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茴香跟大料是一个东西么?
大茴香(Anis/Anise) :
属香菜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埃及和中东及印度一带,曾是埃及人制作木乃伊的防腐香料之一,也是印度人用来咀嚼的口腔芳香剂。大茴香有一种类似甘草的特殊香味,有去痰、镇咳、促食欲、助消化的功效。亚洲人喜欢把大茴香加在汤或炖菜中,欧洲人则常在蛋糕、饼干和甜面包中用它来增添香甜味,如果将大茴香制成酒或加在咖啡里,气味非凡。
八角茴香(Star Anise Fruit):大料
八角的香味接近大茴香,但与大茴香并不属于同科植物,其气味稍含丁香和甘草的芳香,味微苦、甜、八角在中餐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多用来去腥增香,通常用于炖菜或焖菜中的提味,亦是中国五香粉的主要万分。在南欧地区,除了各式汤类蔬肉的烹调外,八角亦被大量用作甜点酒饮的添香物。
八角茴香的种子蕴藏在豆荚里,由8个果荚组成,呈星形状地排列于中轴上,故名“八角”。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来源及产地 7 形态特征 8 性味归经 9 功能 10 主治 11 八角茴香的用法用量 12 化学成分 13 八角茴香的药典标准 131 品名 132 来源 133 性状 134 鉴别 135 含量测定 1351 挥发油 1352 反式茴香脑 1353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1354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355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356 测定法 136 性味与归经 137 功能与主治 138 用法与用量 139 贮藏 1310 出处 14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八角茴香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八角茴香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八角茴香 1 拼音
bā jiǎo huí xiāng
2 英文参考anisum stellatum [朗道汉英字典]
Chinese anise [朗道汉英字典]
fructus anisi stellatiillicium verum Hookfil [朗道汉英字典]
star anise [朗道汉英字典]
staranise [朗道汉英字典]
anise,Chines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anise,star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anisi stellati,fructu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hinese anis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tar anis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Fructus Anisi Stellati(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hinese star anis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八角茴香为中药名[1]。出《本草品汇精要》。又名大茴香、八角、五香八角、舶茴香[1]。是木兰科植物八角茴香 Illicium verum Hook f 的干燥成熟果实[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Fructus Anisi Stellati(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Chinese star anise(《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来源及产地木兰科植物八角茴香 Illicium verum Hook f.的果实。分布广东、广西、云南、福建、贵州[1]。
