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十三代祖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1浏览:4收藏

中国佛教十三代祖师,第1张

您指的是我国的净宗十三祖吗?他们是:

净宗初祖——慧远大师

净宗二祖——善导大师

净宗三祖——承远大师

净宗四祖——法照大师

净宗五祖——少康大师

净宗六祖——延寿大师

净宗七祖——省常大师

净宗八祖——莲池大师

净宗九祖——藕益大师

净宗十祖——截流大师

净宗十一祖——省庵大师

净宗十二祖——彻悟大师

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

  竺佛图澄大师,西域人。本姓帛氏(以姓氏论,应是龟兹人)。九岁在乌苌国出家,清真务学,两度到罽宾(北天竺境笳毕试国,今喀什米尔地区,)学法。西域人都称他已经得道。晋怀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来到洛阳,时年已七十九。他能诵经数十万言,善解文义,虽未读此土儒史,而与诸学士论辩疑滞,无能屈者。他知见超群、学识渊博并热忱讲导,有天竺、康居名僧佛调、须菩提等不远数万里足涉流沙来从他受学。此土名德如释道安、竺法雅等,也跋涉山川来听他讲说。《高僧传》说他门下受业追随的常有数百,前后门徒几及一万。教学盛况可见。

  晋以后便是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

  佛教在东晋时代形成南北区域。北方有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民族所建立的十六国。这些地区的统治者,多数提倡佛教,以后赵、前秦、后秦、北凉均盛,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极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人物为道安和鸠摩罗什。

  北朝期间,鸠摩罗什译出经籍有七十四部(现存五十三部),其中重要的大乘经论有《大品般若》、《小品般若》、《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维摩经》、《阿弥陀经》、《弥勒下生经》、《首楞严三昧经》、《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庄严经论》、《成实论》、《坐禅三昧经》等,大都对于后来佛教义学发生巨大的影响,而发展有各种学系与宗派。佛陀跋陀罗所译的《六十华严》为后来贤首宗根本所依的经典。

  当时北方凿窟造像之风兴起,后秦沙门乐僔于建元二年(366),在敦煌东南鸣沙山麓,开凿石窟,镌造佛像,这就是著名的莫高窟。

  天竺高僧达摩云游中土,面壁九年,创立禅宗。

  南方为东晋王朝所保有,其文化是西晋文化的延长,一向和清谈玄理文流的佛教,也随着当时名僧不断地南移,形成了庐山和建康两地的佛教盛况,其代表人物则为慧远和佛陀跋陀罗。

  南朝佛教以慧远主持的庐山东林寺为中心。其他中心,还有建康道场寺。建康为东晋王朝首都,佛教非常隆盛。佛陀跋陀罗、法显、慧观、慧严等都以道场寺作根据,宣扬佛教。

  注释:

  道安:道安,是东晋时代杰出的佛教学者,生于东晋怀帝永嘉六年(312),卒于孝武太元十年(385),年七十四(一说年七十二),出生于常山扶柳县的一个读书人家里。由于世乱,早丧父母,从小就受外兄孔氏的抚养,七岁开始读书,到十五岁的时候,对于五经文义已经相当通达,就转而学习佛法。十八岁出家。

  道安重视般若学,一生研讲此系经典最力,同时重视戒律,搜求戒本至勤,又注意禅法,对安世高所译禅籍注释甚多。由于道安综合整理了前代般若、禅法、戒律等系佛学,遂使原本零散的佛学思想,得以较完整的面目呈现于世,因此,道安大师被视为汉晋间佛教思想的集大成者。又因道安大师出生时手臂多长一块皮肉,时人即称之为「印手菩萨」。

  鸠摩罗什:鸠摩罗什(梵语Kumārajīva )(公元 344 ~ 413 年),音译为鸠摩罗耆婆,又作鸠摩罗什婆,简称罗什。其父名鸠摩罗炎,母名耆婆,属父母名字的合称,汉语的意思为“童寿”。东晋时后秦高僧,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与真谛、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另说还有义净(又说为不空)并称为四大译经师。

  原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国。幼年出家,初学小乘,后遍习大乘,尤善般若,并精通汉语文,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在东晋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姚兴派人迎至长安从事译经,成为我国一大译经家。率弟子僧肇等八百余人,译出《摩诃般若》、《妙法莲华》、《维摩诘》、《阿弥陀》、《金刚》等经和《中》、《百》、《十二门》和《大智度》等论,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所介绍之中观宗学说,为后世三论宗之渊源。佛教成实师、天台宗,均由其所译经论而创立。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时称“四圣”。中国之佛教由鸠摩罗什而面目一新。

  佛陀跋陀罗:后秦时来华印度僧人。亦称佛大跋陀、觉贤。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人。族姓释迦,系释迦牟尼叔父甘露饭王的后裔。与法显等译出《摩诃僧祇律》40卷;同时译出《大般泥洹经》6卷。后又创译《华严经》60卷;经重校至宋永初二年(421)完成。

  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始祖。他生于南天竺,婆罗门族,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南朝梁·普通年中,他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从这里北行至北魏,到处以禅法教人。据说他在洛阳看见永宁寺宝塔建筑的精美,自言年已一百五十岁,历游各国都不曾见过,于是‘口唱南无,合掌连日’(《洛阳伽蓝记》卷一)。

  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佛陀拈花微笑,迦叶会意,被认为是禅宗的开始。不立文字的意思是禅是脱离文字的,语言和文字只是描述万事万物的代号而已。只要明心见性,了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成佛。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后人便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后卒死于洛滨,葬熊耳山。

  慧远:慧远,俗姓贾,雁门楼烦人。初学儒家、老、庄,二十一岁往太行恒山参见道安,听讲《放光般若》,豁然开悟后,以为佛教远胜儒,道,遂从而出家。入庐山住东林寺,领众修道。为道安的上座弟子,善于般若,并兼倡阿毗昙、戒律、禅法。因此中观、戒律、禅、教及关中胜义,都仗慧远而流播南方。曾与刘遗民等人,在阿弥陀像前立誓,这是佛教史上最早的结社,这一结社的目的就是专修“净土”之法,以期死后往生“西方”。故后世净土宗尊为初祖。当时的名仕谢灵运,钦服慧远,替他在东林寺中开东西两池,遍种白莲,慧远所创之社,逐称“白莲社”,因此,后来净土宗又称“莲宗”。

