仆去月谢病翻译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1浏览:7收藏

仆去月谢病翻译,第1张

仆去月谢病的翻译是我上个月因病请了假。以下是对该句进行详细拆解和说明的分段描述:

1词汇解析

仆去:仆去在这里表示我,是一种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自称方式。月:在古代汉语中,月可以表示时间单位,也可以表示上个月的意思。谢病:谢病是请病假的意思,表示因病原因请假。

2句子结构分析

该句的基本句式是仆去月谢病,主谓宾定状结构。其中,仆去为主语,表示我请了假;月为时间状语,表示上个月;谢病为动词宾语,表示请假的原因。

3译文解释

将以上分析应用到整个句子的翻译中,可以得出我上个月因病请了假的准确翻译。

4句意补充

该句的陈述内容是说话人在上个月因病请了假。根据句子中仆去的使用,可以推测说话人使用了一种古代文言文中的自称方式,可能是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表达方式。

5文言文特点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别。文言文的特点之一是使用了较多的古代词汇和句式,需要通过上下文和背景知识进行理解。在阅读和翻译文言文时,需要具备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和词汇积累。

6翻译技巧

在翻译文言文时,需要注重语境和句子结构的理解。对于不太熟悉的句子,可以利用句子的成分和上下文进行推测和解释,同时借助工具书或在线资源查找相关的词义释义和语法解析。翻译时应尽量保持准确和通顺,避免过于口语化的表达,以符合文言文的风格和特点。

7总结

在以上的分析和描述中,我们对仆去月谢病的翻译进行了解析和说明。理解并翻译文言文需要注意词汇、句子结构、文言文特点以及翻译技巧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深入掌握这些知识和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的句子。

LZ,古文翻译的要求和方法%D

%D

%D

%D

%D

学习古文的基本目的是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所谓阅读能力,就是准确理解古文的能力,而古文翻译正是全面检测阅读能力的最好方法。%D

%D

古文翻译是指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古文翻译的过程是全面运用和加深理解文言语法、词汇等知识的过程,所以翻译是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D

%D

古文翻译的方法主要有直译、意译两种,主要注意掌握直译的方法。掌握古文直译方法实际上是个实践的问题,即只有通过大量地做翻译练习,才能真正掌握、纯熟运用直译的方法。%D

%D

学习古文翻译,主要是明确翻译的要求,掌握翻译的方法。%D

%D

一、古文翻译的要求——信、达、雅%D

%D

古文翻译的要求,一般归纳为信、达、雅三项。“雅”是很高的要求,在目前学习阶段,我们只要能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D

%D

1.“信”是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意思,不要曲解原文的内容。例如:%D

%D

原文: 厉王 虐,国 人 谤 王。(《召公谏弭谤》)%D

%D

误译: 周厉王暴虐,国内的人诽谤厉王。%D

%D

这段译文有两处不准确,没有达到“信”的要求。一是句中的“国”指国都,“国人”指国都里的人,不能译成“国内的人”。二是“谤”在句中指公开批评,没有贬义。用今义“诽谤”的来翻译就歪曲了原意。这句应译为“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议论厉王。”%D

%D

2.“达”是指译文应该通顺、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就是说,译文即使在内容上与原文相符,但表达不通顺,不符合现代汉语语言规范,便不合乎“达”的要求。例如:%D

%D

原文:永州之野 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D

%D

译文:永州的野外出产奇异蛇,黑底而白花。%D

%D

原文: 触草木, 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D

%D

译文:异蛇触草木,草木全尽死。%D

%D

这一段译文内容上没有多大问题,但表达得拗口。“奇异蛇”、“黑底而白花”、“全尽死”等,都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异蛇”、“触”也应该翻译,意思才更清楚。这段可译为:“永州的郊野生长一种怪蛇,黑色的皮上带有白色斑纹。它碰到草和树木,草和树木都会死去。”%D

%D

“信”和“达”是紧密相关的。脱离了“信”而求“达”,不能称为翻译;只求“信”而不顾“达”,也不是好的译文。因此“信”和“达”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D

%D

二、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D

%D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D

%D

1.对译%D

%D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例如:%D

%D

原文: 齐 师 伐 我 。 公将 战,曹刿请 见。(《曹刿论战》)%D

%D

译文: 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D

%D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句子不通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D

%D

2.移位%D

%D

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例如:%D

%D

(1) 原文:甚矣,汝之不惠。%D

%D

译文:%D

%D

(2) 原文:微斯人,吾谁与归?%D

%D

译文:%D

%D

(3)原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D

%D

译文:%D

%D

(4)原文: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D

%D

译文:%D

%D

3.增补%D

%D

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例如:%D

%D

(1) 原文:衔远山,吞长江%D

%D

译文: %D

%D

(2) 原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

%D

译文:%D

%D

(3) 原文:可以一战%D

%D

译文:%D

%D

(4) 原文:林尽水源%D

%D

译文:%D

%D

4.删减%D

%D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例如:%D

%D

原文:狼度 简子之 去远 。(《中山狼传》)%D

%D

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D

%D

原文“简子”和“去远”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字,现代汉语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可不译。%D

