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抵,最早出现在什么时代
角抵的兴盛是在秦以后,但起源难以考证
角抵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流传的一种竞技类活动形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禁止汉族民间私藏兵器,作为徒手相搏斗的角抵兴盛起来。汉代,汉族民间出现了一种由“蚩尤戏”发展而成的两个人在公开场合表演的竞技活动,已经具有后来摔跤的基本特色,并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
不过角抵有一种起源传说还是比较可信的
角抵的起源我们一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据《异记》记载,上古时的蚩尤民族头上长着角,耳鬓旁长着剑戟。他们在与黄帝打仗时,就以头上之角抵人,敌方对此很难防御。这种所谓的"以角抵人",其实便是一种类似摔跤、拳斗一类的角力活动。它们主要是一种力量型的较量,通过非常简单的人体相搏来分出胜负输赢。
湖北江陵是战国时期楚郢都的所在地,是一座“车毂击,民肩摩,市路相排突,号为朝衣新而暮衣弊”的大都市,贵族富豪使用了大量精美漆器。主要有耳杯、豆、盘、樽、盒、匜、壶、勺,几、案、架,鼓、瑟、琴、笙、笛、排箫、舞盾等,几乎涉及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江陵地区的楚墓出土的漆器有天星观一号墓发现的“双头镇墓兽”、望山一号墓出土的彩绘木雕小座屏等,名种动物的形态部表现得异常生动。天星观一号墓除“镇墓兽外”还出土有虎座飞凤、木雕鹿,乐器虎座凤架鼓、漆木缟钟架、漆木缟磬架、笙、瑟、漆座屏、几、案、耳杯、木坊、木勺,兵器剑鞘、剑盒、矛、戟、弓等;望山一、二号墓、沙冢一号墓还出土有虎坐凤架鼓、案、酒具箧、酒注、盘、俎、豆、勺、工具箱、伞盖、削鞘、弓、盾、梳、奁以及丧葬用的红黑漆绘图案的雕花笭床等。这些作品,反映了战国时期装饰艺术的卓越成就。
在2200年前,世界上的很多地方还非常的原始,文明非常的落后,甚至有些位置根本就不存在文明。但是这个时候的我国已经是进入到了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所说我国历史上的秦朝国运非常的短暂,但是却留下了不少的历史遗迹。就不如说秦长城、灵渠等等。根据这么多年的考古研究,似乎关于秦朝的以及多半都处于陕西一带。可事实真的如此吗?2002年湖南的一次考古挖掘使得世人改变了这个想法。
在大家的印象里,提到秦朝,就能想到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秦始皇的暴政,暴虐成性,还有人会认为秦朝的历史文物都应该在陕西附近,因为陕西的咸阳是秦朝的都城。可是在湖南的一个古井中却出土了36万枚竹简,它改变了史记的秦朝三十六县制,可能是三十七县,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2002年,湖南省龙山县发现了文物,正好当地也要修建水库,正好请了工作人员进行实地考察。当考古的工作人员实地勘测后,初步认定为,当地存在着一座战国末到汉代早期的古墓,随着研究工作的进行,专家们惊喜的发现,这座古墓居然是一座秦代古墓,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这让研究人员们欣喜如狂,这座古墓可能会揭开秦朝历史的部分神秘的面纱。
果不其然,在古墓中出土了一批又一批的珍贵的竹简,共计36万多枚,文字多达20多万。更让人感到惊讶的是,竹简上记载的,是一个名叫洞庭的郡县,这是在《史记》的秦朝三十六郡中不曾记载的。而里面记载的内容大多是秦代时期的失传古籍。,多记载都与史书中记载的不一致,毫不夸张的说,这些竹简很有可能揭开许多历史之谜,很多史书中关于秦朝历史的记载也要改写,甚至还会颠覆人们对秦始皇的印象。
最今世界感到惊讶的是这竹简竟然记载了九九乘法口诀。这在西方学术界可是抛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在此之前,西方学者们一直认为九九乘法口诀是由中东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而我们国家的研究学者则坚持认为九九乘法口诀是我们的古人发明的,双方的学者也因此争论不休。这次竹简的出土,这些清清楚楚的黑字竹简证实了中国的古人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熟悉掌握了九九乘法口诀,让西方学者在这样的铁证面前无法抵赖。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绵绵不绝,光耀于世,浩瀚的文化古籍和巧夺天工的文物珍品构成了中国历史长河中一段段华采乐章。在这些众多的文物珍品中有不少国之重器、镇国之宝,它们或为某品类之最,或为某品类之王,或为绝品,或为孤品,或为稀世珍宝,或世所罕见……
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个字而得名后母戊鼎。后母戊鼎,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后母戊鼎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被誉为“青铜器之王”,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市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毛公鼎
