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2个字不会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1浏览:4收藏

有2个字不会读,第1张

左边一个 虫 ,

右边一个 舌 ,

第二个字

左边一个 虫 ,

右边一个 俞蛞

kuò

蛞蝼

kuòlóu

[mole cricket] 古书上指蝼蛄

蛞蝓

kuòyú

[slug] 即蜒岫。俗名鼻涕虫,形似去壳的蜗牛

kuò

ㄎㄨㄛˋ

〔~蝓〕软体动物,身体像蜗牛,但没有壳,吃蔬菜或瓜果的叶子,对农作物有害。亦称“蜒蚰”;俗称“鼻涕虫”。

〔~蝼〕古书上指“蝼蛄”。

郑码:IMI,U:86DE,GBK:F2D2

笔画数:12,部首:虫,笔顺编号:251214312251

〈名〉

虫名。

生甲必龟贝,勿生蝓与蜞。——明·刘基《歌行》

ㄩˊ

〔蛞~〕见“

蛞”。

郑码:IOQK,U:8753,GBK:F2F5

笔画数:15,部首:虫,笔顺编号:251214341251122蛞蝓 kuòyú

学名 Agriolimax agrestis Linnaeus腹足纲,柄眼目,蛞蝓科。又称水蜒蚰。俗称 鼻涕虫或黏黏虫。

寄主 草莓、甘蓝、花椰菜、白菜、瓢儿白、菠菜、莴苣、牛皮菜、茄子、番茄、豆瓣菜、青花菜、紫甘蓝、百合、豆类等农作物及杂草。

为害特点 取食草萄叶片成孔洞,或副食草萄果实,影响商品价值。是一种食性复杂和食量较大的有害动物。

形态特征 成虫体伸直时体长30—60mm,体宽4—6mm;内壳长4mm,宽2.3mm。长梭型,柔软、光滑而无外壳,体表暗黑色、暗灰色、黄白色或灰红色。触角2对,暗黑色,下边一对短,约1mm,称前触角,有感觉作用;上边一对长约4mm,称后触角,端部具眼。口腔内有角质齿舌。体背前端具外套膜,为体长的1/3,边缘卷起,其内有退化的贝壳(即盾板),上有明显的同心圆线,即生长线。同心圆线中心在外套膜后端偏右。呼吸孔在体右侧前方,其上有细小的色线环绕。崎钝。粘液无色。在右触角后方约2mm处为生殖孔。卵椭圆形,韧而富有弹性,直径2—2.5mm。白色透明可见卵核,近孵化时色变深。幼虫初孵幼虫体长2—2.5mm,淡褐色;体形同成体。

生活习性 以成虫体或幼体在作物根部湿土下越冬。5—7月在田间大量活动为害,入夏气温升高,活动减弱,秋季气候凉爽后,又活动为害。完成一个世代约250天,5—7月产卵,卵期16—17天,从孵化至成贝性成熟约55天。成贝产卵期可长达160天。野蛞蝓雌雄同体,异体受精,亦可同体受精繁殖。卵产于湿度大有隐蔽的土缝中,每隔1—2天产一次,约1一32粒,每处产卵10粒左右,平均产卵量为400余粒。野蛞蝓怕光,强光下2—3小时即死亡,因此均夜间活动,从傍晚开始出动,晚上10—11时达高峰,清晨之前又陆续潜入土中或隐蔽处。耐饥力强,在食物缺乏或不良条件下能不吃不动。阴暗潮湿的环境易于大发生,当气温11.5—18.5℃,土壤含水量为20%—30%时,对其生长发育最为有利。

另外,蛞蝓还具有药用价值:

释名 陵蠡、土蜗、托胎虫、鼻涕虫、蜒蚰螺。

气味 咸、寒、无毒。

主治

1、蜈蚣咬伤。用蛞蝓生捣敷涂。

2、痔热肿痛。用大蛞蝓一个捣中泥,加龙脑三分、胭脂坯子半钱,敷患处。敷药前。以石薜煮水熏洗更好。

3、脚胫烂疮。用蛞蝓十个,瓦上焙干,研为末,调油敷患处,立效。

蛞蝓

(《本经》)

