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古籍资源转化利用不高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2收藏

中医药古籍资源转化利用不高,第1张

中医药古籍资源的转化利用存在不高与以下因素有关:

1、传统观念和教育体系:中医药古籍的研究和应用在传统中医药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在现代医学教育中的地位相对较低。这可能导致了对中医药古籍的研究和利用的缺乏。

2、知识传承和人才培养:对中医药古籍的深入研究和理解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然而,现代医学教育往往更加注重西方医学知识的传授,对中医药的传统知识和古籍研究的培养相对较少。

3、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研究方法:中医药古籍的研究和应用需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和评估体系。然而,在这方面的研究方法和标准化还相对不完善,这也限制了中医药古籍资源的有效利用。

4、市场需求和商业化利用:中医药古籍的应用往往需要结合现代科技和研究成果,进行创新和转化。然而,对于中医药古籍资源的商业化利用和市场需求的培育还存在一定的挑战。为了提高中医药古籍资源的转化利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5、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加大对中医药古籍的研究和应用的教育力度,培养更多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

6、推动研究和创新:加强中医药古籍的科学研究,建立规范化的研究方法和评估体系,推动中医药古籍资源的创新和转化。

7、促进市场需求和商业化利用:鼓励中医药企业和机构与科研机构合作,推动中医药古籍资源的商业化利用,满足市场需求。

8、弘扬传统文化价值:加强对中医药古籍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中医药传统知识和文化的认知和重视。

问题一:学习中医需要买哪些书籍 分享一下我买的书哈:1,黄帝内经。2,濒湖脉学。3,伤寒杂病论。4,求医不如求己。5,手到病自除。这几本书都挺好。建议你先看一下黄帝内经,要有翻译的那种。不知道你学习中医要从哪方面入手呢?

问题二:自学中医学需要哪些书籍比较适用 一 蒙学阶段;  启蒙是此阶段的重点。需要学习的内容,在古代就是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赋与汤头歌诀这四小经典。现代的中医教育,已经在内容上更加充实,在结构上更加完善了,分作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这五门核心课程。作为在校学生,是要求系统学习的,无须多说。 对于自学者,无论内容,还是方式,都需要做适当的调整才好。因为在缺少老师指点的情况下,要系统学习上述几门课程,存在几个常见的问题: 1 内容枯燥,难以入目。课堂的讲解可以是很丰富的,加入很多趣味的东西;而且教师是活的,可以根据学生的状况,随时进行调整。这与整天面对一本死沉沉的教科书是皆然不同的;  2 没有重点。一本中医基础理论,绝不是每一个章节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脏象学说,绝不是五脏的位置在任何状态下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脾脏的生理功能,绝不是对临证起到相同的指导意义的。所有的这些不同,这些轻重,是需要老师指点的;, 3 易生误解。中医理论,非常崇尚“理解”与“领悟”。而所有的理解和领悟,都需要有一个认识的平台,即对概念和关系的基本认识。自学者由于缺少前辈指导,很容易在起点上走偏,从而产生对整个中医学的偏激认识。 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上述种种问题,建议自学中医者在启蒙阶段,采取以下的学习方法:  1 多读中医前辈的传记,以及他们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性文章。他们走过的路,看起来笨拙的很,实际上常常是中医入门的最佳捷径。多向前辈学习他们的学习方法,帮助将会是非常大的。这里强烈推荐一本书:《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把这本书熟读过三遍,不但是学习方法方面可以豁然开朗,在此过程中就可以学习到这些老先生很多宝贵的学习体会,临证心得  2 利用好丰富的网络资源。现今信息的时代,已经把学校的大门很大程度上打开了。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比较轻松的得到机会,向各中医院校的名师学习,收看他们讲课的视频,而且全部免费。这样的学习,虽比不得在教室的环境里,聆听面对面的传授更有感觉,但比起死读书本,总要强的多了。  材的选择要兼顾权威性和趣味性两项原则。学习,自然是离不开教材和参考书。教材方面,还是主张正规的全日制教材。每本书都是经过几十位专家严格把关,权威性是最好的。至于版本,个人比较倾向于七版教材。除针灸学外,七版教材的整体水平是很高的。如果希望精炼一些,五版教材也是不错的选择。趣味性的参考书,是自学必不可少的调味剂。可以让学习多些乐趣,少些乏味。感觉目前比较畅销的几本养生保健书:《人体使用手册》、《求医不如求己》,以及《小说中医》等,虽然在整个理论构架上,与正规学院派存在不少差异,但是作为调味品,是足可以胜任的。另外,《思考中医》一书,更加侧重对中医理论的阐释发挥,有不少独到的见解。有余力的朋友可以选读。4 最后,就是要强调循序渐进的步骤。一名中医在校生,学习这几门课的时间是三年(当然还有其他课程);古代中医学徒学完更加精简的四小经典,也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所以,大家在自学的启蒙阶段,一定要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进度。太紧或太松都会为将来的半途而废埋下伏笔。   二,四部经典学习阶段 经过前期的蒙学阶段,有了对中医学的初步认识,就可以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了。也就是《内经》,《伤寒》,《金匮》,《温病》。有一些学生认为经典都是过时的老土东西,不过是讲中医怎样的整体观、辨证论治嘛;我们已经学习过中医基础中医诊断,还有什么必要学习这些陈腐的东西呢?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想这样来回答: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有两个不同的体系>>

