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等闲,捉鱼必先结网。不劳做,怎会有累累收成。声律启蒙七虞解析
七虞 2
贤对圣,智对愚,
傅粉对施朱。
名缰对利锁,
挈榼(qiè·kē)对提壶。
鸠哺(bǔ)子,燕调雏,
石帐对郇(xún)厨。
烟轻笼岸柳,风急撼庭梧。
鸜(qú)眼一方端石砚,
龙涎三炷博山垆。
曲沼鱼多,可使渔人结网;平田兔少,漫劳耕者守株。
傅[fù] 挈[qiè] 榼[kē] 鸠[jiū] 郇[xún] 鸜[qú]
韵字:
愚 朱 壶 雏 厨 梧 炉 株
————————————
贤对圣,智对愚
贤对圣
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在弟子规开篇中也有说道。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圣人一般就是指孔子,孔圣人。
贤,指贤者。
据《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被称作“七十二贤人”。六艺,就是三字经中说的,礼乐射,御书数,此六艺,今不具。
智对愚 智慧和愚笨
我们现在看到这个愚字
,一般总是想到,不聪明愚笨的人。作者在这儿把愚和智放在一起,难道就只是想说愚蠢和智慧吗?
战国古籍《列子·汤问》里讲了一个《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
愚公家门前有王屋和太行两座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认为这不可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而山又不会再长高,何愁挖不平它呢?”最终,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天帝就命天神搬走了两座大山。
在这个故事里,愚公未必真是愚蠢的,智叟也未必就是正确的。现实生活中,总有人,仗着自己的小聪明,想抄捷径,却不如那些,真真正正脚踏实地努力工作的人,最后得到的成功来的有意义。所以是智是愚,总是要看看人到底是怎么面对困难,如何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傅粉对施朱
傅粉施朱,搽粉抹胭脂,进行梳妆打扮。
名缰对利锁,
挈(qiè)榼(kē)对提壶
名缰利锁
名,指名声名誉,有时名声太大,实际上是对人的一种束缚。叫做名缰。缰就是拴牲口用的缰绳。利在这儿是利益的意思,过分的追求利益,实际上也是对人的一种限制,称做利索。 指被名声的缰绳,利益的枷锁所束缚和拘禁。
挈榼提壶 挈(qiè)是提着的意思。榼(kē,是一种古人盛酒的一种器具)这句的意思是指,拿着酒杯,提着酒壶,形容嗜好饮酒。在二冬第二篇韵文我们说到,手擘蟹螯从毕卓。这就是一个历史上,嗜酒如命,而万事不管的一个人物。
在这边,不管是被名利所缚,还是万事不管,这是代表的人的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鸠哺子,燕调雏
鸠哺子 鸠是一种鸟名,斑鸠布谷之类的鸟,人们统称为鸠,这句来自诗经 《尔雅》里的一句:鸠哺子,朝自上而下,暮自下而上也。鸠喂小鸟时,先从体形大的喂到体形小的,第二次则一定从体形小的喂到体形大的,以保持食物的平均分配
燕调雏 雏在这指幼鸟,就是小燕子。说的是。燕子是非常尽职尽责的父母,调养雏燕不辞辛劳。小燕子学飞的时候,母燕一定在旁边调教。
石障对郇厨
石障在这里说到的是西晋的石崇,据《晋书•石崇传》说,他曾在河阳(今河南孟县)建金谷园,极其奢华,,曾经为了和别人比谁更富有。用五彩锦缎的丝绸做步帐,长五十里。后以“石帐”代表豪富的装饰。
郇xun厨 说的是唐代的郇国公,其生活奢侈,精治饮食。古书中记载,厨中饮食,香味错杂,人人其中,多饱饫而归。凡有人每次造访他家,必能酒足饭饱而归。
郇国公,饮食特别奢靡至于他吃的饭菜,尤其讲究,必须弄得特别精细、洁净,每吃完一顿饭,你去看看他家厨房里所扔掉的菜肴食物,何止价值万钱呢。
当时人号之为郇公厨,后人便以“郇厨”作为饮食精美、奢华的代称。
烟轻笼岸柳
风急撼庭梧
薄雾笼罩着堤岸上的杨柳树。狂风摇撼着庭院中的梧桐枝。在这儿,烟轻对风急,用漫漫薄雾,对着阵阵的狂风。一个是烟雨中,一抹淡绿。一个在狂风中,落叶洒洒。一急一缓,各有呼应。
鸜眼一方端石砚
龙涎三炷博山炉
广东端州(今肇庆)是中国传统名砚产地。当地盛产的端砚,石质坚硬、细腻,发墨不损。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好的端砚,无论是酷暑,或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古人有"呵气研墨"之说。
端砚石上有圆形斑点者叫“鸜(qú,鸟名)眼”。鸜是八哥鸟的意思,带着圆形斑点的,端石砚是很珍贵的一种砚台。
方,在这儿是一个量词,平时我们都说,一方砚台。
关于端砚向来是文人喜爱的文房四宝之一,这里还有一个小典故,传说,唐朝末年,端州有位姓梁的举人进京会试,刚好这天天降大雪。大考时天降瑞雪本是吉兆,但却苦煞了考场中的举人。他们研磨出来的墨汁已全部结成了冰,无法写字。此时,考生们唯有仰天长叹:“天不助我也。”而这时监考官却意外发现,考场内还有一举子在埋头书写,他所使用的砚台中的墨没有结冰。监考官非常惊奇,讯问后才知道这位梁姓举人是广东端州人,所用砚台为家乡端州所产。结果,考场上只有梁姓举人完成试卷,高中进士。监考官将此事呈报皇上,皇帝大加赞赏,将端砚列为贡品。
龙涎(音闲):名贵的香料名。博山炉是中国汉、晋时期民间常见的焚香器具。炉体呈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
端石砚和博山炉都是精致高档的文玩物件。放在一起,皆是古代读书人,书房摆设的描写。
曲沼鱼多,可使渔人结网
想得池塘鱼,应先结渔网。
“古人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意思是站在水边想得到鱼,不如回家去结网。比喻只有愿望而没有措施,对事情毫无好处。 或者比喻只希望得到而不将希望付诸行动。语出《淮南子·说林训》,原文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平田兔少,漫劳耕者守株
这句的典故来自,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一个农夫偶遇一只仓皇逃跑的兔子,撞树而死,从此他放弃农耕,坐守其树,希望能再次捡到死兔。结果这样偶然的好运再也没有出现,还在等待中荒芜了自家的田地。
守株待兔,必徒劳无益
想要有所收获,就应该有正确的作为。结网以渔和守株待兔,又是一组正反面的典型对比。只想着不劳而获,肯定比不上脚踏实地,勤劳肯干。
声律启蒙读后感