%D

5.保留%D

%D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象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例如:%D

%D

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 年四十七。(《柳子厚墓志铭》)%D

%D

译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D

%D

原文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唐宪宗年号,也保留不译。%D

%D

上述五种具体方法中,对译是最基本的,其他几项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在对译基础上的调整。我们在今译时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求既准确地译出原文内容,又行文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D

%D

三、古文翻译常见的错误%D

%D

古文翻译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种:%D

%D

1.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D

%D

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义与今义、单音词与复音词等字词问题而造成的误译,在文言文今译的错误中占很大比重。例如:%D

%D

(1)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D

%D

(2)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D

%D

“爱”字在古代有两个常用义项,一是亲爱义,古今相同;一是吝惜义,今已消失。例(1)中的“爱”字正是吝惜义。“吾何爱一牛”应译为“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如果不明古义,就会误译为“我怎么会疼爱一头牛”。例(2)的“卑鄙”是个词组。“卑”是卑下,指身份低微;“鄙”是鄙陋,指知识浅薄。可译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如果把这个词组理解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就误译成道德品质恶劣的意思了。%D

%D

2.因不了解语法修辞造成的误译%D

%D

这类错误也很多。例如:%D

%D

(1)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D

%D

(2)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D

%D

例(1)“小”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果不理解,就会译为无法理解的“小了鲁国”。这句应译为“孔子登上东山而觉得鲁国变小了”。例(2)的“犬”是名词用作状语,不理解就会误译为“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D

%D

3.因不了解古代生活与典章制度而误译%D

%D

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也会造成误译。例如:%D

%D

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袁枚《黄生借书说》)%D

%D

例句中的“通籍”,意思是做官。古代中进士取得做官资格称“通籍”,意为朝廷中有了名籍。不了解就会误译为“精通书籍”。%D

%D

不认真阅读、分析原文,是产生误译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想准确通顺地翻译古文,最重要的是结合上下文准确地理解每一个词。%D

%D

以上虽然列了一些常见错误,不过从考试的角度说,这样的问题不常遇到。所以,重点还是要放在掌握古文翻译方法上 21606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

1求高中常考的古文词语解释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所占的分数高,题型稳定。

这为文言文阅读复习提供了有利条件,应该充分加以利用。多年以来,文言文阅读的文章题材都是人物传记,掌握好这类文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能有助于学生读通读懂文言文。

现将这类重点词语归类如下,供同学们复习时参考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2、表官职变化的: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6)表恢复的:复、还7)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乞骸骨:告病告老请求退休。3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4表主管的:知、典、主5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6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7表人物地位:贵、贱、卑、官绅、豪8表人物个性的:埂、鲠、耿、(仁)厚、(仁)矜、耿介、静悫、刚毅、周密、宽厚、骨鲠、正直、恺悌、鲠切、聪、慧、敏、木讷、奸、佞、诈、狡猾、危坐(俨然)、阿谀、献媚、谄谗、谲9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靡)、贪(浊)10跟科举考试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11表受到诬陷的:中、谮、诬12表敬重的:敬、重、尊、恭13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14表内心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恨)、怨、患、疾、恨、怒、诅15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16表宽容的:容、贷、恕、宽17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18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切厉、骂、责、罹、戾、诟、谩19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仗、流、赭衣、械20表监狱的:囹圄、狱21表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22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23表桌床的:案、几、床、塌24表走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25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26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渝、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27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28跟马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29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遽30表揭发的:劾、讦、揭31跟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32表朝见的:朝、觐33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34跟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35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幸、往、经36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37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38表告别的:辞、别、谢39表暗中的:阴、间、密40表穿戴的:纨绔、布衣、结、履、印、绶、冠、冕、巾、弁、弱冠、笄礼、免冠、带4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42跟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43跟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44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45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46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47表容器的:石、斛、觞、樽48常见的官名、官司府名: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三司:太尉,司徒司空太尉:军事首脑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主簿:秘书郎中:尚书属下部员左右拾遗:唐代谏官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侍郎侍中:官廷侍卫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太史:记史,管文收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知县:县一级行政长官员外部:尚书下属宦官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校尉:汉代军事长官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49表示有才能或因才能被看重(不重用)类的词语:(1)以……称:因为某些才能而被人称赞。