问题三:想自学中医养生看什么书 中医基础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本书将内经理论与现代中医基础理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系统的介绍了中医药学方法、藏象学说、气血津液、经络学说、体质学说、病因与发病、病机、病证、防治原则、养生等内容,并配以部分以方便读者理解书中内容。是医学院中学习中医的第一本教材。

问题四:自学中医需要什么书籍 西瓜霜小同学: 凭额多年来的经验,以下这几本书是必须看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中医内科学,中医针灸学,中医方剂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多读经典书籍等等你会越来越觉得中医的神奇呵呵…

问题五:我想学习中医,有没有什么书籍可以帮助我自学一下。推荐几本。 中医院校而言,一般是从中医基础理论开始,然后中医诊断学,接着中药、方剂。不过就自学而言,我建议首先肯定是要看中医基础理论的,不然很难理解中医,然后多背,《黄帝内经》是必看必背的,太深的书先不要看,把基础打好在去看,不然就像学长说的看也是白看,因为根本看不懂。师传的一般都是先背书,几大经典著作都背了再上临床跟着学 如果是自学,我交你一套我们大学时期的教学方法吧, 首先你要买一套教材,我把基本的教材列出来,中医基础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这只是基本的,我自己的学习经验,整理一下希望能帮助你,我觉得对于自学比较容易入门。比较快的能认识中医学的理论以及思路。 第一门课程你需要学习中医基础学,这是中医的基本理论必修的,会有很多看不明白,没关系,一直看到第五章节你就会比较容易接受中医的理论了,中医的学科是抽象的,第二门课程你要学习中药学,没什么诀窍,死记硬背,当然条件允许最好能卖点带图像的中药书籍来加深印象,第三门课程,方剂学,没什么诀窍,死记硬背,书里面附有方歌,最好能把常用的方子记下来,比如麻黄汤,桂枝汤,六味地黄汤,四物汤,八珍汤等,大概有几百个方子,把重点的方子记下。这三门课程归纳为理论课程,就好比打仗你现在已经掌握如何用枪了,下一步应该学习如何射击,如何打中把心。第四门课程,中医诊断学,这课程很重要,是理论步入实践的桥梁,把中医诊断学学会,后面的课程如鱼得水,中医诊断学主要讲的是如何分析疾病,如何诊断疾病。第五门课程,中医内科学,必修的,中医内科学属于实践课程,里面讲解很多种疾病的治疗方法。还有其他的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医外科,中医骨科,都属于实践的课程。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来学习,比如想学习治疗儿科的疾病,就多专研。医院也不是每个医生样样都精通的,所以这时候你需要选择自己的想专研的课程,(正规院校内,外,妇,儿,是必修的,自学的就可以选一些自己比较喜欢的来学,太大量自己也消化不了)如果想往针灸推拿方面发展,在第四门课程的时候还需要同时学习经络学,学完经络学在学习针灸学,经络学是理论学科,针灸推拿学属于实践课程。学完这些,你以及是个中医的入门学生了,想治病厉害,救死扶伤,你还需要大量的临床实践,医学院校这时候是在医院学习一年或者两年,临床实践很重要,你最好能找个诊所之类的跟个老师学习一两年,就当是你的医院实习。 在学习中医最好能同时学西医的课程,(我们当时也学的)第一门解剖学,第二门生理学,第三门,病理学,第四门药理学,如果时间多,最好把生物化学也学了,这课程讲解DNA排列,维生素的作用,以及人体所需要的一切物质,以及自身合成还有需要饮食补充。人体需要多少热量,一天消耗多少,需要喝多少水,里面都有详细的分析。西医至少学这5门课程

