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在历史长河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春秋战国出现了哪些“商业新城市”?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3收藏

商业在历史长河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春秋战国出现了哪些“商业新城市”?,第1张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 “商业新城市”有中山,临淄,邯郸,安邑,洛阳,咸阳,大梁,郢等。

(春秋战国商业城市分布图)

商业的发展重点落在剥削阶级居住和为它服务的人群集中的城市。城市之间的商品交换占主要地位。各国统治者所居的都城,以及位于交通枢纽的货物集散之处,都形成了繁荣程度不等的城市。如商业发达较早的齐国的都城临淄,春秋时已很热闹。

楚国的都城郢,城内人挤人,有“朝衣鲜而暮衣敝”之说;连后起的秦都咸阳,也是“四方辐凑并至而会”,城市商业很像样子了。

地区间进行贩运贸易,距离更远、价值更高的还并非粮食,而是种类繁多的名贵的土特产品。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山林薮泽的大量开发,手工艺品的地域分工,各地区自然形成的特产品的丰富多彩,在水陆交通较前方便的条件下,商人们加强活动,充当了地区间经济联系的中介。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由初建到逐渐由领主制向地主制转化,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改革的交互变化,使商业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可以说这是中国商业史上的第一次飞跃。

   

1 关于唐朝的长安城的一些知识 野史也行 有故事情节就好

长安城中国七大古都之一。

西汉、新莽、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皆建都于此。现存城址有西汉长安城和唐长安城。

西汉长安城 长安本秦之乡名,秦时有兴乐宫。汉高祖五年(前202),在兴乐宫基础上修治长乐宫,七年建未央宫,自栎阳迁都长安。

惠帝元年(前194)至五年筑城墙。武帝时在城内修北宫,建桂宫、明光宫,在西城外营建章宫,并扩充上林苑,开凿昆明池。

新莽改长安为常安,于南郊建九庙。东汉建都雒阳(见洛阳城),仍以长安为西京。

献帝一度迁都于此,其后西晋惠帝、愍帝以及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相继以长安故城为都。至隋代建大兴城,汉城遂废。

城址在陕西省西安市西北约3千米处,1956年开始勘查发掘。西汉长安城平面不规则,东垣平直,其余三面墙随地形河渠曲折。

经实测,周长25千米余,约合汉代六十二里强。城外挖有护壕。

每面城墙有3门,由北至南,东墙为宣平门、清明门、霸城门,西墙为雍门、直城门、章城门,由东至西,北垣为洛城门、厨城门、横门,南垣为覆盎门、安门、西安门。发掘证实每门设3个门道,每道宽6米,可容4个车轨。

霸城、覆盎、西安、章城四门内对长乐、未央二宫,其余8门各与城内一条笔直的大街相通。每条街均分成3条并行的道路,中为皇帝专用的驰道,两侧道路供吏民行走。

班固《西都赋》“披三条之广路,开十二之通门”,即指长安的道路和城门。汉长安城内的宫殿分布占全城面积的2/3。

城东南部为长乐宫,汉高祖时曾为视朝听政之所,惠帝以后为太后之宫,占全城面积1/6。城西南部的未央宫为朝会之所,占全城面积1/7,其前殿规模宏伟,殿基南北长350米,东西宽200米,现高约15米。

