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典籍有哪些,简单介绍一下
三皇五帝,是 中国 在 夏朝 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都是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基本上,无论是按照神话传说,还是史书的记载,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对“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义。三皇有五说,五帝也有五说。
燧人 、 伏羲 、 神农
伏羲 、 女娲 、 神农
伏羲 、 祝融 、 神农
伏羲 、 神农 、 共工
伏羲 、 神农 、 黄帝
黄帝 、 颛顼 、 帝喾 、 尧 、 舜
宓戏( 伏羲 )、 神农 、黄帝、尧、舜
太昊 、 炎帝 、黄帝、 少昊 、颛顼
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黄帝、少昊、颛顼、喾、尧
最后一种说法由于《 尚书 》的影响力而得到推广,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最古的三位帝王。
此外, 汉朝 的纬书中称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后来在 道教 中又将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则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
关于三皇五帝大部分的意见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称为"三皇",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称为"五帝",这些说法起源于春秋战国
盘古氏
就是我们都熟知的盘古开天辟地故事的主人公,传说天地是由盘古用斧开的,这一故事到了北魏,经郦道元传入北方。从此,盘古由流传于南方少数民族的神话,而发展成为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共同的老祖宗。
有巢氏
有巢氏的传说在先秦古籍已有记载。他是传说中发明巢居的人。这一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由穴居而进入巢居的情况。
祝融
传说中的古帝,以火施化,号赤帝,后人尊为 火神 。
女娲氏
女娲的名字最早出自屈原的《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意思是:女娲的身体,是谁造出来的。传说女娲炼七彩石补天,并造就了人类。,这是母系社会神话的反映。
女娲娘娘,凤姓,生于成纪,一说她的名字为 风里希 (可能是凤里牺)。传说中人类始祖,人类为她和其兄 伏羲 的后代。又传说她以黄土造人,炼五色石补天,折鳖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人类始得以安居。
传说她是人首蛇身,在 中国神话 中,她用泥土创造了人类,后来 水神 共工 和 火神 祝融 打仗,共工被祝融打败了,他气得用头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 不周山 ,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人类受灾,于是炼出 五色石 补好天空。
除此之外,女娲还创造了 瑟 这样乐器。另外,女娲在死后,她的肠化作了十个神人,到了西方的大荒广粟之野守护去了。
一说女娲后来升天,由 白螭 和 腾蛇 保护著去了天宫。神话中说伏羲和女娲是兄妹,同时也是夫妻。在中国的 图腾 上更有女娲和 伏羲 交合的图像。
在中国南部的 苗族 等 民族 尊其为大神,并建有 庙宇 供奉。
燧人氏
燧人氏是 中国 上古神话中火的发明者,有说法他为 三皇 之一。
《 韩非子 ·五蠹》有记载:“民食果蓏蚌蛤,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
伏羲氏
伏羲氏又称包牺氏,他对人民的贡献是很大的。“包牺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他还发明“结绳为网以渔”,造福于民。
神农氏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炎帝。炎帝是中国的太阳神,又说他是农业之神,教民耕种,他还是医药之神,相传就是神农尝百草,创医学。传说神农死于试尝的毒草药。 神农尝百草,教人医疗,传说中的 农业 和医药的发明者。一说神农氏即 炎帝 ,与 黄帝 为兄弟。
传说神农氏的样貌很奇特,身材瘦削,身体除四肢和脑袋外,都是透明的,因此内脏清晰可见。神农氏尝尽百草,只要药草是有毒的,服下后他的内脏就会呈现黑色,因此甚么药草对于人体哪一个部位有影响就可以轻易地知道了。
后来,由于神农氏服得太多种毒药,积毒太深,终于身亡。
共工氏
中国上古传说 中人物。据说共工氏姓 姜 ,是 炎帝 的后代。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他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关于他的传说,几乎全与水有关,最有名的故事是:共工怒触不周山。一说共工部落活动区域在今河南 辉县 。
黄帝
黄帝被认为是 中华民族 的始祖。根据记载,号 轩辕氏 、 有熊氏 , 姬姓 ,一说姓 公孙 ,姬姓部落首领,传说中上古时代华夏民族的 共主 , 五帝 的第一个。黄帝也被 道教 尊为 道家 之祖,在道教中有特殊的地位。
