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外开放和交流的必要性和意义
古代对外开放和交流的朝代不仅仅只有一个,它们的必要性和意义也不尽相同哦!其中主要分为这几个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不过也是有相同点的,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目的,也就是必要性是1发展经贸,互通有无;2传播文化,宣扬国威;3兼收并蓄,取长补短;4巩固统治,维护统一。意义是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了中外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意义: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神为丰厚滋养,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传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出高屋建瓴、独树一帜的文明品格,推动了当代中国社会创新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价值: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形成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五千余年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傲然屹立。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筑牢坚实根基。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审美品格、艺术情趣、辩证思维和科学智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矿藏。
扩展资料:
华夏文明的文化逻辑与“天圆地方”说存在密切关系。当然,如果我们认识到井田制度的文化来源“疆理”农业和“疆理”规划对土地产权初始界定的作用和意义。
那么,从“天圆地方”和“疆理”农业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与文明起源的历史脉络是非常清晰的,而这种文化关系甚至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左右的河南省贾湖文化时代。所以,井田制度的破解不仅可以解决中国夏、商、周三代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中国文化与文明的起源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
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但又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有些还包括小吃,风俗等传统文化。
1628年,高僧玄奘历尽艰险到达天竺,在那烂陀寺学习经典;642年在戒日王举行的宗教辩论大会上主讲佛理,深为各界折服;645年,携657部佛经返回国都长安。
2754年,高僧鉴真东渡到达日本,讲经弘法,传布律宗,被日本朝廷授予“大和尚”称号,成为日本律宗的始祖;
3671年,高僧义净到达天竺并于25年后携400余部佛经归国。
4644年,唐朝派李义表出使印度,途经尼泊尔,受到国王的优礼接待,从此双方建立良好的关系。
5唐高宗时,朝廷派遣王明出使吐火罗国(即今天的阿富汗),并册封其国王阿史那为军事月氏都督。
6643年,拂菻(即东罗马帝国)派遣使臣出使唐朝,唐太宗回书答聘,并赐给绫绮。
7651年,大食(即阿拉伯帝国)派遣使臣通唐,自此唐与阿拉伯帝国互通友好;安史之乱时,唐朝甚至借大食兵帮助收复长安和洛阳。
8623年,林邑(今越南中南部)遣使臣来朝。
9670年,狮子国(斯里兰卡)遣使来朝。
10802年,骠国(缅甸)使臣前来朝贡。
11814年,真腊(柬埔寨)使臣来朝。
①唐朝的对外关系发展使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在世界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②同时通过对外交往,唐朝学习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进一步促使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也丰富了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促进人类相互了解。有利于和谐,有利于文化繁荣,文化多样化。价值观多样化,减少摩擦冲突和战争。有利于人口流动,技术等很多的交流。
文化交流是国家对外开放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整个对外工作的重要方面,是我国文化领域对外开放、对外交往的主渠道和主要方式。�
��对外文化交流,有官方和民间两个渠道。通过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一方面可以增进中国对世界的了解,以我为主,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丰富和发展本民族文化,参与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进程,参与世界文化市场的竞争。另一方面可以扩大影响,树立中国的良好形象,帮助世界正确认识中国,向世界各国宣传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和建设成就,传播中国的文化艺术、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通过
文化手段配合外交工作开展国际斗争;配合国内工作,加强对国内重大事件与活动的对外宣传,以营造有利于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良好国际环境。
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1、中外文化交流对促进中华文化有重要意义。
一是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
二是将中国先进文化推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三是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四是有利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2、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实际文化的共同发展。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长期以来各民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是该民族得以生存、繁荣与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3、文化交流既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动力,同时也是保持世界文化多样化的内在要求。
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和各个民族的文化,都是整个人类社会宝贵精神财富和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扩展资料:
中外文化交流的原则:
1、坚持民族化,理性看待中外文化的差异。
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融合与文化的民族化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文化的民族化不仅包括对本民族文化的强调,也意味着对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关系的认可。
2、坚持一元主导、多元并存,有效化解中外文化冲突。
充分了解并虚心学习发达国家与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就必须坚持一元主导、多元并存和共同发展的原则,力争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语境下发展民族文化。
3、鼓励和支持文化交流,推进民族文化振兴。
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对话,它所强调的不是文化的单一化,而是多样性的共存。因此,各个民族都应该为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协调共存、推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作出各自的贡献。
人民网-文化交流的意义深远
古代对外开放和交流的必要性和意义
本文2023-10-31 07:24:3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6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