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哪些图书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4收藏

北京有哪些图书馆,第1张

北京的图书馆有:

一、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位于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33号,与海淀区白石桥高粱河、紫竹院公园相邻。是国家总书库,国家书目中心,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是世界最大、最先进的国家图书馆之一。入选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2018年10月11日,入选“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名单。

中国国家图书馆前身是筹建于1909年9月9日的京师图书馆,1931年,文津街馆舍落成(现为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北京图书馆。1987年新馆落成,1998年12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图书馆更名为国家图书馆,对外称中国国家图书馆。

二、北京大学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Peking University Library)是中国最早的现代新型图书馆之一,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已发展成为资源丰富、现代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研究型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前身为建立于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藏书楼,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藏书楼改名为北京大学图书馆;195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合并了原燕京大学图书馆;2000年,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原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改称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

三、清华大学图书馆

清华大学图书馆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目标是建成研究型、数字化和开放文明的现代化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11年的清华学堂,1912年改建为清华学校,建立清华学校图书室;

1919年3月图书室独立馆舍(现老馆东部)落成,更名为清华学校图书馆;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1949年,更名为清华大学图书馆;1991年9月,由香港邵逸夫先生捐资和国家教委拨款兴建的新馆落成,后被命名为“逸夫馆”。

四、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37年,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BALIS)管理中心和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北京中心均设于本馆,也是北京地区高等教育文献资源共享的重要枢纽和中国高等学校以人文社会科学为收藏重点的图书馆。

截止2015年5月,人大图书馆有两座馆舍,总建筑面积56万多平方米,藏书总量350万册,各种数据库300多种,馆员150余人。

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建于 1952 年。截至2013年底,馆藏印刷型书刊资料累计已达2759万册。作为全国最大的航空航天专业图书馆,馆藏具有鲜明的航空航天及工程学科特色,有关航空航天科技报告以及工程领域等方面的文献收藏齐全。

—中国国家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清华大学图书馆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

本部逸夫图书馆

中文报刊第一阅览室

8:00—22:00

星期三14:00—16:00 政治学习9:00—18:009:00—22:00

中文报刊第二阅览室8:00—22:00

星期三14:00—16:00 政治学习9:00—18:009:00—22:00

电子阅览室8:00—22:009:00—18:009:00—22:00

工具书阅览室8:00—11:30;14:00—22:00

星期三14:00—16:00 政治学习

外文书库8:00—17:20

星期三14:00—16:00 政治学习

社会科学第一、二、三书库

自然科学第一、二书库

还书处8:00—17:20

星期三14:00—16:00 政治学习

古籍、特藏阅览室8:00—11:30

14:00—17:20

星期三14:00—16:00 政治学习

自修室 夏季7:30—22:00; 冬季8:00—22:00

南区图书馆

现刊阅览室8:00—11:30

14:00—22:00

星期三 14:00—16:00 政治学习14:00—17:0014:00—22:00

过刊阅览室8:00—11:30

14:00—17:20

星期三 14:00—16:00 政治学习

工具书阅览室8:00—11:30 ;

14:00—17:20

星期三 14:00—16:00 政治学习

书库8:00—11:30

14:00—17:20

星期三 14:00—16:00 政治学习 地址:宁夏银川市西夏区文萃北街217号

您要问的是西湖校区逸夫图书馆书目数据检索终端位于哪?逸夫图书馆二楼大厅。根据查询阜阳师范大学官网显示,逸夫图书馆位于阜阳师范大学西湖校区,西湖校区逸夫图书馆书目数据检索终端位于逸夫图书馆二楼大厅。阜阳师范学院图书馆,前身为阜阳师范专科学校图书室,由清河校区图书馆和西湖校区逸夫图书馆构成。

邵逸夫(1907年10月4日~2014年1月7日),原名邵仁楞,籍贯宁波镇海,出生于上海。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邵氏兄弟**公司的创办人之一,香港上海商会成员,香港著名的**制作者。多年来,邵逸夫捐助数以百亿计款项,为内地、香港两地建设教育、医疗设施等。