问题六:学习中医 应该熟读哪些书籍? 一般来说,中医有2种入门方式,一种是从今读到古,即从简到难,循序渐进,比如现在的(思考中医),或(医学衷中参西录),还有像(医方集解)等等。第二种是从古学到今,即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

中医历来视汤头、脉诀、药性赋为启蒙“三件宝”。“汤头”即“方歌”。中医入门书素以清代汪昂的《汤头歌诀》为蓝本,并以《医方集解》辅行。要求“汤头”必须熟背至信手拈来的地步,临床方可应用自如。“脉诀”是指脉学方面的歌诀。现以李时珍《濒湖脉学》流行最广,然李中梓《诊家正眼》似乎更切实用,故云脉必“二李”。当然有精力多读几部更好。诸如:《四诊抉微》、《脉诀汇辨》、《脉理求真》等。《药性赋》是民间流传多年且影响极大的入门读物,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确实对初学用药可具初步轮廓。

《内经》、《难经》是中医基础的奠基。阴阳五行、脏象经络、诊法治则、五运六气均需从《内经》、《难经》二经中探求。然《内经》中《灵枢》、《素问》各八十一篇,《难经》八十一难,共二百四十余篇,要想快速通读,谈何容易?故初学者可选用明代李中梓的《内经知要》或近贤秦伯未的《内经知要浅解》为读本,部分章句必须熟背。读《黄帝内经》的同时,可以参考清代黄元御的《四圣心源》。这是一本需要反复读,反复琢磨,一直到背诵的书。我认为黄元御是后世真正理解了《黄帝内经》的极少数医家之一,其妙悟岐黄,临证如神。黄元御勤于笔耕,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医学著作,实在是后世苍生之福。同时还可参考张景岳的《类经》、李中梓的《内经知要》以及汪机的《读素问钞》。

《伤寒论》是六经辨证的典范;《金匮要略》辨脏腑经络,是辨治杂病的基础。《温病条辨》系统论述三焦辨证,与《伤寒论》相对而言,使“万病诊法实不出此一纵一横之外”。(《温病条辨?凡例》)。《温热经纬》以《内经》、仲景为经,以叶、薛、陈、余诸家为纬。其中“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主要论述卫气营血辨证系统,也应熟背。《神农本草经》是方药学之祖,自然也是必读之书。清代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可视为初学者较好的读本。《医学心悟》一般视为入门的启蒙书,它是系统论述“八纲八法”之作,且书中载有很多疗效高、实用性广的方剂,如启膈散、开噤散、半夏白术天麻汤之类,皆临床习用之方。这些医籍的精读,可使中医理论的框架构架起来。故第三步功夫为“构架功”。

中药是临床医生的手中利剑,必要精通。所以学了理论后,紧接着要学《神农本草经》。可以参考黄杰熙评释的《本草三家合注》,唐容川的《本草问答》以及周岩的《本草思辩录》,另外中医大学教育的本科教材《中药学》亦可一参,但当以《神农本草经》的观点为本,勿受后世过多影响。