毛公鼎,西周晚期毛公所铸青铜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鼎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圆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造型端庄稳重。鼎内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九字,记载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为国献策之事,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其书法乃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结体方长。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散氏盘
春秋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1965年湖北省江陵县望山一号墓出土。越王勾践剑,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极其锋利。因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越王勾践剑被称为“天下第一剑”。
西周何尊
何尊,国家一级文物,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今宝鸡市陈仓区),收藏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尊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曾侯乙编钟,长748CM,宽335CM,高273CM,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西周大克鼎
西周大克鼎,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陕西扶风(今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任村)出土,收藏于上海博物馆。鼎高931厘米,重2015千克 ,口径756厘米。大克鼎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腹径749厘米,腹深43厘米,重2015公斤。大克鼎与大盂鼎(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毛公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并称为“海内青铜器三宝”。
大盂鼎
大盂鼎,又称廿三祀盂鼎,西周炊器。1849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今宝鸡市眉县)。1952年藏于上海博物馆,1959年转至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铭文291字,记载了周康王在宗周训诰盂之事。大盂鼎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大盂鼎铭文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与臣属关系的重要史料,一向为史学家所重视。以书法成就而言,大盂鼎在成康时代当据首位,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
西周虢季子白盘
虢季子白盘,西周周宣王时期文物,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虢川司,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虢季子白盘被视为西周金文中的绝品。虢季子白盘造型奇伟,酷似一个大浴缸,长1372厘米,宽865厘米,高395厘米,重2153千克。虢季子白盘被视为西周金文中的绝品。
青铜神树
青铜神树,共有八棵,夏代晚期青铜器。1986年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收藏于四川三星堆博物馆。其中一号大神树高达396米,树干残高384米,这棵铸造于3000年前的青铜神树,极为壮观,独树一帜世界罕见。
西周利簋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为镇国青铜器。利簋采用上圆上方的形制,是西周初期铜簋的典型造型,同时也是中国古人对天圆地方这种古老观念的体现。
曾侯乙尊盘
曾侯乙尊盘,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全套器物通高42厘米,口径58厘米,重约30公斤。曾侯乙尊盘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件。证实了在二千四百年前的战国早期,中国的失蜡法铸造技术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准。
铜奔马
明孝靖皇后凤冠
明孝靖皇后凤冠,1957年出土于北京市昌平县定陵出土,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明孝靖皇后凤冠,红蓝宝石超过100粒,珍珠5000多颗,总重2320克(四斤六两)。相比之下,我国军人的头盔重量在145千克以下(不到三斤)。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膊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膊,汉代蜀地织锦护臂,为国家一级文物,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成员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该织锦。现收藏于新疆博物馆。该织锦呈圆角长方形,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织有八个汉隶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通过“五星聚会”研究,科学家们推算出2040年9月9日将会出现罕见的五星聚会天文奇观。
