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道教的创始人是张道陵而不是老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1浏览:4收藏

为什么有人说道教的创始人是张道陵而不是老子?,第1张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但是道教却不完全等同于道家,所以自然创始人也不一样。

道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而道教则是将哲学神化,到汉朝后期有了教团产生,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主要经典,那么我们都知道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道教的又是谁呢?

许多中国人都认为道教起于张道陵,其实并不是这样的。道教的根本实际上还是道家思想,而道家思想在汉朝之前被成为黄老之学,既黄帝和老子的学说。

所以道教有三祖之说,据《崆峒问答》中说道教的始祖是轩辕黄帝,道祖是老子,教祖是张天师。

所以实际上来说,无论是张道陵还是老子,都不是完全的道教之祖。那么许多人或许还有疑惑,老子是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是天师,黄帝和道教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可以看一下,如《云笈七羲》言:“轩辕黄帝姓公孙,有熊国少典之次子也。”称西王母遣女传《阴符经》三百言及兵符、图策等而战蚩尤,“黄帝以天下既理,物用俱备,乃寻真访隐,冀获长生久视。”

《阴符经》是道教经典,传说为轩辕黄帝所传,故称《黄帝阴符经》,这是一层联系,而且不单单如此,像是《黄帝内经》也是托名黄帝的道教经典,托名是许多道教典籍的一个重要的传承方式,也就是说所托之名,大抵皆为道教地位崇高之人,所以黄帝必然是被道教承认的祖师之一。

而更关键的一层,就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都知道老子五千文《道德经》既是道教经典,也是道家经典。那么这本经典思从何来?

实际上老子曾多阅古籍,而这些古籍不少都是黄帝所做,直到他渐渐得出大道,也被人认为是继承了黄帝的一些思想,故而才有黄老之说。

简单来说,道教该是先有思想有想修行成仙的人,后来才有了教团组织,道教承载了古代的文化与思想,而这样的文化与思想很大一部分源于轩辕黄帝,所以道教始祖才合我们的人文始祖都是那一人。

而反过来说,其实张道陵本是正一盟威道,即正一道的创始人,被后人认为是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后世尊称为“老祖天师”、“正一真人”。其实继承者,组织者。

所以准确的来说,道教三祖的关系应该是道以始源於黄帝,乃尊黄帝为始祖,以阐扬道学精义的老子为道祖;以组成道教的张道陵为教祖,是谓道教三祖。

道教是在我国早期封建时代形成的宗教。其信仰内容,具有汉民族宗教意识的特点。史学界与道教界一般都说它形成于东汉顺帝(公元126至144年)时代,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但若追溯到战国时期齐燕沿海一带宣扬神仙方术,《史记.封禅书》所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的方仙道与西汉时托黄帝而言神仙之术、托老子而言修道养寿的黄老道,则这种以神仙信仰为特征的宗教在我国流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时代,道教与佛教并称为两大宗教,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之一。道教对我国封建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都发生过深刻的影响;同时它也形成了自已独特的宗教神秘主义体系。道教累积了大量经籍与文献资料,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一个组成部份。

道教内容十分庞杂,从其主体内容来探索其起源,则道教大致不外是在三种原始宗教意识的基础上衍化而来:一为鬼神崇拜,二为神仙之说与方术,三为黄老学说中之神秘主义成份。

一、鬼神崇拜

在公元前一千几百年前的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自然崇拜已发展到信仰上帝和天命,初步建立了以上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原始的鬼魂崇拜已发展到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拜;梦兆迷信也已发展到求神意以定吉凶的占卜巫术。这在当时是社会普遍的信仰,帝王更是狂热的信奉者。人们相信地上发生的一切事情或后果,都是天神意志的体现,而天神的意志与情绪,是依世人对他崇敬的程度以及行为的善恶而作出的报应。统治者为了取悦于鬼神(这里鬼指祖先,神指上帝,而殷人的上帝即其祖先),祈求鬼神以其无限的权威来维护他在地上的统治,相应地兴起祭祀以宣扬神威和献谀于神。《小戴礼记.表记篇》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这时也就有了管理宗教仪式、卜筮吉凶和祈福禳灾的巫祝,他们的职司是掌握龟筮,而且被认为能沟通神天。所谓巫能以歌舞降神,祝能以言辞悦神。巫的专职就是托言能把神的旨意通过龟壳或蓍草卜筮传达给人,祝的专职就是奉行祈祷仪式,托言能把人的愿望申诉于鬼神。因此巫祝都是祭祀时所不可缺少的人物。统治者往往要把自己的意图披上是神的意旨的外衣,来制服被统治者,巫祝就成了完成这一使命的御用工具。后世道教宫观中司香火者叫庙祝,便是古代留下来的名称。周继殷商而统治天下,鬼神崇拜更有系统,并形成了“天命观”的神学理论。《泰誓上》:

天佑下命,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有罪无罪,予曷敢有越厥志。

周人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了天神、人鬼、地只三个系统。《周礼上》说:

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只之礼。

属于天神的有上帝及日、月、星、斗、宿、风、云、雷、雨诸神;属于地只的有社稷、山川、五岳、四渎之神;属于人鬼的主要是各姓的祖先及崇拜的圣贤。这些也便是后来道教所以成为多神教的来源。后世道教做法事,如建醮坛、设斋供,即古人祭祀的礼仪;唱赞词、诵宝诰,即含有言辞悦神之意;上表章、读疏文,也便是申诉和祈祷之用。因此可知汉代兴起的道教具有古代巫祝遗风,所供奉的神也大多渊源于古人的信仰。

二、 神仙之说与方士方术

神仙之说,其来甚久,早在战国时期,不仅漱正阳、含朝霞、保神明、入精气等吐纳延寿之术为世人所习慕,彭祖之长寿、三神山之仙阙为世人所向往,且载营魄而登霞,掩浮云而上升的幻想登仙之说,也已为世人所乐道和探求。

先秦古籍不少载有关于仙人、仙境、仙药等传说的文字。如

《庄子.逍遥游》: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庄子.天地篇》:

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莫至,身常无殃。

《庄子.在宥篇》述广成子对黄帝言:「我修身二千百岁矣,吾形未尝衰。」《庄子.田子方》:「夫至人至矣,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庄子出发于出世思想,在《逍遥游》、《大宗师》、《天道》、《列御冠》、《刻意》、《天下》、《应帝王》、《达生》、《田子方》等篇章中,均有对仙人、仙境的描述。

《列子》更引申庄子对“仙人”、“真人”、“至人”之赞美,更夸饰仙境之美妙与神秘。《列子.汤问篇》说:渤海之东很远的地方有一大壑,名曰“归墟”,其中有五座山,一曰岱舆,二曰员 峤,三曰方壶,四曰瀛州,五曰蓬莱。仙人居于“归墟”的五个大山上。

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

又说,在北海之北很远很远的地方,有名“终北”之国,无风雨霜露,不生鸟兽虫鱼草木;国中有名“壶领”之山,顶有口名滋穴,有泉水涌出名神瀵,香过兰椒,味过醪醴,分四股流遍全国;人们“不竞不争” 、“不骄不忌”、“不媒不聘”、“不耕不稼”、“不织不衣”、“不死不病”,整天相携歌唱,饥倦则饮神瀵,经旬才醒。

《列子.黄帝》更用幻梦勾画了一个“华胥氏之国”,说那里“国无师长”、“民无嗜欲”,人们“无夭殇”、“无爱憎”、“无利害”、“无畏忌”,“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步”。又说,在“海河洲”中有“列姑射山”,山上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吸风饮露,不食五谷”,“不偎不爱,仙圣为之臣。不畏不怒,愿悫为之使。不施不惠,而物自足。不聚不歛,而己无愆。阴阳常调,日月常明。风雨常均,字育常时,年谷常丰。而土无札伤,人无夭恶,物无疵疠,鬼无灵响”。《列子.周穆王》中说,天上有一个“化人之宫”,“构以金银,络以珠玉”,“耳目之所观听,鼻口所纳尝,皆非人间之有”。

“仙境”皆被描画得美妙而神秘,所谓“仙人”亦皆被描绘成外生死、极虚静、不为物累、超脱自在的能飞行的神人。

有关神仙说的最脍炙人口的一段材料,则是司马迁撰《史记.封禅书》中的一段记述: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则方士言之不可胜数。始皇自以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齎童男女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

又《史记.武帝本记》云,李少君言于武帝:

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

神仙之说,大抵先出于西北山岳与东南滨海地带。究其原因,其社会因素是:在社会日趋繁荣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向深山、海洋开始了探险与开拓的事业,因为山岳与海洋中确有景物宜人的好地方,人们或因避难,或因为风浪所漂泊而偶至妙境,人们的眼界宽阔了。以后这种信息便辗转相传,引起世人之仰慕,欲开拓新的领域或遁离灾难的人,便开始他们的探险,于是蒙有浪漫色彩或宗教幻想色彩的神仙之说便产生了。再者,神仙之说的产生还有其自然因素:山岳和海洋中常出现一些使当时人感到惊异、迷惑、神秘的自然现象,如云雾幻景、深渊奇洞、海市蜃楼等,人们把幻奇之境,当作天地之间的另一世界,于是神话也便油然而生。

伴随神仙说的产生,巫觋之辈便利用之更为渲染神怪,大肆宣扬,有的并利用当时萌芽的科技,蒙以宗教色彩,以为求仙之方术,游售惑世。这样的人就叫方士,或方术之士。

据《汉书.艺文志》,汉时将方术分为四类,即医经、医方、房中、神仙。《后汉书》中的《方术列传》中包括天文、医学、神仙、占卜、相术、命相、遁甲、堪舆等等。古人将一切技艺皆称之为方术,不过我们这里所讲的乃是那些宣扬长生不死,认为服食及祭祀可以成神仙的人所兜售的神怪奇方。

我国古代传说的方士有籛铿(彭祖) 、容成、西王母、素女等,史籍记载最早的方士则为周灵王(公元前571—前545年)时的苌弘。《史记.封禅书》:

是时苌弘以方事周灵王,诸侯莫朝周,周力少,苌弘乃明鬼神事,设射狸首。狸首者,诸侯之不来者。依物怪欲以致诸侯。诸侯不从,而晋人执杀苌弘。周人之言方怪者自苌弘。

所谓“设射狸首”,即汉代魇胜巫术,足见方士苌弘乃巫觋之遗绪。

战国时的方士,乃巫觋转向服食与祭祀,他们只有方术而没有堂皇的理论,与诸子百家相比较,显然黯然失色。战国末朝出了个方士叫驺衍,他将阴阳五行说相胜相克的原理与社会朝代之兴衰更替相结合,更推而论社会事物之变化。驺衍因此而得显于诸侯,从而也启发了其它方士。《史记.封禅书》中说:

自齐威、宣之时,驺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而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最后皆燕人,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驺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

由于秦始皇幻想获得不死之药,因而方术之士十分活跃。得到秦始皇宠信的第一个方士便是徐市(福)。《史记.秦始皇本纪》:

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上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州,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徐市入海求神药,数年不得,费多,恐受谴,诈骗秦始皇说:「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继徐市而得宠信的有燕人卢生和韩终、侯公、石生等。他们为秦始皇求仙人羡门、高誓及不死之药,均归渺茫。卢生入海还,托以鬼神事,奏籙图书,说:「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卢生还说秦始皇:

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爇,陵云气,与天地久长。今上治下,未能恬淡。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

秦代法酷,方不验辄死。世上哪里有不死仙药?方士卢生等便偷偷跑了。秦始皇大怒,他说:

……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

秦始皇迁怒于诸生,将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他的长子扶苏向他解释诸生与方士的不同,秦始皇更怒将扶苏远谪边地,北监蒙恬于上郡。

秦始皇之后,最宠信方士的便是汉武帝刘彻。第一个得他宠信的是方士李少君。《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李少君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汉武帝,帝尊之。李少君说:

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

汉武帝信了李少君的话,于是“亲祠灶,而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而事化丹沙诸药齐为黄金矣”。后李少君病死,汉武帝不说他死了,而说“化去”,又使黄锤、史宽舒受其方,“求蓬莱安期生之属”。其后又有亳人薄诱忌奏词泰一方,齐人少翁以鬼神方见帝,谓能以方术夜致武帝已亡之王夫人及灶鬼之貌,得拜文成将军,获赏赐甚多;后因以帛书饭牛,云牛腹有奇,武帝察觉后诛杀文成将军。又有胶东宫人栾大,谎言尝往来海中,曾见仙人安期、羡门之属,黄金可成,不死之药可得,仙人可致。武帝宠信栾大,拜为五利将军,栾大常羽衣,夜祠欲以下神。栾大佩六印,贵振天下,“而海上燕齐之间,莫不扼捥而自言有禁方,能神仙矣。”(《史记.孝武本记》)。后栾大以方术不验被诛。又有齐人公孙卿,为武帝至东莱山候神。这时武帝令入海求神山的方士达数千人,复遣方士求神怪采芝药以千计。公孙卿还说“仙人好楼居”,武帝令长安作蜚廉桂观,甘泉作益延寿观,使公孙卿设具而候神人。一概终无所验,武帝始“怠厌方士之怪迂语矣”。自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遣方士求神仙,到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才悉罢诸方士候神人者,中间经过四十五年之久,此时汉武帝已六十八岁。他曾对群臣自叹曰:「向时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节食服药,差可少病而已。」(《资治通鉴》卷廿二《汉纪十四》)

