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急千金要方哪本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1浏览:3收藏

备急千金要方哪本好,第1张

素问(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

“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于岐伯也。”岐伯乃上古医学先知,因此就诞生了以黄帝与先知们问答形式撰写的综合性医学文献——《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英文意译),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相传为黄帝创作,实际非出自一时一人手,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原来9卷,古书早已亡佚,后经唐王冰订补,改编为24卷,计81篇,定名为《黄帝内经素问》,所论内容十分丰富,以人与自然统一观、阴阳学说、五行说、脏腑经络学为主线,论述摄生、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治则、药物以及养生防病等各方面的关系,集医理、医论、医方于一体,保存了《五色》、《脉变》、《上经》、《下经》、《太始天元册》等20多种古代医籍,突出阐发了古代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人体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念,从而成为中医基本理论的渊源。

《黄帝内经》,即《素问》与《灵枢》之合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国医药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国医学发展的基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黄帝内经》一直指导着中国医药学的发展。直到今天,《黄帝内经》对于中医药学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黄帝内经》中还记述了大量中国古代天文、气象、物候等学科的知识,为各有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扁鹊云:黄帝说昼夜漏下水百刻,凡一刻,人百三十五息,十刻一千三百五十息,百刻一万三千五百息,人之居世,数息之间,信哉!呜呼!昔人叹逝,何可不为善以自补邪吾常思一日一夜有十二时,十日十夜百二十时,百日百夜一千二百时,千日千夜一万二千时,万日万夜一十二万时,此为三十年。若长寿者九十年,只得三十六万时。百年之内,斯须之间,数时之活,朝菌蟪蛄不足为喻焉。可不自摄养而驰骋六情,考考①汲汲追名逐利,千诈万巧以求虚誉,没齿而无厌。故养性者,知其如此,于名于利,若存若亡,于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所以没身不殆也。余慨时俗之多僻,皆放逸以殒亡,聊因暇日,粗述养性篇,用奖人伦之道,好事君子与我同志焉。

      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自然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故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充,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故老子曰:善摄生者,陆行不遇虎兕,此则道德之祜也,岂假服饵而祈遐年哉!圣人所以制药饵者,以救过行之人也。故愚者抱病历年而不修一行,缠疴没齿终无悔心,此其所以岐和长逝,彭跗永归,良有以也。嵇康曰: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不回其操,不天其年也。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跻,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然或有服膺仁义,无甚泰之累者,抑亦其亚欤。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至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代异邪,将人失之也岐伯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则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常节,起居有常度,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则不然,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为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守内,病安从来是以其志闲而少欲,其心安而不惧,其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甘其食,美其服,(素问作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故其民日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合于道数,故皆能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其德全不危也。是以人之寿夭,在于撙节。若消息得所,则长生不死恣其情欲,则命同朝露也。岐伯曰: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也;年六十,阴痿,气力大衰,九窍不和,下虚上实,涕泣俱出。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同出名异,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年老复壮,壮者益理。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味,能纵欲快志,得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与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为②变,则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毋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痃疟,则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毋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餐泄,则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毋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则奉生者少。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为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故喜怒不节,寒暑失度,生乃不固。人能依时摄养,故得免其夭枉也。

      仲长统曰:王侯之宫美女兼千,卿士之家侍妾数百,昼则以醇酒淋其骨髓,夜则房室输其血气,耳听*声,目乐邪色,宴内不出,游外不返。王公得之于上,豪杰驰之于下,及至生产不时,字育太早,或童孺而擅气,或疾病而构精,精气薄恶,血脉不充。既出胞藏,养护无法,又蒸之以绵纩,烁之以五味。胎伤孩病而脆,未及坚刚,复纵情欲,重重相生,病病相孕。国无良医,医无审术,奸佐其间,过谬常有,会有一疾,莫能自免。当今少百岁之人者,岂非所习不纯正也。

