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学治疗糖尿病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1浏览:3收藏

浅谈中医学治疗糖尿病,第1张

 糖尿病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目前西医对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研究透彻。

 浅谈中医学治疗糖尿病

 第一篇: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探讨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观察资料库、Medline、Embase、AMED、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5年12月,搜集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文献。

 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进行偏倚风险的评估后,采用Rev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共1114例患者。

 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穴位注射组的有效率、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

 所有报告了安全性的研究显示中药穴位注射无明显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结论:本系统评价显示中药穴位注射能改善DPN的症状和体征;能改善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药;穴位注射;系统评价;Meta分析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DPN)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与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和(或)体征。

 调查研究显示,DPN的发病率高达49%~92%,几乎所有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四肢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或有异常感觉,肌肉无力甚至肌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严重者可导致糖尿病足甚至截肢,给患者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由于目前DPN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现代医学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药治疗能起到温经通痹、通经活络、调整机能、祛邪扶正的目的,穴位注射有药物和针刺的双重作用。

 近年来,国内有较多关于中药穴位注射治疗和护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报道。

 本研究收集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文献,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客观评价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

 11纳入标准

 (1)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随机对照观察(RCT),不受样本大小、语种或随访时间的限制。

 (2)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病例来源不限;伴有以肢体感觉运动障碍为主的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或体征;肌电图检查显示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3)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给予饮食控制、口服降糖药物或使用胰岛素等常规治疗。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采用中药穴位注射,不联合使用针对DPN的药物治疗或其他干预措施;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甲钴胺、B族维生素、甲钴胺联合B族维生素)、中药其他给药途径治疗、针刺治疗。

 (4)主要结局指标肢体疼痛、麻木、感觉减退、痛觉过敏、腱反射减弱等神经症状和体征改善的总有效率,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

 肌电图检查提示腓总神经、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增加5m/s以上或恢复正常。

 次要结局指标指安全性指标,主要为不良反应的种类和发生率。

 12排除标准

 (1)其他疾病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

 (2)合并严重并发症或其他疾病;

 (3)治疗组联合针对DPN的药物治疗或西药穴位注射的文献;

 (4)重复检出或发表的文献;

 (5)不能提供有效数据或数据不完整的文献。

 13文献检索

 通过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观察资料库、Medline、Embase、AMED、CINAHL;以中文检索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感觉障碍/穴位注射/水针法等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g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所有数据库的检索时间从数据库建立至2015年12月。

 根据不同的数据库,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检索相结合,同时补充检索所得文献和相关综述的参考文献。

 14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偏倚风险评价

 利用自制的资料提取表,由两位研究者独立进行资料提取并交叉核对,有争议时通过讨论解决。

 提取的主要资料包括:作者、发表年份、样本例数、治疗与对照措施、操作方法、治疗组注射的中药和穴位、对照组的给药途径、疗程、疗效、结局指标、退出或失访例数、不良反应等。

 参考Cochrane协作网偏倚评价工具[5],由2位研究者独立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任何疑问经讨论后决定,有分歧时,则咨询第3位研究者。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计算效应量时计数资料采用比值比(OR)及95%CI,计量资料若文献所报道测量工具相同,则采用加权均数差(WMD)分析;对文献测量工具不同,则采用标准化均数差(SMD)进行分析。

 所有分析均计算95%可信区间(95%CI)。

 通过2检验确定各研究间的异质性。

 当P>01,I2≤50%时,认为各研究间具有同质性,选用固定效应模型(FixedEffectModel)进行Meta分析;如果P≤01,I2≥50%,首先应分析导致异质性的原因,如设计方案、测量方法、用药方法、对照选择等因素是否相同。

 如果不同,进行亚组分析。

 若经这些方法分析处理后,多个同类研究的结果仍然有异质性时,使用随机效应模型(RandomEffectModel)合并计算统计量。

 若P≤01时且无法判断异质来源,则不进行Meta分析,仅进行描述性分析。

 2研究结果

 21文献检索结果

 根据检索策略初步检索出文献4134篇,其中数据库初步检出文献4123篇,其他资源获得文献11篇。

 使用EndNoteX7软件去重后获得相关文献3853篇,经阅读文题、摘要初筛后初步纳入971篇文献,其中英文91篇,中文880篇。

 剔除系统评价、综述、随机方法错误、非随机对照观察及不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文献894篇。