未央宫北阙附近有贵族邸宅,即所谓北阙甲第。桂宫位于未央宫北,西隔城墙与建章宫相望。

平面长方形,周长5300米。桂宫之东有北宫,长乐宫北又有明光宫。

长乐、未央二宫之间建有武库,平面长方形,内设7座库房,库房以夯墙隔成若干间,放置木质武器架。已发掘出武器架石础及铜铁兵器、铁铠甲等。

城内工商业区集中在西北隅的横门大街两侧,据文献记载共有九市。这一带发现有许多钱范、陶俑,说明当年曾有作坊。

居民区在城东北隅宣平门附近。文献记载,长安有闾里一百六十,“室居栉比,门巷修直”,汉平帝时,人口达246万余。

实际考古勘查确认的居民区,面积过于狭小,估计有些居民住在城外。城西的建章宫规模宏伟,已勘查出位置和范围。

城西南至东南一带为上林苑,内有离宫别馆数十处。西南有昆明池等皇家宫苑,昆明池是为训练水军而开凿,又可解决长安城水源不足问题。

南郊则有明堂、辟雍、灵台和王莽九庙等礼制建筑。汉长安城主要由皇家宫室及其附属设施构成,突出表现了为帝王、贵族、官僚服务的性质,反映了中国早期都城的特点。

新莽以后,宫室、城门、武库先后被毁。其后历代虽有营造修饰,但未能恢复西汉盛况。

唐长安城 隋开皇二年(582)在汉长安城东南建新都大兴城,入唐后改称长安,仍为都城,仅作了局部修建和扩充。至盛唐,长安为当时规模最大、最为繁华的国际都市。

天佑元年(904)朱温挟昭宗迁洛阳,毁长安宫室民居,唐长安城遂为废墟。该城遗址在今西安市区及近郊。

20世纪20年代初,日本学者足立喜六曾作考察,1957年起进行正式勘查与发掘。唐长安城由廓城、宫城、皇城3部分构成。

廓城平面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17米,周长367千米。每面有3座城门,除南面正门明德门为5个门道外,其余皆为3个门道。

宫城位于廓城北部中央,平面长方形、南北1492米,东西2820米。中部为太极宫(隋大兴宫),正殿为太极殿(隋大兴殿)。

东为皇太子东宫,西为宫人所居的掖庭宫。皇城接宫城之南,有东西街7条,南北街5条,左宗庙,右社稷,并设有中央衙署及附属机构。

廓城内有南北向大街14条,东西向大街11条。明德门至皇城正门朱雀门的朱雀大街位于全城中轴线上,宽达150余米,是今北京东西长安街宽的两倍。

其他通城门的大街也多宽在百米以上。垂直交错的大街将廓城划分为108个封闭式的里坊,坊内有民居、官衙、寺观等。

朱雀大街两侧的四列坊面积最小,只设东西两个坊门,坊内有横街。皇城两侧诸坊面积最大,四面开门,内置十字街。

当时继承了北魏洛阳城的军事管制制度,坊门有兵把守,早开晚闭。廓城内有东、西二市,东市称都会,西市称利人,各占两坊之地。

市内设“井”字形街道,沿街列置店铺。文献记载西市附近集居了许多中亚和西亚的“商胡”、“胡客”,其西南相邻的崇红坊,还设有波斯祆教(拜火教)寺。

当时这一带为中西贸易与文化交流的一个中心。唐贞观后对长安宫室进行增建,贞观八年(634)于太极宫东北的龙首原高地上建永安宫,次年更名大明宫。

龙朔三年(663)后这里成为主要朝会之所。玄宗时又于藩邸兴庆坊建兴庆宫。

此外,唐长安城的东南隅,还有风景游览区曲江池,将风景区与都城相结合,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一个创举。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里坊制都城最完善的形态。

它采用中轴对称布局,规划严谨,街坊整齐。设置了封闭式皇城以处府衙。

2 长安城的商业特点

城内工商业区集中在西北隅的横门大街两侧,据文献记载共有九市。这一带发现有许多钱范、陶俑,说明当年曾有作坊。

居民区在城东北隅宣平门附近。文献记载,长安有闾里一百六十,“室居栉比,门巷修直”,汉平帝时,人口达246万余。实际考古勘查确认的居民区,面积过于狭小,估计有些居民住在城外。

城西的建章宫规模宏伟,已勘查出位置和范围。城西南至东南一带为上林苑,内有离宫别馆数十处。西南有昆明池等皇家宫苑,昆明池是为训练水军而开凿,又可解决长安城水源不足问题。南郊则有明堂、辟雍、灵台和王莽九庙等礼制建筑。

汉长安城主要由皇家宫室及其附属设施构成,突出表现了为帝王、贵族、官僚服务的性质,反映了中国早期都城的特点。新莽以后,宫室、城门、武库先后被毁。其后历代虽有营造修饰,但未能恢复西汉盛况。

唐长安城

隋开皇二年(582)在汉长安城东南建新都大兴城,入唐后改称长安,仍为都城,仅作了局部修建和扩充。至盛唐,长安为当时规模最大、最为繁华的国际都市。天祐元年(904)朱温挟昭宗迁洛阳,毁长安宫室民居,唐长安城遂为废墟。该城遗址在今西安市区及近郊。20世纪20年代初,日本学者足立喜六曾作考察,1957年起进行正式勘查与发掘。

唐长安城由廓城、宫城、皇城3部分构成。廓城平面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17米,周长367千米。每面有3座城门,除南面正门明德门为5个门道外,其余皆为3个门道。宫城位于廓城北部中央,平面长方形、南北1492米,东西2820米。中部为太极宫(隋大兴宫),正殿为太极殿(隋大兴殿)。东为皇太子东宫,西为宫人所居的掖庭宫。皇城接宫城之南,有东西街7条,南北街5条,左宗庙,右社稷,并设有中央衙署及附属机构。