      抱朴子曰:或问所谓伤之者,岂色欲之间乎?答曰:亦何独斯哉!然长生之要,其在房中,上士知之,可以延年除病,其次不以自伐,若年当少壮而知还阴丹以补脑,采七益于长俗(作谷。)者,不服药物,不失一二百岁也,但不得仙耳。不得其术者,古人方之于凌杯以盛汤,羽苞之蓄火。又且才所不逮而强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深忧重恚,伤也;悲哀憔悴,伤也;喜乐过度,伤也;汲汲所欲,伤也;戚戚所患,伤也;久谈言笑,伤也;寝息失时,伤也;挽弓引弩,伤也;沉醉呕吐,伤也;饱食即卧,伤也;跳走喘乏,伤也;欢呼哭泣,伤也;阴阳不交,伤也。积伤至尽,尽则早亡,尽则非道也。是以养性之士,唾不至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久处,立不至疲,卧不至懻,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澼,不欲甚劳,不欲甚佚,不欲流汗,不欲多唾,不欲奔走车马,不欲极目远望,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饮酒当风,不欲数数沐浴,不欲广志远愿,不得规造异巧,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不欲露卧星月,不欲眠中用扇,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不欲冒之;五味不欲偏多,故酸多则伤脾,苦多则伤肺,辛多则伤肝,咸多则伤心,甘多则伤肾,此五味克五脏五行自然之理也。凡言伤者,亦不即觉也,谓久即损寿耳。是以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调利筋骨有偃仰之方,祛疾闲邪有吐纳之术,流行荣卫有补泻之法,节宣劳佚有与夺之要。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然后先服草木以救亏缺,后服金丹以定无穷。养性之理,尽于此矣。夫欲快意任怀,自谓达识知命,不泥异端,极情肆力,不劳持久者,闻此言也,虽风之过耳,电之经目,不足喻也。虽身枯于留连之中,气绝于绮纨之际,而甘心焉,亦安可告之以养性之事哉!匪惟不纳,乃谓妖讹也。而望彼信之,所谓以明鉴给蒙瞽,以丝竹娱聋夫者也。

      魏武与皇甫隆令曰:闻卿年出百岁而体力不衰,耳目聪明,颜色和悦,此盛事也。所服食施行道引,可得闻乎?若有可传,想可密示封内。隆上疏对曰:臣闻天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所贵,莫贵于生。唐荒无始,劫运无穷,人生其间,忽如电过,每一思此,然罔③心热,生不再来,逝不可追,何不抑情养性以自保惜!今四海垂定,太平之际,又当须展才布德,当由万年,万年无穷,当由修道,道甚易知,但莫能行。臣常闻道人蒯京,已年一百七十八,而甚丁壮,言人当朝朝服食玉泉、琢齿,使人丁壮、有颜色,去三虫而坚齿。玉泉者,口中唾也。朝旦未起,早嗽津令满口乃吞之,琢齿二七遍,如此者,乃名曰练精。

      嵇康云:穰岁多病,饥年少疾,信哉不虚。是以关中土地,俗好俭啬,厨膳肴羞,不过菹酱而已,其人少病而寿;江南岭表,其处饶足,海陆鲑肴,无所不备,土俗多疾,而人早夭。北方仕子,游宦至彼,遇其丰赡,以为福祐所臻,是以尊卑长幼,恣口食啖,夜长醉饱,四体热闷,赤露眠卧,宿食不消,未逾期月,大小皆病,或患霍乱、脚气、胀满,或寒热、疟痢、恶核、疔肿,或痈疽、痔漏,或偏风、猥退,不知医疗,以至于死。凡如此者,比肩皆是,惟云不习水土,都不知病之所由。静言思之,可为太息者也。学者先须识此,以自诫慎。

      抱朴子曰: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宫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知治身则能治国也。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惜其气,所以全其身。民散则国亡,气竭则身死。死者,不可生也;亡者,不可存也。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夫人难养而易危也,气难清而易浊也。故能审威德,所以保社稷;割嗜欲,所以固血气。然后真一存焉,三一守焉,百病却焉,年寿延焉。

①考考:备急千金要方作“孜孜”。

②为:备急千金要方同。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无此字。

③然罔:备急千金要方作“罔然”。

本草纲目中的千金方中说的是各类病症的一个大概的解决方子。

《千金方》是对唐之前的中医典籍做出的总结属于综合的医学百科全书,而《本草纲目》更倾向于草药属于专注于中草药,倾向于植物学。

《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唐朝孙思邈所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年)。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

