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故里得具体资料
西施故里
古代,沿浦阳江有“上诸暨”和“下诸暨”之分,西施出生在下诸暨,下诸暨即浦阳江下游之地。秦时置诸暨县包括这两部分,西汉时把下诸暨单独置县,称“余暨”,三国吴时改称“永兴”,唐天宝元年正式改名为“萧山”,一直沿用至今。西施的故里虽在今萧山县境内,但它属诸暨县故地,所以人们习惯上称西施为诸暨人。历史上萧山临浦行政区划确实多变,自古以来,临浦镇归萧山、诸暨和山阴三县其中两地或者三地共同管辖。尤其是镇上山阴街,自古就有“山阴不收,会稽不管”之说。
春秋战国时期,萧山尚未建县,当时西施故里苎萝村属于诸暨管辖,西施是临浦人,但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她也是诸暨(此诸暨已非今诸暨)人。诸暨利用西施搞旅游、文化产业,大家都可以理解,确实西施生长的地方与诸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但真正西施之生长与生活的地方绝非现在的诸暨城南,而是萧山临浦苎萝村(历史上称作苎萝乡西施里)。据明•嘉靖《萧山县志》(宁波天一阁藏本)载,北宋太平兴国三年,萧山就有苎萝乡西施里的建制。该志所附的《县境之图》,明白地标绘了苎萝山在萧山苎萝乡施家渡(现临浦施家渡村,位于苎萝村附近)。
在临浦悠悠的西小江经麻溪桥进入临浦,向西北流至浴美施桥,此流段亦唤作“浣纱溪”。这里水陆交通发达,商贾贸易频繁。相传当年西施入吴时,由范蠡陪同,舟从越国会稽出发,顺西小江而行,过苎萝山来到这里。此时已近黄昏,西施望着夕阳西下的家乡,想着自家背井离乡,前往吴国,将委身于吴王,便泪流不止。范蠡深知西施的心情,于是决定在此停泊一宿。当时正值夏末秋初,江南天气依然炎热,俗称“秋老虎”。西施为了洁身自爽,欲留清白于此,便在两水交汇的潭中沐浴。从此,这里的潭、桥、路都贯上了“浴美施”三个字。现今仍然保留了明代弘历年间的遗物“古浴美施闸”刻石,西施其人其事在当时已经流传甚远。
萧山临浦浣纱溪东的苎萝山(越中名山,众多历史典籍均有记载),主峰海拔127米,系会稽山余脉,乃越地之正宗。苍翠挺拔,别具风姿。山上有 红粉石,据说手在石上一抹,会抹下些许红粉来。在苎萝山下,浣纱溪西岸,有西施庙,此庙原先是西施宅,南宋才改为西子祠。乡人祀西施为四十八村之土谷神,一直俗呼“(先施)娘娘庙”。庙坐西朝东,面对苎萝山,建筑规模现仍清晰可辨,有殿五楹,余屋三楹,演台一座。庙前有苎萝亭,临溪。亭前有小桥,具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浣纱溪畔还有范蠡庵、起步庙。范蠡庵乡人称日思庵,以范蠡在此访得西施,有功于越,乡人思之,故名。今祠之后殿及戏甘犹存。起步庙又称后江庙,相传越灭吴后,西施与范蠡归越隐居,在此弃舟上岸,故称起埠庙。苎萝村附近还有施家渡。施家渡相传是当年西施回越都的下船处。现有施姓在此聚族而居,殆为西施所居村的施姓后裔。
这不仅仅是传说,萧山临浦的西施古迹,至今犹存,现有14处关于西施生活的遗迹,包括西施庙、苎萝亭、浣纱溪、苎萝山浴美施潭等列为杭州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西施古迹群。传说三月初三为西施的生日,那天不光是临浦、有来自萧山各地、绍兴等地的香客来西施庙进香。至今不衰。
现西施庙里仍然有一块清代光绪皇帝的御旨石碑,其中提及绍兴府萧山县之西施庙,可见当时官方以及民众都认可,西施庙在临浦,西施故里亦在临浦。
西施出萧山资料选。
余暨,西施之所出。——《越绝书•逸文》(清•金山钱培名辑万卷楼丛书本)
会稽郡•余鞋(六)越绝曰:西施之所出。——《后汉书•郡国志》刘昭注。
牛头山临江,山在县(永兴县)东南,水陆并行二十里。其山北,江水回流,舟行倚宿,犹未经过。说者云:牛头、苎萝,一日三过。——南朝•宋•孔灵符《会稽记》按:孔氏所指的苎萝山,实在今萧山境内,因为只有萧山牛头山与苎萝山才“一日三过”。
王轩游西小江,泊舟苎萝川,感国色埋尘,怆然题诗于西施石日:“岭上千峰秀,江边细草春。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唐•范拽《云溪友议》按:西小江流经萧山,苎萝山在其临浦至所前一段东侧。