廓城内有南北向大街14条,东西向大街11条。明德门至皇城正门朱雀门的朱雀大街位于全城中轴线上,宽达150余米,是今北京东西长安街宽的两倍。其他通城门的大街也多宽在百米以上。垂直交错的大街将廓城划分为108个封闭式的里坊,坊内有民居、官衙、寺观等。朱雀大街两侧的四列坊面积最小,只设东西两个坊门,坊内有横街。皇城两侧诸坊面积最大,四面开门,内置十字街。当时继承了北魏洛阳城的军事管制制度,坊门有兵把守,早开晚闭。廓城内有东、西二市,东市称都会,西市称利人,各占两坊之地。市内设“井”字形街道,沿街列置店铺。文献记载西市附近集居了许多中亚和西亚的“商胡”、“胡客”,其西南相邻的崇红坊,还设有波斯祆教(拜火教)寺。当时这一带为中西贸易与文化交流的一个中心。

唐贞观后对长安宫室进行增建,贞观八年(634)于太极宫东北的龙首原高地上建永安宫,次年更名大明宫。龙朔三年(663)后这里成为主要朝会之所。玄宗时又于藩邸兴庆坊建兴庆宫。此外,唐长安城的东南隅,还有风景游览区曲江池,将风景区与都城相结合,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一个创举。

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里坊制都城最完善的形态。它采用中轴对称布局,规划严谨,街坊整齐。设置了封闭式皇城以处府衙,封闭式里坊控制居民。其居民区占城内面积7/8,为人口的集中与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对东亚一些国家的都城产生过重大影响。

唐长安是当时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长安城内又坊、有市,坊是住宅区,市是商业区,市坊分开。市有两个,东市和西市,东市有“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

唐代的长安城规模宏大,面积比明清时的北京城还大24平方千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最宽的街道有220米,东市的街道宽15米左右。西市内东西向和南北向各有两条街将市内划分成9个区,每区四面都有街道,各种行业的店铺临街而开。一般的店铺铺面只有2小间,大的也不过3间。从出土的遗物看,西市有饮食店、珠宝店等,还附有用于加工的手工业作坊。

唐末长安城被毁后,佑国军节度使韩建放弃长安廓城与宫城,重修皇城安置府廨民居。北宋沿袭,为京兆府城。元代为奉元路城。明洪武年间改称西安,置秦王府,并向东、向北扩展面积约1/3。穆宗隆庆年间,又在夯土城垣外侧包砌了青砖。明西安城平面长方形,周长119千米,至今保存完好。

3 “长安居大不易”古文解释

长安居大不易

词目 长安居大不易

发音 cháng ān jū dà bù yì

释义 本为唐代诗人顾况以白居易的名字开玩笑。后比喻居住在大城市,生活不容易维持。

出处 唐·张固《幽闲鼓吹》:“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示例 惟是~,乃知囊内钱空,始觉旧游如梦。(清·宣鼎《夜雨秋灯录·记李三三逸事》)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编辑词条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楚国宛地三户(今南阳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著《范蠡》二篇,今佚。

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后定居于宋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南),自号"陶朱公"。

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尊之为财神。范蠡是范姓始祖范武子的玄孙,并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1.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

(1)先秦: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商朝都城已成为繁华的商业都市,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之称。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在中原市场上可买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和西方的皮革;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出现了许多有名的大商人,如春秋后期的范蠡(“陶朱公”)和战国后期的吕不韦。

(2)南北朝:南北朝时,不少城市遭到战争破坏,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与之相比,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北魏时,洛阳城内市场很多且有周长近八里的大市;一些富商大贾周流天下或远走异域。建康(南京)城内建有四市,市内唐铺林立;秦淮河两岸商旅云集,交易兴盛。草市(农村集市)开始出现,含义有二:一是贩饲马料之市;二是草草构成之市。

(3)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尤其是茶叶的市场广泛,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隋唐商业的四个特点如下:一是交通发达(交通要道上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备有供客商骑用的“驿驴”;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也很方便;从长安、登州、扬州、广州等地出发的对外交通也很发达);二是货币统一(由五铢钱到开远通宝);三是市场发达(场所固定——市;官员管理——物价和税收等;邸店柜坊——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店铺限定——营业面积;时间限定——市的买卖时间;夜市草市——繁华大城市里有夜市,偏远的农村有定期举行的草市);四是商人众多(大商人、中等商人、小商小贩、胡商、外商)。