我最近爱读爸爸给我推荐的《声律启蒙》,这本书作者是清朝的张思岩,共二十二卷,收有著名词家四百三十四人的作品。这本书写得还不错,就是这本书的印刷和正常不一样,文字是竖着排版,读的时候需要反方向翻,这让我觉得很奇怪。于是我问爸爸:“为什么这本书是反着翻呢”爸爸说:“古籍都是这样的,是古人的习惯。”
我记得第一句是“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雁,宿鸟对鸣虫。”读着朗朗上口也很好记。但是有些文字我从来没有见过,它的解释也很让人费解,比如说:疎墉(我不知道是哪个疎墉)的意思是懒也。有些人根本就看不懂,只有文学修养很深的人才能看懂,比如说像我就看不懂,不知道我爸爸能看懂不,不过我爸爸说看不懂不要紧,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还有,这本书是押韵的,什么叫押韵就比如说一(代表条目)东(代表韵脚),那么许多句子最后一个字的韵母都是ong(如东、中、空等等等等)。
问题一:声律启蒙有什么作用 声律启蒙可以让幼儿的音乐天赋更高。
《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这类读物,在启蒙读物中独具一格,经久不衰。明清以来,如《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等书,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编写,并得以广泛流传。
诗词和对联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形式,两千多年来一直薪火相传,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古代,自私塾的幼童起,就开始这种文学修养的训练,对声调、音律、格律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因此,一些声律方面的著作也应运而生,而其中清朝康熙年间车万育所作的《声律启蒙》,则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
如今我们使用的,是清代光绪癸未年间约公元1883年成都魏朝俊“墨耕堂”私藏的版本,其封面题名为《声律启蒙》,内页所载名为《声律启蒙撮要》,作者题名为“衡山聂铣敏蓉峰重订、邵陵车万育双亭著、湘潭夏大观枫江笺”。此书既名为“撮要”,自然只会节录撮取《声律启蒙》中他们认为最为重要的部分,它分为上、下两卷,只有平声30个韵部(即绝大部分格律诗所用的韵部),很明显,这是撮取了祝明撰写的前两卷,并以它为基础,进行了一些作者认为是必要的删改和修订而成的。
问题二:经典诵读声律启蒙有什么感想有什么好处 我最近爱读爸爸给我推荐的《声律启蒙》,这本书作者是清朝的张思岩,共二十二卷,收有著名词家四百三十四人的作品。这本书写得还不错,就是这本书的印刷和正常不一样,文字是竖着排版,读的时候需要反方向翻,这让我觉得很奇怪。于是我问爸爸:“为什么这本书是反着翻呢”爸爸说:“古籍都是这样的,是古人的习惯。”
我记得第一句是“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雁,宿鸟对鸣虫。”读着朗朗上口也很好记。但是有些文字我从来没有见过,它的解释也很让人费解,比如说:E墉(我不知道是哪个E墉)的意思是懒也。有些人根本就看不懂,只有文学修养很深的人才能看懂,比如说像我就看不懂,不知道我爸爸能看懂不,不过我爸爸说看不懂不要紧,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还有,这本书是押韵的,什么叫押韵就比如说一(代表条目)东(代表韵脚),那么许多句子最后一个字的韵母都是ong(如东、中、空等等等等)。
我读《声律启蒙》的收获:一是认识了好多生字,能够非常熟练地查字典,二是学会了很多近义词和反义词,比如近义词有“金对玉,宝对珠,玉兔对金乌”等等,反义词有“邪对正,假对真,幽对显,寂对喧”等等。三是读《声律启蒙》让我感觉到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我学会了很多对仗工整、语句优美的对子,如:“鸟翼长随凤兮洵众禽长,狐威不假虎也真百兽尊”。
问题三:记住声律启蒙有用吗 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这类读物,在启蒙读物中独具一格,经久不衰。
问题四:怎么样学声律启蒙啊,求指教 多念念就好了啊,主要是培养语感,要研究那么深做什么啊。什么对什么之类的,是指对对子的时候上下联的对法。比如“登楼便欲凌云去;临水应知得月先”,就是“登楼”对“临水”。
问题五:我们老班非得让我们背《声律启蒙》,背那个有用没有啊 请高手指点 声律启蒙不要背,最好看都别看,古代的诗词名家没有一个是读这些书读出来的。 但是1东2冬那些,我是说《佩文诗韵》和《词林正韵》,就一定要稔熟,能背下当然更好。尤其是入声字部分,是必须全部记忆的。当然,若你所用的方言是粤语、某地区的闽南语、某地区的江苏话、某地区的云南话,就可以不背诵。
问题六:《声律启蒙》对写歌词有作用吗? 有,因为《声律启蒙》中的句子压韵,歌词也需压韵
问题七:记住声律启蒙对作诗词歌赋有用吗? 你好,我是百度对联吧吧主
很负责任的告诉你,就像学英文必须记住二十八个字母一样,声律就是诗词对联的基础
问题八:学习《幼学琼林》和《声律启蒙》有什么感悟 《幼学琼林》是我国明清以来广泛流行的儿童蒙学读物。它的内容十分丰富,包罗了天文地理、君臣父子、婚姻家庭、衣食住行、制作技艺等传统知识的大部分内容,可以称得上一部微型的百科全书。《声律启蒙》是一本专门训练儿童作诗、对对联、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全书文字优美,节奏明快,琅琅上口,对读者学习掌握对联这种文学形式极有帮助。其目的便是想在教儿童学作对联的同时,为以后学习古典诗词写作打下基础。
问题九: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哪个适合幼儿园读 《声律启蒙》更适合孩子阅读,具体解释如下:
一、分别介绍:
1、
《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
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这类读物,在启蒙读物中独具一格,经久不衰。
2、
《笠翁对韵》是从前人们学习写作近体诗、词,用来熟悉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启蒙读物。作者李渔,号笠翁,因此叫《笠翁对韵》。全书分为上下卷。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他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
