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的中华再造善本
《中华再造善本》是教育部和国家图书馆赠送给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的极为珍贵的一部丛书。2002年5月,国家正式立项建设国家重点文化工程──“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即由国家投入2亿巨资,财政部、文化部共同主持,国家图书馆承办,集中国内一批顶尖学者共同参与,通过大规模的影印出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古籍善本的一项气势恢弘的系统工程。工程预计到2007年底结束,共推出古籍善本1300种左右,单是宋元版本就达750余种。
我国的雕版印书兴于中唐,成于五代,盛于两宋,旁及辽、西夏、金,延袤于元、明、清,时间跨度约为1300多年。在这一千三百年历史中,经历了无数次刀兵水火之灾,所藏文物古籍也随之经历了千难万劫。流存至今的唐、五代时期的版印实物,已成吉光片羽。两宋间刻书出版事业最为兴盛,据不完全统计,官私刻书有1万多种。印数则当以百千万计。据说明代权相严嵩被劾而抄家时,抄出的实物中还有宋版书籍6853部。可是到了几百年后的今天,中国所藏宋刻完轶、复本、残本通计超不过2000部,可谓万不一存。清嘉庆时著名版本学家顾广圻就曾呼吁:“举断不可少之书而墨之,勿失其真,是缩今日为宋元也,是缓千百年为今日也。”
善本的再造已并非首次。中国古代的私人藏书家寓藏于用,利用所藏宋元嘉本精心校勘,择善而从,覆刻本便起到了“再造善本”的作用。如明末清初的大出版家毛晋、清朝嘉庆年间收藏家黄丕烈曾经出版过小型的“再造善本”。中华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张元济先生主持石印了《四部丛刊》初编、续编、三编。此书最大的特色就是非常讲究版本,从宋元明旧刊及精校名抄本中选出477种影印出版。从1919年到1936年共出版了11921卷,3134册,232478页,规模宏大已经让主持者不由得产生“书囊无底,善本难穷,随时搜访,不敢自足”的感慨。
基于我国一贯保护和利用古籍的政策背景下,在经过慎重的调查研究和论证之后,由国家文化部和财政部牵头,国家图书馆于2002年起,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中华再造善本工程”。使分别收藏在国家图书馆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以及高校、科研系统图书馆,乃至博物馆的珍贵古籍善本得以利用现代印刷出版技术获得再生。这种办法既能将那些久已绝版而又传世孤罕的古籍善本化身千百,永无失传之虞;又可广泛传播,便于披览研读,从而达到“继绝存真,传本杨学”的目标。
本丛书编纂分《唐宋编》、《金元编》、《明代编》、《清代编》、《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编》,凡五编。第一期选目选出唐、宋版本424种,金、元版本326种。明清时代的选目,即二期选目也已几经推敲,基本定稿。另外,还选择了一些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列入再造之内,以体现多民族共铸中华文明的辉煌史实。装帧采取传统的线装形式。正文用纸有两种:大部分用玉板宣纸。这种纸张以前是皇宫才用得起,偏碱性,防虫蛀,便于保管,称为千年寿纸。少数(如《庆赏升平》等)用瑞典进口蒙肯纸,全行彩印。书皮是仿库磁青纸,磁青纸在北宋辽代就已经有了,但是传到清朝的时候,清朝内府藏书的内阁大库也造磁青纸,叫库磁青。
据悉,全套《中华再造善本》共有1300多种、近万册,总价值319万元人民币。此套丛书仅限量发行200套,其中100套赠送给国内100所大学及公共图书馆。上海市获赠此套丛书的高校图书馆共有6家。每套书版均有标号,我馆于2005年4月接收到国家图书馆捐赠的第一批《中华再造善本》12箱100种,标号为034。以后陆续接收到5批。《中华再造善本》的收藏,不仅极大的充实了我馆珍藏阅览室所藏古籍资源,无疑还将提升我校人文学科的教学、科研实力。
为了收藏这批极其珍贵的图书,图书馆领导极为重视,专门在武川路总馆筹建珍藏阅览室,并专门为其量身订做了32个书橱,以收藏这些远来的客人。李笑野馆长还欣然为此室题字“博雅书堂”,现悬挂于书室正中。过去深藏秘室难得一见的珍惜秘本,如今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对我校广大师生的教学科研,提供了丰富的古版本实物参照,欢迎广大师生前往参观和阅览。
戴衢亨(1755~1811嘉庆16年),清休宁隆阜人,寄籍江西大庾。乾隆四十三年(1778)状元。叔均元,叔侄相继为枢相。戴衢亨与父亲戴第元、叔父戴均元和兄弟戴心亭均显赫于朝,合称“西江四戴”。
稍微有点差距。
嘉庆年间的状元有12位,分别是赵文楷,姚文田,顾皋,吴廷琛,彭浚,吴信中 ,洪莹,蒋立镛,龙汝言,吴其浚,陈沆,陈继昌。
