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开凿历史谁在什么时候,开凿的,和怎样开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京杭大运河开凿历史谁在什么时候,开凿的,和怎样开,第1张

春秋时期秦始皇在嘉兴境内开凿。

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最后一次的兴修完成才称作“京杭大运河”。

春秋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扩展资料:

胥溪、胥浦是大运河最早成形的一段,是运河的萌芽时期,相传是以吴国大夫伍子胥之名命名。当时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吴国君主夫差,在吴国早已攻克楚国、越国之后。

挡在他面前的只有齐国,夫差为了北伐齐国,争夺中原霸主地位,他调集民夫开挖自今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安入淮河的运河(即今里运河),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全长170公里,把长江水引入淮河,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运河就是为水上运输而生的。

至战国时代又先后开凿了大沟(从今河南省原阳县北引黄河南下,注入今郑州市以东的圃田泽)和鸿沟,从而把江、淮、河、济四水沟通起来。

-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公里,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基本情况

京杭大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均起了巨大作用。 京杭大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为我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京杭大运河显示了我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凝聚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大运河与长城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

春秋末期,吴国开凿了胥溪、邗沟、黄沟三条运河。自胥溪开凿完成后,吴人可东自太湖,沿胥溪西上,直到今芜湖附近后转入长江,再渡过长江往北沿栅水到巢湖一带北入淮水。夫差是春秋时期吴国的最后一位国王,他运河开挖起了开创作用。他是大运河“第一锹”的开挖者。

隋唐大运河的开通是在地方性运河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地方性运河的开凿,要想开隋唐大运河是缺乏基础的。分裂时期,地方政权为大都开凿了一些地方性运河,这些运河,从客观上讲隋唐大运河做了准备。

隋文帝所开的广通渠(又称富民渠、永济渠)实际上是对汉代槽渠的疏浚。开皇四年(584年),隋文帝利用汉朝开凿留下的槽渠,命令宇文恺率水工开广通渠(又称富民渠、永济渠),在渭水之南,傍南山而东,到潼关衔接黄河。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下令所开的山阳渎,则是吴国邗沟故道。

扩展资料

大运河充当中国漕运的重要通道历时1200多年。清代中叶后,山东北运河淤塞。道光五年(1825年)江南粮米便改由海运至天津,再转北京。1911年津浦铁路通车,大运河就逐渐湮废。到1949年前山东境内河段和中运河已不能通航。

里运河水位不稳,时常决堤成灾。1949年后对里运河进行了全面整治,兴建船闸和节制闸,并开辟新河道使河湖分开。在里运河的南段开辟瓦铺至六圩港间的入江新航道,缩短了与江南运河间的航程。中运河也经过拓浚和改建。

为便利徐州煤炭南运,沿微山湖西侧辟了新航道。江南运河原由镇江市区入江,由于河道狭窄淤浅,已改由谏壁口入江,在谏壁建有大型船闸控制水位。

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历史上曾起过“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的巨大作用。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

参考资料:

-大运河

1、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流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7千米。

2、京杭大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均起到了推动作用。2014年6月22日,在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式通过中国提交的“大运河”申遗申请,“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运河。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公里,开凿到现在已有785年的历史。京杭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均起了巨大作用。 京杭大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与演变大致分为3期: ①第1期运河。运河的萌芽时期。春秋吴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在扬州开凿邗沟,以通江淮。至战国时代又先后开凿了大沟(从今河南省原阳县北引黄河南下,注入今郑州市以东的圃田泽)和鸿沟,从而把江、淮、河、济四水沟通起来。 ②第2期运河。主要指隋代的运河系统。以东部洛阳为中心,于大业元年(605)开凿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 到隋炀帝(杨广)时,据说炀帝为了到扬州看扬州市市花——琼花,也为了南粮北运,开凿京淮段至长江以南的运河,全长2000多公里。到元朝时,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必须开凿运河把粮食从南方运到北方。为此先后开凿了三段河道,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按地理位置分为七段:北京到通州区称通惠河,长82公里;通州区到天津称北运河,长186公里;天津到临清称南运河,长400公里;临清到台儿庄称鲁运河,长约500公里;台儿庄到淮阴称中运河,长186公里;淮阴到瓜洲称里运河,长约180公里;镇江到杭州称江南运河,长约330公里。扬州是里运河的名邑,隋炀帝时在城内开凿运河,从此扬州便成为南北交通枢纽,藉漕运之利,富甲江南,为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隋朝时分为四段: (1)永济渠 (2)通济渠 (3)邗沟 (4)江南河 ③第3期运河。主要指元、明、清阶段。元代开凿的重点段一是山东境内泗水至卫河段,一是大都至通州段。公元十八年(1281)开济州河,从任城(济宁市)至须城(东平县)安山,长75公里;公元二十六年(1289)开会通河,从安山西南开渠,由寿张西北至临清,长125公里;公元二十九年(1292)开通惠河,引京西昌平诸水入大都城,东出至通州入白河,长25公里;至元三十年(1293)元代大运河全线通航,漕船可由杭州直达大都,成为今京杭运河的前身。 元朝时全程可分为七段: (1)通惠河;(2)北运河;(3)南运河;(4)鲁运河;(5)中运河;(6)里运河;(7)江南运河。 明、清两代维持元运河的基础,明时重新疏浚元末已淤废的山东境内河段,从明中叶到清前期,在山东微山湖的夏镇(今微山县)至清江浦(今淮阴)间,进行了黄运分离的开泇口运河、通济新河、中河等运河工程,并在江淮之间开挖月河,进行了湖漕分离的工程。 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历史上曾起过巨大作用。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 目前,京杭运河的通航里程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的山东、江苏和浙江三省。 杭州大运河同上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和浙江六省市,全长一千七百六十四公里,比苏伊士运河长十倍,比巴拿马运河长二十倍,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开凿的运河 终点,入钱塘江。 京杭大运河流经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沧州市、衡水地区、邢台地区,山东省德州市、泰安市、聊城市、济宁市、枣庄市,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淮安市、扬州市、镇江市、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浙江省嘉兴市、杭州市18个市区。 通州古诗云:一支塔影认通州。燃灯塔矗立在大运河的北端,是京门通州的标志性建筑。天津北运河和南运河在天津会师,又在这里被海河一齐送入渤海。据记载,漕运发达时期,从天津到通州的北运河上每年要承载2万艘运粮的漕船,官兵12万人次,连同商船共3万艘。水道的开通使小小的直沽寨很快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天津卫”。 镇江、扬州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聊城湖、河水面积占城区的1/3,被称为“中国北方威尼斯”,在北方城市里非常少见,这其中就有京杭大运河的功劳。 苏州 “苏湖熟,天下足”。运河的开通,使苏州水多粮丰。目前京杭大运河苏杭段有客运航线往返。 淮安大运河的入淮口,运河东岸古镇码头下便是《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的故居。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