《汉书.艺文志》对“神仙”及专务神仙术的方士,作了一段评论:

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然而或者专以为务,则诞欺怪迂之文弥以益多,非圣王之所以教也。孔子曰:「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为之矣。」

总之,方仙道所信奉的神仙说,也就是以后道教的最基本的信仰与特征,方士们所行之术,如人主微行方、祠灶、谷道、却老方、求仙术、候神、望气、导引、祠泰一、夜祀下神方、斗旗方、按摩方、芝菌方、重道延命方、烧炼等等,也都是后来道教所信行的方术。道教源出神仙家,方仙道为道教前身,这是历史事实。

由于方仙道诞欺怪迂,方术不验,受到社会明智之士的攻击,信仰和专务神仙说与方术的人,便不得不改弦更张,另辟蹊径。这就使神仙家有所分化,同源而异流,一派是仿效驺衍的方仙道,另一派是继起的,依附于黄老之学的黄老道。

三、两汉之黄老道

西汉初期,文帝景帝两代(公元前179—前141年)皆以黄老清静之术治天下。《史记.儒林列传》中说:

……乃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

《史记.外戚世家》中说:

窦太后好黄帝、老子之学,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

据太史公司马谈谓,黄老之学系出河上丈人。《史记.乐毅列传》中说:

……乐臣公善修黄帝、老子之言,显闻于齐,称贤师。

太史公曰:……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西汉初,曹参相齐,「其治要用黄老术,并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史记.曹相国世家》)曹参、陈平、窦太后等多喜黄老,因而黄老之学,蔚然而兴。不过那时的所谓黄老之术,乃是专就国家政治而言。神仙家与黄老学说在性质上本不相同,黄老学说尚未与神仙家发生关系,这是在概念上必须弄清的。

汉武帝刘彻继位后,他是既崇尚儒术,又崇信神仙。这时儒家出现宗教化趋向,谶纬学说也随之兴起。神仙家在当时情况下,欲摆脱方仙道的声名狼藉,更需要打起新的旗帜,建立新的神学体系。受儒家尊崇尧舜、神化孔子的启示,神仙家便效法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的方式,攀附当时在社会有影响的黄老之学,况且黄老学说也确有可供神仙家附会和利用的神秘主义成分。神仙家尊崇黄老,更觉黄帝、老子地位、声望高于尧舜、孔子,既可利用历史上庄严的神圣人物来自尊其教,又可附会其学说以自文其教。神仙家开始是推崇黄帝,继之才抬高老子,汉武帝以后逐渐形成为具有宗教色彩的黄老道。总之,是将依托的黄帝、老子宗教化,借以行世和发展。

汉武帝即位二十八年,汾阳巫人于土中得宝鼎献于帝,方士们遂捏造妄语,谓黄帝当年亦得宝鼎,广事封禅,常与神会。又言黄帝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又言黄帝且战且学仙,百余岁然后得与神通,最后骑龙上天。《资治通鉴.汉纪十二》中说: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齐人公孙卿曰:「今年得宝鼎,其冬辛巳朔旦冬至,与黄帝时等。」卿有札书曰:「黄帝得宝鼎,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凡三百八十年,黄帝仙登于天。」因嬖人奏之,上大悦,召问,卿对曰:「受此书申公,申公曰:"汉兴复当黄帝之时,汉之圣者在高祖之孙且曾孙也。宝鼎出而与神通,黄帝接万灵明庭。明庭者,甘泉也。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龙,与群臣后宫七十余人俱登天。″」于是天子曰:「嗟乎!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如脱屣耳!」