二、所以前者更适合幼儿,因为它的编辑特点就是针对孩子设计的。
中国文学史 游国恩等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中国文学史 中国社科院文研所编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中国文学发展史 刘大杰著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3
中国文学史 章培恒等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中国文学史 郭预衡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 高教出版社1999
中国俗文学史 郑振铎著 上海书局1984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朱东润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中国历代文论选 郭绍虞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中国文学批评史 郭绍虞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中国文学批评史 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室编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敏泽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中国诗学体系论 陈良运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梁启超著 东方出版社1916
清代学术概论 梁启超著 中华书局 1957
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著
中国古典小说史略 杨义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宋元戏曲史 王国维著
中国戏剧史 周贻白著
中国美学史 李泽厚、刘纲纪著
美的历程 李泽厚著 文物出版社1981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袁行霈著 北大出版社1987
中国小说美学 叶朗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中国诗歌美学史 庄严、章铸著 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 郭英德等 中华书局1995
经学历史 清 皮锡瑞著 周予同注 中华书局1959
中国绘画史 王伯敏著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中国音乐史略 吴钊、刘东升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中国古代文化史 阴法鲁主编 北大出版社1996
士与中国文化 余英时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道教与中国文化 葛兆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佛教与中国文学 孙昌武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李泽厚著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清 永溶、纪昀编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书目答问 张之洞缪荃孙撰 中华书局1963
古典文学文献及其检索 潘树广编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谈艺录 钱钟书著
管锥编 钱钟书著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 中华书局1962
诗集传 南宋 朱熹集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诗经选 余冠英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诗经选译 余冠英选译 人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诗经今注 高亨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 孙作云著 中华书局1966
楚辞补注 南宋 洪兴祖补注 中华书局1957
楚辞集注 南宋 朱熹集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楚辞选 马茂元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文选 梁 萧统编 中华书局1977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逯钦立编 中华书局1983
玉台新咏 梁 徐陵辑 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清 严可均编 中华书局1953
论语译注 杨伯俊译注 中华书局1980
孟子译注 杨伯俊译注 中华书局1982
庄子集释 清 郭庆藩集释 中华书局1961
荀子选 方孝博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春秋左传注 杨伯俊注 中华书局1983
战国策 西汉 刘向集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山海经校注 袁珂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古神话选释 袁珂辑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 中华书局1962
乐府诗集 南宋郭茂倩编 中华书局1979
汉魏乐府风笺 黄节笺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
汉魏六朝赋选 瞿蜕园选注 中华书局
古诗十九首初探 马茂元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史记 西汉司马迁著 中华书局1958