红山文化女神像
红山文化女神像,1983年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出土,这是中国最早的女神像,现藏于辽宁省考古研究所。
刘胜金缕玉衣
刘胜金缕玉衣,西汉时期文物。1968年5月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收藏于河北博物院。这完整的金缕玉衣葬服,是闻名中外的首次重大发现,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堪称国宝。刘胜玉衣全长188米,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其外观和人体形状相同。在“玉衣”内还发现玉璧十八块,以及饭含,佩戴之物。
战国水晶杯
水晶杯,战国文物,1990年出土于浙江省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战国墓。战国水晶杯,杯高154厘米,口径78厘米、底径54厘米,为起迄今为止我国出土的早期水晶制品中最大的一件,堪为无与伦比的珍品。此杯现珍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商周太阳神鸟金饰
太阳神鸟金饰,商周时期文物,2001年2月25日出土于成都金沙遗址,现收藏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太阳神鸟金饰,外径125 内径529 厚002(厘米)重20克,金箔的含金量高达942%,是用自然砂金加工而成。太阳神鸟金饰是古蜀国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代表,象征了三千年前的飞天梦。
河南安阳妇好墓玉凤
河南安阳妇好墓玉凤,1976年河南省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长136厘米,厚07厘米,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玉凤造型,也是妇好墓装饰品中最精美的一件。
西汉皇后之玺玉印
“皇后之玺”玉印,西汉时期的文物,1968年出土于陕西省咸阳市韩家湾狼家沟村。西汉皇后之玺玉印,高2厘米,边长28厘米,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迄今为止,皇后之玺仍是我们发现的两汉时期等级最高、且唯一的一枚帝后玉玺,属于国家级文物。专家认为这方玉印的发现创造了两项全国之最:一是我国最早发现的皇后印玺;二是玉玺的主人是年代最早的皇后。
大玉戈
大玉戈,商代前期玉质仪仗器,国家一级文物。1974年黄陂盘龙城李家嘴三号墓出土,收藏于湖北博物馆。该器长94厘米、宽14厘米、厚仅1厘米,在商代玉器中十分罕见,在目前出土的玉戈中是大玉戈最长的,堪称“玉戈之王”。
玉琮王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良渚文化玉琮之首。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此玉琮通高89厘米、上射径171—176厘米、下射径165—175厘米、孔外径5厘米、孔内径38厘米。是已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被誉为“琮王”。
颜真卿祭侄文稿
颜真卿祭侄文稿是颜真卿的书法帖本。原本为行草墨迹,纵282厘米,横723厘米,25行,共230字。这是颜真卿侄季明与其父杲卿于至德元年(756)间殉安史之乱后,颜真卿于乾元年(785)祭侄灵前,在极度悲愤中写下此稿。此稿意不书而在天机自动,以篆法入行,如熔金出冶,随地流走,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如苏东坡所说“书法无意乃佳”,被人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与王羲之《兰亭序》媲美。
苏轼《寒食帖》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
《平复帖》
《平复帖》为晋代陆机书法作品,牙色麻纸本墨迹,9行84字。《平复帖》书写于西晋,是传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也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有“法帖之祖”的美誉,见证了汉字流变。现藏故宫博物院。
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书画,画家黄公望为郑樗(无用师)所绘,用三、四年时间才画成,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被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韩滉《五牛图》