《 史记 ·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 少典 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于轩辕之丘”。中国古都学会(中国七大古都确认机构)认为轩辕之丘在今日 河南 省 郑州 市轩辕丘,古为有熊国都城,其父少典为有熊国国君。另有传说黄帝出生于中国西北黄土高原 的 沮源关 降龙峡 ,农历二月初二(参见 二月二 )。在传说中黄帝的母亲是黄土高原上的一名少女,一天傍晚(也有说是夜晚)突然看见 北极光 ,然后就怀孕、生下了黄帝。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他在 炎帝 之后,统一了中国各部落。建都在 涿鹿 。他推算 历法 ;教导 百姓 播种 五谷 ;发明 指南车 ,造舟车弓矢;兴 文字 ;作 干支 ,制 乐器 ,创 医学 。
今日在 陕西省 的 桥山 有 黄帝陵 ,相传黄帝年老时铸鼎乘龙升天,臣子放箭阻拦,龙被射伤,飞过桥国时降下休息,黄帝被桥国人拉下一只靴子,埋葬于此。
黄帝与 炎帝 都被看作是华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国人有时自称“炎黄子孙”。
传说中黄帝的正妃是 嫘祖 ,次妃为方雷氏,彤鱼氏和嫫母。
据《 史记 》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 颛顼 、 帝喾 、 唐尧 、 虞舜 ,以及 夏朝 、 商朝 、 周朝 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
后世对黄帝的神化是逐渐进行的。《 庄子 》中提到黄帝得道成仙;《 列仙传 》中的黄帝还能够驱使群仙。
历史上尧,舜,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故称“轩辕后裔”,“炎黄子孙”。
颛顼
颛顼(拼音:zhuānxū,注音:ㄓㄨㄢ ㄒㄩ),相传是黄帝子昌意的后裔,居帝邱(今河南省濮阳东南),号高阳氏。颛顼曾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火正(一作北正)之官,掌管民事。颛顼又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颛顼时,仍信奉巫教,杂拜鬼神。颛顼禁绝巫教,强令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促进了族与族之间的融合。传说楚王为其后裔,屈原在《离骚》中自称为帝颛顼之后,屈原与楚王为同族。
帝喾
帝喾,中国上古历史的五帝之一,姬姓,名俊,号高辛氏,黄帝长子玄嚣之孙,颛顼是其伯父。
帝喾十五而佐颛顼,封于有辛(今河南商丘),实住帝丘(今濮阳),三十得颛顼帝位,都于亳(今河南偃师县西南),在位七十年,享寿百岁。葬于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之秋山。许多古文献认为帝俊就是帝喾。《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帝俊有中容、晏龙、黑齿、季厘等子族,“生十日”,“生月十有二”。
传说帝喾元妃姜原生弃,即后稷,为周之始祖;次妃简狄生契,为商之始祖;次妃庆都生放勋;次妃常仪生挚。帝挚承喾的帝位,九年后禅让给放勋,也就是帝尧。
孔子认为帝喾“博施厚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仁以威,惠而信,以顺天地之义。知民所急,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抚教万民而诲利之,历日月之生朔而迎送之,明鬼神之义而敬事之。其色也和,其德也重,其动也时,其服也哀”。曹植作《帝喾赞》颂曰:“祖自轩辕,玄嚣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抚宁天地,神圣灵宾,教讫四海,明并日明。”
帝尧
尧,名放勋,又称陶唐氏,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喾有两个儿子—挚和放勋;帝喾死后传位于挚,就是帝挚;帝挚不善,而让位于放勋,也就是尧。尧在位时,他的仁德使百姓爱戴,万国敬服。尧的都城在山西南部。 《尚书·尧典》记载:尧命羲氏、和氏观察天象,授时于百姓;委派禹的父亲鲧治水,可惜不成功;尧认为自己的儿子丹朱暴虐凶恶,没有传位给丹朱;后来因为舜的德行而传位与他。
舜
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三皇五帝之一。舜是否有其人史学家们争论不清。一般认为舜的时代中华文明开始进入农耕的时代,并是道德观的开始。传说舜受尧传位,自己则传位于禹。 作家柏杨的观点认为:舜得王位并非由尧禅让,而是篡权,“除四凶,举十六相”培养自己的羽翼,架空尧的权力。而后由禹重蹈覆辙,所谓"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实际情况可能是被禹流放死于途中,因为中国的上古时代江南地区仍属蛮荒之地,舜已是高龄的老人,到蛮荒之地"巡狩"不符合逻辑。 以下引用周时的一些关于舜的记载:
孟子: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墨子: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
管子: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
司马迁史记中说: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又说: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
炎帝
炎帝,神农氏(有说为神农后人),姜 姓 ,因以火德王,故称炎帝,是中国传说时代(或称上古时代),约西元前三、四千年,今陕西、湖北一带姜氏族部落的共主,出生於烈山(今湖北省厉山镇),所以炎帝之后又称烈山氏。
少昊
少昊,亦作少嗥。五帝之一,黄帝之子。