史记选 王伯祥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汉书选 冉昭德 陈直选注 中华书局1962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 中华书局1962
六朝文絜 清许梿编 中华书局1962
三曹诗选 余冠英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曹植集校注 赵幼文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阮嗣宗咏怀诗注 黄节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靖节先生集 东晋陶渊明著 清陶澍校注 文学古籍刊行社
陶渊明诗文选注 唐满先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陶渊明卷(上、下编)中华书局1961-1962年版
谢康乐诗注 黄节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谢灵运诗选 叶笑雪选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鲍参军集注 钱仲联注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
庾信诗赋选 谭正璧、纪馥华选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洛阳伽蓝记校注 范祥雍校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水经注疏 清杨守敬、熊会贞注 科学出版社1957
汉魏六朝小说选 徐震愕选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
搜神记 东晋干宝著 中华书局1979
世说新语 南朝宋刘义庆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文心雕龙注 范文澜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文心雕龙注释 周振甫注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诗品注 陈廷杰注 作家出版社1961
诗品集注 曹旭集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中古文学史论集 王瑶著 北大出版社1986
古诗源 清沈德潜选 中华书局1977
全唐诗 清彭定求等编 中华书局1960
全唐诗补编 陈尚君等 中华书局1997
唐诗别裁 清沈德潜编 中华书局1975
唐诗选 中国社科院文研所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唐宋诗举要 高步瀛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唐诗纪事 南宋计有功著 中华书局1965
唐集叙录 万曼著 中华书局1980
唐诗杂论 闻一多著 三联书店《闻一多全集》本1982
全唐文 清董诰等编 中华书局1983
全唐文纪事 清陈鸿墀著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
唐文粹 北宋姚铉编 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本
唐宋文举要 高步瀛选注 中华书局1963
唐宋八大家文抄 明茅坤编 清坊刻本
敦煌变文集 王重民等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唐宋传奇集 鲁迅校录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
唐人小说 汪辟疆校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唐才子传 元辛文房著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著 中华书局1975
新唐书 北宋欧阳修、宋祁等著 中华书局1975
王子安集注 清蒋清翊撰 光绪间刻本
杨炯卢照邻集 徐明霞点校 中华书局1981
骆临海集笺注 清陈熙晋笺注 中华书局1961
陈子昂集 徐鹏校点 中华书局1960
孟浩然诗集 唐孟浩然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王右丞集笺注 清赵殿成笺注 中华书局1961
王维集校注 陈铁民校注 中华书局1997
王维诗选 陈贻焮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李太白全集 清王绮注 中华书局1979
李白诗选 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组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
杜少陵集详注 清仇兆鳌注 中华书局1952
杜甫诗选 萧涤非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杜甫评传 陈贻焮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 华文轩编 中华书局1964、1982
高适诗集编年笺注 刘开扬笺注 中华书局1982
岑参集校注 陈铁民、侯忠义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韩昌黎集 唐韩愈著 商务印书馆1958
韩愈文选 童第德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韩昌黎诗系年集释 钱仲联集释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韩愈诗选 陈迩冬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柳宗元集 吴文治等校点 中华书局1979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柳宗元卷 吴文治编 中华书局1964
刘禹锡诗文选注 徐州师院中文系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
白氏长庆集 唐白居易著 中华书局1979
白居易诗选 顾肇仓、周汝昌选注 作家出版社1962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白居易卷 陈友琴编 中华书局1962