韩滉《五牛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堪称“镇国之宝”,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五牛图》麻纸本,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无作者款印,有赵构、赵孟頫、孙弘、项元汴、弘历、金农等十四家题记。画中五头不同形态的牛,韩滉以淳朴的画风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表现了唐代画牛所达到的最高水平。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厘米,绢本设色。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814个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73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九艘。这幅镇院之宝出自五代南唐名画家顾闳中之手,经过千年的辗转,如今竟能完整无缺地保存下来,堪称奇迹。
北宋汝窑天青无纹水仙盆
北宋汝窑天青无纹水仙盆为汝窑水仙盆存世唯一。汝窑一向被人们列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汝窑被认为在河南的临汝县,但一直没有找到遗址。据说汝瓷釉中含有玛瑙,其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所以能呈现出纯净的天青色。汝窑以温润的天青釉色被誉为青瓷之冠,风格独具。因传世极少,弥足珍贵,目前全世界典藏不足70件,台北故宫收藏有21件。
兽首玛瑙杯
兽首玛瑙杯,唐代酒器,1970年在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唐兽首玛瑙杯从选材、设计到工艺,都可称为唐代玉雕艺术的精品,是至今所见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在中国是绝无仅有,它是海内外孤品,同时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
真珠舍利宝幢
真珠舍利宝幢,1978年4月12日,三名苏州小学生在瑞光塔中玩耍无意间摸到一块松动的塔心砖,打开发现一个洞穴。一座尘封千年的宝库就此打开了。一件无价宝物——北宋真珠舍利宝幢现世。整座宝幢造型优美、工艺之精巧举世罕见,代表了整个北宋时期苏州工艺的集锦。
西汉直裾素纱襌衣
直裾素纱襌衣(“襌”音dān,常被误写做“禅”),西汉织绣, 1972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该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5厘米,袖口宽29厘米,腰宽48厘米,下摆宽49厘米。直裾素纱襌衣是存世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制作工艺最精、最轻薄的一件衣服,在中国古代丝织史、服饰史和科技发展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青花釉里红瓷仓
青花釉里红瓷仓,元代楼阁式瓷仓,1974年江西省景德镇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这件楼阁式瓷仓,造型别致,虽然是随葬冥器,仍不失为珍贵的工艺品。青花釉里红瓷器,甚为罕见,作为楼阁式瓷仓,并且有明确纪年,迄今仅为孤例。
三彩骆驼载乐俑
三彩骆驼载乐俑为唐朝的文物,1959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通高58厘米,长41厘米。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堪称唐三彩中的极品。唐三彩骆驼载乐俑虽经地下埋葬一千三百多年,出土时仍光彩夺目,它是唯一一件被评定为国宝级文物的唐三彩。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唐朝的文物,1970年窖藏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高148厘米,口径23厘米。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马身和提梁、壶盖及“同心结”纹带均鎏金,使得银壶富丽堂皇,明快悦目。该壶构思巧妙,工艺精细,古今未见类同者,堪称国宝。
秦石鼓文
石鼓文,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发现于唐初,共十枚,高约二尺,径约三尺,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关于石鼓文的确切年代,几千年来学者讨论不断,提出各种看法,至今还没有一个能够被大家都赞同的确定的结论。《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也是古今书法家最为敬重的“圆笔书”圣典。原石现藏故宫博物院石鼓馆。
新石器时代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临汝县(今汝州市)阎村,新石器时代前期的葬具。为红陶砂质,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器腹外壁的一侧就是著名的鹳鱼石斧图。图高37厘米,宽44厘米,约占缸体表面积的一半,画面真实生动、色彩和谐、古朴优美,极富意境,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面积最大的一幅陶画。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在2002年被列入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珍贵文物之首。