例:(毛玠)少为县吏,以清公称。《三国志·毛玠传》(2)以……闻:因为某些才能而闻名。

例:无何,宰以卓异闻。《促织》(3)异:认为才能奇特。

例:太祖定荆州,闻其为张羡谋也,异之,辟为丞相掾主簿。《三国志·魏书·恒二陈徐卫卢传》(4)见知:被人所知。

例:(田单)为临淄市掾,不见知。(2001年高考卷)50表示才能遭嫉妒或受迫害类的词语。

(1)害:嫉妒。例:冯敬之属尽害之。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2)短:说某人的坏话。例:遭幸臣程元振、鱼朝恩短毁。

《新唐书·郭子仪列传》(3)隙:与某人有隔阂。例:融与郗虑有隙。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4)刺:①指责。例:刺诸县短长。

(1996年高考卷)②名片。例:刺入即出见之51表示办案或犯罪遭审判。

2高中常考的文言文的字词都有哪些古今异义文言文中相当一部分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古今有了不少变化,词义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或褒贬色彩发生变化。

因此复习时一定要注意这种情况。如:江河、亲戚、爪牙等附:古汉语中常见的单音节词古今异义整理(前古义,后今义)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凶恶、凶残)加(更;增加)假(借助;不真实的)信(的确;书信)河(黄河;泛指江河)橹(盾牌;划船的工具)赢(背负;胜或获得)走(跑;不行)次(水边、驻扎;量词)向(从前;对、朝或偏袒)穷(困厄、不得志;贫困、穷)率(一概、全部;率领、轻率)再(第二次;又一次)原(推究;原来、原则)床(坐具;卧具)抑(或者;抑制)归(女子出嫁;回来)比(等到、紧挨、并排;比较)渠(他、它;水道)去(离开、距离;往)阳(水的北面,山的南面或南坡;太阳、)怒(振奋、大鹏展翅起飞的气势;发怒)危(高;危险)但(只;但是)略(夺取;简略)将(请;将要)或(有人、或许;或者)爱(吝啬;喜爱)固(本来;坚固)诸(之于、之乎;众、各)择(区别;选择)隐(哀怜、不忍;隐藏或隐瞒)稍(逐渐;稍微)诚(果真、如果;真诚)赞(引见、介绍;称赞)拜(授官;一种礼节)除(授官;除去)安(养生;安定、安然)鄙(边境;轻视或粗俗)池(护城河;水塘)摧(伤心;破坏或折断)汤(热水、开水;较浓汁液)按(查究;压住或按照)都(大;都市或全)病(困苦至极;疾病)必(果真、如果;一定、必然)齿(年龄、岁数;牙齿)伐(功业、夸耀;坎)顾(拜访;回顾或照顾)会(恰逢)聚会或会议)间(参与;中间或间隔)控(拉;控制或控告)迁(放逐;迁移)景(大、日光;景致或情形)害(嫉妒;祸害或害处)摄(整理、整顿;吸取或保养)遣(休、被夫家赶回娘家;消除或派遣)冒(涂盖、敷上;冒充或向外透)奇(适宜;特殊的或惊异的)要(邀请、相约;要求)严(尊重;严格或严密)卒(死,终于;士兵)寻(不久;寻找)章(花纹;文章或图章)速(招致;速度快)寝(丑陋;睡觉)古汉语中常见双音节的古今异义整理执事(对对方的敬称;掌管某项工作的人)行李(出使的人;出门所带的包裹等)夫人(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爪牙(得力助手或武士;比喻坏人的党羽)丈夫(男子;女子的配偶)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保养)山东(崤山以东;山东省)婚姻(儿女亲家;结婚)非常(意外的变故,不平常;十分,很)行路(路人;走路)根本(树木的根部;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地方)学者(求学的人;有专门学问的人)经营(搜集、保存;筹划、组织)逢迎(迎接;说话、行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上路(高高的道路;走上路程)于是(从此;连词)从而(跟从、来;因果连词)行为(品行是、品行作为;举动)小学(小的方面学习;学校教育的初级阶段)痛心(痛恨;极端伤心)不必(不一定;不需要)颜色(脸色、容颜;颜料或色彩)智力(智谋和力量;理解事物的能力)可怜(可爱、可惜;值得怜惜)空中(中间是空的;天空)便利(吉利;方便)私人(心腹之人;非公家的)老大(年龄大;排行第一)首领(头颅、生命;某些集团的***)可以(可以凭借、可以用;可能或许可)浩荡(荒唐;水势浩大)不行(不能走路;不可以)自由(自作主张;不受约束)作案(作几案;进行犯罪活动)交通(交错相通;水陆运输的总称)失意(意见不合;不得志)成立(长大成人、成人立业;开始存在)县官(官府;县令)告诉(向上报告;让别人知道)然后(这样以后;顺承连词)果然(饱的样子;与事实相符)卑鄙(低微而鄙俗;品行恶劣)流涕(流眼泪;流鼻涕)约束(规约、盟约;限制、管束)同气(同胞兄弟;同类)亲戚(内外亲属;族外亲属)无道(无人谈论;没有道德修养)生日(生活一天天的;出生日)中国(中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无论(更不必说;连词)左右(皇帝身边的近臣;方位或约数)无赖(活泼顽皮;品行不端)指示(指给……看;上级传达下级的命令)感激(感动愤激;深深地感谢)从容(言语举动适当得体;不慌不忙)因为(于是写;因果连词)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没有出路的困境)开张(广泛扩大;开业)青春(明媚的春光、春天;青年时期)具体(形体完备;明确、不抽象)痛恨(痛心遗憾;仇视愤恨)结束(整好装束;完毕)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为正义而死)往往(处处;常常)中间(中间夹杂;里面)扶老(拐杖;扶着老人)猖獗(跌倒,引申为“失败”;猖狂无忌)不过(不超过;转折连词)恰恰(莺啼和谐之声;正好)大风(麻风病;大的风)用心(因为用心;用功或肯动脑筋)中间(当中夹杂;当中)烈士(有节操、有抱负的人;为革命牺牲的人)美人(歌伎、宫妃;美貌女子)前进(上前进献;向前行走或思想进步)肉食(享受优裕的大官;肉食食物)或者(有的人、有些人;选择连词或者副词)致意(抒发心情;表示问候)会计(聚会商议;财务。