主要信息:

《本草纲目》首列总目、凡例、附图。卷一卷二为序例,主要介绍历代诸家本草及中药基本理论等内容。首先列举《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雷公炮炙论》、《唐本草》等四十一种本草著作,并加简要评介,基本反映出明代以前本草学发展概况。

另又附列引用医书二百七十七种,经史百家书籍四百四十种,共计七百十七种。通过引述前人专论如神农本经名例、陶隐居名医别录合药方剂法则、采药分六气岁物、七方十剂、五味宜忌、五味偏胜、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

还有引经报使、相须相使相畏相恶诸药、相反诸药、服药食忌、妊娠禁忌、饮食禁忌、李东垣随证用药凡例、张子和汗吐下之法、陈藏器诸虚用药凡例等,使中药理论获得系统整理。

千金方是第一个,备急千金方

《备急千金要方》序

夫清浊剖判,上下攸分,三才肇基,五行 落,万物淳朴,无得而称。燧人氏出,观斗极以定方名,始有火化。伏羲氏作,因之而画八卦、立庖厨,滋味既兴, 瘵萌起。大圣神农氏悯黎元之多疾,遂尝百药以救疗之,犹未尽善。黄帝受命,创制九针,与方士岐伯、雷公之伦,备论经脉,旁通问难,详究义理,以为经论,故后世可得根据而畅焉。春秋之际,良医和缓,六国之时,则有扁鹊,汉有仓公,仲景,魏有华佗,并皆探赜索隐,穷幽洞微,用药不过二三,灸炷不逾七八,而疾无不愈者。晋宋以来,虽复名医间出,然治十不能愈五六,良由今人嗜欲太甚,立心不常,*放纵逸,有阙摄养所致耳。余缅寻圣人设教,欲使家家自学,人人自晓。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末俗小人,多行诡诈,倚傍圣教而为欺 ,遂令朝野士庶咸耻医术之名。多教子弟诵短文,枸小策,以求出身之道。医治之术,阙而弗论,吁可怪也。嗟乎!深乖圣贤之本意。吾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所以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至于切脉诊候,采药合和,服饵节度,将息避慎,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至于弱冠,颇觉有悟,是以亲邻国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在身之患,断绝医门,故知方药本草不可不学。吾见诸方部帙浩博,忽遇仓猝,求检至难,比得方讫,疾已不救矣。呜呼!痛夭枉之幽厄,惜堕学之昏愚,乃博采群经,删裁繁重,务在简易,以为《备急千金要方》一部,凡三十卷。虽不能究尽病源,但使留意于斯者,亦思过半矣。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未可传于士族,庶以贻厥私门。张仲景曰∶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而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崇饰其末,而忽弃其本,欲华其表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进不能爱人知物,退不能爱躬知己,卒然遇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后震栗。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戆若游魂,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究归天,束手受败。 百年之寿命,将至贵之重器,委付庸医,恣其所措,咄嗟喑呜,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涕泣。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自弃若是,夫何荣势之云哉。此之谓也。

千金翼方

原夫神医秘术,至赜参于道枢。宝饵凝灵,宏功浃于真畛。知关 玄牡,驻历之效已深。辔策天机,全生之德为大。稽炎农于纪 ,资太一而返营魂。镜轩后于遗编,事歧伯而宣药力,故能尝味之绩,郁腾天壤,诊体之教,播在神寰。医道由是滥觞,时义肇基于此。亦有志其大者,高密问紫文之术;先其远者,伯阳流玉册之经;拟斯寿于乾坤,岂伊芳难老。俦厥龄于龟鹤,讵可蠲 。兹乃大道之真以持身抑斯之谓也。若其业济含灵,命悬兹乎,则有越人彻视于腑脏,秦和动达于膏肓,仲景候色而验眉,元化刳肠而湔胃,斯皆方轨迭迹,思韫入神之妙;极变探幽,精超绝代之巧。晋宋方技既其无继,齐梁医术曾何足云。若夫医道之为言,实惟意也。固以神存心手之际,意析毫芒之里。当其情之所得,口不能言;数之所在,言不能谕。然则三部九候,乃经络之枢机。气少神余,亦针刺之钧轴。况乎良医则贵察声色,神工则深究萌芽。心考锱铢,安假悬衡之验,敏同机骇,曾无挂发之淹。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是故先王镂之于玉板,往圣藏之以金匮,岂不以营迭至道括囊真颐者欤。