《史记.孝武本纪》记载:

天子既闻公孙卿及方士之言,黄帝以上封禅,皆致怪物与神通,欲放黄帝以尝接神仙人蓬莱士,高世比德于九皇,而颇采儒术以文之。

从此以后,宣扬神仙之说,皆托名于黄帝,而老子乃属道家。淮南王刘安(汉武帝之叔)虽喜神仙,但他所著《淮南子》亦未将道家与神仙家混为一谈。《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说:

淮南王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

《中篇》、《枕中鸿宝苑秘书》都言神仙方术,是专论神仙方术的最早著作,但这仍不能说是宗教经典,因为没有神授立教的说法,也没有后来道教的那一套符籙谶仪;且老子其人虽已被神秘化,但还不是天神。《汉书.艺文志》列举各家书目,在道家类既列有《黄帝》,也列有《老子》,在神仙家类则只有《黄帝》而无《老子》。这说明神仙家只是一种学术流派,或者说是术多「诞欺怪迂」的一种学派。到东汉,这种托始于黄帝的神仙流派,又有所演变,其特点就是神化老子。据《后汉书.楚王英传》记载:

英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佛陀),斋戒祭祀。

汉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给楚王英诏书说:

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

此时的所谓黄老,与西汉初期的黄老之学在性质上便大不相同,后者已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了。到东汉桓帝时代(公元147-167年),老子已被进一步神化,被捧上神座而享祭祀。《后汉书.桓帝纪》记载,延熹八年(公元165年),两次派人「之苦县祠老子」。次年又「祠老子于濯龙宫」。《后汉书.祭祀志》中说:

桓帝即位十八年,好神仙事,延熹八年初使中常侍之陈国苦县祠老子,九年,亲祠老子于濯龙,文罽为坛,饰淳金扣器,设华盖之坐,用郊天乐也。

《后汉书.王涣传》谓桓帝信仰黄老道,「悉毁诸房祠」,黄老道的名称始见于此。黄老之学也在此时正式发展成为黄老道。《隶释》卷三有延熹八年的《边韶老子铭》,其中谓,当时信道者附会了老子「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不自生也」和「浴神不死,是谓玄牝」的话,说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以三光为终始,观天作谶,降升斗星;随日九变,与时消息。规矩三光,四灵在傍;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身化,蝉蜕变世,自羲农以来,世为圣者作师」,将老子神化。后汉王阜《老子圣母碑》说:

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

将老子说成了「道」的化身。又《后汉书.襄楷传》上桓帝书中说:「或言老子入夷而化胡。」这都说明,老子已是天神,与佛陀同受崇拜。从此没落的方仙道,经过两汉的逐渐改头换面,以黄老道的名号而复更兴,至东汉而广为流传。《后汉书.皇甫嵩传》:「初巨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蓄养弟子,跪拜首过。」

黄老道所尊崇的黄帝、老子,也是后来道教所信仰的至尊之神。我认为黄老道是神仙家攀附黄老之学,制造其宗教理论体系的酝酿阶段。方仙道以游售方术为主,而黄老道则不仅讲术,而且也宣扬修道养寿了。

结语

殷商之鬼神崇拜、战国末兴起的方仙道,两汉末之黄老道,乃是道教信仰的渊源。万变不离其宗,不管道教的形成及其发展发生何种表现形态上的变化,都无不是源本于上述三者演变而来。鬼道、方仙道、黄老道乃是道教的母体。

