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关于美人鱼的记载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1浏览:3收藏

中国古代有关于美人鱼的记载么,第1张

鲛人,中国神话传说中鱼尾人身的生物。鲛人神秘而美丽 ,他们生产的鲛绡,入水不湿,他们哭泣的时候,眼泪会化为珍珠。西方传说里的美人鱼与鲛人相似,都是生活在大海里神秘而美丽的生物,是人类对神秘海洋生物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中国最古的博物志《山海经:海内南经》当中如此记载着:“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郁水南。注:离耳,锼离其耳分令下垂以为饰,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渚中;雕题,黥涅其面,画体为鳞采,即鲛人也。”,其中的鲛人外表是人头鱼身,长着四只脚的鱼,后来传到了日本,成为人鱼最原始的形象。山海经里还有些描述看起来像是形容山椒鱼、大鲵(娃娃鱼)、鳗鱼、鲶鱼之类的水中生物,长得像人形,全身披覆著鳞片,感觉上比较接近人和动物的混合体。 在西汉司马迁所著之《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中,有关于“人鱼”的记载,其中提到: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刘宋时裴骃所著之《集解》引述自古对于“人鱼”的解释为: “徐广曰:‘人鱼似□,四脚。’正义广志云:‘鱼声如小儿啼,有四足,形如鳢,可以治牛,出伊水。’异物志云:‘人鱼似人形,长尺余。不堪食。皮利于鲛鱼,锯材木入。项上有小穿,气从中出。秦始皇冢中以人鱼膏为烛,即此鱼也。出东海中,今台州有之。’按:今帝王用漆灯冢中,则火不灭。” (按:□为古籍漏字。) “ 鳢”是一种鱼类的名称,在现今台湾阳明山国家公园内,仍然有“七星鳢”、“月鳢”等品种,表面滑溜,喜欢栖息在河流、池塘或是沼泽中。

秋天是钓鱼最好的季节,鱼虾螃蟹都是正肥美的时候,喜欢钓鱼的朋友可能都见过下图中这种很美丽的小鱼,身披彩虹般的五颜六色的外衣,绚丽夺目,让人欣喜,感叹自然界还能造化出如此光彩亮丽的水中小精灵。

在河沟、湖泊、池塘中,这种小鱼很容易钓到,用鱼钩、渔网、鱼篓、或者弄个大瓶子,里面放点食物,都能把它们钓上来,但是如果要问这种小鱼叫什么名字?可能大部分朋友都答不上来,不过我国不同的地区对这种小鱼也有不同的叫法,比如四方皮、镜鱼、彩圆儿、薄片鱼等,也有一些不知道这种鱼的名字的朋友自行给这种小鱼命名为七彩鱼、彩虹鱼、五彩鱼、小彩鱼、小花鱼、花片儿鱼等等。

不是生活在农村的朋友很少会见到这种鱼,因为这种野生鱼类不易饲养,不过如今也有养殖的,已经成为一种观赏鱼类,咋见到这种鱼的时候还会以为它是一种新出现的或者被人工培育出来的鱼类,其实它并非新物种,而是自古就有,很多古籍中就记得有这种小鱼。

其实这种小鱼的生物学名称叫鳑鲏(pánɡpí),是鲤科鲤形目鱊亚科(鳑鲏亚科)鳑鲏属,在我国自然水域中广泛分布,已知有5属12种,但都是小型鱼类,体长在3~10厘米之间,极个别种会超过15厘米,通常雄鱼身体有七彩颜色,雌鱼虽然大都也有但是颜色较淡,有的甚至没有。

在自然水域中,这种鱼通常以群体出现,几十只在一起活动,杂食性,以水草和藻类为主,也会吃一些小昆虫和浮游生物等,大多数种类喜欢栖息于湖泊、池塘、河流浅水区中,少数种类生活于清澈多石的溪流中,平时最喜欢在水草茂盛的水域中活动,对水质的要求相对较高。

鳑鲏多是成群生活,不过交配的季节大都是成双成对活动,雄鱼和雌鱼结为“夫妻”,它们的交配繁殖方式很奇葩,欲交配的雌雄鳑鲏会一起欢快地游动,然后寻找河蚌,找到之后会逗弄河蚌,之后以特殊的动作让河蚌张开口,这个时候雌性鳑鲏就会趁机将产卵管插入河蚌的入水管中。

我们绝不能小看动物的智力,虽然是小如鳑鲏这种鱼类,其聪明程度也一样让我们吃惊,它们之所以将精子和卵子产入河蚌入水口的鳃瓣中,是由于那个地方不断有水流进出,而且水流活动较小。

小小的鳑鲏竟能想出如此绝妙的繁殖方式繁育后代,实在是太聪明了,怎能不让人叹服?所以这种鱼不只是颜值高,而且很有智慧,真可谓是颜值与智慧并存呀!

