饮之。(《肘后方》)
②治小儿胎火不尿:柳枝,干者一握,煎汤服之。(《济急方》)
③治尿梗:枯柳(枝)一大把。折碎煎汤,倾坐桶内,被围住熏。再内服。(《纲目拾遗》)
④治黄疸:柳枝三大升。以水一斗,煮取浓汁,搦半升,一服令尽。(《外台》)
⑤治急、慢性肝炎:一寸以内嫩柳枝二两,加水1000毫升,煎至200毫升,每日一付,分二次服。(《新疆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
⑥治疔毒及反花疮:煎柳枝叶作膏涂之。(《独行方》)
⑦治漏疮肿痛:杨柳条,罐内烧烟,熏之出水。(《摘元方》)
⑧治阴卒肿痛:柳枝三尺长二十枚。细锉,水煮极热,以故帛裹包肿处,仍以热汤洗之。(《婉僧坦集验方》)
⑨治天灶丹毒,赤从背起:柳木灰水调涂之。(《外台》)
⑩治牙齿风龋:柳枝(锉)一升,大豆一升。合炒,豆炮尽,于磁器盛之,谓酒三升渍之,经三日,台之频吐。(《古今录验方》)
⑾治齿断肿,连耳脑肿疼:垂柳枝、槐白皮、白杨皮各一握。上药细锉,每用半两,以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入盐一钱,搅令匀,热含冷吐。(《圣惠方》柳枝汤)
214 柳枝的临床应用①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以柳枝制成糖浆,每100毫升含鲜生药6两;服后有胃肠道反应者可加入适量麦芽(每100毫升1两)。每次50毫升,日服3次,2个月为一疗程。观察40例,其中31例心绞痛患者,服药后消失14例,减轻13例,无变化4例;心悸、胸闷,气急、头痛、肢麻等症,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或消失。症状改善时间短者2天,长者8周。部分病例尿量增多,浮肿消退,睡眠改善。24例伴有高血压者,多数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心电图35例复查结果,有改善者15例,对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全患者疗效似较好。胆甾醇的升降,据38例分析,无明显影响。副作用:部分患者服药后有便稀、便次增加等现象,1~2周内自行消失。少数出现荨麻疹、皮肤瘙痒,个别出现皮肤青紫现象。可加服抗过敏药物,在1~2周内即消失。
②治疗慢性气管炎
对咳、痰、喘均有一定近期效果,但以对单纯型疗效较好。据82例观察,用药后近期控制34例,显效26例,好转21例,无效1例。服药后普遍反映食欲增加,睡眠好转。仅个别患者因服药过显产生腹泻、腹痛反应,但为时较短,不需处理可白行消失。用法:柳枝4两,切碎洗净,水煎服,每日1剂,10天为一疗程。
③治疗传染性肝炎
用带叶的柳树枝2两(干品1两),加水1斤,煎至300毫升两次分服。治疗急性肝炎(黄疸型为主)253例,有效率为963%,平均用药285天。主要症状消失时间:食欲不振37天,恶心呕吐27天,腹胀7天。大部分服药后上腹堵闷胀感及食欲迅速改善,其他消化道症状也随之缓解,尿色变浅,尿量增加。
用鲜柳枝和枫杨树枝各10斤,制成注射液1200毫升,每日肌注4毫升(小儿减半);另用柳叶、枫杨叶各15斤,以蒸馏法制成注射液1500~1800毫升,每日肌注2次,每次3毫升(小儿减半)。前者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主要作用是退黄疸、改善中毒症状;后者用于急性传染性肝炎,主要作用是降酶、降絮。亦可每日取柳枝、枫杨枝各3两,柳叶、枫杨叶各15两,制成煎剂两次分服。临床以注射剂共治218例,达临床痊愈者208例(占954%);疗效不佳(治程在51天以上而加用其它中药)者10例(占46%)。实践证明,发病时间越短(1个月内),治愈率越高。用药后奏效较快:黄疸退净在3~12天者占748%;麝浊、麝絮试验30天内恢复正常者占831%,转氨酶30天内恢复正常者占831%;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在3~7天基本消失。对肝硬化引起的黄疸、肝功能异常,则无效果。