3高考中常见的文言文字词及翻译1、爱

①故以其爱不若燕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亲爱疼爱

②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柳毅传》心爱的

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爱护

④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书博鸡者事》爱戴

⑤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怜惜爱惜

⑥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舍不得吝啬

⑦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喜爱爱好

2、安

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安定

②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稳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安适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奉养

⑤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抚慰安抚

⑥敬亭亦无所不安也《柳敬亭传》安心

⑦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怎么

⑧沛公安在《史记·鸿门宴》哪里什么地方

3、被bèi

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覆盖

②幸被齿发,何敢负德?《柳毅传》加在……之上

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遭受

④翡翠珠被《招魂》被子

⑤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表被动

pī通“披”

①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送东阳马生序》穿,披

②屈原至于江滨,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分散,散开

4、倍

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背德也《鸿门宴》背弃

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更加加倍

③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治安策》反背背叛

④右倍山陵,前左水泽《淮阴侯列传》背后

5、本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树木的根

②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种树郭橐驼传》树木的干

③王欲行之,则何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根本基本

⑤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论积贮疏》农业

⑥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出入于人欤《伶官传序》推原考察

⑦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本来的原来的

⑧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孔雀东南飞》本来原来

6、鄙

①蜀之鄙,有二僧《为学》边远的村邑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鄙陋鄙俗

③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轻贱

④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鄙薄轻视

⑤敢竭鄙诚,恭疏短引《滕王阁序》自谦之词

7、兵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兵器武器

②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兵《信陵君窃符救赵》军队士兵

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扬州慢》战争军事

④故上兵伐谋《孙子·谋攻》用兵的策略

8、病

①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泛指疾病

②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生病有病

③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揠苗助长》疲劳困苦

④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训俭示康》弊病毛病

⑤君子病无能也,不病人之不知已《论语卫灵公》担忧忧虑

⑥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答卫中立论师道书》羞辱伤害

⑦子疾病,子路请祷《论语·述而》重病病重

是要这样的常见文言实词吗

4求高中文言文一些常用字的翻译高中文言文常用字检索爱ài①对人或事物有深厚真挚的感情《尔雅》:“惠,爱也。”

《法言》:“君子自爱,仁之至也。”《左传·隐公元年》:“爱共叔段,欲立之。”

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战国策》:“父母之爱子也,则为之计深远。”

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公夫人甚爱女。”――唐·韩愈《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非子·五蠹》:“非疏骨肉爱过客。”②男女间有情[love]《古诗四首》之三,见《文选》卷二十九:“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战国策·齐策》:“孟尝君舍人有与君之夫人相爱者。”③喜好清·袁枚《祭妹文》:“爱听古人节义事。”

――宋·周敦颐《爱莲说》:“晋陶渊明独爱菊。”――杜牧《阿房宫赋》:“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④爱护《史记·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三国志·方伎传》:“好自将爱,一年便健。”

⑤常常发生某种行为,容易发生某种变化。如:爱发脾气;爱下雨⑥爱惜,珍惜《礼记·表记》:“爱莫助之。”

注:“犹惜也。”苏轼《留侯论》:“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不足以死也。”

《论语·八佾》:“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柳宗元《驳复仇议》:“不爱死,义也。”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⑦舍不得;吝惜《孟子·梁惠王上》:“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孟子·梁惠王上》:“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老子》四十四章:“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汉·贾谊《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⑧贪《宋史·岳飞传》:“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平矣。”

⑨友爱《左传·隐公三年》:“兄爱弟敬。”⑩怜悯、怜恤、同情《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按:àn①用手摁压。《梦溪笔谈·活板》:“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说文》:“按,下也。谓手抑物使下。”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史记·项羽本记》:“项王按剑而跽曰。”