赵文楷(1760—1808),字逸书,号介山,安徽安庆府太湖县北中镇宝坪村(现)人。乾隆二十六年七月十一日生,嘉庆十三年三月初三日卒。乾隆五十三年以第二名举于乡,嘉庆元年一甲一名进士及第,由翰林院修撰,仕至山西雁平兵备道。著有《石柏山房诗存》八卷。嘉庆五年出使琉球。嘉庆九年,赵文楷出任山西雁平道,署嘉庆十三年卒于任上。此幅画像取自安徽省图书馆民国间编印《安徽先贤像》。
姚文田(1758—1827)字秋农, 号梅漪。归安(浙江吴兴)人。清代状元。姚文田清朝嘉庆4年(1799)己未科进士第1名,世称文状元。翰苑名贤,文坛巨匠。是清代一代蜚声朝野的著名学士,他于嘉庆年间高中状元,官至礼部尚书。这位德高望重老先生治学严谨,为官耿直,一身正气。
顾皋(1763 ~1832 ),江苏无锡人。字晴芬,号缄石。肄业于东林书院。嘉庆六年(1801)状元,历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工部侍郎、户部侍郎和侍读学士等职。参与编辑《秘殿珠林》、《石渠宝笈》。
吴廷琛(1773—1844)字震南,号棣华,江苏元和(今吴县)人。嘉庆七年进士第一,状元。历官浙江金华知府、道光间云南按察使,权布政使,清厘铜库,追缴中饱,铜政大起。有《归田集》。
彭浚(1769~1833) 字映旟,号宝臣,清湖南衡山县沱字十五区王子塘(今衡东县珍珠乡黄梓塘村)人。曾就读岳麓书院,嘉庆十年(1805)中状元,任翰林院修撰、实录馆纂修,历任文渊阁校理、咸安宫总裁、内阁侍读学士等清贵之职,成了当时文坛上第一位领袖人物。曾一度做过时为太子后为道光皇帝旻宁之师,故有“天子门生,门生天子”之说。嘉庆十五年(1810),仁宗五旬寿辰,进呈《五言排律八韵一百首》,圣心大悦。道光元年(1821),由户部正郎任福建正主考,接着提升为内阁大学士、太仆寺少卿。道光十一年,调顺天府丞兼学政。屡掌考试,选拔多士,“前后五鼎甲皆出其门”。视学奉天时,裁革陋规,捐薪俸添建试院考棚,集诸生讲解义,使学风为之一新。乐善助人。家境不甚富裕,自奉节约,每遇公益事业,辄慷慨解囊。彭浚严以律己。“自奉节俭,一丝一粟,备深顾惜,非宴宾客,食无兼味”。为严肃家风,亲书“勤、俭、忠、恕、忍、让、公、和”八字。镌刻成匾,悬于堂上,以为后嗣族裔必守之庭训。
吴信中(1772—1827),字阅甫,号蔼人,安徽休宁县长丰人,寄籍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吴云之子。
洪莹(1780-1840),字宾华,号钤庵,历史人物。清代状元,于嘉庆十四年考中进士。安徽歙县人。
蒋立镛(1786-1847):清代嘉庆16年状元。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生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卒于清道光二十二年,享年六十一岁。蒋立镛出生世代书香之家,自幼耳濡目染,养成了勤奋好学、多思善辩的性格。
龙汝言,字子嘉,安徽安庆市罗岭镇小龙山村人,清嘉庆十九年(一八一四)状元。
吴其濬(1789—1847),字季深,一字瀹斋,别号吉兰,号雩娄农。吴其濬不同于清代一般官吏,他对植物学与矿产学有深厚的造诣,著有《植物名实图考》、《植物名实图考长篇》、《滇南矿厂图略》和《滇行纪程集》等书,这些书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陈沆于嘉庆十八年(1813)中举,二十四年(1819)中进士一甲一名,其策论文章,气势雄浑,论述精辟,笔力奇健,授翰林院修撰,清道光二年(1822),任广东省大主考(学政),次年,任清礼部会试同考官。官至四川道监察御史。陈沆卒年,《清史列传》记为道光六年(1826)。周锡恩撰《陈修撰沆传》则言年四十一,当为道光五年(1825)。后归葬于浠水县西调军山南麓。
陈继昌桂林临桂人。原名守睿,字哲臣,号莲史。生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卒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由于陈继昌抱病应殿试而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声名大振。察考又得第一,故又有“三元及第”之称。他是中国科举史最后一位“三元”状元。
乾隆六十四年 / 嘉庆四年(1799年;己未)- 太上皇乾隆帝崩,嘉庆帝亲政。大学士和珅被赐死。 嘉庆八年(1803年;癸亥)- 侍卫陈德行刺嘉庆未遂 嘉庆九年(1804年;甲子)- 彻底镇压白莲教 嘉庆十五年(1810年;庚戊)- 禁鸦片入北京 嘉庆十六年(1811年;辛未)- 禁人民习天主教 嘉庆十八年(1813年;癸酉)-天理教起义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丙子)-英国使臣阿美士德到京
本文2023-08-05 05:51:0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