7 形态特征常绿乔木,香辛作物。果实为调味香料,也可药用。有温中、散寒、暖骨、理气、止痛等功效。枝、叶、果经蒸馏可得挥发性茴香油,是一种重要的芳香油。鲜果皮含油56%,鲜种子含油1727%,鲜叶含油07509%,8090%成分为大茴香脑(Anothole),主产中国广西龙州一带山区,广东、台湾、云南、贵州、福建也有栽培。越南也有分布。1982年广西栽培面积36万公顷,年产八角40006400t。常年出口量15002000t,茴香油约200t。世界干八角常年销售量30004000t,茴香油约500t。中国广西“天宝”茴香油,驰名西欧,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植株高1015m,树皮灰褐色。单叶互生,半革质,全缘,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花两性,单生于叶腋间,粉红色至深红色,每年开花结果两次,23月开花,910月果熟;89月开花,翌年34月果熟。蓇葖果,星状放射八角形。
适生于亚热带南部山区的阴湿温暖环境,年平均温度不低于0℃,年雨量13001400mm,相对湿度80%以上。土壤以深厚、肥沃、pH56为宜。幼树喜荫,成龄树喜光。根浅、枝条脆,不抗风。主要用种子繁殖。每千克种子80009000粒,每公顷播种量2545kg。苗高5070cm,即可出圃定植。宜林地以多雾、静风低海拔山谷为好。果用林株行距5×5m,叶用林1×1m,穴施基肥,雨季定植。早期可间种木薯等高秆作物遮荫。及时除草、松土、施、植后34年,叶用植株在离地6070cm处截干,促进萌生侧枝。也可直播造林或天然更新。
主要害虫有八角尺蠖、金花虫、象鼻虫为害叶片,可用70%敌百虫300倍液喷杀。病害有炭疽病,可喷波尔多液防治。种后710年开始结果,15年进入盛产期,在水肥良好的条件下,盛产期长达70年左右。采收后及时晒干或烘干,鲜干比3:1左右。叶用林植后4年开始采叶,每公顷产鲜叶1200kg,620年单株产鲜叶2535kg。
8 性味归经辛、甘,温。入脾、肾经[1]。
9 功能温中,理气止痛[1]。
10 主治治胃寒呕吐,食欲减退,脘腹胀痛,寒疝,睾丸偏坠,肾虚腰痛,干、湿脚气[1]。
11 八角茴香的用法用量煎服:3~6g[1]。
12 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含茴香脑,还有茴香醛、对丙烯基苯基异戊烯醚等。尚含黄酮类和有机酸类成分。挥发油及茴香脑具有 作用,能促进肠胃蠕动,缓解腹部疼痛,并能增进呼吸道分泌而用以祛痰。醇提取物在试管中能抑制金**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及白喉杆菌、大肠杆菌、伤寒与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对真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茴香脑还有升高白细胞的作用[1]。
13 八角茴香的药典标准 131 品名八角茴香
Bajiaohuixiang
ANISI STELLATI FRUCTUS
132 来源本品为木兰科植物八角茴香Illicium verum Hookf.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冬二季果实由绿变黄时采摘,置沸水中略烫后干燥或直接干燥。
133 性状本品为聚合果,多由8个蓇葖果组成,放射状排列于中轴上。蓇葖果长12cm,宽03~05cm,高06~1cm;外表面红棕色,有不规则皱纹,顶端呈鸟喙状,上侧多开裂;内表面淡棕色,平滑,有光泽;质硬而脆。果梗长3~4cm,连于果实基部中央,弯曲,常脱落。每个蓇葖果含种子1粒,扁卵圆形,长约6mm,红棕色或黄棕色,光亮,尖端有种脐;胚乳白色,富油性。气芳香,味辛、甜。
134 鉴别(1)本品粉末红棕色。内果皮栅状细胞长柱形,长200~546μm,壁稍厚,纹孔口十字状或人字状。种皮石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壁极厚,波状弯曲,胞腔分枝状,内含棕黑色物;断面观长方形,壁不均匀增厚。果皮石细胞类长方形、长圆形或分枝状,壁厚。纤维长,单个散在或成束,直径29~60μm,壁木化,有纹孔。中果皮细胞红棕色,散有油细胞。内胚乳细胞多角形,含脂肪油滴和糊粉粒。
(2)取本品粉末1g,加石油醚(60900C)乙醚(1:1)混合液15ml,密塞,振摇15分钟,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无水乙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吸取供试品溶液2μl,点于硅胶G薄层板上,挥干,再点加间苯三酚盐酸试液约2μl,即显粉红色至紫红色的圆环。