②抚,握。《五人墓碑记》:“缇骑按剑而前。”

③控制,抑止;放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管子·霸言》:“按强助弱。”④查看,巡察。

高启《书博鸡者事》:“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⑤核查,查验。

张溥《五人墓碑记》:“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按语”即本此义。

6通“安”。安置;安定《汉书·高帝纪》:“余悉除去秦法,吏民皆按堵如故。”

《三国志·郭淮传》:“按抚柔氐三千余落,拨徙以实关中。”白:bái①白色。

《史记·鸿门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大王。”[白丁]无功名的人。

刘禹锡《陋室铭》:“往来无白丁。”《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荀子·荣辱》:“目辨白黑美恶。”――《战国策·燕策》:“太子及宾客知其一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②光亮,明亮。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李贺《致酒行》:“雄鸡一声天下白。”③纯洁,皎洁。

白居易《琵琶行》:“唯见江心秋月白。”于谦《石灰吟》:“粉身碎骨浑可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④明白;洗雪。高启《书博鸡者事》:“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

⑤禀告,告诉。柳宗元《童区寄传》:“虚吏白州,州白大府。”

⑥显著。《荀子·天论》:“礼义不加于国,则功名不白。”

⑦真诚;坦白。《庄子·天地》:“机心存于心中,则纯白不备。”

谤:bàng①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说文》:“谤,毁也。”按:谤者道人之实,事与诬谮不同。

大言曰谤,小言曰诽,曰讥。②毁谤,诽谤。

《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③诅咒。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进胙者莫不谤令尹。”暴:(一)bào①猛烈。

蒲松龄《促织》:“屡撩之,虫暴怒。”②突然,猛然。

《吕氏春秋·察今》:水暴益,荆人弗知。”③暴躁,急躁。

《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雪。”④凶残,残暴。

《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⑤欺凌,侵害。

《世说新语·周处》:“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⑥祸患,祸害。

纪昀《唐翁猎虎》:“近城有虎暴。”7。

暴露,显露。司马迁《报任安书》:“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

(二)pù①晒。《荀子·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②暴露。苏洵《六国论》:“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③显露。张溥《五人墓碑记》:“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卑:bēi①低,低下。《资治通鉴·淝水之战》:“且东南卑湿。”

②地位低下,卑微,低贱。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③贬低,降低。《韩非子·有度》:“卑主之名,以显其身。”

④低劣,差。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其业有不精,德有。

5高中语文常考的文言文翻译兰亭集序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高茂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四周修:高高的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

重点:(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所以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一,数量词作动词,等同,把……看作一样。“齐”字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4)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即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也是几乎一样的

阿房宫赋

(1)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长廊如带,迂回曲折,屋檐高挑,象鸟喙一样在半空飞啄。这些亭台楼阁啊,各自凭借不同的地势,参差环抱,回廊环绕象钩心,飞檐高耸象斗角重点考察:钩心斗角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那长桥卧在水面上(像蛟龙),(可是)没有一点云彩,怎么会有蛟龙飞腾?那楼阁之间的复道架在半空(像彩虹),(可是)并非雨过天晴,怎么会有虹霓产生?

(3)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暖和;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凉。就在同一天内,同一座宫里,而气氛冷暖却截然不同。

(4)明星荧荧。。杳不知其所之也:(清晨)只见星光闪烁,(原来是她们)打开了梳妆的明镜;又见乌云纷纷扰扰,(原来是她们)一早在梳理发鬓;渭水泛起一层油腻,(是她们)泼下的脂粉水呀;轻烟缭绕,香雾弥漫,是她们焚烧的椒兰异香。忽然雷霆般的响声震天,(原来是)宫车从这里驰过;辘辘的车轮声渐听渐远,不知它驶向何方。

重点:(5)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宝鼎(看作)铁锅,宝玉(看作)石头,黄金(当成)土块,珍珠(当作)砂砾

(6)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

呼累死了,楼主要给我分哦~

1 文言文{活板} 沈括 的翻译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

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

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

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

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

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

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

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

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诗文翻译

用雕版印书,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样做。五代时才开始用雕版印五经,此后,经典文献都是版印的本子。

庆历年间,平民毕升又发明了活版印刷。它(指活版印刷)的办法是:用粘土来刻字印,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一个印,刻好以后,把它拿到火上烤,让它变得坚硬、牢固。先准备好一块铁板,在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之类的东西覆盖着。想印的时候,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框子,然后一个紧挨着一个地排上字印,排满了就算一版,(再)拿到火上去烘烤,等到松脂和蜡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压,那字印就平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两三本,还算不得简便;如果印几十几百甚至上千本,那就显得非常快了。(最好是)经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同时排字,这一块刚刚印完,那一块已经排好版面,两块交替使用,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印完。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印,像“之”、“也”等字,每一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用来防备它们在同一版内重复出现时使用。不用的时候,就拿纸条做标记贴上,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可以投入使用。字印之所以不用木料来刻,是因为木的纹理疏密不匀,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卸版时)拿不下来;不像用火烧过的粘土字印,印完后再用火烘烤,使松脂等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升死后,他的字印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辈们得到了,到现在依然珍贵地收藏。