  法显:法显(334年—420年),东晋司州平阳郡武阳人,一说是并州上党郡襄垣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主要作品《佛国记》,又称《法显传》。

  慧观:生卒年不详。清河人,俗姓崔。弱年出家。后秦弘始三年(401),鸠摩罗什入关中,乃从罗什受学。师风神秀雅,思入玄微,时人有谓:‘通情则生(道生)、融(道融)上首,精难则观(慧观)、肇(僧肇)第一。’师曾着法华宗要序,颇受罗什称扬。未久,佛驮跋陀罗被迫出关至庐山,师亦随之,深服慧远之高风。晋义熙八年(412),师随从佛驮跋陀罗往荆州高悝寺。晚年居止杨都道场寺,敷扬法化。师又精研十诵律,兼善老庄。

  慧严:豫州人,俗姓范。十二岁为诸生,博晓诗书。十六岁出家,深究佛理。闻鸠摩罗什至关中,乃从罗什受学。师深解经论,复善言说,识者莫不敬重。罗什示寂后,还止建康东安寺,甚为刘宋高祖所重。曾撰无生灭论及老子略注,又与谢灵运、慧观等合译南本涅盘经。元嘉二十年示寂于东安寺,世寿八十一。

  

  

  隋唐

  隋文帝在位期间,大兴佛教,并招请隐居僧侣出山,号召佛徒“为国行道”,使佛教再度兴盛于世,也使社会得到安定。

  唐朝虽以道教为国教,佛教受到推崇,先后有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肃宗、唐德宗、唐宪宗、唐懿宗和唐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

  唐高祖于帝业初创时,曾奉佛求福,即位后,更设十大德以统摄僧尼。

  唐太宗在清除南方割据、平息骚乱时,曾得少林寺僧兵之助;在即位后,下诏在全国“交兵之处”建立寺刹。

  在玄奘西行求法归国后,于慈恩寺组织大规模的译场,法相唯识宗即在太宗的支持下创立。

  武则天崇信佛法,开凿龙门石窟。以对神秀大师的礼遇,使禅宗大盛,而诏令新译《八十华严》,更是直接促成法藏创立华严宗。

  盛唐佛教义学蓬勃发展。重要的有智顗创立的天台宗;吉藏创立的三论宗;玄奘创立的法相宗;道宣、法砺和怀素分别创立的律宗,有南山、相部和东塔三家;由北魏昙鸾开创,隋代道绰相继,而由唐代善导集成的净土宗;弘忍的弟子神秀和惠能分别创立的禅宗,有北宗和南宗,在唐中叶后又陆续出现“禅门五家”,即沩仰、临济、曹洞、云门和法眼五派;法藏创立的华严宗;由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和惠果所奠定的密宗。这些宗派创立后,随着盛唐中国的影响,不久即传播海外。

  中国四川省乐山市的乐山大佛,高71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其工程浩大,耗时九十年完成。

  唐宪宗时,迎佛骨于凤翔法门寺,更掀起社会上一股崇佛的热潮。

  禅宗的巨著《六祖坛经》,是中国第一部佛教白话文学作品,在中国佛学思想上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中国佛教著作尊称为“经”的,仅此一部。

  中唐晚唐时期 ,由于社会动荡、经济衰退、道教盛行的原因,唐朝发生了大规模的禁佛事件。唐武宗下令没收寺院土地财产,毁坏佛寺,佛像,淘汰沙门,勒令僧尼还俗。佛教受到极大的打击。

  至晚唐之后,十大宗派名存实亡,三论宗、唯识宗、成实宗、俱舍宗等各宗几乎都已无人研究,传承断绝。

  密宗在宋代曾短暂复兴,期间雕刻了著名的大足石窟,但不久逐渐消亡。

  天台、华严二宗勉强维持,南山律宗若存若亡。十大宗派,只剩禅宗、净土宗二家,其中又以禅宗发展最盛。

  禅宗,自六祖惠能大师以降,晚唐至北宋初之间,先分出五大支派,盛极一时,后只剩临济及曹洞二派。大慧宗杲禅师的看话禅与宏智正觉禅师的默照禅是南宋时最主要的两个流派,其中又以看话禅的影响最大。

  注释:

  玄奘:玄奘祖籍河南洛州缑氏县,家族本是儒学世家。为东汉名臣陈寔的后代,曾祖陈钦曾任东魏上党太守,祖父陈康为北齐国子博士,父亲陈惠在隋初曾任江陵县令,大业末年辞官隐居,此后潜心儒学修养。他有三个哥哥,二哥陈素,早年于洛阳净土寺出家,以讲经说法闻名于世,号长捷法师。

  玄奘(公元600~664),名陈祎,洛州缑氏人。唐代著名三藏法师,佛教学者、旅行家,与 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因感各派学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唐太宗贞观三年,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与当地学者论辩,名震五竺。经十七年,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组织译经,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 五卷。曾编译《成唯识论》,论证“我”、“法”不过是“识”的变现,都非真实存在,只有破除“我执”、“法执”,才能达到“成佛”境界。

  善无畏:(公元637~735)唐代高僧。中印度摩伽陀国人。甘露王的后裔,十三岁继承焉荼国王位,后出家,向达磨掬多学习密法。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七一六年),善无畏以八十高龄抵达中国长安,玄宗礼之为国师,奉诏住兴福寺南塔院,后移西明寺。翌年,奉诏于菩提寺译经,译出《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此后,致力于翻译密教经典,为密教传至中国的先河,与后来的金刚智、不空,并称为"开元三大士",共同奠定中国密教的基础。

  金刚智: 金刚智(公元671~741年), 梵名 Vajrabodhi,是中印度国王伊舍那靺摩( Isana-varma )的第三王子(另说为南印度婆罗门出身)。十岁能背诵婆罗门的经典,后来在中印度的那烂陀寺出家,随寂静智学习《声明论》,十五岁到西印度留学,回到那烂陀寺后,于二十岁受具足戒。此后,修学大乘律学,研读《般若灯论》、《百论》及《十二门论》等,以大乘空观思想为主的论着。二十八岁,就胜贤论师学习《瑜伽论》、《唯识论》及《辨中边论》,研究大乘有宗思想三年。三十一岁,到南印度就龙智修学密教,研究《金刚顶瑜伽经》、《大日总持陀罗尼经》等密教经典,并得受金刚界的密法灌顶。