异名陵蠡(《本经》),土蜗、附蜗(《别录》),蜒蚰(《救急方》),托胎虫(《铁围山丛谈》),蛞蜗(《品汇精要》),鼻涕虫(《纲目》)。

来源为蛞蝓科动物蛞蝓的全体。

动物形态蛞蝓

雌雄同体。体长圆形,长约45厘米,背面淡褐色或黑色,腹面白色。头部前端有触角2对,后方的一对较长,其顶端各有眼1个。触角能自由伸缩,如遇刺激,则立即缩入;其右侧附近有生殖孔的开口。头端腹侧有口。体前方的右侧,有一呼吸孔。跖面有粘液腺,分泌粘液,匍行经过处,常留有白色粘液的痕迹。感觉灵敏,触之立即蜷缩。

栖于阴湿处,多见于潮湿的墙脚及树枝间,匍行时,常舐食植物茎叶的表皮。

采集夏季捕捉

性味①《本经》:"味咸,寒。"

②《别录》: "无毒。"

归经《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经。"

功用主治清热祛风,消肿解毒,破痰通经。治中风歪僻,筋脉拘挛,惊痫,喘息,喉痹,咽肿,痈肿,丹毒,经闭,症瘕,蜈蚣咬伤。

①《本经》:"主贼风歪僻,轶筋及脱肛,惊痫挛缩。"

②《本草衍义》:"治蜈蚣、蝎毒。"

③《纲目》:"治肿毒焮热,热疮肿痛。"

④《本草汇言》:"善治一切风热火燥为眚,一切风热火痰为病。"

⑤《本草崇原》:"主定惊清热,解毒输(舒)筋。治咽喉肿痛,风热喉痹,纳入喉中,令吞下。"

⑥《得配本草》:"消痰核。"

⑦《泉州本草》:"通经破瘀,解毒消肿,利小便。主治月经闭止,症瘕腹痛,损伤瘀血作痛,痈肿丹毒。"

⑧《吉林中草药》:"疏风,镇惊,固脱。治热疮肿痛,支气管炎,脱肛。"

用法与用量内服:焙干研末或研烂作丸。外用:研末或捣敷。

宜忌①《本草经疏》:"非真有风热者不宜用,小儿薄弱多泄者不宜用。"

②《得配本草》:"畏盐。"

选方①治阳火躁扰,阴血亏竭,贼风乘虚入中经络,至成口歪身僻,四肢挛缩者:用五加皮六两,当归身四两。共酒炒,研细末,蜓蚰百枚,研烂为丸。(《方脉正宗》)

②治一切痰火风喉症:青脆梅子百枚,活蜒蚰一、二百条,同放瓦罐中。每日将梅取出,晒后仍入罐中,明日再晒,以收干汁为度,再用微火烘干,用则以一个噙化,或炙脆研末,加入诸药内。(《种福堂公选良方》)

③治喘息:蛞蝓一百条。洗净,加贝母适量,同捣如泥,为丸,每次五分,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

④治闭经瘀血作痛:蛞蝓(醋炙)为末,泡酒服,每次一钱。(《泉州本草》)

⑤治痔热肿瘤者:蛞蝓、京墨研涂妙。(《妇人良方》)

⑥治丹毒痈肿:活蛞蝓数只。醋浸捣烂,入冰片少许敷患处。(《泉州本草》)

⑦治脚胫烂疮,臭秽不可近:蜒蚰十条。瓦焙研末,油调敷之。(《救急方》)

名家论述《本草经疏》:"蛞蝓,味咸,气寒、无毒。《经》曰:清静则肉腠闭拒,虽大风苛毒,弗能害也。如阴血亏竭,阳气躁扰,则腠理不密,贼风乘虚而入。风主摇动,中于经络,故歪僻、挛缩、轶筋、筋急所自来矣。又风为阳邪,筋脉得之皆燥急,咸寒能益阴润燥软坚,则筋脉舒缓,经络通达而诸证除矣。惊痫者风热也,脱肛者大肠热也,腕跌者血脉伤必发热也,咸寒总除诸热,所以主之。"