余幼智蔑闻,老成无已。才非公干,夙婴沉疾。德异士安,早缠 瘵。所以志学之岁,驰百金而徇经方。耄及之年,竟三余而勤药饵。酌华公之录帙,异术同窥。采葛生之玉函,奇方

毕综。每以为生者两仪之大德,人者五行之秀气。气化则人育,伊芳人禀气而存。德合则生成,是生曰德而立。既知生不再于我,人处物为灵,可幸蕴灵心阙颐我性源者。由检押神秘,幽求今古,撰方一部,号曰千金,可以济物摄生,可以穷微尽性。犹恐岱山临目,必昧秋毫之端;雷霆在耳;或遗玉石之响。所以更撰方翼三十卷,共成一家之学。譬 之相济,运转无涯。等羽翼之交飞,抟摇不测。矧夫易道深矣,孔宣系十翼之辞;玄文奥矣,陆绩增玄翼之说。或沿斯义,述此方名矣。贻厥子孙,永为家训。虽未能譬言中庶,比润上池,亦足以慕远测深,稽门叩键者哉。倘经目于君子,庶知余之所志焉。

日本于1974年成立千金要方研究所,特重新精印南宋本《备急千金要方》,并誉之为“人类之至宝”。更为日、美、德以及东南亚各国学者和理论研究者所关注。孙氏撰成《千金要方》后,因感其内容之不足而续编《千金翼方》,30卷,约成书于公元682年。该书的内容和科学价值在于:

第一,发展传染病诊疗技术与学说。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中关于伤寒的学说,到唐代已经历四五百年的实践检验,深为历代学者所重视,孙氏撰《千金要方》时只见其片断,晚年始得“江南诸师秘仲景(伤寒论)”之书,他结合自己诊疗传染病、流行病之实践经验和理论认识,创造性提出:其要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出之也”①。孙氏的大胆革新,从医疗实践中总结新的理论经验,提高医疗水平,减少学习掌握的难度,不泥守仲景繁难的六经辨症体系,自创此三纲论治传染病的新学说,对发展仲景学说和明清医学家研究仲景学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二,提高内科杂病与外科疾病的诊疗水平。孙氏临床研究十分重视一个病一个病的观察研究,因此,对内、外、妇、儿科疾病的认识,突破了前人在病因、症候等方面着重笼统论述的僵化思想,使许多疾病的认识水平和诊疗效果均获得明显的提高,有的认识达到比较科学的境界,甚至产生出若干富有病因治疗的成就。例如他对消渴(糖尿病)与化脓性感染关系的认识已比较正确。他忠告医生与病家,千万不可为糖尿病患者施行针灸,以防引起化脓而成为不治之症,并强调家属与患者提防不要破伤皮肉,以防化脓之祸,劝告患者要常备防治化脓性感染的药物等,这在唐代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孙氏对急性胃肠炎——霍乱病因的认识,科学地强调“皆因食饮,非关鬼神”。他在论述溪毒、射工等病症①注:桂枝指桂枝汤证,麻黄指麻黄汤证,青龙指青龙汤证,以上三者为仲景伤寒论中诊疗传染性、流行性疾病最为重要的方剂症候群代表。

实际上已对现代的血吸虫病的病因、发病季节、流行地域、症状和预后等,均已作出了当代最为正确的认识,有许多结论同今天的认识并不两样。可贵的是他明确强调消灭病源以预防的思想和方法。指出“此虫畏鹅,鹅能食之”,“夏月常备大莓根屑,若入水浴,以方寸匕投水上游,辟射工。凡洗浴以少许投水盆中,即无变毒”。又如他对痢疾的分型、治疗等也达到很高的水平,强调“热痢(急性痢疾)则多加黄连”,至今仍是临床治疗痢疾常用的有效药物。孙氏对麻风病记述尤详,并报告了他经手治疗的600余病例的经验和结果。