1974年获英女王颁发CBE勋衔。

1977年获英女王册封为爵士。

1990年,中国政府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名为“邵逸夫星”。

1991年,美国旧金山市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

2003年创立邵逸夫奖,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及天文学卓有成就的科学家进行奖励。

2011年退休。

中国十大最美大学图书馆如下:

北京大学图书馆

清华大学图书馆

苏州大学-炳麟图书馆

南京大学杜厦图书馆

东南大学-李文正图书馆

山东理工大学-逸夫图书馆

复旦大学-李兆基图书馆

华东政法大学-松江校区图书馆

汕头大学图书馆

集美大学-陈延奎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介绍:

说到图书馆,当然不能少了我们北大的图书馆。1998年5月4日,北大百年校庆的时候,李嘉诚先生捐建的图书馆新馆落成,于1998年底投入使用。

新馆的主楼和配楼分别采用了歇山顶和攒尖顶以及相应的外檐形象,从整体到细部,都是努力在与仿古式环境的协调上和表现一定的时代感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

新旧馆总面积超过51,000平方米,阅览座位4000多个,藏书容量可达650万册,规模上成为亚洲高校第一大馆。

1999年曾获首度建筑设计展当选十佳建筑,2000年获教育部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

清华大学图书馆介绍:

清华大学的图书馆单从风格上看就很大气端正,不知道有多少学生心心念念就是能在图书馆里面开启自己大年四年的学习。清华大学图书馆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始建于1911年的清华学堂,1912年建立清华学校图书室,1913年更名为清华学校图书馆。1991年9月,由香港邵逸夫先生和国家教委拨款兴建的新馆落成,后被命名为“逸夫馆”。

清华图书馆的内部设计也是满满的民国风,散发的气息让人会不自觉将自己烦躁的心情沉静下来,安静地坐在椅子上,翻开一本微微泛黄的书,跟多年前的大师来一场灵魂对话。

当然是我们宁夏图书馆了,图书馆现由怀远校区逸夫图书馆(一馆)、文萃校区文萃图书馆(二馆)和金凤校区图书馆(三馆)三部分组成,馆舍面积总计36万平方米。几年来,图书馆的文献建设呈现出了可喜的发展势头。截止2017年12月,全校共有纸质文献185余万册。其中,图书馆藏书140余万册,各学院藏书45万余册。图书馆藏有历代古籍和再造善本古籍近5万册,其中《汉石例》、《香南精舍金石契》两种善本先后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目前图书馆正致力于古籍部的建设,积极推进馆藏古籍的保护、整理和科学利用。

  邵逸夫

  邵逸夫,“影业大王”,邵氏兄弟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

  、香港电视(无线)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

  邵逸夫是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人。1907年生,在弟兄

  4人中为小弟弟。父亲在上海经商,先从事漂染业,后经营

  戏院并兼营影片进出口发行业务。

  老大邵醉翁在上海原从事律师工作,业余写作剧本。1

  924年,邵醉翁投资开办天一影片公司--中国最早的电

  影制片公司之一。邵逸夫同他的两个哥哥邵屯人、邵山客都

  参加了天一公司的工作,开始了开创其**帝国的生涯。

  靠“大众化的**”的经营要诀,他每年拍摄**40

  部,共拍摄影片已超过1000部;他在香港、新加坡、马

  来西亚、台湾、泰国、越南、柬埔寨、美国、加拿大及欧洲

  等地,拥有影院200余家,每天光顾的观众在100万人

  次以上。他个人拥有的财产在100亿港元以上,是香港华

  商“十大富豪”之一。

  1990年6月1日,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代表中国科

  学院和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小

  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的证书,颁授给邵逸夫,这是历史

  性的荣誉。

  英国女王授予他爵士勋衔,这是港英社会的最高荣誉地

  位。

  邵逸夫创立的邵氏影业公司,曾拍摄过一千余部影片,获过几十项大奖,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的大明星、大导演和名编剧。像胡蝶、阮玲玉、李丽华、林黛和李翰祥等,都曾出自“邵氏”门下。他的“邵氏影城”被誉为“东方好莱坞”。现在沪上有“逸夫舞台”和“逸夫图书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还曾将一颗新发现的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本文介绍了他事业发展的大致线索。

