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时期,农学著作《齐民要术》的作者是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1浏览:5收藏

北魏时期,农学著作《齐民要术》的作者是谁?,第1张

《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中国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上农学史上最早的著作之一,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这本书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的一些经验以及农作物如何加工储存?详细的介绍了气候季节和不同土壤,以及不同农作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概述了农林牧渔等各部门的生产技术知识。本书共十篇,92卷,书中引用的古籍近200种。齐民要术也是对农业生产科学技术以及经济效益之间的一本综合著作。为了许多可行的经营方式,能够使农民的收入得到一定的增加。

齐民要术成熟的时间是北魏时期,北魏之前中国处于长期分割的局面,100多年之后拓跋氏统一了北方地区,建立了北魏政权,社会秩序逐渐稳定,社会经济也得到恢复和发展,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也促进了农业的生产。贾思勰年轻的时候正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高峰时期,朝廷以农为主,促进农业的发展,这也给贾思勰成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贾思勰做官的时候,曾经到过山东,河南,河北等地,他非常注重农业的生产,曾经亲自参与实践,躬耕于田野,向经验丰富的农民学习。曾经养殖过畜牧,种植过粮食,进行过各种实验,吸收劳动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宝贵经验。贾思勰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以及自己的实践经验,系统的整理概括总结了齐民要术这本著作。

贾思勰,山东人,出生在一个务农的书香世家。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尤其是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虽然家境不富裕,但是却有很多书,这也为他写齐民要术这本书打下了基础。成年之后,他就走向仕途,学习经验之后返回故乡,开始进行农牧业的生产,最后总结成书。这本书对中国农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也是我们农学史上非常著名的成就。

鲁明善从方便农民查阅、利用出发,鲁明善决心采用第二种方式来编写。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鲁明善终于编成了《农桑衣食撮要》,并于元仁宗延元年(1314)刻印于世,这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月令类农书。《农桑衣食撮要》篇幅不大,全书约一万余字,但包括的内容却相当丰富,农、林、牧、副、渔各业都有。其中介绍的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大麦、黍、谷、粟、大豆、小豆、黑豆、绿豆以及荞麦等,园艺作物中,蔬菜有40种,果树有10余种,畜禽有牛、羊、猪、马、鸡、鸭、鹅等,副业有养蚕、养蜂,做酱、醋、豆豉,腌咸菜、鸭蛋、肉等,以及保存衣服、修理房屋等,凡农家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各项事宜,该书都注意到了。鲁明善在该书的自序中说:“凡天时、地利之宜,种植、敛藏之法,纤悉无遗,具在是书。”说的是不夸大的。由于鲁明善重视农业,注意搜集农民的生产经验,所以在《农桑衣食撮要》一书中记录有相当多的农民经验,例如蔬菜冷床育苗,果树修剪整枝,瓜类掐蔓整枝,大蚕米粉、豆粉添食、蜜蜂冬季添食饲养等。这些都是不见于以往农书和其他古籍记载的新经验和新技术,这表明,《农桑衣食撮要》不只是一本农业技术推广手册,而且是一部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农书。这也是鲁明善对发展我国古代农学所作的贡献。