(4)宋元:北宋时期的商业有了一个新的转折。其表现在:①解除了商业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②政府允许工商业者“以资买官”,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形成地主、官僚、商人逐步结合的趋势。③商税收入在政府财政收入结构中比重剧增。④市镇的集市发展,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⑤城市的消闲文化发展,如瓦肆的出现和宋词的发展。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中有“市易法”,由政府设立市易务,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5)明朝: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促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国内商业繁荣(市场大——国内市场扩大、品种多——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品种达到两百余种、贩运快——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城市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城市、向农村——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对外贸易艰难(实行闭关政策,限制对外交往)。

2.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1)先秦:商朝人善于经商,以贝为币;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铁钱,秦国使用圆形方孔钱,称半两钱(齐国使用刀形币,赵国使用铲形币,楚国使用蚁鼻形币)。

(2)秦汉:规定圆形方孔钱作为通行全国的货币。汉代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汉代的铜钱重量几经变化,至武帝铸五铢钱才稳定下来。

(3)三国:那时货币减少,布帛、谷物成为主要的流通手段。曹魏曾以法令形式废止铜钱,使用实物交易,以后行废不定。

(4)隋唐:仍铸五铢钱,禁止使用前代大小不一的旧币,有利于贸易的发展。唐初改革币制,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新铸的“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后来发行量很大。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设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

(5)宋元:北宋时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由金属货币发展到纸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纸币的推广,减轻了商人携带金属货币的负担,有利于商品交换,反映了商业的高度发展。

(6)明清:明初,主币是纸钞,辅币是铜钱,禁止民间使用金银交易。到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

吴慧,1927年生,江苏吴江人,中共党员,1949年7月毕业于江苏无锡教育学院农业教育系。先后在商业部办公厅、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职称为研究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商业史学会会长。著有《桑弘羊研究》、《井田制考索》、《叶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中国商业政策史》、《中国盐法史》、《中国的酒类专卖》、《中国古代六大经济改革家》,《中国经济史中若干问题的计量研究》等专著(论文及通俗读物不计),并主编了《中国商业通史》五卷本,400万字。《新编简明中国度量衡通史》为作者在计量研究方面的又一力作。

在我国古代,虽然有士农工商之说,“商人”被排在最末,但这种情况的形成实际上是在儒家思想大行其道之后才产生的。而如果要说商业的发展成型,应该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的末期。

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的低下,所以人类的氏族的物资是共有的,捕获的猎物需要大家平均分配,才可以使得所有人可以活下来,但这样的情况下,大家都是饿一顿饱一顿的,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剩余的物品,没有剩余价值,自热也就没有可以用来交换的东西,商业自然没有办法发展起来。

在传说中,中华的人文始祖,轩辕皇帝也是商业的始祖。其实这也并不是没有可能的,黄帝之前是炎帝,而炎帝在传说中最大的功绩就是农业耕种,可能正是因为炎帝的努力,使得农业收获有了大大的提高,使得有了大量的剩余价值,那么也就为商业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当然这只是传说,但从考古发现,被用作货币贝壳确实在几千年的原始社会末期,很多遗址都有发现。

原始社会末期的商业,不过是商业的雏形而已,并不能算是彻底的成型。商业的真正成型应该是发生在三千多年以前的一个朝代,那就是商代。

商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在商朝。而商朝能够强大起来,并最终积蓄实力,推翻夏朝就在于其善于经商。甚至有人说,商业的说法,就是因为是“商人”这个种族的人善于从事的事业而得名。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夏的后期,商的早期,商业已经发展成型了,并可以作为一个部族发展的支撑行业,并可以使得一个部族凭此称霸天下。在这个时期,商业已经成型了。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大商人往往也是手眼通天实力强大的,远远没有后世排在四民之末的情况,无论是陶朱公范蠡,还是秦相吕不韦,都是大商人,一样的位居高位。

哪怕是到了汉代,卓文君也不过是个大商人的守寡女儿,这样的女子同样会被天下著名的才子司马相如追求,这样的事情放在明清那绝对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我国商业的成型应该是在商代的早期,而商业和商人的衰落,则是随着儒学的发展而衰落的。

商业在历史长河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春秋战国出现了哪些“商业新城市”?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 “商业新城市”有中山,临淄,邯郸,安邑,洛阳,咸阳,大梁,郢等。(春秋战国商业城市分布图)商业的发展重点落在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