  接管“父子公司”

  1907年,邵逸夫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邵家第六个孩子(在男孩中排行第四)。所以,当他功成名就后,香港娱乐圈中人都习惯称他为“六老板”或“六叔”。

  小学一毕业,邵逸夫就随父亲到上海,进入了美国人开办的英文学校“青年会中学”读书,因此他后来操得一口流利的英语。

  1924年春,由老大邵醉翁任老板的“天一影片公司”在上海闸北横滨路挂牌成立。邵逸夫一边在中学读书,一边常来天一公司帮忙。那时,在放映正片之前还要放些新闻片,放学后或假日里,邵逸夫便跟着两位兄长抬着笨重的摄影机到处抓拍。

  “天一”的崛起大大挤占了其他影业公司的市场份额。于是,六家制片公司建立了强大的联合发行网,共同排挤、扼杀天一公司。面对围剿,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着手开拓南洋市场。后来就在南洋成立了“邵氏兄弟公司”。

  抗战结束后,老二邵屯人创立了“邵氏父子公司”,这是指邵屯人和他七个儿子的公司。而“邵氏兄弟公司”则是指邵逸夫和老三邵仁枚两兄弟公司。当时,父子公司在香港,而兄弟公司还在南洋。“邵氏兄弟”负责投资,“邵氏父子”负责拍片。“邵氏父子”的一切支出必须向“邵氏兄弟”报帐,真是亲兄弟明算帐,在金钱方面分得非常清楚。

  1956年,新加坡的邵氏兄弟公司,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印尼等地,已拥有一百三十多家**院和十多座大型游乐场,事实上已建成一条实力强大的影业院线。而邵屯人在香港的业务却很不景气,甚至有退出拍片业务改为经营戏院的打算。

  1957年初夏,邵逸夫奔赴香港。经过谈判,他全面接管了邵氏父子公司的制片机构,并将公司名称改为“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由他本人亲自来港主持业务。这一年,邵逸夫刚好50岁。

  邵逸夫决定兴建一座香港最大的片场。他向二哥邵屯人买入清水湾220号地段的80万平方英尺的土地。在这个庞大的建设计划中,包含隔音片厂、置影场所、摄影棚、行政大楼、制片大楼、暗房、冲印所、货仓、服装道具库、放映室,以及生活区等。这座被称为“邵氏造梦工厂”的影业城,从1957年动工,历时七年才全面竣工。

  物色人才的工作是邵逸夫优先考虑的,他抓到手的第一个重要人物,便是后来成为他左膀右臂的邹文怀。从1959年到1970年,邹文怀为“邵氏”打了十一年工。这些年中他与邵逸夫形影不离,参与了“邵氏”的各项重大决策。他的办公室紧挨着邵逸夫的办公室,中间有道小门相通。

  万事俱备之后,“邵氏”开始筹拍自己的创业之作。

  从1958年开始,香港的国语**渐渐受到市场冷落。但1957年,上海**制片厂拍摄的黄梅戏**《天仙配》,在香港九龙的新华戏院放映时,受到了当地观众的极大欢迎。经过反复论证,邵逸夫选定了剧本《貂蝉》,又选定了林黛饰演貂蝉。林黛当时是“电懋”的当家花旦,邵逸夫为了把林黛挖到“邵氏”,以双倍于“电懋”的酬金打动了她,使她成为“邵氏”的签约明星。