 通过阅读77篇全文,排除西药穴位注射、治疗组联合针对DPN的药物或其他干预措施、重复发表文献62篇,最终纳入文献15篇。

 22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纳入的15篇文献中,对照组的干预措施有西药口服、肌肉注射、穴位注射和静脉注射等;疗程15~60d不等;评价指标有临床总有效率、神经传导速度及血糖指标。

 23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价。

 24Meta分析结果

 241临床总有效率

 有15篇文献对中药穴位注射与其他治疗方法的临床总有效率进行了比较。

 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其他治疗方法。

 [OR=427,95%CI(312,584),P<000001]。

 242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比较

 有3篇文献对中药穴位注射与其他治疗方法治疗后的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进行了比较。

 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穴位注射对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优于其他治疗方法。

 [MD=341,95%CI(242,440),P<000001]。

 243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比较

 有3篇文献对中药穴位注射与其他治疗方法治疗后的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进行了比较。

 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穴位注射对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优于其他治疗方法[MD=456,95%CI(208,703),P=00003]。

 244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情况比较

 有3篇文献对中药穴位注射与其他治疗方法治疗后的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进行了比较,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穴位注射组对DPN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优于其他治疗方法[MD=518,95%CI(329,706),P<000001]。

 25安全性

 有9篇文献报告了不良反应的观察情况,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毒副作用少。

 其他文献未提及不良反应。

 3讨论

 31疗效分析

 本系统评价对中药穴位注射治疗DPN症状和体征改善的临床总有效率进行Meta分析。

 Meta分析结果表明中药穴位注射在改善DPN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中药穴位注射对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和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的改善优于对照组,说明中药穴位注射对神经传导速度有明显改善。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属于中医学“血痹”“痿证”等范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是消渴病久病入络引起的内热伤阴耗气、血瘀、痰热、经络痹组,导致患者气血难以濡养四肢。

 中药穴位注射既有针刺效应,又有药理作用,通过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促使经络气血通畅,从而调理局部组织代谢,激发经络穴位。

 中药穴位注射对DPN疗效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中药和选穴两方面,本系统评价所纳入研究的中药注射液都有活血、行气、祛瘀、通络、止痛的功效。

 丹参,可活血化瘀,养血止痛,纠正血液高凝状态,改善血液循环;川芎嗪,既能活血又能行气,能有效降低血小板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

 降低血液黏稠度;当归、麝香均可行气活血、通筋活络,具有降脂、降低血液黏度、提高红细胞变形、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抑制细胞聚集、增强局部组织灌流等作用;灯盏细辛可活血舒筋、祛瘀止痛,能有效降低血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加快微血管的血流速度,

 从而改善微循环,改善局部代谢状态;红花可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有抗血小板聚集、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消除由于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导致的血管收缩作用;三七可舒经活络、散瘀定痛,有扩展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黄芪可补气温阳、益卫固表,具有改善微循环、扩张外周血管、抗血小板聚集功效。

 而所注射的穴位多有补益肝肾、养阴柔筋、通络止痛的作用,达到强筋、壮骨、起痿的目的。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要穴,具有补中益气、通经活络、扶正祛邪的作用;三阴交为三阴经交会穴,可调理阴阳、补益肝肾、养阴柔筋;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合穴筋会,有舒筋通络的作用;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可调理大肠经气;丰隆为足阳明络穴,可调理脾经经气,

 既可健脾活血,又可化痰祛浊;合谷为大肠经原穴,调理气血,通经活络;外关为三焦经络穴,联络气血,补益阳气;承山为足太阳膀胱经穴,调和气血;悬钟为足少阳经经穴、髓会,具有益精填髓、行气活血、疏通经络之功效;太溪为足少阴肾经穴,滋肾阴、强腰膝,

 可治疗下肢冷痛、足跟疼痛;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常用腧穴之一,可理气止痛;阿是穴为疾病外在反应点。

 针刺这些穴位,能激发经气,疏通经络,通调气血,改善麻木、疼痛等症状和神经传导速度。

 因此,对DPN患者实施中药穴位注射,在腧穴的刺激基础上再给予中药注射液,既能延长腧穴的治疗作用,又能发挥中药的治疗作用。

 32安全性分析

 有9篇文献报告了不良反应的`观察情况,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毒副作用少,但未进行详细描述。