紧萧山县本余暨县,两汉属会稽郡。汉末童谣曰:天子当兴东南三余之间,故孙权改曰永兴,晋因之,隋省人会稽县。唐•仪凤二年复置,属越州。天宝元年改曰萧山县,泮水所出,水经以为浦阳江之别名,自外无水以应之。越人西施出于此县。——北宋•欧阳患《舆地广记》
苎萝山,在县(萧山县)南三十里,有西子庙……——南宋•嘉泰《会稽志》卷九
渔浦八十五里为苎萝,浦口有西施庙存。——元.张翥《题赵仲穆江浦归帆图》按:今义桥镇有渔浦街。
苎萝山在县南二十五里,属苎萝乡,下有西施宅——明•嘉靖《萧山县志》(天一阁藏本)按:据该志载,北宋太平兴国三年,萧山就有苎萝乡.西施里的建制。该志所附的《县境之图》,明白地标绘了苎萝山。
《舆地志》云:“西施、郑旦皆居苎萝。”余亲历焉,苎萝一山阜尔!访之父老,云:施旦皆居茅家埠,沿村有溪,曾浣纱焉。及访旧居,竟不可得。——清•茹铉《王会新编》
西施宅,在萧山东南苎萝山,山下即西施宅,有红粉石。又:诸暨也有西施宅,浣纱石,辨者以萧山之宅为真。……苎萝山,……在诸暨县南五里,浦阳江之西,俗呼张家山,山下有浣纱石。而无西施之居,至今传疑。——清•西吴悔堂老人《越中杂识》
《后汉•群国志》会稽郡余暨县,今萧山也。刘昭于余暨县下引《越绝书》注曰:西施之所出。则知为诸暨人非,喜而正之:两地苎萝山,谁生窈窕颜信从端木笔,疑是子皮还。蓉采若耶近,艳逢浣浦艰。年年春赛日,歌舞不曾闲。萧山有土神祠,像为西施。——清•阎若璩《潜邱扎记》
苎萝村土地为西施。萧山县人。——清•谈迁佃匕游录•西施神》
萧山旧曰余暨,自有苎萝山,滨临浦渡,古来有西施庙。——明•王思任诸暨《苎萝西子志》
泉石流素香,昔年浣纱处。……还顾旧时伴,布裙相晤语……——明•来集之《题苎萝西子祠》
西施住萧山之苎萝村,其地在萧山城南二十五里…施亡后,乡人思之,为立祠溪旁,以其为乡所出。女名小姑神…,宋淳熙年敕封为土谷神,曰苎萝村土地先施娘娘。——清•毛奇龄《九怀词.苎萝小姑》
金将兀术从上董岭(在今萧山境内)追杀康王,几为所捕,至苎萝川,忽见山间石壁彩虹纷起,光莹耀目,士卒惊愕。兀术下令搜寻,青山如帐,仅两间草舍而已,问之土人,谓是西施出生之地。——清•韩栋《湖南笔记》按:“青山如帐”者,即萧山苎萝山下青山帐村是也。
西施庙在苎萝乡(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萧山就有苎萝乡.西施里的建置)之东,殿五楹,余屋三间,有演台。
苎萝山前有西施里.西施宅,宅前有红粉石,外有浴美施闸——民国《萧山县志稿》
萧山县南有苎萝山,届苎萝乡。山下有西施宅。宅临溪。溪边有西施滩,红粉石。——明•万历《萧山县志》
西施实生于吾萧,今萧山有苎萝乡。《后汉书》会稽郡余暨即萧山,注西施之所出。以诸暨者误。——明•来斯行《槎庵小乘》
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其实西施的美貌我们谁也没见过,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蝉,王昭君和杨贵妃,其实据考证,她们都有缺陷。
西施是大脚。
貂蝉是一眼大一眼小,应该是比较明显,虽然每个人都有大小眼,但如果不明显也看不出来,但貂蝉的估计是挺明显的。
王昭君是肩膀,她的肩膀一高一低。
杨贵妃倒还好,表面上都挺正常,很符合唐朝审美观,那就是胖,但是我想大家都不知道的是,杨贵妃有狐臭,所以她特别的喜欢沐浴。
美女也有缺陷,再加上古人的审美观和现代人的不一样,所以所谓古代四大美女,在现代不一定是真正的美女。
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于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传说吴被灭后,西施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一直受到后人的怀念。
施夷光世居诸暨苎萝山(亦名罗山)下苎萝村(今诸暨市城南浣纱村)。苎萝有东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其父卖柴,母浣纱,西施亦常浣纱于溪,故又称浣纱女。西施天生丽质,禀赋绝伦,相传连皱眉抚胸的病态,亦为邻女所仿,故有“东施效颦”的典故。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苏省吴县西南)击败越国,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今淅江省绍兴南),受吴军围攻,被迫向吴国求和,勾践入吴为质。释归后,勾践针对“吴王*而好色”的弱点,与范蠡设计策,“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准备送于吴王,越王宠爱的一宫女认为:“真正的美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体态。”西施只具备了第一个条件,还缺乏其他两个条件。于是,花了三年时间,教以歌舞和步履、礼仪等。