元白诗笺证稿 陈寅恪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李贺诗歌集注 清王绮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李贺诗集 叶葱奇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樊川诗集注 清冯集梧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杜牧诗选 缪钺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玉溪生诗集笺注 清冯浩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李商隐诗歌集解 刘学锴、余恕诚著 中华书局1988
李商隐诗选 安徽师大中文系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唐代诗人丛考 傅璇琮著 中华书局
花间集 后蜀赵崇祚编 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
南唐二主词校订 王仲闻校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李璟李煜词 詹安泰编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词综 清朱彝尊、汪森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唐宋词选释 俞平伯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唐宋词选 中国社科院文研所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全宋词 唐圭璋编 中华书局1980
宋词三百首笺注 唐圭璋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宋词选 胡云翼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乐章集 北宋柳永著 朱孝臧《疆村丛书》本
苏轼词选 陈迩冬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淮海居士长短句 北宋秦观著 龙榆生校点 中华书局1957
清真集 北宋周邦彦著 吴则虞点校 中华书局1981
李清照集校注 王学初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稼轩词编年笺注 邓广铭笺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姜白石词编年笺校 夏承焘笺校辑著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
人间词话 王国维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宋诗选注 钱钟书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东坡七集 北宋苏轼著 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
苏轼诗选 陈迩冬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黄庭坚和江西诗派卷 傅璇琮辑 中华书局1978
陆游选集 朱东润选注 中华书局1962
陆游传 朱东润著 中华书局1960
苕溪渔隐丛话 南宋胡仔辑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
诗人玉屑 南宋魏庆之辑 中华书局1961
沧浪诗话校释 郭绍虞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
宋史 元阮脱等著 中华书局1977
太平广记 北宋李昉等编 中华书局1981
东京梦华录注 南宋孟元老著 邓之诚注 中华书局1982
梦梁录 南宋吴自牧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
武林旧事 南宋周密著 西湖书社1981
京本通俗小说 清缪荃孙编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4
清平山堂话本 明洪楩编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话本选 吴晓铃等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三国演义 明罗贯中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水浒传 明施耐庵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
西游记 明吴承恩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
封神演义 明许仲琳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金瓶梅词话 明兰陵笑笑生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古代白话小说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古今小说(喻世明言) 明冯梦龙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警世通言 明冯梦龙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醒世恒言 明冯梦龙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初刻拍案惊奇 明凌蒙初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二刻拍案惊奇 明凌蒙初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水浒后传 清陈忱著 作家出版社1956
聊斋志异(三会本) 清蒲松龄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隋唐演义 清褚人获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说岳全传 清钱彩等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儒林外史 清吴敬梓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
