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所提到的“人鱼”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1浏览:5收藏

古代所提到的“人鱼”是什么?,第1张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陵中用“人鱼膏为烛”。

  “烛”是什么?就是照明的灯盏。不过,秦汉时没有“灯”这样的称呼罢了。在灯盘里放上脂膏,灯芯引火溶化着燃油发光。在满城一号汉墓的卮灯中,就发现有残留的烛块。经红外光谱法分析,属于动物油脂。”。

  所谓“人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娃娃鱼”,或“山椒鱼”。古籍中常见有鱼、人鱼、孩儿鱼、鲩纳等等名称。其学名才叫“大鲵”(Megalobatrachus

Daridianus)。《史记•秦始皇本纪•正义》引《广志》:“鲵鱼,声如小儿啼,有四足,形如鳢,可以治牛,出伊水。”《本草纲目》引陈藏器的话说:“鲵生山溪中,似鲇,有四足,长尾,能上树,……声如小儿啼。”这些描述大体是对的。鲵是生活在山谷里清沏溪流中的一种两栖类动物,尾长几乎占身体长度的一半,系脂肪集中的部位。一般长六七十厘米,大者可达18~2米,《本草纲目》所说“大者长八、九尺”、体重五公斤以上者也屡见不鲜。今天在我国很多地方仍有分布,但数量不多,故列入保护动物的范围。另有一种“人鱼”,就是人常说的“美人鱼”,学名叫“儒艮”(Dugong

dugon),体长15~27米,产于北部湾及我国的两广、台湾沿海一带,其脂肪可提炼润滑油。如果说娃娃鱼油真的可以作为照明之用,那么在古代关陇和巴蜀的山溪中盛产大鲵数量之大,其油足可供应秦始皇陵墓中照明一阵子。这样看来,要从热带海湾提取美人鱼脂膏,经过长途运输的可能性只能说是“有”,但不一定很大。

  “人鱼膏”在很多典籍中写作“人膏”(《汉书•刘向传》)、“鱼膏”(《太平御览引《三辅故事》、《三秦记》》,这很可能是流传中遗笔掉字而造成的笔误。但《太平御览》870引《三秦记》时,不是“人鱼膏”,而作“鲸鱼膏”。实际上,娃娃鱼和鲸鱼是两个不同的品种。到底那个对呢?

  据查,鲵的另一种解释,就是“雌性的鲸鱼”。由于鲸鱼属于大型水栖类哺乳动物,体长,肉美,脂肪多。用其脂膏点灯确实也具有经济意义。秦始皇曾令人以连弩在海上射杀过的大鱼,有可能就是鲸。有一位外国的科学家,对秦始皇陵墓里照明的用油量曾作过这样有趣的推算。他说:“用鲸脑油制成的蜡烛,一支的燃烧值是778克/时,则一立方米的鲸油可以燃烧五千天”。

  古代用来照明的可燃性油脂,既有植物的,也有动物的。但秦始皇陵墓里为什么单单选用“人鱼膏”作烛?如果没有特殊意义,也是不会引起史学家的注意并载入史册的。其中必有奥妙处,大概是利用了它燃点低、耗油省、不易灭的这一特性,估计照明可以持久。《史记》记作“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这话前半截记的是事实,而后半截则是司马迁以科学谨慎的态度所作的推断之语。“度”,是“度量”、“忖度”、“猜度”的意思,用现在的话就是“拿不准”。他用“度不灭”三字,非常巧妙,因为那只是秦人当时一种不符合科学的主观愿望罢了。谁都清楚地知道:隔绝空气的燃烧,毕竟是有一定时限的。要昼夜光明,在地宫里必定是地上有灯柱、灯台,周围有壁灯,空中有吊灯。而这灯数又非一盏两盏,必定为数众多。那么,灯火通明,在密闭的环境里氧气没有来源,空间里仅有的氧气恐怕也维持不了多久。点灯想长明,在事实上是做不到的。所以,秦始皇陵墓里所设的“长明灯”,在下了“中羡门”和“外羡行”不久就永远地熄灭了。有朝一日现世,人们看到的将是“灯”而不是“明”。