2 初2语文下册文言文活板翻译

活板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升(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译文: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种事。五代时才开始用雕版印五经,此后,经典文献都是版印的本子。庆历年间,有个平民叫毕升,又发明了活版印刷。它的办法是:用黏土来刻字模,(字模)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类东西覆盖着。想印的时候,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框子,(然后)就密密地排满字模,排满了就成为一版,(再)把它靠近火边烤,(等到)松脂和蜡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压,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还不算简便;如果印几十甚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了。通常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印刷,另一块已经另外在排字了,这一块刚刚印完,那一块已经准备好,两块交替使用,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印完。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一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用来防备它们在一版内有重复的。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条给它做标记,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立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是,木的纹理疏密不匀,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卸版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印,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松脂等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松脂等物)弄脏。毕升死后,那些字模被他的堂兄弟和侄子辈们得到,到现在依然珍贵地收藏。

3 沈括的《活版》详细翻译

《活板》原文 板印书籍①,唐人尚未盛(shèng)为之②。

五代③时始印五经④,已后⑤典籍⑥皆为板本⑦。 庆历(8)中有布衣(9)毕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⑩,每字为一印(11),火烧令坚(12)。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huò)(13)纸灰之类冒(14)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15)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16);药(17)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18)。若止(19)印三二本,未为简易(20);若印数十百千(21)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22)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23),更互(24)用之,瞬息可就(25)。每一字皆有数印(26),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27)。有奇字(28)素无备者,旋(29)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30),文理(31)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32)与药相粘,不可取(33);不若燔土(34),用讫(35)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36)沾污。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37)所得,至今保藏。

(本文被编入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3课。) (改编由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3课,改编人王浩铭)编辑本段《活板》字词注释(1)板印书籍:即用木板刻字印书。

板印,雕版印书。板,通“版”,名词作状语,用雕版。

(2)尚:还 盛为之:大规模地做这种事,盛大,这里是大规模的意思。之,指“板印书籍。”

为:是 (3)五代:指唐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朝代。 (4)五经:儒学的经典,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汉后合称《五经》。 (5)已后:以后。

已,通“以”。 (6)典籍:重要的文献书籍。

(7)板本:板印的本子。 (8)庆历:宋仁宗年号(1041~1048)。

(9)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这里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10)钱唇:铜钱的边缘。

(11)印:印模。 (12)令坚:使坚硬。

(13)和(huò):混合。 (14)冒:蒙、盖。

(15)范:框子。 (16)持就火炀(yá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

就,靠近。炀,烤。

(17)药:指上文所说的松脂、蜡等物。 (18)字平如砥(dǐ):(所有排在板上的)字像磨刀石那样平。

(19)止:同"只"。 (20)未为简易:不能算是简便。

(21)数十百千:几十乃至百、千。 (22)自:自行。

(23)具:准备好。 (24)更(gēng)互:交替,轮流。

(25)就:完成。 (26)印:字印。

(27) 以纸帖之:(把活字分类)用纸条标记。帖,用标签标出。

(28)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意思是把字按韵分类,分别放在木格里。 (29)奇字:写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

(30) 旋:随即,很快地。 (31)不以木为之者: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

(32)文理:纹理,质地。 (33)兼:又。

(34)不可取:拿不下来。 (35)燔(fán)土:就是上文所说的“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

燔:烧。指用火烧过的黏土字印。

(36)讫(qì):终了,完毕。 (37)殊不:一点也不。

(38)为予群从(zòng):被我的弟侄辈。群,众,诸。

从,次于最亲的亲属,例如堂兄弟为从兄弟,侄为从子,伯叔父为从父。单说“从”,指比自己小的。

为,被。《活板》原文翻译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

五代的时候才(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重要书籍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平民叫毕升,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

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一类的东西盖上。

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便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微融化,就用一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三两本,还不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

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板内有重复的字。

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功。

不用木头刻活字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又加上木刻的字会和药物粘在一起,(拆版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融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到今天还珍藏着。

4 文言文阅读(共9分)阅读《活板》(节选),完成第后面的题目

小题1:C小题2:(1)磨刀石 (2)完毕小题3:(1)把它拿到火上烤。

(2)把字按韵分类,分别放在木格里。小题4:①刻字方便 ②不易变形 ③便于取用 小题1:试题分析:本考4个虚词“具、奇、以、从”,找出“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只要根据句位和搭配,再结合上下文就能找出来。”