红楼梦 清曹雪芹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水浒研究资料汇编 朱一玄、刘毓忱编 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 一栗编 中华书局1963
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选辑(1-4辑)人民文学出版社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1
镜花缘 清李汝珍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
官场现形记 清李宝嘉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清吴趼人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老残游记 清刘鹗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
孽海花 曾朴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中国戏剧史长编 周贻白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中国戏曲通史 张庚、郭汉城著 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宋元戏曲考 王国维著 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
录鬼簿 元钟嗣成著 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元代杂剧全目 傅惜华编著 作家出版社1957
明代传奇全目 傅惜华编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明代杂剧全目 傅惜华编著 作家出版社1958
古典戏曲存目汇考 庄一拂编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闲情偶寄 清李渔著 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
元曲选 明臧懋循编 中华书局1958
元曲选外编 隋树森编 中华书局1958
元人杂剧选注 王季思等选注 北京出版社1980
元散曲选注 王季思等选注 北京出版社1981
盛明杂剧 明沈泰编 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
六十种曲 明毛晋编 中华书局1958
关汉卿戏曲集 吴晓铃等编 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
董解元西厢记 金董解元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西厢记 元王实甫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元本琵琶记校注 元高明著 钱男扬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牡丹亭 明汤显祖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清忠谱 清李玉著 《古本戏曲丛刊》本1955
一捧雪 清李玉著 《古本戏曲丛刊》本1955
长生殿 清洪升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桃花扇 清孔尚任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明诗别裁集 清沈德潜等编 中华书局1973
清诗别裁集 清沈德潜编 中华书局1975
清诗选 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近代诗选 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门化1955级《近代诗选》小组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近三百年名家词选 龙榆生编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明文在 清薛熙编选 光绪江苏书局刻本
清文汇 沈粹芳、黄人等编 上海国学扶轮社本
纳兰词 清纳兰性德著 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
龚自珍全集 清龚自珍著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4人境庐诗草笺注 钱仲联笺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附:梁启超、鲁迅、黄侃三位先生所开之最低限度国学书目,仅供参考
梁启超开列之书目
四书 易经 书经 诗经 礼记 左传 老子 墨子 庄子 荀子 韩非子 战国策 诗集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楚辞 文选 李太白集 杜工部集 韩昌黎集 柳河东集 白香山集 其他词曲集 宋元明史纪事本末 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
鲁迅开列之书目
唐诗纪事 唐才子传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 历代名人谱 少宝山房笔丛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世说新语 唐摭言 抱扑子外篇 论衡 今世说
黄侃开列之书目
二十五史 十三经 大藏礼记 国语 史记 汉书 资治通鉴 通典 庄子 荀子 文选 文心雕龙 说文解字 广韵
问题一:《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读哪个版本好我要带注音和注释的 现在各种有关《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的诵读本是很多的,一般都带有注音,但是有详细注释的版本好像没怎么见到,要有注音又有注释的话,给你推荐一本 :《声律启蒙》与《笠翁对韵》探源精解。