  不空:不空(705—774)译名不空金刚,梵文阿目祛·跋折罗(Amoghavajra),原籍北天竺,一说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人。唐代高僧,幼丧父,随叔父至中国,师事金刚智,奉命至天竺及狮子国求密藏,玄宗天宝五载再入唐,加号智藏国师,居京兆大兴善寺,译出密部经七十七部。自玄宗迄代宗,皆为灌顶国师,官至鸿胪卿,封肃国公。不空为中国密宗创始人之一,与善无畏、金刚智并称“开元三大士”。

  神秀:神秀 (公元606~706)唐代高僧,为禅宗五祖弘忍弟子,北宗禅创始人。俗姓李,汴州尉氏人。少习经史,博学多闻。神秀继承了道信、弘忍以心为宗的传统。认为“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反对“将心外求”。禅风以“拂尘看净,方便通经”为特点。其门下传有他所作的《大乘五方便》(一作《北宗五方便门》,又作《大乘无生方便门》),晚近在敦煌石窟发现它的写本(巴黎图书馆藏有两本)。另有《观心论》残本,亦于敦煌发现。 他曾经写道“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惠能:慧能大师,唐代高僧,中国佛教禅宗六祖,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至今仍有不腐肉身舍利久存于世,成为佛法修行之见证。慧能祖师,俗姓卢。幼随父流放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父亡随母移居南海,艰辛贫困,以卖柴为生。24岁时,得人资助,北上参学。唐龙朔元年(661)在黄梅谒见禅宗五祖弘忍。后得五祖衣钵,创立禅宗南派,史称“六祖”。与先哲孔子、老子,并列为“东方三圣人” 。

  法藏:法藏 (643--712),唐代僧人。华严宗实际开创者,宗内称为三祖。本康居国人,共祖父侨居长安,以康为姓。17岁入太白山求法。后去云华寺师事智俨,听讲《华严经》,得其嫡传。高宗咸亨元年(670),荣国夫人杨氏死,武后施宅为太原寺,度僧以树福田。于是同学道成、薄法及京城其他大德连状荐举,度他为僧,得受沙弥戒。先后于太原寺、云华寺讲《华严经》,武后命京城十大德为授具足戒,并赐以贤首之名,人称“贤首国师”。为使武则天契入华严境界,法藏指殿前金狮子为喻,深入浅出广阐妙义,其文字记录便是著名的《金狮子章》。

  

  

  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时局分裂及战乱纠纷。北方后周世宗柴荣显德二年(955年)废天下佛寺,以佛寺铜材铸行“周元通宝”,钱质与铸量均居五代之冠,其毁佛行为,史称“三武一宗” 。

  南方吴越国佛教发展兴盛,统治者钱缪、钱弘俶十分崇尚佛教,大建寺院刻印佛经,阿育王寺,湖州天宁寺所藏《宝箧印经》、杭州雷峰塔的金铜十六罗汉像即是该时期作品。

  注释:

  三武一宗:“三武一宗”,是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三武灭佛”又称“三武之祸”,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若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之厄”。在中国历史上,这几位皇帝曾经发动过毁灭佛法的事件,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很大打击,因此在佛教史上被称为“法难”、“三武一宗之厄”等等。

  

  北宋时期

  北宋初期,朝廷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宋太祖建国后,马上废止毁佛诏令,让佛教复兴,派遣使者西行求佛法。太宗时,兴建太平兴国寺,设立译经院,复兴了官刻译经活动。

  天台宗得到高丽传回佛教典籍而弘扬一时,虽然教义博洽深玄,但以律行、礼忏、念佛等方法辅助,所以能够在各地普及。

  在华严宗方面,因教义与禅宗同为真常唯心的宗派,所以能够借助禅宗复兴,呈现“教禅一致”的风气。当中以子璇、净源二位大师最有影响力,后者被称为“贤首中兴”。

  律宗方面,有允堪、元照致力于律学著作,得到大部分天台宗师兼讲授戒法,促使律学中兴。

  禅宗则继续发扬。诸派宗师多推行教学,让佛学普及于民间 。

  宋徽宗时期,因为他笃信道教,佛教遭到破坏,烧经毁像,并将道士地位放在僧尼之上。佛教严重受挫,除禅、净二宗外,其余则多被湮灭。

  

  

  南宋时期

  南宋偏安,江南佛教虽仍保持一定盛况。

  禅宗不立文字,不重经论,因而在会昌禁佛和五代兵乱时所受影响较小。

  净土宗强调称名念佛,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简单易行,且北宁以后禅教僧人又多归宿净土,故能绵延相续,直至近世,仍基盛行。

  

  

  明朝

  明末四大高僧(紫柏真可、莲池祩宏、憨山德清、藕益智旭),净土宗在佛门及民间成为信仰主流。明代佛教流行禅宗和净土宗,发展甚少。

  注释:

  道衍(1335—1418)曾协助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明成祖即位后,奖赏道衍冠带而朝,退仍缁衣。此后,成祖开始偏袒佛教,并且为《法华经》作序,颂扬佛教功绩;又亲自编写《神僧传》。他对西藏喇嘛教非常重视。1403年,邀请哈立麻到京师,颁发“大宝法王”称号,又给西藏宗喀巴“大慈法王”称号,并且担任国师。永乐年间,受封的藏族喇嘛共有五王、二法王、二西天佛子、九大灌顶国师、十八灌顶国师。

  紫柏真可:紫柏真可(公元1543—1603),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俗姓沈,名真可,字达观,晚号紫柏。吴江(江苏)人。他主张儒、道、佛一致,不执守佛教的一宗一派,融会性、相、宗义,贯通宗、教。德清大师曾称赞紫柏:“予以师之见地,足可远追临济,上接大慧之风。”

  莲池祩宏:莲池大师 (1535-1615),明代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八代祖师。俗姓沈,名祩宏,字佛慧,别号莲池,因久居杭州云栖寺,又称云栖大师。与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并称为明代四大高僧。融合禅净二宗,定十约,僧徒奉为科律。清雍正中赐号净妙真修禅师。