  得李失李

  一部**拍得好坏,导演极为重要。邵逸夫把《貂蝉》的执导权交给了李翰祥。

  在此之前,李翰祥已与邵屯人的邵氏父子公司签了八年合约,后来自然过渡为邵逸夫门下的导演。经过群策群力,《貂蝉》一炮打响,在当年度第五届亚洲影展上,拿了五项大奖。接着,仍由李翰祥执导、林黛主演黄梅调古装片《江山美人》,又在第六届亚洲影展上获得“最佳影片奖”。

  连续获奖,使李翰祥越发注意**的艺术价值,有心再拿一个国际大奖。他又执导了“邵氏”的第三部影片《倩女幽魂》。不过,这部影片虽然成为中国**史上第一部参加戛纳**节的影片,却什么奖也没拿到。不仅如此,市场反应也极为糟糕——上映时,影院门可罗雀。照这种路子走下去可不得了,邵逸夫暗暗紧张起来。

  1960年至1961年,李翰祥采用黑白摄影手法执导《后门》,在亚洲影展上拿了十二个奖项,接着又执导了《杨贵妃》、《王昭君》、《武则天》、《倾国倾城》等影片,虽然屡屡获奖,把林黛一路捧上了天,票房反应却始终不如人意。

  这时,邵逸夫坐不住了,他跳将起来,高喊:“我拍**不是为了得奖的,是要赚钱的!”他使用另请高明的手法,冷落李翰祥,起用了“邵氏”二号导演罗臻,开拍了描写香港选美的国语片《旅馆鸳鸯》。该片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

  从1958年到1962年间,“邵氏”在亚洲影展中获得大小奖项共计46项,但邵逸夫脸上却挂着愁苦的笑容,他心里总在怀念着《貂蝉》和《江山美人》上映时万人空巷的盛况。他也常以阴郁的目光打量着李翰祥。李翰祥心里也很着急,有心多割舍一点艺术,多从老板的商人立场考虑问题,但苦思冥想仍使不出什么新招,结果还是决定在黄梅戏上做文章。1963年,李翰祥征得邵逸夫同意,写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剧本。该片取得了巨大成功,获了大奖又赚了大钱,名利双收。这是邵逸夫最乐于看到的。但该片导演李翰祥心里又不平衡了,因为无论他执导的**赚了多少钱,都是老板的事,他得到的始终有限,因此便萌生了离开“邵氏”自立门户的想法。

  邵逸夫让邹文怀多次做李翰祥的工作,劝他留下,但李翰祥去意已定,最后还是去了台湾,自组了“国联影业公司”。在离开香港之前,李翰祥跟邵逸夫打了一场官司,结果输得很惨。而邵逸夫自从打赢了李翰祥这起官司后,对上法庭的事兴趣倍增,动不动就跟人家打官司,还真的一打就赢,从来没有输过。

  这年6月20日,“邵氏”生意上的冤家对头——“电懋”的老板陆运涛及其夫人,在台湾乘坐飞机发生意外,不幸罹难。从此,“邵氏”开始一统天下,称霸香港影坛。

  邵氏影城风光

  1964年,邵氏公司最重要的大本营——邵氏影城,以崭新的面貌矗立在清水湾的山道上了。从彩色胶片的冲印,到海报的印刷,全都能在影城内完成。除了进口柯达的底片外,不出影城的大门,便能制作出一部**来。影城内还设有马房,由名驯马师王登平担任骑术教练,豢养了数十匹从快活谷(香港赛马场)退役下来的名马。它们属于邵氏公司的动物演员。邵逸夫本人的别墅位于影城的山顶下,下面有个仿制的颐和园小园景,似乎是要以此衬托他在影城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影城内,有一间邵氏公司试片室,这是邵逸夫每天必定光顾的地方。从60年代初起,他每天至少要看两三部**,最高纪录是一天看过九部影片。因此有人说,邵逸夫是看**最多的中国人。