鱼跟雁一样,可作为书信的代名词。古人为秘传信息,以绢帛写信而装在鱼腹中。这样以鱼传信称为“鱼传尺素”。唐宋时,显贵达官身皆佩以金制作的信符称“鱼符”,以明贵贱。“鱼”与“余”谐音,所以鱼象征着富贵。“如鱼得水”用来描述工作和生活和谐美满、幸福、自在。

扩展资料

鱼类的生活形形色色,大部分鱼类要么在淡水中生活,要么在海水中生活,只有不到10%的鱼类一部分时间在海洋中度过,另一部分时间在淡水中度过,它们在两种生境中来回迁徙,称之为洄游。如果在海洋中生长但需要去淡水中繁殖称为溯河洄游(如中华鲟),如果在淡水中生长但需要去海洋中繁殖称为降河洄游(如花鳗鲡)。

如果肥育和繁殖的迁徙发生在河湖之间,就称之为半洄游性鱼类,一般是在湖泊中肥育,在河流中产卵(如四大家鱼)。还有一些鱼类的生活限于河流的干支流,只进行相对较短距离的迁徙  。

鱼类洄游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鱼类在水中生活,它们的活动受到温度、水流和盐度等因素的影响。但洄游大多是因为水温的变化而引起的。当水温发生变化的时候,鱼类就要寻找适于生活的环境,从而产生洄游。由于它们身体两侧的侧线感受器官对水流的刺激尤为敏感,所以能帮助鱼确定水流的速度和识别方向。

参考资料:鱼_

《全国中草药汇编》:鱼鳔拼音名YúBiào别名鲟鱼、七粒浮子、中华鲟、鳇鱼、鳝、苦腊子、鲔、黄鱼来源鲟形目鲟科施氏鲟AcipenserschrenckiBrandt;中华鲟AsinensisGray,以鳔入药。生境分布黑龙江、长江流域。功能主治滋补强壮。主治肾虚遗精,吐血,白带,恶性肿瘤。用法用量3~5钱。附方治白带:鱼鳔2钱,猪蹄1只,供放砂锅内,加适量水,慢火炖烂吃。治恶性肿瘤:鱼鳔3钱,(炒)伏龙肝4钱,共研细末,每次2钱,日服3次。备注鱼鳔的来源不一,鲟科鲟属Acipenser及鳇属Huso的鳔均做鱼鳔入药。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鱼鳔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本草纲目》:鳔,即诸鱼之白脬,其中空如泡,故曰鳔。可治为胶,亦名漩胶。诸鳔皆可为胶,而海渔多以石首鳔作之,名江鳔,谓江鱼之鳔也,粘物甚固。此乃工匠日用之物,而记籍多略之。拼音名YúBiào英文名AirbladderofLargeyellowcroaker,Airbladderof allyellowcroaker别名鱁鮧、鱁鳀、鱼白、鳔、鱼胶、白鳔、鱼脬、縼胶、鱼肚来源药材基源:为石首鱼科动物大黄鱼、小黄鱼、黄姑鱼或鲟科动物中华鲟、鳇鱼等的鱼鳔。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seudosciaenacrocea(Richardson)PseudosciaenaPolyactisBleekerNibeaalbiflora(Richardson)Miichthy iiuy(Basilewsky)AcipensersinensisGrayHusodauricus(Gei)采收和储藏:常年均可捕捞。捕后,剖腹,取出鱼鳔,剖开,除去血管及粘膜洗净,压扁晒干或洗净鲜用。溶化后,冷凝成的冻胶,称为“鱼胶”。原形态1大黄鱼,体侧扁,一般体长为4050cm,大者长达75cm。头较大,具发达

详见百科词条:鱼鳔 [ 最后修订于2009/12/8 1:09:56 共3198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中国古代有关于美人鱼的记载么

鲛人,中国神话传说中鱼尾人身的生物。鲛人神秘而美丽 ,他们生产的鲛绡,入水不湿,他们哭泣的时候,眼泪会化为珍珠。西方传说里的美人鱼...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