如果坚持不懈,就可在三年至五年的时间里完成上面的任务,如此就奠定了一个深厚宽广的中医基础,以后再起万丈高楼不过是时日问题了。

问题七:自学中医要看什么书籍入门 应该从四小经典入手,还有《药性歌括四百味》,能背熟汤头、药性、脉学,就能打下良好的学医基础。

问题八:想自学中医的把脉,应该看哪些书或者资料 我有书你要那方面?好学的三四年,我自学三年莫脉的一点体会而且四百味,二十八样脉背熟了

问题九:自学中医学需要循序渐进的看哪些书? 可以从《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等启蒙书入手,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也可以从《伤寒论》入手,先难后易,高屋建瓴。循序渐进,是培养一般人才的方法,至于唬黄帝内经》,可以先读《内经知要》,掌握其精髓,因为全书涉及的知识过于庞杂,又不能直接用于临床看病,不可读得太早,以免陷了进去,分散精力,迷失方向。我就是先学的汤头歌诀

问题十:学习中医需要那些教材 50分 中医的架构是广域的,不单单只是治病,真的学下去你会发觉,中医的理论系统就是中国从古至今甚至到了未来所涵盖的所有方面的哲学,所以学中医其中真谛就是学哲学,医只是其中很渺小的一部分。

西医的理论架构就简单的多,是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的,他们所有的理论基础都要有实际的数据来证实,必须是看的见摸得着的东西。

中医里的经络他们就不同意,因为看不见摸不着,在西医里他必须要你明确经络到底是血管,神经,还是某一条肌纤维。而中医就可以说既可以说血管,神经,肌肉纤维也可以说完全不是,中医认为就是一条行走于你全身的气血的通道既可以无形也可以有形态。

决不可死搬、硬搬、照搬。任何东西都得活学活用,灵活运用;决不可形而上学,本本主义。简单讲:一、内经,伤寒论,距今已有近二千年和二千年以上的 历史 。随着时代的变迁,大自然的变化,其内容已经不完全适应现代人体和疾病的需求。二、脉经,脉学两本书,28种脉象,没有分清男女,阳阴,乾坤,天地,气血,男女脉象根本不同。所以,应祛其精粕,取其精华,活学活用,灵活运用才行。

中医理论的运用,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用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即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哲学理论,应用于临床辩证施治,采用吸取精华,去除糟粕。西医是用 科技 手段来诊断治疗,两者不同不能并论。不能对经典和古籍怀有完全的怀疑,应当用哲学辩证的观点来看待。

经典古籍都是古圣先贤发现的自然法则,和积累的客观资料。不是古人编造的。为什么要怀疑呢?但学中医可不容易,中医是相当细致的。如果心在名利上,还是不要学了。有个老中医说仁心仁术。明白了吗?

读死书,死读书,没有任何意义,要从无字处看出字来才算是会读书会看书才能学到真东西,这是个悟性问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智商,死记硬背只可用来考证,那个证对临床治病没有任何意义,只是个摆设试看医大毕业生考上证以后有几个能成为中医高手的?相反的是高手大部分都是民间没证的。

当然不是。原因有三。

一中医作为中国医学最古老的医术,其既尊重自然又贴合人性,所以才能绵延几千年价值不变。这其中的精髓不是一般人能轻易掌握和悟到的。

二几千年前的人类,原始的环境、纯净的人性、简单的生活、天然的食材、本能的求生方式、纯粹的思维逻辑,简练的交流表达,都与当今的繁华繁杂、科学 科技 粘不上边儿。那叫“纯”人类“纯”人生。所患疾病也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下的没有现代“文明”的“自然”病。

所以那时候医家们留下的古籍经典,才是最能体现人体本能和自然法则合二为一的瑰宝。

我们可以理解不透、可以有所质疑、可以闲赋一些,但不要摒弃、不要怀疑,因为谁也不知道几千年前的作者究竟经历了什么、谁也不知道当时简陋的文字里面深藏了怎样的智慧。

三、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变了、饮食结构变了、劳作方式变了、医疗条件变了……这是好事儿,但这并不意味着五脏六腑的功能变了。相反本人认为是我们伤害五脏六腑的方式更多种多样了。

我认为我们人类有必要反思一下、返古一下,简单一下、简朴一下,安静一下、静思一下,多读读古籍经典,多悟悟个中精粹。

西医主要是快刀斩乱麻,要么医好,要么医死。而中医中药治人虽疗效慢些,但付作用比西医小,有的慢性病,用西医治很难断根,中医标本兼治,一旦治好,很可能终身不会复发,所以中医结合是最佳的方案。