  憨山德清:憨山德清(1546-1623),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俗姓蔡,字澄印,号憨山,全椒人。宣讲三教一理,主张禅净双修。其佛学思想受莲池祩宏的影响颇深,与紫柏真可堪称至交,突出功业是中兴曹溪。他的学问,幼师孔子,少时师老庄,最后皈于佛。德清一生著述甚丰,注疏类作品主要有:《华严经纲要》八十卷、《法华击节》一卷、《金刚经决疑》一卷、《圆觉经直解》二卷、《般若心经直说》一卷、《大乘起信论疏略》四卷、《大乘起信论直解》二卷、《肇论略注》六卷、《观楞伽经记》八卷,还著有《性相通说》二卷、《憨山绪言》一卷以及一些分析和发挥儒道两家思想的作品,如《观老庄影响论》、《大学直指》、《中庸直指》等。其门人编有《憨山老人梦游集》行世。

  藕益智旭:藕益智旭(1599~1655)明代高僧,中国净土宗第九代祖师。吴县木渎人,俗姓钟。字蕅益,号八不道人。由于晚居灵峰建寺、创社、著书,故世称灵峰蕅益大师。少好儒学,誓灭释老,偶阅祩宏之《自知录》、《竹窗随笔》,遂取己所著辟佛论焚之。服父丧期间,闻地藏菩萨之本愿,始萌出家之志。二十二岁专致念佛。翌年发四十八愿,自称‘大朗优婆塞’。二十四岁就憨山大师之门人雪岭剃度。 师尝学华严、天台、唯识,欲统一禅、教、律,综合佛教诸家体系,惟于实践上侧重念佛。并兼治儒家、景教。主张融合佛、道、儒三教。著作极多,其中《阅藏知津》,系解说大藏经之经、律、论、杂等四部。并融会诸教学,注释《大乘起信论》、《大乘止观论》。著《弥陀经要解》一书,乃调和禅与念佛之作。门人成时别编其遗文为《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十卷。

  

  

  清朝

  清朝官方最初接触到的是喇嘛教,并且受到清太祖的礼遇。当时西藏的第五世喇嘛罗桑嘉措已和清太宗建立了关系,并受册封。

  汉传佛教方面,清世祖爱好参禅,曾召海会寺憨璞性聪、浙江玉林通琇、木陈道忞、茚溪行森、旅庵本月、山晓本晰等入宫内说法。清世宗曾自号“圆明居士”,把古德参禅语要编辑成《御选语录》共十九卷,更从章嘉国师学习禅学。章嘉国师就是负责把《藏文大藏经》全部翻译成满文。

  北京黄寺土观呼图克图第一世受诏把藏文藏经甘珠尔部分译为蒙文,把藏文大藏翻译为满文。工布查布等人则根据藏文佛典译成汉文的有:《造像量度经》、《造像量度经解》、《弥勒菩萨发愿王偈》、《药师七佛供养仪轨如意王经》、《修药师仪轨布坛法》、《白救度佛母赞》、《极乐愿文》、《释迦佛赞》等等。

  注释:

  土观呼图克图:土观呼图克图是青海佑宁寺、塔尔寺著名活佛,清代驻京八大呼图克图之一。土观活佛共传十八世,前十世为追认活佛,现传八世。

  憨璞性聪:性聪(1610~1666),清代临济宗僧。字憨璞,顺治帝赐号“明觉”。福建延平顺昌人。俗姓连。十五岁出家于天王寺,三年后剃发。二十五岁起游历四方,从支提山本辉习经论,往南海普陀岩大云处受具足戒。曾参禅于武林山默渊、永觉元贤等。又诣绍兴府东山尔密明澓,而有省悟。后得温州鱼潭之印可。其后得法于杭州太平寺百痴行元。得法后,历住杭州锦山观音寺、余杭法喜寺、钱塘广福院、顺天海会寺及延寿寺、邵武安国寺等寺院。康熙五年十二月八日示寂,世寿五十七。遗有《明觉聪禅师语录》十六卷,冯溥曾为师撰写塔铭。

  

  民国

  民国初年,诸教内大德如太虚大师、印光大师 、虚云大师 、弘一大师等出世,大力倡导与推动复兴佛教。太虚大师力倡佛教的现代化运动,有改革佛教的思想与举措。对内整合佛教的现代思维:主八宗并弘外,将汉传佛教分为法相唯识、法性空慧、法界圆觉三大系。印光大师的《印光法师文抄》被龙天推出后,更是广为传播,道风所播,遐迩景从,法化广被,名遍远近,一本印祖文抄,度化众生无以计数。赵朴初等佛学大居士也相继涌现,也为汉传佛教复兴立下汗马功劳。

  注释:

  太虚大师:太虚大师(1889--1947)近代高僧,以倡导人间佛教而著称。俗姓吕,名淦森,法名唯心,号太虚。浙江崇德人。生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光绪三十一年16岁,入苏州小九华寺披剃为僧。出家后即往宁波天童寺依寄禅和尚受具足戒。嗣往永丰寺就歧昌和尚学经。越岁复住天童寺修禅学佛。时与闽僧圆瑛、会泉为同参,相与参究禅学。

  印光大师 :印光法师(1861~1940),即释印光,法名圣量,字印光,自称常惭愧僧,又因仰慕佛教净土宗开山祖师—当年在庐山修行的慧远大师,故又号继庐行者。大师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陕西郃阳孟庄乡赤城东村人。大师振兴佛教尤其是净土宗,居功至伟,是对中国近代佛教影响最深远的人物之一。大师在佛教徒中威望极高,与近代高僧虚云、太虚、谛闲等大师是均为好友,弘一大师更是拜其为师,其在当代净土宗信众中的地位至今无人能及。

  虚云大师 :虚云禅师,俗姓萧,祖籍湖南湘乡县。在现代佛教史上,坚持苦行长达百余年,历坐十五个道场,重兴六大祖庭,以一身兼承禅门五宗,法嗣信徒达数百万众的高僧,唯有禅宗泰斗之誉的虚云。

  弘一大师:俗名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

  赵朴初:卓越的佛教领袖、杰出的书法家赵朴初居士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一生追求进步、探索真理,孜孜以求,矢志不移。在近七十年的漫长岁月中,与中国***风雨同舟,亲密合作,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造福社会、振兴中华,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