编辑词条

开放分类:

生物、软体动物、蛞蝓科

贡献者:

六耳银狐、若云飘、405356428、知无不源、财鑫

本词条在以下词条中被提及:

撕裂人、髭蟾、蜗牛、腹足纲、哈氏虫、台湾枣螺、喷吐蛞蝓、小鲵科、海南疣螈、肺螺亚纲、蛇蜥、野蛞蝓

我教你一个办法。在百度里搜。

白芥子

处方用名白芥子,炒芥子,芥辣子。

来 源 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干燥成熟种子。

商品规格以粒大均匀,饱满,色白洁净者为佳。

化学成分白芥子含白芥子甙、芥子碱、芥子酶、脂肪、蛋白质及粘液质。白芥子甙经芥子酶水解,产生异硫氰酸对羟基苄酯,酸性硫酸芥子碱及葡萄糖。酸性硫酸芥一子碱经碱性水解可生成芥子酸和胆碱。

抗癌药理白芥子对乳腺癌有一定作用,其抗癌机理尚不明,有待实验研究。

性味归经辛,温。入肺、温经。

功能主治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治乳腺癌、肝癌、淋巴癌、食管癌、甲状腺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选 方

1、白芥子治甲状腺肿瘤:玄参、夏枯草、海浮石各30g,白芍、制香附、白芥子各12g,水煎服,日一剂。

2、治乳腺癌:瓜蒌皮30g,生地15g,漏芦6g,香附子12g,浙贝母9g,缎牡蛎30g,白芥子3g,枸杞12g,青皮9g,陈皮6g,炒谷、麦芽各30g,王不留行15g,姜半夏9g,当归9g,桔叶9g,炮山甲9g,赤芍9g。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三次服。

3、治肝癌:当归15g,赤芍9g,黑栀子15g,云苓12g,车前子9g,猪苓9g,川军3g,白芥子3g,玉米须9g,蝼蛄9g,半枝莲30g,甘草9g,每日一剂,煎2次分服。

4、治食管癌:熟地50g,肉桂粉5g,麻黄25g,鹿角胶15g,白芥子10g,姜灰25g,生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蚬壳 21 拼音名 22 蚬壳的别名 23 来源 24 生境分布 25 性味 26 功能主治 27 摘录 3 《中华本草》:蚬壳 31 出处 32 拼音名 33 英文名 34 蚬壳的别名 35 来源 36 原形态 37 生境分布 38 化学成份 39 性味 310 归经 311 功能主治 312 蚬壳的用法用量 313 附方 314 各家论述 315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蚬壳的方剂 2 古籍中的蚬壳 1 拼音

xiǎn ké

2 《全国中草药汇编》:蚬壳

21 拼音名

Xiǎn Ké

22 蚬壳的别名

河蚬

23 来源

软体动物门腹足纲蚬科河蚬Corbicula fluminea (Miiller),以贝壳入药。

24 生境分布

南方各省。

25 性味

咸,温。

26 功能主治

主治反胃吐食,外用治湿热疮毒。

27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3 《中华本草》:蚬壳

31 出处

出自 《本草经集注》。

1《本草拾遗》:蚬小于蛤,黑色,生水泥中。

2《纲目》:蚬,溪湖中多有之,其类亦多,大小厚薄不一,渔家多食之耳。

3《纲目拾遗》:蚬生沙泥中,江湖溪涧多有,其类不一,有黄蚬、黑蚬、白蚬、金口、玉口等名。黄蚬壳薄肉肥,黑蚬壳厚肉薄,又番禺韦涌地方,产无耳蚬,更甘美异常。

32 拼音名

Xiǎn Ké

33 英文名

shell of freshwater all clam

34 蚬壳的别名

扁螺

35 来源

药材基源:为蚬科动物河蚬或其近缘动物的贝壳。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rbicula fluminea(Muller)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捕,捕后入当时水烫死,取壳,洗净,晒干。

