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叶集原文 [浅析《万叶集》中的“杜鹃”咏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1浏览:4收藏

万叶集原文 [浅析《万叶集》中的“杜鹃”咏法],第1张

  摘 要在日本文学中,从《万叶集》开始,“杜鹃”这一文学形象就被广泛咏唱。《万叶集》中被吟唱的鸟中,杜鹃出现的次数最多。本文将以《万叶集》中150多首“杜鹃歌”为研究对象,从多个方面探究《万叶集》中杜鹃具有特色的咏法。

关键词《万叶集》;杜鹃;杜鹃歌;咏法

日本和歌集的夏歌中,以“杜鹃”为题材咏唱的和歌占了大多数。从《万叶集》开始,杜鹃就一直为歌人所喜爱。笔者对《万叶集》(日本古典文学大系 岩波书店刊行1977年4月20日第18版)一书进行了统计,发现涉及杜鹃的和歌有155首,此外,大雁67首,黄莺51首,鹤46首。咏唱鸟类的和歌中,杜鹃占有显著的优势。可见,从万叶时代开始,杜鹃就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更是万叶歌人表达感情的重要寄托。

《万叶集》中的“杜鹃歌”主要分布在卷八、卷十、卷十七、卷十八、卷十九。此外,《万叶集》中的“杜鹃歌”集中的出现在以大伴家持为首的大伴一族的诗歌中。统计发现,卷八、卷十七、卷十八、卷十九、卷二十中,大伴一族的“杜鹃歌”有90多首,占全部“杜鹃歌”的六成。其中,大伴家持更是万叶歌人中咏唱杜鹃的第一人,他的“杜鹃歌”多达60多首。

不同的歌人,其咏唱杜鹃的方式也各不相同。然而,在所有的“杜鹃歌”中,一定会有相通的共同特征。下面,将通过具体的和歌分析,来考察《万叶集》中杜鹃的咏法。

1 “杜鹃歌”与特定的“时间(时)”相结合

可以说,“万叶集”中的“杜鹃歌”,对“时间(时)”这一概念非常敏感。这个“时间”,可以从一天之中、和一年之中两方面来理解。一天之中,杜鹃的鸣叫声主要出现在从深夜到黎明的时间段中。而在一年之中,从《万叶集》中的和歌中我们可以看出,杜鹃在五月出现是普遍的观点。「霍公鸟来鸣く五月」,或者「霍公鸟鸣なむ五月」等等表达频频出现在《万叶集》中。另一时期,就是以大伴家持为代表,咏唱杜鹃在四月立夏出现。以大伴家持的歌题为例:

立夏四月、既経累日、而由未闻霍公鸟喧。因作恨謌二首 (巻十七· 3983)

霍公鸟者、立夏之日来鸣必定。又越中风俗、希有橙橘也。因此、大伴宿袮家持、感发於懐、聊裁此歌(同巻·3984)

关于大伴家持的这一观点,小林真由美认为:“杜鹃必于立夏而鸣的想法,可能始于汉籍。在汉籍中,杜鹃从三月开始鸣啼的学说很多,而飞来日本的时期应是现在的五月左右吧。三月稍早,可能加持就提出了‘立夏’一说。”(笔者译)

2 “杜鹃歌”与特定的“地点(场)”相结合

在万叶时代的“杜鹃歌”中,杜鹃是住在山里的,人们听到的,是从山里飞到村庄中的杜鹃的啼叫声。山林在日本古代是神从天而降的场所,是信仰的对象。而在《万叶集》中,「山霍公鸟」这种表达方式有很多。杜鹃啼叫的场所,山、森林、山丘、树丛等等频频可见。例如:

神名火の磐瀬の社の霍公鸟毛无の岳に何时か来鸣かむ(巻八·1466)

卯の花もいまだ咲かねば霍公鸟佐保の山边に来鸣き响もす(同巻·1477)

多胡の崎木の晩茂に霍公鸟来鸣き响めばはだ恋ひめやも(巻十八@4051)

而杜鹃啼叫的另一个特定的场合,则往往与“雨”相关。《万叶集》中,咏唱雨天的杜鹃的和歌有六首,例如:

大伴家持の雨の日に霍公鸟の喧くを闻く歌一首

卯の花の过ぎば惜しみか霍公鸟雨间もおかず此间ゆ鸣き渡る(巻八·1491)