(3)精密吸取[鉴别](2)项下的供试品溶液10μl,置10μl量瓶中,加无水乙醇至刻度,摇匀,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附录V A)测定,在259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4)取八角茴香对照药材1g,照[鉴别](2)项下的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另取茴香醛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10μl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VI B)试验,吸取[鉴别](2)项下的供试品溶液及上述两种对照溶液各5~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0C)丙酮乙酸乙酯(19: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间苯三酚盐酸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橙色至橙红色斑点。
135 含量测定 1351 挥发油照挥发油测定法(附录X D)测定。
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40%(ml/g)。
1352 反式茴香脑照气相色谱法(附录ⅥE)测定。
1353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聚乙二醇20000(PEG-20M)毛细管柱(柱长为30m,内径为032mm,膜厚度为025μm);程序升温:初始温度1000C,以每分钟50C的速率升温至200℃,保持8分钟;进样口温度2000C,检测器温度200℃。理论板数按反式茴香脑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0。
1354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反式茴香脑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乙醇制成每1ml含04mg的溶液,即得。
1355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5g,精密称定,精密加入乙醇25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600W,频率40KHZ)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乙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356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2μl,注入气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含反式茴香脑(C10H12O)不得少于40%。
136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肝、肾、脾、胃经。
137 功能与主治温阳散寒,理气止痛。用于寒疝腹痛,肾虚腰痛,胃寒呕吐,脘腹冷痛。
138 用法与用量3~6g。
139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1310 出处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藏茴香 21 拼音名 22 藏茴香的别名 23 来源 24 生境分布 25 性味 26 功能主治 27 藏茴香的用法用量 28 摘录 3 《中华本草》:藏茴香 31 出处 32 拼音名 33 英文名 34 来源 35 原形态 36 生境分布 37 化学成份 38 藏茴香的药理作用 39 毒性 310 炮制 311 性味 312 功能主治 313 藏茴香的用法用量 314 注意 315 附方 316 各家论述 317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藏茴香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藏茴香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藏茴香 1 拼音
cáng huí xiāng
2 《全国中草药汇编》:藏茴香21 拼音名
Zànɡ Huí Xiānɡ
22 藏茴香的别名黄蒿、马缨子、小防风
23 来源伞形科藏茴香Carum carvi L,以全草、根入药。
24 生境分布
甘肃、西藏。
25 性味微辛,温。
26 功能主治芳香健胃,驱风理气。治胃痛,腹痛,小肠疝气。
27 藏茴香的用法用量1~2钱。
28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3 《中华本草》:藏茴香31 出处
出自《中国药植图鉴》
32 拼音名Cánɡ Huí Xiānɡ
33 英文名Fruit of Caraway
34 来源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葛缕子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rum carvi L