虚云老和尚的十大弟子是:普照法师、长老法炬、智藏法师、永明法师、慧能法师、圆悟法师、智海法师、道信法师、圆觉法师、源海法师。

一、普照法师

普照法师是虚云老和尚的得意弟子,他的佛法修行非常精深,被誉为“现代禅宗宗师”。他在佛教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被誉为“中国禅宗第一人”。

二、长老法炬

长老法炬是虚云老和尚的重要弟子,他的佛法造诣深厚,被誉为“佛教界的明灯”。他的佛法著作广受欢迎,对于佛教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智藏法师

智藏法师是虚云老和尚的得意弟子,他的佛法修行非常精深,被誉为“禅宗第一才子”。他的佛法著作广受欢迎,对于佛教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永明法师

永明法师是虚云老和尚的重要弟子,他的佛法修行非常精深,被誉为“禅宗第一大师”。他的佛法著作广受欢迎,对于佛教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五、慧能法师

慧能法师是虚云老和尚的得意弟子,他的佛法修行非常精深,被誉为“禅宗第一祖师”。他的佛法著作广受欢迎,对于佛教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六、圆悟法师

圆悟法师是虚云老和尚的重要弟子,他的佛法修行非常精深,被誉为“禅宗第一大德”。他的佛法著作广受欢迎,对于佛教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七、智海法师

智海法师是虚云老和尚的得意弟子,他的佛法修行非常精深,被誉为“禅宗第一大师”。他的佛法著作广受欢迎,对于佛教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八、道信法师

道信法师是虚云老和尚的重要弟子,他的佛法修行非常精深,被誉为“禅宗第一大德”。他的佛法著作广受欢迎,对于佛教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九、圆觉法师

圆觉法师是虚云老和尚的得意弟子,他的佛法修行非常精深,被誉为“禅宗第一大师”。他的佛法著作广受欢迎,对于佛教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十、源海法师

源海法师是虚云老和尚的重要弟子,他的佛法修行非常精深,被誉为“禅宗第一大德”。他的佛法著作广受欢迎,对于佛教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藏传佛教高僧:

  前弘期

  桑希——早期佛典翻译大师

  巴·赛囊——前弘期“七觉士”之一

  巴果·白诺杂那——早期密宗大师

  拉隆·贝吉多杰——佛教的卫士

  郭·法成——藏族佛学翻译家

  后弘期

  西藏三贤哲——在安多点燃佛教火炬的佛学家

  喇钦·贡巴饶赛——藏传佛教东律初祖

  鲁梅·慈臣喜饶——复兴佛教大师

  仁钦桑波——后弘期最负盛名的佛经翻译家

  卓弥·释迦益希——西藏翻译家

  昆普瓦·却吉杰波——著名密宗大师

  宁玛派

  莲花生大师——宁玛派密宗始祖

  喀卓·益西措杰——吐蕃修密女高僧

  涅·扎那古玛拉——8世纪旧密的初传大师

  努·桑杰益西——旧密法中传大师

  大索尔·释迦琼乃——旧密法后传大师

  佛教在书画界享有盛名的十大高僧:

  如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的智永,

  高古超迈、显赫一代的怀素,

  高情峭拔、磅礴挥毫的贯休,

  烟岚气象、高旷之景的巨然,

  画学正脉、师法自然的渐江,

  自出机抒、造妙入神的髡残,

  点染数笔、脱尽窠臼的八大,

  搜尽奇峰、笔意纵恣的石涛,

  落笔冷隽、蹊径别开的虚谷,

  劲气内敛、和悦蕴藉的弘一。

  少林高僧:

  ◎ 跋陀

  跋陀,又名佛陀,天竺(印度)人。北魏孝文帝时来中国传播佛教,深得敬重。北魏迁都洛阳,孝文帝在洛阳为他建造寺院。跋陀性喜幽静,孝文帝又在嵩岳少室山下为他建造寺院。这座寺院即现在的少林寺,跋陀是为少林寺的创立者和第一位住持。他在寺内翻经台翻译了《华严》、《涅盘》、《维摩》、《十地》等经,并度化了慧光、僧稠等人。年老后跋陀迁居少林寺外,直到圆寂。

  ◎ 达摩

  菩提达摩,天竺(印度)人。梁大通元年(527年)从广州登陆,到中国传播佛教。达摩渡长江入北魏境,先游历了洛阳,后到少林寺,在五乳峰上一个石洞里面壁静修,时间长达九年。他依据大乘派教义,融汇中国精神,开创了中国佛教禅宗,被尊为初祖。在众多求教者中,达摩选择将衣钵传给了慧可。东魏天平三年(536年)达摩圆寂,葬于熊耳山,立塔于定林寺。

  ◎ 僧稠

  僧稠,昌黎人,俗姓孙。先在巨鹿景明寺出家,拜治实为师,后到少林寺拜跋陀为师。僧稠少时体质较弱,后发愤习武,练得拳捷骁勇,体轻身灵。他理解极快,学佛成绩卓著,被跋陀赞为“葱岭以东,禅学之最!”他后来在嵩岳寺讲经说法,影响很大。

  ◎ 慧可

  洛阳虎牢人,俗姓颐。他幼年出家,通晓佛典。四十岁时拜菩提达摩为师。为表求道决心,慧可竟用刀自断左臂,奉献达摩座前。感其赤诚,达摩授法器、赐法名,收他为传法弟子。慧可是为禅宗二祖。他在少林寺西南山上养伤时的住所和石台,后成为二祖庵和养臂台,遗迹尚存。

  ◎ 福裕

  福裕,号雪庭,山西文水人,俗姓张。九岁入学,理解力极强,乡里人称他为“圣小儿”。出家后拜休林为师。元世祖慕其名德,命他住持少林寺。元宪宗时授他都僧省之符,命他总领天下僧众。他率众修复了嵩山一带因战乱毁坏的寺院,常被后人尊为少林寺中兴之祖。他于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圆寂。元皇庆元年(1312年)被追封为大司空、是府仪同三司并晋国公。