如何识别蝾螈、大鲵、小鲵等两栖动物随着我区群众对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不段增加,近年来区渔政管理站接到了多起群众举报,发现比较少见的四脚动物,类似娃娃鱼(学名大鲵)。通过现场的调查,并查阅了相关资料,确认目前发现的该类动物均为蝾螈,既非娃娃鱼,也不在国家重点保护的几个蝾螈品种之内。为了让大家对娃娃鱼、蝾螈等外形相似的动物有更多的了解,在这里对它们的识别特征、生活习性和分布情况作一下简单的介绍。 一、分类蝾螈、大鲵等都是两栖动物,属于两栖纲。两栖纲分有尾目、无尾目和蚓螈目,有尾目又分小鲵科、隐鳃鲵科、蝾螈科。而蝾螈科分蝾螈属、棘螈属、肥螈属、瘰螈属、疣螈属;隐鳃鲵科分大鲵属;小鲵科分山溪鲵属、小鲵属、巴鲵属、爪鲵属、肥鲵属、北鲵属、极北鲵属。二、概况1、蝾螈科。我们常说的蝾螈属于两栖纲有尾目其中的蝾螈科,蝾螈简单的说就是有尾巴的青蛙,生活习惯与栖息环境乃至于生理构造都大同小异, 蝾螈身体短小,有4条腿,皮肤潮湿,体长大约在10—15厘米,大都有明亮的色彩和显眼的模样。蝾螈主要食昆虫,蠕虫、蜗牛和一些小动物,包括它们的同类。像其他两栖动物一样,它们养靠皮肤来吸收不分,因此需要潮湿的生活环境。环境到摄氏零下以后,它们会进入冬眠状态。大多数成年的蝾螈白天躲藏起来,晚上才出来觅食。有些则在繁殖季节才从地底下出来,或者是到温度和湿度适合于它们生存的时候中,才会露面。有些种类的蝾螈,特别是性于无肺螈科的蝾螈完全是陆栖动物,它们远离河流和池塘的日子。蝾螈大约有400多种左右,绝大多数具有毒囊,都会分泌毒液自卫,接触到并不会中毒,但若不小心进入口中,轻则上吐下泻,重则休克致命,所以接触过蝾螈一定要洗手,不过一般蝾螈分泌毒液的情形十分罕见。2、小鲵科。我们有可能见到的“中国小鲵”、“安吉小鲵”属有尾目小鲵科的小鲵属。“中国小鲵” 又名“义乌小鲵”,因其尾部短于头部又名“短尾鲵”。栖息于海拔100米以上植被较茂盛的丘陵山区。其分布主要在我省义乌、镇海、萧山、温岭、舟山等地,以义乌、兰溪、浦江交界处最多。1889年,一位外国人最早在湖北宜昌发现两尾这类小动物,定名为“中国小鲵”。后来,我国学者曾多次去产地采集,现已过去100多年了,在湖北没有再次发现其踪迹。20世纪30年代和80年代,又有人在福建崇安和浙江温岭、萧山、义乌等地发现中国小鲵,尔后似乎就销声匿迹了。科学家考证,中国小鲵是与恐龙处于同一个发展年代、距今3亿年前的古珍稀动物,可称得上“活化石”,现存数目极为稀少,已处于绝灭的边缘。因此,1986年它被列为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国小鲵的体态特征。它的体长约9—16厘米,体重约80—150克。背部深黑色、腹部浅褐色,全身有银白色斑点。口裂宽,有细齿两行。眼小,有眼睑。躯干浑圆,背脊线下凹。四肢,趾间有蹼。尾短而侧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头部有点像狗头,所以也叫它“狗头娃娃鱼”。其幼体状如蝌蚪。与大鲵——娃娃鱼相比,小鲵体形小,最大的体重也不过150克,如成人大拇指一般大小,性格也比较温顺,不能像大鲵那样发出婴儿一般的啼哭声。“安吉小鲵” 体型较大,全长153~166 mm,尾长占头体长的90%以上。体表皮肤光滑。生活时背面暗褐或棕褐色,腹面灰褐色。头平扁,卵圆形,吻宽圆;鼻孔近吻端,鼻间距等于或小于眼间距;眼背侧位,突出呈球状,瞳孔圆形;无唇褶,颈褶明显;上下颌具细齿;犁骨齿列"V"形,外枝长度不及内枝之半,内枝后端达眼球后缘,内外枝交角略超出内鼻孔前缘,左右两内枝后端彼此靠近而不相接。舌大,椭圆形,几占满口腔底部。躯干粗壮,背中央脊线明显下凹,腹部略平扁,泄殖肛孔纵裂;体侧肋沟13。前肢4指,指序2-3-4-1,后肢5趾,趾序2-3-4-5-1;指趾无角质鞘,无蹼,掌跖突显著,前后肢贴体相向指趾超越2-3肋沟。 是我国特有品种。目前仅见于模式标本产地浙江省安吉县龙王山自然保护区。3、隐鳃鲵科。我们经常说的“娃娃鱼”又名大鲵,属隐鳃鲵科的大鲵属。山间盛夏的夜晚,伴随着泉水叮咚的琴声,常听到婴儿般的啼哭,这就是大鲵那凄惨的叫声。人们因此而称其为“娃娃鱼”。 娃娃鱼头宽而扁圆,上嵌一对小眼睛,尾部侧扁,四肢短小,形状十分怪异。体色有棕色、红棕色,还有黑棕色的。娃娃鱼是现存两栖动物中最大的一种,在有的地方,身长可达18 米。大鲵一般生活在岩石磊磊的清澈的山涧,洞穴位于水面以下。白天,它在自己舒适的家中酣睡,夜幕降临时,它才静静地隐蔽在滩口乱石中,一俟猎物走过,便吞而食之,真真是“娃娃鱼坐滩头,自有自来食”。由于很少活动,新陈代谢十分缓慢,偌大的娃娃鱼,每天只需吃200—300克食物就行,而且还不用天天都吃。 每年5—8月,是大鲵的繁殖季节。雌鲵产卵后,“任务”即告结束。雄鲵从此就要担当所有的孵卵任务,直至15—40天后,小“娃娃鱼”分散生活为止。娃娃鱼是一种很古老的动物,在 2亿多年前曾繁盛一时,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适者生存”下来的很少,应极力加强对它们的保护。