36 原形态

河蚬,贝壳中等大小,略呈正三角形。壳质稍厚而对硬。成体一般壳长40mm,壳高37mm,壳宽20mm。左、右两壳相等。壳顶被有暗褐色的壳皮,有时稍带**。表面生长纹轮状,较老个体壳顶常脱落而露出石灰质。壳内面紫白色。铰合部有主齿3枚,中央者最大。足大,呈舌状。

3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活于河川、湖沼,多栖息于泥质的水底。

资源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38 化学成份

贝壳主要含碳酸钙,碳酸镁,壳蛋白(conchiolin)。还含胆甾醇(chole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

39 性味

味咸;性温

310 归经

肺;胃经

311 功能主治

化痰止嗽;祛湿和胃。主痰喘咳嗽;反胃吐食;胃痛吞酸,湿疮;溃疡;脚气

312 蚬壳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20g;或入散剂。外用:适量,煅存性,研末撒或调敷。

313 附方

①治反胃:田螺壳、黄蚬壳,二件不以多少,陈者尤佳,各烧成白灰。每剂用白梅肉四两,田螺壳灰二两,黄蚬壳灰一两。同搜拌令匀作切,用砂合子盛盖了,泥固缝,煅存性,取出碾细。每服二钱,用人参、缩砂汤调下,陈米饮亦得,食前服。(《百一选方》大效散)②治痰喘咳嗽:白蚬壳多年陈者,烧过存性,为极细末。以米饮调服一钱,日三服。( 《急救良方》)③治疮毒:蚬壳粉调胆汁涂。(《四川中药志》)

314 各家论述

1 陶弘景:止痢。

2《唐本草》:治阴疮。

3《本草拾遗》:烧灰饮服,治反胃吐食,除心胸痰水。

4《日华子本草》:疗失精反胃。

5《纲目》:化痰止呕,治吞酸心痛及暴咳。烧灰涂一切湿疮,与蚌粉同功。

6《医林纂要》:除血热,敛虚汗。

315 摘录

《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蚬壳的方剂 蚬壳膏

拼音:xiǎnkégāo《卫生总微》卷五:方名:蚬壳膏组成:蝼蛄1个(去头翅足),麝香、轻粉各黄米许

大黄甘草饮

:以水3盏,浸1宿,煎取1盏澄清。儿生3日,与1蚬壳许,余量儿大小加减服。若1服得快利,即不须再服。

延生膏

钱。功效:下胎毒,稀痘。用法用量:先将甘草熬膏1蚬壳,然后将前2味和匀,搽儿上腭及乳上,须1时服完。

独附散

。用法用量:3岁每服1小钱,以水半盏,加生姜汁1蚬壳,大枣半枚,煎3分以下,水中顿冷,饥服。摘录:《

生油方

法用量:夜卧时,3岁前至100日及一晬内,每服2蚬壳;57岁,每服3蚬壳;15岁以前,每服3大蚬壳

更多用到中药蚬壳的方剂

古籍中的蚬壳 《婴童百问》:[卷之十]疮疹第一百问

童便(各半盏)上逐旋夹和,以柳枝搅令如蜜,每服二蚬壳许,服毕,令卧少时。但三四服,大小便利,身体热退

《婴儿论》:辨上焦病脉证并治第六

合)白糖(四钱)姜汁(一合)上三味。研调。每服一蚬壳。日五六次。呕家腹满潮热。若腹痛。唇燥舌干者。此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一]初生服药论

。且未得与乳。当用好甘草一中指节许。擘碎。以水三蚬壳。煎二蚬壳。以绵缠指。蘸与儿吮之。若吐出恶汁为佳

《幼科证治准绳》:[集之一·初生门初生]服药下胎毒法

之尔。甘草法用好原州甘草中指一节许,拍碎,以水二蚬壳,煎一蚬壳,以绵缠蘸,令儿吮之,若吐出恶汁,为佳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六十九]小儿疮疹

有2个字不会读

左边一个 虫 , 右边一个 舌 , 第二个字 左边一个 虫 , 右边一个 俞蛞 kuò 蛞蝼 kuòlóu [mole cricket] 古书上指蝼...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