真心想学的话,《声律启蒙》与《笠翁对韵》,这两本书最好都熟读。这两书,在清代,属于蒙学读物,对于古代的小孩子来说,是入门级的书,并不难。两本书的体例,是完全一样的,都是分成30韵,每韵也就两三段话,少数有4段的,一共没多少字。对现代人来说,一天熟读一韵,坚持下来,2个月就能把两本书都熟记于心。能掌握天文地理、神话典故、时令文史、人伦世俗、宫室珍宝、山河景物、器用饮食、鸟兽花木等的知识。
问题二:笠翁对韵和声律启蒙哪个版本好,适合宝宝读的。年份,编辑,出版社~ 30分 幼儿园普遍都是用笠翁对韵,但其实声律更好,因为典故少点,不过幼儿园的宝宝还是理解不了,所以也没差。
问题三:《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读哪个版本好我要带注音和注释的 现在书店里有关《声律启蒙》与《笠翁对韵》的诵读本是很多的,但是也鱼龙混杂,乌七八糟。一般都带有注音,但是有详细注释的版本好像比较少见,要有注音又有注释的话,给你推荐一本《〈声律启蒙〉与〈笠翁对韵〉探源精解》。我买的就是这本,感觉有用。下面附有,你可以看看是不是符合你的需求。
我买的这本书的作者是两位老人,其中有一位已经接近80岁了吧,大约前后花了六年的时间,广搜资料,注释非常详细,注音也很准确,原文部分每韵单独弄在一页,用大字注音,很适合与诵读。遇到看不懂的,可以马上看后面的注释。注释部分,也可以单独看,里面涉及的诗词和历史文化典故,非常多,对于了解古代文化,丰富文学、历史知识,初步掌握创作诗词和撰写对联的语言技巧很有帮助。
《声律启蒙》与《笠翁对韵》,这两本书最好都熟读。在清代,它们属于蒙学读物,对于古代的小孩子来说,是入门级的书,并不难。两本书的体例,是完全一样的,都是分成30韵,每韵也就两三段话,少数有4段的,一共没多少字。对现代人来说,一天熟读一韵,坚持下来,2个月就能把两本书都熟记于心。能掌握天文地理、神话典故、时令文史、人伦世俗、宫室珍宝、山河景物、器用饮食、鸟兽花木等的知识。
问题四:哪个版本的声律启蒙好词好句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清风生酒舍,月照书窗。
我对你 嘴对心 九夏对三冬
忠心安社稷,利口覆家邦。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
问题五:《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读哪个版本好 现在各种有关《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的诵读本是很多的,一般都带有注音,但是有详细注释的版本好像没怎么见到,要有注音又有注释的话,给你推荐一本 :《声律启蒙》与《笠翁对韵》探源精解。
真心想学的话,《声律启蒙》与《笠翁对韵》,这两本书最好都熟读。这两书,在清代,属于蒙学读物,对于古代的小孩子来说,是入门级的书,并不难。两本书的体例,是完全一样的,都是分成30韵,每韵也就两三段话,少数有4段的,一共没多少字。对现代人来说,一天熟读一韵,坚持下来,2个月就能把两本书都熟记于心。能掌握天文地理、神话典故、时令文史、人伦世俗、宫室珍宝、山河景物、器用饮食、鸟兽花木等的知识。
问题六:声律启蒙哪个版本好 现在各种有关《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的诵读本是很多的,一般都带有注音,但是有详细注释的版本好像没怎么见到,要有注音又有注释的话,给你推荐一本 :《声律启蒙》与《笠翁对韵》探源精解。 真心想学的话,《声律启蒙》与《笠翁对韵》,这两本书最好都熟读。这两书,在清代,属于蒙学读物,对于古代的小孩子来说,是入门级的书,并不难。两本书的体例,是完全一样的,都是分成30韵,每韵也就两三段话,少数有4段的,一共没多少字。对现代人来说,一天熟读一韵,坚持下来,2个月就能把两本书都熟记于心。能掌握天文地理、神话典故、时令文史、人伦世俗、宫室珍宝、山河景物、器用饮食、鸟兽花木等的知识。
问题七:《笠翁对韵》和<声律启蒙>有什么区别 前者是车万育编的,后者是李渔编的只是用途都是用来教育孩子学习声律而已,根本不是一样的书。
与此类似还有《寻蒙鼎句》你理解为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就好
问题八:声律启蒙有什么作用 声律启蒙可以让幼儿的音乐天赋更高。
《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这类读物,在启蒙读物中独具一格,经久不衰。明清以来,如《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等书,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编写,并得以广泛流传。
诗词和对联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形式,两千多年来一直薪火相传,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古代,自私塾的幼童起,就开始这种文学修养的训练,对声调、音律、格律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因此,一些声律方面的著作也应运而生,而其中清朝康熙年间车万育所作的《声律启蒙》,则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
如今我们使用的,是清代光绪癸未年间约公元1883年成都魏朝俊“墨耕堂”私藏的版本,其封面题名为《声律启蒙》,内页所载名为《声律启蒙撮要》,作者题名为“衡山聂铣敏蓉峰重订、邵陵车万育双亭著、湘潭夏大观枫江笺”。此书既名为“撮要”,自然只会节录撮取《声律启蒙》中他们认为最为重要的部分,它分为上、下两卷,只有平声30个韵部(即绝大部分格律诗所用的韵部),很明显,这是撮取了祝明撰写的前两卷,并以它为基础,进行了一些作者认为是必要的删改和修订而成的。
问题九: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哪个好 现在各种有关《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的诵读本是很多的,一般都带有注音,但是有详细注释的版本好像没怎么见到,要有注音又有注释的话,给你推荐一本 :《声律启蒙》与《笠翁对韵》探源精解。
真心想学的话,《声律启蒙》与《笠翁对韵》,这两本书最好都熟读。这两书,在清代,属于蒙学读物,对于古代的小孩子来说,是入门级的书,并不难。两本书的体例,是完全一样的,都是分成30韵,每韵也就两三段话,少数有4段的,一共没多少字。对现代人来说,一天熟读一韵,坚持下来,2个月就能把两本书都熟记于心。能掌握天文地理、神话典故、时令文史、人伦世俗、宫室珍宝、山河景物、器用饮食、鸟兽花木等的知识。
本文2023-08-05 05:52:3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