娃娃鱼

  大鲵,俗称娃娃鱼,在分类学中属脊索动物门,两栖纲(Amphibia),有尾目(Vrodtla),隐鳃鲵科(Cryptobranchidae)。隐鳃鲵科包括2属3种:大鲵属(Andrias)和隐腮鲵属(Cryptobranchus),大鲵属在日本有日本大鲵(Andrias japonicas,又名大山椒鱼),中国有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而隐鳃鲵属则分布于北美的美国隐鳃鲵(Cryptobranchus alleganniesis),俗称Hellbender。

  一、中国娃娃鱼

  我国娃娃鱼主要分布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溪河流中,尤以四川、湖北、湖南、河南、贵州、陕西、重庆等省市居多。3种大鲵的个体属中国娃娃鱼最大,体长可达18米,重100千克之上;娃娃鱼起源于35亿年前的泥盆纪时期,素有“活化石”之称,是目前所知两栖类种个体最大的动物,在我国属二类野生保护动物,具有很高的科研、营养、食用及药用等价值。

  二、日本娃娃鱼

  日本娃娃鱼主要分布在本州到岐阜西部,四国和九州的局部地区的山区河流中。体型大,全长一般为60厘米左右,体长可达15米,重45千克;身体的北面通常为灰褐色,大都有花斑,眼很小;口裂大;背面有很多疣粒、躯干部长筒形,两侧又很厚的皮肤褶;四肢肥厚而短,扁平状;尾部短。生活在河流的上游及水质清澈的山溪中。每年8月下旬到9月下旬为产卵季节,一般一尾成熟的日本雌鲵产卵有400~500粒。卵呈**,直径在5毫米。据报道,日本已经取得了日本大鲵人工繁殖和仿生态繁殖的成功。

  三、美国娃娃鱼

  美国娃娃鱼主要分布于美国东部在纽约到密西西比一带,往西抵达密苏里州、阿帕拉契山脉以及欧扎克山脉的溪流中。美国娃娃鱼个体最小,体长最大为074米,重18~23千克。构造与日本娃娃鱼、中国娃娃鱼相似,外形主要区别在于它有一对或者左侧有一个鳃裂,身体背面为褐色或灰色,其上有许多暗色斑纹,腹面颜色较浅,头部大而扁平。摄食河蟹、鱼类等动物性饵料,产卵季节为9月份左右,一般一尾成熟的雌娃娃鱼产卵有300粒左右。目前没有关于美国娃娃鱼人工繁殖的报道。

大鲵不是鱼类。鱼类指的是鱼纲之中的动物,大鲵则不同,它们是两栖纲的,属于两栖动物。鱼类和两栖动物是互相独立的两种动物,二者无交集,并且相差比较大。因此,虽然大鲵有个别称叫做“娃娃鱼”,它们本身的名字中也带有鱼这个偏旁,但不能误认为它们是鱼类。大鲵和鱼类在生活环境、呼吸方式等方面都有差异。 一、大鲵是鱼类吗

大鲵还被称为“娃娃鱼”,它们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范围都是十分广泛的。虽然它们的名称之中带有“鱼”这个字或者“鱼”这个偏旁,但是它们并不是真正的鱼,也就是说它们并不属于鱼类这个范畴。

从所属的类别来看,鱼类指的是鱼纲之中的动物,但大鲵则不属于鱼纲,它们是两栖纲中的动物,是两栖动物。鱼纲和两栖纲虽然都是脊索动物门之下的,不过二者是互相独立的两个纲,彼此之间并没有交集。所以,大鲵作为两栖纲之中的动物,就不可能同时属于鱼纲,也就不是鱼类。

二、大鲵为什么不是鱼类

鱼类指的是鱼纲中的,但大鲵却不是鱼纲中的动物,而是两栖纲中的两栖动物,所以大鲵不是鱼类就非常好理解了。其实,大鲵还是一类十分典型的两栖动物,它们的突出特征都符合两栖动物的特征,跟鱼类相比差异是比较大的。

比较明显的一个差异就是生活环境的差异。鱼类是生活在水中的一种动物,而且只能生活在水中,脱离水之后它们没有办法存活太长时间。但大鲵则不同,它们幼体时期在水中,但到了成体时期就可以生活在陆地上了,这也是它们被称为两栖动物的原因。另外,从呼吸器官来看,鱼类用的是鳃,而且一直用鳃呼吸。大鲵在幼体时期也是用鳃呼吸,但成体时就改为用肺呼吸了。

古代所提到的“人鱼”是什么?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陵中用“人鱼膏为烛”。  “烛”是什么?就是照明的灯盏。不过,秦汉时没有“灯”这样的称呼罢了。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