3 对杜鹃啼声的咏唱

《万叶集》中,对杜鹃啼声的赞美,是“杜鹃歌”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一特点也经由后来的《古今集》一直被沿承下去。例如,和歌中出现大量的对杜鹃啼声的描写:

霍公鸟いたくな鸣きそ汝が声を五月の玉にあへ贯くまでに(巻八·1465)

夏山の木末の繁みに霍公鸟鸣き响むなる声の遥けさ(同巻·1494)

这其中,有描写杜鹃啼声的急速、感情强烈,有描写杜鹃啼声的高扬、清亮,等等。另外,《万叶集》中也出现多首对其啼声百听不厌的描写,例如:

五月山卯の花月夜霍公鸟闻けども饱かずまた鸣かぬかも(巻十@1953)

从这些描写中,我们也可一窥万叶歌人的风流雅趣。

4 “杜鹃歌”与特定的景物相配合

在《万叶集》中与杜鹃一起被吟咏的植物中,「卯の花」有18首,「橘」有38首,「菖蒲」有11首,「萩」有1首(其他略)。以「卯の花」为例,佐佐木信纲在《增订万叶集 卷三》中有所解释:“杜宇和卯花,或者和橘,恰如梅和莺被认为应该经常相伴的事物”。(笔者译)。以下是《万叶集》中的“杜鹃歌”:

霍公鸟来鸣き响もす卯の花の共にや来しと问はましものを(巻八·1472)

卯の花の过ぎば惜しみか霍公鸟雨间もおかず此间ゆ鸣き渡る(巻八·1491)

卯の花もいまだ咲かねば霍公鸟佐保の山辺に来鸣きとよもす(巻八·1477)

从以上的和歌中我们可以看出,万叶歌人认为「卯の花」盛开,同时杜鹃就会寻踪而至。另外,若是花谢了,杜鹃就会惜花而啼。又或者,花还未开,杜鹃却提前啼叫,可谓花鸟同歌。

以上对《万叶集》中的“杜鹃”咏法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虽然万叶歌人同样赋予了杜鹃特殊的感情,然而,在很多的“杜鹃歌”中,杜鹃也被单纯的作为一种欣赏的事物,体现了万叶歌人的风流雅趣。这种咏唱方式,可以说与中文古典诗文中将杜鹃作为悲啼着“不如归去”、含恨啼血的形象有很大的不同。而对于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也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井上豊,「ほととぎす考」『上代文学』,1985,54:68-80.

2井上豊,「ほととぎす考(続)」『上代文学』,1985,55:70-79.

3奥村和美,「家持の情―ほととぎす咏を中心として―」『上代文学』,2000,89:80-92.

4小林真由美,「万叶集の鸟―家持とほととぎす」『国文学』,2003,48(14):98-103.

5佐々木信纲,『万叶集事典』,平凡社.1977

6高木市之助·五味智英·大野晋校注,『日本古典文学大系 万叶集』岩波书店,1977.

7武田祐吉,『万叶集全讲』明治书院,1980.

“令和”这个年号并非空想而来的,而是有一定的含义和历史渊源的。

“令和”出典为日本最古老的和歌集——《万叶集》中“梅花颂”第32集中的“初春令月,气淑风和”,字面意思有美好而和平。代表着日本***以及日本民众对于新纪元的美好向往。

同时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也表示,新年号根植于日本的传统,深入日本国民的生活,寓意国民幸福,期待新时代的变革,也是对年轻一代寄予真挚的希望。

汉代张衡的《归田赋》,《归田赋》中有“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怀疑日本的新年号还是来源于中国古籍。据悉,张衡的《归田赋》创作于公元138年,而日本《万叶集》收录的多数为奈良时代(710-794)的诗歌。二者相差500多年。

对此,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周永生与北京大学教授王新生均表示,二者无直接关系。周永生表示,中日古代文化具有相通性,日本《万叶集》和其他一些古典文化可能确实吸收了中国古典文化,但并不能说“令和”出自《归田赋》。

据资料,日本此前247个年号里,“永”字的使用率最高,根据日媒的盘点,使用次数超过15次的汉字为:

