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名词解释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2收藏

水肿名词解释,第1张

水肿是人体的组织间隙液体积聚过多,使组织肿胀的表现。常见的水肿有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内分泌代谢疾病所致水肿等。

心源性水肿主要是右心衰竭,水肿特点是首先出现于身体低垂部位,比如下肢。行走活动后明显,休息后减轻或消失。

肾源性水肿可见于各型肾炎和肾病。水肿的主要特点是早上起床的时候会发生眼睑与颜面水肿,以后很快发展成为全身性的水肿。

内分泌疾病所致水肿有很多,如甲减导致的黏液性水肿,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引起钠水潴留导致的轻度水肿。

若出现以上症状建议马上到正规医院就诊,查明病因。

中医所说的水肿相当于西医所说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认为造成水肿的原因有很多,不同原因造成的水肿,有着不同的治疗方法。

一、风水相博。伴随症状有,眼脸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针对风水相博导致的水肿,常采用疏风清热,宣肺行水的方法进行治疗。方剂常采用越婢加术汤加减。中成药]常选用肾炎解热片。

二、水湿浸渍。伴随症状有,全身水肿,下肢明显,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起病缓慢,病程较长。针对水湿浸渍导致的水肿,常采用健脾化湿,通阳利水的方法进行治疗。方剂常采用五皮散合胃苓汤加减。中成药常选用 肾炎消肿片。

三、湿热壅盛。伴随症状有,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针对湿热壅盛导致的水肿,常采用分利湿热的方法进行治疗。方剂常采用疏凿饮子加减。 中成药常选用肾炎灵胶囊、肾炎四味片。

四、脾阳虚衰。伴随症状有,身肿日久,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使溏,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针对脾阳虚衰导致的水肿,常采用温阳健脾 ,行气利水的方法进行治疗。方剂常采用实脾饮加减。中成药常选用肾炎温阳片。

五、肾阳衰微。伴随症状有,水肿反复消长不已,面浮身肿,腰以下甚,按之凹陷不起,尿量减少或反多,腰酸痛,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皖白,甚者心悸胸闷,喘促难卧,腹大胀满。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针对肾阳衰导致的水肿,常采用温肾助阳,化气行水的方法进行治疗。方剂常采用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中成药选用肾炎康复片、肾康宁片、肾炎舒颗粒。

一般在临床上,皮下组织的细胞内以及组织间隙内液体积聚过多称为水肿。水肿的检查,应当以视诊和触诊相结合,仅凭视诊虽然可以诊断明显水肿,但是不易发现轻度水肿。

凹陷性水肿局部受压后可出现凹陷,而粘液性水肿以及橡皮肿,尽管组织肿胀明显,但受压后无组织凹陷。

在临床上,根据水肿的轻重可以分为轻、中、重三度。

轻度仅见于眼睑、眶下软组织、胫骨前、踝部皮下组织;中度表现为全身组织均可见明显水肿,指压后可出现明显的或较深的组织下陷,平复较为缓慢;

重度则表现为全身组织严重水肿,身体低位皮肤紧张发亮,甚至有液体渗出。此外胸腔、腹腔还可以见到积液的情况,外阴部也可以见到严重水肿。

水肿是怎么形成的:

在正常人体中血管内的液体不断的从毛细血管小动脉端滤出,到组织间隙成为组织液,另外组织液又不断的从毛细血管小静脉端,回吸收乳血管内。两者经常保持动态平衡,因而组织间隙无过多的液体积聚。

保持这种平衡的主要因素有毛细血管内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间隙的机械压力,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当维持体液平衡的因素发生障碍出现组织间液的生成大于回吸收时,则可以产生水肿。

水肿是指血管外的组织间隙中有过多的体液积聚,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水肿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与肺、脾、肾、三焦各脏腑密切相关。依据症状表现不同而分为阳水、阴水二类,常见于肾炎、肺心病、肝硬化、营养障碍及内分泌失调等疾病。

1宣肺利水主要临床表现为风邪外袭所致发热,恶寒,恶风,头痛,肢体关节酸痛,咳嗽,舌苔薄白脉浮。浮肿先见于面部,后遍及全身,小便不利。中医称此种水肿为风水,多见于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常用方剂有越婢加术汤和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常用药物有麻黄、生石膏、生姜、白术、防风、桑白皮、双花、连翘、薄荷、前胡、赤小豆、车前子、泽泻、白茅根、益母草等。

2健脾化湿、利水消肿

临床表现为全身凹陷性水肿,腰以下为甚,身重倦怠,小便量少,纳呆,胸闷,苔腻、脉濡。常用方剂为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常用药物有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桑白皮、大腹皮、生姜皮、陈皮、茯苓皮等。上半身肿甚而喘者加麻黄、杏仁、葶苈子;下半身肿甚加防己、川椒、厚朴等;如湿热壅盛,烦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苔黄腻,加大黄、木通、小蓟等。

3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本法适用于脾阳虚弱者。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浮肿较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胸闷腹胀,纳少便溏,面色萎黄,神疲肢冷,小便量少,舌淡苔白,脉滑沉缓。常用方剂为实脾饮加减,药物有:茯苓、白术、附子、干姜、厚朴、木香、大腹皮、木瓜、草果、甘草,可加猪苓、泽泻、党参、黄芪等。

4温肾利水适用于肾阳衰微者。主要表现为全身高度水肿,腰以下为甚,腰膝酸软,肢冷畏寒,神疲倦怠,面色惨白,尿少,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无力。常用方剂有真武汤、金匮肾气丸等。药物有茯苓、白术、白芍、附子、生姜、熟地、丹皮、泽泻、山药、山萸肉、肉桂等。

水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提出“去菀陈垄”、“开鬼门”、“洁净府”三条基本原则。张仲景宗《内经》之意,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提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辨证地运用了发汗、利小便的两大治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直沿用至今。根据上述所论,水肿的治疗原则应分阴阳而治,阳水主要治以发汗、利小便、宜肺健脾,水势壅盛则可酌情暂行攻逐,总以祛邪为主;阴水则主要治以温阳益气、健脾、益肾、补心,兼利小便,酌情化瘀,总以扶正助气化为治。虚实并见者,则攻补兼施。

在中医的角度来讲,有三种原因会导致水肿。第一:风湿之邪入侵,入肺,导致肺的宣降功能丧失,便会引起则水道不通,人体内的水液便会溢于肌肤,出现水肿现象。这种情况需要通宣理肺。

第二:饮食的不注意,再加上过度的疲劳,便会伤及脾胃,脾主运化,脾虚便无法运化得力,体内便会出现水湿淤结,横溢与肌肤,导致水肿。这种情况需要健脾祛湿。

第三:因房事过度,导致伤肾,肾虚便不能化气行水,水湿便会内停,逐渐溢于肌肤而水肿。这种情况需要养肾治水。以上便是我对您所提出的问题作出的回答,谢谢。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