这是不对m,

怀疑中医经典,得学富五车,博古通今,实事求是地说出事实与理论依据,让事实证实千百年来存在的错误例证,你能做到吗“经典”也会高兴和欣慰的,说明长江后浪推前浪,后继有人阿。

关键在于你是否有这个能力去怀疑,你的怀疑是对的还是错的?这个问题实际在中医药传承的数千年当中,无数比你聪明睿智得多的人进行了无数次尝试,而这些人的尝试最终都以对中医药经典的拜服告终,你是否认为你有足够的能力超越前人的智慧以及可以颠覆数千年无数代人在更加不计其数的身上成功的验证?西医人从清朝甚至更早就不停的在怀疑和试图对中医药证伪,而每一次都失败了,最终不得不每天研究中医药,试图找到可以山寨中医药的办法,远的不说,就说比较近的,天花知道吧?西方从肘后备急方里山寨去了人痘最终成了牛痘,相差一千多年,你能说西方颠覆或者超过了中医药吗?再看白血病的西医疗法骨髓移植,又何尝不是从中医精生髓髓造血的末端理论山寨去的呢?验证中医的经典,试图山寨出自己的一条路,而西方至今仍是失败的,排异反应始终解决不了,而中医治白血病都是根治,不用担心排异,你认为你拥有什么样过人的才智和能力去质疑中医药经典?靠西方那样愚蠢的质疑?看看这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西方有哪怕一个国家有答案吗?中医药领先全世界数千年,至今无人能望其项背,你觉得你质疑的结果会如何?

  大孝心!非常好,我在我们古中医扶阳正脉团队里已经发表了一篇学中医如何入门看些啥书的帖子,我把它复制到下面,希望对你有用。还有古人说老吾老及与人之老,希望你更能开阔心胸,关心其他身边的老人,学好传统的医术。

  这个帖子我曾经在天医论坛去发表过,因为我发现现在普遍存在想学中医的朋友无门而入的感觉,也常碰到要找我辩论中医是伪科学的朋友,我常向他们推荐下面的书籍,告诉他们看完再来批判,不然根本没资格批判,哈哈,也是人间一大快哉。

  首先,如果一点基础也没有,那麻烦请看《思考中医》,这是李阳波先生和刘力红先生两代人的经验总结。可以说写的是中国的中医古文化,虽然有些偏激和义愤填膺,但书的质量绝对一流。其次呢,请你看《扶阳讲记》,这是四川的卢火神写的,他用现代的语言讲解了先天大道在医学上的应用,已经有些深度了,但这是给初学者一个很好的开头,不要一上来就走错了路。后天法门有很多,而大道则只有一个,把握先天大道,再来先后天贯穿,那就容易多了

  看完上面两本书,那么就可以看下面这几本分量更深入核心的书吧:

  1刘止唐先生著:《医理大概约说》,这是道家的命门之所在,完全是神化一气而为之,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发人之未发。

  2郑钦安三书:《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这是示人大道的经典。也是对刘止唐先生医理进一步的阐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3黄元御著《黄元御全集》中医的根本在哪里,后天如何化生的,着落处在哪里?看完全集,自然明白此中道理,也许你就是中医未来的荷担如来。

  4彭子益著《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上下册。这是示人大法的经典。

  也是黄元御先生书籍的简化版本,并且加上了王孟英先生的温病大法的经验。

  5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这是前贤的经验结晶,有独到的临床价值。特别是对肾阴稳固元阳的固脱作用写的非常的到位,发人之未发,为后世开无数方便法门。

  6李可著《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这是继承上面书的精华而临床创新的大书!后未见来者!我在看第5遍了,还是觉的意犹未尽。

  7徐灵胎著:《徐灵胎全集》 中医的全面神通可以到何地步,后天世界的卓识可以到底如何,我在看第4遍,只能说精彩,并且只有你真懂了先天大道,才能真懂徐灵胎先生的后天各法,否则免谈,一定入云雾中。

  8王孟英著:《王孟英全集》 温病学派的大精华到底在哪里,温病学大家懂火神心法吗,请看此书,为那些滥用寒凉砍伐人阳气的现代温病家门敲警钟,也为那些偏激的火神派的一些过头的人提个醒:这才是真正温病大家的大法!