孙氏认为麻风病有1/10可以治愈,因而,他被誉为近世麻风病专家之祖。

第三,强调妇人、小儿特点,为妇、儿科分立奠定学术基础。孙氏用两书的1/6篇幅,专论了妇人病、婴幼儿病及体质发展的特点。孙氏在比较正确地论述了妇女妊娠及胎儿在母体逐月发展之形态等发育过程后,并出色地强调了初生儿的护理、喂养、乳母、保育员的选择条件等,应该说是很符合科学要求的。例如接生的程序、难产的处理、儿不啼哭的处理方法、沐浴方法、断脐方法、防止婴儿破伤风(脐风)等等,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尤其是强调初生儿、20天、30天、百日乃至3岁到10岁儿童每一阶段所可能多发病的防治,有的方法和要求甚至在现今对产科医生、乳母、母亲等,仍有着参考和学习的价值。

第四,总结对病因有治疗效果的药物,针对疾病病因而进行的治疗是最富有成效的治疗方法。虽然孙氏所处时代对于若干病的真正病因尚不具备确切认识的条件,但他在治疗这些疾病的方药中所用药物却十分符合现代科学所证实的病因认识。例如他强调瘿(地方性甲状腺肿)是因久居常食山区坞水(缺碘)引起的,在治疗上他多用含碘丰富的海藻、昆布以及动物甲状腺等,其疗效自然是十分理想的。又如雀目(夜盲症)是因缺乏甲种维生素引起的,孙氏虽然并不确知其病因,但他多处强调用猪肝、羊肝煮食治疗,众所周知,肝含有极丰富的甲种维生素等营养。又如脚气病的防治,孙氏主张用谷白皮煮水去渣后用以“煮米粥常服防之”,“即不发”,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这种谷白皮含有丰富的乙种维生素,而脚气病的病因正是饮食长期缺乏乙种维生素引起的。如此等等,说明孙氏在病因治疗上,虽然还是不自觉的,但其成就令人钦佩。

第五,丰富了针灸疗法的理论与技术。关于针灸疗法,必须首先掌握经络、穴位的理论和技术。孙氏指出经络循环腹背,无所不至,往来出没,难以测量。因此,他强调“非图莫可”。他在前人绘图的基础上,经过考订、修改,并创造性地以青、黄、赤、白、黑五色彩绘以区别其十二经各条经络之走行方向和孔穴之部位,并以绿色绘制奇经八脉。该图分正、侧、背面三幅,大小取常人之一半为之,使我国针灸经络腧穴之绘图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为宋代铸造针灸铜人、刻制针灸腧穴石碑等奠定了基础。孙氏的彩绘不但在经络腧穴的规范化和提高教学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并且在提高针灸临床效果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此外,关于针灸临床,他正确指出,选穴要少而精,提倡针灸辨症,主张综合治疗。因此,在论述一位合格的针灸医师时强调“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不药,药不针灸,尤非良医;知药知针,固是良医”。他的这一理论,早已为千百名针灸名家的实践证实是完全符合科学原理的精辟论断。“阿是”穴是历代医师乃至现代针灸医学家所经常用于临床治疗的有效穴位,它以痛为穴,并无固定部位,这是孙氏在针灸治疗学上的创造性发现。

第六,提高疾病诊疗技术水平。孙氏创造的“验透膈法”是确诊胸背部化脓性感染是否穿透胸膜引致脓胸的科学方法,这在当时应该说是人类医学发展高水平的诊断技术。其方法是在胸、背或胁部脓疮疮面贴一薄纸或竹内膜,于光亮处观察竹膜是否随着病人呼吸而有同步的呼气则竹内膜内陷,吸气则竹内膜凸出的节律性变化,如是则可诊断为脓肿已穿透胸膜而已成脓胸,否则,尚未穿透胸膜,这在决定有效治疗方法上是极为重要的。再如孙氏在医疗技术方面实际上已创造出有血清疗法性质的技术。其方法是对很难根除疖病病人的治疗,他创造性提出用针刺或小刀在疖肿周围刺令出血,然后以刀取血或渗出之血清与药物内疖疮中;他还叙述了用患者父亲的血与血汁接种患者疖疮中,并强调疗效甚佳,这一创造是十分可贵的,思想是十分先进的,这与人痘接种技术之发明是否有直接关系是值得给予考察与研究的。