  ◎ 紧那罗

  紧那罗,不知其来历。据《嵩书》记载:“至正初(1341年)忽有一僧至少林,蓬头裸背跣足,止著单裩,在厨中作务。……至十一年辛卯(1351年)三月二十六日,颍州红巾贼率众突至少林,欲行劫掠,此僧乃持一火棍而出,变形数十丈,独立高峰,贼众望见,惊怖而遁。僧大叫曰:‘吾紧那罗王也!’言讫遂没。人始知为菩萨化身也。”紧那罗在少林寺地位极重,寺中有紧那罗殿和其塑像,被尊为少林护伽蓝神。

  ◎ 法如

  法如,上党人,俗姓王。幼年随舅父到丰阳,先事青布明为师,十九岁时出家。经青布明指点,他又投禅宗五祖弘忍为师,侍奉前后共十六年,直至弘忍灭度。之后他北游嵩岳,在少林寺住下,唐永昌元年(681年)圆寂。他被认为是传自弘忍的又一位禅宗六祖,塔在少林寺东侧许塔沟村口。

  ◎ 慧光(487~536)

  慧光,长卢人,俗姓杨。十三岁时随父入洛阳,后被跋陀收为弟子,不久在少林寺出家。他为跋陀所译佛经注疏,刻版印刷,又因他学佛心领神会,向人传授讲解透彻,被称为圣沙弥。他圆寂于河北邺郡。

  ◎ 洪遵(530~608)

  洪遵,相州人,俗姓时。他八岁到少林寺出家,跟从师父资云。后被北齐朝庭封为断事沙门,负责处理僧人违反佛教戒律之事。隋时,文帝也封洪遵为官,但他仍住在少林寺内。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洪遵被举召赴京,与印度僧人一起译经。

  ◎ 慧安(~709)

  慧安,荆州支江人,俗姓李(一说姓卫)。隋开皇十七年(597年)搜勘天下私度僧尼,慧安遁往山中。为挖大运河,隋大业年间追集丁夫,饿殍相枕,慧安乞食救济饥民。隋炀帝听说后诏见慧安,他又潜藏起来,到衡岳寺去做头陀。唐贞观年间,他往黄梅谒见禅宗五祖弘忍,之后遍历名山,并在少林寺住下。唐神龙二年(706年),他被招入宫庭,三年后辞归,不久圆寂。

  ◎ 报恩(1058~1111)

  报恩,黎阳人,俗姓刘。他生于硕儒世家,从小就通治国方略,考试登第。他厌倦尘境,向朝庭辞官,出家为僧,朝庭准从了他的请求。于是他倾心于禅宗祖道,谒访诸多高僧。后来当朝丞相请他到少林寺讲经开示,不久他又应诏在少林寺住下,参禅说法。

  ◎ 教亨(1150~1219)

  教亨,号虚明,济州任城人,俗姓王。七岁在崇觉寺出家,十三岁受大戒,十五岁外出游方。他先后出入过五座道场:嵩山戒坛寺,韶山云门寺,郑州普照寺,林溪大觉寺和嵩山法王寺。后应请住持少林寺。但不久他又引去,徜徉于嵩少间数年。金兴定三年(1219年)圆寂。

  ◎ 同光(700~770)

  同光,山西人。弱冠出家,二十六岁受其足戒。他投会善寺普寂为师,后入少林寺,宣法开示二十余年,震动遐迩。安史之乱时,他避祸于荆州。唐大历五年(770年)圆寂于少林寺。

  ◎ 法玩(715~790)

  法玩,山西人,俗姓张。十八岁时学道于普寂禅师,二十岁时受具足戒。普寂谢世后,法玩有时住在嵩山,有时去洛阳。唐贞观六年(790年)八月十三日,法玩于洛阳大敬爱寺圆寂。塔在少林寺西侧。

  ◎ 文才(1273~1352)

  文才,号淳拙,临汾人,俗姓姚。其父为居士。文才年岁稍长,即请学佛,父母从其志,送他出家剃度。他谒访少林寺的还源福遇,执侍多时,后又到龙门山读经三年。接着他隐居于终南山中。元泰定元年(1324年),被请出住持少林寺,但他于元天历二年(1329年)辞退。到了元至正五年(1345年),他又被请出再任少林寺住持,七年后圆寂。

  ◎ 邵元

  邵元,号古源,俗姓源。他原是日本国山阴道但州正法禅寺住持,元泰定四年(日本嘉历二年,1327年)来中国。先在福州,后到天台山、天目山、五台山遍访名僧,元天历二年(1329年)到嵩山少林,长住二祖庵达二十一年。他在少林寺任书记之职,曾为息庵义让行实碑撰文,并为菊庵法照塔撰文作书;他还曾作为全国百名高僧之一到京师宫里参予大藏经的翻译。邵元于元至正七年(1347年)返回日本。

  ◎ 了改(1335~1421)

  了改,号凝然,嵩阳金店人,俗姓任。十四岁时拜少林寺提点训公为师,二十一岁时受戒。他曾在香山参访月印长老,后到天庆寺跟从松庭禅师。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了改任少林寺住持,三年后辞退,但仍驻少林寺,直到圆寂。

  ◎ 文载(1454~1523)

  文载,号月舟,北畿通州人,俗姓王。九岁入乡校,十三岁出家,拜白庵为师。二十岁时出游参学,三年后回还,闭门不出,读经习静。他又到少林寺参叩无方可从,三年后更遍参京城诸多禅师。明弘治年间,文载住白塔精舍内阅大藏经。明正德三年(1508年),祠部任命文载住持少林寺,前后十六年,直到圆寂。

  ◎ 悟须(~1563)

  悟须,号匾囤,一号无空,禹州人,俗姓陈。年过二十后辞父母出家,入少林寺,以梵僧喇嘛为师。十数年后辞别师父,到中条山中修行三个月,接着在峨嵋山巅住下。后来他又遍游全国,到京城,居吉禅庵中,印造了大弥陀经若干藏。不久他重回少林寺。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他再次离开少林寺去峨嵋山,行至州江中时坐地圆寂。悟须是明代著名的十八武僧之一,他的骨灰归回了少林寺,建塔埋葬。

  ◎ 正道(1547~1609)