东汉顺帝时(公元126--144),沛人张陵於蜀中创立正一盟威道(俗称五斗米道)。据《三国志·张鲁传》、《後汉书·刘焉传》等史书记载:张陵於顺帝时入蜀,学道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中,造作符书,向百姓传教。受其道的出五斗米,当时被官方称为「米贼」。五斗米道的创立与当时西南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有一定关系。近人向达以五斗米道信仰天地水三官,联系前秦氐族苻坚、後秦羌族姚苌笃信三官的事实,认为张陵入蜀鹤鸣山所学之道是氐羌民族的宗教信仰,而缘饰以《老子》。近人蒙文通也认为:天师道原为西南少数民族宗教。汉末西南民族向北迁徙,氐人等民族北入汉中及汉水上游,五斗米道亦於此时传入汉中。五斗米道的创立既有燕齐滨海地域神仙文化的内容,也有西南少数民族的巫教成分。古代中国的部落都信仰巫鬼,而以氐羌苗等巫风最盛,《山海经》中对此有较多的记载。张陵在西南少数民族环境中学道传教,难免不受少数民族原始巫鬼教的影响,吸收其中某些内容,以便更多地招徕少数民族人的信仰。另一方面,张陵又对原始巫鬼教进行了改造,与燕齐神仙文化相结合,产生了具有新特色的五斗米道。张陵将其道传给儿子张衡,张衡又传其子张鲁。他们祖孙三人被後世道教呼为「三张」,称张陵为天师,张衡为嗣师,张鲁为系师,即所谓「三师」。张陵创道的事迹历史记载很少,张衡仅是提及,事迹较详的是张修和张鲁。《三国志·张鲁传》注引鱼豢《典略》说:光和(公元178-184)中,汉中有张修,为五斗米道。教病人叩头思过,饮符水,加施静室,使病人在室中思过。又让人为奸令祭酒,祭酒主持《老子》五千文,入道者都修习,号为奸令。又有鬼吏为病人请祷,方法是书写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天地水三官手书,病人出米五斗,故鬼吏又号称五斗米师。一般百姓,「竞共事之」。後来张鲁到汉中,袭杀张修,因百姓信行张修之道,便在其基础上加以增饰。教入道者作义舍,以米肉置其中以供行人。又教道民自隐,有小错的修路百步则罪恶除去。又按照月令,春夏禁杀,又禁酒。张鲁自号师君,初来修学道者叫鬼卒,学道较久而虔诚者叫祭酒,各领道众,多的叫治头大祭酒。张鲁在汉中实行政教合一制度,雄据巴汉近三十年,民夷便乐,至建安二十年(公元215)投降曹操,五斗米道也随之传往北方中原地区。以後随著晋的统一,它又向东南沿海传播,从而遍及全国。大书法家王羲之父子,也曾加入五斗米道。

一、当代德高望重、教育后学正一十大高功 陈莲笙 上海城隍庙(羽化) 薛明德 上海钦赐仰殿 张昌禹 上海青浦城隍庙 黎遇航 茅山元符万宁宫(羽化) 何灿然 龙虎山嗣汉天师府 曾习勤 龙虎山嗣汉天师府(羽化) 汪少林 龙虎山嗣汉天师府(羽化) 周念孝 茅山元符万宁宫 邱裕松 龙虎山嗣汉天师府 方业儒 龙虎山嗣汉天师府(羽化)

二、当代为道教界培养高功人才承前启后的高功大师 吉宏忠 上海城隍庙 谢荣增 石竹山道院 张凤林 苏州玄妙观 张金涛 龙虎山嗣汉天师府 丁常云 上海钦赐仰殿 杨世华 茅山元符万宁宫 袁志鸿 北京东岳庙 洪百坚 台湾明龙宫 曾广亮 龙虎山嗣汉天师府 倪爱新 龙虎山嗣汉天师府

三、正一盟威天师道历年高功授箓大师

辛未年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授箓活动

1991年10月3日至9日(农历八月廿六至九月初三)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举行海外正一派道士授箓活动

正一盟威天师道嗣汉天师府汪少林道长为 传度师

正一盟威天师道嗣汉天师府张金涛道长为 保举师

正一盟威天师道嗣汉天师府张继禹道长为 监度师

乙亥年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授箓活动

1995年12月4日至7日(农历十月十四至十六)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举行内地正一派道士授箓活动

授箓工作领导小组: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陈莲笙道长任组长,张继禹、张金涛任副组长

正一盟威天师道嗣汉天师府何灿然道长为 传度师

正一盟威天师道上海城隍庙陈莲笙道长为 监度师

三茅山上清宗派元符万宁宫周念孝道长为 保举师

正一盟威天师道嗣汉天师府张继禹道长为 护箓大师

正一盟威天师道嗣汉天师府张金涛道长为 护法大师

正一盟威天师道苏州玄妙观薛桂元道长为 护经大师

正一盟威天师道上海钦赐仰殿凌晋道长为 护坛大师

正一盟威天师道温州紫云观施书宝道长为 护戒大师

正一盟威天师道湖南东岳庙董淑和道长为 护道大师

丙戌年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升授箓活动

2006年12月20至22日(农历十一月初一至初三)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举行内地正一派授(升)箓活动