 其他文献均未提及不良反应的观察。

 所有纳入文献均未描述随访情况,不能判断远期毒副作用和安全性。

 因而尚不能对中药穴位注射治疗DPN的安全性做出判断。

 33研究质量

 本系统评价共纳入15篇文献随机对照观察,共1114例患者。

本书共分二十九章。第一章介绍糖尿病的基础知识;第二章至第十五章重点阐述了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方法,包括药膳疗法、中草药疗法、中医辨证治疗、古今中医验方、运动疗法、心理疗法、指压疗法、按摩疗法、刮痧疗法、针灸疗法、饮食疗法等十余种中医治疗方法;还阐述了现代中医对各种特殊类型糖尿病的中医治疗以及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治疗。第十六章至第二十九章重点阐述了糖尿病各种常见并发症的中医治疗。内容科学实用,文字通俗易懂,方法简便易行。涵盖了中医中药防治糖尿病的经验和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的优势。既是糖尿病患者康复的家庭必备用书,又是广大中医爱好者及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要学习参考用书。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 中医将糖尿病称为“消渴症”。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中就记载了“消渴症”这一病名。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之消渴篇对“三多”症状亦有记载。 消渴症的成病机理主要是素体阴虚,五脏柔弱,复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而导致肾阴亏虚,肺胃燥热;病机重点为阴虚燥热,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延日久,阴损及阳,阴阳俱虚;阴虚燥热,耗津灼液使血液粘滞,血行涩滞而成瘀;阴损及阳,阳虚寒凝,亦可导致瘀血内阳。常见的纯中药有恒济悦泰胶囊等主要原料由玉竹、山茱萸、葛根、苍术、山药、麦冬、知母等多味中药精炼而成。

  中医治疗糖尿病有着很多效果好的验方,下面就介绍几种中医治疗糖尿病良方。

  1马齿苋治疗糖尿病

  用药方法:取干马齿苋100克,用水煎,每天1剂,早晚分服。本方对于未曾服用过治疗糖尿病的西药与刚发病不久的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显著。

  2僵蚕散治疗糖尿病

  用药方法:取僵蚕适量,将其研成细末,每次服用僵蚕末2克,每天服3次,饭前用白开水送服。2个月为1个疗程,也可在间隔15天后,进行第2个疗程的治疗。

  3鲜柠檬治疗糖尿病

  用药方法:每日取鲜柠檬30—50克,将鲜柠檬绞汁或泡水,分3次服。10—15天为1个疗程,也可在间隔10—15天后,进行第2个疗程的治疗。

  4胡桃饮治疗糖尿病

  用药方法:每日取胡桃12枚,把胡桃敲破,将其硬壳、分心木(即胡桃果隔)及胡桃肉一起放入750毫升水中,用小火煎60分钟,使药汤约剩300毫升左右。去除其中硬壳及分心木,将药汤及果肉分为3等份,于饭前半小时服1份,每日服3次。本方具有补肾益脾,清热生津,固精的功效。

  5苦瓜治疗糖尿病

  用药方法:取苦瓜250克,将其煮熟,早晚各服一次,每日1剂。1个月为1个疗程。

一、病因病机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的分泌异常或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所导致的糖分在人体内吸收,储存,转化,代谢的这一过程出现了异常的疾病。糖尿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乏力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糖尿病在中医中被称为消渴,是由于肺胃肾三脏阴虚造成的疾病。

二、配穴

涌泉穴(双侧):位于足底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三阴交穴(双侧):在内踝尖直上4指宽,胫骨后缘。

足三里穴(双侧):在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4指宽,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三、原理

涌泉穴滋养肾阴,改善糖尿病体质,可以控制血糖;足三里穴健脾益气,可以缓解疲劳的症状;三阴交穴调节肝脾肾三经,起到滋阴的作用可以缓解口干口渴等症状。这些穴位相配可缓解糖尿病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并且缓解患者对降糖药物的依赖。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总则。临证根据其症状表现不同,如上消,口渴多饮症状表现明显,中医责之于肺,病位在肺,以肺燥为主,肺主气为水之上源,敷布津液。肺受燥热所伤,则津液不能敷布而直趋下行,随小便排出体外,小便频数量多,则口渴多饮。故治以生津止渴、养阴润肺为主;中消则多食、易饥症状较突出,中医认为病位在胃,以胃热为主,治以养阴为主,清热为辅;下消以多尿为主,病位在肾,肾或阴虚重,或阴阳俱虚,视其症状表现而滋补肾阴阳。

按:辨证除辨病位、辨阴阳外,要辨虚实;虚实之重在于:虚证之热象用清泻之品则亦热,偶有实证之实热,清泻之品也应视其阳实之多少而斟酌用之。见好即收,不可过之,不可纯用甘寒。过服甘寒滋腻、苦寒清降之织品,多致滞胃伤脾,脾运不健,胃纳失职,虚之象更趋严重。