A中的“则第二板已 具 ”中“具”是准备的意思,“百废 具 兴” 中的“具”是全都的意思。B中“有 奇 字素无备者”中“奇”为偏僻的意思,“舟首尾长约八分有 奇 ”中的“奇”是余数,零头的意思。

D中“其印为予群 从 所得”中的“从”是跟从的意思,“隶而 从 者”中的“从”是跟随的意思。 小题2:试题分析:文中的“字平如 砥 ”中的“砥”是磨刀石的意思,“用 讫 再火令药熔”中的“讫”是完毕的意思。

此题考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针对这种类型,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

平时考生也须特别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词语,以便考试时能够灵活运用。 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的翻译,句中的“持、为、贮”等,都是重要的采分点,关键是要注意对译。

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根据语境,做到文通字顺。因此,此题可以翻译为:(1)把它拿到火上烤。

(2)把字按韵分类,分别放在木格里。小题4:试题分析:从全文看,活版印刷用胶泥做字模的原因有:①刻字方便②不易变形③便于取用,考生只要认真阅读,大致了解本文的意思之后,都可以归纳出活版印刷用胶泥做字模的原因。

5 沈括《活板》的古文

沈括《活板》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6 中文有文言文,英语是否也有类似的文体呢英国是否也像我们现在这样

以下是於九世纪下半(约当中土晚唐时期)开始写的《盎格鲁萨克逊编年史》 (Anglo-saxon Chronicle) 其中较早期两段的转写摘录该份已多以现代字母形转写的原文当中,如阿拉伯数字"7"形状的符号,是 and (&),不是数字这里可见到以古英文所写的盎格鲁萨克逊编年史 手稿书写形式样本(当时也只有手抄本,活版印刷是十五世纪的事了)→ anglo-saxon chronicl是「古英语」时期的英语写就的英文原文其下紧接著以"---"号隔开的,是现代英语文转译「古英语」,"Old English",或称盎格鲁萨克逊语,这个名称,是概括西元约十二世纪(中土北宋时期) 往前推到西元五世纪盎格鲁/萨克逊/朱特人开始侵入不列颠岛,那段约五六百年期间的英语以下则为 莎士比亚(AD 1564-1616,约明万历年间),其《哈姆雷特》(Hamlet)剧本当中有名的一段独白是「早期现代英语」时期的英文,但下文已多以现代英文拼字法转拼写这里有莎士比亚的墓志铭的相片/,以当时英文书写形式所铭刻的墓志铭,以及大约同时期的一些文本:→ epitaph of shakespeare「早期现代英语」,"Early Modern English",这时期是从约十六世纪起算,有学者往后断代至十七世纪中叶,亦有甚或断至十八世纪末者是 中古英语 跟 现代英语 的承上启下时期以下文本的拼字跟标点,多已循现代英文惯例,就不附现代英语译文了四、过来就是现代英语,文本垂手可得,就不另列跟过去三四千年来,直到约一百年前的廿世纪初年,一直以和口语白话不是扣得很紧的文言文体,且以跟语音不是紧密连结同时有表意作用的汉字,所书写的汉字古文献来相较,英文在仅约一千年多一点的时间当中的推移变化至今,其不同期间的互为差别,是大多了。

7 《活版》的全文翻译

活板 板印书籍①,唐人尚未盛为之②。

五代③时始印五经④,已后⑤典籍⑥皆为板本⑦。 庆历⑧中,有布衣⑨毕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⑩,每字为一印(11),火烧令坚(12)。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13)纸灰之类冒(14)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15)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16);药(17)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18)。若止(19)印三二本,未为简易(20);若印数十百千(21)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22)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23),更互(24)用之,瞬息可就(25)。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26)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27)。有奇字(28)素无备者,旋(29)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30),文理(31)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32)与药相粘,不可取(33);不若燔土(34),用讫(35)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36)沾污。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37)所得,至今保藏。

字词注释 ①板印书籍:即用木板刻字印书。板印,雕版印书。

②盛为之:大规模地做(使用)。之,指“板印书籍。”

③五代:指唐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朝代。④五经:儒学的经典,指《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汉后合称《五经》。⑤已后:以后。

已,通“以”。⑥典籍:重要的文献书籍。

⑦板本:板印的本子。⑧庆历:宋仁宗年号(1041~1048)。

⑨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⑩钱唇:铜钱的边缘。(11)印:印模。

(12)令坚:使坚硬。(13)和(hu^):混合。

(14)冒:蒙、盖。(15)范:框子。

(16)持就火炀(y2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就,靠近。

炀,烤。(17)药:指上文所说的松脂、蜡等物。

(18)字平如砥(d!):(所有排在板上的)字像磨刀石那样平。(19)止:只。

(20)未为简易:不能算是简便。(21)数十百千:几十乃至百、千。

(22)自:别自,另外。(23)具:准备好。

(24)更(g5ng)互:交替,轮流。(25)就:完成。

(26)以纸帖之:(把活字分类)用纸条标记。帖,用标签标出。

(27)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意思是把字按韵分类,分别放在木格里。(28)奇字:生僻字。