  书如果看到这里,我相信朋友你至少不会走错路了,中医的大道能否被你入,就看你的悟性,灵性,天赋,喜好以及勤奋程度了。

  再会,朋友,熬夜写出上述文字我心甘情愿,愿有更多的人能入中医之大门,修炼永无止境

我不知道你的文言文基础怎么样,如果不好的话,我建议你先看《古文观止》,《孙子兵法》,《说文解字》和《国语》这些书。注意的是千万不要先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伤寒论》 这些书,因为它们是教材,是要有老师讲解才会明白的,更何况那些是由现代人编写的,有些东西不完全符合中医学的思想,这里就不举例了。

之后可以先看《哲眼看中医》,《思考中医》,《中医与传统文化》。

如果古文基础好的话,可以先看《黄帝内经》(建议王冰注的)

《类经》,《医宗金鉴》,《千金方》,《诸病源侯论》,《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

以上古文书籍最好都选古籍出版社的比较权威。

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给我发邮件:jiangliaishaoyao7788@yahoocn

一、中医专业所学课程:

每个学校的中医专业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或者不同的具体专业分支和不同的发展方向。

一般来说中医学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病理学、药理学、伤寒论、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内科学等等相关课程。

二、中医专业就业前景:

有一基本方针为“发展中医药事业、中西医并重”,这是现如今的发展现状,中医药专业有着丰富的发展历史,所以对于人们来说更容易接受,同时中医也在新冠肺炎治疗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这样看来社会对于中医药专业人才的认可程度越来越高,也凸显了对于此类人员的需求量。

三、中医专业培养目标:

中医专业主要培养更多具有中医药理论基础以及中医学专业知识,专业的实践技能,能够从事中药鉴定、调剂等工作,掌握各类中药学和各类科学基础理论、中医学、预防医学以及基本知识技能,体现传统中医学以及现代医药学的集合,是中医专业学子能够成为真正适应社会主要医药卫生事业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建议在学好教材上的基础知识之外,去读一读《黄帝内经》,我目前在用大家中医这个软件,这是一个很好的软件里面有很多中医古籍可以阅读,而且可以搜索一些中药、方剂,还有一些病名、症状,总之是一个很好的中医软件,我经常在上面学习。还有就是要注重中医思维的培养,在大学里,有可能会开中医思维学、中医哲学等课程,可以好好学一学,此外就是推荐读一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这本书,真的很好,很好的阐释了中医思维。

在中医学方面,隋唐时期出现的重要中医典籍有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干金翼方》,王焘的《外台秘要》,以及唐代公私修撰的一系列本草著作。另外,还完成了几部整理、注解《黄帝内经》的典籍,如隋代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唐代王冰的《黄帝内经素问释义》。所有这些著作,都对后世医药学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宋元时期中医学取得更为显著的成就,由于印刷技术的进步,这个时期的医药学典籍具有种类多、数量大、质量高的特点。方书方面有官修的《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私修的有《苏沈良方》《史载之方》等一百余种。疾病诊断方面,有崔嘉彦的《脉诀》、朱震亨的《脉诀指掌病式图》等。妇科方面,有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等。儿科方面,有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陈文中的《小儿病源方论》《小儿痘诊方论》等。法医学方面,有宋慈的《洗冤集录》。针灸方面,有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许希的《神应针经要诀》。研究伤寒病的,有庞安时的《伤寒病总论》、朱肱的《伤寒百问》等等。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不仅内部的分科更为细密,同时也出现了代表不同理论特色的医学学派,金元时期的四大家便各有多种著作,阐述各家的医学理论。如“寒凉派”的刘完素著有《素问玄机问病式》等,“攻下派”的张从正著有《儒门事亲》等,“温补振”的李呆著有《脾胃论》等。“养阴派”的朱震亨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等。他们的著述都从不同的侧面为丰富祖国医学作出了贡献。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