“永”=29次

“元”、“天”=27次

“治”=21次

“応”(应)=20次

“正”、“长”(长)、“文”、“和”=19次

“安”=17次

“延”、“暦”(历)=16次

“宽”(宽)、“德”、“保”=15次

事实上,这247个年号中可追溯纪录的绝大部分典故都取自中国古代经典著作。

中国古籍有令和的出处。

我国《黄帝内经·灵枢·终始》便有“令和”两字: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始于先秦、战国,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

《万叶集》系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与中国的《诗经》相仿。所收诗歌自4世纪至8世纪中叶长短和歌,成书年代多数认为是奈良时期(公元710~794)的作品。一般认为《万叶集》经多年、多人编选传承,约在8世纪后半叶由大伴家持(公元717~785)完成。其后又经数人校正审定才成今传版本。

由此看来日本新年号应该出自我国的《黄帝内经》,比日本《万叶集》至少要早700余年。

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为上古时代的汉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才被取名为“汉字”,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楷书。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

概述

  关于汉字的历史,基于现存的古代文献记载和现已得到确认的考古发现,至少有 大汶口文化陶文五千年了,而汉字起源的历史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开端,所以我们通常说汉族有5000年文明史。

  考古和文献记载说明,汉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大约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000年开始进入字符积累阶段,商代时期已形成相当系统的文字体系。

  汉字这个名称,得名于汉族和汉朝,是当今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同时也是流传范围最大的一种文字。

  汉字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众多分歧。新中国成立,在20世纪50年代,组织专门机构对汉字的形音义进行了规范,俗称“简体字”(50年代以前的汉字俗称“繁体字”),并以《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普及推广,在这些工具书上并列简化汉字和繁体字。简体字在中国大陆、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地区使用,港澳台等地区仍使用“繁体字”。

  汉字是非拼音文字,在写法上,和拼音文字明显不同,即使是在中国的邻国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汉字”为例:

  简化字:汉字

  拼音:hàn zì

  英文:Chinese characters

  日语:汉字(かんじ)

  朝鲜文(韩文):郕 (han ja)

  越南文:Trung Qu挞 nhan v琞

  德文:chinesische Schriftzeichen

  俄文:китайский иероглиф

  法文:caractère chinois

  波兰文:Chiński znak

  丹麦文:kinesisk tegn

  菲律宾文:Intsik karakter

  葡萄牙文:caractere chinês

  希腊文:κινεζικν χαρακτρων

  意大利文:Carattere Cinese

  印尼文:Cina karakter

  匈牙利语:kínai karakter

  芬兰语:Kiinalainen merkki

汉字的五种起源说

  人类有了语言,就可以积累知识,形成文化。有了文字,就可以记录语言、交流信息。语言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文字把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和文明阶段区分开来。文字更打破了语言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将语言传送到远方,扩大了语言的交际功用。

  有关汉字起源的说法繁多,有结绳说、八卦说、河图洛书说、仓颉造字说和图画说等。

汉字的来历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被”是一个形声字兼会意字。如果从形声字的角度来看,“被”字左边的“衣”字旁表示意义,说明被子是属于衣物一类,右边的“皮”字在造字的时代和“被”的读音相似,表示这个字的读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皮”和“被”的读音变得不一样了,逐渐失去了它表读音的功能。如果从会意字的角度来看,用皮做的衣物就是“被”。被的最初意义指的是一种小被子,到了后代,在被的本义基础上又引申出“蒙受”等意义。

1 结绳说

《北史·魏本纪》说:北朝魏的先世“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记录了原始社会部落或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在文字出现之前,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把战争、猎获、会盟、选举、庆典、联姻、生育、疾病和灾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记录下来。

过去亦有学者据《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的论说,推断“文字起源于结绳”。

2 八卦说

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易纬·干·凿度》认为:乾卦,天字的古文;坤卦,地字的古文;离卦,火字的古文;坎卦,水字的古文;巽卦,风字的古文;震卦,雷字的古文;艮卦,山字的古文;兑卦,泽字的古文。

3 河图洛书说

《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河图·玉版》:仓颉为帝,南巡狩,发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I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

“图”、“书”出自河洛,其事何其神秘!神秘主义正是此说的一大特点。虚而言之,可以理解为图画与书录,实而言之,可以理解为《易经》与《尚书》。

《辞海》“河图洛书”条下说: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一说禹治洪水时,天帝赐给他以《洪范九畴》(《尚书·洪范》),刘歆认为《洪范》即洛书。