  平时,邵逸夫每天六点钟起床,起床后第一件事,是锻炼身体,练气功或打太极拳。用过早餐便钻进试片室,看一部早场**。

  影片看多了,邵逸夫便摸索出一套借鉴别人成功的办法来。有时候,甚至是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别的影片的精彩部分,或者把别人的好影片拿过来改头换面,重新组装后打上自己的牌子。

  1965年,“邵氏”生产**26部,1966年增至41部,1967年达到44部,其中大部分是黄梅调影片。这时,邵逸夫在香港《新生晚报》上连续读到一个名叫何观的人写的影评,此人在文章中尖锐抨击香港影坛盛行的阴柔之风,还特别以“邵氏”当靶子。虽然用词尖酸刻薄,但他的种种见解却正中邵逸夫下怀,于是急令宣传部主任兼制片部经理邹文怀,赶快把这个何观找来。

  何观真名张彻,也是一名**导演。邵逸夫授意邹文怀,力邀张彻加盟“邵氏”,并委以编剧部主任的重任。在六七年的时间里,张彻充分张扬自己的艺术主张,拍了《独臂刀》、《十三太保》、《大决斗》、《大刺客》、《报仇》等多部动作片,成为新武侠片的开山鼻祖。

  60年代中期,是“邵氏”最辉煌的时期。旗下导演阵容强大,而签约的男女演员达到130个。这个时期,“邵氏”真可谓要人有人,要奖得奖,名利双收,人财两旺。邵逸夫授意手下员工为自己铸造一尊铜像,准备安放在邵氏影业城的大门前,接替邹文怀的新任宣传部主任陈铜民说:“六先生,通常只有死了的人竖铜像,而你如今身体健康,精神也好过年轻人,怎么想到要竖个铜像呢?”后来邵逸夫的这个铜像就被弃置在道具房里。一些对邵逸夫有意见而不敢当面说的人,便来到道具房,拿邵逸夫的铜像撒气。曾有人说,那个铜像不知挨过多少武师们的拳脚和**们的唾沫。

  姜还是老的辣

  进入80年代,香港**热开始降温,邵逸夫便见好就收,淡出影坛,向房地产、银行和其他各种物业多元发展。

  198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邵逸夫接替了猝然病逝的利孝和,成为香港广播电视有限公司(即无线电视)和其子公司电视企业有限公司董事局的新一任主席,从此开始掌管香港电视业的大权。

  香港电视业同香港**业一样,也是龙争虎斗之地。邵逸夫进军电视业时,“无线”的主要对手是“亚洲电视台”(即“亚视”)。为了争取收视率,压倒对方,邵逸夫奇招迭出。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邵逸夫“钦点”《包青天》在“无线”播放。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包青天》这样的陈年老货,这样的“正剧”,在香港哪有市场,邵逸夫一定是老糊涂了。谁知《包》剧播放后观众反应强烈,收视率直线上升,弄得“亚视”也在黄金时段再播《包青天》。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一时闹出个“双胞(包)胎”,大战一场,热闹空前。事后,圈子里都不得不佩服邵逸夫的眼光,都说姜还是老的辣。

  对这种激烈的竞争,邵逸夫总是充满信心。他常对手下人说:“有竞争,才有发展嘛。”

  几十年的商场“打拼”,使他的个人资产超过二百亿港元,多年来一直雄踞香港十大富豪之列。邵逸夫是中国靠**业致富的第一人,是名副其实的“**大王”。

  1996年,与他深交多年的“糖王”郭鹤年,以《南华早报》的股份,收购电视企业,向邵逸夫发起一场令港人瞩目的收购战。但邵逸夫又出奇招,从中套现巨额资金,赢得了这场收购战。一位年届90的老人有此雄心斗志,有此过人之招,实在令世人叹服。如今,邵逸夫依然搏击商场,没有完全退出江湖。

北京有哪些图书馆

北京的图书馆有:一、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位于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33号,与海淀区白石桥高粱河、紫竹院公园相邻。是国家总书库,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