您好,我简述一下古代农业发展顺序:旧石器时代:人民以采集为生活,农业尚未发展;新石器时代,由于文明的进步,农业开始萌芽。此时主要以石器为农具;商周时期,青铜时代的文明促进了农业发展,此时主要以青铜器为农具;战国时代,铁器的出现和牛车的发明将上古时代的农业推向巅峰。此时虽然铁制农具尚未普及,但由于奴隶制的逐渐崩溃和封建制的蓬勃发展,劳动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大量私田被开垦,原先的奴隶主转变为封建地主。此时的标志性水利工程为都江堰,由秦国的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督建。汉朝时,文帝、景帝重视农业生产,并于每年春季举行春耕大典,率领百官鼓励农业生产,终于创造了文景之治,并为继位的武帝时期的北伐匈奴奠定了国力基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虽然中原数百年的长期战乱阻碍了农业的发展,但由于人口的南迁、北方士大夫到南方躲避战乱,将中原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到南方,使南方的农业发展起来。此时期的标志性农书莫过于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隋唐时期,京杭大运河的开挖虽然耗费无数民力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对农业有着莫大的帮助;五代十国时期长期战乱,农业生产并无长足发展,标志性水利工程有钱缪的钱塘江工程等;两宋时期虽然国力衰弱但如王安石等人变法对农业有着一定改善;元朝“异族”入主中原,蒙古贵族圈地放牧,阻碍农业发展,终于爆发了元末农民起义;明朝皇帝多昏庸暴虐,仅仅对京杭大运河进行了疏通;清朝初期圈地运动仍然屡禁不止,但康熙以后农业发展还是比较稳定的,此时的《天工开物》为近古工农业的蓝图。

历代水利工程与农书:成书于春秋时期的《水经》、战国时期的都江堰、秦朝沟通漓江湘江的灵渠、南北朝的《齐民要术》、《水经注》、隋唐时期的大运河、以及郑国渠等

《氾胜之书》是西汉晚期的一部重要农学著作,一般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农书。《汉书‧艺文志》著录作“《氾胜之》十八篇”,《氾胜之书》是后世的通称。作者氾胜之,汉成帝时人,曾为议郎,在今陕西关中平原地区教民耕种,获得丰收。该书是他对西汉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的总结,主要内容包括耕作的基本原则、播种日期的选择、种子处理、个别作物的栽培、收获、留种和贮藏技术、区种法等。就现存文字来看,以对个别作物的栽培技术的记载较为详细。这些作物有禾、黍、麦、稻、稗、大豆、小豆、枲、麻、瓜、瓠、芋、桑等十三种。区种法(即区田法)在该书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外,书中提到的溲种法、耕田法、种麦法、种瓜法、种瓠法、穗选法、调节稻田水温法、桑苗截乾法等,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科学的精神。

氾书早佚,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多所徵引。清人辑佚本以洪颐所辑为优。今人石声汉撰有《氾胜之书今释》、万国鼎撰有《氾胜之书辑释》。 《氾胜之书》的作者氾胜之,正史中没有他的传,古籍中有关他的事迹的记载也寥寥无几。他是西汉末年人,《汉书·艺文志》注说他在汉成帝时当过议郎。祖籍在山东氾水一带。《广韵》云卷二凡第二十九载,氾姓“出敦煌、济北二望。皇甫谧云:‘本姓凡氏,遭秦乱,避地于氾水,因改焉。汉有氾胜之,撰书言种植之事,子辑为敦煌太守,子孙因家焉。’”氾水是济水的支流,在山东曹县北四十里,与定陶县交界。氾胜之虽是山东人,但在历史上留下印迹的主要活动却是在西汉京师地区指导农业生产。《汉书·艺文志》注曰;“刘向《别录》云,使教田三辅,有好田者师之。徙为御史。”《晋书·食货志》谓:“昔者轻车使者[1]氾胜之督三辅种麦,而关中遂穰。”他在这些活动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资料,是撰写农书的基础;而他也是主要靠《氾胜之书》而闻名后世的。

从现存有关《氾胜之书》的资料看,氾胜之具有突出的重农思想。他说:“神农之教,虽有石城汤池,带甲百万,而又无粟者,弗能守也。夫谷帛实天下之命。”[2]把粮食布帛看作国计民生的命脉所系,是当时一些进步思想家的共识;氾胜之的特点是把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途径。他曾经表彰一名佚名的卫尉:“卫尉前上蚕法,今上农法。民事人所忽略,卫尉勤之,忠国爱民之至。”[3]在这里,他把推广先进农业科技,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到“忠国爱民”的高度。可以说,《氾胜之书》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写成的。

北魏时期,农学著作《齐民要术》的作者是谁?

《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中国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上农学史上最早的著作之一,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这...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