采收和储藏:78月割取将成熟果实的全株,晒干,打下种子,去其杂质,备用。
35 原形态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3080cm。全株无毛。根圆柱形,肉质,长1025cm,径510mm。茎上部分枝。其生叶及茎下部叶的叶柄与叶片近等长,或略短于叶片,二至三回羽状深裂,叶片轮廓长圆状披针形,长515cm,宽23cm,末回裂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35mm,宽约13cm,具宽叶鞘,边缘膜质,白色或粉红色。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总花梗长58cm;无总苞片,稀13,线形;伞辐510,长14cm;无小总苞片,偶有13,线形;小伞形花序有花515,花杂性,无萼齿,花瓣白色,或带淡红色;花柱长约为花柱基的2倍。果实长卵形,长45mm,宽225mm,成熟后黄褐色,果棱明显,每棱槽内有油管1,合生面2。花、果期58月。
36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路旁、林缘、河滩草丛中或高山草甸。
资源分布:分布于薄弱、华北、西北及四川醅等地。
37 化学成份果实含挥发油,主要成分有葛缕酮(carvone),柠檬烯(limonene),二氢葛缕酮(dihydrocarvone),D二氢香苇醇(Ddihydrocarveol),L异二氢香苇二醇(Lisodihydrocarvediol),D紫苏醛(Dperillaldehylde),D二氢蒎脑(Ddihydropinol),脂肪油中含棕榈酸(palmitic acid),油酸(li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1]。根含镰叶芹醇酮(falcarinoloen),油酸(oleic acid),镰吉芹二酮(falcarinione)花的挥发油主要含α蒎烯(αpinene),3蒈烯(3carene)。
38 药理作用1平喘作用:GONG蒿子油成葛缕子油(Carawayoil)主要含d葛缕酮,有平喘作用(豚鼠组织胺法);对小鼠有镇咳作用(氨水法),但对电 猫喉上神经引起的咳嗽则无效,故对咳嗽中枢并无作用。
2抗菌作用:葛缕子油在体外无抑菌作用,但也有报告,葛缕酮在体外对金**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抑菌作用;并有某些抗真菌作用,高浓度(1∶1000以上)能杀牛肝蛭虫。
3对胃肠道作用:葛缕子油有健胃、驱风作用,葛缕酮口服对兔小肠有兴奋作用。
4其他作用:葛缕酮予大鼠口服,可增加尿中维生素 C的排泄虽,此乃由于维生素C存肝脏中的生成增加(葛缕酮并非维生素 C的前身)。单独给予葛缕酮,对大鼠尿中葡萄糖醛酸约的排出量并无显著影响:如同时腹腔注射葡萄糖醛酸类制剂,则尿中葡萄糊醛酸及维生素C较对照组皆有显著增加,因此葛缕酮可能促进葡萄糖在肝中形成维生素C。维生素 C与肝脏中凝血酶元的生成有一定关系,长期给予大鼠葛缕酮,可对抗香豆精类引起的出血。此外,种子提取物给兔灌胃有利尿作用,尿中氯化物的排泄增加,吗啡则能对抗此种利尿;新鲜种子中还曾提出一种植物凝集素,只对人的红细胞有作用,对牛、羊者则无。葛缕酮还有某些利胆作用;给兔口服0102ml/kg对心电图无影响。
39 毒性毒性葛缕酮予小鼠灌胃,测得半数致死量13±0lml/kg,动物先出现兴奋(举尾、惊厥),死于呼吸停止。给大鼠灌胃,半数致死量为164g/kg。如在前2小时先腹腔注射葡萄糖醛酸制剂、维生素 C(400mg/kg),或葡萄糖(2g/kg),可对抗葛缕酮(口服4g/kg)的致死作用,给犬缓慢静脉滴注,则葛缕酮的致死量为034g/kg(心率慢,血压下降)。
310 炮制净制:除去木质、叶及杂质。切制:割取全株、打下种子、筛去灰屑 。
311 性味味辛;甘;性温
312 功能主治理所开胃;散寒止痛。主脘腹冷痛;呕逆;消化不良;疝气痛;寒滞腰痛
313 藏茴香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
314 注意阴虚火旺、无寒证者忌。
315 附方治胃寒呕逆:藏面香配肉桂、干姜、陈皮煎汤服。(《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316 各家论述1《西藏常用中草药》:芳香涩胃,驱风理气。治胃痛,腹痛,小肠疝气。
2《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驱风祛寒,健脾开胃。治寒滞腰痛,胃寒呕逆。
317 摘录《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藏茴香的方剂 六味甘草丸
595处方:甘草50g木瓜40g酸藤果25g藏茴香20g芫荽果35g炒大米40g制法:以上六味,
二十五味阿魏散15g豆蔻15g诃子(去核)15g铁棒锤15g藏茴香15g沉香15g猴油15g木香15g藏木香15