  正道,字无言,洪都新建人,俗姓胡。他开始在上蓝寺出家,拜和尚为师。二十岁后跟从知休禅师,住在南岳净瓶崖。知休指点他参谒逊庵,后又指点他到少林寺参谒幻休常润。正道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被祠部任命为少林寺住持,前后十七年,直到圆寂。

  ◎ 恒林(1865~1923)

  恒林,号云松,伊川宋寨人,俗姓宋。光绪初年入少林寺为僧,民国元年被任命为登封县僧会司僧会,后又被推选为少林保卫团团总。任职后数年间购置枪枝,训练武装,打击土匪,备尝辛苦。民国十二年(1923年)秋,积劳致疾,卒于职。

  ◎ 行正(1914~1987)

  行正,字愿安,登封城关刘庄人,俗姓李。1920年在少林寺出家,1932年在九华山东崖寺受戒。后任河南省佛教协会理事,少林寺住持。文革期间,行正采取转移地点、埋藏地下等方法,保存了一批少林寺文物。1986年,他被正式任命为少林寺方丈,结束了自清康熙以来少林寺无方丈的历史。他于1987年圆寂。

  近代十大高僧:

  近代高僧中著名人物有月霞、谛闲、印光、弘一、虚云等,他们分别弘扬贤首、天台、净土、律宗、禅宗。发扬佛教文化事业最有力的是圆瑛法师和太虚法师。

  现在旅居澳大利亚的净空法师

  台湾佛光山的佛光星云大师

  台湾慧律法师

  吉林的成刚法师

  四川喇荣五明佛学院的索达吉堪布

  显密佛教交流中心的益西彭措堪布(这二者都属于藏传佛教宁玛派)

  元音老人(已过世)

  吉林宣化上人(以圆寂)

  黑龙江梦参老和尚(圆寂否不清楚,健在的话应该在国外)

  至于西藏还有许多高僧大德,藏族高僧不仅懂密法,显宗的也都懂,其中观思想就直接继承于古印度,这是在汉地找不到的,而藏地对唯识学的研究也较深入。

  至于中国汉地的佛法,依我看现在正处于颓势,僧人职业化十分严重,而且僧才极少,再加上中国举国搞西化,国人崇洋媚外之风极其严重,许多人,尤其是青年人信仰基督新教和天主教。还有中国宗教政策,表面看是宽松、宗教信仰自由,实际上不合理的管控十分的多,远没有欧美国家的自由。这样一来,佛教在中国汉地的发展严重受阻,没有高僧也很正常。为什么不包括藏地呢?因为西藏少数民族居多,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是十分宽松的,所以藏传佛教发展的还是很好的,并都传向了国外。再者,全中国解放时(不包括台湾),许多高僧大德都去了台湾,或出了国,这也严重影响了中国汉传佛教的发展壮大。

  综上,我建议你寻求一位密宗的真正上师或者能学习净空法师讲经说法就行了。

  其实各地隐姓埋名的高僧有的是,我们这的寺庙的前任老方丈圆寂后,肉身不坏已经十年了,虽说肉身不坏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但有如此修为,肯定是得道高僧无疑了。

黄教宗喀巴人物介绍

黄教宗喀巴在许多地区的喇嘛庙之中占据着十分崇高的地位,在藏族等佛教信奉人的心中宗喀巴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他的雕像甚至比其他的佛祖还要大,这些都代表了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而黄教也就是格鲁派,则是藏传佛教的一个重要流派,在藏族语言中还有善律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个流派十分 重视戒律,每一条都会被他们严格的遵守,所以才会用这个名字。

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

宗喀巴是这个流派的创始人,他原本是一名噶当派的僧人,所以这个流派有时候也会被人们成为新的噶当派。最早的时候出现在十五世纪初的时候,一般情况下人们都将在1409年建立甘丹寺作为这个流派形成的一个标志。同时这个流派也是藏传的所有佛教中最后形成的,也是最大的流派。黄教宗喀巴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佛法,之后又前往 地区继续钻研,在经过多年的修炼之后他的佛法已经研究的非常透彻,听过他讲法的人几乎没有不敬佩的。

据说宗喀巴还是文殊菩萨转世,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形成了许多个势力非常强大的流派,但是这些人在戒律方面并不是很严格,尤其是经过政治影响之后,佛法已经不是非常单纯的存在了,面对这种状况宗喀巴决定要和这些人划清界限,并且认为一定要对现有的宗教进行多方面的改革。从此之后头戴**僧帽就成为了他独有的标志,这也就形成了黄教。黄教宗喀巴严守戒律,并且也用这样的要求限制整个宗派的人,因此而得到了人们的重视。

宗喀巴的宗教改革有哪些

宗喀巴十分著名的原因除了他对佛法的钻研以及德行出众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宗喀巴的宗教改革。当时他生活的那个年代 地区的佛教受到了政治的影响,很多佛教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处于崩溃的边缘,佛教的各个流派一片混乱。面对这种情况宗喀巴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并且创立了纯粹的黄教,因此而受到人们的敬仰和尊重,那么宗喀巴的宗教改革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呢?

宗喀巴大师

为了能够让佛教恢复到原来的声望,宗喀巴一直四处请教,吸收各个流派各位大师的长处,在此之后提出了改革的意见。宗喀巴的宗教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首先他认为修行的人必须严格遵守戒律,要求他们不能像其他普通人那样世俗,对于不能吃肉、不能 的清规戒律应该一直施行下去,至于结婚生子等行为更是绝对不能做。

另外宗喀巴的宗教改革还包括避免原本世俗主对佛教的操控,应该和各个地方都建立良好的施主关系,将原本的经济依靠放到这些施主的身上,这样一来才能够摆脱政治方面的影响。除此之外他还规定了僧人的修习方式。在他看来修行是要按部就班一点一点的深入,先进行显宗的修炼,之后再来学习密宗的佛法,先进行思考之后再按照自己的思想进行修习。这样一来就能更好的铲除原本佛教的各种弊端。

高僧宗喀巴怎么去世的

宗喀巴是 等地非常著名的一位高僧,在人们的信奉之中他也同活佛有着同等的地位。自从九岁开始学习佛法后他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并且还创立了不同于其他教派的黄教,因此宗喀巴在人们的心中是十分伟大的,在他去世的时候人们也非常希望他可以成佛,那么宗喀巴怎么去世的呢?