用带叶鲜嫩柳枝2两或杨、柳树枝各2两(鲜品),水煎顿服或分2次服,连服1周,对传染性肝炎亦有预防作用。
④治疗烧烫伤
取新鲜柳树枝烧成炭(不可烧成灰)研细末,过筛,用香油调成稀膏状,涂敷创面,每日1~2次,不包扎。换药时不必擦去前药,任其自行脱痂。上药后约3~4小时创面渐干,结成焦痂,随着出现疼痛。此时可在药痴上涂以香油使之软润,切不可擦掉原药。应用3例小面积Ⅱ度烧伤,效果良好,经3~14天痊愈。
215 摘录《辞典》
用到中药柳枝的方剂 麻子仁酒
,垂柳枝2握(锉,半寸长)。制法:先以酒7升,煮柳枝至5升;炒鸽粪、麻仁、黑豆等令黄,乘热投于柳枝酒
梧枝膏膏组成:香油1斤,黄丹5两,槐枝(长1寸)1两,柳枝(长1寸)1两,梧桐树枝(长1寸)1两,桑枝(长
胜金黑膏肉桂、生地黄、续断、赤芍药、香白芷、大黄、槐枝、柳枝、香油、黄丹各等分。主治:痈疽发背,诸般恶毒疮疖
贴痔乳香膏:用少许贴疮上。立效。制备方法:上用香油4两,入柳枝3尺4寸长,同煎,柳枝黑为度;入前药末同煎紫色,
柳枝散拼音:liǔzhīsǎn《御药院方》卷九:柳枝散:处方:柳枝(长4寸)1握,槐枝(长4寸)1握(切碎
更多用到中药柳枝的方剂用到中药柳枝的中成药 寒喘膏药
30g白及30g马钱子40g桃枝25g槐枝25g柳枝25g桑枝25g肉桂25g乳香(制)20g没药(
喉痛丸4g橘红40g琥珀4g人参10g钟乳石(制)3g柳枝4g绿茶80g青果清膏4g玄明粉15g寒水石3g
全鸡拔毒膏公英100g乳香100g没药200g血余100g柳枝1000g轻粉25g制法:以上十二味,冰片、轻粉
万灵筋骨膏27g芫花24g甘遂24g巴豆27g猪牙皂27g柳枝543g肉桂120g制法:以上二十三味,除肉桂粉
硇砂膏丹(炒)100两,槐枝6两,杏枝6两,桑枝6两,柳枝6两,沉香2两,方儿茶2两,血竭3两,琥珀1两,
更多用到中药柳枝的中成药古籍中的柳枝 《普济方》:[卷三百十三膏药门]总论
陆根(二两锉)杏仁柏子仁松子仁(各五钱)槐枝桑枝柳枝松枝没药轻粉雄黄朱砂云母石生犀角乱发灰白矾灰(各
《普济方》:[卷三百十四]膏药门韶粉(半两)上细研入油内。用银器文武火熬。以向南柳枝作小把搅成膏。如琥珀色。于白碗底上试不散为度。如
《普济方》:[卷三百十五膏药门]内外诸疾方药(另研)黄柏鳖甲(九肋)乌鱼骨白蔹黄连苦参白芷柳枝川芎乳香生地黄大黄玄参(各二两)清油(一斤冬月四
《普济方》:[卷三百十五]膏药门入油浸三日。铫内同煎油药。候白芷焦色为度。每用槐柳枝各数十条搅动其油。文武火熬。却用布帛滤去滓。再入
《普济方》:[卷三百十五膏药门]颠扑伤折方垂柳
Salix babylonica Linn
杨柳科 Salicaceae 柳属
别名:垂柳 垂绿柳 垂丝柳 垂杨柳 垂枝柳 倒垂柳 倒垂杨柳 倒挂柳 倒挂杨柳 倒挂杨柳 倒柳 倒栽柳 倒枝柳 滇明柳 吊柳 吊杨柳 柳 柳树 柳树皮 柳枝 青龙须 青丝柳 清明柳 水柳 水杨柳 顺水杨柳 温吉给日-噢答 线柳 杨柳 杨柳树 倒穿杨柳 倒杨柳 柳条 山毛柳
“柳树、桃树、山茶花、石榴树”的别名是什么?属什么科目?
本文2023-10-30 22:02:4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5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