西施发愤苦练,在悠扬的乐曲中,翩跹起舞,婀娜迷人,进而训练礼节,一位浣纱女成为修养有素的宫女,一举手,一投足,均显出体态美,待人接物,十分得体。然后,又给她制作华丽适体的宫装,方进献吴王。吴王夫差大喜,在姑苏建造春宵宫,筑大池,池中设青龙舟,日与西施为水戏,又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夫差又专门为她筑“响屐廊”,用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铃,放置起来,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终于走向亡国丧身的道路。
吴亡后,相传西施随范蠡驾扁舟,泛五湖,不知所终。
在西施由越入吴的路线上,南自诸暨,北迄苏州,所在均有西施遗迹。诸暨苎萝山麓、浣纱江畔尚存浣纱石、浣纱亭、西施滩、西施坊,西施殿等古迹。
西施有“沉鱼”之貌,相传西施在溪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被她的美丽吸引,看得发呆,都忘了游泳,以至沉入水底。所以后世用“沉鱼”来形容女子的美貌。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沉鱼为先。国色天香四大美女,西施居首。西施幼承浣纱之业,故世称“浣纱女”。
后人为纪念这位忍辱负重,以身许国的绝代佳人,就在苎萝山下修建了西施殿。唐开成年间(公元836-840 年)著名诗人李商隐写下“西子寻遗殿,昭君觅故村”的诗句;稍后,女诗人鱼玄机又有《西施庙》诗。这些是目前能见到的关于西施殿的最早文字。明代,西子祠曾具相当规模。此后屡兴屡废。现在的西施殿位于浙江诸暨,1990年落成,景区占地5000平方米,由门楼、西施殿、古越台、郑旦亭、碑廊、红粉池、沉鱼池、先贤阁等景点构成。西施殿景区在重修过程中还从民间征集了12000余件从老式民居上拆下来的古建筑构件, 其中包括梁、柱、门、窗、牛腿、擎枋、斗拱、雀替等等,这些木、石构件雕刻精美,工艺水平高超,大大增强了西施殿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观赏价值,使它更具有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古代西施的老公是范蠡。
扩展资料一、生平
皮日休《馆娃宫怀古》云:“绮阁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卢挚《西施》云:“建姑苏百尺高台,贪看西施,杏脸桃腮。月暗钱塘,不提防越国兵来。吴王冢残阳暮霭,伍员长文老树苍苔。范蠡贤哉,社稷功成,烟水船开!”
王维《西施咏》云:“艳色天下重,西施甯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珠粉,不自著罗衣。君宠益骄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二、简介
西施,春秋末期农历六月廿四日(阳历7月19日)出生于越国诸暨苎萝村,苎萝有东西二村,其居西村,故名西施。施姓后裔生活在浣纱溪畔。其父卖柴,母浣纱,西施亦常浣纱于溪,故又称浣纱溪。
在当年西施浣纱之处诸暨,系一大方石,古朴苍褐,上镌“浣纱”二字。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手笔。南北朝刘宋孔灵符《会稽记》云:诸暨苎萝山,有西浣纱石。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西施故里得具体资料
本文2023-10-31 06:33:3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6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