此外,孙氏还创造性发明了许多有效的医疗技术。例如经他改进的下颌脱臼手法复位术至今还在临床中使用;他所记述的阴囊撕裂伤睾丸脱出之手术,还纳缝合术,运用葱管导尿术,烧烙止血术,咽喉异物(针、钉、骨刺)剔出术,保留灌肠、压力灌肠术等等,均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这些医疗技术,虽然后来在器具上有了极大的进步,但其原理仍然沿袭着孙氏的思想。

第七,发展卫生保健学说。两部《千金方》集中体现了孙思邈这位百岁医学家关于延年益寿的思想与实践经验。综观两书,在此问题上有三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一是将老庄“吐故纳新”思想指导下的“静功”与华佗等倡导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思想指导下的“动功”结合起来;二是把一般人的养生保健理论技术与中老年常见病的防治结合起来;三是严厉批判了服五石企图长生的思想,同时强调了服食植物类营养防病方剂的必要性。这些思想和具体技术方法要求,把我国卫生保健、延年益寿的学说推到了时代的高水平。

第八,发展药物、方剂以提高临床防治疾病的效果。《千金方》在地道中药之规范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关于药用植物的野生变家种,以及植物药的采收时节、加工保管和炮制等,也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理论和方法要求大都为现代所遵循,或成为临床运用之依据。在这些中药学理论指导下,该书广泛收录了唐以前的医疗方剂。

《千金要方》记有医疗方剂4500余首,《千金翼方》记有医疗方剂2000余首,临床内科、传染病、外科、骨伤科、妇产科、小儿科、耳目口齿、咽喉科等等数以百计的各种病症,都选列了多少不定的医方,供作临床处方治疗时之参考。其中有许多前人的医方和孙氏自创的方剂,至今仍有着比较广泛的影响。

《备急千金要方》卷首以显著地位论述了《大医精诚》与《大医习业》,突出地强调了作为一位优秀医生,必须具备高尚的医疗道德修养和精辟的医学理论、医疗技术。为此,该书一一作出了医德与医术的严格要求,成为历代临床医生修养的准绳。

孙思邈鉴于古代诸家医方散乱浩博,求检至难,便博采群经,勤求古今,删裁繁复,以求简易,撰方一部,凡30卷,“以为人命至贵,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A于此”,故名曰《备急千金要方》。

《备急千金要方》约成于652年,孙思邈当时年约70岁。书成后,孙思邈仍时时感其不足,继续努力,又集30年临床经验,作《千金翼方》30卷以补《千金要方》之不足。两书合而为我国唐代最有代表性的医药学著作。

《备急千金要方》是一本古代的医学著作,对于现代人来说,阅读和理解可能会有一些难度,以下是一些可能有帮助的建议:

1 了解一些基本的中医知识:在阅读《备急千金要方》之前,了解一些基本的中医知识可能会有所帮助,例如中医的基本理论、药物的性质和功效等等。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中医入门书籍来先行学习。

2 查阅注释和翻译:如果你直接阅读原著感到困难,可以尝试查找一些注释版或翻译版的《备急千金要方》。这些注释或翻译可能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原著的内容。

3 逐页精读:不要急于一下子读完整本书,可以逐页精读,逐渐理解每一页的内容。同时也可以结合书中的图谱和药方进行学习。

4 实践和经验:学习中医需要不断地实践和积累经验。在阅读《备急千金要方》的同时,可以结合一些实际的病例或者亲身尝试一些草药,通过实践来加深对药方的理解和应用。

5 寻求导师或学习班的帮助:如果自学感到吃力,可以寻求一些专业的导师或者参加一些中医学习班,他们可能会提供更系统的指导和帮助。

记住,学习中医需要时间和耐心,不要轻易放弃。

备急千金要方哪本好

素问(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于岐伯也。”岐伯乃上古医学先知,因此就诞生了以黄帝与先知们问答形式撰写的综...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