正一盟威天师道嗣汉天师府邱裕松道长为 传度师

正一盟威天师道嗣汉天师府张继禹道长为 监度师

正一盟威天师道嗣汉天师府张金涛道长为 保举师

参与人员: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丁常云、林舟及秘书长袁志鸿

己丑年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授箓活动

2009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农历十月十四至十六)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举行海外弟子授箓活动

正一盟威天师道嗣汉天师府邱裕松道长为 传度师

正一盟威天师道嗣汉天师府张金涛道长为 监度师

正一盟威天师道嗣汉天师府曾广亮道长为 保举师

参与人员: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林舟,台湾中华道教总会理事长张柽,马来西亚道教总会长陈文成,新加坡道教总会会长陈添来,罗马尼亚道教协会会长游大海等

庚寅年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授箓活动

2010年11月10日至11月13日(农历十月初五至初八)龙虎山嗣汉天师府隆重举行中国内地正一道授箓活动

正一盟威天师道嗣汉天师府邱裕松道长为 传度师

正一盟威天师道嗣汉天师府张继禹道长为 监度师

正一盟威天师道嗣汉天师府张金涛道长为 保举师

正一盟威天师道苏州玄妙观张凤林道长为 护箓大师

正一盟威天师道泉州市玄妙观林舟道长为 护法大师

正一盟威天师道沪钦赐仰殿丁常云道长为 护经大师

正一盟威天师道湖南玉皇宫周心寅道长为 护坛大师

正一盟威天师道胡伯阳道院詹达礼道长为 护戒大师

正一盟威天师道瑞安市道协应维贤道长为 护道大师

参与人员: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凤林等

  

壬辰年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授箓活动

2012年11月17日至21日(农历十月初四至初八)龙虎山嗣汉天师府隆重举行国内正一道授箓活动

授箓活动领导小组:由龙虎山道教协会会长张金涛任组长,张贵华、曾广亮任副组长

正一盟威天师道嗣汉天师府邱裕松道长为 传度师

正一盟威天师道嗣汉天师府张继禹道长为 监度师

正一盟威天师道嗣汉天师府张金涛道长为 保举师

正一盟威天师道苏州玄妙观张凤林道长为 护箓大师

正一盟威天师道泉州市玄妙观林舟道长为 护法大师

正一盟威天师道沪钦赐仰殿丁常云道长为 护经大师

正一盟威天师道湖南玉皇宫周心寅道长为 护坛大师

正一盟威天师道胡伯阳道院詹达礼道长为 护戒大师

正一盟威天师道瑞安市道协应维贤道长为 护道大师

  

癸巳年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授箓活动

2013年11月9日至13日(农历十月初七日至十一日)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举行国内正一道授箓活动

正一盟威天师道嗣汉天师府邱裕松道长为 传度师

正一盟威天师道嗣汉天师府张继禹道长为 监度师

正一盟威天师道嗣汉天师府张金涛道长为 保举师

正一盟威天师道苏州玄妙观张凤林道长为 护箓大师

正一盟威天师道泉州市玄妙观林舟道长为 护法大师

正一盟威天师道沪钦赐仰殿丁常云道长为 护经大师

正一盟威天师道湖南玉皇宫周心寅道长为 护坛大师

正一盟威天师道北京东岳庙袁志鸿道长为 护戒大师

正一盟威天师道瑞安市道协应维贤道长为 护道大师

参与人员:中道协副秘书长李兆彩等

乙未年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授箓活动

2015年12月19日至23日(农历乙未年初九至十三)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举行国内正一道授箓活动

正一盟威天师道嗣汉天师府张金涛道长为 传度师

正一盟威天师道嗣汉天师府丁常云道长为 监度师

正一盟威天师道嗣汉天师府曾广亮道长为 保举师

正一盟威天师道泉州市玄妙观林舟道长为 护箓大师

正一盟威天师道福建石竹山谢荣增道长为 护法大师

正一盟威天师道北京东岳庙袁志鸿道长为 护经大师

正一盟威天师道上海城隍庙吉宏忠道长为 护坛大师

正一盟威天师道厦门朝天宫郭汉文道长为 护戒大师

三茅山上清宗派元符万宁宫杨世华道长为 护道大师

为什么有人说道教的创始人是张道陵而不是老子?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但是道教却不完全等同于道家,所以自然创始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