揭开此说的神秘面纱,不难发现,它真实的核心就是算数,能对照“九宫”算法。所谓“九宫”,在谶纬家来说,是八卦加上中央,合为九(“五”位于中央,还可以和五行联系起来);在术数家眼中,则其数横、竖、斜偏、相加得数恒为15。

4 仓颉造字说

“仓颉造字说”在战国时即已流行。《吕氏春秋·君守》说:“仓颉作书,后稷作稼。”《荀子》、《韩非子》也有记载。《淮南子·修务训》高诱注说:仓颉“生而见鸟迹,知著书”。到了秦汉时代,这种传说更加盛行。许慎[3]《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

仓颉到底是什么人呢?传说他是黄帝的史官,黄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由于社会进入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阶段,联盟之间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联共享的交际符号,于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仓颉的手上了。

宋代淳化年间,有一部著名的书法集子叫《淳化阁帖》,其卷五载有古篆书二十八字,传说是仓颉所写。

经过人民长期摸索、反复试用、逐渐完善起来的约定俗成的汉字体系,绝不会是一人之力所能创出的。

5 图画说

现代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划的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关系。

公元前4,000年左右,出土于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盆上(性质应是此地原始氏族的徽号,当时正处在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氏族社会阶段),有四个鸟形图案,与古汉字中的“鸟”(上行)和“隹”(下行)对照,十分相似。《说文》说,“隹”是短尾鸟的总名。

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盆上,和晚商青铜器上的鱼形图案,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拿它们与古汉字中的一些"鱼"比较,其相似的程度,足以使人确信汉字是从原始图画演变出来的。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演变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至今普遍使用楷书,但仍未完全定型。

古文字阶段的汉字,汉代以前的文字。更具有形象性。

战国文字:“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秦国文字,汉字发展的主流。

六国文字,地域差异大,不反映汉字发展轨迹,是支流。

1、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体系较为完整、时代最早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这里曾经是殷商时代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是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及在汉语的文字体系了。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这些文字和我们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 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 (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见甲骨档案)。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 农业、 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2、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铜器上的铭文,字数多少不等。所记内容也很不相同。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个字,记事涉及面很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

3、大篆

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4、小篆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今存(琅琊台刻石)、 《泰山刻石》残石,即小篆代表作。秦权上刻制的小篆,据说是李斯书写的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康熙字典上对所有的字还注有小篆写法。

5、草书

汉字的一种书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的书法作品。代表作如张旭《肚痛》帖、怀素《自叙帖》。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

6、行书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代表人物:“二王”:王羲之,王献之。

7、隶书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

8、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唐-欧阳询)、“虞体”(唐-虞世南)、“颜体”(唐-颜真卿)、“柳体”(唐-柳公权)、“赵体”(宋元-赵孟頫)等。

特点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记录事件的书写符号。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一般也叫“方块字”。它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变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但总的体系仍属表意文字。所以,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它具有独特的魅力。汉字是汉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终生的良师益友,每个人的精神家园。汉字往往可以引起我们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给人美的享受。

1、拼音文字

当今世界上使用的文字中,汉字和水书属于非拼音文字。在人类的历史上,比汉字更早的文字有两河流域的钉头文字和埃及的圣书文字,但是它们早已灭绝了,所以汉字是最古老的文字。世界各国使用的文字分为两大类,即非拼音文字(汉字和水书)及拼音文字(其他文字)。有人说汉字是中国五大发明,是一个奇迹。

现今文字中,唯有汉字是我们祖先直接创造的。梵文字母是创造宇宙之神大梵天所创造并授予人类(详见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的记载)其他文字却都是从其他民族借用的。梵文字母用来拼写古代的梵文及现代的印度诸多的语言和尼泊尔语。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阿拉伯字母被称为世界三大字母体系。英语、法语、意大利语等使用拉丁字母,可见是从拉丁字母借用的;俄语、保加利亚语、塞尔维亚语等使用基里尔字母(或斯拉夫字母),是希腊字母改造而成的;拉丁字母也是希腊字母改造而形成的。阿拉伯字母的祖先——阿拉马字母(Aramaic)及希腊字母的祖先——迦南(Canaanite)字母也不是他们祖先直接创造的,而是借用了小方闪米特人(Semites)的文字(小方闪米特字母)改造而成的。这种字母借用了苏美尔人(Sume)的钉头文字,经过改造而成的。钉头文字是苏美尔人创造的,圣书文字是埃及人创造的,汉字是中国人创造的,中国少数民族创造的水书,它们都不是拼音文字。四者之中只剩下汉字和水书,其他两者都已经消亡了。