少昊陵,山东省曲阜市城东。
赫连勃勃:匈奴族
拓跋圭:鲜卑族
李元昊:党项族
耶律阿保机:契丹族
完颜阿骨打:女真族
松赞干布:藏族
成吉思汗铁木真:蒙古族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满族
启功,老舍是满族
郑和,马本斋是回族
杨丽萍是白族
高金素梅,动力火车是高山族
彝人制造是彝族
阿佩阿旺进美-藏族族
主要有羌、塞人、月氏、乌孙、姑师、匈奴等。
自古以来,新疆就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区,不管是东来,还是西往的古代民族,都在天山南北这一广阔的土地上,留下过它们的足迹。
秦汉以前或秦汉时期,新疆地区的古代民族主要有羌、塞人、月氏、乌孙、姑师等。羌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是形成中华民族的重要远族。传说中的炎帝也是羌族的祖先,他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东)。后来,炎帝后裔一部分向东迁徙,较早地融为华夏族,即后来的汉族;一部分留在原地或向今甘、青、藏等省、自治区及四川、宁夏部分地区迁徙,被称为氐羌或羌戎。
至春秋时期,秦国在今陕西省西部一带逐渐发展起来,并企图东向争霸中原,结果为晋国所阻,因此转而向西发展。所以,活动于陕甘地区的羌人部落大都归并于秦,有的则向西迁徙至河西走廊等地。至秦统一中原六国之际,月氏人开始强盛,并兼并河西诸部。部分羌人在月氏的压力下,沿祁连山、昆仑山北麓继续向西迁徙,从而在新疆地区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羌族人民在新疆活动的遗迹已被考古资料所证实,在塔什库尔干香保保地区发掘的古墓中,就有大量羌人的遗骨。正因为羌族人曾在新疆地区生产、生活,才留下了“若羌”这个地名。新中国成立以后,考古工作者还在沙雅县发现下“汉归义羌长”印,说明直至汉代,羌族人仍是新疆地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塞人,在西方史籍中被称为“萨迦”,属欧罗巴人种。原游牧于甘肃省西部的敦煌一带,汉文献称其为“允戎”,被月氏人排挤而西迁。至春秋战国时期,塞人主要生活于北疆西部和西北部以伊犁河流域为中心的地带,以及帕米尔地区。
1976年至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乌鲁木齐南山矿区的阿拉沟东口,发掘了一批塞人的墓葬,发现了小铁刀、三棱形铁镞等,还有随葬的羊、牛、马骨。说明在春秋战国时,塞人已经使用铁器,仍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经济生活。
在伊犁尼勒克县奴拉赛山,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处距今2400多年的铜矿采掘、冶炼遗址。矿洞、坑道都用松木支架,深达数十米。在离矿坑不远的山沟内,发现有供冶炼用的木炭、铜锭。说明塞种人在找矿、采掘、冶炼各个环节上,都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经验,达到了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战国时期,塞人已进入奴隶社会发展阶段。考古工作者在塔什库尔干香保保地区发掘的塞入墓葬中,发现有殉葬的奴隶。
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初,居住在河西地区的月氏人由于受匈奴的攻击,西迁至伊犁河流域,而将塞人驱逐出该地。塞人南迁葱岭。
姑师人,又称“车(音居)师”,主要生活在吐鲁番、乌鲁木齐、吉木萨尔、奇台等地。考古资料表明,早在公元前1000年以前,他们就一直生活在这一地区。姑师人经营畜牧业和农业,羊、马、骡是他们饲养的主要牲畜,农作物有小麦和胡麻。
春秋战国时期,姑师人先后使用了铜和铁器。铁器的使用推动了姑师人社会生产的发展。在日用品中,姑师人主要使用陶器和木器。三角形、涡纹、松枝形纹,是陶器中的主要装饰图案。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至战国后期,姑师人也完成了向奴隶社会的过渡。
月氏人,战国时期居住在河西地区,即所谓“敦煌祁连间”。秦汉之际,最为强盛,常常轻视匈奴。匈奴著名单于冒顿为太子时,就曾作为人质被扣压在月氏。月氏还攻击过近邻乌孙,杀其王难兜靡,占据祁连山北麓。公元前177年,匈奴攻破月氏,迫使月氏人西迁至伊犁河流域。公元前174年到前161年间,匈奴联合乌孙再次攻击月氏,并击杀月氏王,其余众才迁到大夏 (今阿姆河上游地区)。
从文献记载来看,月氏人在新疆活动的时间并不长,但却留下了许多遗迹。据一些学者研究,焉耆、龟兹(今库车)等地名都是因月氏而得名的。
月氏人在迁往伊犁河流域时,有部分老弱妇幼留在河西,被称为“小月氏”,后融合到了当地其他民族之中。
乌孙,最初活动于河西走廊,是月氏旁边的小国。秦汉之际,受月氏人的攻击,部众逃往匈奴。乌孙王子长大成人后,冒顿单于令其率部驻守西域。老上单于时,乌孙与匈奴联兵将月氏逐出伊犁河流域,遂居其地。
乌孙主要从事畜牧业,迁居伊犁河流域后也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农业经济。除此而外,乌孙人还从事制陶、制毡、木器加工、金属冶炼等手工业。
乌孙后来与西汉王朝的政治、经济关系相当密切。在西汉政府统一新疆的斗争中,乌孙曾发挥过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建立以后,乌孙遂成为西汉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重要一员。
除上述古代民族外,秦汉时期在新疆活动的还有匈奴人、汉人。
本文2023-08-05 06:02:2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