阴虚之人伴阳虚,慎用温补。

标本兼治

消渴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可内生燥热,燥热易伤阴津,临床上视阴虚和燥热之表现侧重不同而辨之轻重缓急。一般初病多以燥热为主,治疗重清热,兼滋阴。病程较长者阴虚与燥热互见,治以滋阴清热;患病日久伤阴,治以补肾养阴;重症之阴阳俱虚者,治以补肾、温阳滋阴。

消渴病以阴虚为本,故治疗用药,尤其是清热药,注意勿伤阴;温阳药温而勿燥,选温润和缓之品。

攻补兼施

消渴病之基本特点是本虚标实(注:本虚指阴虚、阳虚、气虚、血虚、肝虚、心虚、脾虚、肺虚、肾虚。标实即痰浊、水湿、瘀血。),且互为因果。中医有:“久病必虚”之说,消渴病痰瘀贯穿始终,瘀血又是消渴病最重要的病理产物,是并发症的重要因素,因此治疗攻补兼施,补其本虚,攻其邪实。在益气养阴、滋补肾阴、温阳滋阴之同时,配合活血祛瘀、清热解毒之法。

痰瘀是消渴病的病理产物,祛痰、化痰、活血化瘀等攻法用药时,当注意用药之度。治疗此类疾病一定要掌握好补之度与攻之度。用药与病症:攻之过了则虚,补之过了则壅滞。

滋阴清热法

消渴病是由于禀赋不足,郁热或劳欲过度等导致的阴津亏耗,因阴虚而生内热,因内热而耗津液,故立滋阴清热法。

益气养阴法

适宜于消渴病之久病,气阴两亏者。

补肾法

久病必伤肾耗阴,消渴病初起之阴虚也主要指肾阴虚。肾阴不足则内热丛生,虚火上燔心肺则烦渴多饮,灼脾胃则消谷善饥,肾气不固则开合失司,则小便清长。补肾之道首辨阴阳,用药之道首选温润。

补脾法

消渴病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疲倦乏力、少气懒言、自汗、易感冒、舌体胖大齿痕、脉虚无力等正气虚弱之症,中医认为本病与气虚关系密切,气虚是本病久治不愈的征结。偏阴虚燥热之论,过服甘寒滋腻、苦寒清降之品,多致滞胃伤脾,脾运不健,胃纳失职,气虚之象更趋严重。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脏腑血脉的营养运行,都必须依赖脾胃运化水谷之精微来支持。

从肝论治

消渴病从肝论治,起于清代。肝是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肝郁或化火、或瘀、或滞都可导致全身气血的运行不畅,代谢受阻,肝病及脾,俗话说肝木克脾土,木克土的结果是引起一系列脾受克后的症状,或许肝的症状表现不明显,脾确症状明显,使人们注意脾而忽略肝。

治消渴病肝是一个不可不调的脏,治以疏肝清瘀。肝疏泄条达,脾运化水谷精微濡养肌肉,代谢顺畅,病之不存。

化痰祛瘀法

消渴病阴虚生内热,炼津成痰,饮食厚味生热、生痰,痰阻经络,脉络不畅,瘀阻内生,血行不畅而致瘀血,痰瘀互结,相互致病,故立化痰祛瘀法。

痰阻经络,脉络不畅。脉络不畅,气血必瘀滞。因此,中医也可用针灸,通过针灸调畅经络,使气血流畅;中药有归经,用中药疏通经络瘀滞,使气血流畅,也可达到痰瘀不结,病之不存。

解毒降糖法

毒,毒邪。指机体的生理或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蕴积体内所产生的病理产物。

活血化瘀法

血行不畅,血瘀是消渴病中的一个病理机制,因此立活血化瘀法,活血化瘀法,一般在其他治疗的基础上加以应用,如益气养阴、解毒加活血祛瘀,既可控制原发病,又可制约病变的进一步发展。