汉语的另一个奇特之处是它的超方言特性及超语言特性。语言学家把中国各地的方言分为八大方言区。有人说,如果没有汉字,中国早就分裂成几十个国家了。欧洲的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罗马尼亚语之间的差别比中国方言的差距小得多,但是他们绝不愿意承认各自的语言是“罗曼语”的不同方言,因为它们都是独立的国家。

汉字也能超越国界。在历史上,越南、朝鲜和日本都曾经用汉字记录他们的语言。日本人至今还使用汉字和假名的混合文字。日本人使用汉字,还有另一项重大发明,就是写中国字,读日本词。只要其他国家愿意,他们也可以这样做。如果真是这样做了,汉字就成为国际通用的语言符号了,就像数学符号一样,只表意,不表音。

2、优点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据统计,使用汉字和汉语的人数达到16亿以上。

汉字是现在仍在使用的历史最悠久的文字。现在能看到而又能认读的最早的汉字是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这已是相当成熟、相当系统的汉字了。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字像汉字那样历尽沧桑,青春永驻。古埃及5000年前的圣书字是人类最早的文字之一。但它后来消亡了,有记载的古埃及文化也被深深的埋藏起来了。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也有5000年的历史。但在公元330年后,它也消亡了。历史上衰亡的著名文字还有玛雅文、波罗米文等等。而汉字不但久盛不衰,独矗世界文字之林,还不断地得以发展,影响也越来越大。

1汉字是读法最动听的文字之一。

2汉字也是最优美的文字之一。

3汉字很好认。

4汉字意思好懂,具有关联性。

4、传播

1.汉字对日本文字的影响

日本民族虽有着古老的文化,但其本族文字的创制则相当晚。长期以来,其人民是以汉字作为自己传播思想、表达情感的载体,称汉字为“真名”。五世纪初,日本出现被称为“假名”的借用汉字的标音文字。八世纪时,以汉字标记日本语音的用法已较固定,其标志是《万叶集》的编定,故称“万叶假名”。是为纯粹日语标音文字的基础。日本文字的最终创制是由吉备真备和弘法大师(空海)来完成的。他们俩人均曾长期留居中国唐朝,对汉字有很深的研究。前者根据标音汉字楷体偏旁造成日文“片假名”,后者采用汉字草体创造日文“平假名”。尽管自十世纪起,假名文字已在日本盛行,但汉字的使用却并未因此而废止。时至今天,已在世界占据重要地位的日本文字仍保留有一千多个简体汉字。

2.汉字对朝鲜文字的影响

朝鲜文字称谚文。它的创制和应用是古代朝鲜文化的一项重要成就。实际上,中古时期的朝鲜亦如日本没有自己的文字,而是使用汉字。新罗统一后稍有改观,时人薛聪曾创造“吏读”,即用汉字表示朝鲜语的助词和助动词,辅助阅读汉文书籍。终因言文各异,无法普及。 李朝初期,世宗在宫中设谚文局,令郑麟趾、成三问等人制定谚文。他们依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11个母音字母和17个子音字母,并于公元1443年“训民正音”,公布使用。朝鲜从此有了自己的文字。

3.汉字对越南文字的影响

十世纪以前的越南曾是中国的郡县。秦、汉、隋、唐莫不在此设官统辖,故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较深。越南独立后,无论是上层人士的交往,还是学校教育以及文学作品的创作,均以汉字为工具。直至十三世纪,越南才有本国文字——字喃。字喃是以汉字为基础,用形声、假借、会意等方法创制的表达越南语音的新字。十五世纪时,字喃通行全国,完全取代了汉字。

万叶集原文 [浅析《万叶集》中的“杜鹃”咏法]

  摘 要在日本文学中,从《万叶集》开始,“杜鹃”这一文学形象就被广泛咏唱。《万叶集》中被吟唱的鸟中,杜鹃出现的次数最多。本文将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