二十味肉豆蔻散g沉香100g石灰华75g广枣65g红花90g藏茴香80g丁香40g大蒜(炭)35g豆蔻35g阿魏
二十味肉豆蔻丸g沉香100g石灰华75g广枣65g红花90g藏茴香80g丁香40g大蒜(炭)35g豆蔻35g阿魏
姜香丸gxiāngwán处方:生姜10两(和皮细擦,与茴香腌2宿),茴香5两(淘去沙)。制法:上为细末,酒
更多用到中药藏茴香的方剂用到中药藏茴香的中成药 六味甘草丸
595处方:甘草50g木瓜40g酸藤果25g藏茴香20g芫荽果35g炒大米40g制法:以上六味,
二十五味阿魏散15g豆蔻15g诃子(去核)15g铁棒锤15g藏茴香15g沉香15g猴油15g木香15g藏木香15
二十味肉豆蔻散g沉香100g石灰华75g广枣65g红花90g藏茴香80g丁香40g大蒜(炭)35g豆蔻35g阿魏
白脉软膏阳起石50g甘草70g麝香07g山柰100g藏茴香130g藏菖蒲70g花椒50g堿花75g制法:
二十味肉豆蔻丸g沉香100g石灰华75g广枣65g红花90g藏茴香80g丁香40g大蒜(炭)35g豆蔻35g阿魏
更多用到中药藏茴香的中成药古籍中的藏茴香 《本草蒙筌》:[卷之二草部中]大茴香
,气平。无毒。乡落多生,秋月方采。壳有八角,子赤藏中。嚼甚香甜,盐酒炒用。入心肾二脏,及小肠膀胱。
《饮膳正要》:[卷第二诸般汤煎]茴香汤治元藏虚弱,脐腹冷痛。茴香(一斤,炒)川楝子(半斤)陈皮(半斤,去白)甘草(四两,炒)盐(半斤,炒)
《杨氏家藏方》:[卷第十小肠疝气方二十四道]止痛丸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小肠气,炒茴香酒下。血气,炒生姜醋《杨氏家藏方》宋杨倓公元96
《杨氏家藏方》:[卷第五积聚方一十二道]异方红丸子件为细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朱砂为衣。每服三丸,茴香汤下;欲微利,加至五、七丸。食后。《杨氏家藏方》
《鸡峰普济方》:[卷第六小便]大固脬丸目录 1 拼音 2 《普济方》卷二四九引《德生堂方》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秘传茴香汤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秘传茴香汤 1 拼音
mì chuán huí xiāng tāng
2 《普济方》卷二四九引《德生堂方》 21 方名秘传茴香汤
22 组成苍术1斤半,甘草(炙)12两,茴香(炒)1斤半,干姜12两,盐7两(后和药再碾)。
23 主治男子小肠心腹痛,下元久冷;妇人血气刺痛;小儿脾疳泄泻。
24 秘传茴香汤的用法用量每服1匙,沸汤调服,不拘时候,早晨常服。
2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古籍中的秘传茴香汤 《普济方》:[卷二百四十九疝门]小肠气分。水二盏。煎一盏。去渣再煎。如或走气。去故秘传茴香汤(出德生堂经验方)治男子小肠心腹痛。下元久冷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卷五附:秘传十三方]10雄黄解毒丸:闻之,然后服药,必要上半月,谓其虫之头向上故也。《万氏秘传片玉心书》清李子毅公元16441911年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卷之五·诸痛门]心脾痛。以致心痛。用生韭研汁。和五苓散为丸。空肚茴香汤下。《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明戴思恭公元136816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卷五附:秘传十三方]8茱萸内消九:钱。共为末,酒糊丸,如粟米大,茴香汤下。久不愈者,盐汤下。《万氏秘传片玉心书》清李子毅公元1644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卷五附:秘传十三方]3胃苓丸:食用调料中的大香指的是大茴香(八角)。
八角为著名的调味香料,味香甜。八角果实在日常调味中可直接使用,如炖、煮、腌、卤、泡等,也可直接加工成五香调味粉。茴油和八角油树脂则通常用于肉类制品、调味品、软饮料、冷饮、糖果以及糕点、烘烤食品等食品加工业领域。
分布范围
主产于广西西部和南部(百色、南宁、钦州、梧州、玉林等地区多有栽培),海拔200-700米,而天然分布海拔可到1600米。
桂林雁山(约北纬25°11′)和江西上饶陡水镇(北纬25°50′)都已引种,并正常开花结果。福建南部、广东西部、云南东南部和南部也有种植。模式标本采自英国邱园,而邱园的八角采自我国广西北海。
以上内容参考 --大茴香
大茴香跟大料是一个东西么?
本文2023-10-30 22:41:1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5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