吴越地区虽然被中原诸侯视为蛮夷,但是其冶金技术却大大有名,因为江东地区本身就有铜锡资源,加上能工巧匠善于锻冶之术,也增添了许多兵器的传奇。越王句践在击败吴国后,也接见过一位善于相剑的奇人薛烛,此人点出,句践的五把宝剑当中,只有“纯钧”一把堪称真正的宝剑,句践也告诉薛烛,此剑系名师风胡子所铸。
虽然风胡子所铸造的宝剑已经湮灭在岁月风尘中了,但是,越国自句践北迁琅琊以来直至越王翳,代代国君均有宝剑传世至今,从中也能看出越国的一点变迁。我就把这五位君王的宝剑,摘选一些陈列在下。
1 越王句践剑
1965年越王句践剑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这件出土文物随后可就出了大名,直到如今,它也陈列于湖北省博物馆当中,而且旁边就是句践老冤家吴王夫差用过一把矛头。它的名气之所以这么大,首先是因为它的主人,句践,在中国历史上非常出名。第二,这把剑出土时,依然锋利,而且寒光凛冽,历时两千余年,竟然毫不锈蚀的痕迹,使得人们十分诧异。
此宝剑上有铭文“钺王鸠浅,自乍(作)用鐱”八个大字,“鸠浅”者,乃“句践”之通假,那个时代,即使是人名,也往往写法不一,往往以音近或形近的字代替。譬如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子贡,在《左传》当中,他的表字子贡就写作“子赣”。
但说起这把宝剑背后的故事,还不得不提一下它出土前的主人,从前被认为是后来楚怀王派到越国去的间谍召滑,但后来召滑的墓葬又在别处被发现。后来,出土越王句践剑的江陵望山1号墓墓主,被确认为是楚威王-楚怀王前期的楚国臣子召固。彼时楚国尚未灭越,故而,很有可能最初这把宝剑,是句践把女儿(即楚昭王之越姬,楚惠王之母)嫁给楚昭王时带去的嫁妆,后世的楚王,又把这把宝剑赏赐给了召氏一族。看来,这把宝剑,还是见证了越国称霸以前越楚联盟的友谊。
2 越王者旨於睗剑
首先说名号,“者旨”即是越国王室的氏名“诸稽”,而“於赐”则是鹿郢之别名“与夷”之异写。鹿郢一生作为国君虽然没什么事迹留下,不过作为王子,还是替父亲干了很多脏活累活,比如去吴国议和,带领一支偏师跟随吴军参与艾陵之战之类。他在做太子的时候,经逢越国灭吴的持久战。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流亡的鲁哀公,并给予鲁哀公一些土地,敦睦一下越国与鲁国的友谊,不过因为鲁国季康子(季孙肥)与吴国太宰伯嚭联手阻挠,未能成行(时在鲁哀公二十四年,前471年,时吴国已灭亡,或许句践灭吴后收纳了太宰嚭而没有急着杀他?或许鲁国另有一太宰嚭?)。他存世的宝剑也远远多于其父,总共三把。
下图中的这把鹿郢用过的宝剑是一件失落民间的文物,1995年由杭州钢铁集团公司出资136万港币赎回,并无偿捐给了浙江省博物馆。此剑也是一把短剑,长不过64厘米,上有铭文,一面为“越王者旨”,另一面为“越王於睗”。
另有一把鹿郢的宝剑,也许最初可能也是在荆州附近地区出土的,也许是楚国破越以后带来的战利品吧。而第三把鹿郢用过的宝剑,出土于荆州纪南城北垣外楚墓,大概是货真价实的楚国战利品。
3 越王不寿剑
越王不寿剑仅存一把,长69厘米,是所有问世的越王剑中最长的一把,剑茎及剑鞘均有缠缑缠绕,倒“凹”字形宽格上两面各凸铸鸟篆六字“越王不寿不寿”和“自作用剑用剑”。不寿虽然在位时间不长,还在给儿子定了亲事以后就被儿子给干掉了,他儿子朱句也开启了后面越国弑君潮的先河。不过有这么一把宝剑作陪,一生也算够本了。
4 越王州句(朱句)剑
朱句作为越国最盛时期的君王,在位时间也最长,足足37年,因此也留下了最多数量的宝剑,足有11把。
这11把宝剑中,有一把曾为一农家所获得,这把剑甚至被用来劈柴、削铅笔。据此宝剑的原主人,一位河南农妇描述,当年她的太爷爷用了四块银元把这柄剑买了下来。不过此宝剑由于长期用来干杂活,上面装饰的宝石已经脱落,这也导致专家对其估价从100万跌到了20万。
不过,越王州句剑中,最有价值的一把是一把复合剑,此剑不独工艺特殊,其铭文中也有其他宝剑所没有的关键信息。这把宝剑上的铭文为“越王州勾之用剑,唯余土囷邗”。“邗”即今日江苏扬州,吴国开凿的运河“邗沟”之南端起点。大概为了北方的战事,也因为莒国被灭后不便从琅琊直接向西动兵,朱句需要借助运河向北调拨江东的人马粮秣,所以他本人也会去邗地建仓库方便物资向北运输吧。另外,此宝剑出土于浙江绍兴附近,也许是越国覆亡以后仍然保留的一件兵器。
湖北于1975年出土的西汉古墓,墓主的舌头下面藏着一枚4厘米见方的金印,身旁放着一封“告地书”,也就是写给阎罗王的求情信。
这座千年古墓之中埋葬了一具不腐的男尸,他的历史比辛追夫人还要久远,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得知,墓主是西汉时期楚国的一名贵族,他是江陵西乡市的阳里人,名字叫做“遂”,在当时享受的爵位是“五大夫”,属于标准的上流社会人士。
而且“遂”是在60岁左右的时候死亡的,距离出土时间有2100多年,在开棺之时他的尸体居然是基本完好的,牙齿齐全,关节可以活动,皮肤还有弹性,让人不得不佩服西汉时期的高超防腐技术。
墓中除了一般的陪葬品之外,还有2件特殊的文物,其中之一就是遂口中的金印,这枚金印只有4立方厘米大小,藏在舌头下面,十分隐秘,还是工作人员清理尸体时无意发现的,细细看来,它上面还雕刻了一只金龟。
另外一个文物则是重头戏,它是一封书信,信上写着:十三年五月庚辰。江陵丞敢告地下丞:市阳五夫隧,自言与大奴良等廿八人、大婢益等十八人、轺车二乘、牛车一辆、驷马四匹、骝马二匹、骑马四匹。可令吏以从事,敢告主。
翻译过来就是:汉文帝13年,江陵丞斗胆告知地府的阎罗王,我是市阳的五大夫,我的名字叫做隧,今天我带着一堆下人和马车马匹来投奔您了,您可以在地府赏赐我一个官职,我必定鞍前马后的伺候您,认真在您手下办事,今日就斗胆向阎罗王通告一下。
由此可见,西汉时期的人们相当痴迷于神仙之事,对于丧葬十分的重视,并且相信死后也会去地府报道,特意准备了这么多见面礼,并且写了一封“介绍信”给地府的阎王,渴望在死后也能谋一份好差事。
角抵,最早出现在什么时代
本文2023-10-31 08:21:2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6466.html