阴阳双补法

消渴病中期,阴虚愈重,阴损及阳,则阴阳俱虚,故在治疗时立阴阳双补之法。

回阳救逆法

亡阳欲厥,病势险恶之时实施。

在临床上,根据中医理论可将糖尿病分为肺热津伤型、胃热炽盛型、肾阴亏损型和阴阳两虚型。那么,对各型糖尿病应如何进行治疗的呢 一、肺热津伤型糖尿病 该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以口渴多饮为主,并伴有口干舌燥,随饮随渴,尿频量多,舌红少津,苔薄黄而干,脉数等。治疗此型糖尿病应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为主,可选用《丹溪心法》中的消渴方(可加减)。其方药组成是:生地、花粉各18克,黄连、荷梗(藕秆)各10克,沙参、麦冬各15克,藕汁、姜汁、蜂蜜各适量。每日一剂,用水煎服。患者若因肺热津伤而致气阴两亏则可选用具有益气养阴、生津止渴功效的玉泉丸。其方药组成是:人参10克,黄芪25克,花粉、葛根、麦冬、茯苓各15克,炙甘草6克;患者若肺热炽盛则可选用具有清热泻火、益气生津功效的白虎汤加人参汤(可加减)。其方药组成是:石膏30克,知母9克,粳米15克,炙甘草3克,人参、黄连各6克。患者若烦渴的症状减轻可继续服用消渴方进行治疗。 二、胃热炽盛型糖尿病 该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以多食易饥为主,且伴有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滑数有力等。治疗此型糖尿病应以清胃泻火、养阴增液为主,可选用《景岳全书》中的玉女煎(可加减)。其方药组成是:石膏30克,熟地黄24克,麦冬、牛膝各9克,知母、黄连、山栀子各6克。每日一剂(病情严重者可每日服两剂),用水煎服。患者若大便燥结严重可加玄参10克,大黄6克(后下),若口渴多饮、多食、便溏,或食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而干、脉弱,可选用具有健脾益气、生津止渴功效的七味白术散。其方药组成是:人参、白术、茯苓各10克,葛根15克,木香、炙甘草、藿香各6克。 三、肾阴亏损型糖尿病 该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以尿频量多为主,并伴有尿浊如脂膏,或尿有甜味,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唇干燥,大便干结,皮肤瘙痒,舌红,少苔,脉数等。治疗此型糖尿病应以滋阴补肾、润燥止渴为主,可选用《小儿药证直诀》中的六味地黄丸(可加减)。其方药组成是:熟地24克,山萸肉、怀山药各12克,丹皮、泽泻、茯苓各9克。每日一剂,用水煎服。患者若有烦躁、五心烦热、失眠、盗汗等症,可加用知母、黄柏各10克(即知柏地黄汤),若神倦乏力明显,可加党参、黄精、黄芪各15克,若尿量过多且混浊,可加益智仁、桑螵蛸、五味子各10克。

说到糖尿病这三个字相信大家都是不陌生的,很多人都说:“糖尿病是富贵病中的一种,看看之前生活条件差,不见那么多糖尿病患者”。确实,现在经济水平提高,人们吃的也是越来越好来了,但是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也是逐年上升。

糖尿病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糖尿病自古便有, 但中医并没有“ 糖尿病”的病名, 而是隶属于“消渴”的范畴。所谓“消”即是消谷善饥,“渴”即是饮不解渴,与糖尿病“ 三多一少” 的症状极其吻合。

中医认为, 糖尿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糖尿病是由于肺、脾、肾三脏的阴液亏虚所引起的。

很多年轻人其实都很自信的认为,糖尿病是中老年性疾病,好像对于年轻人来说就是与他们无关一样。在这俞医生告诉大家糖尿病就在我们身边。

最可怕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糖尿病所带来的后遗症。相信糖尿病患者都知道其后遗症对人体的危害有多大,长时间的血糖控制不当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脏器损伤、足部溃烂等等。因此,糖尿病患者的日常护理也是非常的重要的哦!

合理运动能增加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有利于降低血糖,提高胰岛素受体的亲和力和胰岛素的敏感性。但是运动也是有讲究的哦,切忌剧烈运动以免引起足部不适,日常散步等运动便可。

按照中医医理,宜选择低糖、低脂、高蛋白、寒凉食物。比如,日常的豆制品,含有胰岛素成分的南瓜、柚子、苦瓜;含有果胶丰富的菠萝、荔枝、樱桃,因为果胶可以促进人体胰岛素分泌,间接有助降血糖;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病人的常见并发症,要定期检查,及早发现异常,及时治疗。要保持足部清洁,每日睡前用温水洗脚,由于下肢感觉迟钝,禁止用沸水洗脚、热敷,防止烫伤。修脚时要细心,注意鞋子的选择及鞋垫的应用,应穿柔软、大小合适的布鞋,鞋尖要宽,以脚趾在鞋内能完全伸直并稍可活动为宜,禁止赤脚走路,走路不宜太久。

中医虽然可以治疗糖尿病,但是糖尿病的症状极多,病情也较为复杂,还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可千万不要盲目自主用药,以免控糖效果适得其反哦!

浅谈中医学治疗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目前西医对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研究透彻。  浅谈中医学治疗糖尿病  第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