(29)旋:随即,很快地。(30)不以木为之者: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

(31)文理:纹理,质地。(32)兼:并且。

(33)不可取:拿不下来。(34)燔(f2n)土:就是上文所说的“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

燔:烧。(35)讫(q@):完毕。

(36)殊不:一点也不。(37)为予群从(z#ng):被我的弟侄辈。

群,众,诸。从,次于最亲的亲属,例如堂兄弟为从兄弟,侄为从子,伯叔父为从父。

单说“从”,指比自己小的。 诗文翻译 用雕版印书,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样做。

五代时才开始用雕版印五经,此后,经典文献都是版印的本子。 庆历年间,平民毕升又创造了活版印刷。

他的办法是:用胶泥来刻字印,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一个印,刻好以后,用火烤一下,让它变得坚硬、牢固。先准备好一块铁板,把松脂、蜡和纸灰之类的东西铺在上面。

想印的时候,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框子,然后一个紧挨着一个地排上字印,排满了就算一版,(再)拿到火上去烘烤,等到松脂和蜡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压,那字印就平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两三本,还算不得简便;如果印几十几百甚至上千本,那就显得非常快了。

(最好是)经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同时排字,这一块刚刚印完,那一块已经排好版面,两块交替使用,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印完。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印,像“之”、“也”等字,每一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以便它们在同一版内重复出现时使用。

不用的时候,就拿纸条做标记贴上,按韵分类,分别放在木格里。有些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出来,那就当时动手刻,用草火烘烤,很快就可以投入使用。

字印所以不用木料来刻,是因为木的纹理疏密不匀,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卸版时)拿不下来;不如用胶泥来烧制,印完后再用火烘烤,使松脂等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来,一点也不会弄脏。 毕升死后,他的字印被我的堂兄弟和侄辈得到了,到现在还保存得十分完好。

1、古文翻译是指将文言文、古诗词等古代语言翻译成现代常用语。其中古文翻译分为直译和意译。

2、翻译技巧: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3、对译: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

4、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句子不通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古代汉语的翻译课文,可以借助以下工具书进行:

《古代汉语常用字典》:这本字典是学习古代汉语必备的工具书,可帮助读者了解常用汉字的音、形、义等。

《常用文言虚词词典》:这本词典主要收集了常用的文言虚词,可帮助读者理解文言文的语法和用法。

《辞源》:这是一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收集了大量的古语和今语,以及古义和今义。

《辞海》:这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收集了大量的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和《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可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古文和现代汉语的对应关系。

总体而言,这些工具书可以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古文,并尽可能地翻译古文课文。但是,翻译古文并非易事,需要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知识基础。在翻译过程中,你也需要参考多种工具书,综合理解原文的意思。

蔡文姬求情全文翻译如下:

1、当时董祀作屯田都尉的官职,触犯法律被判决死罪。蔡文姬面见曹操请求(赦免)他。当时大臣、名士以及从远方外国来的使者满满的坐在殿里。曹操对他的客人们说:“蔡伯喈的女儿就在门外,今天我请诸位见一见。”

2、蔡文姬进来的时候,头发凌乱,光脚走路,向曹操磕头请罪,说话条理清晰,语意非常酸楚哀痛,众人都被她感动了。曹操说:“就算真的像你说得那么可怜,但是降罪的文书已经发下去了,怎么办呢”

3、蔡文姬说:“明公您马厩里的好马成千上万,勇猛的士卒不可胜数,还吝惜一匹快马来拯救一条垂死的生命吗?”曹操被她的话感动,于是派人追回文书赦免了董祀的罪。

古文翻译的作用

1、文化传承:古文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文的翻译可以帮助现代人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古代文化。通过将古代文献翻译成现代语言,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的文化、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2、学术研究:古文是古代学术研究的重要载体,古文的翻译可以帮助现代学者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古代学术思想。通过翻译古代文献,学者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的学术流派、思想演变、研究方法等方面,从而为现代学术研究提供更加丰富和深入的资料。

3、古籍整理:古文翻译是古籍整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古籍整理过程中,古文的翻译可以帮助学者们更好地理解文献的内容和背景,从而更加准确地整理和编纂古代文献。同时,古文翻译也可以为古籍整理提供更加系统和全面的文献资料,为学术研究提供更加便捷的资料来源。

仆去月谢病翻译

仆去月谢病的翻译是我上个月因病请了假。以下是对该句进行详细拆解和说明的分段描述:1词汇解析仆去:仆去在这里表示我,是一种古代文言文...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