宗喀巴大师

宗喀巴怎么去世的这个问题在一些资料中也有着详细的记载。当时他已经六十二岁了,可是却依旧为人们讲道传法,在一次讲道的过程中,人们突然看到天上出现了缤纷的彩虹,他们将这种情况看成是宗喀巴去世的征兆,而宗喀巴果然在这个时候停了下来,人们更加信奉了这种说法,也觉得他这是在为自己的去世离开做准备,在此之后他还去拉隆大寺中祈祷。到了第二天的时候他觉得自己浑身非常的痛苦,虽然从表面上来看人们看不出他和平时有任何的不同,但是却也意识到了事情的重要性。宗喀巴将自己的衣服和帽子都交给了弟子,并且对所有人都说出了自己的忠告,希望他们可以严守自己的本心。

直到十个月的时候人们才见证了宗喀巴是怎么去世的,他对佛祖进行了供养之后,在当天的晚上还主持金刚经的诵读,五天之后他依旧像平时一样盘着双腿修禅,可是在太阳出来的时候他的呼吸就悄悄的停止了。同时人们看到他的身体仿佛回到了十六岁,而且许多人都见到他的身体有了许多的光彩,这个时候宗喀巴已经去世了。

著名宗教人物宗喀巴弟子都有谁

宗喀巴是一位十分著名的人物,他在藏传佛教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人们对他也一直非常的尊重。自从九岁开始学习佛法之后,他还曾经到 地区学习过,之后便向人们讲道传佛,听过他讲道的人没有对他不敬佩的。后来他又创立了黄教,严格要求自己和座下的弟子遵守戒律,在他六十三岁的时候离开了人世。人们纷纷认为他这是已经成佛的征兆。而宗喀巴弟子在他去世之后也按照他的遗嘱和托付那样钻研佛法严守戒律。那么宗喀巴弟子都有谁呢?

宗喀巴弟子妙音法王

宗喀巴弟子都有谁这个问题在一些资料中也有所介绍。黄教在当年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因此黄教也很快成为所有的佛教中发展最为迅速,人数最众多的一个流派,所以说宗喀巴弟子是非常多的,其中最为著名和成绩最为突出的包括甲曹杰、克主杰以及妙音法王等等。

在宗喀巴的所有弟子中甲曹杰在他去世之后继承了他的地位,他的名字叫做达玛仁钦,自开始的时候他是在萨嘉派受戒出家,对仁达巴十分的亲近,并且在各个寺庙中依靠十部大论立足。后来才有机会成为宗喀巴的弟子,在宗喀巴离开人世之后,他继承了宗喀巴的地位,并且成为宗喀巴的第一位坐床人。甲曹杰一直十分听从宗喀巴的话,对于他所定力的规矩也遵从有加,并且在戒律的基本上宣扬显密的教法,将黄教发扬光大,在1419年之后的十余年中,人们对待他仿佛和对待宗喀巴一样。

宗喀巴与双修发生了什么

双修在密宗佛教中的含义简单的说起来就是要与女子一同进行修炼,这也是许多教派中允许的和盛行的,因为在许多佛教中男女双修是十分有利于修行的,能更加快速的提高他们的修炼,尤其是无上瑜伽必须要通过男女之间的双修才能够完成。但是宗喀巴却并不是很赞同这样,而宗喀巴与双修之间也存在矛盾的的关系,那么宗喀巴与双修之间发生了什么呢?

宗喀巴大师

佛教本来是要人们六根清净远离红尘,专心的进行佛法的研究,所以说佛教的根本还是离欲这两个字,可是无上瑜伽的先决条件却是男女双修,其实说的更透彻一些就是男女双方要通过*欲来完成双修,对于这种行为很多人都是同意的,然而宗喀巴对双修却十分的排斥。在他看来这是非常矛盾的行为,如果要进行男女双修那么佛法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意义,宗喀巴认为这不仅是对佛法的不尊重,而且也在利用佛法达到一定的目的,是绝对不会对修行有益处的。

宗喀巴对双修的看法十分的透彻,对于佛法界如此混乱的现象他觉得十分的愤慨,于是他在创立黄教之后便对佛法进行了一些的改革,并且将双修进行了废除,将男女双修的方法列为了绝对不可以施行的项目之中。他的这种说法也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但是当时其他宗派的人依旧将男女双修作为修炼方式的一个种类,这也是黄教宗喀巴不同于其他教派的一个地方。

结尊仁达瓦和宗喀巴大师有怎样联系

宗喀巴大师是一位非常著名的藏传佛教人物,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佛法,经过多年的钻研,最终成为一代受人敬仰的佛法大师,人们在听到他的讲道之后都对他敬佩不已。在他的人生中曾经向许多大师请教过佛法,而在所有的上师中对宗喀巴大师影响最深的一个人物就是结尊仁达瓦,所以说结尊仁达瓦宗喀巴大师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那么结尊仁达瓦宗喀巴大师之间发生过怎样的事情呢?

结尊仁达瓦

结尊仁达瓦与宗喀巴大师之间的关系还要从一个故事说起。据说有一次结尊仁达瓦要去 地区传播佛法,而宗喀巴则亲自前去迎接他的到来,在按照礼仪将藏族的哈达献给结尊仁达瓦之后,宗喀巴又将自己创作的偈颂交给他,主要就是想要表达对上师的尊重和敬仰。在偈颂中他对结尊仁达瓦大加赞颂,其实这也是宗喀巴的真心话,因为他确实是十分尊重结尊仁达瓦,而且对与他的能力十分的敬佩。

但是在结尊仁达瓦看过偈颂之后表现的十分谦虚,诚惶诚恐的解释道他并没有如此好的德行,对于里面的赞颂愧不敢当,而且他还认为宗喀巴倒是对于这些称赞十分的适合。在此之后结尊仁达瓦将原来的偈颂后面改换了名字,并且用来称赞宗喀巴,从此之后这个偈颂以及这段故事在 各个地区传扬开来,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这个故事,并且对宗喀巴大师更加尊重了。

中国佛教十三代祖师

您指的是我国的净宗十三祖吗?他们是:净宗初祖——慧远大师净宗二祖——善导大师净宗三祖——承远大师净宗四祖——法照大师净宗五祖——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